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面纱》读书笔记,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面纱》读书笔记1最经不起将就的永远是感情,与其跟不合适的人一起煎熬此生,不如让自己一个人或跟对的人活的自由安宁,彼此陪伴。查理·汤森爱凯蒂,但不负责任;凯蒂爱查理·汤森,但没有独立能力;沃尔特爱凯蒂,很负责人,又有能力,但凯蒂不爱他。
“要是一个人对任何事情、任何人都不感兴趣,心目中只有自己,自我克制也就很容易了。”,我觉得这最本质的是一个人缺少对爱的感知和付出的状态,把自己隐藏在面纱里,自我保护。
“如果对别人撒谎有时确有必要的话,对自己撒谎则在任何时候都是卑劣的。”我们每个人欺骗不了的永远是自己最真实的内心。即使做到了,那也会给自己带来隐形的创伤和愧疚,无法找回宁静的心。唯有敢于坦诚自己,接纳自己的本来面目,才能让自己活的有意义、有价值,活的自由而精彩。
“只有一种办法赢得人心,那就是让自己成为人们会去爱的人。”生活中,我们都渴望爱和被爱,无论处于那种状态,我们都需要先让自己变成自己想要和喜欢的样子,跟那个彼此欣赏、彼此尊重而又彼此相爱的人在一起,执子之手,白头偕老。
最后,祝福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面纱》读书笔记2第一本完整读完的毛姆的书。看到中间凯蒂怀孕的时候没忍住去看了**,**在怀孕的后半段基本上开始了救赎——凯蒂开始爱上瓦尔特,而瓦尔特在临死之际对凯蒂说的是,“原谅我”,不是原著中的,“死的是一条狗”。**以凯蒂对孩子说,“noimportant”结尾,而原著确实比**残酷得多,但是凯蒂最终也找到了安宁之路。
原著中有大段对“道”的描写,毛姆还受道家 思想影响了?包括这段,
“在凯蒂看来,他们,包括所有人,就像河里的水滴,彼此既近在咫尺却又远在天边,汇聚成一条无名的溪流,向着海洋流去。一切事物都短暂易逝,一切都无关紧要。人类荒唐地把琐事看得太重,让自己和他人都过得不快乐,似乎挺可悲的。”
说起道家,就本能想到“上善若水”,原著中和**里也有大量关于水的刻画。修女院长的奉献 精神和道家的“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似乎有相呼应,影响了凯蒂的人生。
人性本善或者本恶,多多少少和成长环境有关系。我也相信人性有灰色地带,人性反复。但如果凯蒂的母亲能够多和凯蒂沟通,如果凯蒂父亲能多和他的妻女谈谈自己的感受……是不是凯蒂能成长为更好的人。
我们这一生还要经历多少事情,才能一层一层揭开掩盖人性丑恶的面纱。无论怎样,每个人都努力做一个遵纪守法、有道德约束力的人,生活环境会越来越好吧!
愿永怀善意,清澈明朗。
《面纱》读书笔记3前段时间偶然发现在学习通可以阅读书籍,最近看完了毛姆的《面纱》,觉得很有意思。
初看以为这是一本讲述爱情的小说,但看到后面发现并不是这样的。毛姆塑造的人物形象并非十全十美,凯蒂虽然虚荣、不聪明,但是她善良、勇敢,瓦尔特哪怕再机智、理性、伟大,他也曾萌生过想要杀死凯蒂的念头。
印象很深刻的是这么一个片段:瓦尔特恰巧遇到凯蒂出轨,他没有破门而入,后来当凯蒂问他为什么的时候,他是这么回答的:或许是源于一种古老的品格,我因高傲而不屑武力。瓦尔特是如此高傲,可是他却从来不以高傲的姿态面对凯蒂。
在瓦尔特临死前,说了这么一句话:“死的却是狗。”它引自戈德史密斯的诗《挽歌》最后一句。它的典故是:一个好心人领养了一只狗,起初相处融洽,后来结仇,狗咬伤了人,大家以为人会死,结果是狗死了。有人说,这类似于当下的舔狗,我并不这么认为。在我看来,瓦尔特对凯蒂,是一名绅士的爱,他尊重她,理解她,爱她。
书中凯蒂的转变是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她终于明白了:假如她沿着眼前这条越来越清晰的小路前行——不是诙谐的老韦丁顿说的那条没有归宿的路,而是修道院里的嬷嬷们无怨无悔地行于其上的路——或许所有她做过的错事蠢事,所有她经受的磨难,并不全是毫无意义的——那将是一条通往安宁的路。
《面纱》读书笔记4爱的时候,一叶障目,什么都是优点。迷失了理智,像一条狗一样活的疲惫不堪,主人给了点骨头,就足以抚慰所有的伤痛。这种人在爱情中,迷失了自我,卑微到尘埃里。可是,没有人会爱尘埃里的你。
