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情记趣》是《浮生六记》的第二卷。
作者以朴实的文笔,记叙自己大半生的经历,欢愉与愁苦两相照应,真切动人。书中描述了他和妻子志趣相投,伉俪情深,过一种布衣蔬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由于封建礼教的压迫与贫困生活的煎熬,终至理想破灭,经历了生离死别的惨痛。道光二十九年(1849)王韬曾为书作跋,称赞此书“笔墨之间,缠绵哀感,一往情深”。
原文 余闲居,案头瓶花不绝。芸①曰:“子之插花能备风晴雨露,可谓精妙入神。而画中有草虫一法,盍②仿而效之。”余曰:“虫踯躅③不受制,焉能仿效?”芸曰:“有一法,恐作俑④罪过耳⑤。”余曰:“试言之。”曰:“虫死色不变,觅螳螂蝉蝶之属⑦,以针刺死,用细丝扣虫项系花草间,整其足,或抱梗,或踏叶,宛然如生,不亦善⑨乎?”余喜,如其法行⑧之,见者无不称绝⑥。
释: 肖:相似,相像 兰影:兰花的影子(其中或可包含神韵的意思) 图:求,做,为 宝:意动用法,以……为宝,表示珍惜 影:影子 就:靠近 甚 :非常 确:准确 确肖:很确切,相像,相似 ★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是清朝长洲人沈复(字三白,号梅逸)著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的自传体小说。清朝王韬的妻兄杨引传在苏州的冷摊上发现《浮生六记》的残稿,只有四卷,交给当时在上海主持申报闻尊阁的王韬,以活字板刊行于1877年。“浮生”二字典出李白诗《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中“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版本 闻尊阁板《浮生六记》是最早的铅印板,有杨引传序和“尊闻阁王”王韬跋。杨引传序言中说“六记已缺其二”。王韬曾说少时(1847年前)曾读过这本书,可惜没有抄写副本,流亡香港时,常常怀念它。王韬在1877年为尊闻阁版所写的的跋中没有说少时曾见过全本。 1936年林语堂将《浮生六记》四篇翻译成英文,分期连载于《天下》月刊。后来又出版汉英对照单行本,并作长序言。林语堂在序言中写道“芸,我想,是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还猜想“在苏州家藏或旧书铺一定还有一本全本”。 过后不久苏州冷摊上便来出现“全抄本”,有卷五卷六,实为后人伪作。 俞平伯曾根据《浮生六记》的前四篇作《浮生六记年表》。 《浮生六记》目录 卷一 闺房记乐 卷二 闲情记趣 卷三 坎坷记愁 卷四 浪游记快 卷五 中山记历 卷六 养生记道
译文 我闲居在家,桌上的瓶花总是不断地更换新鲜的。陈芸对我说:“你的插花中能够体现大自然的气息与特征,可算是十分精妙传神。在画画的技巧中有画草虫的方法,你为什么不仿效呢?”我说:“虫在插花上是会跑来跑去不听话的,怎么能仿照呢?”芸说:“我有个办法,就是怕那样的做法有罪过。”我说:“你不妨说说看。”她说:“虫子死后颜色不变,你可以捉来螳螂和知了、蝴蝶之类的昆虫,用针把它们刺死,用细丝系住虫的颈部绑在花草当中,整理它们腿的姿态,或者抱梗,或者站在叶上,就像活的一样,不也很好吗?”我很高兴,按照她的办法去做,看到的人无不称绝。如今在闺中寻找,恐怕未必有能够如此懂得我心思的人了。
注释 ①芸:指作者的妻子陈芸。
②盍:为什么。
③踯躅:徘徊,文中指虫子不停地跳动。
④作俑:比喻倡导做不好的事。
⑤耳:相当于“罢了”。
⑥绝:极,非常
⑦属:类
⑧行::做
⑨善:好
⑩或:有的
⑪项:脖子
⑫法:方法
1、简介作者
沈复,清代文学家,字三白,号梅逸。 长洲人。生于清乾隆30年,卒年不详。沈复既非秀才举人,也非文人墨客,他出身于"三冠之家",后习幕经商,后来又以卖画为生,浪迹四海。嘉庆十三年(1808),经友人推荐,作为赴琉球使团正使齐鲲的幕客,渡海参加了册封琉球国王的盛典,在琉球大使馆写作了回忆录《浮生六记》。
2、关于《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是沈复所写的一部自传体回忆录,全书以抒情散文写成,撰情入语,感人至深。书名取自李白《春夜宴季弟桃李园序》中“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之意,故题为《浮生六记》。共六卷,依标题依次为《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现存前四记,后两记散佚。书中记叙了他和妻子的家居生活、生离死别以及浪游名地的见闻,对山水园林及饮食起居均有独到评述,阐发了自己不同凡俗的观点。
3、掌握下列加红字的读音。
童稚 zhì 藐小miǎo 项为之强jiāng 唳lì 癞虾蟆lài há ma
怡然yí 土砾lì 壑hè 庞然大物páng
4、掌握下列多音词。
虾 :A xiā 兴:A xīng
B há B xìng
5、辨析形似字:
毫háo 拟nǐ 怡yí 砾lì
豪háo 似sì 贻yí 烁shuò
shì 殆dài 铄shuò
6、一词多义。
之 A 助词,相当于“的”。“故时有物外之趣”
B 代词。“昂首观之”
为 A 表被动。“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B 当作。“以丛草为林”
以 A 用。“徐喷以烟”
B 把。“以虫蚁为兽”
观 A 景象。“作青云白鹤观”
B 看。“昂首观之”
内容分析
整体感知
1、课文研读。
本文作者用第一人称的写法,用工笔的艺术技巧,围绕“物外之趣”回忆了三件趣事:第一件事是把夏蚊看做群鹤,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第二件事是把土墙凸凹、花和花台边小草丛杂处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又写了如何惩罚癞蛤蟆,表现了儿时的天真之情。这三件“趣”事并不是“物”本身有“趣”,而是人赋予了它们灵性,给予了它们生命,于是,那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生灵就成了作者眼中、心中的一道道风景,亮起来,活起来了。可见“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观察、善于想象,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2、文章的主旨。
这是一篇充满童真童趣的文章,作者以生动的笔调,充分展开联想和想像,追忆自己的童年生活,表现了“物外之趣”,反映儿童丰富的想像力和天真烂漫的童趣。
3、文章的结构。
文章没有连贯的情节,只是先总后分地叙述了童年生活中的趣事。全文可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1)总写童年时善于观察细小的事物,看到细微的事物中那些别人所不能看到的妙处,产生超然物外的乐趣。
第二部分(2-4):具体写童年观察景物的奇趣。这一部分依次写了观察蚊飞,观察花台草木,观虫斗、驱虾蟆三件事。
全文紧紧围绕一个“趣”字,提示儿童神奇美妙的内心世界。
具体分析
1、参考注解,试说说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
