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人教版语文文言文游记阅读题

高中人教版语文文言文游记阅读题,第1张

1 高中的文言文全集谢谢了

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1-5)规定背诵篇目总集总目录:新课标高中人教版必修(1)1、《沁园春•长沙》2、《雨巷》3、《再别康桥》4、《烛之武退秦师》5、《荆轲刺秦王》(第8段)6、《记念刘和珍君》(第2、4节)新课标高中人教版必修(2)1、《诗经•氓》2、《离骚》(节选)3、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4、《兰亭集序》5、《赤壁赋》6、《游褒禅山记》(第2、3段)7、《荷塘月色》(第4、5、6段)8、《孔雀东南飞》(开头到“千万不复全”)新课标高中人教版必修(3)1、《蜀道难》2、《秋兴八首》(其一)3、《咏怀古迹》(其三)4、《登高》5、《琵琶行》(并序)6、《寡人之于国也》7、《劝学》8、《过秦论》(第3、4、5段)9、《锦瑟》10、《马嵬》(其二)11、《师说》新课标高中人教版必修(4)1、《念奴娇•赤壁怀古》2、《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3、《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5、《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6、《声声慢•寻寻觅觅》7、《廉颇蔺相如列传》(后5段)8、《长亭送别•碧云天》9、《望海潮•东南形胜》10、《雨霖铃•寒蝉凄切》新课标高中人教版必修(5)1、《归去来兮辞》(并序)2、《滕王阁序》(第2、3段)3、《陈情表》4、《逍遥游》(诵读)苏教版高中文言文(必修一——必修五)全录必修一(一)劝学(荀子)(二)师说(韩愈)(三)赤壁赋(苏轼)(四)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必修二(五)六国论(苏洵)(六)阿房宫赋(杜牧)必修三(七)指南录后序(文天祥)(八)五人墓碑记(张溥)(九)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十)谏太宗十思疏(魏徵)(十一)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十二)鸿门宴(司马迁)(十三)秋水(庄子)(十四)非攻(墨子)必修四(十五)季氏将伐颛臾《论语》(十六)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十七)滕王阁序并诗(王勃)(十八)秋声赋(欧阳修)(十九)陈情表(李密)(二十)项脊轩志(归有光)(二十一)报任安书(司马迁)(二十二)渔父《楚辞》(二十三)逍遥游(庄子)(二十四)兰亭集序(王羲之)。

2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文言文练习

关于文言文阅读的教学,高中新课标有两方面的要求一是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二是体会作品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这就是说,文言文的教学,首先要克服语言上的障碍因此,掌握文言文常用词语,理解词义和句式,始终是文言文阅读教学的重点而朗读、背诵和词义、句式的归纳对比练习以及古文今译练习,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 根据必修课教材的整体安排,本单元还要学习提要钩玄的读书方法概括要点,提取精要,是阅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概括段意,概括中心,在小学、初中的阅读教学中就训练过高中阶段,课文的难度增大了,阅读理解的要求提高了,不仅仅是概括段意或概括中心了对一句话或几句话、一段话或几段话以及对有关的某部分内容,都要能够根据需要,正确而熟练地进行概括 概括要点必须在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认真阅读,理清思路,是恰当概括的前提;把握住关键语句,对保证概括的准确性也具有重要意义对内容要点的概括,离不开一定的分析要分清事情的梗概和细节,善于把握住相关事物的联系、把握住它们的相同点或不同点文章内容的分析,则离不开对背景知识的掌握,也离不开对表达方式的理解。

3 人教版初中语文古诗文言文大全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翻译全集第一单元 5、童趣(沈复) 第二单元 10、《论语》十则 第三单元 15、古代诗歌五首 观沧海(曹操) 次北固山下(王湾)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西江月(辛弃疾)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第四单元 20、山市(蒲松龄) 第五单元 25、《世说新语》两则 咏雪 陈太丘与友期第六单元 30、寓言四则智子疑邻塞翁失马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文言文翻译全集第一单元 5、伤仲永(王安石) 第二单元 10、木兰诗 第三单元 15、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第四单元 20、口技(林嗣环) 第五单元 25、短文两篇 夸父逐日 《山海经》 两小儿辩日 《列子》 第六单元 30、狼(蒲松龄)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翻译全集第五单元 21、桃花源记(陶渊明) 22、短文两篇 陋室铭(刘禹锡) 爱莲说(周敦颐) 23、核舟记(魏学洢) 24、大道之行也(《礼记》) 25、杜甫诗三首 望岳 春望 石壕吏 第六单元 26、三峡(郦道元) 27、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28、观潮(周密) 29、湖心亭看雪(张岱) 30、诗四首 归园田居(陶渊明) 使至塞上(王维) 渡荆门送别(李白) 登黄鹤楼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翻译全集第五单元 21、与朱元思书(吴均) 22、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23、马说(韩愈) 24、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 25、诗词曲五首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赤壁(杜牧) 过零丁洋(文天祥)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第六单元 26、小石潭记(柳宗元) 27、岳阳楼记(范仲淹) 28、醉翁亭记(欧阳修) 29、满井游记(袁宏道) 30、诗五首 饮酒(其五)(陶渊明) 行路难(其一)(李白)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己亥杂诗(龚自珍)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文言文翻译全集第六单元 21、陈涉世家(司马迁) 22、唐雎不辱使命(刘向) 23、隆中对(陈寿) 24、出师表(诸葛亮) 25、词五首 望江南(温庭筠)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渔家傲(范仲淹)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武陵春(李清照)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文言文翻译全集第五单元 17、公输 《墨子》 18、《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9、鱼我所欲也 《孟子》 20、《庄子》故事两则 惠子相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第六单元 21、曹刿论战 《左传》 22、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23、愚公移山 《列子》 24、《诗经》两首 关睢蒹葭。

4 高中语文人教版所有古文题目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目录(新)第一册第一单元沁园春 长沙……………………………………………… 4第二单元兰亭集序……………………………………………………王羲之 20赤壁赋………………………………………………………苏 轼 23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王 维 26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28名著导读《论语》 109第二册第二单元诗经二首卫风•氓小雅•采薇离骚……………………………………………………屈原孔雀东南飞……………………………………………汉乐府白马篇…………………………………………………曹植诗三首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归园田居……………………………………………陶渊明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谢朓第三单元烛之武退秦师………………………………………………《左传》荆轲刺秦王…………………………………………………《战国策》鸿门宴………………………………………………………司马迁召公谏厉王弭谤……………………………………………《国语》赤壁之战……………………………………………………《资治通鉴》第三册第二单元蜀道难………………………………………………………李白琵琶行………………………………………………………白居易杜甫诗三首 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咏怀古迹(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登高李商隐诗二首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马嵬(其二) 陆游诗二首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临安春雨初霁(世味年来薄似纱)第三单元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劝学…………………………………………………………荀子过秦论………………………………………………………贾谊师说…………………………………………………………韩愈六国论………………………………………………………苏洵第四册第一单元窦娥冤(节选)……………………………………………关汉卿长亭送别……………………………………………………王实甫雷雨(节选)………………………………………………曹 禺哈姆雷特……………………………………………………莎士比亚第二单元阅读李煜词两首《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浪淘沙》(帘外雨潺潺)苏轼词两首 《念奴娇•赤壁怀古》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辛弃疾词两首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柳永词两首《望海潮》(东南形胜) 《雨霖铃》(寒蝉凄切)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声声慢》(寻寻觅觅)姜夔词一首 《扬州慢》(淮左名都)第四单元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司马迁苏武传……………………………………………………班 固张衡传……………………………………………………范 晔李贺小传…………………………………………………李商隐马伶传……………………………………………………侯方域第五册第一单元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施耐庵第二单元归去来兮辞…………………………………………………陶渊明滕王阁序……………………………………………………王 勃阿房宫赋……………………………………………………杜 牧逍遥游(节选)……………………………………………《庄子》陈情表………………………………………………………李 密名著导读红楼梦。

