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文戈
有时候,我想窗外那只跟了我多年的喜鹊
一定背着一座音乐厅,灯火通明。
如果一个绝望的人从它下边走过
一定会听到一场交响乐。
而我一旦渴望沉寂,安静,睡眠
喜鹊就会给我背来一座午后的花园。
当我累了,厌倦了
它便驮我飞进黑夜,那里有一座明亮的音乐厅
一座安息的花园。
这首诗成功用活了喜鹊这个凭借物,它是开关,按一下亮了,而且灯火通明,照亮黑暗中的心灵,再按一下又熄灭了,如安静的夜和宽敞的花园,让身体和灵魂得以安息、修正并充满必需的能量。亮时,喜鹊叽叽喳喳,玲珑的声音宛如通明的灯光,感染观者的情绪;暗时,喜鹊停止歌唱安静下来,犹如港湾,适合风浪中穿行的心灵进入温柔之乡。
这首诗体现了通感和联觉的技术特色。通感除了传统意义的感觉互置,比如把喜鹊的声音转换成视觉的音乐厅和花园,深层的是喜鹊与人之间感觉的互相传导和感应:喜鹊影响并改变人的心境,喜悦的喜鹊之音让绝望的人从中感到力量,这是触景生情;人的心境让喜鹊随之变得静谧,并反过来对应和梳理人的情绪,这是缘情生景。这一连串的感觉互换就是联觉,也是连喻,一个连着一个,让诗意向纵深拓进。
事实上可能是诗人站在窗前凝视喜鹊,产生幻觉,或者归纳幻觉。不管哪种情境,都离不开 情感 。而喜鹊恰是诗人心灵的知音,是诗人的希望,给他好的运气。这样喜鹊就被诗化了,人的心灵也随之升华。
特邀点评:李犁 诗人简介
韩文戈,男,河北人,1982年开始写诗至今。
专家简介
李犁:本名李玉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世纪八十年开始写作诗歌和评论。2008年重新写作,评论多于诗歌。出版诗集《大风》《黑**》《一座村庄的二十四首歌》,文学评论集《烹诗》《拒绝永恒》,诗人研究集《天堂无门——世界自杀诗人的心理分析》;有若干诗歌与评论作品获全国和省政府奖。任中国诗歌万里行组委会副秘书长、辽宁新诗学会副会长、《深圳诗刊》执行主编。
更多好诗
300元稿酬征集评论 | 泥 船
今日谷雨
落在口罩上的蝴蝶
你已选中了添加链接的内容
点 评 专 家
北乔、陈先发、陈卫、曹宇翔、程继龙、耿占春、冯雷、顾北、顾建平、谷禾、洪烛、霍俊明、贾鉴、简明、蒋浩、雷武铃、冷霜、李少君、李海鹏、李建春、李犁、李壮、刘向东、李云、梁晓明、卢辉、罗振亚、马知遥、莫真宝、任毅、荣光启、师力斌、树才、谭五昌、唐翰存、田原、唐诗、汪剑钊、王久辛、王家新、王士强、吴投文、西渡、向以鲜、杨碧薇、杨克、杨四平、杨庆祥、杨墅、余怒、叶舟、臧棣、张德明、张清华、张定浩、张光昕、茱萸、张伟栋、周伟驰、周瓒、朱必松等
栏目主持 / 王夫刚
每日好诗栏目作品来自中国诗歌网注册会员
想让你的诗歌出现在“每日好诗”?
