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86岁痛失爱女,87岁痛失爱人,是什么支撑她在人间独活18年

杨绛:86岁痛失爱女,87岁痛失爱人,是什么支撑她在人间独活18年,第1张

文/烨子

昨天晚上看了《杨绛传》,说实话,后边的部分,我是流着泪看完的。我感动于杨绛和钱钟书的爱情,感动于他们仨深切的 情感 。或许正是因为自己得不到,才会对这样的感情没有任何抵抗力吧,才任由自己在深夜里哭得稀里哗啦。

我想:如果是我,我是没有勇气在人间独活的,恐怕就随他们去了。有时候也想:她到底是爱,还是没那么爱,才会在他们走后又独自走过18年岁月,直到油尽灯枯?

我觉得:一定是爱的,只是这种爱,不是我们所想的那种狭义的爱,是大爱。

她对钱钟书的爱,像一个巨大的襁褓,可以让她的爱人在她面前始终做个小孩子,无忧无虑,无拘无束。扶持他,鼓励他,帮助他,爱护他。以至于她在爱人去世后,为了让爱人的笔记手稿流传于世,忍受着夜夜的孤独。

除了爱,还有责任。她知道那些笔记和手稿对研究外国文学的重要性,她必须留在人世间,整理那些钱钟书没来得及整理的笔记,打扫遗留的战场。

支撑她活下去的,除了爱和责任,更是她丰盈的灵魂。假如没有丰盈的灵魂,她的爱不会这么博大;假如没有丰盈的灵魂,她不会有这么强的责任感;假如没有丰盈的灵魂,她根本就没有能力去整理那些尘封已久,杂乱的笔记和手稿。

所以我觉得,她在痛失最爱的亲人后,还能在人世间独活18年,给后人做出巨大的贡献,一个是因为对钱钟书的爱,一个是因为她对 社会 的责任,还是一个是因为她拥有的丰盈的灵魂。

要说杨绛和钱钟书的爱,我印象最深的一段是:

杨绛在医院生女儿的时候,钱钟书到产院探望。有一次,他苦着脸说:

“我做坏事了。”

杨绛忙问:“怎么了?”

“我把墨水瓶打翻了,染了房东家的桌布。”

杨绛忍住笑说:“不要紧,我会洗。”

“墨水啊?”

“墨水也能洗。”

第二天,钱钟书来了,又苦着脸说:“我又做坏事了。”

杨绛问:“怎么了?”

“我把台灯摔坏了。”

杨绛安慰他:“没关系,我会修。”

钱钟书放心地回去了。

他再来时,又愁眉苦脸:

“我把门弄坏了,门不能关了,门轴两头的门球给弄脱落一个。”

杨绛依然说:“没关系,我会修。”

想想看,自己在生孩子,丈夫不但帮不上忙,反而还要自己这个产妇照顾,要有怎样的爱,才能做到如此包容呢?杨绛非但一点也不生气,反而担心他来来回回会不会迷路。

这就是真爱的样子。因为爱,愿意包容对方的所有,即使是缺点,看起来也那么可爱。

钱钟书重病的时候,杨绛也已经83岁,但是照顾钱钟书,她都会亲力亲为。护士看她一直在病床前忙碌,担心她身体熬不住,就劝她回家休息,换其他人来照顾,杨绛说:“钟书在哪儿,哪儿就是我的家。”

钱钟书看着她憔悴的面容,也劝她回家休息,但是杨绛总是岔开话题。

其实,两个人怎么会不懂,一个是舍不得离开对方,一个舍不得对方离开。

他们在医院渡过了最后相濡以沫的日子,那最后一吻,便是死别。

这样爱着钱钟书的杨绛,怎么忍心让爱人的笔记和手稿,散入尘埃,不留声响?她知道那是钱钟书多年的心血,怎么忍心让爱人在这世间留有遗憾?所以,她独留人世,替钱钟书打扫战场,圆满他的一生。

晚年的钱钟书评价杨绛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她当得起这赞誉。

若想要被亲友记住不难,若想要被世人记住,没有杰出的成就,是不可能的。这不仅需要有民族大义,有责任感,更需要有能力才行。

杨绛跟钱钟书一起经历过祖国大难的年代,是当时文人的先行者,她无疑是一个有自己思想,有责任感,心里有民族大义的人。

钱钟书那些珍贵的笔记和手稿,经过无数次的动乱,艰难地保存了下来,对后人的研究是有非常大的帮助的。而且,钱钟书那些笔记是带着那个时代的特点和思考的。杨绛陪着钱钟书历经过一切,这整理的工作,没有比杨绛更适合的人了。

