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十一篇文言文求主旨(急)
1、写钟毓、钟会兄弟年幼聪慧,语言敏捷,善于应对。
2、歌颂了勇士次非临危不惧和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说明大敌当前,灾难临头,只有把生死置之度外,不畏 ,敢于斗争才是战胜恶势力、转危为安的唯一途径,畏缩退却、贪生怕死只能坐等灭亡。3、说明不顾客观规律,光凭主观意志去办事,必然招致失败,这是不以诡辩论者的意志为转移的。
4、说明不能急功近利,只图眼前利益,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1333262363565取之不留余地,而应作长远打算。5、本篇旨在论述为君之道。
说明要达到目的,必须通过正确途径,方法对头了,自然水到渠成,否则徒劳无益,甚至适得其反;从而劝诫君主要重视人心的向背,反映了作者的民本思想。6、说明信息来源丰富,善于集思广益,(君主)就能明察一切,而不会受蒙蔽。
7、赞扬孙泰行事不考虑自己的利害得失,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可贵精神,以及不贪别人财物(也可直接用“拾金不昧”)的高尚品德。8、赞扬王恭为官清廉,生活俭朴的品质。
9、通过钱若赓断案的故事,说明遇事要善于观察、分析,只要多动脑筋,难题就会迎刃而解。10、论述为学的几个层次:要广博地学习,周详地求教,慎重地思考,明白地辨别,切实地力行。
11、论述君子能够安守穷困,不失节操。仁人志士不惜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杀身成仁”一篇,所见到的原文是《论语》中以下两段的组合: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2 怎样才能做好语文课外阅读对于文言文,我们首先应掌握好课内的知识(比如:“固”的古文中通常有哪些意思)这样弄清楚了,在课外遇到的时候,我们就可以从这些意思中选一个最合适的放入原文中,使其通顺多做一些积累,(包括课外的)才可以在考试时运用的得心应手PS:平时要背······对于现代文,一定要学会分段,概括段落大意,明确文章主旨(或中心论点)最好能与作者感同身受,体会清楚文章的情感说明文或议论文,要总结方法,按照一定的答题模式套用,在文章中要找清楚答案(答案基本上多少都会在文章中有)。
3 初中课外古诗及主旨初中语文古诗词集锦 席桥中学语文备课组 刘正辉整理 第五册(课内) 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 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倚户,照 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 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课外)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岛殷情为探看。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 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第四册(课内)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 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少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 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 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课外)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寒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寂,将军白发征夫泪。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第三册(课内) 关雎 《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毛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这挂 长林梢,下这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月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课外)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鱼时。 论诗 赵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
4 文言文的原文,译文,主旨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一、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
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
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
“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补”,就是增补。
