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泰戈尔《摩诃摩耶》导读

41 泰戈尔《摩诃摩耶》导读,第1张

一、 作者简介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 (1861-1941)

印度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出生于加尔各答的一个富有哲学和艺术修养的家庭里。从小富于诗才,诗歌《给印度教徒庙会》发表时,他才14岁。1878年他去英国学习法律,后转入伦敦大学攻读英国文学,研究西方音乐。他一生共创作了50多部诗集(著名的诗集有《吉檀迦利》、《新月集》、《飞鸟集》、《园丁集》和《生辰集》等),12部中、长篇小说(《沉船》、《戈拉》为代表作),100余篇短篇小说(著名的短篇小说有《摩诃摩耶》等),20余种戏剧,还有大量有关文学、哲学、政治的论著和游记、书简等。同时,他还是位优秀的音乐家和画家,曾创作2000余首歌曲和1500余帧画。1913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从而蜚声世界。泰戈尔被誉为印度近代文学的奠基者之一。

《两亩地》是泰戈尔叙事诗的代表作,具有浓厚的现实色彩。 这首叙事诗通过讲述王爷残忍剥夺巫宾的土地,迫使他背井离乡的故事,反映了当时印度深刻的等级差异和社会矛盾。诗歌的最后一句“你,王爷,如今是位圣贤,我倒成了盗贼”,满含悲愤地控诉了这个黑白颠倒的世界。

《吉檀迦利》是一部抒情诗集,共收诗103首。 “吉檀迦利”是孟加拉文的译音,意思是奉献,也即这部诗集是奉献给神的祭礼。诗歌表达了对神虔敬的崇拜,个人的渴望,对生命真谛的探索,对生活的热爱,热烈地希望将自己的一切奉献给神,同时伴随着对神恩、宇宙和死亡的哲理思考。

二、《摩诃摩耶》的主题

《摩诃摩耶》是泰戈尔具有代表性的短篇小说。

一方面讴歌了自由真挚的爱情。

另一方面强烈控诉了种姓制度、童婚制度以及寡妇殉葬制度对爱情、生命和人性的摧残。 这些思想感情的表达集中体现在对摩诃摩耶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上。

首先,在爱情中,对自由、相互尊重和信任的追求。

摩诃摩耶一开始拒绝了罗耆波的求婚,并且答应哥哥嫁给老婆罗门,“没有一丝儿反抗的表示”,是因为她觉得“我们不是一条路上的人,我也不能希望一个男子在我眼前终身做囚犯”。此刻,为罗耆波考虑,她决定放弃。然而从火葬场逃出后,她怀抱对自由爱情的追求,义无反顾地投奔罗耆波,要跟他在一起。当罗耆波揭开她的面纱,摩诃摩耶选择决绝地离开,正是她对爱情信仰的坚守——相互尊重和信任。

其次,对旧制度的抨击。

印度古老的寡妇殉葬制度将阳光一样耀眼迷人的摩诃摩耶推向了火葬场,作者对这一泯灭人性的制度的表现,深刻抨击和反省了旧势力对美好生命与人性的戕害。同时,作者在摩诃摩耶这一形象身上注入了反抗的力量。在与罗耆波幽会时,哥哥的到来并没有让摩诃摩耶退缩,而是拉起罗耆波的手,泰然自若地说:“好吧,罗耆波,我会到你家去的。你等着我吧。”

三、《摩诃摩耶》的艺术特色

《摩诃摩耶》极富艺术魅力。

首先,在人物塑造方面,男女主人公性格的鲜明对比构成强烈的艺术张力。

摩诃摩耶庄重、沉静、关键时刻表现出了犹胜男子的坚毅果敢。面对哥哥的时候,她一把拉住想要走的罗耆波,坦然从容地表露心意。而罗耆波在摩诃摩耶面前则总是害怕,带着些许懦弱和犹疑,对待爱情有着天真的执著和朴实。正因为二人在性格上的差异,他们在处理问题和守护爱情的方式上也极为不同,部分造成了他们爱情的悲剧。