而且,杨绛在照顾家庭的时候,从没忘记过自己成长。她写出的话剧《称心如意》《弄假成真》,在当时备受好评。她写论文,写散文,从未停止过创作。她译出的巨著《堂吉诃德》幽默风趣,人物活灵活现,语言酣畅流利,是当时唯一一部西班牙语文学翻译译本,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西班牙国王一世亲自向杨绛颁奖。

87岁的杨绛送走爱人后,就开始整理那些笔记和手稿。她知道自己年岁已高,她担心自己还没有整理完,就会去和爱人团聚了,所以她经常一盏孤灯,熬到双眼通红,鸡鸣破晓。

杨绛将钱钟书七万多页的书稿,分成《容安馆札记》《中文笔记》《外文笔记》。

光《外文笔记》就有全套48册,笔记中涉及到英、法、德、意、西、拉丁、希腊七种语言;题材更是涉及哲学、语言学、文学作品与批评、文艺理论、心理学、人类学、通俗小说、笑话、百科全书等。

当时受杨绛邀请一起整理《外文笔记》的莫宜佳谈到看到书稿时的感受说:

“一瞬间,叹为观止的西方文学全貌展现在我眼前,充满尚未解开的秘密。”

《钱钟书手稿集》,是钱钟书留给世人的一笔宝贵的财富,他通过自己的阅读和思考,给喜欢文学的人,打开了一扇通往世界的大门。钱钟书的这些珍贵笔记,通过杨绛的整理发挥了它最大的作用。

他们夫妻没有遗憾了。

晚年的杨绛,住在几十年前,和爱人女儿一起住的房子里。在这里,她整理书稿,翻译名著,思考人生的意义。她的灵魂从未停歇,一直都在路上。

她也常常静坐着抬头望向夜空,想要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两颗星星。

她曾说过: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和从容;我们曾如此渴望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发现,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所谓丰盈的灵魂,无非就是淡然平和的心境,手中有自己喜欢做的事,心里有自己爱的人,然后在心里修篱种菊,闲看落日,漫观流云

当你明白,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你就能从容的得面对所有的事,也就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了。

杨绛的内心有太多想要做的事,爱人的事,女儿的事,自己的事。她允许自己偶尔歇息,却不能停止去做。她带着他们仨的期待,在世间淡然行走,只为了三个人都能圆满,属于他们的圆满。

她的心里很少有“我”,有的都是“我们”。

就是如此丰盈的内心,助她度过一个又一个无眠的夜。

写在最后:

这个耄耋老人,就是凭着这爱,这信仰,这内心的力量,在痛失爱女爱人之后,独自走过18载春秋,不负爱,不负责任,不负自己。

杨绛的父亲曾对她说:

杨绛的一生,正如父亲所希望的那样,没有波澜壮阔,没有轰轰烈烈,有的只是平凡的幸福,诗意的生活,淡然平和的心态。即使在一个人的晚年,她也过得从容安宁。

一生很长,长过流年;一生很短,短过梦晚。

愿我们都能学会在或长或短的人生里自在安然。

我是烨子,在世间摆渡,渡人更渡己。

看过杨绛和钱钟书的感情后明白,有哪几种特质的女人,婚姻会幸福?仪式感满满

杨绛和钱钟书是由于互相吸引和赏析走到了一起,结婚后,也互相支持和鼓励。1935年7月,钱钟书和杨绛在苏州举办了婚宴,结婚后没多久,钱钟书便报考了中英庚款留学奖学金,杨绛怕他照顾不好自己,果断中断了清华课业,陪他来法英暑假游学,并在学习过程中,包揽了日常生活中的一切琐碎。

以后,两人又一起经历了动荡不安的岁月,杨绛适用钱钟书写作,一个人挑动养家的重任,而《围城》这书便是那个时期写作出的。

在这段日里头,他的生活并没有汹涌澎湃,仅剩琐碎小事,但杨绛没有因为油盐酱醋被打磨掉热情,反而是尽己所能让生活越来越好一些,在各类节日让家里更具氛围。

而她最可贵的,便是从不指责钱钟书喜爱捣乱和惹祸的好习惯,还和他一起闹,就是这样守住了钱钟书的顽皮和痴气,使整个没有什么生活水平还总是爱捉弄的男生一直幸福地生活着。我觉得这便是杨绛的智慧,在乏味的生活中找一些有意思的事做,让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反复生活过出新意。

可能你会说,这种投入确实有意义吗?