人
河南省禹州人氏。 1977年神后镇高中毕业回乡务农,入伍前放过牛、耕过田、挖过煤、拾过粪。
1978年应征入伍后,安徽省军区独立六团战士,扛过枪、站过哨,当过炊事员、饲养员、给养员、报道员。
1985年后任武警安徽总队阜阳支队排长。
19867年后任武警安徽总队新闻干事、电视摄像、编导。
1993年后任武警河南总队电视新闻记者、编导。
1996年后任《中国武警》杂志编辑、副编审。
2006年后任《橄榄绿》文学期刊主编。
2009年后任《中国武警》月刊主编。
武警大校警衔。
毕业于北京**学院摄影系。
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研究生。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北京作家协会会员。
河南作家协会会员。 1981年发表第一首诗《复活》;
1991出版第一部诗集《绿色的诱惑》;1993年出版散文集《失恋的男孩》;
1998年出版散文集《男兵女兵》;
2001年出版诗集《血色和平》;
2003年出版报告文学集《高地英雄》;
2005年出版散文集《和平的守望》;
2007年出版散文集《和平的断想》;
2008年出版爱情诗集《千年之后你依然最美》
2009年出版报告文学集《决战卡马》;
2010年出版诗集《和平的欢歌》
2010年长篇散文《高地上的风景》被选入“2009我最喜爱的散文”一书。
2010年诗歌《和谐中国》被选入中国作协三十年诗选“跨越”一书。
2010年诗歌《那个叫故乡的地方》被选入建国六十年诗选一书。
主编随笔散文集《我的兵之初》、报告文学集《生死大营救》等。
在《诗刊》《诗歌报》《解放军文艺》《人民日报》《解放军报》《文艺报》《散文选刊》《绿风》等百余家报刊发表诗歌、散文两千余首(篇)。 1983年诗歌《草地上》获南京军区前线文艺一等奖。
1985年诗歌《故乡的山》获金盾文艺奖一等奖。
1986年诗歌《辉煌》获卫士杯新诗大奖赛一等奖。
19889年获武警部队优秀新闻工作者。
1989年电视纪录片《光明的使者》获安徽电视台专题一等奖。
1989年报告文学《决战长江》获全军抗洪抢险优秀文艺作品奖。
1991年电视纪录片《当代红嫂》获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学会一等奖。
1998年诗歌《春天的怀念》获武警文艺奖一等奖。
1999年散文集《男兵女兵》获全军新作品二等奖、武警文艺奖一等奖。
1999年获武警部队建国五十周年文艺献礼工程奖。
1999年歌词《我们从这里出发》获全军战士文艺奖一等奖。
1999年歌词《拥抱明天的太阳》获全国音乐协会一等奖。
1999年歌词《天安门广场》获全国音乐家协会一等奖。
2000年歌词《我们从这里出发》获文化部群星奖银奖。
2002年歌词《我们从这里出发》获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大奖赛一等奖。
2002年诗集《血色和平》获全军文艺新作品作一等奖。
2003年诗歌《非常战士》获人民日报文艺征文二等奖。
2004年诗集:《血色和平》获中国人口文化奖 金奖。
2005年军旅系列散文《高地上的风景》获解放军文艺年度奖。
2008年散文集《和平的断想》获得第三届冰心散文奖。
2008年散文《电话人生》获文艺报改革开放三十年征文二等奖。
2009年诗歌《致祖国》获建国六十周年惠达杯诗歌征文一等奖。
2009年军旅系列散文《高地上的风景》获得中国散文排行榜第六名。
2009年军旅系列散文《高地上的风景》获全军建国六十周年征文优秀作品奖。
2010年散文《老哨所》获“海内外华语文学”一等奖。
从军三十年,十次佩戴军功章,并获得军队优秀科技人才津贴。 1982年《人民前线报》发表介绍张国领的通讯:战士小诗人。
1984年《安微青年报》发青介绍张国领的通讯:战士的希冀。
1984年《解放军文艺》发表乔良的文章对张国领的组诗进行评论。
1985年《人民武警报》发表何建明评张国领的文章:起飞的丑小鸭。
1986年《安徽文化报》发表牛广进评张国领的文章:丑小鸭展飞翔了。
1988年《人民武警报》发表陈建中评张国领的文章:青年作者张国领印象记。
1989年《安徽公安》发表韩贺彬评张国领的文章:在诱惑和被诱惑之间。
1990年老诗人严陈发表评论张国领的文章:战士——诗人。
1991年《合肥晚报》《安徽日报》发表牛广进评张国领的文章:绿色的诱惑。
1999年《解放军报》发表丁临一评张国领的文章:男兵女兵的魅力。
1999年《人民武警报》发表李春玲评张国领的文章:绿军衣与黄土地。
2001年《文艺报》发表北乔评张国领的文章:拒绝文字游戏的冲锋号。