其次,在语言运用上,朴素的叙述风格使得整个故事哀婉动人。泰戈尔诗歌似的景物描写更是与人物心情、情节发展相得益彰。

摩诃摩耶听到罗耆波的求婚后,内心十分矛盾,作者写道:“正午有它独特的许多不可名状的哀音;此刻,一片静寂,这些声音清晰可辨了。破了的庙门。一半已经脱离门枢,在风中时开时闭,低低地发出吱吱的悲鸣……忽然间,一阵热风从田野吹来,穿过树林,使得叶子都簌簌地响了起来。河水猛然苏醒了,泛起涟漪,掠向岸边,淹没了河边上的破石台阶。”摩诃摩耶此刻的心情也如眼前之景,因对爱情的担忧而有些许哀伤,罗耆波的话恰似那一阵热风,在她的内心泛起涟漪。

首先,是浓郁的抒情气氛和深刻的哲理意味的互相结合。泰戈尔是位抒情大师,他的几乎所有诗集都有浓浓的抒情成分,即使是叙事诗也不例外。这种抒情的特色在《吉檀迦利》中更是用得炉火纯青。同时,泰戈尔又是一位哲人,但他没有出版过哲学专著。他总是把那富有哲理意味的思想融化到他的诗作里面去,用诗的激情去蕴含哲理的意味。所以,在《吉檀迦利》中,处处充满人生哲理的深思,又时时流露出丰富而真挚情感的抒发。在蕴含哲理的抒情气氛中,抒发诗人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其次是散文诗的优美而富于变化的韵律。《吉檀迦利》的英译本是由有韵的格律诗译成散文诗的形式的,这是诗人的一次新的艺术创造。诗人时而采用诗歌中常见的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时而采用音节相同的原则,使这些诗篇情感深沉,语言简洁隽永,诗句回环往复。而散文诗又不像格律诗受诗体的严格限制,其韵律可以随诗意和情感的发展起伏而千变万化,给人以韵律无穷的感受。

其三是质朴自然而超逸的美学风味。印度人民生活是泰戈尔创作的源泉,印度人民朴素的日常生活和印度秀丽的风光在诗人笔端诗意盎然地表现出来,显现出诗集所特有的质朴自然的美感。由于泛神论思想的存在,诗人又总是把自己推到自然与神的面前,寻求同自然与神的对话、交感,展现神人同一的理想。诗集中还大量使用象征、比喻手法,使自然与抽象事物形象化、性灵化,因而整部诗集呈现出一种既质朴自然而又超逸朦胧的美的境界。

  重读《吉檀迦利》 续

  《吉檀迦利》将语言之美表达的淋漓尽致。这首诗最初是用孟加拉文写成的,“充满了微妙韵律、不可翻译的轻柔色彩以及创新的格律”。看来,我们现在将其称为散文诗,主要是由于这部作品,在先由泰戈尔本人将其翻译成英文,尔后又由冰心从英文翻译成中文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失去了很多诗歌本身只可神会、不可言传的“不可翻译的轻柔色彩”和韵律的缘故。诗人们和读者们必须在两难中做出选择:要么依旧保留原文的韵律,使其静静地躺在孟加拉文优美的摇篮里,而不为世界上多数人所知晓;要么不可避免地在翻译过程失去原来的语言美感和韵律,而广为传播于全世界。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否则我们就根本不可能知道这部伟大的作品,并为之倾倒。尽管在文字的转换中,《吉檀迦利》已经失去了很多风采,可她依然楚楚动人,风情万种!在这种必须、却无可奈何地失去原有韵律美的翻译中,想必泰戈尔本人和冰心都会有很多遗憾,并且将这种遗憾带给了读者。然而,更多的还是保留下了诗歌之美。

  虽然,英文的《吉檀迦利》已经几乎没有了原诗本来存在的诗歌之韵律美(个别诗章依旧有英文的韵律,如第10首),但是那些掌握着诺贝尔奖评定资格的西方文权威们,在读过译成英文的《吉檀迦利》后,给出以下评语“由于他那至为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诗;这诗出之于高超的技巧,并由于他自己用英文表达出来,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业已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很遗憾,这些评委权威们和我们一样不懂孟加拉语。如果他们熟悉孟加拉语,真不知道他们会怎样写诺贝尔奖的评语。

  不仅仅是诺贝尔奖评委们。晚泰戈尔十年,于192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爱尔兰诗人WB叶芝,于1912年读到英文《吉檀迦利》时,即给予盛赞,并为之作序。

