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议论文:人间词话话人间1200字

高二议论文:人间词话话人间1200字,第1张

人间词话,话尽人间。初读这本书,我时时刻刻会想起林徽因的那一本《人间四月天》,无从理解为什么我把这两本书联系到了一起,后来发现,是因为“人间”这两个字,洋溢着浪漫主义的诗人气质与对美的欣赏,在人间,可望见四月天,亦可话词。

不同于民国胡适,鲁迅等人,为中华革命维新书白话之诗,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的语言是传统的,是一个晚清大学士所热忱的古文。而他对诗词的赏鉴与评判,却大异于以往的作家,欣赏家,批评家。他是晚清学者,那样一个动荡而充满变数的年代,王国维接受了西方美学与哲学的观点,杂糅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幽美清丽。从此理想与现实,虚无与富有,荒芜与壮美,在他笔下迤逦游走,栩栩如生。

翻开此书,被开头三句论断震慑了:“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可不历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从迷惘,到不悔,至回首,那是最美好的场景,灯火阑珊之下,他的境界从不止于秦淮河上灯影桨声,风花雪月。

王国维论词以境界为上:“然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于是骈文股诗皆不入其眼,以其所见真,探所知者深。他在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下评“此等境界,可谓千古壮语。”无不表现出理性思考与对诗词感悟上深刻而完美的结合。

王国维重“境界”,重“真”,重“自然”:“借不予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终不能与于第一流作者也。”如晏殊之词,独上高楼尽,唯天涯茫茫,长路漫漫,秋风潇潇,天气之凉怎能比上相思之苦,预言还罢,更无人听,一切在无可奈何中变得更加无可奈何。

王国维亦在书中说到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也是一种对物对世界的观念与态度,“何者为我,何者不为我,何者皆为我。”有歌待和,谁能和便和,无人和奈何,是他的赤子之心,也是他的无拘无束,更是他陶醉于哲学世界之时独特的精神气质,鲜明的中国哲人情怀——深思熟虑之后的海纳百川。

《人间词话》中,傲身独立着一位“冯延巳”,他于政治上平庸荒唐,为人佞险诈,若说言过其实,实则确也如此,而王国维却独爱他一手美词:“高树鹊衔巢,斜月明寒草。”评之“冯延巳之词堂庑特大,开北宋一代风气。”

如果可以这样说,这便是大儒的“无拘”,无畏他是怎样的诈荒唐,然其“独造清语”,别洞房洒筳之风,于摄魂处挥写词语,细描微光;这便是艺术上的“无束”,纵旁人不解,更多讽笑,依旧兴奋地作评于敞衫阔卧,于无人处写下的“细雨湿流光”的疏散闳约。他睁着一只眼睛读诗,闭着一只眼睛看历史,将爱及温和的嘲讽用来解放,又用玩世不恭的人文情怀和慈和宽容的款款目光注视,远望。

于是一部充满着诗人气质,哲人思想,侠者潇洒的挥毫快意之作,诞生了。

王国维《人间词话·唯言情体物》经典解读

唯言情体物

美成深远之致不及欧、秦,唯言情体物,穷极工巧,故不失为第一流之作者。但恨创调之才多,创意之才少耳。

王国维认为周邦彦深远之致比不上欧阳修和秦观。上一节王国维就说周邦彦的词过于轻浮。

可是在宋代的词人之中,周邦彦的名气又是极其大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没有忽略掉周邦彦的缺点。他觉得周邦彦是个一流的词人。“唯言情体物,穷极工巧。”指的是周邦彦作词在技巧上的高超。

这里的赞美其实就是批评。

指的是周邦彦不过是一个在作词上的能工巧匠,写的词辞藻华美,可是却毫无思想,更无境界。

周邦彦的才能在于创造曲调样式,而不在创造境界思想。

这便是王国维称其为第一流作家之原因。

犹如现在娱乐圈里,那些能够模仿一个或者多个明星的模仿秀者,不管你模仿这个明星模仿得多么像,你都是山寨版,你都是个赝品。

周邦彦在词的造诣上,便是这样的一名模仿秀者。

他可以将词的文字,编织得极其精致,在写景咏物时,对词语精挑细选,并且熟读诗书,善于将古人的华文美句融入自己的诗词之中,为其增色不少,在叙述之中,讲究词意之曲折变化,使之富有故事之轻重缓急,在创作之中,使尽了浑身解数以求精细入微。

模仿秀者,其实是没有自己的表演灵魂的,那么像这样的一位一流作家,好似不能称一名剪裁手艺高超的裁缝为时装设计师一样。

周邦彦的词思想格调不高,意境不开,和他所写的内容有着相当大的联系。周邦彦的词更多的是非常私人化的情感,哪怕是拈酸吃醋的东西都包含在内,并且写得精美异常。

能够典型说明王国维此观点的,有周邦彦所写的《少年游》。

这首词是写得有来头的,周邦彦和名妓李师师是相好。可是李师师的相好也并不比周邦彦少,当朝天子就是其中一个。

某晚,周邦彦正和李师师情意缠绵,谁知突然天子在外叩门。李师师慌乱之中就将周邦彦藏在了床下。天子和李师师温存之后,李师师体贴地为天子剥一个橙子。天子来不及吃橙子了,准备即刻摆驾回宫。李师师客气地挽留说:“城上已传三更,马滑霜浓,陛下圣躯不愈,岂可再冒风寒。”宋徽宗答道:“朕正因身体违和,不得不加调摄,所以要回宫去。”宋徽宗要马上回宫正中了李师师的下怀,她只是曲意逢迎一下宋徽宗。李师师担心的其实是一直藏在床下的周邦彦呢。

虽说李师师的这一番做戏,满心底是为了快快送走宋徽宗,把周邦彦从床底下解脱出来,可是躲在床底的周邦彦,一点没领会李师师的意思,反而以为李师师故意这样做,不为自己着想,在床底下就吃起醋来。

李师师把周邦彦从床下拉出来,周邦彦怀着醋意,立即写了一首《少年游》,暗指你李师师对皇帝老儿太好啦,明知道我在床底下苦等,你还和他你侬我侬,相比起来对我是不是有点薄情寡义了。

我们来读一下这首《少年游》:

少年游

周邦彦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指破新橙。锦幄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调筝。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指破新橙。”就是写李师师为宋徽宗剥橙子。简单一事,文字用得如此华美。

“锦幄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调筝。”说两人刚温存罢,正在回味,双双相坐,李师师为宋徽宗唱曲。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后面这几句表面是在写李师师对宋徽宗的体贴有加,其实是在谴责李师师怎么还要留皇帝住在这里,被皇帝回绝之后,还要情意绵绵地挽留。