(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如“波澜不惊”,可活译成“(湖面)风平浪静”。 古文翻译口诀 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 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 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 "吾""余"为我,"尔""汝"为你。
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
译完之后,还须仔细,逐句对照,体会语气, 句子流畅,再行搁笔。
5 语文的诗词分析和课外文言文怎么做诗词分析我们老师说:每天积累一首诗词,看赏析,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做起题来思路会清晰些。
我建议,你找些曾经做过的题,看看题型(貌似有画面描绘、赏析作者情感、分析词语表达作用、分析表达方式等),积累做题方法。诗词赏析方法一、从诗词的标题入手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
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的标题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标题奠定了作者的感情基调。 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标题中的“喜雨”二字是全诗的线索,也是理解全诗内涵的关键。
首联着一“好”字赞雨,说它“知时节”;第二、三两联以“适时”、“润物”进一步表现和风细雨的好;尾联是想象“好雨”之后,万物发荣滋长的情景。“喜”虽未露面却“喜”意迭出,表达了诗人满心欢喜的心情。
二、从诗词描写景色的“冷”“暖”色调入手 古人写诗作词,常常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因此,鉴赏时可以先找出写景的词句,体味辨别所写之景色调的“冷”“暖”,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杜甫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此诗写景主要集中在二、三两联,诗人先用“澄江少平岸,幽树晚多花”绘出开阔、幽美的草堂环境,再用“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你看,鱼儿在毛毛细雨中摇曳着身躯,燕子在微风的吹拂下轻盈地飞翔,多么欢快、多么闲适啊!诗人正是通过这样的“暖”色之景,抒发了经历长期流离生活之后得以安身的闲适、喜悦的心情和对大自然春天的热爱。
三、从诗词所选取的意象入手意象就是作者把情感化为可以感知的形象符号、情感的客观对应物。它是构成优美诗篇的基础,是诗歌的灵魂。
古诗词中的许多意象都有特定的含义,诗人常常通过选取特定的意象来表达内心独特的情感。我们鉴赏时就要留心诗词中出现的意象,调动积累,揣摩意象的含义,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
设题方式与解答技巧 设题方式 1、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3、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技巧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②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③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如哀怨、激愤、憎恶、忧愁、欣喜、欢快、向往、离愁别恨、追古伤今、忧郁沉闷、愉悦、欢快、激动、沉痛、悲愤、哀伤,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等)。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①连绵的群山随着船行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浩荡的江水奔腾不息,在无尽的原野上滚滚东流。
②雄浑壮阔。③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情感。
设题方式与解答技巧设题方式1、语言上有何特色?2、分析语言风格或谈语言艺术特点? 解答技巧①点明语言特色(如: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有节奏感、有音乐美、有艺术感染力等);②结合诗句具体分析;③指出诗句表达的感情。 春怨(金昌绪)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①此诗语言清新自然,朴实无华。②“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
③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设题方式1、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2、用了什么表现技巧/艺术手法/手法? 解答技巧①指出所用手法(如抒情:直抒胸臆、托物言志、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描写:衬托、联想和想像、白描;修辞:比兴、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设问、反问、反语等);②阐明为什么;③传达出诗人的感情。