  叶芝写道:“他的一生十全十美;他年纪很经时写了许多描绘自然景物的作品,他会整天坐在花园里;从二十五岁左右到三十五岁光景,他心中怀着极大的哀伤,写下了我们的语言中最美丽的爱情诗。……他的艺术愈来愈深刻,变得富有宗教和哲学意味了;人类的一切向往憧憬,都是他歌咏的题材。他是我们的圣人中间第一个不厌弃生存的,他倒是从人生本身出发来说话的,……这些抒情诗——据我的印度朋友告诉我,孟加拉文的原作充满了微妙的韵律,不可翻译的轻柔的色彩以及创新的格律——以其思想展示了一个我生平梦想已久的世界。一个高度文化的艺术作品,然而又显得极像是普通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植物,仿佛青草或灯心草一般。……正是我们自己的心情在呼喊:‘因为我热爱今生,我知道我将同样热爱死亡。’”

  美国诗人庞德说:泰戈尔……掌握了英文的种种妙处,他的诗歌有一种特别的宁静感。……我们发现了自己的新希腊。

  瑞典著名学者厄普萨拉说:诺贝尔文学奖是应该赋予这位集艺术家和预言家于一身的作家的。泰戈尔在这方面是无以伦比的。

  我国著名诗人,曾担任泰戈尔来华翻译的徐志摩说:跟泰戈尔老人在一起,我的灵感就有了翅膀,总是立刻就能找到最好的感觉。

  读读《吉檀迦利》中的一些优美诗句,便知道,这些著名诗人们何出此言:

  你已经使我永生,这样做是你的欢乐。这脆薄的杯儿,你不断地把它倒空,又不断地以新生命来充满。

  这小小的苇笛,你携带着它逾山越谷,从笛管里吹出永新的音乐。(1首)

  这是开篇,生命与苇笛,庄重与轻盈,一下子从最朴素和自然的地方进入到一个伟大的话题。

  在歌唱中的陶醉,我忘了自己,你本是我的主人,我却称你为朋友。 (2首)

  对神的亲近?虔诚?敬仰?或均揽其中!

  只让我的生命简单正直像一枝苇笛,让你来吹出音乐。 (7首)

  又一次,朴实地献歌,又一次带给读者的质朴美感。为什么总是苇笛?还有比苇笛更单纯和自然的音乐之声吗?

  离你最近的地方,路途最远,最简单的音调,需要最艰苦的练习。(12首)

  无须赘言解释了。在这样诗句面前,我们最好闭嘴。哲理自明。怕不是顾城受过此句的启发吧?

  我生活在和他相会的希望中,但这相会的日子还没有来到。(13首)

  一句毫无雕饰的话,却极富诗意。就像一片落叶漂在秋水上。

  我只在等候着爱,要最终把我交在他手里。(17首)

  对神的虔诚,还有比把自己交于某人更痴情的吗!使人想起元好问的“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对神而言,凡身当然要交给主。对情人呢?元好问已于几百年前做了回答。琼瑶也同意,所以将其用作片头曲。在感情上,神和情爱竟然相同!令人惊异。但神更有父母的成分,情人没有。无论如何,这点肯定!

  若是你不说话,我就含忍着,以你的沉默来填满我的心。(19首)

  真正的“此时无声胜有声”。只是这种沉默能够安慰灵魂,填满心灵。在沉默中守候,在沉默中希望。

  我什么都看不见。我不知道你要走哪一条路!

  是从墨黑的河岸上,是从远远的愁惨的树林边,是穿过昏暗迂回的曲径,你摸索着来到我这里吗,我的朋友?(23首)

  我的朋友?神?情人?朋友?一种共性的发问,一个共性的诗歌美感。难以言表。你摸索,我等待。

  夜像黑岩一般的黑。不要让时间在黑暗中度过罢。用你的生命把爱的灯点上罢。(27首)

  以生命点燃爱之灯火,灯火便是生命!便是爱!周围越黑,灯火越显得明亮!

  尘世上那些爱我的人,用尽方法拉住我。你的爱就不是那样,你的爱比他们的伟大得多,你让我自由。(32首)

  大爱无疆!大言希声,大方无隅,大象无形。人的本性中是必定要求自由的。尽管是对神的赞颂,但我们难道就不该向神学习吗?!问题要留给哲学家或社会学家了。自由、情感、责任、义务、职责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孰轻孰重?有轻重缓急吗?但是泰戈尔明确通过赞美自由来歌颂神!但比他们伟大的多的“他们”指谁呢?睿智的泰戈尔啊!