如此酸醋之言,却是精致之词。那么读起来,便果真是毫无意境可言,情感虽真,但是不纯不深,不足以撼人心、摄人魂,只是觉得皇帝如此风流,感叹这些文人也是风流如此。此时的周邦彦都已经是六十多岁的老头了,心思还宛若怀春少女,真是叫人唏嘘不已,恐当今能胜者,只有那位八十高龄拜美女为干妈,一心研究西施之学的文怀沙老可比了。

而此等诗词,也怪不得王国维说他创调之才多,创意之才少耳。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王国维在其后作品《遗事》中就提到:“词中老杜,断非先生不可。”这时又将周邦彦提到了和杜甫一样的高度了。

王国维对周邦彦写的某些艳词不中意,觉得犹如是词中之娼妓,《人间词话》后面的内容,对周邦彦写景的词却是非常赞同的。

近几年来,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是学

术界普遍关注的热点之一,论争颇多,此起彼伏,其焦

点主要集中在如何对待丰富的古代文论,强势的西方

文论以及五四以来所形成的新的传统上在这方面,

一个世纪之前的王国维在面对中西交汇,古今换代的

时代潮流所作的探索和选择对于我们今天的理论建

设仍具有启示意义,特别是其《人间词话》成功地将西

方哲学,美学与中国传统文论的概念,范畴联系起来

并有所超越,达到了一种中西融通而又自然融洽的学

理再创本文拟就其特色和形成原因以及对当代文

论建设的意义作具体分析

《人间词话》最初发表于'(")年《国粹学报》,共

计&!则,由王国维亲自选定编排就形式而言,《人

间词话》采取的是中国古代诗学著作中习见的词话形

式,但传统词话,诗话大多随意即兴,应机而发,在结

构上很少有严密的安排《人间词话》似乎是有意避

免了这种散漫的特点,后来发表的未刊稿,删稿可以

作为旁证,其中涉及声律技巧,偏于考证,以及在内

容,风格上前后不一致的各条词话均在王国维的删改

之列,从而增强了整篇词话表述的精确性和统一性

就其逻辑结构而论,&!则《人间词话》以境界为核心

概念,即有理论的总体阐发,也有作品的具体分析论

证,呈现出较为清晰的逻辑思路《人间词话》在这方

面的长处表明王国维已经自觉地在研究中利用了西

方的逻辑思维方法的确,王本人受过这方面的较为

严格的训练,学习过西方数学,物理,化学等,其后又

研究康德,叔本华,尼采哲学,还亲自翻译过丹麦海甫

定的《心理学概论》等他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分析过

中西思维方法的不同,"抑我国人之特质,实际的也,

通俗的也西洋人之特质,思辨的也,科学的也"[']因

此,《人间词话》能自觉汲取了西方重逻辑,重分析的

思维方式,同时也保留了传统感悟式思维的优点,充

分显示了王国维贯通中西的努力

《人间词话》开篇提出将境界作为词评的最高标

准:"词以境界为最上"[%]将境界作为对文学艺术美

的特质的概括境界何以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呢

《人间词话》中似乎并未作出正面的回答但是,这并

不等于说我们不能从《人间词话》中获得对境界的内

涵的认识因为王国维是以他自己独特的方式,从境

界产生的各种条件,境界的分类以及境界与其它相关

概念的关系中显示境界内涵的丰富性的,主要包括以

下内容:

'真感情与真景物

《人间词话》第&则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

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

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简要之,境界的有无,

当取决于能否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这里,包含有三

层含义:

境界是情与景的统一王国维曾在《文学小言》

中说:"文学中有二原质焉:曰景,曰情……文学者

不外知识与感情交代之结果而已苟无锐敏之知识

与深邃之感情者,不足与文学之事"[]将情与景视为

文学的基本要素,强调情景交融,这和传统文论有一

定相似性对此,王国维还有一句极精要概括之语:

"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

情语也"

境界必是真景物,真感情者,其中尤以真感情最

为重要,因为"感情真者,其观物亦真"崇尚真与王

国维超功利的文学观是一致的,真文学当不受功利的

影响,"感自己之感,言自己之言",在论及元曲时,王

国维甚至以"真"为第一要义,认为元曲即使有人物,

思想等方面的缺陷与不足,也不愧为"一代之文学"

另一方面,王国维所谓的真感情,并不仅仅是真切的

一己之情,而且是诗人对宇宙人生,人类命运的某种

终极关怀"真正之大诗人则又以人类之情感为其一

己之感情"《人间词话》中反复强调的"忧生","忧

世","悲欢离合,羁旅行役之感"等均是"通古今而言

之"的人类情感,不再是仅仅属于特殊个体的哀乐

因此,真切的一己之情与人类普遍的情感相通,真感

情与真景物相统一,才能创作出真正的境界

真景物,真感情要能鲜明真切地表达出来因为

"夫境界之呈于吾心而见于外物者,皆须臾之物唯

诗人能以此须臾之物,镌诸不朽之文字,使读者自得

之"诗人对境界的体验感悟之情是极易流逝的,必须

用恰当的文字将其固定下来由此出发,王国维强调

了诗人对句字的锻造,提炼"有境界,则自有名句"

并以具体的诗句分析加以佐证这和古典诗词创作

中讲求修辞炼句的传统是一致的,但王国维并不是单

纯地强调对字句的提炼,因为词话第!"则又说:"温

飞卿之词,句秀也韦端己之词,骨秀也李重光之

词,神秀也"他要求的是由句秀而骨秀最后达到理想

的神秀境界,即炼句必须建立在真感情之上,追求内

在的神秀,这样才可真正称之为有境界

#"造境"与"写境"

《人间词话》第#则和第$则对境界作了写境与

造境的分类,并阐述了两者的联系与区别"有造境,

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

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

邻于理想故也

自然中之物,互相关系,互相限制然其写之于

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故虽写实

家,亦理想家也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

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则故虽理想家,

亦写实家也"

这里,王国维明显借用了西方的理论,将创作方

法作为分类标准,把境界分为理想与写实两派,也就

是后来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两种不同的艺术流派

造境偏重于理想虚构,是作家的主观创造,而写境偏

于自然写实,是作家对自然的客观摹写但两者又是

相互联系,颇难分别的,因为造境所用材料来源于客

观现实即自然,而在造境过程中,也并不是胡编乱造,

随意捏合,而必须根植于客观世界,"必从自然之法",

写境也并非是对自然的实录,而须按照某种理想对现

实有所扬弃,"遗其关系限制之处",因而"大诗人所造

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应该说,王国维在此的论述是比较精辟的,颇具辨证

意味,即使今天,我们的理解也和他的论述大致相同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

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

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

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

耳""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

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定壮也"

上两则是以观物方式为出发点对境界的分类

即有我之境是"以我观物"&"由静之动时得之",结果

给人的美感是"宏壮";而无我之境是"以物观物","于

静中得之",给人的美感是"优美"在具体论述中,王

国维一方面受到了来自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另一方

面又借鉴了叔本华的美学思想在中国哲学中"观"