2001年《人民政协报》发表北乔评张国领的文章:和平或诗人的颜色。
2001年《新华书目报》发表张国领访谈:突出重围的军旅文学。
2002年《橄榄绿》发表丁临一评张国领的文章:阅读与思考。
2002年《敢榄绿》发表王久辛评张国领的文章:四重奏序曲。
2002年《文学报》、《橄榄绿》杂志发表王久辛评张国领的文章:个性的魅惑。
2002年《人民武警报》发表陈峰评张国领的文章:和平的激情。
2003年《人民武警报》发表评论张国领的文章:真情,在字里行间流淌。
2005年《新安晚报》发表韩贺彬评张国领的文章:诗人本色是军人。
2006年《人民武警报》发表北乔评张国领的文章:和平中的焦虑。
2007年《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发表北乔、张慧敏评张国领的文章:因为灵魂的拥抱而温暖。
2007年《中国国门时报》发表对张国领的专访:张国领,为和平、为军人而歌唱。
2008年《人民网》《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中国诗人》发表黄恩鹏评张国领的文章:超验写作的灵魂。
2009年《解放军生活》发表黄恩鹏评张国领的文章:寻找或抵达一种精神乡愁。
2009年《橄榄绿》发表北乔评张国领的文章:与诗歌一起回家。
2009年《橄榄绿》发表张国领访谈:梦回吹角连营。
2009年《中华读书报》发表陈菁霞评张国领的文章:张国领发出爱情宣言。
2009年《人民武警报》发表黄恩鹏评张国领的文章:跨越时空的精神之旅。
2009年《海南日报》发表佘正斌评张国领的文章:为美丽而感动。
2010年《中国武警》发表张晓红评张国领的文章:植玫瑰砌一座庄园
2010年《人民网》、《中国武警》杂志发表黄恩鹏评张国领的文章:一脉清新的心灵阳
光
2010年《散文选刊》发表大兵评张国领的文章:拥裹着感恩情怀的温暖之作
2010年《解放军报》发表曹宇翔评张国领的文章:苍天不负诗人的苦心。 (记者晓静北京报道) 作为作家出阪社2011至2012年的跨年大卷——《张国领文集》11卷,日前在全国各新华书店隆重发行。这套由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何建明作序、作家出版社隆重推出的、全部采用精装本的文集,1—4卷为张国领“经典长诗卷”“经典政治抒情诗卷”“经典军旅短诗卷”和“经典爱情诗卷”,第五卷为张国领“经典散文诗卷”,6—9卷为张国领“经典散文随笔卷”,10—11卷为张国领“经典纪实文学卷”。
作家出版社是中国作家协会所属的国家级大型文学出版社,多年来一直以“增创新意识,出精品图书,与世界接轨,创一流名社”而著称。作为作家出阪社2011至2012年的跨年大卷——《张国领文集》11卷,主要分为诗歌、散文随笔和纪实文学;从文集的内容看,均是军事题材的诗文,无论大小篇章,主题紧扣“和平”这一关乎人类生存、社会进步的大提要;从排列顺序看,仍以他擅长的诗歌创作做主打,以他从事的军事新闻事业作收尾。使读者可以从中看出他文学创作的主张和脉络。
张国领1978年冬天踏着改开放的鼓点,从中原大地上的一个小乡村踏入军营,时代的快速变革和军营的火热生活,使他青春的热血一直处在强列的激荡之中,原本只有高中文化的他,在紧张的训练、站哨、学习和劳动之余,自觉地拿起手中的笔,讴歌时代、讴歌军人、讴歌日益强盛的祖国,以诗歌和散文的形式,抒发自己切身的感受和真挚的情感。他十八岁写第一首诗,二十岁发表第一首诗,三十岁出片版第一本诗集《绿色的诱惑》,可以说他的创作生命一直处在激情喷发期,先后出版了《男兵女兵》《血色的平》《高地英雄》《和平的守望》《和平的断想》《平的欢歌》等十几本诗歌、散文集,并多次获得全国、全军的文学创作大奖。现在已从军34年的张国领,虽为武警大校警衔,并担任《中国武警》月刊主编,但依然笔耕不辍,每天坚持创作,虽然十几年前他就从基层部队调入武警部队的最指挥机关工作,但的心始终和战士在一起,始终和寂寞的哨位在一起,军人的职责和战士的使命感,无论在他的笔下还是身上,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张国领文集》计三百多万字,是他从三十多年来创作的结晶,正如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何建明在序言中所说:“诗与散文本身就是有内在联系的文体,很多诗人就是散文家,国领亦然。这些年他除了发表大量的诗歌之外,还发表了二百多篇散文。这套十一卷《张国领文集》的出版,我相信只是他一个时期文学创作的小结,所以,我们期待他的新作不断问世。并且有更多出彩的佳作呈现给这个伟大的时代。”