5 人教版新课标高一语文必修一考试重点课文(文言文和阅读都说一下,

以下课文是重点阅读课文1、沁园春·长沙 主要理解内容:全词上片即目写景,下片回忆往事。

发端“独立寒秋”三句,点明时地,时在深秋,地在湘江之中的橘子洲。起笔平平,语气舒缓,实为下文蓄势。

以“看”字领起的几句,是一组完整的领字长句,一气呵成,文势陡急,吐露出作者对眼前江山美景的极度倾倒。众多的排比句和对偶句使景物描写富有层次感:山是红的,水是碧的,色彩对比;山上的树,如朝霞一般的绚烂,江中的船,又如同群马奔驰喧闹,动静互衬;仰观鹰飞,俯看鱼游,视角转换,呈现出一幅色彩缤纷、生机勃发的活动着的湘江秋景图。

于是作者不禁发出“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由衷赞叹。一切有生命和无生命的物类,在这无边无际的宇宙中,自由自在,生存发展,这是多么令人向往的情景!从宋玉“悲哉,秋之为气也”(《九辩》)起,悲秋成了我国古代诗人墨客笔下的恒久主题;虽也有个别颂秋赞秋之作,如刘禹锡《始闻秋风》“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指秋风)扶病上高台”,感谢秋风使自己克服疾病,振作精神,在古代诗歌中已属凤毛麟角,但其境界和气魄,自然不能也无须与这里的“万类霜天竞自由”来比较。

作者后来的咏秋词“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采桑子·重阳》),都反映出作者对壮阔寥远、自由矫健、劲拔爽朗的自然美的推重和爱好。

这句对秋景的礼赞,已使词情趋于高昂。然而,百尺竿头再翻进一层,突发一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全词遂达于 。

2、劝学 荀子 主要理解字词 通假字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用火烘木使弯曲) 生非异(生,通“性”,资质、天赋)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更,再。暴,同“曝”,晒干。)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古今异义 1博学 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2参古义:检验。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加入。

3假 古义:凭借,借助。例:假舆马者。

今义:与“真”相对。 4金 古义:金属制的刀剑。

例:金就砺则利。 今义:金子,黄金。

5爪牙 古义:爪子和牙齿。例:蚓无爪牙之利。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6用心 古义:因为用心。

例如:用心一也。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7黄泉古义:地下水,很深的地下水。例:下饮黄泉。

今义: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迷信的人指阴间。 8绳古义:墨线。

例:木受绳则直 今义:绳子,绳索。 9 用 古义:因为 今义:使用 10跪 古义:蟹腿 今义:跪下 词类活用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4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 5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 6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 7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8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善:形容词用作名词,善事) 9用心一也(一:数词用作形容词,专一) 一词多义 1于: (1)寒于水 (比) (2)善假于物也 (介词,不译。

引进作用) (3)取之于蓝 (从) 2而: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递进关系,并且)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递进关系) (3)终日而思矣 (表修饰) (4)而见者远 (表转折) (5)锲而舍之 (表假设) (6)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表原因,或表承接) (7)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连词,表转折关系,却) 3者: (1)假舟楫者(代词,指……的人) (2)不复挺者(……的原因) 4焉: (1)风雨兴焉(兼词,“于之”,意为在这里) (2)圣心备焉(语气词) 5利: (1)金就砺则利(形容词作动词,变锋利) (2)非利足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6 之 (1)不如须臾之所学也(的)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无义)3、获得教养的途径 赫尔曼·黑塞 主要是会课文分析:这是瑞士作家赫尔曼·黑塞有关读书的一篇随笔。节选自《黑塞说书》,文章认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修养。

结构安排 第1段,简说什么是“真正的修养”。作者把它界定为“为了自我完善”,“找到生活的意义”,同时指出它是一种努力的过程,修养无功利目的,读书是终身任务。

为下文张本。 第2段至第5段,论述阅读杰作的作用。

作者认为获得教养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是“研读世界文学”,再次强调读书是为了完善自我,是为了使人生充实、高尚,有意义,不是“散心消遣”,也不是“虚伪的慰藉”。 第6段和第7段,进一步阐述通过阅读经典作品获得教养的必要性。

作者以儿童阅读的不同发展趋向为例,形象地介绍层次不同的两类阅读。一种是“多数缺少天赋的人”,他们把阅读当成自然而无足轻重的事,只能阅读低俗的文字。

一种是“为字母和文字。

《伶官传序》本文是《新五代史 伶官传》一文的序《伶官传》记叙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的史实这篇序并未直接写这些事情,而是写后唐庄宗的盛衰成败

这篇史论观点明确,论题突出,说理有力,条理分明前段叙事,后段议论通篇围绕"盛衰"二字下笔文章开头,开门见山提出论点连用两个感叹句表明作者对"盛衰之理"的重视,对"岂非人事"的强调用一个"原"字推寻原因,点出庄宗得失之事,引出文章的主要论据,确定全文论证的内容"虽曰……岂非……"是反请语气的转折复句,意在强调后者

在论述过程中文章紧扣庄宗"得与失""盛与衰",说明立论的历史根据全文的论据,主要是叙述庄宗接受父命,报仇雪耻,后来由胜而败,由盛而衰的史实在叙事中融入作者的议论,表达了作者的观点引史评史,就史论事,在真实记述史实的基础上加以客观分析,评论,从中归结出发人深思的道理,告诫人们汲取历史教训,这是史论文章的目的和特点本文在"写史"方面,文字精当先写晋王临终遗嘱,庄宗恪守父命,出兵报仇,终于凯旋——有"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的"壮举"证明"成则由人"的道理次写庄宗报仇雪耻后,以为大功告成,不思强盛,宠信伶官,由盛而衰,最后落个仓皇出逃,土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的"惨状"也证明了"败亦由人"的道理文章用对比手法和情感强烈的句式,写出盛衰,成败两个方面"方其……可谓壮哉!""及……何其衰也!"两句末的两个感叹句,用词不同,却饱含着强烈的感情色彩"可谓壮哉"在赞叹中含有轻蔑;"何其衰也",在惋惜中蕴含谴责,都表达了作者对这件历史事实的鲜明的观点接着又用"岂……欤 ""抑……欤 "反诰语气的选择复句强调后者,说明成败之事"皆自于人"的道理,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印证了开头的论点为了加强文章的说理性,在最后一段中进一步推论,仍用"方其……""及其……"的对比句式,推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扩展了论点,照应了题意,加强了文章的思想性