是一种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式,即要求按照事物的本

来面目,不受情感的干扰,以期认识事物的真相而

在叔本华那里"观"是特指一种审美静观,即审美过程

中主体摆脱意志,欲念对客体作直接的观照,也即三

国维所谓"欲之我"转化为"知之我"虽然传统哲学

与叔本华哲学从立论的基点到论述之目的都不相同,

但就其强调主体摆脱某种束缚,以达到对对象的客观

认识而言,两者无疑又有相通之处,王国维正是将两

者有机地联系起来,以融通中西的姿态获得一种内在

的学术超越

"内美与修能

《人间词话》还论及到作者创造境界时的若干条

件如想象,神悟等,其中以内美与修能的论述最为世

人瞩目未刊稿第"'则借用屈原《离骚》之语来说明

了二者的关系:"'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文学之事,于此二者不可缺一然词乃抒情之

作,故尤重内美无内美而但有修能,则白石耳"内

美是建立在他的"天才说"基础之上的,即"文艺为天

才游戏之事业,而不能以他道劝者也"故内美是一种

与生俱来的美质,其核心内容是"高尚伟大之人格"及

"赤子之心"关于修能,王国维在词话中借宋词形容

后天修养的三个阶段:"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因此,"文学上之天才者,所以又需莫大之修养也"

就内美与修能言,王国维更看重内美,对无内美但有

修能者尤其反感,所以,词话中对姜夔批评甚多,谓白

石"格韵高绝",但"有格无情",故其写景之作"犹雾里

看花,终隔一层"

总之,王国维对境界的论述涉及到作者,作品,读

者等多个方面,同时又从不同角度,对境界作了不同

的划分较之前人所标举的兴趣,神韵等,虽也和境

界有某些相通之处,但因所论常空灵飘渺,难以捉摸,

故不如"境界说"切实全面因此,王国维自信地说:

"然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

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境界说正

是在综合了传统诗学和西方美学思想的基础之上作

出的独特的学术创新它从概念到内涵都和传统文

论有一定联系,但同时又汲取了西方哲学美学观念对

境界作了新的界定,赋予境界新的意蕴和"探本"的重

要地位,从而使境界说成为近现代最具生命力和影响

力的文学理论之一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人间词话》的理论内

涵和表述方式都和中国传统文学理论有很深的渊源,

而又自然地融入了西方新的观念和方法,显示出王国

维融通中西的努力,其中虽然也有唯心和偏颇的地

方,但确也有不可淹没的精髓故佛雏先生总结《人

间词话》在学术史上的地位时说:"引进西方美学,以

整理我国文学遗产,并使之与传统诗论互相'化合',

以'境界'阐明诗的本质,从而构成一家的较有体系的

审美观者,正式地讲,当自王国维始"[!]

今天,我们重提王国维,除了研究其学术成就外,

更应该研究其取得如此成就的原因《人间词话》的

巨大成功是和王国维开阔的学术视野和自觉的学术

追求分不开的

首先,强调了哲学的重要性和文艺的独立性

在对西方思想的汲取中,王国维勿宁是偏于人文

科学的,而其中又以哲学和美术(即艺术)为重就哲

学史而言,王国维也许并不为世人关注,但王国维对

哲学的重视却是自始自终的"#$%年他发表在《教

育世界》上的第一篇论文即是有关哲学的,其标题为

《哲学辨惑》,也就是要辨别清楚某些对哲学的不正确

的看法,他指出"哲学非无益之学","今夫人之心意,

有知力,有意志,有感情此三者之理想,曰真,曰善,

曰美,哲学实综合此三者而论其原理者也"[&]同时,

王国维还进一步强调了研究西洋哲学的重要性"欲

通中国哲学,又非通西洋之哲学不易明也……苟通

西洋之哲学以治吾中国之哲学,则其得当不止此,异

日昌大吾国固有之哲学者,必在深通西洋哲学之人,

无疑也"[']主张首先深通西洋哲学,然后才能清理并

光大中国固有之哲学这实是他后来提出"学无中

西"的一种先声"#$(年以前,他都将主要精力用于

对哲学的研究上虽然后来放弃哲学,转入文学,但

哲学确乎影响了他的一生,影响了他的人生观艺术观

乃至对生命的选择他的人间词,《人间词话》都是以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为深层的哲学根基,既贯注了他的

生命体验与审美体验,也渗透了浓浓的悲观气息他

最后的自沉也不能说与叔本华哲学毫不相干因此,

就哲学史而言,也有人提出相反的看法,认为"现代中

国哲学的有效展开,重要的一环是消化王国维,这个

至死也拖着一根辫子的文化遗民,今天和今后都值得

深入研究"[)]