当听到钱钟书谈及杨绛时深情地说“遇见她以前,我从没想过完婚,娶了她几十年,从没后悔莫及娶她”我就感觉更有意义,当听到杨绛说“我是一个老年人,尽说些俗话,针对时期,我是一个落队者,我没什么忠言奉献给当代婚姻,仅仅在物质至上的时代发展下,想提示现在年轻人,男女结合的最最重要的是情感,是双方相互理解的水平,了解深才可以相互欣赏和吸引住,才可以相互支持,相互鼓励,才可以情投意合,门不当户不对及其他,不重要”时我就感觉更有意义。

好一点的婚姻就这样,两人彼此之间投入,也互相心怀感恩,大家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都倾其所有维护好生活,不管心身多么的疲倦,都能保持浪漫和神秘感,让婚姻越来越有意思,让生活充斥着快乐。因此,希望每一个你都能做个有意思的女性,明白给生活新意,也懂得跟对方一起开创归属于你的新意,因为那是婚姻冷藏最好的选择,也让大家对生活充斥着期望,让婚姻愈来愈的甜蜜最好是方式。

会吵架

很多人觉得杨绛和钱钟书一直举案齐眉,其实她们也会吵架,终归是夫妇,在一起生活,应对这么多琐碎,怎么可能会并没有矛盾。那就是他们年轻时候,在出国的豪华游轮上,为了一个法语“bon”的发音而争吵,后来他们找到旅客中一位能说英语的法国妻子公断。妻子说杨绛对,钱钟书错。杨绛尽管获胜,却都没有洋洋得意,而钱钟书也感受到了如此吵架的乏味。

因此两人承诺,之后何不各持异议,无须二者。从那时起,她们极少再吵架,也成为每个人艳羡、恩爱到白头的专家学者夫妇。你看看,并没有一对夫妻不吵架,只是看我们会不会吵。杨绛老先生也不会像很多女性一样,蛮横无理,但不会轻易让步,她搞清楚,适度的争执就是让感情越来越好的办法,但这里面的度也要一定要把握好。

就像在烹制一碗汤,你需要适度投料,但也必须掌握熟度,如此汤才可以愈来愈有异味,如同婚姻才可以愈来愈幸福甜蜜一样。因此,情商高的女人从不怕争执,他们了解这是一种沟通方法。在争吵中,他们永不放弃做人的底线,却也清晰另一方自己的底线,会掌握这其中的度,给生活增加一些烟火气息,却让婚姻多一些满足感。期待你就可以学好“好好地吵架”,让你的矛盾彻底解决,让你的婚姻幸福长久。

杨绛三人爱情

钱钟书和林徽因住过邻居,他的猫经常和林的猫打架,他就准备了一根长竹竿,不管天气多冷,只要听到他的猫在打架,他就拿起竹竿去帮他的猫打架。。。

1966年,杨绛、钱钟书先后被打成“牛鬼蛇神”双双接受“改造”。就是在那些苦难的日子里也保持着一份少有的幽默。比如被迫剃了“阴阳头”,她会说:“小时候老羡慕弟弟剃光头……果不其然,羡慕的事早晚会实现。”

相守:此情可待成追忆

爱女阿圆出生时,钱钟书致“欢迎辞”:“这是我的女儿,我喜欢的。”杨绛说女儿是自己“平生唯一的杰作”。

回国后,这个三口之家一直居无定所。1962年8月,一家人迁居干面胡同新建的宿舍,有四个房间,还有一个阳台,他们又添置了家具,终于有了个舒适的家。那时,钱钟书经常带着妻女去饭馆吃饭,有一次,在等待上菜的空挡,钱钟书和阿圆一直在观察其他饭桌上吃客的言谈举止,并且像看戏一样很是着迷。杨绛奇怪地问:“你们这是干嘛啊?”阿圆说:“观察生活是件很有趣的事,你看那一桌两个人是夫妻,在吵架,那一桌是在宴请亲戚……”杨绛明白了,这父女俩是在看戏呢。待到吃完饭的时候,有的戏已经下场,有的戏正在上演。这三人在一起,总有无穷的趣味,平淡的生活充满了温情。

这个三口之家,很朴素,很单纯,温馨如饴,只求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时光静静流逝着,再美好的故事总有谢幕的一天,杨绛在《我们仨》里写道:“1997年早春,阿媛去世。1998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现在,只剩下我一个。”