  但是我发现你的意志在我身上不知有终点。旧的言语刚在舌尖上死去,新的音乐又从心上迸来;旧辙方迷,新的田野又在面前奇妙地展开。(37首)

  对神的信心,对生活的信心,对祖国的信心,对自然的诠释。“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诗人多半相通。或许泰戈尔与刘禹锡在交心?

  让慈云低垂下降,像在父亲发怒的时候,母亲的含泪的眼光。(40首)

  严父慈母,均为爱!生活中如果遇到坎坷或做错了事情,就是兹云低垂吧?

  光明在我生命的一角跳舞;我的宝贝,光明在勾拨我爱的心弦;(57首)

  光明永在,日月轮回。光明是生活的一部分。只要心若在。神佑祖国!神佑正义!神佑一切美好的事物和人生!神所保佑的往往是为了别人而顾不上自己的人。当光明拨动的琴弦是阴暗处久置生霉的琴弦时。当然,惊喜而至,绝处逢生!

  她统治着我的思想、行动和睡梦,她却自己独居索处。

  许多的人叩我的门来访问她,都失望地回去。

  在这世界上从没有人和她面对过,她孤守着静待你的赏识。(66首)

  这就是上帝! 虚无缥缈却又无处不在。俗人会想起: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来。

  你我组成的伟丽的行列,布满了天空。因着你我的歌音,太空都在震颤,一切时代都在你我捉迷藏中度过了。(71首)

  上帝和我们,共同前行又渐隐渐显。充满了神奇又充满豪情。

  因为她丢了,世界失去了一种快乐。

  只在严静的夜里,众星微笑着互相低语说——“寻找是无用的,无缺的完美正笼盖着一切!” (78首)

  理想之重要!信念之重要!善良之重要!神之重要!不是所有的人都丢失了她,她永在宇宙中!丢失了她的人自然悲哀,因为“无缺的完美正笼盖着一切!”,夜间的星星们知道。

  离愁弥漫世界,在无际的天空中生出无数的情境。

  就是这离愁整夜地悄望星辰,在七月阴雨之中,萧萧的树籁变成抒情的诗歌。 (84首)

  莫非泰翁读过柳永?“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离别的情绪全世界都一样。《魂断蓝桥》为证。

  我来到了永恒的边涯,在这里万物不灭——无论是希望,是幸福,或是从泪眼中望见的人面。 (87首)

  凡是边缘的东西都最富诗意。万物不灭!喜怒哀乐均在世界中存在。此喜彼忧,阴晴圆缺。所以人类常追问永恒。永恒是什么?

  当死神来叩你门的时候,你将以什么贡献他呢?

  呵,我要在我客人面前,摆上我的满斟的生命之杯——

  我决不让它空手回去。

  我一切的秋日和夏夜的丰美的收获,我匆促的生命中的一切获得和收藏,在我临终,死神来叩我的门的时候,我都要摆在他的面前。(90首)

  诗人必思考生死!

  呵,你这生命最后的完成,死亡,我的死亡,来对我低语罢!

  我天天地在守望着你;为你,我忍受着生命中的苦乐。

  我的一切存在,一切所有,一切希望,和一切的爱,总在深深的秘密中向你奔流。你的眼泪向我最后一盼,我的生命就永远是你的。(91首)

  死亡就是最后的完成吗?是或者不是。我向你奔流,你却泪眼朦胧。

  在我向你合十膜拜之中,我的上帝,让我一切的感知都舒展在你的脚下,接触这个世界。

  像七月的湿云,带着未落的雨点沉沉下垂,在我向你合十膜拜之中,让我的全副心灵在你的门前俯伏。

  让我所有的诗歌,聚集起不同的调子,在我向你合十膜拜之中,成为一股洪流,倾注入静寂的大海。

  像一群思乡的鹤鸟,日夜飞向他们的山巢,在我向你合十膜拜之中,让我全部的生命,启程回到它永久的家乡。(103首)

  顶礼膜拜!优美动听!“让我全部的生命,启程回到它永久的家乡”