项脊轩志归有光的叙事抒情散文,最突出的特点是以平淡自然的笔调记叙日常生活小事,运用追叙、回忆、触景生情、见物思人等方式,从琐屑事件的叙述中抒写出真切的感情,从平淡情景的描绘中表现出悠远的意趣。这一特点在《项脊轩志》中表现得尤为显著。 本文以项脊轩的前后变化为线索,写出一系列家庭琐事,表现了作者对家道衰落的惋惜心情和对死去的祖母、母亲、妻子的深切怀念,也表现了作者年青时刻苦读书、怡然自得的乐趣。 文章所记的一切,都紧扣项脊轩来写,而以“悲”“喜”作为贯串全文的意脉。第一段写项脊轩经过修葺和美化环境之后的幽雅可爱和自己在轩中“偃仰啸歌”、自得其乐的情景,是从“喜”字立意,也反衬下文所叙项脊轩环境遭到破坏之可悲,引出对往事的无限追怀。第二段分两层:第一层叙父辈分家,完整的庭院被分隔得杂乱不堪,项脊轩不再是一个读书的幽雅所在。第二层以抚育两代人的老妪作为联结,围绕项脊轩回忆母亲与祖母遗事,抒发自己怀念亲人的凄侧之情。这段从“悲”字立意。第三段写“轩凡四遭火”的变故,虽“得不焚”,亦足见项脊轩命运之乖蹇。这是“悲”的内容的进一步补充。补记的一段,写项脊轩后来又发生的变化,重点追叙与亡妻共同生活的情趣,抒发沉痛的悼亡之情,进一步增添了悲凉的气氛。由于文章自始至终贯串着悲、喜的感情变化,又有项脊轩作为全文的轴心,所以一些看似散漫无章的生活琐事就结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散而神不散。 作者善于抓住具有特征的语言、行动和生活细节来表现人物,从不同的角度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情态各别。对母亲,写她听到女儿呱呱而泣时以指叩扉的动作和“儿寒乎欲食乎”的问话,突现了慈母对儿女衣食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对祖母,写她的“吾儿,久不见若影……”的爱怜的言辞和离去时的喃喃自语和“以手阖扉”的动作等,惟妙惟肖地表现出了老祖母对孙儿的疼爱和期待。对妻子,写她的“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简洁地表现了少年夫妇相依相爱的情状;写她归宁回来时转述小妹们的充满稚气的问话,不但传神地表现了小妹们的娇憨之态,而且生动地再现了夫妻依依情话的场面。总之,作者对于各个人物,都能分别抓住他们的特征,用寥寥几笔描绘出他们的音容笑貌和真挚的感情,富于生活情趣,并从中表达出自己对亲人一往情深的怀念。 由于时代与阶级的局限,作者在文中也流露出追求功名利禄的思想和功名未就时的忧愤之情,这是应该正确地加以分析的。 《项羽之死》 本文记叙的是项羽这位悲剧英雄的最后生涯,主要表现他失败时的英雄风采。作者通过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的描写,多角度、多层次地刻画了他的性格:既有霸王别姬的儿女情长,又有东城溃围的勇猛善战;既有阴陵迷道、归败于天的寡谋、自负,又有乌江拒渡、赠马亭长、赐头故人的知耻重义、纯朴仁爱。作者还善于在历史事实的关键环节进行合乎情理的艺术加工,写出了许多生动传神的细节,如“虞兮虞兮”的千古悲歌、“田父绐(dai 4)曰”的生死机缘、愧对父老的知耻良心、赠马赐头的临终义举等,使这篇文字达到雄奇悲壮的美学境界,读之令人荡气回肠。

1 人教版新课标高一语文必修一考试重点课文(文言文和阅读都说一下,

以下课文是重点阅读课文1、沁园春·长沙 主要理解内容:全词上片即目写景,下片回忆往事。

发端“独立寒秋”三句,点明时地,时在深秋,地在湘江之中的橘子洲。起笔平平,语气舒缓,实为下文蓄势。

以“看”字领起的几句,是一组完整的领字长句,一气呵成,文势陡急,吐露出作者对眼前江山美景的极度倾倒。众多的排比句和对偶句使景物描写富有层次感:山是红的,水是碧的,色彩对比;山上的树,如朝霞一般的绚烂,江中的船,又如同群马奔驰喧闹,动静互衬;仰观鹰飞,俯看鱼游,视角转换,呈现出一幅色彩缤纷、生机勃发的活动着的湘江秋景图。

于是作者不禁发出“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由衷赞叹。一切有生命和无生命的物类,在这无边无际的宇宙中,自由自在,生存发展,这是多么令人向往的情景!从宋玉“悲哉,秋之为气也”(《九辩》)起,悲秋成了我国古代诗人墨客笔下的恒久主题;虽也有个别颂秋赞秋之作,如刘禹锡《始闻秋风》“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指秋风)扶病上高台”,感谢秋风使自己克服疾病,振作精神,在古代诗歌中已属凤毛麟角,但其境界和气魄,自然不能也无须与这里的“万类霜天竞自由”来比较。

作者后来的咏秋词“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采桑子·重阳》),都反映出作者对壮阔寥远、自由矫健、劲拔爽朗的自然美的推重和爱好。

这句对秋景的礼赞,已使词情趋于高昂。然而,百尺竿头再翻进一层,突发一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全词遂达于 。

2、劝学 荀子 主要理解字词 通假字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用火烘木使弯曲) 生非异(生,通“性”,资质、天赋)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更,再。暴,同“曝”,晒干。)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古今异义 1博学 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2参古义:检验。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加入。

3假 古义:凭借,借助。例:假舆马者。

今义:与“真”相对。 4金 古义:金属制的刀剑。

例:金就砺则利。 今义:金子,黄金。

5爪牙 古义:爪子和牙齿。例:蚓无爪牙之利。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6用心 古义:因为用心。

例如:用心一也。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7黄泉古义:地下水,很深的地下水。例:下饮黄泉。

今义: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迷信的人指阴间。 8绳古义:墨线。

例:木受绳则直 今义:绳子,绳索。 9 用 古义:因为 今义:使用 10跪 古义:蟹腿 今义:跪下 词类活用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4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 5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 6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 7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8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善:形容词用作名词,善事) 9用心一也(一:数词用作形容词,专一) 一词多义 1于: (1)寒于水 (比) (2)善假于物也 (介词,不译。

引进作用) (3)取之于蓝 (从) 2而: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递进关系,并且)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递进关系) (3)终日而思矣 (表修饰) (4)而见者远 (表转折) (5)锲而舍之 (表假设) (6)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表原因,或表承接) (7)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连词,表转折关系,却) 3者: (1)假舟楫者(代词,指……的人) (2)不复挺者(……的原因) 4焉: (1)风雨兴焉(兼词,“于之”,意为在这里) (2)圣心备焉(语气词) 5利: (1)金就砺则利(形容词作动词,变锋利) (2)非利足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6 之 (1)不如须臾之所学也(的)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无义)3、获得教养的途径 赫尔曼·黑塞 主要是会课文分析:这是瑞士作家赫尔曼·黑塞有关读书的一篇随笔。节选自《黑塞说书》,文章认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修养。

结构安排 第1段,简说什么是“真正的修养”。作者把它界定为“为了自我完善”,“找到生活的意义”,同时指出它是一种努力的过程,修养无功利目的,读书是终身任务。

为下文张本。 第2段至第5段,论述阅读杰作的作用。

作者认为获得教养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是“研读世界文学”,再次强调读书是为了完善自我,是为了使人生充实、高尚,有意义,不是“散心消遣”,也不是“虚伪的慰藉”。 第6段和第7段,进一步阐述通过阅读经典作品获得教养的必要性。

作者以儿童阅读的不同发展趋向为例,形象地介绍层次不同的两类阅读。一种是“多数缺少天赋的人”,他们把阅读当成自然而无足轻重的事,只能阅读低俗的文字。

一种是“为字母和文字。

2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的全部课文原文

前两天我们学业水平测试

老师专门给记了必背。

不知道楼主哪儿的。反正我们是新课标。

老师说考试的时候得出各个版本都有的文章。

嘿嘿。所以,偷个懒。

就好好掌握这些吧:

沁园春 鸿门宴 采薇 归园田居 兰亭序 赤壁赋 蜀道难 登高 琵琶行 锦瑟 劝学 师说 念奴娇 永遇乐 滕王阁序 项脊轩志 陈情表。

至于重点课文,老师大概都讲每个单元的前两课。

其实课文无所谓的 主要是文言文一定得好好学。每篇。

3 还有人教版新课改的高中语文教科书里文言文知识汇总

内容太多,只能发一部分。

高中文言文知识汇总——18虚词一、而(一)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和”。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④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解其惑者也。(《师说》)⑤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登泰山记》)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鸿门宴》)②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阿房宫赋》)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④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⑤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⑥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升斗之禄(《祭十二郎文》)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劝学》)③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④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祭十二郎文》)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③子产而死,谁其嗣之。(《左传•襄公三十年》)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寡人之于国也》)④夜缒而出(《烛之武退秦师》)⑤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⑥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愚公移山〉)7、表示因果关系,可译成“因此”“因而”。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可译成“以”“以此”“来”。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而已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制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而后译为“才”,“方才”,表示时间的副词。①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

(《柳敬亭传》)②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出师表》)③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送东阳马生序》)而况即“何况”,用反问语气表示更进一层之意。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庖丁解牛》)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既而一般可译为“不久”,“一会儿”“后来”。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二、何(一)用作疑问代词。1、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带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④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赤壁之战》)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

用于宾语前置句中“何”要后置(疑问句中,若宾语是疑问代词,这个疑问代词放在动词前)。①问:“何以战?”(《曹刿论战》)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④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3、作定语,可译为“这”“那““什么”。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③汝今何罪过,不迎而自归。

(《孔雀东南飞》)(二)用作疑问副词。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哪里”。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③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

4 网友们,您好,请问谁有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一必读名著的原著或概括

我也是准高一!等下我总结一下,发给你好吧!