不爱的时候,连呼吸都是错误。生活中,我们大多数,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但是却很清楚自己讨厌什么。既然不爱,就不要因为他对你好,而选择在一起。否则,终将会伤害双方。
作者真是把人性描写的很透彻了。
现实生活中,瓦尔特这样的男人太少了,而唐生这样的男人比比皆是。瓦尔特对凯蒂的爱,太过纯粹……爱真的不需要理由吗并不是,爱是需要理由的,就算是没有理由的爱上了一个人,自己也会找到理由去支撑自己对他的爱。
现实生活中,我们都是像凯蒂一样经过苦难的洗礼,才能慢慢的让自己灵魂找到安宁,也就是所谓的成熟。人是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再做决定的时候,跳出固有思维的面纱,跳出感性的偏见,客观公正的看待周围的人和事。
揭开现实的面纱,忠诚的审视自我,终将会寻得灵魂的安宁。
《面纱》读书笔记5揭开面纱,底下是美是丑你都得接受。否则一开始就不要选择好奇。想要去结识一个人,了解一个人,爱上一个人,那么做好准备,想要得到真实,那必将承担拥有真实的风险。真实也许并不美,并不完美无缺,可是它坦荡,干净,问心无愧。正如瓦尔特。倘若不能对别人真实,那至少留给自己一点,人若是开始欺骗自己,把尊严放在地上踩,那离别人揉踩你也不远了。正如凯蒂。
“我知道你愚笨轻浮,知道你头脑简单,但我还是爱你。我清楚你的追求和理想庸俗不堪,可我爱你。我知道你就是个二流货色,但我爱你。我努力去喜欢那些你喜欢的东西,我把自己隐藏起来,在你面前展示出我无知粗俗、爱嚼舌根、傻里傻气。想想我做得多可笑啊。我知道,你看到聪明人有多么恐慌。为了让你看到我跟你交往的其他男人一样,是个大傻瓜,我竭尽全力、煞费苦心。我知道你只是为了权宜之计才嫁给了我。我深深爱着你,我不在乎这些。据我所知,大多数人付出爱情却得不到回报时,会感到失望,会越来越愤懑,越来越刻薄。我不是。我从没期望你会爱上我,我也没觉得你应该爱上我,我不觉得自己非常惹人喜爱。能爱着你,我就感激不尽了。偶尔,我想到你跟我在一起时感到满意,或者看到你眼神里有一丝愉悦的爱意,我就高兴极了。我尽力不让你厌倦我的爱,可我知道我做不到,但我还是时刻提防,看你有没有厌烦我的痴情,不放过一点儿蛛丝马迹。大多数丈夫视为理所当然的事,在我这儿,我视作恩赐。”
《面纱》读书笔记6毛姆写的东西的开头总叫人没有看下去的欲望,《面纱》也是一样,硬着头皮看了大概三分之一才来了兴趣,也恰是三分之一时的兴趣让我疯狂的爱上了瓦尔特。
开始的瓦尔特真的没有什么足以吸引人的地方,“他个子矮小,也不健壮,身板有点儿单薄,皮肤发黑,脸刮的精光,长着非常普通、棱角分明的五官。他的眼睛近乎黑色,但不大,目光有些呆滞,落在什么上面就死死盯住,这是一双充满好奇、不太讨人喜欢的眼睛……”任谁都不会觉得这是一个讨喜的人,至少这并不是一个可以给人带来快乐的人。但这些都不能说明他不是一个聪明人,至于他为什么要在那种情况下还会娶凯蒂是我的疑惑。
直到瓦尔特说出那段让我疯狂爱上他的话,同时这段话也让我懂了为什么他会娶她忍受她,因为他爱她,深爱她。他说:“我知道你愚蠢、轻浮、没有头脑,然而我爱你。我知道你的目标和理想既庸俗又普通,然而我爱你。我知道你是个二流货色,然而我爱你……”
这分明本该是一个有智慧能忍耐的大人,可是为什么会如此深刻的爱上他口中那个愚蠢的女人呢?甚至让自己变得卑微。
因为疯狂的爱上了瓦尔特,甚至崇拜仰慕,所以我无理由的相信他以去湄潭府威胁他妻子只是为了让妻子看清查理的真正面目,进而缓和夫妻关系,而非凯蒂所想的他是想害死自己。所以当我看到“死的却是狗”的时候,我停顿了,我迟疑了,我不敢相信他竟真的在报复他的妻子,或者说无法接受。
如果说瓦尔特是那条狗,那么凯蒂便是他的主人,而他的深爱似乎就变成了可笑的摇尾乞怜,更仿佛一个小丑。但他依旧成功改变了那个女人,那个愚蠢的二流货色,她变得正直独立,摆脱了虚荣,不再在意别人的眼光,她说:“我要培养女儿,给她自由,让她靠自己的力量独立于世。我把她带到这个世界上,爱她,抚养她长大,不只是为了让某个男人因为很想跟她睡觉而供她吃住,养她一辈子。”这足以说明她厌恶自己曾经的活法,绝不希望女儿也是如此。