  诗歌必有格律、韵脚和精炼的要求,否则不称其为诗。这也是诗歌的魅力所在,是诗歌的独特美感所在。但诗歌形式本身所要求的格律、韵脚和精炼,弄得不好则常常限制了意境和感情的表达,结果可能事与愿违,弄巧成拙。这也正是写作诗歌的困难之处,所以诗人难当。中国古诗词则规矩更严,要求用典。当然这可表明诗人深厚的文化及历史底蕴。但是,一首本来就三五十个字的诗里,用典过多,则常常使读者感到难解。这种文人之间相互较劲,却弄得读者莫名其妙的现象,实在有趣,或许也是格律诗逐渐淡出主流文化的原因之一。

  但人们对于格律诗的欣赏兴趣并没减少。对于格律诗写的人少,看的人多。而现代诗则恰恰相反。

  繁忙的现代文明社会,常常使诗人们无暇精心地引经据典、遵格守律。但韵律或格律美却依旧会使读者们产生美的共鸣,不减当年!诗人们为了生计,不能十全十美地顾及诗歌之美了,其结果使许多想读诗而无处寻觅的读者们却跃跃欲试了。

  美是各种不同文艺形式所追求的共同目标。绘画给人以有色彩和线条之美,书法给人以刚柔与舒展之美,舞蹈给人以节奏和姿态之美,音乐给人以旋律与声音之美,建筑给人以形态与和谐之美。而诗歌给人以韵律和语言之美。

泰戈尔(1861~1941)是享有世界声誉的印度近代伟大诗人和作家。他的代表作《吉檀迦利》使他荣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并成为东方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

《吉檀迦利》是一部宗教抒情诗集,共103首诗。“吉檀迦利”意为“献诗”,用作者自己的话说,是献给那给他肉体、光明和诗文才华的神的。不过,诗人所谓的“神”,并不是一个偶像,而是“活动于一切自然中,无所不在、无所不包”的具有泛神色彩的神:“他穿着破敝的衣服。在最贫贱最失所的人群中行走”,“他在锄着地的农夫那里,在敲石的道路工人那里……他和我们大家永远联系在一起”。正因如此,这部诗集初读时令人朦胧,再读使人感到神秘,细读却使人感到深邃的哲理含义。然而,诗集中的这种哲理,又不是一般的枯燥说教。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以清秀动人的诗句,展开一个个生动鲜明的意境和浓厚的抒情风味。优美的音韵,不但给读者以回味和思索,而且带来美的艺术享受。读着这些诗篇,仿佛能看到提灯顶罐、巾帔飘扬的印度妇女,田间路上汗流浃背的农夫和工人,园中渡口弹琴吹笛的民间音乐家,海边岸上嬉笑的孩子,以及热带丛林的响雷急雨、繁花丛树。这些抒情描写,透出了诗人对自己有着悠久文化的国度和爱和平爱民主的人民大众无比热爱的深沉感情。

诗集犹如一部交响乐章,每首诗既各自独立,又紧密联系;既充满哲理,又洋溢激情;既朴实无华,又有着优美的韵律,闪射出理性与情感交织的光辉。

你使我的生命得到升华,这在你看来是一种欢乐。这脆薄的杯儿,你不断地把它倒空,又不断地用新生命来充填其中。

一枝小小的苇笛,你携带着它翻山越岭,从笛管里吹出永不重复的乐曲。

你双手的不朽的按抚,使我的一颗小小的心,消融在无边快乐之中,发出难以用言语来表达的词调。

你的无穷的赐予如此偏执地倾入我小小的手里。时间早已流逝,你还在倾注,而我的手里亦总余有空间待充满。

当你命令我歌唱的时候,我的心似乎要因为骄傲而爆裂;我抬头望着你的脸,无法抑止的眼泪涌上我的眼眶。

我生命中所有的困惑与不安融化成一片甜美而温柔的谐音——我的赞颂如同一只欢乐的鸟,振翼飞越海洋。

我明白你喜欢我的歌唱。我知道仅仅因为我是一个歌者,才有可能来到你的面前。

我伸展我歌曲的翅羽,触到了你的双脚,那是我从来不敢奢想触到的。

在歌唱中沉沉眩晕,我忘乎所以,你本是我的主人,我却称你为朋友。

二十九

那个被我用我的名字圈禁起来的人,在监牢中哭泣。我每天不停地筑着围墙;当这道围墙筑到与天齐高的时候,我的真我便已埋葬于高墙的黑影中。

我以这道高墙自豪,我用沙土涂抹它,唯恐在这名字上还留着一丝缝隙: 我用尽了心思,真我却已消失于我视线之外。

三十

我独自去赴约会。是谁在黑暗中跟着我呢?