“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它是一种精神体验。作者把原来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奥妙无穷而乐在其中,这便是“物外之趣”。这表明作者在幼年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2、怎样才能产生“物外之趣”?
①眼力强
②爱好观察
③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像
④有一定的审美能力
3、这篇课文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联想和想像是创新的基础。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联想和想像的能力。我们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点,勇于实践,要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勇于实践,做一个敢想敢做,勇于开拓,能发现美,认识美的人。
4、找出文中常见的成语并解释。
⑴明察秋毫:比喻为人非常精明,任何小问题都看得很清楚。
⑵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⑶庞然大物:形容外表上庞大的东西。
课文译文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好极了,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脱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变得僵硬了。我又留几只蚊子在白色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构成一幅青云白鹤图,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这使我感到高兴极了。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把丛草当成树林,把虫子、蚊子当成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成丘陵,低陷部分当成山沟,我便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便蹲下来)观察,兴味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极大的兽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声惊叫起来。待到神智恢复,捉住癞虾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
沈复(1763年—1825),字三白,号梅逸,清乾隆二十八年生于长洲(今江苏苏州)。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随父亲到浙江绍兴求学。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乾隆皇帝巡江南,沈复随父亲恭迎圣驾。后来到苏州从事酒业。
嘉庆十三年(1808年)著《浮生六记》自传体小说。
●沈复(1763~ )中国清代文学家。字三白,号梅逸。江苏苏州人。一生为幕僚。《浮生六记》是其自传体散文。记叙了他与妻子陈芸志趣投合,情感深厚,愿意过一种布衣素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但因封建礼教的压迫和贫苦生活的磨难,理想终未实现,经历了生离死别的惨痛。这种记述夫妇间家庭生活的题材,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确属罕见。《浮生六记》原有六记,现存四记:《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后两记《中山记历》、《养生记道》已失传。1935年世界书局出版的《足本浮生六记》,后两记是伪作。此书有多种版本。以俞平伯校点本为佳,附有《浮生六记年表》。有英、法、德、俄等多种译本。
●沈复(1763—约1807)字三白,江苏苏州人。沈复既非秀才举人,也非文人墨客,他出身于“衣冠之家”,师读书,但后习幕经商,后又卖画为生,浪迹四海。《浮生六记》是他的一部自传体作品。书共六篇,故名“六记”。今已逸其二,书中记闺房之乐,见琴瑟相和、缱绻情深;记闲情雅趣,见贫士心性、喜恶爱憎;记人生坎坷,见困顿离合、人情世态;记各地浪游,见山水名胜、奇闻趣观。中国现代文学大师林语堂曾将《浮生六记》翻译成英文介绍到美国,也得到如俞平伯等名家的赞誉。
●沈复,生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卒年不详。字三白,长洲(现在江苏苏州)人。工诗画、散文。至今未发现有关他生平的文字记载。据《浮生六记》来看,他出身于幕僚家庭,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与妻陈芸感情甚笃,因遭家庭变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多年,历尽坎坷。妻死后,他去四川充任幕僚。此后情况不明。
《浮生六记》共六卷,每卷皆有小题,依次是《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据考证,最后两卷系伪作,文字亦不如前。
★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是清朝长洲人沈复(字三白,号梅逸)著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的自传体小说。清朝王韬的妻兄杨引传在苏州的冷摊上发现《浮生六记》的残稿,只有四卷,交给当时在上海主持申报闻尊阁的王韬,以活字板刊行于1877年。“浮生”二字典出李白诗《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中“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版本
闻尊阁板《浮生六记》是最早的铅印板,有杨引传序和“尊闻阁王”王韬跋。杨引传序言中说“六记已缺其二”。王韬曾说少时(1847年前)曾读过这本书,可惜没有抄写副本,流亡香港时,常常怀念它。王韬在1877年为尊闻阁版所写的的跋中没有说少时曾见过全本。
1936年林语堂将《浮生六记》四篇翻译成英文,分期连载于《天下》月刊。后来又出版汉英对照单行本,并作长序言。林语堂在序言中写道“芸,我想,是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还猜想“在苏州家藏或旧书铺一定还有一本全本”。
过后不久苏州冷摊上便来出现“全抄本”,有卷五卷六,实为后人伪作。
俞平伯曾根据《浮生六记》的前四篇作《浮生六记年表》。
《浮生六记》目录
卷一 闺房记乐
卷二 闲情记趣
卷三 坎坷记愁
卷四 浪游记快
卷五 中山记历
卷六 养生记道
世界各国译本