我想如果在瓦尔特问凯蒂“孩子是我的吗”的时候,凯蒂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前的她一定会为了让生活舒适一点而回答“是”,但是她做不到了,她纠结,她绝望,她无法说谎。带着理想主义的色彩我多希望她回答“是”,我相信他一定会相信她的回答,但她坚定了的内心,无法容忍自己再一次对丈夫撒谎。
而且在瓦尔特将死之际,凯蒂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就是拨出毒害他灵魂的积怨,好让他轻松离世。在那一刻,她考虑的全然不是自己,而是他。我想若是以前的凯蒂恐怕此时想法会是瓦尔特死了,他留她一个人在世上,她该怎么办,但她却已摒除了这种想法,从厌恶抗拒湄潭府到爱上修道院的工作,她知道了她能做的事很多,她并非是个没有价值只能整日流连舞会的妇人。
只是我不懂瓦尔特为什么会爱上最初的凯蒂,就像我不懂我为什么会爱上了三分之一时瓦尔特,即使我觉得他在这份爱里是那么卑微。
《面纱》读书笔记7我对你根本没抱幻想
我知道你愚蠢、轻佻、头脑空虚
然而我爱你
我知道你的企图
你的理想、你势利、庸俗
然而我爱你
我知道你是个二流货色
然而我爱你
为了欣赏你所热衷的那些玩意我竭尽全力
为了向你展示我并非不是无知、庸俗、闲言碎语、愚蠢至极
我煞费苦心
我知道智慧将会令你大惊失色
所以处处谨小慎微
务必表现得和你交往的任何男人一样像个傻瓜
据我所知
人们在爱上一个人却得不到回报时
往往感到伤心失望
继而变成愤怒和尖刻
我不是那样
我从未奢望你来爱我
我从未设想你会有理由爱我
我也从未认为我自己惹人爱慕
对我来说能被赐予机会爱你就应心怀感激了
每当我想到你跟我在一起是愉悦的
每当我从你的眼睛里看到欢乐
我都狂喜不已
我尽力将我的爱维持在不让你厌烦的限度
否则我清楚那个后果我承受不了
我时刻关注你的神色
但凡你的厌烦显现出一点蛛丝马迹
我便改变方式。
一个丈夫的权利,
在我看来却是一种恩惠。
这是毛姆所著《面纱》中男主对女主所说的一段话。
读到这样一段话,我有些疑惑,女主如此不堪,金絮其外,败絮其中,又如何使得男主深深迷恋女主无法自拔呢?
无疑男主沃特是肤浅的,他仅仅被女主凯蒂的美貌所吸引,如果他能在美貌面前不迷失自我,不仅沉迷于表面,那么他的人生便不至于如此悲惨,一辈子爱了一个始终不爱自己甚至不忠于婚姻的女人。
爱情总是那么让人难以捉摸,让人欢乐得分不清方向的是它,让人悲痛得无法再爱的 也是它。爱情具有不可控性,比如沃特即使知道凯蒂庸俗、贪慕虚荣,他也依旧爱她,就像凯蒂知道沃特是多么富有智慧、魅力也无法与其坠入爱河一般。
除此之外,我又深深的被沃特的沉默而深沉的情感所感动,我甚至觉得他有些酷。
因为他的爱是谨慎的、不求回报的、感激的。他的爱也许看上去有些病态、扭曲,但他的爱是那样的情真意切,那样的无私,那样的煞费苦心。
总的来说,就是我爱你,与你无关。
许多人在爱情中很看重对方付出多少的问题,但爱情双方的付出本就是不平等的,总会有一方更爱另一方,那么付出较少的那一方则会受到质问。
这样的爱情多少具有些利益的色彩,究其根本,无非于个人主义过于严重,尤其是在年轻人中,在爱情中总是过多考虑自己而非对方。
而沃特的爱却是无私的,不求回报的。他甚至不求女主凯蒂能够爱上他,只要凯蒂因他而面露喜色,他便能兴奋得尖叫。他为了博得凯蒂的笑容去一遍一遍地打磨自己,改变自己,让自己变得惹人喜爱。
如今社会流行的爱情被称为“快餐式”爱情,快速恋爱,快速分手。在网上聊个十天半个月,便要面基了,面基吃个饭,看个**差不多就要在一起了,交往了三四个月,发现对方不对自己胃口,各方面不合适,便要急匆匆地分手,寻找下一个有缘人。这样不以爱情为基础的恋爱方式在网络时代甚是流行,这样的“快餐”爱情反衬出沃特小心翼翼、处心积虑的爱情十分可贵与真诚。
但不可否认的是,沃特的爱是卑微的,他在追求凯蒂的过程中不断地改变自己去取悦凯蒂,他如同一个带着微笑面具的小丑,掩饰着自己真正的喜怒哀乐去博得他人的欢心。
卑微的爱情并不是指一方付出的更多就代表卑微,而是你在付出的过程中迷失了自我,自己的心里只有对方而没有自己,正如俗话所说:只有先爱自己,方能爱他人。
卑微不该是爱情的模样,爱情应该是相互理解、相互扶持、相互心疼。
平等在爱情生活中是十分重要的,平等表现在对对方职业、人格、外貌等方面的尊重,不会因为自己的某一方面比对方优秀便表现出优越感,也不会因为自己的某一方面的薄弱而深感自卑。
爱情真正的样子就是你爱我,我爱你,我们彼此珍惜。
愿你有良人相伴,拥有无与伦比的爱情!