《贴着地面的飞翔》虽是一部评论集,但意义显然不局限于对个体作家创作的论述,其建构武警文学史的企图是非常明显的。文学史的书写有多种模式,譬如作家论模式、文体史模式、专题史模式、混合史模式等等,而作家论模式作为最常用、最基本的文学史书写方式,《贴着地面的飞翔》既是采取这种形式。这种著史模式的价值在于,最能体现著史者的个人色彩,而且对作家、作品的点评所体现出文学感悟和审美感受,对作家、作品的历史定位也是构建文学史的基本前提。
北乔在书中精当的艺术点评体现出的审美感悟力同样值得称道,文本的细读、印象式的点评,在当下的文学批评中显得难能可贵。当下文学批评所弥漫的理论崇拜和理论焦虑,以及对作品细读的忽视,在很多程度上都远离了文学批评的最初旨归,而北乔的这些文章则最为接近文学批评的本质,以作品为中心,抽丝剥茧、层层深入,细致呈现了作品的艺术特征和作家的创作特色。譬如在《心灵家园的纯粹阳光》一文中,他对曹宇翔的评论就颇为精彩,“曹宇翔的叙事策略定位于生活的原生态再现,以写实性的手法精心抚摸视野之中的天地万物,芸芸众生。成长的风景、生活的细节,因他的用心用情而得到清晰的还原,既精炼又不失真。生活之中的感动和碎片,由于他的有心和敏感,在他的心灵之上烙下了无数的印迹,并在时光中得以永恒。以诗化的语言讲述日常化的生活,用诗性的思维处理世俗之事,需要很高的艺术把握力。曹宇翔显然具备了此种能力,才有了他凝炼、通畅的审美与真实、富于质感的生活讲述”,这段评论不但把握住了诗人创作的审美特质,而且这样的文字也认同诗一样,尽显文学批评的细腻和优美。 北乔这回做庆邦的小说解读,一是庆邦的小说值得去研究(在当代,像庆邦这样讲究短篇小说艺术的作家屈指可数),二是北乔所选择的角度独特——他并没有企图对庆邦的小说作出全面的价值判断,而是择其一脉加以细致入微的梳理与分析,不扯别的,就读作品,甚至就事论事,这样就远离了吹牛皮说大话的危险。
像北乔这样有耐心读文本的批评家,我不知道还有多少?他在庆邦的文字世界里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对庆邦小说的每一个句子,每一个词,每一个细节,都不轻易地放过,完整地将那小说说与我们,解读与我们。他从头说起,一路下来,就是说这些文本,读读说说,指指点点。我有时居然有那样的想法:我不读庆邦的小说也行了。同时又被他说得有了一种更强烈的想看庆邦小说的欲望。
我以为这样的批评是一种有效的批评。 北乔作为男性写作和批评家的双重身份,撰写的一部散文评论集《刘庆邦的女儿国》问世了。
北乔与刘庆邦在心灵的乡土相遇,捡拾童年记忆的碎片,以一个个女人身体和精神成长的故事,在人性的原点上重合闪光,共同构筑起远离都市奢华的最淳朴最鲜亮的乡村“女儿国”。以诗性语言和多维视角,拓展着从本土民间“草根”探测女性生存意义的文学空间,讲述着人类本真至爱的“善根”在乡村。因为,那里有乡土的滋润与厚泽。
这部散文评论集,是北乔用叙写与评述相结合的方式,运用多重视角,通过对刘庆邦笔下的五十多位乡村女性形象的再塑造,呈现她们在遥远的乡村里最鲜亮的记忆。借一幅幅女性乡村生存场景把这种美好的记忆锐化成女性形象的长廊,以具有鲜明个性的群像,留给当代女性文学历史。是可喜可贺的!以女性为主体来探索“母爱”的源头与涅盘之痛,来表达女性在身心远离乡土后的双重劫难。是发人深思的!这种切入的方法在男作家里也是不多见的。 其实北乔所有的小说都可以叫做《朱湾村往事》,在他的小说里我看到了很多熟悉的影子,如废名、沈从文、萧红、苏童、莫言、迟子建……这些或明或暗的影子彷佛一副副乡土中国的缩影,愈来愈清晰,最后,它们叠合在一起——我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北乔,一个从朱湾村走出来的儿童、少年、小伙、军人、文学从业者,一直走到了京城的文学界,走向了全国大大小小的文学刊物。可是,读他的小说,我却觉得他从来未曾离开过那个生他养他的朱湾村,套用闻一多的一句歌词就是“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应该说,这是北乔小说的一种基调,朱家湾类似一个人性的演练场,欲望的集结地,更是一个灵魂的栖息所。如果从结构的把握和韵味的渲染上来讲,我更喜欢他的短篇,驾轻就熟,从容自如,因其短小而更显精巧,似乎混合了诗歌的雅致、剔透与散文的蕴藉、散淡。