此书有多种文字的译本。可查有三种英译本,还有德、法、丹麦、瑞典、日本、马来译本各一。
沈复,字三白,清苏州(今江苏省吴县)人。生於乾隆二十八年(西元1763年)卒
年不详。但据浮生六记所著《浮生六记》中<浪游记快>所记事终於嘉庆十二年
(西元1807年)秋,由是推之,他的去世必在这年以后。
沈复的性格爽直,落拓不羁,不事科举,不慕宦仕宦,以行商、画客、幕僚、
名士终身。他的太太陈芸,字淑珍,跟他同岁,颖慧能诗文,才思隽秀。他们
伉俪情笃,在淳朴恬淡的生活中,另有怡然自得的天地。一生事迹,见於所著
《浮生六记》,现仅存四记,包含<闲情记趣>、<闺房记乐>、<坎坷记愁>、
<浪游记快>。典出李白「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沈复(三白)记述种兰往事,说及友人赠他一盆荷瓣素心兰,他珍同拱璧。
不到两年,忽然枯萎了!原来有人也很爱兰,欲分享而不得,逐用沸水把兰
害死。沈复一气之下,从此“誓不植兰”。一如此大发脾气。实在不合卫
生。别人犯了错,却拿自己承受折磨;何其笨也!他不应“誓不植兰”,而
该“努力植兰”;把兰花遍植园中,一可以成全自己爱兰的心愿,二可以气
煞那个害兰的坏蛋,不亦快哉!
我第一次看《浮生六记》是1980年前后,当时就很喜欢,用杨序里面的话来说,是“阅而心醉焉”。后来也时不时拿出《浮生六记》来翻一翻。
前年我有机会去华东旅游,在苏州住了一晚,当晚我特地去沧浪亭旁边找沈复旧居。从东吴大道拐进去,一条几米宽的小路,是沧浪路。走进去几十米,隔一条小河,对面是沧浪亭公园,有桥可通。公园晚上不开门,进不去,那一带又没有路灯,黑得很。我问路上一对情侣,知不知道《浮生六记》作者沈复故居的位置,他们说不知道,看样子两位连《浮生六记》这么一本书也不知道。再往前走一点,紧靠沧浪亭,有一栋很大的纪念馆,是一位画家的,我记得是颜文梁的纪念馆。我转到纪念馆后面,那里是一片密集的老房子,民居,巷子大概只有两三米宽。我随便走进一户开旅店的人家,跟里面看店的老人家谈了一阵,后来他儿子也出来跟我聊了几句。他们都不知道《浮生六记》,不知道沈复。说起颜文梁,他们显得很骄傲,说老人家小时候亲眼见过颜文梁。我又问起《浮生六记》里面提到过的仓米巷,他们说的确有这么一条巷子,不过前几年旧城改造,巷子已经没有了。这是我当晚唯一的收获。
听说以前林语堂去找过一次沈复故居,也没有找到。看来沈复的故居是没有了。苏州这地方文物太多,政府可能根本没把沈复这么个从来没有得过功名的小人物放在眼里。
一、写作特色:
1、以生动的笔调,充分展开联想与想像。
2、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描写事物。
二、段落内特色:
通过观察、想象和联想而得到的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三、全文特色。
文辞质朴,想像丰富,情感真挚。
本文生动地描述了儿童时代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虾蟆的趣事,表现了童年生活的乐趣。作者回忆童年时代的生活,记叙了三件童年趣事,写的是蚊子、蚂蚁、杂草、土砾、虾蟆、小虫之类微不足道的东西,但却显得神奇、玄妙,富有情趣。
四、附原文:
童趣
清沈复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翻译: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好极了,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脱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变得僵硬了。我又留几只蚊子在白色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构成一幅青云白鹤图,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这使我感到高兴极了。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把丛草当成树林,把虫子、蚊子当成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成丘陵,低陷部分当成山沟,我便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便蹲下来)观察,兴味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极大的兽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声惊叫起来。待到神智恢复,捉住癞虾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
五、作者简介:
●沈复(1763~ )中国清代文学家。字三白,号梅逸。江苏苏州人。一生为幕僚。《浮生六记》是其自传体散文。记叙了他与妻子陈芸志趣投合,情感深厚,愿意过一种布衣素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但因封建礼教的压迫和贫苦生活的磨难,理想终未实现,经历了生离死别的惨痛。这种记述夫妇间家庭生活的题材,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确属罕见。《浮生六记》原有六记,现存四记:《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后两记《中山记历》、《养生记道》已失传。1935年世界书局出版的《足本浮生六记》,后两记是伪作。此书有多种版本。以俞平伯校点本为佳,附有《浮生六记年表》。有英、法、德、俄等多种译本。
l 知识与能力:
1.理解并积累“明察秋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等成语,品味文中的精彩语句。
2.体会文章中细致观察及联想和想像的作用。
l 过程与方法:
1.学习诵读文言课文,体会文言文朗读的情感与语调。
2.在学生反复诵、自主合作探究基础上,通过教师点拨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味文中的童真童趣。
l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用天真烂漫的童心细致观察事物,对待生活,增加生活情趣。
[重点难点]
重点:熟读并背诵课文,理解和积累有生命力的文言词语,掌握学习文言文的规律。
难点: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理解文言词句,探究“物外之趣”的根源。
[教学准备]
学生:1.课前反复朗读,能正确地读出停顿,初步理解课文。
2.查阅资料:沈复的《浮生六记》;包含童趣的诗词、故事等。
教师:准备资料,制作教学课件。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流程]
·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3分钟)
老师这里有几张很好看的请同学们欣赏,欣赏完了大家研究一下,根据内容给这几张起一个合适名字,并说说这些勾起你怎样的回忆。[投影:]
问:大家给起了什么合适的名字? 你从想到了什么?