《面纱》读书笔记8全书以第三人称着重描写了凯蒂的心路历程,但是我认为凯蒂这个角色却并不讨读者喜欢,相对富裕的家庭并未给她带来高贵的'品质,反倒培养了她的爱慕虚荣,与其说是通过各类经历使凯蒂成长起来,倒不如说是即使行下了不忠之罪仍在抱怨为何男人将此看得如此之重、即使东窗事发仍痴心妄想查理会放弃平静安逸的生活和光明的前途、即使经历了炼狱般的瘟疫重灾区的纯真快乐和平静仍不能使其彻底摆脱查理,与其说凯蒂自嘲无法摆脱人性的枷锁,倒不如说是作家毛姆通过这一角色,告诉我们世俗之人终究难以逃脱这根深蒂固的令人羞于启齿的人性之恶。
有些人生来就是背负责任的,因此修女们能在最为悲剧的地方发出真诚而开朗的笑,因此她们在赴死之时毫无悔恨不甘恐惧而是平静坦然,也因此使得凯蒂认为自己和修女们始终有着一墙之隔,生活在两个世界,可能最终也因此凯蒂和瓦尔特无话可说。
无论在工作中还是娱乐中,也无论在尘世还是修道院,一个人都无法找到安宁,安宁只在于人的灵魂中。
《面纱》读书笔记9“我知道你愚蠢,轻佻,头脑空虚,然而我爱你……”《面纱》这句“名场面”以前只是断章取义,以为是一位爱情盲目的女人说出来的话,没想到竟是一位在妻子眼中“木讷”“愚蠢”的男人得知妻子出轨后说出来的话。
在那个时代,知识分子要伪装自己的聪明,小心谨慎,生怕被庸俗的人自己一丁点儿智慧来,以免露出的锋芒刺痛那些愚蠢,势利又狂妄的人。时代变了,各类姿态的面纱并未被揭开,一层一层,更是裹得人从头到脚无法喘息。
凯蒂的改变符合正确的走向却无论如何也使我无法心生怜悯,更无法原谅,因为她只是内疚,羞愧,她仍然轻佻,无知,她在更了解自己卓越的先生后仍然无法爱上她,可见她的错误不是偶然犯下的,不是生活无聊导致的迫不得已,而是一种必然,所以她最终也无法对瓦尔特产生出一点爱,她也没有任何值得同情和原谅的理由,她只能自食其果。她自始至终都没有爱他,这就是原罪。
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楼房如蚂蚁般密集的香港,让我怀疑作者是不是以“白求恩”为原型构造了这个讥讽的世界,我也注意到了最后若隐若现的女权主义,但最让我感动的,却只是一个和主线故事不太相关的场景。凯蒂的母亲去世了,她父亲当晚的晚餐没有换上平时晚餐的穿着,他说“如今我一个人,好像没必要换了”。读到这句话忍不住暴哭,为什么人与人终将离别啊。
《面纱》读书笔记10故事发生在香港殖民地期间,由女主人公的出轨疑似被发现开始。女主人公凯蒂觉得自己是不自由的,因为她与她不爱的人(瓦尔特)生活在一起,而面对自己的所爱(唐生)却只能在重重束缚中获得短暂的苟且。凯蒂与瓦尔特的结合似乎从最开始就是个错误。
故事转而介绍凯蒂错误婚姻的成因。凯蒂的妈妈是个虚荣、吝啬而又热情、执着的女人,她的一生都在追求着追求不到的浮华和地位。她曾将自己的希望倾注在凯蒂的爸爸身上,而又在失望后将全部的赌注压在了凯蒂的婚姻上。凯蒂由此被训练成为了一个可爱的、充满魅力的交际花,然而阶层的差距始终无法让凯蒂获得妈妈想象中的婚姻。随着25岁的到来,以及凯蒂的妹妹嫁给了准男爵之后,凯蒂的权贵婚姻之梦破碎了。凯蒂接受了瓦尔特(细菌学家,医学博士)的求爱,这个她根本不了解,对她来说也毫无吸引力的男人。仅仅因为赌气她就将自己的命运交给了瓦尔特。
瓦尔特是害羞而自制的,这些在凯蒂看起来木讷无趣。瓦尔特的智慧被视为一种对他人的讥讽嘲笑。瓦尔特对她的爱和呵护也是令人乏味和疏远的。瓦尔特的一切都是一种负担,是自由的束缚,是令人讨厌的。曾以为的痛苦的`人生在唐生出现后有了转机。如同救命稻草般的,一切都是那么自然的发生了,凯蒂认为自己爱上了风趣、聪明、有魅力的香港布政司助理唐生。
瓦尔特发现凯蒂的出轨,对凯蒂来说无不是一种解脱。她终于可以追求她以为的自由和爱,她希望结束这段错误的婚姻。