《论语》简介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数: 1114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东汉列为“七经”之一,(七经:《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孝经》)。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注本有三国魏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皇侃《论语义疏》,宋邢《论语正义》,朱熹《论语集注》,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以下为详细介绍,来自本站会员原创作品: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最重要的一部经典著作。其编纂者,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记录的内容很广,包括哲学、道德、政治、教育、时事、生活等方面,是研究孔子生平和思想的主要依据。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书,大部分记言,小部分记事,只有极少数篇章称得上是比较完整的文章。全书20篇,共512章,约15000多字。篇与篇、章与章之间没有内在联系,篇名无义,用的是每篇开头的几个字。如《学而篇第一》就是取“子曰:‘学而时习之’”的“学而”。

《论语》的基本思想也就是孔子的基本思想。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保守的,哲学思想是唯心的。但是,社会的发展,各种现实的原因,对他也不无影响。《论语》也记下了他思想中一些有积极意义的东西,例如薄赋敛、举贤才、节用、爱人、使民以时、有教无类、不信鬼神等。尤其是他的教育经验、学习经验、写作经验、生活经验和诗论,更值得我们重视。《论语》中许多十分精辟的格言,正是这些可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论语》在文学史上颇有影响。它的文学性主要是语言富于形象,往往用极简练的言词写出人物的神情语态和性格特征。

5 2018年高考新课标卷语文必背古诗文是增加到75首了吗

2018年高考语文的必背古诗文还是64篇。

2018年新入学的高一学生使用的新教材会新增不少古诗文,等到2020年高考的时候必背古诗文才有可能增加到72篇或75篇。

扩展资料:

背古诗的方法:

一、明确目的,集中精力

背诵一篇课文或者一段必须掌握的语句,最忌东张西望,漫不经心,注意力分散。如果是一篇很简单的文字,背了几天后仍是出错,这肯定是用心不专的缘故。至于出现“前记后忘”的现象,则是正常的,这时千万不要向这种暂时困难屈服而打退堂鼓。

二、分层理解

要记一首诗,先要弄懂它的含义。比如,根据叙事、写景、抒情的几个层次,归纳一下,了解全诗的大意,再反复读,印象就深。

三、确定任务,寻找窍门。

背诵一篇短文,仅仅读几遍是行不通的,一定要熟读到滚瓜烂熟的程度才行。开始时可短一些,容易一些,然后作一定幅度的调整。此外,背诵时还必须讲究一定的技巧,熟读内容,理解意思,不仅不会记错和混淆,而且记住的数量也会越来越多。

四、要理解好古诗词的意思再去背诵。

理解古诗词,最好先了解一下作者的生平,所创作的古诗的社会背景,才能更容易理解诗的内涵。 了解完背景之后,再细细地把古诗读一遍,联想古诗中描述的情景,把情感融进诗中。

1项脊轩志的文学常识

一本文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优秀散文。特点一是善于用线索串连生活琐事,使文章形散而神不散。项脊轩虽然狭小,破旧而阴暗,可它是作者长期生活的地方,在时过景迁,物是人非之时,唯有项脊轩才能唤起主人对过去经历的深长久远的回忆,因而作者自然对它怀有深挚的眷恋之情。这种感情,正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特点二为善于撷取生活中的典型细节和场面,运用委婉动人的语言,寥寥数笔,就使人物形神毕肖。写母亲、妻子是这样,而写祖母尤为出色。作者抓住了祖母看望和勉励孙儿的一个感人场面来抒写,令人动容。

二本文在写景和叙事中,以至情言语点染细节,将喜和悲的感情抒发得委婉动人,是文章的学习重点,也是难点。光说写景中的抒情。本文前半部分着重写景,借景物描写抒发了作者“多可喜”的思想感情,文章先简洁地叙写项脊轩修葺 园的格局,室内的光线、陈设,又写了作者“偃仰啸歌”“冥然兀坐”的情态,其喜不自胜的情感已溢于言表。

更让人可喜的优美动人的景物是:“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间,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项脊轩的环境确实宁静、和谐。人以鸟为伴,鸟以人为邻,逗人无尽的遐想幅月夜桂影图,则更为迷人,把人引进了月白风清,花香袭人的美妙境界。这些无一不是对项脊轩景物的生动描写,又无一不是作者内心喜悦得意之情的抒发,即“至情语言”。作者把情感融化在景物之中,凭借景物的形象诉诸读者,蕴藉含蓄,委婉动人。

本文的叙事也是“至情语言”。文章的后半部分主要是叙事,在事件的叙写中倾吐臫的感受-“多可悲”。作者用亲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造成一种至情至真,如歌如泣的氛围与情调。比如写老妪述说母亲的往事,“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某所,而母立于兹”,“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这些似显平淡、平凡的回忆,饱含着作者对至亲刻骨铭心的哀思,“令人长号不自禁”。

对亡妻的怀念,尤堪称道:“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这里没有悲哀、悲伤一类的字眼,但悲伤眷恋之情溢于言表,此是无声胜有声!意味隽永:贤妻已死多年,作者无时无刻不在怀念她,人已死,物犹存,枇杷树是妻子对十拿九稳爱的延续,“亭亭如盖”的绿,誻妻子一片忠贞的爱,这种爱与作者的久远缅怀与眷恋融合在一起,是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抒情镜头。