过渡:童年是一首歌,铭记着我们的天真,洋溢着我们的乐趣。今天我们来学习清代文学家沈复的短文《童趣》。相信文中的趣事,一定会勾起我们许多儿时的回忆,或许还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板书课题)
· 交流诵读,整体感知(20分钟)
[一]课前热身
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说说第一次读文言文有什么感觉?(检查预习,明确学习方法)[投影:文言文简介:①文言文的特点;②学习文言文的意义;③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激励学生学好文言文。]
[二]资料交流
通过预习,相信不少同学对本文作者、作品都有了解,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理解文章准备)
[学生介绍后,投影:沈复与《浮生六记》]
作者沈复,生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字三白,长洲(现在江苏苏州)人。工诗画、散文。至今未发现有关他生平的文字记载。据《浮生六记》来看,他出身于幕僚家庭,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与妻陈芸感情甚笃,因遭家庭变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多年,历尽坎坷。妻死后,他去四川充任幕僚。此后情况不明。
《浮生六记》是一部自传体散文共六卷,每卷皆有小题,依次是《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据考证,最后两卷系伪作,文字亦不如前。作者在《浮生六记》中记叙了夫妻间平凡的家居生活和各地浪游的见闻,记叙了自己大半生的经历,欢愉处与悲苦处两相对照,真切感人,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一些世态人情旧礼教对人们的束缚,以及主人公的坎坷遭遇。文词朴素,情感真挚,前人曾有“幽芳凄绝,读之心醉”的评语,文学气氛颇浓。《大公报》曾有语云:“凡治(研究)中国文学者,鲜(少)有不读沈三白的《浮生六记》的。”
“闲情记趣”一章,主要记作者长大后对花木的喜爱和婚后跟妻子一同美化居室及周围环境的琐事,本文是其开头一小段。
[三]诵读感知
1.齐读,提出合作完成的工作任务:
①彼此正音;②划出并互解不懂词句;③提出难解语句和问题。
[投影:(配合点拨)
(一)读准字音(略)
(二)重点词义:
A.常规词语
物外 私 拟 向 素帐 项 为 徐 观 果 唳 余 砾 壑 神游 兴 盖 方 驱
B. 特殊用法
强(通假字)鞭(动)
C.惯用短语
怡然 庞然 呀然 ;以……为……
D.成语
[明察秋毫]明,视力。察,看清。本来形容目光敏锐,连最微小的东西也看得清。后形容人洞察事理,不受蒙蔽。
[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庞然大物]外表上庞大的东西。也形容标便强大而实际上没什么了不起的东西。
[夏蚊成雷]夏天蚊子的声音像雷声一样,形容蚊子很多。
④质疑问难,难句互译。
2.范读,提出要求:
[课件:范读录音]
①注意朗读节奏、停顿、语调、感情。(学习方法)
②以小组为单位,用故事会的形式来讲讲《童趣》里的故事。要求从文中任选一个故事,发挥自己的想像,把事情尽量描述具体、生动。说完之后组内展开讨论,进行修正、补充,然后推选一人为小组发言人。(熟悉课文内容)
③文章中哪个词语能概括文章内容,文章写了“我”儿时的那几件事?三件事位置调换好不好?(整体把握,体会构思)
(“物外之趣”;三件事:一 将蚊子拟作白鹤之趣。二 神游丛草、土砾、虫蚁构成的幻境之趣。三 观虫斗、驱癞虾蟆之趣。调换不好。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由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 合作探究,互动释疑(10分钟)
按照合作学习小组探究如下问题:(深入理解,合作学习)
1 你认为作者获得这些“物外之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哪些字词集中表现了这种“趣”?其实古诗中(如李白的诗)也有体现了“物外之趣”,你知道是什么吗?
(有强烈的好奇心。②有细致的观察力。③有丰富的想像力。词语:“果”“怡然”等。李白《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2 作者儿时看到一个“癞虾蟆”,为什么说是庞然大物?