阿圆去世时,钱钟书已重病卧床,他黯然地看着杨绛,眼睛是干枯的,心里却在流泪。杨绛急忙告诉他:“阿圆是在沉睡中去的。”钱钟书点头,痛苦地闭上眼睛。怀着丧女之痛,杨绛还要每天去医院探望钱钟书,百般劝慰他,并亲自做饭带给他吃。那时,杨绛已经八十多岁高龄,老病相催,生活日趋艰难。尽管如此,她依旧坚强地支撑起这个失去爱女的破碎之家。

女儿走了,丈夫走了,昔日其乐融融的家庭不复存在,只剩下杨绛孤零零一个人。从此,杨绛深居简出,很少接待来客,开始悉心整理钱钟书的手稿。有一日,社会学家费孝通来拜访杨绛。他对当年的心上人还是情有独钟,便带着自己的著作来请杨绛“斧正”。旧友重逢,喜上眉梢,两人嘘寒问暖,交谈甚欢,忽然杨绛意识到自己有些失态了,便态度冷淡起来。待送别费老时,他颤巍巍走下楼梯,还依依不舍地频频回头,杨绛淡淡地说:“楼梯不好走,你以后再不要知难而上了。”费老瞬间领悟了她的意思,从此彻底死了心。

2010年7月17日,是杨绛先生的百岁大寿,但是她很低调,没有举行任何隆重的庆祝仪式。她只嘱咐亲戚们在家为她吃上一碗寿面即可。

钱钟书曾用一句话,概括他与杨绛的爱情:“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这对文坛伉俪的爱情,不仅有碧桃花下、新月如钩的浪漫,更融合了两人心有灵犀的默契与坚守。纵然斯人已逝,而杨绛先生的深情依旧在岁月的轮回中静水流深,生生不息。

文|幸福娃

在《杨绛传》里有这样一句话:“婚外情,就是两个有bing的人,以为遇到了良药,其实是遇到了麻醉剂,等药效一过,比以往更疼,说不定还会遇到要你ming的鹤顶红。”

这个形容太贴切了。但生活中大多数的婚外恋,遇到的都是赝品鹤顶红,不仅折磨到让自己搭尽了半条小命,也把原本属于自己的小家,搅得家离破碎。

世人都知道,杨绛和钱钟书恩爱有加,怎么会发如此感慨,一定是说别人吧?

生活就是这样,总有一些人,爱而不得,得而不惜,放而不舍,失而不甘,终其一生,都是遗憾。

所以,杨绛也有言“不要去碰一个已婚的女人,她是一个男人的脸面;不要去碰一个已婚的男人,他是一个女人的余生。”

“不是你的女人,不要嘘寒问暖;不是你的男人,不要情意缠绵。这是为人之基本,男女之底线。

这是每个人都要懂得的人生哲学,做人的基本。

这也可以说是常识,人人都应该知道的。但是否能做到,就看你的德行了!

这个世界没有任何事是绝对的黑和白,还有灰,就像在乌鸦的世界里,天鹅就是有罪的。

而真正的爱,不是改变对方,而是一起成长。找到一个对的人,是给自己的余生最好的礼物。

不是因为我执着,而是因为你值得。就算终有一散,也别辜负相遇,好好相遇,好好告别。一个人不辜负自己,两个人别辜负对方。

现在太多的“爱情”都是用身体要来的,新鲜感过了,爱也就没了。

如果是因为情绪得到的爱,心情好了,爱也很快就没了,这就是趁虚而入的后果。

如果是权衡利弊得到的爱,利益没了,爱也没了,这就是一场无形的交易。

真正的爱是灵魂的爱,往往就是“一见钟情”,一眼就爱上,无关物质,身份,长相。

彼此爱入于心,心里永远都有他的位置。这样的爱,无需华丽的誓言,而是灵魂对灵魂的坚守。

“夫妻之间,穷时考验的是妻子,富时考验的是丈夫,中年夫妻全靠良心。”

“激情褪去时,婚姻才刚刚开始,婚姻的本质是陪伴和责任。而成熟的爱,靠的是良心,人生的后半场全靠责任。”

读书真是好东西,仿佛在听杨绛先生讲故事,听她老人家闲谈人生。读书是人生中值得的醒悟,以及观自己内心的最好的知心朋友。

看到杨绛先生的这段哲思,突然明白,为什么我们懂得这么多道理,却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原因是一味地埋头苦干,没有人教我们好好经营婚姻、维护家庭,谁不是一路踩坑,一路填坑过完一生。

太想伸手摘星的人,常忘记脚下还有鲜花。最好的心态是平静,最好的状态是简单。不求应有尽有,只求该有都有。

2002 年冬天, 92 岁的杨绛先生开始写《我们仨》,从约稿到动笔,时隔六年。她用三四个月的时间,回忆了漫长的 63 年家庭历史。 2003 年,这本书成了读书节的热点。

《我们仨》是一个寻寻觅觅的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他们相助相守,相聚相失。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玻璃脆。人世间再好的爱情,也有分离的一天。

读完这本书,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我想起了 杨绛说过的一句话:“他现在故意慢慢儿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万里长城!”

