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理解:抒发了作者意欲忘却尘世纷扰,恣意山水、归隐江湖的逸趣。
《临江仙·夜归临皋》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作于谪居黄州时期,是一首即事抒情之作。此词上阕叙事,着意渲染其醉态。写夜醉回到居所,家童已睡熟,无人开门,只得“倚杖听江声”。酒后静立于夜深的长江边,很容易触发联想。下阕就写酒醒时的思想活动:几经挫折,受尽冤屈;满腹才华,却落得获罪流放的下场。躲开名利场,乘坐扁舟,归隐江湖。全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水乳交融,不假雕饰,语言畅达,格调超逸,颇能体现苏词特色。
临江仙·夜归临皋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表现了词人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和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展现了作者旷达而又伤感的思想感情。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宋代: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译文
夜深宴饮在东坡的寓室里醒了又醉,回来的时候仿佛已经三更。这时家里的童仆早已睡熟鼾声如雷鸣。轻轻地敲了敲门,里面全不回应,只好独自倚着藜杖倾听江水奔流的吼声。
经常愤恨这个躯体不属于我自己,什么时候能忘却为功名利禄而奔竞钻营!趁着这夜深、风静、江波坦平,驾起小船从此消逝,泛游江河湖海寄托余生。
注释
东坡:在湖北黄冈县东。苏轼谪贬黄州时,友人马正卿助其垦辟的游息之所,筑雪堂五间。
听江声:苏轼寓居临皋,在湖北黄 县南长江边,故能听长江涛声。
营营:周旋、忙碌,内心躁急之状,形容为利禄竟逐钻营。
夜阑:夜尽。
縠纹:比喻水波细纹。縠,绉纱。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的第三年,即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九月。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谪贬黄州(今湖北黄冈)。
但他没有被痛苦压倒。有时布衣芒屩,出入于阡陌之上,他要从大自然中寻求美的享受,领略人生的哲理。这就是此词的创作背景。
个人理解:抒发了作者意欲忘却尘世纷扰,恣意山水、归隐江湖的逸趣。
《临江仙·夜归临皋》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作于谪居黄州时期,是一首即事抒情之作。此词上阕叙事,着意渲染其醉态。写夜醉回到居所,家童已睡熟,无人开门,只得逗倚杖听江声地。酒后静立于夜深的长江边,很容易触发联想。下阕就写酒醒时的思想活动:几经挫折,受尽冤屈;满腹才华,却落得获罪流放的下场。躲开名利场,乘坐扁舟,归隐江湖。全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水乳交融,不假雕饰,语言畅达,格调超逸,颇能体现苏词特色。
临江仙·夜归临皋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看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杜甫绝句与夜归鹿门歌区别为:写法不同、心情不同、隐寓不同。
一、写法不同
1、绝句:绝句先写草堂,举其四景,再写诗人对生活的朴素要求。
2、夜归鹿门歌:夜归鹿门歌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先动后静,以动衬静。
二、心情不同
1、绝句:绝句寓含着诗人的淡泊心情。
2、夜归鹿门歌:夜归鹿门歌表现诗人恬静的心境。
三、隐寓不同
1、绝句:绝句隐寓了诗人身居草堂而对成都局势的担心情状。
2、夜归鹿门歌:夜归鹿门歌在清闲脱俗的隐逸情趣中也隐寓着孤寂无奈的情绪。
原文:
临江仙·夜归临皋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译文:
夜里在东坡饮酒,醉而复醒,醒了又饮。归来时好像已经是夜半三更了。家童鼾声如雷,反复叫门也不应。只好拄杖伫立江边聆听江水奔流的声音。
长恨身在宦途,这身子已不是我自己所有。什么时候才能够忘却追逐功名?夜深风静,水波不兴。真想乘上小船从此消逝,在烟波江湖中了却余生。
赏析:
此词风格清旷而飘逸,写作者深秋之夜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住所的情景,表现了词人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和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①开怀畅饮,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可见一个豪兴纵饮、有着真性情的诗人形象;
②独自回家,敲门不应,独自听江声,一个风神潇洒、襟怀旷达、遗世独立的“幽人”形象跃然纸上;
③一个心事浩茫、心情孤寂,不满世俗、向往自由(超脱现实)的诗人形象
2①反衬。上片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通过写家僮鼻息如雷和作者谛听江声,衬托出夜静人寂的境界,从而烘托出历尽宦海浮沉的词人心事之浩茫和心情之孤寂;
②直抒胸臆。“长恨”句、“小舟”句,以一种透彻了悟的哲理思辨,发出了对整个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
是《夜归鹿门山歌》吧
夜归鹿门山歌①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②。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③。
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自来去④。
注释
[注释]
①鹿门:山名,在今湖北襄阳县东南三十里。孟浩然曾长期在此隐居。
②渔梁:沙洲名,在鹿门山的沔水中。喧:喧哗声。
③开烟树:鹿门山上的树被暮色笼罩,看不分明,在月光照耀下重新显现出来。庞公:即庞德公,汉末隐士。
④岩扉松径:岩壁当门,松林夹路。幽人:隐者,此是诗人自己。
赏析
[赏析]
孟浩然善于表现一种冷寂的境界,这首诗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诗人黄昏从渔梁渡口乘船回鹿门山,渡口人们争渡的热闹场面和自己回山时山中的幽静景象,形成对比,突出的是后者,表现了诗人心境的恬静和隐者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但其中也蕴含着一种淡淡的幽怨。
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前人说孟浩然诗“气象清远,心悰孤寂”,而“出语洒落,洗脱凡近”(《唐音癸签》引徐献忠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