(“庞然大物”的出现,是错觉;此刻,年幼的作者已经完全陶醉在他联想的境界之中,他眼前的实物已经被放大了千万倍,而癞虾蟆又是突如其来,对比之下,自然就成为“庞然大物”了,这种错觉是在极短时间内经受强刺激而突然产生的。)
3.推测作者将癞虾蟆“驱之别院”的目的。
(可能为“二虫”复仇,主要原因是它破坏了自己的审美情趣。)
·体验升华,拓展延伸(10分钟)
学生根据自身体验畅谈感悟:(体验迁移,内化学习成果)
1.作者在文中所写的“昆虫”司空见惯、平凡至极,为什么写得异姓盎然、充满生机?这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a 要热爱动物、热爱自然,与大自然中的生命和睦相处。
b 获得美好的体验要有强烈的好奇心、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像力。
c 要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怀有一颗童心,做一个有情趣的人。……)
2.你的童年有没有类似经历?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如:观察蚂蚁搬家,把它们想像成支援前线的“大军”;看到漫天飘舞的雪花,把它当作天女散花;自己筑小塘坝堵住水源,而后打开塘坝,把它想象成黄河决堤;自己“过家家”时,拿松针当韭菜、拿手帕当被褥、拿布娃娃当孩子、拿小盒子当房屋,手动着,嘴说着,陶醉其中,其乐无穷。……)
3.生活中,你怎样做一个有情趣的人?
(心胸开阔,不为生活所累;遇事想得开,利用想像把困难和挫折当成朋友的善意玩笑;把自己遇到的好事和坏事都当成生活对自己的恩赐;有一点儿“阿Q精神”等。)
4 读了《童趣》一文,你还想说点什么吗?对自己、老师、同学、沈复都可以。 学生根据自身体验自由畅谈。
· 小结作业,结束全文(2分钟)
1.总结激励
《童趣》是一篇饶有兴味的文章。作者的奇思妙想引发我们很多美丽的联想和想像。“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只有怀有一颗童心,不为什活所累,善于观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生趣。其实世界上许多重大的发明,也都是在联想、想像甚至幻想中产生的。我们应当把它充分开发出来,使我们的生活、学习更加多姿多彩。
2 延伸作业
①背诵全文。
②童年有许多趣事,请你选择印象最深的一件,用优美的语言将它描述出来,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
1 求《李八缸》翻译
李月生兄弟三个,他排行老二。
他父亲很富有,用缸贮存金钱,同乡人称他“八缸”。人都有老的时候。
有一年,老人卧病在床,他知道自己活不长了,便唤来儿子分金钱,结果,李月生的哥哥分得八成,弟弟分得二成。月生什么也没分到,因此,他对父亲十分不满。
老人说:“我不是偏心有爱有憎。地窖藏着钱,必须等到没有多少人时,才能把它给你,不要着急。”
过了几天,老人病情更加危急。月生乘没人时,到床头悄悄问父亲。
父亲说:“人生的苦乐,都有定数。你正享有妻子贤惠的福气,所以不宜再资助你很多金钱,以免增加你的过失。”
原来,月生的妻子车氏很贤惠,所以老人这样说。月生还是不理解,他一再哀求老人。
老人发脾气说:“你还有二十多年坎坷生活没有经历,即使给你千金,也会立刻耗尽。不到山穷水尽的时候,不要指望我给你钱。”
月生非常孝顺老人,也就不敢再说什么。不久,老人病危,随即死去。
幸亏哥哥为人很好,主动承担了丧葬的费用,不跟他计较。 月生好客能喝酒,一天三四次催促妻子做饭办酒席,不太理会家业生产。
同乡的无赖看他为人懦弱,动不动就欺负他。过了几年,家道逐渐没落。
月生生活窘迫的时候,靠哥哥周济,不算十分困难。可是,过了不久,哥哥因年老患病去世了,这样一来月生就没有人帮助他了。
春天举债秋天偿还,田里的物产,打完场就没有了。于是靠卖田维持生活,家业更加败落。
又过了几年,妻子和长子相继去世,月生更加百无聊赖。后来,花钱取了妻子徐氏,徐氏性情刚烈,每日 他,以至不敢跟亲朋来往。
一天晚上,月生忽然梦见父亲说:“现在你所遭遇的情况,可以说是山穷水尽了。我曾经答应给你窖藏钱财,现在大概可以给你了吧!”月生连忙问:“在哪儿?”父亲回答说:“明天给你。”
月生醒后觉得奇怪,还以为是贫困中过于想得钱而作的一场梦。第二天,挖土修墙,意外地挖到大量金钱。
这才明白父亲从前所说的“没有多少人”,原来是指家中人相继去世之后的意思。 蒲松龄说:“李月生,我的患难之臼交,为人朴实真诚而不虚伪。
我兄弟与他交,悲哀和快乐都共同承受。几年来虽然村与村相隔十几里路,竟然老死不相听闻。
我偶尔经过他的村庄,也不敢过问他的情况。那么,李月生的困苦状况,那是有不可以说到明面上的地方了。
忽然听说他一下子得了千金,不觉为他欢欣鼓舞。唉呀!老头子临死的时候安排事情,从前也听说过,却没想到月生的父亲的话都是说中了的隐语。
我这多么神奇的啊!”。
2 山穷水尽到底是什么意思山穷水尽:山和水都到了尽头,前面再也无路可走;比喻陷入绝境。
拼音:shān qióng shuǐ jìn
引证解释:宋·陆游《游山西村》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译文: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贬义。
造句:这次真是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扩展资料:
山穷水尽的近义词:
1、穷途末路
拼音:qióng tú mò lù
意思:路的尽头。比喻无路可走的地步。
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你如今是穷途末路;举目无亲。”