另一方面,王国维特别强调文学的独立性,坚持

一种超功利的文艺观王国维借鉴席勒等人的游戏

说,认为"文学者,游戏的事业也"《人间词话》中也

说:"诗人视一切外物,皆游戏之材料也,然其游戏,则

以热心为之"因此,文学与生存竞争无关,而是借摹

写事物,咏叹感情发泄其"储蓄之势力"王国维反对

将文学作为取功名利禄的工具,认为这样会使文学失

去自由发展的空间和持续壮大的可能正是这种超

功利的纯美文艺观,促使王国维更注重对艺术审美性

质的研究,这可以说是《人间词话》标举境界说的一个

理论渊源

其次,力主"学无中西",提出能动的中西化合论

王国维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近代史上危机频频

的时代,值时局动荡,家国存亡之日,学习西方文化特

别是科学技术以救亡图强是一般人的共识在当时,

两种文化的交流借鉴曾引起过一场关于中学西学谁

主谁辅,谁本谁末的大争论,对于这一点,王国维旗帜

鲜明地提出"学无中西"的观点他对此作了详细的

阐述:"何以言学无中西 世界之学,不出科学,史学,

文学故中国之学,西国类皆有之;西国之学,我国亦

类皆有之所异者,广狭疏密耳即从俗说,而姑存

中学西学之名,则夫虑西学之盛之妨中学,与虚中学

之盛之妨西学者,均不根之说也中国今日,实无学

之患,而非中学西学偏重之患"[!]这段话可说是对当

时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观点的一种反驳,他

以中学西学为并重,表现出一种兼蓄并包,圆融博大

的学术风范他从学术本身的研究对象出发,认为西

学中学都是人类对宇宙人生问题的探求,因而西学中

学不是相互违背妨害的,而是"盛则俱盛,衰则俱衰",

是相互推动的那么,怎样才算是中西学术的融通

呢 王国维在《论近年之学术界》中提出了能动的中

西化合论他考察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史,认为佛教传

入我国至宋代与传统的儒学结合而形成理学是一个

由受动到能动的过程"至今日而第二之佛教又见告

矣,西洋之思想是也"因此,力主以能动对待西方的

思想文化,以期达到中西二学的化合,并推动中学的

改造和发展王国维本人的学术实践似也有一个汲

取西方思想由受动到能动的过程就文学批评而言,

"#$%年的《红楼梦评论》以叔本华哲学为立足点,对

《红楼梦》这一中国古典名著作了全新的阐释但其

中时有牵强附会之处,换句话说,评论仅仅将《红楼

梦》作为一个例证去证明演绎叔本华的思想,而缺乏

学理上的内在统一而"#$!年所作《人间词话》显然

已突破了这种局限性,词话中的叔本华思想几乎彻底

中国化,使人难以察觉其中的叔本华渊源这正是一

个能动化合西方思想的极好的例证在此前一年,王

国维作《三十岁自序》说:"余疲于哲学有日矣,哲学上

之说大都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此近二

三年中最大之烦闷"[#]说明他已经对西方哲学有较

深入的思索,看到了它们的矛盾和局限,这一点反过

来促使他寻求传统文化的优点,王国维正是站在对中

西文化的比较研究,深入思索的高度创作了《人间词

话》这部巨著的

总之,王国维正是顺应了文化发展的历史潮流,

在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中寻求其研究的出发点,《人

间词话》可以说是近代文学批评史上融通古今中西的

一个典范,它对当代文学理论建设仍有不可低估的借

鉴意义因为就当代文论建设来说,如何融通古今中

外仍然是一个核心命题一方面,古代优秀的文化传

统,作为一种心理积淀,必然渗透于当代人的审美实

践,我们不可能断然割裂与传统的联系;另一方面,在

文化全球化语境中,我们也不可能对西方文化采取漠

然置之的态度但是,过去我们在这方面却走了不少

弯路,一方面是对传统的疏离和否定,另一方面却是

对西方批评理论的大量横移,特别是新时期以来,西

方文学理论更是纷至沓来,但真正能和中国当代文学

契合的却并不多见所幸这一现象已经得到反思,比

如关于"失语"的讨论,关于古文论转换的讨论都表现

出学术研究应有的批判精神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人间词话》显示出对当代文论建设的借鉴意义:中西

文论的交融必须建立在对传统文论和西方文论的深

入了解的基础上,在两种文化本来就不谋而合的地方

寻求理论的生长点,并以文史哲结合,中外结合的综

合研究法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当代文论一个世纪以

前的王国维已经在中西交融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

一步,我们今天可以沿着这条路走下去,而且应该越

走越宽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集中国古典美学和文学理论之大成就著作,它从文学的三种不同境界来探讨古典文学和美学问题提出第一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三种境界提出的巧妙,总结的精湛,因而王国维的“境界说”无论对文学、美学还是人生及创作可谓解释的淋漓尽致,令人翘首称赞!

关键词:境界说、《人间词话》、三种境界、自然、理想、顿悟、渐悟、入与出、隔与不隔

《人间词话》是集中过古典美学和文学理论之大成的著作,它有着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从问世以来就颇受众人的青睐,以及学者们的关注,研读其中,便深感其中的巧妙与精湛,便知王国维这位大师的文学底蕴的深厚与学识的渊博,最关乎古今之大成的事业,大学问莫过于“境界说”。

自古文学讲究境界,境指文学作品写出的境地,同时也指创作之境,某种文体境域,甚至某种艺术造诣。而“境界”一词最早盛行于佛教信仰者之口。清人丁福保在《佛学大辞典》中解释为“自家势力所及之境土,”或“我得知果报界域”佛教中称人的眼、耳、鼻、舌、身意为六根,即指人的六种感觉器官,其所对应的是六境,即色、声、香、味、触、法。意根指人的心里意识,法境是指这种意识所达到的一种状态。之所以称为境,丁福保说:“心之所游履攀缘者,谓之境。”[1]所以,境界既可以是外界具体景象的状态,也可以是人意识到的内在心灵世界之状态。研读有关王国维《人间词话》也有同样的感受于其中。也让人更深入地领会了王国维先生在品论古典文学词作中更突现于表现这种状态的外界具体的景象与内在心灵世界的紧密结合。因而可以看出王国维品论古典文学的宽泛与深钻。从而有了三种不同感受的境界之说:“昨日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此为第一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为第二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为第三境界。[3]此三种境界常被理解引用在古今写情之中居多,而王国维则观其不然。在其被寓为人生必经三种境界中,与众学者有与众不同的感触。

王国维《人间词话》三种境界说到人生品味的三种感悟。王国维在1908年发表《人间词话》,只是作为一种文艺批评类著作出现的。他利用了传统的诗话形式,但论及的内容却达到了美学理论的高度,是“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的作品。”他在《人间词话》中标举了“境界说”#65310;常�泄�糯�囊掌缆奂乙苍擞霉�庑┐视铮�缢纬�嫌鸬摹靶巳ぁ薄⑶宄�跏快醯摹吧裨稀痹�兜摹靶粤椤敝钏担��际蔷头绺瘛⒓记啥�裕�豕��蛱岬搅嗣姥У谋局事鄹叨取K�担骸叭徊桌怂�叫巳ぃ�铈盟�缴裨希�滩还�榔涿婺浚�蝗舯扇四槌觥�辰纭��郑��狡浔疽病!薄按室跃辰缥�钌稀S芯辰缭蜃杂懈吒瘢�杂忻�洹N宕�彼沃�手��远谰�咴谏稀!盵3]这是总论,对五代北宋的词评价很高,其标准即有境界。“境非独为景物也,喜怒哀乐,都是人心中的一种境界。因为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就称为有境界,否则就称为无境界。”境不仅指景物,也是心里的感情,景与情构成文学的两个基本元素,而这两者又是互相联系的,这也是客观与主观对立统一的关系。因而所谓境界,是指某一文体的境域,不限于文学。也有人生种种境界,或种种境地。王国维在这一美学理论的指导下,提出了四个关系。