我企图逃避,但是我逃不掉。

他大步流星地走过,使地上尘土飞扬;我口中吐出的每一个字里,都掺杂着他的呼叫。

他就是我的小我,我的主,他不懂羞耻;但和他一同到你门前,我却感到羞愧难当。

五十六

因为你的快乐是这样地盈满了我的心,因为你曾这样地迁就我。啊,你这天主,假如我不曾存在,你还爱谁呢?

你恳请我与你共享这一切财富。在我心里你的欢乐不住地遨翔。在我短暂生命中你的意志永远照耀。

因此,你这万王之王精心雕饰来赢取我的心。因此你的爱潜移默化了你情人的爱。在那里,你又以我俩完全合一的形象显现。

六十

孩子们在无边的世界的海滨一起玩闹。头上是无垠的静止的天空,不安的海波奔腾着,喧闹着。在无边的世界的海滨,孩子们兴高采烈地聚会。

他们盖着沙子的房屋,做着贝壳的游戏。他们把枯叶编成小船,微笑着看着它们飘向海的远方。孩子在世界的海滨做着游戏。

他们不会游泳,他们也不会撒网。寻找珠宝的人潜水寻珠,商人们为生计而辗转,孩子们收集了石子却又丢弃了它们。他们不搜求海底的珍珠,他们也不会撒网。

大海涌起了欢笑,海岸上闪烁着苍白的微笑。散发着危险气息的波涛,像一个母亲在摇着婴儿的摇篮,对孩子们哼着无聊的歌谣。大海在同孩子们游戏,海岸上闪烁着苍白的微笑。

孩子们在无边的世界的海滨一起玩闹。风暴在无边的天空中畅游,船只在凌乱的海上破碎支离,死亡在猖狂蔓延,孩子们却在游戏。在无垠的世界的海滨,孩子们快乐地、庄重地聚会着。

六十七

你像天空,你还像窝巢。

啊,漂亮的你,处于窝巢中,就是你的爱,用颜色、声音与香气来抱住灵魂。

在那里,清晨走过来了,右手提着金筐,里面装着美丽的花环,静静地替大地加上皇冠。

在那里,黄昏走过来了,跳过无人畜牧的荒丛,走过车马绝迹的小道,在她的金瓶里装着安静的西方海洋上和平的凉飙。

然而在那里,纯白的光辉占据着伸展着的、为灵魂翱翔的、无边无垠的天空。在那里没有白天和黑夜,没有形状和颜色,而且永远、永远无有言说。

九十五

当我刚跨过这一生的门槛的时候,我并没有发觉有什么异样。

是什么力量使我在这无边无际的幽暗之中开放,像一朵花蕊,午夜时分在森林里开花!

光明使我早起,我立时觉得世界里我是一个熟人,那不可思议、不可名状的东西,已以我母亲的形象,把我抱在怀里。

同样的,在死亡里,这同一的不可知者又以我熟识的面孔出现。我爱生命,我知道我也一样地爱死亡。

当母亲从婴儿口中拿开她的右乳的时候,他就啼哭,一声接一声,但他立刻又从左乳得到了一点欣慰。

一百零三

在我向你合十膜拜之中,我的主,让我所有的感知都呈现在你的脚下,接触这个冥冥世界。

像七月潮湿而厚重的乌云,带着未落的雨点向你压下来,在我向你合十膜拜之中,让我的整个心灵在你的门前拜伏。

让我所有的诗歌,在不同的调子的伴奏下,在我向你合十膜拜之中,汇成为一股洪流,倾注入沉静、寂寞的大海。

像一群离家返乡的鹤鸟,日夜飞向它们的山巢,在我向你合十膜拜之中,让我全部的生命,让我一生的所有启程回到它永久的故乡。

(冰心 译)

