朱自清在《背影》篇末写道:我北来后,他(指作者的父亲)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朱自清文里说:“我意在表现自己。”1947年7月1日作者在答《文艺知识》编者关于散文写作问题时又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 朱自清先生在西南联大任教时,课余之暇,随便散步,学生向他请教,谈到陶渊明诗,也谈到《背影》。他的回答很简单,就是:“我在《背影》里写出了可贵的性格。” 本文写于 1925年 10月,另说为 1927年(见季镇淮的《朱自清先生年谱》)。 文章写的是1917年作者在北大读书时经历的事,是在25年写的。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状况是: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知识分子朝不保夕,广大劳动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作者当时虽未站到革命立场,投入反帝反封的斗争中,但做为一名正直、善良、敦厚的知识分子,必然要感到社会的压抑,产生一种落寞凄凉的情绪。不是吗,作者的家庭,因着社会的黑暗而日趋窘迫,“光景很是惨淡”“一日不如一日”。作者的父亲,先是“赋闲”,后为了找差事而“东奔西走”,乃至老境“颓唐”。这些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奔波劳碌,前途渺茫,谋事艰难,境遇凄惨的现实。在他们心头笼罩一层不散的愁云,如同文章所表现的灰暗的基调。在这一背景上,作者写出的真挚、深沉,感人至深的父子之爱,不仅是符合我们民族伦理道德的一种传统的纯真而高尚的感情,而且父子互相体贴,特别是父亲在融汇了辛酸与悲凉情绪的父子之爱中,含有在厄运面前的挣扎和对人情淡薄的旧世道的抗争。
背影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此文所表达的感情,具体地通过作者的四次流泪表现出来:
第一次流泪:“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伤心的眼泪
第二次流泪:“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现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了下来。”——感动的眼泪
朱自清散文《背影》的情感内涵一直以来被认为是表达父子亲情。从作者的生平和文章的写作动机来看,父子之间是存在矛盾冲突的,其根源是封建旧思想同新文化新思想的对立冲突;同时父子之间的亲情依然深厚,因而文章表达的情感内涵一种是矛盾冲突中的父子深情。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甚至我们有理由相信还将感动着无数的下一代读者。千古文章无非是陈情论理。可是为什么《背影》竟能如此动人情怀?除了父亲爱子的拳拳深情外,除了对“背影”作了笔酣墨畅的细致描绘外,还与“我”的情感渲染不无关系。下面就文中“我”的四次流泪为例,进行简要分析。
第一次流泪:“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伤心的眼泪
物是人非,睹物思人,不觉悲从中来。满院狼藉,一片衰败,父亲赋闲,更是增添一份伤感。这次的眼泪表达了作者对祖母的思念、对家境衰落的感伤。同时,也为全文奠定了一种悲凉的基调,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也为后文中,父亲不顾生活的窘迫,忍着丧母之痛,执意送儿子作了铺垫。
第二次流泪:“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现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了下来。”——感动的眼泪
丧母的悲痛、生存的危机、负债的压力,使年迈的父亲陷入了困境。可是儿子还在上大学,不仅不能分担生活的压力,还要人供养。家庭所有的重担都落在了年迈的父亲一个人身上。谋事对父亲来说是多么重要!在谋事和为儿子送行之间,父亲经过再三踌躇之后,还是决定亲自送“我”。在父亲的眼里再也没有什么比儿子更重要的了!