瓦尔特试探凯蒂是否愿意跟他去湄潭府(瘟疫地)进行疾病研究和疾控。置身险境、这无疑是一场送死。显而易见的,凯蒂拒绝了,也同时再次拒绝了瓦尔特的心。她甚至不在意瓦尔特的独自前往,她不能离开香港、不能离开唐生更无法抗拒自由的诱惑。此时的瓦尔特第一次揭开他的面纱直面他的婚姻的真相。他终于敢于承认这场婚姻分明是对他的施舍。他百般努力的维系着这脆弱的婚姻,他努力地改变自己去迎合自己的爱人。然而,即使是一秒钟,他都没奢求过也无法奢求同等的爱。他始终是卑微的。
瓦尔特似乎还是一如既往的冷静和理智。“如果唐生能离婚并且在一周内娶你那么我就同意跟你离婚,或者你陪我去湄潭府”。撕开面纱的瓦尔特内心的恨在发酵,他想要报复,他也只是个普通的人、普通的丈夫而已,恨甚至让他筹谋将他挚爱的人推向深渊。
同样揭开面纱的还有唐生。果然,正如瓦尔特的预料,唐生不愿意以放弃自己的大好前程为代价,更不愿意承担任何责任。他拒绝了凯蒂,他也无所谓凯蒂是否即将赴险。唐生的自私、懦弱、虚伪和卑劣在这一刻显露无遗。
人性的恶在此时似乎已经全盘托出。西方哲人绝大多数都是推崇人性本恶的,人的罪让人痛苦。但是这个世界还有爱。人要带着爱的去生活。但不代表爱就一定是原谅。不代表爱就只能是纯净和无私的。爱是立体的、复杂的,爱是白色也是黑色,正如人性。人性是丰满多面的。人本身的善与恶就像是彼此依靠扶持而站立的两块木板,少了其中任一,人性的假设都会崩塌。
湄潭府之行恰恰不是人性罪恶深渊的开始,凯莉的灵魂成长真切的发生在了这里。她开始意识到了唐生的真相,他不值得她的爱;开始意识到瓦尔特的优点,他善良温柔内敛智慧,他善待每一个人包括瘟疫病人。湄潭府的修女们的率真和豁达以及对生命和神的事业的理解让她醒悟,她开始想要奉献自己,她想去做些改变,她想去揭开面纱,直面自己的真实。她想去寻找灵魂深处的安宁。
然而事情并没有按照完美的结局预想进行下去。凯莉始终没有爱上瓦尔特,瓦尔特也没有选择原谅。就像即使凯莉的缺点这样昭然若揭而瓦尔特依然深爱一样,即使凯莉知道瓦尔特的好,她依然可以选择不爱。爱不因一个人的恶而消失,也不因一个人的善而产生。爱是人性中本能的存在。
爱是世间一切的道。所以,毛姆把他对于道的理解借着角色的嘴表达出来。
瓦尔特死了。他的心和他的身体一同离开人世。而压垮他的最后稻草是因为凯莉的怀孕,这本是一次重归于好的机会,他、他们本以为可以获得重生。然而即使到了最需要保护的关头,即使知道承认孩子是瓦尔特的那么一切就会变得“好”起来,生活又会一如往昔,凯莉也决心直面自己的内心,她决心寻找真正灵魂的安宁和自由。她不承认孩子是瓦尔特的。
瓦尔特死前留下了谜语一般的话,“死的却是狗”出自《挽歌》说的是一个大善人救了一只狗,但是被狗咬伤,人们以为死的会是善人,最后死的却是狗。人性的善与恶的课题再一次在这里得以引申。瓦尔特曾以为他才是善人,他是受害的、他忠贞的爱着不堪的凯莉,然而当他带着恨来到湄潭府、他鄙视自己的爱的时候他就已不是真正的善人。在生命的弥留,凯莉希望他能放下恨,带着爱的离开,希望他能原谅,她不再想着自己而是全然为瓦尔特考虑。似乎在这时,真正的善人变成了凯莉,而瓦尔特才是折磨凯莉,带给凯莉束缚和伤害的狗。在爱里挣扎的狗,最终被可怜的爱摧毁。
凯莉返回香港后知道自己已经不爱唐生了,她甚至质疑自己为什么会曾爱过。同时,瓦尔特的死让她感到了释放和解脱。灵魂的安宁和自由原来是这么冷酷的、距离的。她真的从未爱过瓦尔特。现在她终于自由了,她是她自己了。她想要珍惜所爱,过她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过去结束了。
凯莉获得了意识上的觉醒,然而现实生活中的很多人还在爱和婚姻的谜潭中挣扎。是不是凯莉的觉醒一定要践踏在瓦尔特的尸体之上,是不是人的觉醒一定要基于痛苦和失去呢?