赏析

在印度文学的世界里,泰戈尔的诗歌绚美而耀眼,而他的《吉檀迦利》更是让全世界称叹。1912年,泰戈尔把原用孟加拉语创作的《吉檀迦利》翻译成英文散文诗并在英国出版,立刻引起文坛震动,诗人叶芝在该诗英文初版序中表达了自己的赞叹与心悦诚服:“泰戈尔的这些诗歌的散文译本使我心潮起伏,多年来还没有什么作品这样打动过我……这些抒情诗——以其思想展示了一个我平生梦想已久的世界,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艺术作品,然而又显得极像是普通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植物,仿佛青草或灯心草一般。一个诗和宗教同为一体的传统,一个世纪又一个世纪地传了下来,从有学问和没有学问的人们那儿采集了比喻和情绪,把学者和贵人的思想,重新带给群众。”瑞典诗人瓦尔纳·冯·海登斯塔姆曾向瑞典科学院大力推荐《吉檀迦利》:“我读了这些诗歌,深受感动。我不记得,过去二十年我是否读过如此优美的抒情诗歌,我从中真不知道得到了多么久远的享受,仿佛我正在饮着一股清凉而新鲜的泉水。在它们的每一思想和感情所显示的炽热和爱的纯洁性中,心灵的清澈,风格的优美和自然的 ,所有这一切都水 融,揭示出一种完整的、深刻的罕见的精神美。他的作品没有争执、尖锐的东西,没有伪善、高傲或低卑。如果任何时候诗人能够拥有这品质,那么他就有权得到诺贝尔奖金。他就是诗人泰戈尔。” 泰戈尔于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吉檀迦利》由103首诗歌组成,是泰戈尔在他50岁那年从自己的诗集《柰维德雅》、《克雅》、《吉檀迦利》及从1908年起散见于各报纸杂志上他的诗歌里面精选出来的。这本诗集最初发表于1910年,是泰戈尔哲理诗的代表作。《吉檀迦利》中的诗歌排列是诗人匠心独运的结果,是有章可循的。诗集的结构犹如一部交响乐。第1至第7首是序曲,唱出了诗人作歌的缘由,即听从神的命令,以“永新的旋律”、“优美的和声”唱出生命,从而实现自己与神合一的愿望。第8至第35首是第一乐章,主题是对神的思念。第36至第56首为第二乐章,主题是与神的会见。第57至第85首是第三乐章,主题是欢乐颂。第86至第100首是第四乐章,主题是死亡颂。这四个乐章围绕着梵我如一的主旋律表现出丰富多彩、变化无穷的复杂思想感情。最后三首则是尾声,概括了诗集的内容和意义。

“吉檀迦利”是献诗的意思,这是献给诗人心中的梵(神)的诗。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是献给那给予他肉体、光明和诗才之神。季羡林先生曾指出:“尽管泰戈尔也受到西方哲学思潮的影响,但他的思想的基调,还是印度古代从《梨俱吠陀》一直到奥义书和吠檀多的类似的泛神论的思想。这种思想主张宇宙万有,同源一体,这个一体就叫做‘梵’。‘梵’是宇宙万有的统一体,世界的本质。人与‘梵’也是统一体。‘我’是‘梵’的异名,‘梵’是最高之‘我’,人的实质同自然实质没有差别,两者都是世界本质‘梵’的一个组成部分,互相依存,互相关联。”在《吉檀迦利》中,神无所不在,以不同的形式显现,可遇而不可求(这正是印度宗教中梵神的形象)。当人实现了“梵我合一”,“以我俩完全合一的形象显现”(第56首)时,诗人心中充溢着光明与欢乐。在神的国度里,“在那里没有白天和黑夜,没有形状和颜色,而且永远、永远无有言说”(第67首)。在对宗教哲理的思索中,诗人领悟着“有限”与“无限”、“生”与“死”的真谛,“我热爱生命,我知道我也一样地爱死亡”(第95首)。 

但是,《吉檀迦利》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宗教颂神诗。从字里行间,我们看见天真无邪的儿童在海边追逐嬉笑,看见挑灯顶罐、裙带飘飘的印度少女在田间行走,听到在园中、渡口吹着芦笛的印度工人向人们轻声诉说……在《吉檀迦利》里,“神”与“真我”、“真理”是同义词(见第29首)。只有打破“名”的牢墙,才能回归“真我”;只有摆脱“小我”(见第30首),才能洞见真理。“真我”如童心般纯净,只有保持这种纯净,生命才能摆脱死亡的威胁而获永恒(见第60首)。