2项脊轩志文言文知识整理词语(要解释词义)1通假字2古今异义3词类

一、古今异义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旧,原来的) 南北为一 (一,整体) 室仅方丈 (方丈,一丈见方) 凡再变矣 (凡,总共;再,两次)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案,桌子) 久不见若影 (若,你) 日过午已昏 (昏,暗) 或凭几学书(几,书桌;书,写字) 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杂,交错) 比去,以手阖门(比,等到) 亦遂增胜 (胜,佳景,引申为光彩) 吾妻来归 (归,旧时指女子出嫁) 始为篱,已为墙 (已,后来、不久) 三五之夜 (三五,即十五) 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竟,整) 且何谓阁子也 (且,那么) 余自束发 (束发,表示成年) 二、一词多义 始 室始洞然 (才,连词) 始为篱,已为墙 (起初、先,副词) 过 日过午已昏 (超过,动词) 大母过余曰 (到、来,动词) 置 顾视无可置者 (放置,动词) 内外多置小门 (设置,动词) 而 余扃牖而居 (助词,表修饰,无义) 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 (但,连词) 为 始为篱,已为墙 (做,动词) 轩东故尝为厨 (作,动词) 庭中通南北为一 (成为,动词) 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对,介词) 以 以当南日 (用来,动词) 以手阖门 (用,介词) 能以足音辨人 (凭借、根据,介词) 执此以朝 (用如“而”,介词) 谓 且何谓阁子也 (叫作,动词) 妪每谓余曰 (告诉,动词) 一 庭中通南北为一 (整体,名词) 先妣尝一至 (常来,副词) 日 以当南日 (太阳,名词) 不能得日 (阳光,名词) 先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以前,名词) 先大母婢也 (去世的,形容词) 三、通假字 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当”通“挡”) 而母立于兹 (“而”通“尔”) 四、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乳二世 (乳,乳养) 客逾庖而宴 (宴,用饭) 执此以朝 (朝,上朝) 吾家读书久不效 (效,取得效果) 垣墙周庭:垣墙,砌墙, 雨泽下注:雨,下雨,名字活用作动词 2名词用作状语 雨泽下注使不上漏(下,朝下,上,从上面) 又北向 (北,朝北,行为方向) 东犬西吠 (西,朝西,行为方向) 前辟四窗 (前,在前方,行为方向)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手,亲自,亲自 3形容词用作名词 多可喜,亦多可悲 (多,许多事) 4名词使动用法 垣墙周庭 周,使围住 五、句式 1判断句 用“……也”表示判断如: 1)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2) 妪,先大母婢也 2省略句 下列各句中的括号表示省略了的成分如: 1) (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省主语“余”) 2) ( )借书满架 (省主语“余”) 3) 吾儿,( )久不见若影 (省主语“吾”) 4) 使( )不上漏 (省兼语“之”) 5) 明月( )半墙 (省谓语“照”) 6) 余自束发读书( )轩中 (省介词“于”) 7) 垣墙( )周庭 (省介词“于”) 3倒装句 介词结构后置下列各句状语(下划线)放在动词、形容词(粗体)之后翻译时,一般将状语前移如: 1) 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在庭院里种兰桂竹木) 2)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在这里居住) 3) 室西连于中闺 (与中闺相连) 4) 鸡栖于厅 (在厅里栖息) 5) 其制稍异于前 (跟以前不同)。

31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项脊轩志》以清

答案B

此题考查了古今中外作家作品及文学流派的有关知识。A项正确。《左传》内容丰富,文字优美,能写出人物的鲜明形象,尤其善于描述战争和外交辞令,这在高中教材第五册《肴之战》的“预习提示”中已有介绍;而司马迁的《史记》,特别是其中的众多人物传记,形象鲜明,性格丰满,是杰出的传记文学作品,这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信陵君窃符救赵》等课文的“预习提示”中都有介绍。C项文字出自高中教材第六册后的专题论文《我国的现代文学》,这四部作品都是1927~1937年十年间的著名长篇小说。D项也正确。《竞选州长》和《百万英镑》是美国杰出讽刺作家马克·吐温的两篇短篇杰作。前者曾被选入初中材料,作者运用漫画式的极度夸张手法,对资产阶级报刊和“民主选举”作了大胆泼辣的揭露和讽刺;后者形象而深刻地揭露了金钱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支配一切的罪恶。对于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学生更为熟悉。B项第一句话出自《项脊轩志》的“自读提示”,但后一句话有误。归有光(1507~1571),明朝后期著名的古文家,他朴素清淡的文风架起了唐宋八大家与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而桐城派是清代最大的散文流派,代表人物为安徽桐城人方苞、刘大櫆、姚鼐等。他们继承了唐宋八大家到归有光的古文传统,提出了以“义法”为核心,“文理、考据、辞章”三者并重的文章理论。高中教材第四册选了方苞的《左忠毅公逸事》,考生应该不会太陌生。

4项脊轩志知识要点

《项脊轩志》文言知识整理 一、古今异义 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旧,原来的) 2南北为一 (一,整体) 3室仅方丈 (方丈,一丈见方) 4往往而是(往往,到处) 5凡再变矣 (凡,总共;再,两次) 6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案,桌子) 7久不见若影 (若,你) 8日过午已昏 (昏,暗) 9或凭几学书(几,书桌;书,写字) 10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杂,交错) 11比去,以手阖门(比,等到) 12亦遂增胜 (胜,佳景,引申为光彩) 13吾妻来归 (归,旧时指女子出嫁) 14始为篱,已为墙 (已,后来、不久) 15三五之夜 (三五,即十五) 16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竟,整) 17且何谓阁子也 (且,那么) 18余自束发 (束发,表示成童) 19余稍为修葺 (余,我) 二、一词多义 1始 室始洞然 (才,方才,副词)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 (起初、先,副词) 2过 日过午已昏 (超过,动词) 大母过余曰 (访,探望,动词) 3置 顾视无可置者 (放置,动词) 内外多置小门 (设置,动词) 4而 余扃牖而居 (助词,表修饰,无义) 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 (但,表转折,连词) 往往而是 (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地”,也可不译,连词) 某所而母立于兹 (你,你的,代词) 5为 始为篱,已为墙 (做,动词) 轩东故尝为厨 (作,动词) 庭中通南北为一 (成为,动词) 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做,介词) 6以 以当南日 (用来,介词,表目的) 以手阖门 (用,介词) 能以足音辨人 (凭借、根据,介词) 执此以朝 (用如“而”,介词) 7谓 且何谓阁子也 (叫作,动词) 妪每谓余曰 (告诉,动词) 8一 庭中通南北为一 (整体,名词) 先妣尝一至 (常来,副词) 9日 以当南日 (太阳,名词) 不能得日 (阳光,名词) 日过午已昏 (太阳,名词) 一日,大母过余曰 (天,一昼夜,名词) 10先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以前,名词) 先大母婢也 (去世的,形容词) 11前 前辟四窗 (名词作状语,在前方,行为方向) 12之 顷之,持一象笏至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调整音节,助词)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助词,的) 他日汝当用之 (代象笏,代词) 13西 东犬西吠 (向西边,副词) 14得 不能得日 (得到,获得,动词) 得不焚 (能,能够,助动词) 15已 日过午已昏 (已经,副词) 已为墙 (然后,副词) 16当 以当南日 (挡住,动词) 他日汝当用之 (应当,应该,助动词) 17然 室始洞然 (……的样子,词尾) 然余居于此 (然而,但是,连词) 18书 借书满架 (书,书籍,名词) 或凭几学书 (字,文字,名词) 19食 小鸟时来啄食 (食物,名词) 欲食乎 (吃,动词) 20大 先大母婢也 (大母,指祖母) 大类女郎也 (很,非常,副词) 21所 某所而母立于兹 (地方,处所,名词)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的,在此指代枇杷树,特殊的指示代词) 22从 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由,自,介词) 从余问古事 (向……学习,动词) 23自 余自束发 (从,由,介词) 自语曰:“……” (自己,代词) 24归 吾妻来归 (女子出嫁,动词) 吾妻归宁 (归,返回,动词。

归宁,出嫁的女儿会娘家探望) 三、通假字 1而母立于兹 (“而”通“尔”) 2、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当”通“挡”) 四、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乳二世 (乳,抚养) 客逾庖而宴 (宴,用饭) 执此以朝 (朝,上朝) 吾家读书久不效 (效,取得效果,此指考取功名) 垣墙周庭:(垣墙,砌墙) 2名词用作状语 雨泽下注。使不上漏(下,朝下,上,从上面) 前辟四窗 (前,指阁子北面,因阁子是向北的) 东犬西吠 (西,朝西,行为方向,指西家)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手,亲自) 3形容词用作名词 多可喜,亦多可悲 (多,许多事) 4 数词用作名词 庭中通南北为一 (一,一体,整体) 5 名词使动用法 垣墙周庭 周,使围住 五、句式 1判断句 1)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用“……也”表示判断。