这是钱钟书在医院对她说的话,他深知自己时日不多,哪怕在医院忍受病痛的煎熬,都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陪伴杨绛多走一程。

想象到这个情景的时候,眼泪竟不自觉地流出来了, 人间最可贵的情感,莫过于老来相依,互相陪伴到终生;人时间最残忍的分离,莫过于老来无伴,一个人守着一个家!

在《我们仨》这本书里,杨绛回忆了自己与钱钟书相识、相爱、相离的一生。

01 相识:爱是遇见

1911年7月17日,杨绛出生在无锡一个有名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杨荫杭是民国著名的大律师,杨绛出生后,父亲为她取名杨季康。

爱读书聪慧过人的杨绛,17岁时她一心想报考清华大学外语系,但是当时清华大学在南方并没有名额,无奈之下,她只能不甘愿的去了东吴大学。

读到大四,东吴大学因为学生运动停课,杨绛与其他三个同学,一起考入燕京大学,但是在入学报到途中,杨绛对清华念念不忘,她放弃入读燕京大学的机会,临时决定去清华当借读生。

或许人和人的缘分,就是上天安排好的,有的人始终要见面,因为他可能就是你前世注定的人 。21岁的杨绛在转入清华的时候,刚好钱钟书也在清华大学中文系。

1932年春天,杨绛在清华大学的校园里,与钱钟书第一次见面。虽然只是匆匆一见,两人没有过多的交流,但是彼此难忘。

所有人都觉得钱钟书很“憨”,可是杨绛却觉得他眉宇间“蔚然而深秀”。钱钟书曾在诗歌里回忆, 初见杨绛第一眼:“颉眼容光易初见,蔷薇新瓣浸醍醐。不知腼洗儿时面,曾取红花和雪无。”

所谓一见钟情大概就是这样吧,两人一见如故,怦然心动。

后来钱钟书写信给杨绛,约她见面。第二次见面,钱钟书急切地澄清:“外界传说我已订婚,这不是事实,请不要相信。”

杨绛也趁机说明:“坊间传闻,追求我的男孩有孔门弟子‘七十二人之多’,也有人说费孝通是我的男朋友,这也不是事实。”

从未理会传闻的两个人,在第二次见面时却忍不住要澄清谣言,急切地想要告诉对方,自己还是单身。

因为不能时时相见,两人便鸿雁传书,交流文学,倾诉生活。

一来二去,两人就这样陷入了热恋。

那年,他 24 岁,她 23 岁。

02 相爱:爱是成全

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一生只能够爱一个人。正如钱钟书所说:“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十几年,从未后悔娶她!”

按照童话里的故事,王子和公主结婚后,从此就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但是现实并不是那样……

因为钱钟书是清华大学公派出国的留学生,1935年7月,两人结婚后,钱钟书要去英国求学,那时杨绛还没有毕业。但是,担心丈夫一个人在国外无法兼顾生活和学业,她不得不跟着他一路辗转、颠簸……

初到英国,他们住在老金家,一日四餐由房东提供,但是钱钟书吃不习惯西餐,杨绛经常把自己碗里钱钟书吃的惯的东西省下一半给他,尽量让他吃饱饭。

后来担心钱钟书营养跟不上,杨绛就想办法找房子。搬家以后的生活里,这个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大家闺秀,为了照顾钱钟书,开始洗衣、做饭承担各种家务,让钱钟书安心学习。

虽然在国外求学很辛苦,但是两个人的生活过的有滋有味。可是人间没有永远,也没有单纯地快乐。快乐总夹杂着烦恼和忧虑。可杨绛却从未抱怨过。

1938年,战事爆发,两人回国以后,钱钟书去清华教学,杨绛留在上海照顾女儿,替他照顾钱家老小。

后来上海沦陷,钱钟书回到上海,他们的日子过的很艰辛,为了补贴家里的柴米油盐,杨绛一边代课,一边写剧本。

杨绛创作的《称心如意》,在各大剧院上演以后迅速走红,杨绛在文学界一炮而红,钱钟书在外面的称呼变成了“杨绛的先生”。

有人说, 所谓的门当户对,不仅仅是家世背景,更需要相同的频率。

看到杨绛成为名人,有一天钱钟书对杨绛说:“我想写一部长篇小说,你支持吗?”