2、走投无路
拼音:zǒu tóu wú lù
意思:无路可走,比喻处境极端困难,找不到出路。
出处:元·杨显之《潇湘雨》:“淋的我走投无路。”
3 山穷水尽中的尽是什么 意思山穷水尽,成语,意思是: 山和水都到了尽头。比喻无路可走,陷入绝境。
关于山穷水尽成语的演变:
“山穷水尽”的原意,本指山和水都到尽头,根本无法可走了。北周庾信所写的《周兖州刺史广饶公宇文公神道碑》文中,就用了“山穷水断”来形容路的尽头。深不可测的溪谷,高耸的断崖,人马皆无法前进,真是走到了山水的尽头。宋代陆游的《游山西村》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诗里的“山重水复”意思也是一样的。因为后代人比较通用是“山穷水尽”,所以陆游这两句诗经常被改为“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句成语的第二个意思,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比喻走投无路的困境。清代蒲松龄写的《聊斋志异卷一二》中有一则“李八缸”的故事,李八缸是一位富翁,因为他喜欢把金子收藏在缸里,所以人家称他做李八缸。他在病重的时候,将财产分给两个儿子,哥哥分到八成,弟弟李月生只分到两成。八缸跟月生说,不是他有所偏爱,而是他另外帮月生藏了金子,要等到月生“山穷水尽”的时候才能给他。《聊斋》原文中的“苟不至山穷水尽时,勿望给与也”,用的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山穷水尽”除无路可前进之外,亦有走投无路的意思。
4 山穷水尽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山穷水尽
解释:山和水都到了尽头。比喻无路可走陷入绝境。
出自:宋·陆游《游山西村》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示例:你们已经到了~的地步。
◎ 《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贬义
山穷水尽,亦作“ 山穷水断 ”。亦作“山穷水绝”。北周 庾信 《周兖州刺史宇文公神道碑》:“溪涧峥嵘,岩崖豁嶮,山穷水断,马束桥飞。” 清 沉复 《浮生六记·浪游记快》:“将及山,河面渐束,堆土植竹树,作四五曲;似已山穷水尽,而忽豁然开朗。”宋 陆游 《冬夜吟》:“饥鸿病鹤自无寐,山穷水绝谁为邻。” 另有同名**。
5 牛建荣的作品简介2012年 导演电视连续剧《翠兰的爱情》(36集)
题材:农村剧
出品方:华策影视公司
河北卫视黄金档播出
2011年 编剧、导演电视连续剧《幸福生活万年长》(28集)
题材:农村剧
出品方:中央电视台、山西影视集团
中央电视台八套黄金时段播出
2009年 导演电视连续剧《湖光山色》(26集)
题材:农村剧
出品方:河南影视集团
中央电视台八套黄金时段播出。
2008年 编剧、导演电视连续剧《喜耕田的故事2》(22集)
题材:乡村轻喜剧
出品方:中央电视台影视部、 山西省委宣传部
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段播出。
2008年 编剧、导演数字**《吹吹打打牛三牛》
题材:援奥公路片
出品方:中国电视家协会
全国数字影院播映、**频道播出。
2007年 导演电视连续剧《县长夫人》(20集)
题材:反腐倡廉
出品方:山西省作家协会影视部
发行中。
2006年 编剧、导演电视连续剧《喜耕田的故事》(19集)
题材:乡村轻喜剧
出品方:中央电视台影视部、山西**制片厂
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段播出。
2005年 导演电视连续剧《黄河那道弯》(20集)
题材:乡村情感剧
出品方: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
中央电视台播出。
2004年 导演电视连续剧《还是好日子》(20集)
题材:都市情感剧
出品方:中视冠华公司
中央电视台播出。
2003年 导演电视连续剧《龙门关》(8集)
题材:古装剧
出品方:中纪委电教中心、山西省话剧院
中央电视台播出。
2002年 编剧、导演电视剧《立春》(2集)
题材:农村剧
出品方:中央电视台影视部、山西省文明办
中央电视台八套黄金时段播出。
2001年 导演电视连续剧《感情敲诈》(20集)
题材:公安悬疑剧
出品方:深圳**制片厂
地方台播出。
2000年 编剧、导演电视连续剧《大富人家》(20集)
题材:家族情感剧
出品方:中国煤矿文工团
中央电视台八套黄金时段播出。
1999年 导演电视连续剧《大树临风》(8集)
题材:工业剧
出品方: 大同市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影视部
中央电视台播出。
1998年 导演电视连续剧《远乡》(18集)
题材:乡村剧
出品方:中央电视台影视部
中央电视台八套黄金时段播出。
1997年 改编、导演电视连续剧《李月生的大半辈子》(3集)
题材:农村剧
出品方:中央电视台影视部、 吕梁市委宣传部
中央电视台播出。
1996年 编剧、导演电视剧《小村风景》(2集)
题材:少儿剧
出品方:中央电视台影视部、山西省**学校
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段播出。
1995年 编剧、导演电视剧《村支书》(2集)
题材:农村剧
出品方:山西省戏剧电视艺术中心
中央电视台二套黄金时段播出。
6 帮我做诗,出主意也行,最好写诗海豚我受伤
对不起李月生
累你了
海雁离落渡寒塘,
豚亦失意脸含霜。
我心幽怨谁能解?
