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 象征 《蒹葭》一诗中“蒹葭、白露、秋露”象征了什么?这首诗抒发了主人公内心怎样的情感?

蒹葭 象征 《蒹葭》一诗中“蒹葭、白露、秋露”象征了什么?这首诗抒发了主人公内心怎样的情感?,第1张

《蒹葭》一诗中,蒹葭象征心中的追求,白露象征美好的事物。《蒹葭》一诗中没有秋露这个词。这首诗抒发了主人公内心追求所爱而不及的惆怅与苦闷。

原文: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意中人儿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意中人儿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意中人儿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扩展资料:

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国家,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现在一般认为这是一首情歌,写追求所爱而不及的惆怅与苦闷。

全诗三章,重章叠唱,后两章只是对首章文字略加改动而成,形成各章内部韵律协和而各章之间韵律参差的效果,也造成了语义的往复推进。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选自《诗经·秦风》。这是一首情歌,写对意中人的强烈追求。

秋水淼淼,芦苇苍苍,着意渲染一种渺远虚惘的意境。在这样的一个秋日里,诗人来到河边,追寻心中恩慕之人。伊人风致嫣然却是咫尺天涯,相思之苦、倾慕之情在碧波浩渺间弥漫开来,水色迷离,只滤下一声纤尘不染的轻声叹息。作者把情和景融合在一起,又通过反复寻觅而不可得的情节,把主人公的一腔深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这是首爱情诗,写对恋人的思念与追求,叙写了一位热恋者在深秋的早晨,在长满芦苇的河边寻找意中人的情景,表达了古代人民对爱情的真挚和执着,抒写了欲见而不得的惆怅之情。同时讽刺了秦襄公不能礼贤下士,致使贤士隐居的社会现象。

现在渐渐只把“伊人”作为一个意象符号,用来代表诗人心目中爱慕追求的对象,至于这一对象是人、是物、有形、无形,就见仁见智了。“伊人”可以是一个美丽纯洁的少女,可以是一个风度翩翩的少男,可以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友人知音,可以是明君渴求的贤臣或贤臣期盼的明君,甚至可以仅仅是一个微小简单的人生目标,或者是一个崇高远大的理想。《蒹葭》主旨的模糊性与多义性,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这是此诗意蕴深厚、引人遐思之一处。

诗意的空泛虚幻给阐释带来麻烦,但也因而扩展了包容的空间。“在水一方”作为企慕的象征,钱钟书在他的《管锥编》已申说甚详;“溯洄”、“溯游”、“道阻且长”等也不过是反复追寻与追寻的艰难和渺茫的象征。     

探索人生深刻体验的作品总能在后代得到不断的回应:“蒹葭之思”(省称“葭思”)、“蒹葭伊人”成为旧时书信中怀人的套语;而曹植的《洛神赋》、李商隐的《无题》也是《蒹葭》主题的回应。把它们互相对照着看,可能使读者对这首诗及其作者的理解更能“心有灵犀一点通”。

原文:

蒹葭

先秦:佚名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蒹葭》是一首凄婉缠绵的爱情诗,淋漓尽致地描绘出一个痴情人的心理和感受。

首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绘出一幅寒霜浓重的深秋景色。诗人在一个秋风萧瑟的早晨到河边追寻心上人。他似乎看到心上人就在水的对面,于是“溯洄从之” ,逆流而上追寻她,但是“道阻且长”,道路艰难遥远。

诗人想靠近心上人,但不能如愿,只能在水边徘徊,心上人可望不可即。诗人由此描绘出一种朦胧的意境、痴迷的心境,塑造出一种迷惘感伤的情调,感染力极强。

补充:

《蒹葭》中的重章叠唱的手法是《诗经》常用的表现形式,很适合表情达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08948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1
下一篇2023-08-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