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下这篇文章的题目时,一个记忆点闪现在我脑海,那就是我当初为何会买沈复这本生活小记——《浮生六记》。对了,是因为在购书网站上浏览书目时,它随着著名主持人汪涵的名字一起出现在我眼前。
打在书本右边的文字是“汪涵倾力推荐。”
我想每个人在买书时,都会有自己各种各样的原因,有的是因为看了翻拍电视剧而想去找来原著想一看究竟,比如我买《美人为馅》就是出于此原因。有的人会为了自己喜欢的畅销书作者而不惜花重金买来全集收藏等等,买书的理由五花八门,但看书的理由只有一个,那便是从书中可以找到不同于日常生活的点滴,在作者笔下或真实或虚构的情节貌似真的能给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的安慰一样。
冲着汪涵,我买了《浮生六记——沈复 著》。买来时发现是文言文和白话文双版的,于是我就先看了文言文版本的,又看了一遍白话版的。看完了两遍之后,才蓦然发现自己竟然一直不知道作者沈复是何许人也。于是,就着书的扉页上对作者的介绍,我才知道,沈复,字三白,号梅逸。出生于文人世家,十八岁娶舅女陈芸为妻,两人举案齐眉,相爱甚笃,共筑一段情缘佳话。
结合书里沈复对自己短暂一生的回顾,我不禁感慨,在那样的历史时期,家庭生活极为困苦,饱受风餐露宿的情况下,作者是怎样经受住命运的打磨而把平淡似水的生活过的那般悠闲自得的呢?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把《浮生六记》又重新认认真真地读了一遍。
这本简洁的小书就如同它的封面一样干净易懂,充斥在字里行间的每一个符号都散发着作者内心的从容淡定。读到作者与友人一起去全国各地游玩,领略大自然的时候,我好像也随同作者游览了一番好山好水一样自在有趣;当看到他因为家庭变故不得不陈芸妻分离而后又舍下幼小的一对儿女时,我的心仿佛跟着作者受了难一样,难以平静。我想,一本好书的价值就在此了吧,它总是能勾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哪怕隔了千朝万代的历史,哪怕是根本不会有所交集的时空,就这样很奇怪的,我被沈复“圈粉”了。大概古人的圣贤所在就是他们善于感化他们自己,无论出于何种境地,他们都能够用诗,用词,用曲,用胸襟去感化自己,也感化别人,换做今天的话来说,这大概就是豁达、乐观、不卑不亢了吧。
再来看看这本散文回忆录。
《浮生六记》是作者晚年,也就是四十六岁时迁居北京时写下的,后来又因生活变动,原来的六记佚了两记,所以当我们今天拿在手里时,其实是只有“浮生四记”了。四记中的前第一记就被作者大肆来描写自己与舅女陈芸结为夫妇的全过程以及二人婚后如胶似漆的生活,读来,着实让人大为歆羡。
“她蕙质兰心,不只在笔墨上。她削肩膀长脖颈,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之间,神采飞扬,唯有两齿微微露出,算是相貌上面,略微美中不足之处。情态缠绵,让人神消。”
这是沈复初遇舅女陈芸所述之词,在我看来,陈芸之媚态不亚于红楼梦里宝黛初遇之神情,那眉目之间传情似海深,像是在繁华之隅正好遇见你之美。他称她一句“淑姐”,仿佛只有这般尊称才能避自己中意之嫌。只这一见,他便认定了她,私下里跟父母论到,“若为儿择妻子,则非淑姐不娶。”
古代人们的感情原来就是这样啊,不流于表面但也不遮遮掩掩,若认定彼此那就是一生的信念。羡慕古人对感情总是一如既往的执着,倘若现代社会的我们能学来丝毫,到也不至于在爱与不爱的漩涡里相互纠缠,无穷无尽。
两人婚后的生活极为甜蜜,常常研习书卷,谈论古史,品月评花。芸则陪伴在沈复跟前,借着沈复练习奏文的空档,也跟着他学点古文弄墨的来打发时间。两人或一同鉴赏爱好之古诗词句,或者在“我取轩”赏月谈天,仿佛多年未见的老友拉家常似的,常常一坐就是大半夜。但小书里后来的情节却是我们万万没有料到的。某天,沈复与芸约上好友游玩虎丘,恰巧朋友带了一名长相极为曼妙的女子,唤做憨园。谁承想沈复没有在意此女子,竟被芸相中,执意纳为沈复做妾。书中对这个情节没有做过多的解释,沈复后来再回忆此段时大概也是故意避而不见吧。
读到此处时,我便不禁对陈芸感到有些迷惑,为什么执意要给自己的丈夫纳妾?为什么要将属于自己的一份完整的爱分给旁人?她难道真心是心甘情愿么?