受痛脚扭泪飞扬。
伤自无言忆当日,
对窗寡语夜茫茫。
不渝梁祝化双蝶,
起雾庭园哭断肠。
李艳桃芳春色恋,
月缘怎寄羡鸳鸯。
生红忧绿苔生紫,
累月藏云洒冷光。
你若开颜三九暖,
了如酷暑送清凉。
晓梅我受伤 对不起李月生 累你了 晓鹤离落渡寒塘, 梅亦失意脸含霜。 我心幽怨谁能解? 受痛脚扭泪飞扬。 伤自无言忆当日, 对窗寡语夜茫茫。 不渝梁祝化双蝶, 起雾庭园哭断肠。 李艳桃芳春色恋, 月缘怎寄羡鸳鸯。 生红忧绿苔生紫, 累月藏云洒冷光。 你若开颜三九暖, 了如酷暑送清凉。 …………………… 把海豚换成晓梅了 你还可以随自已 习惯加以修改,愿你开心:) 晓梅我受伤 对不起李月生 累你了 晓鹤离落渡寒塘, 梅亦失意脸含霜。 我心幽怨谁能解? 受痛脚扭泪飞扬。 伤自无言忆当日, 对窗寡语夜茫茫。 不渝梁祝化双蝶, 起雾庭园哭断肠。 李待梅言心忧郁, 月愁承诺付流觞。 生红忧绿苔生紫, 累月藏云洒冷光。 你若开颜三九暖, 了如酷暑送清凉。 …………………… 晓梅我受伤 对不起李月生 晓鹤离落渡寒塘, 梅亦失意脸含霜。 我心幽怨谁能解? 受痛脚扭泪飞扬。 伤自无言忆当日, 对窗寡语夜茫茫。 不渝梁祝化双蝶, 起雾庭园哭断肠。 李待梅言心忧郁, 月愁承诺付流觞。 生红忧绿苔生紫, 了却烦恼送清凉。 …………………… 最后一句我又修改了 这样更妥一些,祝你如愿:)
沈复
●沈复 shěn fù(1763年—1825年),字三白,号梅逸,清乾隆二十八年生于长洲(今江苏苏州)。清代文学家。著有《浮生六记》。工诗画、散文。据《浮生六记》来看,他出身于幕僚家庭,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随父亲到浙江绍兴求学。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乾隆皇帝巡江南,沈复随父亲恭迎圣驾。后来到苏州从事酒业。他与妻子陈芸感情甚好,因遭家庭变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历经坎坷。妻子死后,他去四川充当幕僚。此后情况不明。沈复既非秀才举人,也非文人墨客,他出身于“衣冠之家”,师读书,但后习幕经商,后又卖画为生,浪迹四海。《浮生六记》是他的一部自传体作品。书共六篇,故名“六记”。今已逸其二,书中记闺房之乐,见琴瑟相和、缱绻情深;记闲情雅趣,见贫士心性、喜恶爱憎;记人生坎坷,见困顿离合、人情世态;记各地浪游,见山水名胜、奇闻趣观。中国现代文学大师林语堂曾将《浮生六记》翻译成英文介绍到美国,也得到如俞平伯等名家的赞誉。
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著《浮生六记》自传体小说。
《浮生六记》共六卷,每卷皆有小题,依次是《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今存前四记。作者以纯朴的文笔,记叙自己大半生的经历,欢愉处与愁苦处两相对照,真切动人。书中描述了他和妻子陈芸志趣投合,伉俪情深,愿意过一种布衣蔬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由于封建礼教的压迫与贫困生活的煎熬,终至理想破灭,经历了生离死别的惨痛。作者继宋代李清照《金石录后序》及明代归有光《项脊轩志》之后,在《浮生六记》中以较长的篇幅记述了夫妇间的家庭生活,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实属稀见。书中对山水园林、饮食起居均有独到的评述。
清道光年间,杨引传在苏州冷摊上得到此书手稿,其时后两记已亡佚。道光二十九年(1849)王韬曾为之写跋,称赞此书“笔墨之间,缠绵哀感,一往情深”。光绪三年(1877)杨引传交上海申报馆以活字版排印,距成书已70年。1935年世界书局出版的《美化名著丛刊》收有《足本浮生六记》,所补两记均是伪作。
编辑本段★ 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是清朝长洲人沈复(字三白,号梅逸)著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的自传体小说。清朝王韬的妻兄杨引传在苏州的冷摊上发现《浮生六记》的残稿,只有四卷,交给当时在上海主持申报闻尊阁的王韬,以活字板刊行于1877年。“浮生”二字典出李白诗《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中“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版本
闻尊阁板《浮生六记》是最早的铅印板,有杨引传序和“尊闻阁王”王韬跋。杨引传序言中说“六记已缺其二”。王韬曾说少时(公元1847年前)曾读过这本书,可惜没有抄写副本,流亡香港时,常常怀念它。王韬在1877年为尊闻阁版所写的的跋中没有说少时曾见过全本。
1936年林语堂将《浮生六记》四篇翻译成英文,分期连载于《天下》月刊。后来又出版汉英对照单行本,并作长序言。林语堂在序言中写道“芸,我想,是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还猜想“在苏州家藏或旧书铺一定还有一本全本”。
过后不久苏州冷摊上便来出现“全抄本”,有卷五卷六,实为后人伪作。
俞平伯曾根据《浮生六记》的前四篇作《浮生六记年表》。
《浮生六记》目录
卷一 《闺房记乐》
卷二 《闲情记趣》
卷三 《坎坷记愁》