送“我”上车后,父亲本可以安心离开,可是细心的父亲担心儿子旅途口渴,提出要到铁道那边的月台买几个橘子。他拒绝了年轻力壮的儿子去买橘子的请求,执意自己前去。也许这样,他觉得更能尽到父亲的责任,更能表达对儿子的关爱。老父蹒跚、艰难的买橘子的背影,让“我”体会到了父爱的滋味;老父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和“我的紫毛大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强烈地刺激“我”的良知。这一切怎能不让人感动得潸然泪下,买橘子的背影成了父爱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第三次流泪:“等他的背影混入到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离别的泪
“多情自古伤离别。”读懂了父亲深情厚意的儿子,更不忍与老父辞别,更何况此时的父亲已经老态龙钟,他为了这个家庭耗尽了自己的心血,甚至在退休之后还不得不出外谋生。此时的“我”可谓是百感交集:既有离别的不忍,也有为老父颓唐背影的悲哀,更有自己不能为老父排忧解难的自责!
第四次流泪:“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思念的泪
事隔八年,父亲艰难买橘子的背影始终刻在了“我”心灵的深处。它成了父亲爱“我”的最强有力的见证。八年后,父亲在给“我”的来信中说起“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读到此处,“我”不觉悲从中来,回想起父亲的一生,少年做了许多大事,不想老境如此颓唐。而作为儿子,尤其是长子,不能帮助父亲分担家庭的重担,内心无比愧疚。当然更多的是想到父亲对“我”的种种的好,其中最难忘就是父亲买橘子的背影。想到这里,“我”不禁泪湿满襟,油然而生对父亲的思念!
《背影》就这样,从一个儿子的角度,不仅细致地刻画了父亲舔犊形象,而且细腻地描绘出了儿子对父亲的理解和感动之情。自然,这篇文章就比那种单纯描写父爱的文章更真实、更感人。
每一个读者都是一个子女,我们在读了这篇文章后,可能会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和作者进行对比:扪心自问,我们怎么就没有发现生活中父母爱我们的这些细节?我们为什么会漠然地把父母的这些关爱当作他们的责任、当成我们的权利?我们什么时候才开始发现并珍爱父母的这些爱的细节?难道非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撕心裂肺的时候吗?
的确,读了这篇文章,我感觉到:“良心激活了,感情激动了,心灵净化了。”
《背影》这篇散文作于1925年,记叙几年前作者和父亲分离时的情景。当时的写作背景是,朱家的家庭境况是一日不如一日,往日家里值钱的东西都一一变卖了,而且作者的父亲的工作也丢了,不仅如此,祖母也离开了家人们,整个家庭都沉浸在一种忧伤又沉郁的氛围中。即便如此,朱自清的父亲还是为朱自清举办了像样的婚礼,然后朱自清去北京学习,朱父去车站送他的情形,表达了对父亲的思恋之情,甚至还有一丝懊悔的情绪,觉得自己对父亲关心不够。
看朱自清的散文,总会让人不由得变得安静,就好像看着一个长兄在絮絮叨叨的说着自己父亲的故事,虽然显得有点啰嗦,但一点都不会厌烦,因为他说的每一句话都说到了自己的心里,他说的关于父亲的每一件事情,好像也曾经发生在我们自己的身上。他心里那种弥漫着淡淡感伤却又无可奈何的情绪,我们都似曾相识。朱自清用他细腻的、带着满腹情感的笔触让我们知道了他和他父亲的一点小故事。他似乎想抑制住内心对父亲的那种深切之爱,或许他抑制住了,但是他依然把他的这种感情原封不动了传给了读者们。
很喜欢朱自清的散文,除了描写父亲之爱的《背影》,还有《匆匆》、《荷塘月色》、《春》、《绿》等。感觉朱自清先生非常擅长写散文,字字珠玑,情感真挚而热切,但又给人非常祥和静谧质感。总是让人非常的舒服。读之,总会使人遐想,好像随着作者的文字去到了他描述的那些场景,荷塘、春雨、春天里、绿潭。那些都是些美丽的事物,其实在作者所处的那个年代,已是万木萧条、人们连吃饱饭都成问题。
《背影》不管隔了多少年,它永远都会充满了魅力,它都会含着淡淡的深情,淡淡叙述着,幽幽地说着,似乎在责怪着父亲,其实思念的泪水已经随着眼角在滑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