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题1:夏日大雨将至,榴花未全开,槐影沉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志不得申、压抑苦闷 的心情。 小题2:司马的诗“地偏”两字,明写住地偏远,实则含蓄地表现了不为朝廷所用的孤寂(或:辞官后朋友同僚尽散的冷落);陶诗的“地自偏”,说明居地虽处闹市,可心情却因摆脱了官场束缚而愉快和超脱。 |
小题1: 试题分析:根据注释的提示,结合诗句的具体内容,还原诗句所展现的画面:火红的石榴花和绿叶互相映衬,槐树的影子晒在地上,(人在院中)感到很压抑,一场大雨似乎就要来到。诗句中寓含作者的情感,注意“沉沉”二字。大雨就要到来,作者显然感到了一种压抑,这是一种被弃置的压抑和阴冷的心情。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一是描写的景色比较简单,易于还原;二是作品的注释提示很清楚。 小题2: 试题分析:陶渊明的“地自偏”表达的情感大家都很清楚:是一种心灵摆脱尘嚣,离开官场,远遁俗世的快乐和舒畅。而司马光笔下的“地偏”则隐隐透露出一种英雄失意以后的落寞和怅惘。一个人呆在小院子里,地处偏僻,大概只有鸟雀来光顾了,孤寂之情溢满诗句。 点评:本题的难度适中,陶渊明的感情是考查学生课内知识的掌握情况,而对本诗的分析则考查了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 |
治理国家、平息乱相的根源在于遵从礼仪,风俗对于事物的喜好与讨厌源自习俗,世俗对事物的情绪情感,因与习俗相近而感到安泰,因在习俗未见过而感到震动骇然,这是常情。
所以执政者的政策要顺乎民心,与民心所欲相符合的,执行;民心厌恶的,更改除去。
司马光认为执政应顺民心,宜风俗。是其反对王安石变法的观点
司马光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迂夫,晚号迂叟,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祖籍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称涑水先生。仁宗宝元元年(1038)中进士,初拜翰林学士、御史中丞。熙宁三年(1070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知永兴军。次年,判西京御史台,居洛阳十五年,专门从事《资治通鉴》的编撰。《资治通鉴》于1084年成书,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编年体通史。哲宗即位,还朝任职。元丰八年(1085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主持朝政,排斥新党,废止新法。六十八岁死于相位,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他的文章、诗词都很出名,有三首艳情词传世。
西江月
原文
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青烟翠雾罩轻盈,飞絮游丝无定。
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笙歌散后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静。
译文
挽了一个松松的云髻,化上了淡淡的妆容。青烟翠雾般的罗衣,笼罩着她轻盈的身体。她的舞姿就像飞絮和游丝一样,飘忽不定。
此番一见不如不见,多情不如无情。笙歌散后,醉酒初醒,庭院深深,斜月高挂,四处无声。
鉴赏
司马光的文名并不是依靠词作得来,但北宋词风甚盛,范仲淹、韩琦、韩缜等名臣都写过一些好词,司马光也是如此。这首艳情词写词人对一位 的爱情,坦白率真,情感真挚。
上片写舞 美的舞姿。词人首先从发髻、妆容方面入笔,勾勒出一个清纯脱俗的 形象。然后紧接着从体态、舞姿方面写 舞技出众,色艺双全。这样一位女子让词人顿生爱慕之情。
下片言情。前两句写词人对这个女子的爱。不见不会有相思之苦,无情不会有多情之痛,可见词人用情之深。结尾两句又回到景语,但这是含情之景,隐含着词人深深的惆怅。“相见争如不见,多情何似无情”,更是写情的佳句。
这首小令虽短,但含义颇丰,不但把词人对这个女子一见钟情的过程写了出来,而且以景语作结,给人以意犹未尽的感受。本词用语浅显直白,似是信笔写来,却是恰到好处,充分体现了词人深厚的艺术功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