在故事背后,在面纱之后,爱的本质是不是一件痛苦的事呢。我仿佛感受到了凯莉和瓦尔特的情绪而如鲠在喉。瓦尔特的爱是如此的卑微,这场婚姻束缚的其实不仅仅是凯莉。瓦尔特被爱和道德束缚的无处逃生,他的死也是一种对爱的嘶吼,深情人总被情伤。一条狗心碎而死,一个伪善之人却觉醒了。
文/伊人
《面纱》这部影片根据毛姆同名小说改编的。小说通过讲述凯蒂与丈夫瓦尔特与情人查理之间的爱情故事,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女人成长的历程。
凯蒂从小被母亲简奥斯汀夫人当做为其寻找优秀丈夫而作为培养对象,然而,现实不尽如人意,凯蒂最终与医生瓦尔特结合,不存在爱与被爱,仅仅只是为了结婚而结婚。这样的结合是存在弊端的。于是查理的出现与其自身的气质吸引着凯蒂,在她最初看来,查理,拥有着丈夫所没有的特质,他温柔体贴,可以满足凯蒂对于情爱的满足。
也因为如此,当真相显露。人变得现实又露骨,于是出轨事件被瓦尔特医生发现,于是医生给了她两个选择,要么与他一起去霍乱发生地,要么让查理离婚与凯蒂结婚。于是,凯蒂在找了查理倾诉后,受到查理的敷衍。于是她选择了随丈夫远行。
最初她在去霍乱发生地时,并不关心此地的风景在她那时的心内,充满着对丈夫的不解,怨气满腹,然而,在这里度过的一段时间后,她变得开始成熟,思考起了自我的价值。正如修道院的嬷嬷所说“你只有去爱别人才会被别人所爱。”现实生活中不也是这样的道理么?当你学会了爱自己,你会遇到珍视你,把你宠上天的男子或者为你奋不顾身的女子。
当后来丈夫去世,凯蒂也早已看清了情人的面目。再次相见,她还是无法忍住自己的需要,最终她离开了查理,回了家乡,而此时她的母亲也已离开,她终于成熟,她说了这样的话语“我希望是个女孩,我想把她养大,使她不会犯我曾经犯过的错误。当我回首我是个什么样的女孩时,我非常恨我自己,但是我无能为力。我要把女儿养大,让她成为一个自由的自立的人。我把她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爱她,养育她,不是为了让她将来和哪个男人睡觉,从此把这辈子依附于他。”
她寄希望于未来,指望在孩子身上不要重蹈覆辙,她的孩子一定得独立,自由,这多么像《飘》里的那个固执的郝思嘉,她对白瑞德的背影低语:“你明天说不定又会属于我了。”女人,在感情世界里,是那么的小心翼翼,是那么的自我又固执。
一个女孩子在年轻时会被外表所迷惑。我欣赏《傲慢与偏见》里理智的伊丽莎白。正是她的美与独立,才会与心爱的人得以终成眷属。而那个他是懂得他的。他们才是灵魂的相伴。
“我爱你,与你无关。”这是茨威格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爱情观,有人说女孩子该多读名著,这样不仅会提高自我修养,更会让一个女孩子拥有自我对于自我的肯定与自信。并不会被物质世界所迷惑麻痹。
后来你终将学会了疼爱自己,对过往去一笑置之,所有的经历都是为了让你成为你自己,这世上独一无二的你,无可替代的你,你只是你,长大后的你……
小说以类似悬疑小说的剧情展开,午后,女主人公吉蒂和情夫唐森在吉蒂的卧室里,看到窗子上的白色陶瓷把手缓缓转动,吓得丢了魂似的,接下来却没有了任何动静……吉蒂漂亮迷人,虚荣的母亲一心将她嫁入名门望族,却没有如愿。吉蒂二十五岁时,为了在长相平平的妹妹多丽丝之前出嫁,在一阵慌乱中嫁给了并不喜欢的孤僻的细菌学家沃尔特。跟随丈夫到香港之后,吉蒂认识了多才多艺、魅力四射的助理布政司唐森,并迅速与之发展成婚外情关系。沃尔特发现吉蒂与唐森之间的关系后,申请去霍乱肆掠的地方进行救治工作,于是带吉蒂来到了湄潭府。最后,沃尔特不慎感染霍乱去世;而吉蒂在这几个星期的时间里,生活在死亡的笼罩下,接触了修道院里修女们的生活与信仰,渐渐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感悟,一步一步与自己世界里的纠葛和解。