后来,我又在思索此事时,蓦然的想通了。即使陈芸不主动提出将憨圆纳给沈复做妾,恐怕此事也要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变为现实。在古代,男人三妻四妾,才是传统教条里最为平常的事情吧。想到这,我又突然间理解了陈芸的举动,与其被迫投降,为何不能先行成人之美呢?何况倘若我真爱沈复此君,那身旁又多一女照顾他,为他费心费力,又有何不可呢?
后来又因种种变故,沈复此妾还是没有纳成。我竟然不知为什么有点开心,也许是为陈芸,也许是为他夫妻二人吧!
平淡生活里的情感终究要遭遇生活的种种磨砺才能修成正果。在沈复与陈芸身上也是如此。因政局变动,沈复常常要离开家去外省做幕僚或在会馆学习,时常两三月与芸见不上面。沈复的母亲又是极为不好伺候的婆婆,于是在婆媳关系的处理上,陈芸也着实受了很多无辜之气。她也常常会为了家庭和睦,为了丈夫回到家中时不再为家里的琐事而挂心,于是,她忍了很多,也因此而逐渐消瘦,疾病缠身。
当沈复再次回到家中,望见“淑姐”此景,便不由得心酸自责起来。
“等我到了家中,去母亲处问过安,回到自己房间,芸站起相迎,我俩执手相看,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仿佛两人的魂魄,惶惶然化为烟雾……”
他是心疼她的,她也总是将心中的挂念留藏于心。他无从知晓她受过的委屈,只是见她日渐消瘦的身躯实为不忍,她却从不跟他提起,只是莞尔一笑。多好的女子,多好的爱恋。
关于后来的故事,沈复与芸共生养一儿一女,却都因为生活的压迫而早早丧命天涯。
芸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终究迎来了撒手人寰的一刻。
“那是嘉庆八年三月三十日。我千呼万唤她,她已不能说话了,两行眼泪,涔涔流溢。她的喘息渐渐细弱,眼泪逐渐干了。她灵魂缥缈,竟就此长逝了。”
此时,两行清泪也挂在我的脸颊上。
对此情景,我竟无法用任何言语表达,只有默默地流着泪,为芸的离开而难过,为沈复从此举目无亲两手空拳而悲戚。
在读过《浮生六记》之后的很多日子里,每每我想到沈复,脑海里便会充斥着这般情节。他一人半伏在芸的床榻前,久久说不出话。他难过,他知道此生还没有来得及好生待他的“淑姐”,便此般阴阳相隔了。他找不出为自己辩解的话来,他只好默默的 为妻送行。
我们喜欢读书,不过是因为书中的人物,书中的故事总能千方百计地打动自己。我们被他们的故事感染,我们从不惋惜,我们只能祝福。
读过沈复的《浮生六记》,我大抵懂得了我们的浮生到底为何物。
浮生为情,浮生为爱。
浮生就是对人生的一种文言说法,人生有些不得志的萧索状况。
浮生记,便是对人生中遭遇的事情的记事。
沈复有《浮生六记》便是对自己生命中经历的事情的叙事,回忆性散文。浮生就是对人生的一种文言说法,人生有些不得志的萧索状况。
浮生记,便是对人生中遭遇的事情的记事。
沈复有《浮生六记》便是对自己生命中经历的事情的叙事,回忆性散文。
《 浮生六记》是我非常喜欢的一本书,我非常喜欢芸娘,芸娘面对生活,有自己的一套哲学,林语堂先生说芸娘,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一个女人,没有之一,芸娘待人真诚,不受封建礼教的约束,最能包容别人。
在芸娘跟沈复成亲几年以后,芸娘竟然主动提出为沈复纳妾,挑选的是都合乎两人心意的憨园,主动为沈复谋划纳妾的事,看到这里,我的心里有深深的疑惑,芸娘自然是爱沈复的,难道她不介意跟人共享自己的夫君吗?