第一是“自然”与“理想”的关系。有造境,有写境,这种理想与写实二派有区别,但二者又很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又邻于理想。诗与写实派和理想派,写实派是将客观事物真实的描写出来,理想派着重于虚构、主观想象,而虚构、主观的想象又以生活现实为基础。因此,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又邻于理想。合乎自然,是诗人对审美对象观照、反映的感受,将景物真实的描绘出来,有如诗中的“赋”直书其事。而邻于理想,是诗人总是用自己的理想去取舍生活、剪裁生活,引譬连类,因物喻志,有如诗中的“比”、“兴”,触物以起情,索物以托情,表达诗人的一种思想感情。在王国维看来,有真情实感者,其作品才有境界。清代不少词家填词,有卖弄文辞华丽者,有无病呻吟者,有逢场作戏者。缺少的是自己的独特感受,真情实感。针对有人写虚伪矫饰的词作来媚上,王国维提出批评。王国维的意思是大诗人造境、写境,难以区分,最高的境界是能反映物景以及人生(感情)的本质,而且,景与物的互相融合,达到浑为一体,这是最高的境界。而诗人之所以是诗人,在于他能把常人习见身处之境地,转化为心中诗的境界,或者说诗的某种境地写出来,从而写出一种有意蕴的境地。从创作方面而言,他又提出了“造境”与“写境”之说。并划分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手法的差异与互相影响。他从审美的角度分析,又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两类。“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潺潺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镜,以我观物,物皆着我色。无我之境,以物观物。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宋代严羽曾提出“兴趣”说,清代王士祯又提出“神韵”说,而王国维的境界说着实是一个创造。与此同时王国维先生还总结了“造境”与“写境”的区别:“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之所以有分,然二者又颇难区别。因大诗人有所造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必邻于理想之间。”谈境界就必然要论及情与景的关系问题。他还认为:“境非独谓景物也,感情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又说:“昔人论诗词有景物、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物皆情语也。”他举了元朝马致远的《天净沙》小令:“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评价为“纯是天籁,”又评为“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这首散曲前3句18个字综合了9种事物,勾画出秋天萧瑟凄凉的傍晚景象,烘托出一个远离家乡的旅行者来。马致远的写作技巧是极高明的,真正达到了“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词脱口而出,无矫揉装束之态,”“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的境界。另外,王国维对苏轼《水龙吟》咏杨花评价极高。这首词的起句是“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昔从教坠,”末尾几句是“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王国维评:“咏物之词,自以东坡《水龙吟》为最工。”诗人苏轼,对杨花描绘成似花非花,全神凝注,笔借“风”“雨”,一气流转,把杨花当作容器,装进去主观的想象,显露出对人生的理念,格调更为高雅。这里“我”融入了景物之中了,与景物处在有意无意之间,因此,读咏此词,有一唱三叹,寻味无穷的感觉和效果。王国维要求观照景物能体现某种景物内在的本性,即“神理”达到“真景物”,“理念”的真;在体现人生的感情时能反映人的内在本性的真,达到真感情,创造出独特的艺术画面,诗人“忧生”、“忧世”的理想与感情自然渗透在作品中。自然与理想,写景与造境,写实派与理想派,和而言之,都应当达到这种境界,便是美。

第二是“入”与“出”的关系。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诗人必有轻视外物之意,故能以奴仆命风月。又必有重视外物之意,故能与花鸟共忧乐。诗人对于宇宙和人生,要观察、体会、了解、领悟,便要“入乎其内”,到生活中去第三是“渐悟”与“顿悟”的关系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为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所为宴欧诸公所不许也。这是《人间词话》的一段名言,王国维用宴殊、柳永、辛弃疾三首词的断句,描绘了作词的艰苦历程。同时,他又引申到成大事业、大学问方面去。这三个境界是作为诗人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修养和锻炼的问题。审美主体(作者)对人和物的把握,形成物化的意识客体,第二自然,第二人生以及第二之我,再将此用艺术形式表现为意识的客体(作品)其间有一个渐悟到顿悟的过程。第一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西风凋碧树”是一种烦躁的心情,诗人要观物,首先要摆脱现实的种种纷扰,破除一切我执,包括苦乐、毁誉、利害、得失、挣脱一切个人的私念,达到胸中洞然无物,才能达到观物之微。这是一种追求的境地,要高瞻远瞩,望眼欲穿,设立崇高的追求目标。这是一个人在孤独之中寻找理想,寻找生命着落点的痛苦时刻。“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时,便入定,能去体会物之内在本质的美。第二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对审美客体的审美把握,审美主体(作者)有一种择一的、固执的、终身无悔的精神,在探索着事物的美。这种美必须将事物个别的、外在的、偶然的东西跨越过去,得出普遍性的、内在的、必然的一种理念,用审美的把握塑造出美的意象,诗人在此境界的心情是平静、纯净、自然的,寻求一种自然的乐趣。一方面,这种寻求是艰辛的,使人憔悴和消瘦,同时,另一方面,这种寻求又是使作者的感情得到升华,达到完美的意境,虽然“衣带渐宽”又是值得的,殉身无悔的。这是创造之境,必须要深思苦虑,孜孜以求,虽历尽千百失败,都不灰心丧气。这是一个人找到值得为之奋斗的目标,全力以赴不惜一切代价而努力的过程。第三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成功之境,成功不期而遇,获人之来获,成为拥有创造成果的幸福的人。这也是一个人通过自己的苦苦寻求和努力,发现自己想要的东西原来就在自己的身边或领悟后的心理;这时候,世俗目标是否达到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灵魂的解放和心灵的归属。这里说的就是顿悟#65310;��谝唤锥危�诙�锥蔚目嗫嘌扒螅�髡吣苡米蠲骺斓挠镅裕��挛锪徵缣尥傅谋泶锍隼矗�肴缣斐伞U馐弊髡叩男那榇锏搅宋抻�⑽弈睢⑽尴病⑽抻堑木辰纾�竦昧酥腔邸!爸诶镅八�О俣取保�泶锪恕盎邸钡难扒蟮募栊粒�拜肴换厥祝�侨巳丛诘苹鹄簧捍Γ�北泶锪酥腔鄣亩傥颉J�嗽诩杩嗟难扒笾校�砣豢�剩�楦卸偕��钣锪�椋�辰缦缘霉饣哉杖耍�楸泶锏那呷诵钠ⅲ�馐羌�蝗菀谆竦玫囊恢志辰纭T诘谌�志辰纾��舜幼约捍醋鞯氖�械玫搅司�竦奈考��锏骄�裆系挠湓谩4尤松��跃褪撬狄桓鋈说纳������鼋锥尾拍芑畹猛暾��创蛹虻タ�迹��敫丛樱�缓笤倩毓榈礁�卟愦蔚募虻ァ

第四,“隔”与“不隔”的问题。王国维对于“隔”与“不隔”问题说道:“陶谢之诗不隔,延年则稍隔矣。东坡之诗不隔,山谷则稍隔矣。”他认为陶渊明与谢灵运的词是不隔的。他指出: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与隋代诗人薛道衡的“空梁落燕泥”等二句,妙处唯在不隔。此亦如是,即一人一词论。又举出欧阳修的《少年游》咏春草的上半阕说:“栏杆十二独凭春,晴必远连云。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语语都在眼前,因此便是不隔。在王国维看来能照实写出自然美景的,给人以清新、自然的感觉的就是“不隔”。这种自然之物或事不掺杂诗人的主观色彩,能以真实的具像展现出来它本身的面貌,让客体看后就能在脑海中产生具像的事物的,没有一种象纱的感觉的就是“不隔”。而对于欧阳修的“谢家池上,江掩浦畔”。则认为是隔。又说姜夔的《翠楼吟》:“此地,宜有词仙,拥素云黄鹤,与君游戏。玉梯凝望久,叹芳草、萋萋千里。”便是不隔。至“酒拔清愁,花消英气”,则隔矣。总的看来,王国维认为的“隔”就是指创作主体(作者)将所看到的事物透过自己的性灵感受,用语言文字表述,传达出来,使得审美客体(读者)与创作主体的作品之间产生某种能够联想的空间,从而使得作品有一定的内涵,因此有种隔纱看物的感觉。这一切恰恰也体现中国人所讲究的那种含蓄的美与直白的美。