这就是北乔的世界,他希望用一颗未泯的童心与自然通灵,他做到了,所以,他是幸福的。 北乔用上百万字极其耐心与细腻地讲述和描蓦武警普通士兵的生活,其写作伦理一定是与这句俗语有关。在我的想象里,这句俗语真实地描述了北乔内心与情感的深处之痛,虽经世事苍桑,却难以平复。这句俗语后来又幻化成了一种诗的意象,这意象与北乔的生命与灵魂叠印在一起,召唤着他的文学之路。数十万字的“营区系列”作品一方面阐释了这句俗语的内含,另一方面则舒缓了北乔难以平复的心灵深处的痛感。曾经的武警基层的生活肯定让北乔无法忘怀,甚至刻骨铭心,这是北乔写作上述作品的基础,或者叫源头。北乔要用一系列的作品还原那些普通士兵们的生活,要复活他们质朴的青春时光,为他们曾经的“存在”作证。写作“营区系列”的北乔并没有留停在感性的想象之中,他显然把这句俗语进行了形而上的提升与概括,于是这句俗语成为了他作品的核心思想,或者叫做灵魂。
北乔的叙述和描写是沉静耐心的,也是平实深刻的;你甚至会觉得安静得有些笨拙,孤独得有些悲壮,他就像一个忠实而隐忍的守园人,年复一年地看护着沉寂的营区,见证着军旅生活的“存在”,守望着职业军人的精神家园。荷尔德林说,文学是为“存在”作证。“存在”是文学的精神边界,“存在”也是文学的永恒母题。那些伟大的文学一直在为人类的基本在场作出描述,解释和辨析——这是它的根本价值所在。“营区系列”作品正是在这一意义上见证了北乔探寻军旅生活常态的执着努力,也体现出了北乔对新世纪军旅文学“猎奇”之风的坚定反拨,更彰显了北乔以此建构、解读军营亚文化的文学抱负。
我相信,“营区系列”作品的价值和意义必将随着现实“存在”境遇的不断复杂和严峻而得以凸显。也许,在这样一条直抵精神窄门的文学小径上,北乔依然要孤单远行;但我从他的背影中已然依稀感受到了一丝决绝与骄傲,毕竟,对于一个文学探险者和朝圣者来说,在路上,就是莫大的幸福了。 北乔散文体的《营区词语》参加全军的文学评奖,就以其独特的角度和富于机趣的阐释,得到评委们的一致好评,在当年荣获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那时我就对北乔的这种独具匠心颇为赞赏。人们常说,军营的生活是很丰富的,有着写不完的人物,说不尽的话题,北乔所做的可以看作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注脚。令我没有想到的是,获奖后的他没有止步,仍然勤奋如初,孜孜以求,时隔几年之后,又推出了这部聚焦于连队,拿基层官兵说事的《天下兵们》。
令我深为感动的是,在有的作家对部队生活兴趣降低,或越来越与基层官兵情感隔膜的情况下,北乔却把注意力始终放在连队,并且以不变的情怀和极大的热忱来言说那些可爱的基层官兵。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也是应当给予褒奖的。 敢用这最没有故事没有情节的词语方式(在这一点上,北乔可能是目前走得最远的)来结撰一部作品,可以见出作者的自信和对兵营生活的捻熟。看似平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没有对军营(警营)生活的长期体验、积累和玩味,怎会敢于采用这种非常松散的笔法,怎会有如此创意和写作
如同作者所言,“营区是条河,兵味十足的词语像一条条五花八门的鱼在窜游在蹦跳”。军营严格的规范,和青春特有的朝气,激活了这群鱼,让它们活蹦乱跳地跃出水面,却不准它们动作太大跳上岸去,这是作者明确地意识到的。因此,缺少对军营生活的理解和关注的人,解读起来可能会有些隔膜,对于能够认同者,《营区词语》则有着“倩麻姑向痒处搔”的会意和快慰。
群峰之上
自然写作十家诗选
主编:李少君 北乔
中国书籍出版社
2022年1月
"贴近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意境是诗人的永恒追求。
本书以“自然”为主题,汇集了当代以自然诗歌创作为代表的沈苇、胡弦、李元胜、李少君、陈先发、阿信、剑男、林莉、北乔、冯娜等10位名家诗人的优秀作品。每位诗人20首诗及一篇5000字左右的创作谈。
这些诗歌既是自然写作的精品,也是当代诗坛的佳作。读之咏之沉浸之,可以感受到诗歌的魅力,感受到静观万物的心境之美、物我相宜的意蕴之美、生机勃发的自然之美。
诗人的创作谈,从诗的内外部展开与世界与自然的对话,或透露写作的心境,或提供阅读的路径,更有对自然写作极具个性又有深度的思考。
现从此书中摘录每位诗人的一首诗和创作谈要点,与大家分享。
沈苇:沙漠的丰收
雨水落进了沙漠
阳光落进了沙漠
大雪落进了沙漠,一年尽了
春夏秋冬,时间的四只鞋子
穿旧了,落进了沙漠
飞鸟落进了沙漠
云朵落进了沙漠
空酒杯落进了沙漠,盛宴散了
一本天书,被众神读完了
散开,落进了沙漠
是寂静落进了寂静,发出一点
轻微的响声,像大地最后的叹息
创作谈
自然写作与植物诗(摘录)
道法自然,言出法随,词即是道,这是自然诗、植物诗的一个法则,也应该是今天大自然文学存在的基石。凝视产生“物哀”和物心合一。当我们观察一种植物时,这种植物也在观看我们,这是主客交融、物我两忘的时刻。在某个忘乎所以的瞬间,通过显在的形态,经由隐喻和象征,我们是可以与植物隐在的神性和神秘性相通的。