在《吉檀迦利》里,有清新绚丽、变幻多姿的自然景观,有对美妙神奇的彼岸世界的玄想,又记录着对现实生命的体验以及人世的欢乐与悲哀。诗人既具圣徒的虔诚高洁,更不乏凡人的亲情爱心。而这一切既是诗人广博而细致、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的表露,又处处展现着诗歌美的极致。我们也可以深切地体会到诗人是何等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那些爱好和平的人民。

(史伟明)

亚洲首获诺贝尔文学奖泰戈尔诗集《吉檀迦利》                   

             哞哞新译    

  泰戈尔诗集《吉檀迦利》              

             第 35 首

       在那里,心无畏,头高昂。

       在那里,知识自由飞翔。

       在那里,没有把世界分割成狭小国家的城墙。

       在那里,话语闪耀着真理深邃的光芒。

       在那里,不懈的努力在实现完美的理想。

       在那里,理智的清泉没有在陋习的荒漠里沦亡。

       在那里,心灵沿着真理指引的方向,

       以不断拓展的行为和思想,

       奔向自由的天堂。

       我的主啊,

       快让我的国家觉醒兴旺!

                          2018年7月26日上午

草就与北京至西安的“加多宝”号动车列车组上

 

       译后记       

       在现实生活里,我不吃螃蟹,但是在泰戈尔诗歌翻译上,我要尝试“吃螃蟹”。我要做开创性的工作,我要做:把泰戈尔诗歌真正翻译成“诗”的中国第一人。

       附录:

                            冰心译文

    在那里,心是无畏的,头也抬得高昂;           在那里,知识是自由的;    

      在那里,世界还没有被狭小的家国的墙隔成片段;    

      在那里,话是从真理的深处说出;    

      在那里,不懈的努力向着“完美”伸臂;          在那里,理智的清泉没有沉没在积习的荒漠之中;    

      在那里,心灵是受你的指引,走向那不断放宽的思想与行为——进入那自由的天国,我的父呵,让我的国家觉醒起来罢。 

                        吴岩译文

       在那儿, 心灵是无畏的, 头是昂得高高的;

       在那儿, 知识是自由自在的;

       在那儿, 世界不曾被狭小家宅的墙垣分割

成一块块的;

       在那儿, 语言文字来自真理深处;

       在那儿, 不倦的努力把胳膊伸向完美;

       在那儿, 理智的清流不曾迷失在积习的荒

凉沙漠里;

       在那儿,心灵受你指引,走向日益开阔的思想和行动——

       我的父啊,让我的国家觉醒,进入那自由的天堂吧!

《吉檀迦利》是泰戈尔众多孟加拉语诗歌的汇集。泰戈尔自己从几个孟加拉语诗集中选择了一百多首诗歌,翻译成英语,取名《吉檀迦利》。由于是专门向西方读者介绍 他的作品,在翻译过程中他考虑到西方读者的审美趣味,所选择的都是侧重表现人性、 爱情、母爱,以及充盈他哲学思想的神秘主义作品,给人以朦胧的难以言传的美感。这 类光风霁月的诗歌,总体来看反映了东方人的审美趣味,同时其略带神秘主义的倾向也 使得西方世界大开眼界。《吉檀迦利》是一部颂神诗,由于这部诗集的宗教色彩比较浓厚,因此其中的很多作品看起来都像是哲理诗,这种倾向甚至影响到这部作品中的很多描写大自然的诗歌。这是由作者的泛神论思想决定的,同时与印度的民间宗教传统和古老的文化也有密切的关系。在诗人的心目中,大自然的美景就是神创造的,是神的化身,因此它们与神应该占有同样崇高的地位。此外,这部作品虽然是一首颂神诗,但它的内容和现实也是紧密结合的,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探索。诗人一再在诗中表达出对于贫苦劳众的同情,这与作者本人的博爱思想和人道主义精神是相符的。从艺术上看,泰戈尔的作品常常富有激情,诗人通常会在诗歌中注重自我的表达,使得这部作品具有《吉檀迦利》书影(冰心翻译>非常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从题材上看,诗人将神秘主义宗教引入到诗歌作品中,使这一古老艺术题材焕发出新的青春,这对于西方艺术家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此外,泰戈 尔的诗歌作品具有形式美和韵律美的典型特征,即使是中文的译文也会传达出不朽的艺 术魅力,的确不愧为一部顶尖的艺术杰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05538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0
下一篇2023-08-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