与沃尔特和解
对于沃尔特,吉蒂从来没有在乎过他,更没有喜欢过他,自从他们结婚以后,她没有一天不是在后悔中度过的。他毫无情趣可言,她对他厌烦透了!沃尔特呢,尽管知道她不爱他,知道她所有的缺点,他却极力配合她,深深地爱着她。直到发现了吉蒂的背叛,她甚至理直气壮地将这一切归咎到沃尔特的身上。在湄潭府,从韦丁顿和修道院的修女们那里,吉蒂听到了一个新的沃尔特,他善良勇敢、温柔体贴、无私奉献,令她自豪;而曾经,就是因为不爱他,她就否定了这个男人一切好的品质,甚至鄙视他,现在,吉蒂只能看不起自己了。吉蒂希望沃尔特从自己给他带来的伤害中走出来,曾经,她面对沃尔特时虚伪、庸俗,当她的心境发生变化后,她不再愿意用谎言去欺骗他,尽管这触手可及的美好未来深深打动了她,她说她不知道肚子里的孩子是不是他的。她知道,她能为沃尔特做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祈求他的原谅,以使他内心获得安宁。沃尔特的离去是很突然的,但是,对于吉蒂来说,她只能为他做这些了。一个生命的消逝,就如一缕轻烟消失在空气里,意外往往不期而至,我们能做的,就是珍惜我们活着的每一个时刻。
与多萝西和解
吉蒂不喜欢多萝西,从名字到年龄,到并不漂亮的长相,到冷漠的神情,到肤色,到她随意的举止,到她对客人过分的客气……因为她们之间特殊的关系,没办法去区分这种印象究竟是吉蒂在与多萝西接触过程中最直接的感受还是纯粹因为她是唐森的妻子而产生的嫉妒,或者两者皆有。当吉蒂独自回到香港,多萝西出于对吉蒂的勇敢行为(奔赴湄潭府那个生死之地)的敬佩,去港口迎接吉蒂并真情表露了自己对于吉蒂英勇行为的景慕。吉蒂经历了一切之后再次回到这个曾经熟悉的地方,多萝西的这出乎意料的好意与热情给了吉蒂很大的触动,也帮助她更平缓的适应了环境和情绪的转换。多萝西,这个“平平无奇”的女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曾经的情敌吉蒂从认为她配不上唐森到觉得唐森欠她一份忠诚。一个人很容易由于一些片面的因素对另一个人产生主观的印象,于是对他人闪闪发光的其他方面视而不见。有时候将自己从迷局中摘脱出来,以客观的角度去看待事物,会产生一些令自己惊奇的思路与见解。
与唐森和解
当吉蒂奋不顾身爱上唐森的时候,唐森相貌英俊、潇洒精干、多才多艺、富于魅力。和唐森在一起的幸福感使吉蒂觉得自己从一朵快要枯萎的花重新蜕变为婀娜绽放的玫瑰,她变得楚楚动人、光彩照人。“你完全想象不到我和查理是如何不顾一切地相爱着,为了这份无比珍贵的爱情,我们会毫不犹豫的做出任何牺牲。”在吉蒂心里,她和唐森的爱情坚不可摧,她认为他们热烈的爱着对方。但是,当考验到来时,他们的爱情却是最不堪一击的,为了保全自己的家庭、地位和前途,唐森毫不犹豫选择牺牲吉蒂。“他早就看出你爱慕虚荣、懦弱、自私自利。他要让我用自己的眼睛看清你的本质。他知道,遇到危险时,你会跑的比兔子还快;他也知道,我以为你一直爱着我,这是在自欺欺人,因为他十分清楚,你只爱你自己。他知道你会为了自身能毫发无损,而眼睛也不眨一下地牺牲我。”在湄潭府的日子里,将自己从三人的关系里摘除出来,吉蒂清楚的意识到唐森是一个平庸的人,他的才能和品质都是二流的,但她却依然爱着这个卑鄙龌龊的人。在修道院的工作慢慢的转移了她的注意力,对于其他人的生活及世界观的了解,开阔了她的心胸,唤醒了她的想象力。她可以不动感情地想到唐森,甚至觉得自己当初那么热切渴望得到唐森的爱的行为真是傻到家了。曾经,吉蒂觉得自己的生活除了苦难不会有别的东西,现在,在想开了这些所谓的苦难后,她已经可以笑口常开了。美是上帝的馈赠,是最珍贵和稀少的馈赠之一。而真正的美,是从内心从骨子里从容释放的真我之美。