沈苇,浙江湖州人,曾在新疆生活工作30年,现居杭州。著有诗集《沈苇诗选》、散文集《新疆词典》等20多部。获鲁迅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十月文学奖等。
胡弦:仙居观竹
雨滴已无踪迹,乱石横空。
晨雾中,有人能看见满山人影,我看见的
却是大大小小的竹子在走动。
据说此地宜仙人居,但劈竹时听见的
分明是人的惨叫声。
竹根里的脸,没有刀子取不出;
竹凳吱嘎作响,你体内又出现了新的裂缝。
——惟此竹筏,能把空心扎成一排,
产生的浮力有顺从之美。
闹市间,算命的瞎子摇动签筒,一根根
竹条攒动,是天下人的命在发出回声。
创作谈
随笔五则(摘录)
自然,既陈旧,又有生生不已的新鲜,但只有在被注视时,它才是当下的,才会呈现其岌岌可危的属性,并构成情感中那令人瞩目的内在景观。自然,会把自己安置在无数时间中,它表面的属性和深存内部的激越,构成了强大张力。写作者要在这张力中生存,并以此摸索自己内心的未知领域。
胡弦,现居南京,著名诗人、散文家,著有诗集《沙漏》《空楼梯》《石雕与蝴蝶》(中英文双语),散文集《菜蔬小语》《永远无法返乡的人》等。曾获诗刊社“新世纪十佳青年诗人”称号,《诗刊》《星星》《十月》《作品》等杂志年度诗歌奖,以及花地文学榜年度诗人奖、腾讯书院文学奖、柔刚诗歌奖、闻一多诗歌奖、徐志摩诗歌奖、十月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等奖项。
李元胜:蜀葵
一个夏天的奇思妙想结束了
蜀葵带着枯萎的美,像停止上升的梯子——
啊,那花朵般的攀登者的脚印
现在,我们正处在残破、转折的时刻
一切就像被大雨淋坏的名画
黑色种子落到我的手心
留给未来的陌生的自己、全新的梯子
以及包含死亡的神秘方程式
夏天里,很多行星也在这样枯萎
而我们身后,宇宙仍将运行
带着无穷多的神秘方程式
创作谈
旷野的诗意(摘录)
在我看来,自然不仅仅是指地球上的海洋和荒野,还包括我们的天空,天空上的星月、银河……以及,整个宇宙。这无比浩大的自然中,有宇宙自身的大小法则,有古人所说的道,有无穷多个可能是互相嵌套在一起的世界。在宏大的宇宙法则中,人类漫长而灿烂的文明不过是微小的斑点。我们的写作背景,还只能是我们的城市和历史吗?这无限的自然,理所当然的也应该成为永远悬挂在我们思考和写作中的背景。成为我们写作时背靠的永恒天梯。
李元胜,男,诗人、博物旅行家。重庆文学院专业作家,重庆市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委员。曾获鲁迅文学奖、诗刊年度诗人奖、人民文学奖、十月文学奖、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李少君:热带雨林
雨幕一拉,就有了热带雨林的气息
细枝绿叶也舒展开来,显得浓郁茂盛
雨水不停地滴下,一条小径通向密林
再加上氤氲的气象,朦胧且深不可测
没有雨,如何能称之为热带雨林呢
在没有雨的季节,整个林子疲软无力
鸟鸣也显得零散,无法唤醒内心的记忆
雨点,是最深刻的一种寂静的怀乡方式
创作谈
诗歌情境的现代方式(摘录)
情境,有情才有境。情景交融,情和景总是联系在一起的。情境,就是情感的镜像或者说框架,个人化的,瞬间偶然的,情感在此停留、沉淀,进而上升为美。情境是一个情感的小天地。细节、偶然、场景因情感,才有意义,并建立意义。
情因有境得以保存长久,境因有情而被记忆,具有了生命,有了回味。
以情造境是古代最常见的手法,所谓“寓情于景”。学者朱良志说王维的诗歌短短几句,看似内容单调,但实则是以情造出了一个“境”,比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还有“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都独自构成了一个个清静自足但内里蕴涵生意的世界,是一个个完整又鲜活的“境”。在此境中,心与天地合一,生命与宇宙融为一体,故能心安。
李少君,1967年生,湖南湘乡人,1989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系,主要著作有《自然集》《草根集》《海天集》《应该对春天有所表示》等十六部,被誉为“自然诗人”。曾任《天涯》杂志主编,海南省文联副主席,现为《诗刊》主编。
陈先发:丹青见
桤木,白松,榆树和水杉,高于接骨木,紫荆
铁皮桂和香樟。湖水被秋天挽着向上,针叶林高于
阔叶林,野杜仲高于乱蓬蓬的剑麻。如果
湖水暗涨,柞木将高于紫檀。鸟鸣,一声接一声地