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征蓬出汉塞”运用了怎样的手法?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诗? ①运用比喻修辞手法。②诗人写自己像飘飞的蓬草、归来的大雁一样来到北部边塞。
③通过比喻曲折地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抑郁和激愤。 设题方式:为何说某词是全诗的关键? 解答技巧①对突出主旨的作用;②结构上的作用。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同意。
“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①而此诗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②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所引起的。
所以说“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设题方式:1、为何说某字最生动传神?2、某字好在哪里? 解答技巧①释义;②据字联想,再现景象;③烘托的意境,表达的情感。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
梁启超在爱国救亡中的报刊活动及特色
作者:管艳霞
文章来源:傲视传媒网
浏览:394 次
中文摘要:梁启超作为维新派人士,在爱国救亡的过程中,进行舆论宣传的重要手段是从事报刊活动。该文分析了梁启超在戊戌运动时期、启蒙运动时期、立宪运动时期、护国运动时期、五四运动时期的报刊活动,并总结了他在办报活动中体现的六种特色:形成时务文体;报刊活动与当时社会民主化运动紧密结合;报刊活动与学术研究紧密结合;变与不变在梁启超报刊活动中的辨证体现;梁启超的报刊活动使中国近代形成第一次办报高潮;过分强调报刊的政治功能。
从1898年的戊戌维新到1919年的五四运动期间,梁启超作为维新派人士、近代宣传启蒙思想的先锋主力,为了救亡图存,发起参与了清末民初的一系列民主化现代化运动。在追求民主化道路中,梁启超进行舆论宣传的重要手段是从事报刊活动。他的报刊活动不仅推动了一系列的政治运动,而且对社会起到思想启蒙和教育的作用,具有鲜明的特色。
一、 梁启超在各个时期的报刊活动
(二)戊戌运动时期
梁启超为推行变法,先行办报制造舆论。他主笔的《万国公报》、《强学报》、《中外纪闻》等,开风气之先,成为宣传维新的重要传媒,也成为中国政党报之先河。他主编的近代中国第一份报纸《万国公报》在京城引起轰动,“朝士乃日闻所不闻,识议一变焉”①,后被查封。梁启超看到了报刊的巨大作用,“自审舍言论外未由致力,办报之心益切”②。梁启超又《时务报》为中心,宣传维新变法。数年之后,梁启超不无得意地回忆道:“甲午挫后,《时务报》起,一时风靡海内,数月之间销行至万余份,为中国有报以来所未有,举国趋之,如饮狂泉。”③自《时务报》创办至1898年3月梁启超在《时务报》论说中居于核心地位。他发表了大量政论文章,以《变法通议》一文最为著名,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纲领性文件。他在报章中呼吁变法维新,痛陈亡国的危险,喊出了“变亦变,不变亦变”的驱赶时代前进的号令,吹起了时代的最强音。此外,梁启超还策划和支持了澳门的《知新报》、上海的《农学会报》、《蒙学报》、《演义报》和《萃报》。《知新报》与《时务报》南北呼应,紧密配合,对维新思想的传播,对士大夫知识分子的思想解放,都起过很大的促进作用。
梁启超通过舆论宣传变法图强的道理,使中国第一场政治和思想文化的现代化运动——戊戌维新运动开辟了中国政治现代化的道路,维新思想文化运动给中国社会注入了全新的活力。
(二)启蒙运动时期
在这一时期,梁启超主办的报纸是《清议报》、《新民从报》和《时报》,其中尤以《新民从报》影响最大。
1898年12月23日,他在日本横滨创办《清议报》,倡导民权,启发民智。《清议报》言论思想内容中的进步与落后交织、积极与消极并存的状况,伴随着该报始终。它反映出流亡海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此时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的矛盾性和复杂性。
1899年康有为赴加拿大后,梁启超冲破了康有为的束缚,他在《清议报》上大力提倡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天赋人权,攻击西太后及腐败的封建专制制度。在保皇党内部,也形成了一个以梁启超为首的叛逆集团,他的周围有了一批“排满”、“革命”的维新派人士。但多数爱国华侨对革命尚缺乏明确认识,保皇维新的主张仍有很大市场,梁启超对以往的主张产生了怀疑,康有为又以师生之情感化他,梁启超那股革命热情逐渐淡化,从革命又变为保皇。改良主义的基本立场及其师康有为的多方掣肘,使他无法迈出革命的一步,最终还是回复到保皇的轨道。
1902年梁启超在日本办起了《新民从报》。梁启超在《新民从报》上大力宣扬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平等,大力鼓吹民权、共和、革命和破坏,并且大量介绍西方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涉及到西方人物孟德斯鸠、卢梭、达尔文、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培根、笛卡儿等近百人。作为一名具有强烈的社会良知和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投身于救国救民的实践中,进行国民启蒙,提倡改造国民素质。梁启超在这一时期的言论在当时和以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毛泽东、郭沫若、胡适等一大批新型知识分子颇有启迪。美国之行后,思想言论大变的梁启超不再谈种族革命,宣布与共和长别。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迅猛向前发展时,《新民从报》的宣传方针和内容不断发生变化和倒退。1904年初,梁启超在《新民从报》上发表了《新民说论私德》,公开反对革命。后来梁启超又在《新民从报》上竭力鼓吹“开明专制”、“君主立宪”。《新民从报》走到了革命的对立面。