如: 2)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3) 妪,先大母婢也 2省略句 下列各句中的括号表示省略了的成分。如: 1) 使( )不上漏 (省兼语“之”) 2) 明月( )半墙 (省谓语“照”) 3) 余自束发读书( )轩中 (省介词“于”) 3倒装句 介词结构后置。

下列各句状语(下划线)放在动词、形容词之后。翻译时,一般将状语前移。

如: 1) 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在庭院里种兰桂竹木) 2)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在这里居住) 3) 室西连于中闺 (与中闺相连) 4) 鸡栖于厅 (在厅里栖息) 5) 其制稍异于前 (跟以前不同) 4。被动句 得不焚 意念被动句。

5关于柳宗元的文学常识

柳宗元的诗,共集中140余首,在大家辈出、百花争艳的唐代诗坛上,是存诗较少的一个,但却多有传世之作。他在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受的基础上,借鉴前人的艺术经验,发挥自己的创作才华,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代表当时一个流派的杰出诗才。

柳宗元的散文,与韩愈齐名,韩柳二人与宋代的欧阳修、苏轼等并称为“唐宋八大家”,堪称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散文家。唐中叶,柳宗元和韩愈在文坛上发起和领导了一场古文运动。他们提出了一系列思想理论和文学主张。

在游记、寓言等方面,柳宗元同样为后世留下了优秀的作品。“永州八记”已成为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这些优美的山水游记,生动表达了人对自然美的感受,丰富了古典散文反映生活的新领域,从而确立了山水记作为独立的文学体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扩展资料:

轶事典故

柳州沿袭一种残酷的风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沦为奴婢。”柳宗元发布政令,“革其乡法”,使得那些沦为奴婢者,仍可出钱赎回。

政令中制定了一套释放奴婢的办法,规定已经沦为奴婢的人,在为债主服役期间,都可以按劳动时间折算工钱。工钱抵完债后立即恢复人生自由,回家与亲人团聚。这一举动受到贫困百姓的欢迎,后来被推行到柳州以外的州县。

后世纪念

柳宗元纪念馆位于广西柳州市柳侯公园内,主要由柳侯祠、柳宗元衣冠墓、柑香亭组成。柳侯祠原名罗池庙,于公元822年始建。1995年12月,命名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柳侯祠正门门额上“柳侯祠”由郭沫若所题,门柱上的对联“山水来归,黄蕉丹荔;春秋报事,福我寿民”根据唐代文豪韩愈《柳州罗池庙碑》一文集炼而成,表达了柳州人对柳宗元的思念之情。

项脊轩志拼音:xiàng jǐ xuān zhì。

《项脊轩志》是一篇借记物来叙事、抒情的散文。作者借一阁以记三代之遗迹。睹物怀人,悼亡念存,文脉细致曲折,笔力清淡,娓娓道来用情至深至切。

文章以项脊轩起始,以项脊轩终结,用一间旧阁子作线索,将作品中的人物,事件串接在一起,情感也自然生发。

《项脊轩志》的创作背景

《项脊轩志》分两次写成。前四段写于明世宗嘉靖三年(1524年),当时归有光18岁,他通过所居项脊轩的变化和几件小事的描述,表达了对家人的怀念之情。在经历了结婚、妻死、不遇等人生变故后,作者于明世宗嘉靖十八年(1539年),又为这篇散文增添了补记。

#课件# 导语课件是教学一篇课文的开场白,是教师在新课的开始阶段,从一定的目的出发,用很短的时间,并采取一定的方法或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心理情绪的重要教学环节。下面是 无 的后续更新吧!

高中语文课件篇一:《项脊轩志》

 教学目的:1、通过对文章细节的分析理解作者抒发对逝去亲人的眷恋之情及对家庭变迁的感慨。

 2、学习借物抒情的写法;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谊动人的特色。

 3、让学生透过清新淡雅的文字感受深深的亲情。

 教学重点:目的1、2。

 教学难点:目的1。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

 教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本文的内容、结构、线索和主题。现在有一个问题:你初读此文后感受如何(学生回答)

 (说明:学生正常的回答应该是“没有太感觉有多好”,而事实上本文并非如此。经过引用和总结,使学生能够产生学习兴趣。)

 2引王锡爵语;“所为抒写怀抱之文,温润典丽,如清庙之瑟,一唱三叹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方苞语:“尤善者,不俟修饰而情辞并得”

 3总结提出历对归有光的评价:这两人的话告诉我们,归有光散文多为记载日常生活和亲旧琐事,善用疏淡雅洁之笔勾勒渲染,其间自由深情远韵。归有光散文被公认为明代古文第一。后人评价他上承唐宋八大家、下启桐城派。在散文创作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过程

 (一)确定情感主题

 1古往今来,以亲人、亲情为主题的文章很多,有的写出了接受亲情后的无比感动,有的写出了被亲情包围的浓浓喜悦,有的写出了对亲人不尽的思念。大家想一想,本文写亲情的切入点是什么(眷恋)

 (说明:确定主题能够很好地把学生的思路集中到一个方向上。

 小结:接下来,我们就透过归有光的文字,去感受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进而理解眷恋之情。

 (二)具体赏析

 范读文章5、6段,配乐。让学生迅速进入情境。

 2指导学生分析:归有光与妻子感情如何死后,心情如何

 (明确:A“问”“学”两字看出夫妻二人亲密无间的书斋生活。B“转述小妹语”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感情。C妻子死后,作者虽没有写一句直露的句子,但在平淡的文字中蕴涵了深深的伤痛。D末句是情感的高潮。)

 [板书]:眷恋亲密无间的妻子————黯然销魂

 3语言运用和抒情方式

 A引入〈阿房宫赋〉“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段,让学生通过运用了铺排、夸张和比喻等修辞从而具备了富丽堂皇的语言特点对比出本文清新淡雅的语言特点。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本词是苏轼悼念亡妻王弗之作,饱受十年生死别离,苏轼已是风尘满面,两鬓如霜,梦中与妻子相见之时,只能涕泪交流,肝肠寸断。)

 通过与直抒胸臆的苏词比较很容易地让学生感受到本文的抒情方式。

 [板书]:寓深情于平实语言中。(结论1)

 4分组、自读、讨论:A。祖母对归有光的态度如何B。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眷恋饱含深情的祖母——长痛不已

 (3)眷恋过早失去的母爱——不尽遗憾[板书]

 5写作特色:引〈〈鸿门宴〉〉:“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勺,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在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中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得出结论:寓深情于语言、动作描写中。(结论2)

 语言口语化,富于表现力。(结论3)

 6引申:归有光8岁丧母,他对母亲的眷恋之情是否真实

 引〈先妣事略〉:“……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孺人死十一年,大姊归王参接,孺人所许聘者也。十二年,有光补学官弟子。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馀则茫然矣。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

 得出结论:对母亲还有依稀记忆,失亲之苦一直萦绕。

 (三)小结: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很清楚地看出归有光对亲人的眷恋,也可以分析出归有光散文的写作特色。那么,〈项脊轩志〉是否真的在创作上具有代表性

 引用〈〈寒花葬志〉〉

 婢,魏孺人媵也。嘉靖丁酉五月四日死,葬虚丘。事我而不卒,命也夫!

 婢初媵时,年十岁,垂双鬟,曳深绿布裳。一日,天寒,煮荸荠熟,削之盈瓯;余自入外,取食之;婢持去,不与。魏孺人笑之。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即饭,目眶冉冉动。孺人又指予以为笑。

 回思是时,奄忽便已十年。吁,可悲也已!