在王国维这位有大家风范的评论家看来词与人生一样,都应当有一定的“意境”有较高的格调,那就需要诗人在意境上多下功夫,达到一种有“言外之味,弦外之响”的效果,否则也不能称得上是一流的作者。

无论怎样,在我看来王国维这位承前启后的作家,真的很让人佩服,尤其是对古代文论这方面评析的精辟、恰当。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不但全面,还具体、系统的举例,深感其对文学的认真,严谨的程度。与此同时,他还开辟了一条文学写作的路径。以及为中国美学开启大门,被誉为“中国的康德”。从而可以看出王国维的“意境说”确实也为后来的文学发展指明了道路。同时也为失意的人指明了人生的理想之路。

我看过

基本上是评论古代的诗词歌赋

很有真知灼见

作者王国维

王国维,字静安,晚号观堂,浙江海宁人。生于清光绪三年,卒于1927年,享年51。王氏为近代博学通儒,功力之深,治学范围之广,对学术界影响之大,为近代以来所仅见。其生平著作甚多,身后遗著收为全集者有《王忠悫公遗书》,《王静安先生遗书》,《王观堂先生全集》等数种。

《人间词话》一书乃是王氏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之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向来极受学术界重视。熔中国古典文论和西方哲学,美学于一炉,以发挥中国古典文论为主,建立起自己的一套文艺理论体系。此书是王国维的文学批评代表作,在中国近代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人间词话》1908年在《国粹学报》上公开发表。1910年经作册删定为一卷。1927年赵万里在整理王国维遗著时辑成《人间词话删稿》一卷。1939年徐调孚校注此书,又收入其他论词片断,复辑成“补遗”一卷,作为附录。196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人间词话》则分为“人间词话附录”三个部分。1986年齐鲁书社出版滕咸惠校注的《人间词话新注》又增添了原稿中尚未刊出13条。

《人间词话》的中心论题就是“境界说”,这是王国维美学思想的核心内容。王氏标举“境界”高屋建瓴地抓住了艺术最重要的特征。他强调诗人的情感、意趣和创造性思维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所起的决定作用;并指出:意象鲜明、情景交融、情境相谐的“境界”所具有艺术感染力。

《人间词话》艺术理论的造诣是将中西美学思想冶于一炉的产物,那么王国维的《人间词》则是其文艺理论思想与创作实践相融合的结晶。王国维作数量不多,共115首,其中绝大多数是小令和中调,长调仅有10首。

书评

境界,或意境,大家都熟悉,谈诗、论画,常常提到它。它本是佛教用语,以后又用于品评诗歌。但是,把境界当作“文学之本”来认识,又用新的理论和方法对它进行了系统的、独创性的研究的,当首推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它第一次发表在1908年10月至1909年1月的《国粹学报》上,分三期连载。

王国维青年时期就有深厚的国学根基。为了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他有志于新学。二十世纪初,康德哲学风行中国,王国维、严复、章太炎、陈独秀都先后受过影响。那时候,要求维新的知识分子,从小听腻了腐朽的封建教条。康德哲学的主要方面是主观唯心主义;但它又有唯物主义倾向的自然观,以及发展的、辩证的思想,在当时起过震聋发聩的作用。王国维从研究康德哲学始,进而了解了西方浪漫主义的文艺思想。德国哲学家常常又研究心理学、美学。一个个新的科学领域,使他开阔了眼界,为他提供了观察文学问题的新方法。于是,他运用哲学、心理学、美学的理论来分析文艺问题,并且与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的传统相结合,这是王国维在理论上追求的目标,也是《人间词话》取得成就的重要原因。《人间词话》是王国维在文艺理论方面的代表作。它是中国古典文艺理论批评方面的一部总结性的著作;又是中国资产阶级在文艺理论批评方面的第一部杰作。解放以后的批判资产阶级学术思想运动,几次牵涉到王国维。现在我们都会公正地认识到,王国维作为一个资产阶级启蒙主义的思想家、文学家,起过反封建的进步的历史作用,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应当重新评价王国维、认真研究他的文艺思想。

珍贵的文献

《人间词话》手稿,用毛笔写在一个普通的旧本子上。封面上原有“奇文”两字,这不是王国维的笔迹。王国维在这两个字下面用正楷写上:人间词话。其实,“奇文”与《人间词话》本来是容易联系起来的。因为这部著作很有创新精神,包含了令人惊异的丰富的新思想。王国维在评论清代文学潮流的发展时说:“国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道咸以降之辈新。”①他敏感地理解到,求新是当时的时代要求。

手稿的第二页,盖有椭圆形的图章:“王国维字静安”,用红印泥。手稿的封面和最后一页,盖有“王国维”三个字的墨黑的图章。它据王国维自己手书正楷刻成。

这个本子用直行稿纸订成,长方形,24厘米×16厘米。稿纸是毛边纸,为光绪年间所印,署有:“养正书塾札记簿”字样。手稿共二十页,后面附有静庵藏书目九页,内封上写了七绝六首。

手稿共有一百二十一则词话,其中九则被作者用毛笔删掉。他在手稿上标有许多不同的记号。总的说,划了圈的词话,大都在《国粹学报》上发表过。个别的虽有圈,却没有选。很多则词话,标上了数目字。经查对,发表时的次序大体按作者标的数目字排列的。由此可见,《人间词话》的排列,是经过作者认真考虑过的。王国维的其他手稿,因落笔审慎,删改甚少。这份手稿,墨迹浓淡不同,一看便知是经过字斟句酌的多次删改。

静庵藏书目共列各种书籍如《十三经注疏》、《石印二十四史》等一百七十种,其中有关词曲的有《毛刻宋名家词》、《宋六十一家词》等七十种。从这个书目看,王国维显然不是搜求珍本的藏书家,而是一个有国学基础的认真的学者。