看到后来我就明白了,在当时的条件下,男人本来就是三妻四妾的,何况沈复的家里条件并不差,芸娘想要做一个好妻子,在当时的条件下,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沈复本身就是一个花丛浪子,与其等沈复主动提起,不如自己先绸缪,选择一个跟自己合得来的人。
芸娘其实是被封建礼教毒害了,在她心里,大户人家的男人就一定要三妻四妾,她一心想要做一个贤妻良母,连自己情感上的需求都没有想那么多,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对妇女的束缚比较严重,不像现在一样,所以她虽然嫁了一个开明的丈夫,仍然要受到世俗的束缚。世界上没有一个女人愿意跟别的女人分享自己的丈夫,除非她不爱自己的丈夫。
清代散文家。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他一生长期作幕僚,奔走南北,游历过许多地方。嘉庆十 三年(1808)五月间,随翰林院编修齐鲲出使琉球,参加 册封琉球国王的盛典,十月间归国。在此期间,写作了 《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是自传体的散文。原有六记:《闺房记乐 》、《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 《中山记历》、《养生记道》,今存前四记。作者以纯 朴的文 笔,记叙自己大半生的经历,欢愉处与愁苦处两相 对照,真切动人。书中描述了他和妻子陈芸志趣投合,伉 俪情深,愿意过一种布衣蔬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由于 封建礼教的压迫与贫困生活的煎熬,终至理想破灭,经历 了生离死别的惨痛。作者继宋代李清照《金石录后序》 及明代归有光《项脊轩志》之后,在《浮生六记》中以 较长的篇幅记述了夫妇间的家庭生活,在中国古代文学 作品中实属稀见。书中对山水园林、饮
食起居均有独到的评述。
清道光年间,杨引传在苏州冷摊上得到此书手稿,其 时后两记已亡佚。道光二十九年1849)王韬曾为之写跋,称赞此书“笔墨之间,缠绵哀感,一往情深”。
光绪三 年(1877)杨引传交上海申报馆以活字版排印,距成书 已70年。1935年世界书局出版的《美化名著丛刊》收有 《足本浮生六记》,所补两记均是伪作。
沈复,生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卒年不详。字三白,长洲(现在江苏苏州)人。工诗画、散文。至今未发现有关他生平的文字记载。据《浮生六记》来看,他出身于幕僚家庭,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与妻陈芸感情甚笃,因遭家庭变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多年,历尽坎坷。妻死后,他去四川充任幕僚。此后情况不明。
《浮生六记》共六卷,每卷皆有小题,依次是《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据考证,最后两卷系伪作,文字亦不如前。
沈复(1763—约1807)字三白,江苏苏州人。沈复既非秀才举人,也非文人墨客,他出身于“衣冠之家”,师读书,但后习幕经商,后又卖画为生,浪迹四海。《浮生六记》是他的—部自传体作品。书共六篇,故名“六记”。今已逸其二,书中记闺房之乐,见琴瑟相和、缱绻情深;记闲情雅趣,见贫土心性、喜恶爱憎;记人生坎坷,见困顿离合、人情世态;记各地浪游,见山水名胜、奇闻趣观。中国现代文学大师林语堂曾将《浮生六记》翻译成英文介绍到美国,也得到如俞平伯等名家的赞誉。
●沈复(1763年—1825),字三白,号梅逸,清乾隆二十八年生于长洲(今江苏苏州)。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随父亲到浙江绍兴求学。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乾隆皇帝巡江南,沈复随父亲恭迎圣驾。后来到苏州从事酒业。
嘉庆十三年(1808年)著《浮生六记》自传体小说。