 明确:从此文也可以看出我们总结出归有光散文的特点。

 (四)进一步探究归有光文风形成的原因。

 1提问:归有光文风如何形成(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1)齐读课文第一段

 (2)思考:作者出身生活状况性格如何

 明确:A。诗书之家,家道中落,身负复兴家族重任。

 B清贫,但以书为伴,以轩为伴,

 C安静平和,情操高洁

 (3)引材料补充“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於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井之蛙何异”说明归有光具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抱负。

 引生平、文风验证理解的正确。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明代昆山人,自幼苦读,九岁能文,二十岁就读通了五经三史但考试不利,直到35岁才中举人,后八次考进士均落第,于是迁居嘉定安庭江上,讲学二十余年他直到60岁才中进士,当了湖州长兴县令由于为官正直,不与上级官吏和地方豪强同流合污,三年后,便被明升暗降后经人推荐任太仆寺丞,修世宗实录>,但只一年就病死任上

 归有光虽然仕途不得意,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上有很深的造诣他的散文源出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

 由于作者涉猎不广,自己也以”不得当世奇功伟烈书之为恨事”,所以他的散文题材狭窄,只能就日常交往,身边琐事,尤其是家人父子夫妇之情着笔作者生活在这种环境中,耳闻目睹,感受深笃,因而文字委婉凄恻,深刻动人

 (4)朗读:“三五之夜,珊珊可爱”是什么写法

 引赵师秀《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板书]眷恋无穷回忆的项脊轩/寓情于景

 5迅速背诵这一部分。

 (五)总结:归有光天性善良、平和,又有着远大抱负,但他过早地经历了人生大悲大喜。悲痛过后,等待他的是漫长痛苦的科举生涯。诸多经历,造就了归有光的文风:即将真切的悲与喜,将真实的心灵感受融入清新淡雅的文笔当中,从而使文章深刻感人。这也恰恰验证了哲学大师黑格尔的话: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化而显得更为动人。

 

高中语文课件篇二:《项脊轩志》

 一、导入

 “欢愉惨怛,乃因老屋渗漉,悲辛交集,却为物是人非。”有一个人将他对世道人心的洞彻、人情冷暖的感喟,掩映在一悲一喜、一草一木里。君不见,那轻叩门扉的声音,虽经历百载,仍然清晰可闻;君不见,那亭亭如盖的枇杷,从明代繁茂到今朝。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个人,走进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去感受他的无言的伤痛。

 二、温故知新

 (一)读准字音。(呱呱而泣和凭几学书)

 (二)读准断句。(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

 (三)预习检测,同桌互评。

 三、整体感知

 浏览全文,找出文中可以作为理解全篇思想感情的的关键之笔。

 明确:“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四、合作探究

 (一)读出欣喜

 多在这里指“许多事”,“多可喜”说的自然就是“有许多可喜的事”,大家在阅读文章第一自然段的时候,发现了哪些“喜”呢

 请结合导学案第一题,展开小组讨论,用下面这个句式表述出来。时间为三分钟。

 句式:我读出了之喜。

 明确:(投影展示)

 我读出了“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的和谐之喜;

 我读出了“三五之夜,明月半墙”的静谧之喜;

 我读出了“杂植兰桂竹木于庭”的增胜之喜;

 我读出了“偃仰啸歌”的悠然之喜;

 我读出了“冥然兀坐,万籁有声”的幽静之喜;

 我读出了“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的幽雅之喜;

 ……

 (二)读出悲痛

 作者在回忆母亲、祖母和妻子这些逝去的亲人时,你认为最令其心痛的细节分别是什么结合导学案的第二题交流讨论。时间为4分钟。

 明确:

 1娘以指叩门扉曰:

 “叩”字不像“敲”那么鲁莽,也不像“问”那么清闲。写出了当自己孩子哭泣时母亲不能呆在孩子身边的焦急与痛苦,一个“叩”字写尽了为人母者对子女的爱。

 2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话语中既含疼爱之情,又有赞许之意。

 3比去,以手阖门。

 临走的时候,轻轻阖门,生怕屋外有什么动静会干扰孙儿读书。一个小小的动作,表露了祖母对孙儿的关切之情。

 4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看到孙儿如此发愤,想到将来必有成就,喜悦之情不能自已,因此喃喃自语,同时也稍带有几分年事已高的伤感。

 5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明朝官制,五品以上的官员才可以执象牙笏,老祖母事实上是想借此激励孙儿能够取得功名,光宗耀祖。这一细节,真切地表现了祖母对孙儿的勉励和殷切期望之情。

 6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妻子尽管没有读过什么书,但是对知识充满好奇和崇拜,她对学识渊博,写得一手好文章的夫婿,充满了崇敬之情。

 7述诸小妹语曰:

 她回家对姐妹们谈起自己的婚姻,不说饮食起居,不说劳作缠绵,只说那一间看似与女人毫无瓜葛的书房。这个女子,用她自己的方式,爱着这个读书人,在盈盈笑语中给予他从未感受过的温柔和理解。还有什么,比红颜知己更能给功名未就的书生以快乐和慰藉这段婚姻,如同母亲一样美好亲切,却也如同母亲的生命一样短暂易逝。

 8吾妻死,室坏不修。

 妻子离去之后的日子,如清水泻地,飞去如斯。在光阴中辗转的归有光却精神困顿。房子坏了,却不去修理,任由瓦破墙漏,任由雨渗风透,任由书籍剌剌作响,任由文字默默腐烂。

 9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忆起妻子时,最心痛的莫过于看到庭院当中的枇杷树了。人已经不在了,但树却一天天的在长大,睹物思人,睹物伤情,只要看见树,就想起亲爱的人来。

 点拨提升

 (一)归有光对母亲的回忆全都来自于老妪的转述。这是一种怎样的悲痛呢

 明确:

 想象和怀念母亲的感情随着归有光年龄的增长日渐浓厚,成为他一生的伤痛。

 (二)与借老妪之口回忆母亲不同,作者关于祖母的记忆都是他的亲身经历,但为何归有光只写祖母来来去去,而没有自己的只言片语如果此时此刻让你给归有光一个内心独白的机会,你认为他会说些什么

 明确:

 重振归家的誓言。

 五、作业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有人说这是最美的三行情诗。既然可以成诗,就请同学们结合枇杷树,展开联想与想象,以“寄托哀思”为主题,恰当运用修辞手法,将本句话改写成一首散文诗。

  《项脊轩志》教学反思之一

 本次青教赛复赛课题抽到的是《项脊轩志》。本文是明代文学家归有光的名篇,文章借项脊轩的兴废,言喜写悲叹志,以其朴素悲凄之亲情感动人心。本文篇幅不是很长,但因为是文言文,要在一节课中处理完是有一定难度的。

 传统教学中我们对文言文的处理更多放在“言”上,侧重说文解字,而对“文”的赏析往往浮光掠影,一笔带过。可这就如同登山,我们费尽千辛万苦爬上山顶(疏通文意),可却不欣赏一下山顶优美的风光,不领略一下山顶的清风明月、晨烟暮霭,我们就急匆匆地下山了,又忙着修下一条山路,爬另一座山。其实,文意学生在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的情况下,90%的文段都能解决,可文言文中一些文学的美学生却是感受不到的,所以这节课内容上我就想尝试把重点落在文章的品味和赏析上,因此,我把课文设计的重点放在两个要点上:披文入情,缘景得意。试图通过对文字的深层解读让学生体悟情感,同时让学生借助景象进一步领会作品的意旨。