从手稿看《人间词话》的版本

最早的《人间词话》单行本,把公开发表的《人间词话》集在一起,于1926年2月出版,由俞平伯标点。当年,王国维尚在世。应该说,这是《人间词话》的重要的版本。

王国维于1927年逝世以后,赵万里辑录他的遗著《人间词话未刊稿及其他》,发表于《小说月报》19卷3号。1928年,罗振玉抢先编出了《王忠悫公遗著》,把王国维生前发表的《人间词话》和赵万里辑录的《人间词话未刊稿及其他》合在一起,称之为《人间词话》的上、下卷。以后,又有《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行世。这是搜集王国维著作最全的一部书。它在《人间词话》的处理上,却沿用旧例。比较通行的《校注人间词话》,也是这个格局;其中也有发展,主要是辑录了王国维论词的其他言论,甚至当作新的一卷,统统称之为“人间词话三卷”。②这个本子,出版于1939年,解放后又重印过。196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在《校注人间词话》的基础上,经王幼安校订,印了新的版本。

读了《人间词话》手稿,使人有看到《人间词话》真面目的感觉;并且由此想到,它的版本问题,确有斟酌的必要。

王国维生前发表的《人间词话》,应该是最有权威的材料。被称为“人间词话三卷”或“人间词话补遗”中的其他材料,虽是王国维的著作,但不宜称之为《人间词话》。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精粹隽永,字字珍玑,为人所爱,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他的其他著作本来另有篇名,何必要统统让它们加入《人间词话》呢!当然,这些材料作为研究《人间词话》的资料,附在后面,并加以说明,对读者也有益;可惜搜集并不完备、精当。不但王国维的手稿中有大量材料并未收入;就是王国维已出版的集子中也有不少材料可供“补遗”的。

赵万里辑录的《人间词话未刊稿及其他》,题目本来有“及其他”三个字。以后,该文编入《人间词话》,连“及其他”都成了《人间词话》了。其实,这里面有王国维的另一篇重要文章《文学小言》,有书上的眉批,有给赵万里写的扇面,有赵万里日记中所记的王国维的话。举例说,赵万里丙寅日记中记下了王国维的一句话,这是1926年说的,而《人间词话》早在十多年之前就发表了,况且这句话并不是直接与《人间词话》有关,又没有王国维本人的手迹作为依据,这种情况,我以为,不选入《人间词话》,倒是更尊重作者的。

《人间词话》的“未刊稿”是怎么样的呢?读了手稿,就清楚了。《人间词话》手稿共有一百二十一则。王国维生前发表的《人间词话》共六十四则,是从其中挑选出来的。以后,赵万里又选出四十四则,作为“未刊稿”发表。1960年,王幼安校订时,又从中选了五则,予以发表,这样,“未刊稿”就达四十九则了。不过,这次王幼安把“人间词话未刊稿”改为“人间词话删稿”。推测其原意,可能是为了突出王国维生前发表的《人间词话》,这是有眼光的。但是,读了手稿,我看到未刊的词话,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王国维本人用毛笔删掉的,共九则,这当然是删稿。第二种是作者并未删去,却尚未发表。其中有的还经过精心修改。作者也许想将来发表,也许是没有连载完,也许是选剩下来不准备发表了,我们未便妄加推测。这些称之为“未刊稿”,也说得过去。这次,我发现王国维自己辑录的《人间词话》选,就选录过未刊稿。可见,他还是重视这部分材料的。对于第一种情况,作者自己既然亲笔删去,似应不选为好。赵万里辑录的材料中,却选了一则。王幼安的校订本也保存下来了。这就失之偏爱了。现在印行的《人间词话》,把“未刊稿”都称为“删稿”,不利于分清原稿上的两种不同情况。对于第二种情况的材料,予以辑录,确是好事。但这类材料,严格地说,属于作者还未最后改定的草稿,后人加以整理,应持慎重态度。

利用手稿,校读现在通行的《人间词话》下卷,就可以发现,赵万里辑录时修改甚多。比如,大家熟悉的:“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神韵,末也。有境界而二者随之矣。”手稿上的原文是:“言气质,言格律,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格律、神韵,末也。”又比如,王国维论及“词家多以景寓情,其专作情语而绝妙者”的时候,举了几个例子,最后是:“余乙稿中颇于此方面有开拓之功。”这句话辑录时被删去了。这种情况,一直延续下来,直到1960年校订本,还未得到改正。其实,整理别人的遗著,除核实材料、校正笔误外,应该尽量保持原貌。如必须改动,也应该有所说明。这样做是对原作者的尊重,也能取得读者的信任。

王国维的手稿上,对准备选录的材料,有不少是在上面标上号码,以便据此排列。有一则词话,上标“十二”,却未发表,以后的各种版本,也没有收入。兹录于下:“叔本华曰:‘抒情诗,少年之作也。叙事诗及戏曲,壮年之作也。’余谓抒情诗国民幼稚时代之作,叙事诗③国民盛壮时代之作也。故曲则古不如今(元曲诚多天籁,然其思想之陋劣,布置之粗笨、千篇一律,令人喷饭。至本朝之《桃花扇》、《长生殿》诸传奇则进矣),词则今不如古,盖一则以布局为主,一则须伫兴而成故也。”这段话,讲抒情诗总的特点,又在这部著作的结构上,能领起下面几则具体分析作品的词话。

将来如重印《人间词话》的时候,似应将这份手稿的影印件收入,这会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研究《人间词话》的重要资料

王国维在《论近年之学术界》一文中,总结我国学术发展的历史经验,指出外来的思想与中国传统的思想相结合,是推动中国学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他把创造“新学语”,作为自己理论工作的奋斗目标。这里讲到的“新学语”,大致相当于我们说的“新概念”吧。他说:“近年文学上有一最著之现象,则新学语之输入是也。夫言语者代表国民之思想者也。思想之精粗广狭视言语之精粗广狭以为准,观其言语而其国民之思想可知矣。”④这种创造“新学语”的理论意图,实际上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社会科学,打破封建社会闭关自守的思想牢笼,当然符合当时的历史潮流。

在文艺上创造“新学语”,王国维经历了一个探索的过程。《人间词话》是他成熟时期的作品。他选择词话的形式来创造“新学语”,决非偶然。清代对词的整理和研究,风气很盛,词学发达,这种形式影响大。王国维对自己写的词,很有信心,有切身的创作体会。他还精心校勘过一些词的集子,对词曲有精深的研究。但是,运用词话这种形式,也有局限。它对“新学语”,不能充分展开论证。王国维生前发表的《人间词话》,经过精心编排。可是,以后的未刊稿,是把选剩的词话,按原稿的顺序排列。这样,想从中看出作者整个文艺思想的脉络,却要经过一番思索。在这方面,手稿对我们有帮助。我们看到,手稿的第一则词话为:“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也就是说,作者是从评论具体作品开始,逐步阐明理论问题的。现在《人间词话》的开头一段,在手稿中为第三十一则。作者把它列在首位,可以看出他是以“境界”为中心来组织这部词话的。从理论上论述“境界”的几则词话,原稿上是挨着的。这几则词话之后,又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进一步做了发挥。这使我们看到,王国维把“境界”当作文学之本、文学的“原质”,加以强调。围绕境界的理论,论述了境界的创造、境界的批评、词的境界的发展。《人间词话》虽由许多片断组成,其内部是有脉络可寻的。手稿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强调的着重点。比如:“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必邻于理想故也。”作者在每个字旁都加了圈。又如:“无我之境,人唯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手稿上,大多数字加了圈。这当然是作者强调的重点,或是他的得意之笔。