此外,梁启超还主持创办了其他一些报刊。1903年,他创刊了中国第一份专门刊登小说的杂志《新小说》,大部分用白话文写成,发起“小说界革命”,成为中国近代新体小说的开创者。次年,他在上海创办《时报》。《时报》版式新颖、格调高,内容丰富,注重新闻时效和时事评论。
(三)立宪运动时期
立宪运动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宪政启蒙时期,是新民启蒙运动的发展。作为立宪派首领的梁启超在这次办报热潮中仍是独领风骚,主持创办的《政论》和《国风报》等是最有代表性、影响最大的立宪报刊。《政论》于1907年10月创刊于日本东京。该报以政论为主,大力呼吁速开国会,建议建立国会制度,实行地方自治。1910年,他又在上海创办《国风报》。该报大力宣传宪政理论知识,仍倡议速开国会,指导国会请愿运动的开展。
这时期,梁启超充分利用报纸,把握舆论导向,一方面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同时使中国的新闻事业迈向新阶段。
(四)护国运动时期
1915年1月,中华书局创办《大中华》杂志,聘请梁启超当总撰述。梁启超在《大中华》上发表揭露二十一条要求的文章,警告日本不得乘人之危,他的言论唤起了同胞正视日本的阴谋诡计。该刊发表了他那篇著名的讨袁檄文《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这篇文章标志着梁启超从“联袁拥袁”最终走向了“反袁讨袁”,吹响了护国运动的战斗号角。在护国运动时期,《时事新报》与梁启超关系密切,初创时主张保皇,后来又鼓吹立宪,民国成立后成为进步党的喉舌。
从反袁世凯宣言书到各种护国的对外文件,梁启超的笔时刻指挥运动的进程,推动运动不断深入。在全国掀起反袁大浪。他最重要的功绩在于广泛地宣传了资产阶级新思想,猛烈抨击了封建专制制度,在历史发展的链条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先声。
(五)五四运动时期
梁启超等进步党人1916年在北京创办《晨报》。该报以揭露军阀专制、官僚卖国为宗旨,并时常抨击执政的北洋政府。《晨报》最早披露了巴黎和会决定交付日本的消息,在社会上引起震动。在五四运动中,《晨报》对学生的爱国活动作了大量的集中的报道,充分发挥了新闻在爱国运动中的作用。1922年梁启超告别报坛后,企图从旧学中寻求救世良方,然而刚好和勃勃兴起的五四新文化运动背道而驰。
坚持改良,反对革命,是梁启超一生基本的政治主张,晚年也不例外。时代在发展,而梁启超的改良主义思想却没有根本性的变化,这就决定了他对新时期出现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工农运动、阶级斗争、暴力革命、***以及第三国际等,都必然持对抗态度。
二、梁启超报刊活动中的特色
梁启超从《时务报》起,开创了新式报刊文体——时务文体。这种新式报刊论说文体是从文言文向白话文过度的形式,它生动活泼,夹杂着大量的俚语和外来语,雅俗共赏。梁启超自己总结说:“启超素不喜桐城派古文,幼年为文、学晚汉魏晋,颇尚矜炼。至是自解放,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致不检束,学者竟效之,号为新文体。老辈则痛恨,诋为野狐。然其文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感情,对于读者,别有一种魔力焉。”
这种文体的特点是:一是“纵笔所致不检束”。即要求摆脱各种古文义法的舒服,打破古文、时文、散文、骈文的界限,实行文体上的大解放。这是因为梁启超等人的政论文章,宣传的是救亡图存、变法维新的政治主张和各种新颖思想,为实行政治改革摇旗呐喊。而且报纸这种大众传媒改变了文化传播形式,扩大了受众的空间分布和社会层面。因此,旧的表现形式不仅无法容纳新的内容,而且也不能满足社会公众的需要。这就要求彻底摆脱桐城派古文、八股文的僵死文体的束缚,应于时势,用通俗的文字发挥新颖的思想。
其二、“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即要求文章的语言浅显流畅,明白通晓,屏弃矫揉造作、艰涩古僻的文字,同时又允许根据内容的需要,使用俗语、韵语及外来的词汇、句式和语法来论证问题、说明道理。这是因为梁启超等报刊政论家,在自己的刊物上向读者介绍了大量的有关西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知识,引用了大量的对于中国人来说十分陌生的名词术语。对于这些外来的新鲜东西,不能削足适履,只能兼容并包,允许它存在。既然如此也就只能打破陈规,采用能够和它的极其丰富、广泛的内容相适应的表现手法了。
其三,“条理清晰,笔锋常带感情”。即要求文章层次清楚,逻辑行强,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被说服,进而接受他们的主张。他写出来的文章感情充沛,气势磅礴,自由放纵,不拘一格,对辛亥革命时期乃至五四运动以后的文风都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二)报刊活动与当时社会民主化运动紧密结合
梁启超是中国最早提倡和推行全面现代化的人,是最重视人的现代化和文化的现代化的知识分子。全面的现代化包括政治、经济、学术、文化和思想道德等的各个方面,既有社会现代化,也包括人的现代化。而梁启超是清末民初二十年间一系列政治、思想、文化现代化运动的主将和推动者。他掀起的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运动,开创了以报刊实行广泛社会教育的先河。