杨绛大为高兴,鼓励他赶紧开始写作。

对于杨绛来说,她永远支持丈夫的决定,相信他的能力。

为了成全丈夫的文学梦想,,杨绛让他减少授课时间,全身心投入写作。后来生活变得拮据,为了节省开支,杨绛辞退了女佣 ,包揽了所有的家务事活,自己劈柴生火做饭。

这个大家闺秀把自己变成了一个无所不能的家庭妇女。她还学会了精打细算,为了省煤,自己和泥,把炉膛做的细细的,并且把煤末子掺上煤灰,自己制作成煤饼,一下子300斤的煤末子变成四五百斤的煤球。

事实证明,钱钟书没有让杨绛失望,1945年,《围城》发表,被称为是当时不可不读佳作。

钱钟书在《围城》的序中说:“ 这本书整整写了两年。两年时间里忧世伤身,屡想终止。由于杨绛女士不断督促,替我挡了许多事,省出时间来,得以锱铢积累地写完。照例这本书该先给她。 ”

钱钟书评价杨绛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如果没有杨绛的成全,没有她的督促和照顾,要有多少个两年才能写成《围城》?所以可以说是杨绛成全了钱钟书,也促成了《围城》。

03 相离:爱是守候

他们一见钟情,相知相恋 2 年,结婚 63 年,一起走过了 65 年风风雨雨,却依然没有爱够。深情久伴,却总是敌不过生老病死。

晚年的钱钟书,患有很严重的哮喘,每次发病的时候,就不能躺下睡觉,有时甚至不能卧床,只能满地走,这种时候,杨绛总是穿着衣服躺在床上,一连几夜,陪着他不睡。

1975年冬天,杨绛和钱钟书差点被煤气熏死,杨绛服用了安眠药,睡觉的时候闻到煤气味,却睁不开眼睛,如果不是因为钱钟书摔倒在地上,巨大的声响吓醒了杨绛,两个人可能就双双中毒死了。

杨绛赶紧起来,给钱钟书穿好衣服,戴好帽子,严严实实的包裹好,打开窗户透气,怕他着凉,一整夜都挤坐在他身旁。

杨绛的一生,大半生的时间都是在照顾钱钟书,如同宝贝一样包容呵护他,在生活困难时不离不弃;在病痛时悉心照料;甘愿做他坚强的后盾和拐杖!

人至暮年,总是躲不过疾病的折磨,钱钟书彻底的住院了。八十四岁的杨绛,踏着落叶,拖着自己的影子。每天微微颤颤穿梭在家和医院之间。

钱钟书躺在医院不能回家,每天看到杨绛的时候,总是说:“我等了你好半天了。”

在钱钟书的心里,无论何时,无论经历着怎样的病痛,只要杨绛来了,一切就好了。

钱钟书曾经对杨绛发愿说:“以后我们,只有死别,没有生离。” 他们的一生只爱过对方,没有生离。可是却逃不过死别。

钱钟书在生命最后的夜晚,对杨绛说:“绛,好好哩。”

杨绛对钱钟书说:“放心吧,有我呢!”

1998 年岁末,古驿道上满是落叶的时候。钱钟书去世了,如同这古驿道旁的枯柳,落叶终归根。

踏着古驿道的枯叶,杨绛一个人走回家,结束了家和医院之间来来往往的奔波。从此,他们的家只剩下她一个人了。

杨绛在《我们仨》里写道:“我但愿我能变成一块石头,屹立山头,守望者那个我已经看不见的小船。”这是杨绛对钱钟书一生的誓言,未来的日子,她将如同那块坚硬的石头,永远守护着钱钟书。

原来,爱情无关财富、时间、距离,它甚至无关生死,只关乎你自己的内心。

爱不是年轻时的一见钟情,爱是那种你非常确认,到了八十岁,不管健康与疾病,你还会牵着这个人的手一起走下去。

爱是这个人能让你在病痛的折磨下,感觉到希望和温暖;是无论生老病死,富贵贫穷,都不会与你分离。

人间也没有永远。但是有杨绛和钱钟书,有一生一世只爱一个人的永恒!

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爱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08277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0
下一篇2023-08-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