溶化着。蛇的舌头如受电击,她从锁眼中窥见的桦树
高于从旋转着的玻璃中,窥见的桦树。
死人眼中的桦树,高于生者眼中的桦树。
制成棺木的桦树,高于制成提琴的桦树。
创作谈
黑池坝笔记(摘录)
世界的丰富性在于,它既是我的世界,也是猫眼中的世界。
既是柳枝能以其拂动而触摸的世界,也是鱼儿在永不为我们所知之处以游动而穿越的世界。既是一个词能独立感知的世界,也是我们以挖掘这个词来试图阐释的世界。既是一座在镜中反光的世界,也是一个回声中恍惚的世界。
既是一个作为破洞的世界,也是一个作为补丁的世界。这些种类的世界,既不能相互沟通,也不能彼此等量,所以,它才是源泉。
陈先发,1967年10月生于安徽桐城。1989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现任安徽省文联主席。主要著作有诗集《写碑之心》、《九章》、《裂隙与巨眼》、《陈先发诗选》长篇小说《拉魂腔》、随笔集《黑池坝笔记》等二十余部。曾获鲁迅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十月诗歌奖、中国桂冠诗歌奖、诗刊年度奖暨陈子昂诗歌奖等数十种。2015年与北岛等十诗人一起获得中华书局等单位联合评选的“百年新诗贡献奖”。作品被译成英、法、俄、西班牙、希腊等多种文字传播。
阿信:独享高原
点燃烛光,静听窗外细致的雨水。
今夜的马,今夜的峭石,今夜消隐的星辰
让我独享一份冷峭的幽寂。
让我独享高原,以及诗歌中
无限寂寥的黑色毡房。
我于这样的静寂中每每返顾自身。
我对自己的怜悯和珍爱使我自己无法忍受。
我把自己弄得又悲又苦又绝望又高傲。
我常常这样:听着高原的雨水,默坐至天明。
创作谈
盐巴也许产自遥远的自贡(摘录)
我坦然接受了自然对我的剥夺,也安然接受了自然对我的赐予。我深感自己的局限,也深感存在的“让与”。我看见和说出我的心灵感知到的,而对更广大的未知领域保持缄默。因为我常常感受到事物背后造化的力量。因此我心庄重,我对世间的一切存在充满虔敬。我的写作首先是面向自己内心的,我在诗歌中首先要安妥自己的灵魂。在漫长、滞缓和寂静的高原岁月里,陪伴我的是人类古老的诗歌精神,和那些伟大的诗篇。
阿信,1964年生,甘肃临洮人,长期在甘南藏聚焦区工作、生活。著有《阿信的诗》《草地诗篇》《那些年,在桑多河边》《惊喜记》等多部诗集。曾获徐志摩诗歌奖、西部文学奖、昌耀诗歌奖、《诗刊》陈子昂年度诗人奖等。
剑男:山腰上的老屋
一座老屋前长着乌桕、白继、油桐
枸骨身上有刺,和丛生的木槿
被种在菜园的旁边,枫杨树长在左侧
一半的枝丫遮住半边厢房,但是独木
在乡村,不成形的叫杂木,壮直的叫木材
因此乌桕、白继和油桐共生一处
枸骨和木槿被密密麻麻种成一道栅栏
只有枫杨被宠爱,独占半边空地
这样朴素的、不自觉的布局和时代的
价值观何其相似,但我惊异于它和
山坡形成的这座老屋的虚空和冲淡
一角灰瓦的屋檐在高大的枫杨掩映下
挑出山腰,落寞、苍凉,有颓废之美
惊异于门前的野花开得冷艳、荒芜
那紧闭的柴扉似乎就要被一首诗歌叩开
创作谈
诗歌中的自然书写与人的尺度(摘录)
有人说关注自然生态是我诗歌创作的一大特色。我想他们说的是我诗歌中对自然,包括山川河流、花草树木及栖息其间的一切生命的关注。但对我来说,我觉得我的这种关注是一种大环境使然。因为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生态的不断恶化在乡村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事实,加上我本来出生在乡村,而且一直和故乡保持着非常密切的来往,所以对乡村过去美好生态的怀念和对今日乡村生态遭到破坏的惋惜就自然而然的出现在我的写作中。——也就是说我的这种关注是自发的,不是自觉的,是一种无意的关注。我只是希望通过对故乡自然生态的描绘来指认一座村庄以及生存于其间的我的乡亲们的命运。
剑男,原名卢雄飞,湖北通城人。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文学创作。在《人民文学》《诗刊》《十月》《作家》等发表有诗歌、小说、散文及评论,有诗歌获奖、入选各种选集和中学语文实验教材,著有《激愤人生》《散页与断章》《星空和青瓦》《剑男诗选》等。现在华中师范大学任教,华中师范大学诗歌研究中心副主任,《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主编。
林莉:一只白蝴蝶停在豌豆花上
一只白蝴蝶停在豌豆花上
简单。快乐。村庄里显而易见的自然事物啊
我,一定是深爱过这样的场景
颤动的羽翼含苞的藤蔓
那阵扑面的气息
细小的窸窣的,胸口酥麻的温热
——透明的花蕾举起轻快之翅
四月还是五月?