王国维重视境界。境界如何创造呢?王国维推崇独创,尊重作家的个性。这对当时雕琢模拟成风的封建文艺痛下针砭,确可发人深省。可惜这方面的内容,现在的版本有不少遗漏。比如有人评他的词“开词家未有之境”,王国维是高兴的。他说:“余自谓力不若古人,但力争第一义处古人亦不如我用意耳。”⑤这里的“第一义”,就是他讲过的“元唱”、“首创”的意思。他强调独创,反对千篇一律的唱和之作。他即使偶尔也有唱和之作,也不希望受到赞扬,因为“余之所长,殊不在是,世之君子宁以他词称我”。王国维反对削足适履式的按题填诗,甚至认为,“诗有题而诗亡”。表面看,这样讲未免有些偏激之嫌;实质上,是为了强调独创。他说:“诗词之题目,本为自然及人生,自古人误以为美刺、投赠、咏史、怀古之用,题目既误,诗亦自不能佳。后人才不及古人,见古名大家亦有此等作,遂遗其独创之处,而专学此种,不复知诗之本意,于是豪杰之士不得不变其体格,如楚辞,汉之五言诗,唐五代、北宋之词皆是也。故此等文学皆无题”。这里的思想很精萃。诗词要独创,必须从题目开始。抓住“自然及人生”的大题目,就有发挥独创性的广阔天地了。如果总踩着古人的脚印走,就不可能有独创性,也就不懂得诗的本意。要是我们考虑到王国维当时的词坛,不顾“自然及人生”,标榜什么“寄托主义”,致使词意隐晦,穿凿附会,就会进一步了解王国维的论断,立意甚高,切中时弊。王国维重视“自然及人生”,揭示文艺随时代而发展,这说明他的美学思想中有唯物主义的因素。他在强调境界是直观的,而且“以唤起吾人之直观”,⑥描述了艺术形象的特征;但没有能揭示艺术形象的社会根源。他在解释艺术形象的内容时,强调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但是,他并不能理解人的思想感情最终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在文艺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这个根本问题上,他没有能突破唯心主义的藩篱,当然,这是应该用当时的历史条件加以说明的。

王国维重视艺术的独创性,但他并不排斥向古人学习。他提出要处理好“善创”与“善因”的关系,主张“非自有境界,古人亦不为我用”。手稿中,还有一段话值得我们注意:“楚词之体非屈子之所创也。沧浪凤兮之歌已与三百篇异。然至屈子最工。五七律始于齐梁,而盛于唐。词源于唐,而大成于北宋。故最工之文学非徒善创亦且善因。”王国维重视“善创”和“善因”的关系,还可以从他对自己的一首词的批语中看出来。他很欣赏《喜迁莺》一词,批曰:“词境甚高,必读唐人诗”。为了强调独创,王国维批评了“误把抄书当作诗”、“莺偷百鸟声”的倾向。他尖锐地指出:“元明及国初诸老,非无警句也;然不免乎局促者,气困于雕琢也。嘉道以后之词,非不谐美也;然无救于浅薄者,意竭于摹拟也。”⑦由此可见,王国维是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出发,特别强调独创,其中包含不少辩证的观点。读了手稿,感受更为深切。

自选《人间词话》

王国维的手稿中,有一份自选的《人间词话》,共二十一则。这是一份剪报,用四号宋体铅字排行。在这几则《人间词话》的开头,王国维写了如下的话:“余于七八年前,偶书词话数十则。今检旧稿,颇有可采者,摘录如下。”据此看来,很可能是王国维从日本回国以后选辑的。这份剪报共二十三页,题名《二牖轩随录》,其中选录的《人间词话》占三页。这是长篇的读书札记,大部分谈汉字、历史、古代文学。他在1918年的日记中说:“自辛亥十月寓居京都至是已五度多,实计在京都已四岁,余此四年中生活,在一生中最为简单,惟学问变化滋甚。”⑧这篇文章反映了这个变化;但是他还选《人间词话》,可见对它仍然很重视,并不是如罗振玉所说的那样“绝口不谈”文艺。

这里选录的《人间词话》,开头八则,属于对境界的论述。除了没有选录“有我之境”、“无我之境”的内容外,都是《人间词话》原来开头的几则。值得注意的是,王国维选录了一则在《国粹学报》上没有发表过的词话:“言气格,言神韵,不如言境界。境界,本也;气格、神韵,末也。境界具,而二者随之矣。”这是赵万里在《人间词话未刊稿及其他》中发表过。赵万里辑录时用的是“言气质”,与这个稿子不同。王国维选了这则词话,并把它列为第二条。我以为,他很强调境界是文学之本。

其余十三则分论各词家的词的境界。从李白的词开始一直论到清代的词。这些内容是从《人间词话》中选录的,选了十五则,合并为十三则。这是为读者提供词的发展历史,以便从历史发展中理解境界的理论。王国维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力求把理论见解和文学发展的具体历史过程结合起来。

《人间词话》经过字斟句酌的多次精心修改。比如白仁甫《秋夜梧桐雨》剧,王国维开头评之为“寄情壮采”,后改之为“高奇思壮采”、“沈雄悲壮”。他在选录这几则词话时,次序有更动,文字有润饰。他作了较大修改的一则是:“问‘隔’与‘不隔’之别,曰:‘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写情如此,方为不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写景如此,方为不隔。词亦如之。如欧阳公《少年游》咏春草云:‘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三月二月,千里万里,行色苦愁人。’语语皆在目前,便是不隔。至换头云:‘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吟魄与离魂。’使用故事,便不如前半精彩。然欧词前既空写,故至此不能不拓开。若通体如此,则成笑柄。南宋人词,则不免通体皆是‘谢家池上’矣。”这则词话,把原来的两则合起来,前后倒置,修改多次。这对我们理解什么是“隔与不隔”,很有启发。

关于《人间词话》的手稿,已经谈了不少。我还想起一点,就是:提倡研究文学要从第一手材料搞起,这样才有坚实的基础。

① 王国维:《沈乙庵尚书七十寿序》。

② 徐调孚:《<校注人间词话>校竟记》,1939,8。

③ 原稿“诗”字为“时”。

④ 王国维:《论新学语之输入》。

⑤ 王国维:《人间词话》(手稿)。以下凡未注出处者,均引自手稿。

⑥ 王国维:《叔本华之哲学及其教育学说》。

⑦ 王国维:《山阴樊志厚叙》,光绪三十三年十月。

⑧ 王国维:《丙辰日记》(手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33034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4
下一篇2023-08-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