与母亲和解
贾斯丁太太控制欲极强、刻薄无情、野心勃勃又吝啬愚蠢。自己的丈夫在事业地位上无法满足她的虚荣心之后,她将希望转移到貌若天仙的女儿吉蒂身上,她让吉蒂进入社交界,去遇见青年才俊,希望女儿借此嫁入名门贵族。但是四年过去了,吉蒂依然单身,并且不再那么年轻,贾斯丁太太开始数落她,甚至只要能让她离开家,已经不在乎她嫁的人是谁了。于是,吉蒂嫁给了沃尔特,即使她不爱他。长大后的吉蒂,虚荣,这一点明显的在一定程度上受了贾斯丁太太的影响,或者说,吉蒂之所以成为长大之后的吉蒂,极大程度上是由长大的环境和给她言传身教的父母决定的。最后,贾斯丁太太在吉蒂抵达英国前因病去世,吉蒂看到这个曾经强硬、盛气凌人的女人毫无声息地躺在床上,想着她的一生为了一些毫无价值的东西机关算尽。这一刻,所有的过往纠葛都化为云烟,逝去的人已逝去,活着的人应该好好活着。
与父亲和解
贾斯丁先生是一位律师,他的夫人一心希望他在事业上往上爬,为此对法官和政治家们极尽谄媚巴结,而他并没有太大的意愿;他的女儿们把他当家里的摇钱树,认为他理当像牛马一样工作养活她们。在忍受了三十多年这样的苦难之后,他终于解脱了。妻子去世,他得到机会去一个新的地方任职首席法官,崭新的生活铺开在眼前。这时,吉蒂提出要跟他一起生活,她意识到一直以来,她们母女一直在索取,却没有回报过;如今,她已经不是以前那个混蛋吉蒂了,她希望得到一个机会去试着爱他和得到他的爱。过去,他们父女之间空有父女名分,而现在,在经历了这么多之后,他们决定彼此好好认真对待,他们的亲情和幸福虽然迟到,但是一旦到来,相信从此会好好珍惜。
与自己和解
吉蒂在母亲夹杂狡诈与心计的培养中长大,她的文化程度不高,脑子也不聪明,她在即将陷入困境的时候抓住了沃尔特,危机过后又不满于沃尔特的不解风情,迅速的被唐森明目张胆和充满甜言蜜语的“爱情”所俘获。在唐森毅然决然牺牲她保全自己时,吉蒂带着死亡或许是解脱的心态跟沃尔特到了湄潭府。正是在湄潭府看到的经历的一切,给吉蒂的人生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早晨,透过屋里的窗户,她看到狭窄湍急的河流、河对岸的城市、停靠在河边的帆船、云团中的城堡……她看到了美好。墙根下死去的乞丐,死亡就在眼前,曾经生龙活虎的痕迹全无;她当初抱着死就死的态度来到这里,而当死亡真的就在身边的时候,才知道人多么弱小无助。修道院里,在瘟疫的笼罩下依旧干活的年轻姑娘们、被父母抛弃的孤儿、牺牲自我放弃一切来到这里的修女们、光秃秃的屋子、白色的走廊,带给她出乎意料的震撼。第二天,吉蒂就来修道院工作了,在这里,她的才能(针线活做得好)得到发挥,慢慢得到了孩子们的信任和友好的对待,跟修女们也逐渐熟识起来。修道院的工作让吉蒂成长、成熟起来,她的内心不再被困在个人情感的迷局中,她觉得自己的精神重新焕发起来,身体也变得强壮。隐隐约约中,有什么在指引她进行寻找,修女们知道它,满族格格可能也知道它,所以吉蒂总觉得自己与她们之间隔着什么。当她自由地回到香港,从所有精神的羁绊中解脱出来,她以为自己获得了足够的勇气去无畏平和地面对未来,但她又一次在唐森的柔情蜜意中沦为欲望的奴隶,这也让她果断决定马上离开香港回英国。随着客轮渐渐远离香港,过往的一切慢慢的虚化,她觉得自己被带往一个自由的国度,也相信经历斗争便可以重获自尊。在这个自由的国度里,吉蒂送别了母亲,建立起与父亲的亲密关系,最重要的,她知道了未来怎么走:将自己的女儿培养成一个自由而且自主的女孩儿 她不知道前面等待她的是什么,但她感觉自己的内心充满了力量,能够抱着乐观、轻松的心态,勇敢地去面对将要到来的一切。 她找到了那条修女们所躬行的通向平和与安宁的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