在乡间,我疼着的泥地上
必定有豌豆花的浅蓝溢出田垄
也必定有白蝴蝶破茧而来
停顿,翻飞,稍纵即逝
我怎能一次次地想起
——难道春天来得太快?而冬天过于漫长。
创作谈
自然之境(摘录)
从田园山川、农夫野趣等平凡的日常中提炼诗意,看见那些低头生活在大地上的人摆脱困苦、艰辛的命运。我写过不止一首以《山居》为题的诗。它的起源在王维的《山居秋暝》、,在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字字皆在生成静待茶中落花、心里长草的轻松和自由中。我愿意我的诗呈现出这样的一个纯粹世界。温暖存世,具有穿越时空的能力,趋向澄明之境。它们是泥土、草木、河流,人心人性的本身。
林莉,诗文见《人民文学》、《诗刊》、《星星》、《天涯》、《花城》、《读者》、《山花》、《作品》等报刊杂志,入选各年度选本。出版诗集《在尘埃之上》(21世纪文学之星2010卷)、《孤独在唱歌》等。获2010年度华文青年诗人奖、2014江西年度诗人奖、红高梁诗歌奖、扬子江诗学奖等,曾参加诗刊社第24届青春诗会。
北乔:麦积山
需要多少麦子
才能堆起这座坚硬的山
走在人间的粮食
仁慈中也有沧桑的情怀
登上高处,俯瞰众生
佛国,与大地只有一个麦垛的距离
一尊尊佛,各异的表情里都有
意味深长的沉默
迎风而立,任时光流转
这些麦子讲述另一种永恒
一切正在进行,包括开始与结束
漫长而孤独的守护
暗红的砂砾,记下了一切
炊烟与白云一起走向天空深处
生命在宁静中端坐
创作谈
一切皆为自然(摘录)
我对中国文化中的意境、象征、意象、留白等感兴趣,因而,我的诗,总希望运用或凝聚某种因物而生的意味。我觉得,这是诗意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偏爱画面感以及某些意味。物,是万物。大自然的神奇、美妙,是我们享用不尽的。人,只是万物中普通的个体。人的生存和生命,又总陷于巨大的困境之中,无时无刻都面临无从挣脱的巨大压力。
诗,当是自然之物。
北乔, 江苏东台人,诗人、评论家、作家。出版诗集《临潭的潭》、文学评论专著《诗山》《刘庆邦的女儿国》《贴着地面的飞翔》《约会小说》、长篇小说《新兵》《当兵》、小说集《天要下雨》和散文集《营区词语》等14部。曾获解放军文艺大奖、作军文艺优秀作品奖、海燕诗歌奖、刘章诗歌奖、乌金文学奖、三毛散文奖、林语堂散文奖等。
冯娜:寻鹤
牛羊藏在草原的阴影中
巴音布鲁克 我遇见一个养鹤的人
他有长喙一般的脖颈
断翅一般的腔调
鹤群掏空落在水面的九个太阳
他让我觉得草原应该另有模样
黄昏轻易纵容了辽阔
我等待着鹤群从他的袍袖中飞起
我祈愿天空落下另一个我
她有狭窄的脸庞 瘦细的脚踝
与养鹤人相爱 厌弃 痴缠
四野茫茫 她有一百零八种躲藏的途径
养鹤人只需一种寻找的方法:
在巴音布鲁克
被他抚摸过的鹤 都必将在夜里归巢
创作谈
劳作(摘录)
当我从夜晚的航班穿越浓重的黑暗俯瞰地表,那些熟悉或陌生的城市灯火明灭,一如银河映照、星座相拱。我长久地感动于这一个个被无数灯火选中的夜,也感动于自己见证过这样的自然与人迹。我也曾认为,“我并不比一只蜜蜂或一只蚂蚁更爱这个世界/我的劳作像一棵偏狭的桉树”。然而,在长年累月的劳作中,我比从前更加热爱这个世界,也更珍视人类对这个世界那些有限又宝贵的投入。我想,这也是诗歌对我的教育。
冯娜,生于云南丽江,白族。毕业并任职于中山大学。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东文学院签约作家,广东省外语外贸大学创意写作中心特聘导师。著有《无数灯火选中的夜》《寻鹤》《唯有梅花似故人——宋词植物记》等诗文集多部。作品被译为英语、俄语、韩语、日语等多国文字译介海外。参加第29届青春诗会。首都师范大学第12届驻校诗人。曾获中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华文青年诗人奖、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等奖项。
群峰之上
自然写作十家诗选
主编:李少君 北乔
中国书籍出版社
2022年1月
是真的。抖音北乔情感驿站是一家名为北乔情感的机构在抖音平台上开设的一个账号,主营情感咨询、情感课程等服务。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情感咨询、心理辅导等领域的在线服务逐渐普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