 日常教学中发现学生对古文的赏析存在的问题很多,所以就设想上成一节实实在在的鉴赏课,不去计较形式上的耳目一新,或者课堂上的热闹纷呈,只求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悟,能以一例贯通其他。设计自己感觉还是较精巧的,也还实在,希望呈现一种原生态课堂。可教学完成后就感觉有些憋屈,设计是想让学生自己说,自己讲,让学生成为主动的阅读者,而让自己尽量躲在幕后,这也是课改后自己对教学的一点思考。可结果学生的品读推动较为艰难,时间全花在品读引导上了,我也没能把自己对作品的感悟完整的呈现出来,他们没说好,我也没说完,于是倍感憋屈。究其原因,第一,借班上课,与学生之间是缺少默契的,让学生一来就谈谈自己是如何品读出文章的悲情的',学生不能瞬时明白教师的意图,因此应在品读开始的阶段,出示一段自己品读的范例,让学生有迹可循,有法可依,才能理解教师的意图。推进就会顺畅些。备课的进程中不能只想我要怎样,而更应想想学生会怎样。第二,如何通过问题、任务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体验、感受与理解是阅读教学设计的重点和难点,而这节课问题的设计还不够精确和巧妙,也就造成了对话不够顺畅,教学提问是一门艺术,这也应该是今后自己在阅读教学中要进一步深思的问题。第三,虽说要把自己躲在幕后,可应该实时帮学生一把。这篇文章学生缺乏相应的人生经历与体验,有些地方的理解就难免有困难,这时就应该果断的相机而动,霸道一点,而不是等待学生自己感悟。应给学生搭一个阶梯,让他们能循序渐进。

 总之,这一次教学大赛从初赛到复赛锻炼很大,得到了很多老师的支持和帮助,自己也借这个契机对自己近年的教学做了深入的反思,收获颇丰。如何形成鲜明的个人教学特色,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是今后继续努力的方向。

《项脊轩志》教学反思之二

 这节课,对我个人而言,收获最大的地方,就是对文言文教学尝试新教法,并取得一点点的进步。历来,文言文教学总给人枯燥、乏味的感觉,而我在这节课的设计中,尽量去摆脱这种不好的氛围,积极去创设开放性话题,鼓励学生参与其中,通过学生自身的听读、散读、朗读、品读等方法去畅谈个人观点,从而获得其个性化体验。

 我利用一个课时与学生共同解决该文言文篇目中的字词运用难点,然后将对文本情感把握这一课时放到了这节参赛课上。课堂教学上,我坚守“一间小屋、二种感情、三位亲人”这条主线,创设“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个句子”及“最为打动你的是哪一个片段”这两个开放性话题给学生,让他们自由发挥个人情思,在与文本作者的笔墨的撞击中,既能收获到文学写作技巧,又能与作者产生共鸣,体会情感的意蕴,进而完成我的教学目标。

 然而,把控一堂开放性教学课堂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今天的教学尝试,更让我体会到了处理好教学预设和课堂生成是一次成功教学的关键。

 学生是一群鲜活的生命个体,每个人的知识经验、认知水平等都不同,再加上课前准备的程度不一,这就要求我在备课时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课前准备,并预测课堂可能发生的变化,思考对策,然后存储在自己的弹性预设空间内。同时,阅读时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化体验可能会有出许多个性化观点,这就要求我对课文可能产生的个性解读部分进行充分预设。比如,在今天的教学中,我虽然设置了开放性的话题,但是在我心里,仍然是希望学生都能按着我内心的思路走,按着我所期望的方向前进。然而课堂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的所有情况。学生的回答中也有让我觉得很失望的地方,他没有答到点子上,或者说他的回答偏离了我心中既定的方向。这个时候怎么办如果我一昧地体现课堂开放,就会离题,失控。所以,我应该一方面既要尊重学生的课堂选择,另一方面还要依照课堂生成予以引导点拨,防止对学生评议之处无法驾驭。

 因此,我感觉到今天这节课,在文言文教学上的新尝试,也算是完成了既定目标。同时,我应该更进一步的预设学生情况和个人解读,预设好文本的感情点。当新的教学资源在课堂生成时,我还要有个平和的心态,积极的营造生成空间,及时、适度的调整预设,完成自然的课堂生成。这样,我的教学才会更加游刃有余,学生对知识的获得也会更加轻松有效。

《项脊轩志》教学反思之三

 《项脊轩志》乃一篇融叙事、抒情、写景为一体的优美散文,作者“借一阁寄三世之遗迹”,文章以忆三代故人为核,言喜写悲叹志,它是明代散文大家归有光的代表作。这篇散文以其朴素悲凄之亲情感动人心,因而成为经久不变的必选篇目载入语文教材。本人对其情有独衷,加之乃古文名篇,古文传统教学重在对字词的“咬文嚼字”,而“含英咀华”的鉴赏却是浅尝辄止,不求甚解。为“奇文共赏析,疑义相与析”我大胆地在“咬文嚼字”的第一课时后,开展了与学生共同交流鉴赏《项脊轩志》悲之情的第二课时。并以此作为校公开课,旨在抛砖引玉得到更多同仁的指教,以求进步。

 针对这次鉴赏,我整堂课预围绕第三段文字,展开对悲之情的鉴赏,课堂以“一间陋屋,三世变迁。两种感情,四个女人”与“借一间旧屋做线,记人叙事抒情。忆三代故人为核,言喜写悲叹志”两幅对联绾结前后,并在前后配上《空山鸟语》与《雨夜梧桐》凄清音乐。鉴赏旨在让学生由感悟悲到感知悲再到共鸣悲,从而情不自禁伴随音乐进入悲之境。

 于是课堂开始我以刘勰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白居易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为引语,以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感悟鉴赏情,接着我紧扣上堂“咬文嚼字”通译全文的预习课,让学生展示他们预习中针对全文内容所写的对联,并加以评价指导,然后巧妙地出示“一间陋屋,三世变迁。两种感情,四个女人”的网上对联,从而进入第二环节:回味朗读,感悟情语。原本已用ppt制作了声情并茂的录音朗读,可事与愿违,电脑的音乐竟然打不开,我只得灵机一动,恢谐的自嘲:“电脑不给面子,我来读,读得更好些。”这样就开始抑扬顿挫地朗读全文,之后我以“可悲物境往往引起可悲人事的回忆”一句引导学生总结可悲之事,学生回答后,我出示投影,明确文章鉴赏区域及鉴赏重难点。之后进入师生互动的重要环节,扣第三段文字围绕人事之悲先由学生各抒已见谈对悲的感悟,再针对地提出四个大问题,逐层深入地析情之悲,情之变化及作者的言外之悲和言外之志。学生积极踊跃地发言,我耐心细心地引导并予伸延拓展,以知人论世解读了文章的言外之志,最后让学生又绕开人事,寻物境之悲,分析了枇杷景之结语妙处。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已步入散文情境,并玩味赏析了情之悲。在意犹未尽之时,我出示了绾结文章的后一幅对联,并安排了课后作业——围绕喜之景写一幅读书对联,指明喜之物境旨在映衬悲之情。整堂课较好达到了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课后我深撼伴奏引语与结语的音乐未能打开,幸而我舍得灵活处理课堂突发事件,因这堂课目标重点明确突出,分析鉴赏透彻,而获得一等奖的鼓励。更有所得的是教学中的方法改进与思想收获:我重视学生自主感悟悲情,让他们学会从叙事中领悟情,从景语中感知情,学会鉴赏散文的情感;教学中我重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点拨,让学生由感性到理性去分析鉴赏散文的悲情;鉴赏中让学生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强烈的共鸣,体会亲情之悲及作者的隐痛,从而培养健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这堂课也有不足之处: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还不是很深入;方法点拨还不是很明显;教态还不够完善,应再抬头挺胸;教学过程应关注全体,而不是仅提问眼前的局部学生;教学中过程性评价还可更明确。

 此次学校的教学大赛为我们提供了学习交流平台,这节课让我受益匪浅,思中求进。我将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注重文学美感熏陶的同时加强方法的培养,我一贯坚持潜移默化培养学生读书的一些方法,但对某些文本篇目也可先方法指导再分析评价,对一些语文悟性不够强的学生还应个别引导。

 教不是万能的,只有师生孜孜不倦地交流学习,才能在感悟鉴赏名篇中共同进步。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我会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06006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0
下一篇2023-08-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