卷四 《浪游记快》
卷五 《中山记历》
卷六 《养生记道》
沈复的《浮生六记》被人教版初二语文教材所收录。
沈复的《浮生六记》的部分篇章被人教版初一语文下册教材所收录。
沈复的《浮生六记》的部分篇章也同时被人教版初一语文上册教材所收录,名为《幼时记
趣》。
世界各国译本
此书有多种文字的译本。可查有三种英译本,还有德、法、丹麦、瑞典、日本、马来译本各一。
英译本
最早的英译本是1936年林语堂的汉英对照本,后来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 在1960年出版《浮生六记》英译本。八十年代又有企鹅出版社的白伦和江素惠的英译本。该译本将由江苏南京译林出版社作为“大中华文库”之一种出版。
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林语堂译。
CHAPTERS FROM A FLOATING LIFE The Autobiography of a Chinese Artist tr Black, Shirley 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0
Six Records of a Floating Life: Shen Fu; Pratt, Leonard; Su-Hui, Chiang。New York: Viking Pr, 1983;ISBN 0140444297
德译本
Shen Fu:Sechs Aufzeichnungen über ein unstetes LebenMüller & Kiepenheuer, 1989 ISBN 3783380464
法译本
Shen Fu: Six secrets au fil inconstant des jours;Bruxelles,Éditions FLarcier,Traduit du chinois par P Ryckmans 1966
丹麦译本
Kapitler af et flygtigt liv SHEN FU Omstag, 1986
瑞典译本
Pilblad i strömmenEn kinesisk konstnärs självbiografi,Shen Fu,1961。
日译本
《浮生六记:うき世のさが》沈复作,佐藤春夫·松枝茂夫译,东京:岩波书店,1938年9月
马来文译本
Hidup Bagaikan Mimpi (Fou Sheng Liu Chi) Riwayat Hidup Sa-orang Pelukis Dan Sasterawan Tionghoa SHEN FU; DRS LI CHUAN SIU
编辑本段★沈复与妻子陈芸
陈芸为沈复表姐,长沈复十月,二人幼即无猜,芸生而聪慧,刺绣之余渐通吟咏,沈复眷其才思隽秀,缔姻。及长,花烛之夕,比肩调笑,恍同密友重逢。自此耳鬓厮磨,亲如形影,常寓雅谑于谈文论诗间。二人琴瑟和鸣二十三年,年愈久情愈密,家庭之内,同行同坐,初犹避人,久则不以为意。
沈复曾于七夕镌“愿生生世世为夫妇”图章二方,沈复执朱文,陈芸执白文,以作往来书信之用。二人又曾请人绘月下老人图,常常焚香拜祷,以求来生仍结姻缘。陈芸于珠宝不甚爱惜,于破书残画反极珍视。芸尝着沈复衣冠与夫一同出游,知音相得。后芸失欢于公婆,夫妻几度受逐于家庭,二人痴情一往,略无怨尤,患难之间感情益深,然芸终因血疾频发不止,魂归一旦。因贫困,芸至死不肯就医,弥留时惟心心念念缘结来生。芸虽亡,而沈复对她的深情却无止境。沈复与陈芸的事迹在沈复的自传《浮生六记》中有详细的记述。
沈复夫妇为家庭所不容,固然还有家族内部财产争夺以及小人拨弄是非、蓄意陷害等因素,但最本质的原因还是他们夫妇二人率真任情的个性作风与封建礼法相冲突。以家长和传统的眼光来看,沈复就是一个“不思习上”的败家子,而陈芸则是助纣为虐的坏媳妇。尽管因此遭遇种种变故,但沈复始终不曾因自己的品行而忏悔,他自信与陈芸相亲相爱是夫妻应有之义,自信个人才性无可指责,所以他敢于敞开胸怀,坦然相陈。他或许算不上伟男子,却绝对是一位奇男子。
沈复的文章《幼时记趣》被列入初一上学期语文课本
幼时记趣 沈复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幼时记趣》译文
回想我童年的时候,能够对着太阳张开眼睛,明察秋毫,见到极小的东西,必定细细去观察它的纹路,所以常常得到事物之外的趣味。
夏日的蚊子声音象雷鸣,我心里把它比作成群的仙鹤在天空飞翔。心里这么想,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变成仙鹤了。我抬起头看,脖子都硬了。我又让蚊子留在帐子里面,慢慢地吸口烟喷出来,叫蚊子冲烟飞鸣,当作青云中的白鹤观看,果然就象鹤唳云端一样,令人怡然称快。
我又常在土墙凹凸的地方,或是花台小草丛杂的地方,蹲下身子,与花台一般高,定神仔细观察,以丛草作为树林,以小虫和蚂蚁作为野兽,以泥土凸的作为山丘,凹的作为山谷,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有一天,见到有两个小虫在草里斗,看得正高兴的时候,忽然有一大物推开大山,撞倒大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个小虫就被它吞了进去。我年纪小,正看得出神,不觉吓得叫了起来。定了定神,捉住这只癞虾蟆,鞭打了数十下,驱逐去别的院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