●沈复(1763~ )中国清代散文家。字三白,号梅逸。江苏苏州人。一生为幕僚。《浮生六记》是其自传体散文。记叙了他与妻子陈芸志趣投合,情感深厚,愿意过一种布衣素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但因封建礼教的压迫和贫苦生活的磨难,理想终未实现,经历了生离死别的惨痛。这种记述夫妇间家庭生活的题材,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确属罕见。《浮生六记》原有六记,现存四记:《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后两记《中山记历》、《养生记道》已失传。1935年世界书局出版的《足本浮生六记》,后两记是伪作。此书有多种版本。以俞平伯校点本为佳,附有《浮生六记年表》。有英、法、德、俄等多种译本。复,字三白,清苏州(今江苏省吴县)人。生於乾隆二十八年(西元1763年)卒年不详。但据浮生六记所著《浮生六记》中<浪游记快>所记事终於嘉庆十二年(西元1807年)秋,由是推之,他的去世必在这年以后。
沈复的性格爽直,落拓不羁,不事科举,不慕宦仕宦,以行商、画客、幕僚、名士终身。他的太太陈芸,字淑珍,跟他同岁,颖慧能诗文,才思隽秀。他们伉俪情笃,在淳朴恬淡的生活中,另有怡然自得的天地。一生事迹,见於所著《浮生六记》,现仅存四记,包含<闲情记趣>、<闺房记乐>、<坎坷记愁>、 <浪游记快>。典出李白「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沈复(1763—约1807)字三白,江苏苏州人。沈复既非秀才举人,也非文人墨客,他出身于“衣冠之家”,师读书,但后习幕经商,后又卖画为生,浪迹四海。《浮生六记》是他的一部自传体作品。书共六篇,故名“六记”。今已逸其二,书中记闺房之乐,见琴瑟相和、缱绻情深;记闲情雅趣,见贫士心性、喜恶爱憎;记人生坎坷,见困顿离合、人情世态;记各地浪游,见山水名胜、奇闻趣观。中国现代文学大师林语堂曾将《浮生六记》翻译成英文介绍到美国,也得到如俞平伯等名家的赞誉。
●沈复,生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卒年不详。字三白,长洲(现在江苏苏州)人。工诗画、散文。至今未发现有关他生平的文字记载。据《浮生六记》来看,他出身于幕僚家庭,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与妻陈芸感情甚笃,因遭家庭变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多年,历尽坎坷。妻死后,他去四川充任幕僚。此后情况不明。
《浮生六记》共六卷,每卷皆有小题,依次是《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据考证,最后两卷系伪作,文字亦不如前。
★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是清朝长洲人沈复(字三白,号梅逸)著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的自传体小说。清朝王韬的妻兄杨引传在苏州的冷摊上发现《浮生六记》的残稿,只有四卷,交给当时在上海主持申报闻尊阁的王韬,以活字板刊行于1877年。“浮生”二字典出李白诗《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中“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版本
闻尊阁板《浮生六记》是最早的铅印板,有杨引传序和“尊闻阁王”王韬跋。杨引传序言中说“六记已缺其二”。王韬曾说少时(1847年前)曾读过这本书,可惜没有抄写副本,流亡香港时,常常怀念它。王韬在1877年为尊闻阁版所写的的跋中没有说少时曾见过全本。
1936年林语堂将《浮生六记》四篇翻译成英文,分期连载于《天下》月刊。后来又出版汉英对照单行本,并作长序言。林语堂在序言中写道“芸,我想,是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还猜想“在苏州家藏或旧书铺一定还有一本全本”。
过后不久苏州冷摊上便来出现“全抄本”,有卷五卷六,实为后人伪作。
俞平伯曾根据《浮生六记》的前四篇作《浮生六记年表》。
《浮生六记》目录
卷一 闺房记乐
卷二 闲情记趣
卷三 坎坷记愁
卷四 浪游记快
卷五 中山记历
卷六 养生记道
世界各国译本
此书有多种文字的译本。可查有三种英译本,还有德、法、丹麦、瑞典、日本、马来译本各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