在维新运动中,他不仅要变法,更重视宣传变革思想,以启迪民智、绅智;立宪运动中,他鉴于国民缺乏宪政知识,大力宣传有关知识;护国运动中,他通过报章阐述法的重要性,明确应具有的权利和尊严。而梁启超在宣传新思想、建设新文化的同时,也有力地促进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三)报刊活动与学术研究紧密结合
梁启超主张在发扬本国学术吸收西方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中华民族的新文化。他的学术研究活动与报刊活动紧密结合,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在1899年以前,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弘扬今文经学为主,在《时务报》时期开始编辑西方知识。第二阶段为1899——1907年,《清议报》和《新民从报》期间,以介绍西方学说为主,包括亚里士多德、孟德斯鸠、卢梭、边沁等人的政治学,达尔文、颉德的进化论,以及其他西方哲学、经济学等,同时基本完成了中国史学、法学、小说、诗歌等方面的理论研究。第三阶段为1908年——1919年间,以政治宣传活动为主,结合政治需要进行学术研究,完成了宪政学、财政学、推行货币学、方志学等方面的研究。第四阶段为1920——1928年间,引进西方大量原著和聘请西方著名学者来华讲学,同时集中精力整理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取得了他一生中最为辉煌的学术研究成果。在引进西方大量名著的同时,对中国古典经籍作了许多总结性开创性的研究,其成果之丰硕琳琅满目,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其中最有影响者为《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先秦政治思想史》、《儒家哲学》、《佛家研究十八篇》、《中国历史研究法》等等。
综观梁启超学术研究,他是中国几千年来旧学的总结者,中西结合新学时代的开创者,可称为中国近代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的许多学术观点大多具有较高的价值。
(四)变与不变在梁启超报刊活动中的辨证体现
梁启超一生的政治生涯,经历了两次大的转变:一是由改良派到保皇派的转变;一是由拥袁到反袁的转变。梁启超的这些变化可以从一些报刊中反映出来。从创办《清议报》到《新民从报》停刊的10年中,梁启超的政治思想从维新到革命,从革命变到保皇,又从保皇变到立宪。这些转变都清楚地反映在上述报刊的文字中。梁启超由激进向温和的转变,实际上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急剧变化的反映。梁启超一生善变,但追求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救亡图存的理想始终没有变,只是各个时期的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五)梁启超的报刊活动使中国近代形成第一次办报高潮
梁启超的报刊活动,尤其是《时务报》的成功,使全国各地维新人士深受鼓舞,各种鼓吹变法的刊物,如《国闻报》、《湘报》等二三十家报刊先后面世。在维新报刊外,大量的时政刊物,重庆的《渝报》、成都的《蜀学报》、广州的《岭学报》、福州的《福报》、桂林的《广仁报》、上海的《富强报》、《东亚报》、《求是报》等,此时也纷纷创刊。各类综合性报刊、专业性报刊及文摘性报刊,这时也不断出现,其中既有日报,也有旬报、月报,形成一股红红火火的办报热潮。如妇女报《女学报》,晚报《上海晚报》,译报《译书公会报》,文摘报《集成报》。《演义白话报》、《无锡白话报》等最早的白话报刊也在这一时期先后问世。以上海为中心,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一批由著名文人李伯元、吴跃人等主编的小型文艺报刊,其中有《指南报》、《采风报》、《笑报》和《趣报》。
六、过分强调报刊的政治功能
梁启超以报刊为阵地,推动一系列的政治运动,在反对封建专制,建立近代民主政治宣传上,他既狂热鼓吹革命共和,又一变而为君主立宪的旗手。从理论宣传及社会实践上,他都是资产阶级革命的积极倡导者,是中国追求民主实现的先行者。
他认为办报是强国的手段,把报馆作为治之具,强调报刊的政治功能,而在近代社会为其他国家报人所普遍看重的经济功能、娱乐功能则被明显忽略。所以如此主要因为这一时期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刚刚起步,对经济信息和广告推销的需求还比较少,报业的经济特性尚未充分显露,而民族危亡的切肤之痛、维新变法的迫切需求,当然使报刊的政治功能得以强化。他主持的报刊多以政论为主,新闻报道未能成为报刊的主角;即使新闻报道,也成为发表政见的工具,或夹叙夹议,或使用编者按语,寓评论于报道之中。梁启超还提出了利用报刊“制造舆论”的口号。在梁启超看来,事实为传达观点服务,只要实现了自己的意旨,新闻真实与否无大局。在梁启超之后,随着阶级、民族斗争的深化,报刊经常作为党派斗争、阶级斗争的舆论工具,教化民众、指导工作的职能不断得到强化。
[注释]:
①丁文江:《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0页。
②梁启超:《在报界欢迎会演说词》,载《戊戌变法》丛刊(四),神州国光社1953年版,第255页。
③梁启超:《清议报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饮冰室文集》之六,第52页。
④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朱维铮校注《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70页。
参考文献:
[1]孟祥才:《梁启超传》,北京出版社1980年11月。
[2]董方奎:《旷世奇才梁启超》,武汉出版社1997年10月。
[3]黄敏兰:《中国知识分子第一人:梁启超》,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
[4]胡文龙等人著:《新闻评论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7月第一版。
[5] 《从梁启超的报刊实践看其“善变”与“不变”》,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2卷第5期,2000年10月。
[6] 《梁启超与〈时务报〉》,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7卷第5期,1998年9月。
[7] 《对梁启超新闻思想的历史观照与反思》,社会科学辑刊,2002年第6期(总第143期)。
[8] 《世俗化的理想与理想化的实效——浅析梁启超前期报刊文章盛行的原因》,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9] 《略论梁启超对〈时务报〉的贡献》,《学术论坛》,199505。
[10] 《维新志士与近代报刊发展》,《史学月刊》,199804。
[11] 《20世纪初旅日华人所办报刊对中国社会变革的作用》,《日本问题研究》,199503。
[12] 《论梁启超由拥袁到反袁思想的演变》,文史哲,1994年第4期。
[13] 《论梁启超的启蒙思想》,《河北学刊》,199503。
[14] 《梁启超:近代中国的精神之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7卷第5期,199809。
参考资料:
不知道你要的是不是这个:
有些答案省略了。
一、为学
1、①代词,天下事。②动词,往、到。③助词,无实义。
2、①说。②到;凭。③依靠。④然而。
3、①人之为学有难亦有易。②人之立志,应超越蜀鄙之僧。
4、为之。不为。只要去“为”,困难是可以克服的;客观条件再优越,如果“不为”,那么也无法成功。
译文
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容易了;如果不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困难了。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学习,那么困难的也容易了;不学习,那么容易的也困难了。四川的边境上有两个和尚,其中的一个贫穷,其中的一个富有。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去南海,怎么样?”富和尚说:“您靠什么去呢?”穷和尚说:“我靠着一个水瓶一个饭钵就足够了。”富和尚说:“我几年来想雇船而往下游走,还没有能够去成。您靠什么能去!”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告诉富和尚。富和尚显出了惭愧神色。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达了。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
二、盲苦
1、A 2、C 3、B 4、D 5、C
译文
有盲人经过干枯的小溪,(盲人)在桥上不小心掉下去,两手抓住栏杆上的横木,小心谨慎地牢牢抱紧(栏杆),自己认为手如果没有抓紧一定会掉进深渊了!过路人告诉他:“不要害怕,只管放手就是实实在在的地面啊。”盲人不信,握住栏杆大哭大叫,时间长了,(盲人)筋疲力尽,手没有握紧掉到地上,于是自己嘲笑自己说:“哈哈!早知道是实地,何必累那么久自己把自己害苦了呢?”大路是很平坦的,只限于在空中想,守着某个一点矜持自负的人,看到这个故事该醒悟了吧!
三、蝜蝂
1、A 2、C 3、D 4、D
5、①今世之嗜取者。②遇货不避,以厚其室。③苟能起,又不艾。④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
6、讽刺那些既贪婪又好攀高、不死不罢休的官场人物。
译文
蝜蝂是一种喜爱背东西的小虫。爬行时遇到东西,总是抓取过来,抬起头背着这些东西。东西越背越重,即使非常劳累也不停止。它的背很不光滑,因而东西堆上去不会散落,终于被压倒爬不起来。有的人可怜它,替它去掉背上的东西。可是蝜蝂如果能爬行,又把东西像原先一样抓取过来背上。这种小虫又喜欢往高处爬,用尽了它的力气也不肯停下来,以致跌倒摔死在地上。现今世上那些贪得无厌的人,见到钱财就捞一把,用来填满他们的家产,不知道财货已成为自己的负担,还只怕财富积聚得不够。等到一旦因疏忽大意而垮下来的时候,有的被罢官,有的被贬往边远地区,也算吃了苦头了。如果一旦被起用,他们又不思悔改,天天想着提高自己的地位,加大自己的俸禄,而且变本加厉地贪取钱财,以至接近摔死的程度,看到以前由于极力求官贪财而自取灭亡的人也不知接受教训。即使他们的外形看来庞大,他们的名字是人,可是见识却和蝜蝂一样,也太可悲了!
四、三江观潮
1、A 2、C
3、①海塘上有人呼叫潮来了、看潮啊,我急忙去海塘上,章侯、世培二人接踵而至。②看那潮使人心惊目眩,坐定半日,脸色才恢复平静。
4、①潮头一线。②稍近。③渐进。④再进。⑤潮到塘。⑥龟山一挡。
5、①“稍近,则隐隐露白,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用一群小鹅鼓翅奋飞比喻潮水,不但写出活泼灵动的姿态,而且写出它们受惊的情状,从中折射出作者惊喜的心态。
②“渐进,喷沫冰花蹴起,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用“雪狮”比喻,不但写出排山倒海的汹涌场面,而且表现了观者由潮水惊骇奔突引起的震恐。
译文
这是以前的事情了,在三江看潮,实际上无潮可看。午后有人喧闹着传到:“今年暗涨潮啊!”每年都这样。庚辰八月,吊朱恒岳少师到白洋,与陈章侯、祁世培坐在一桌海塘上有人呼叫看潮,余迅速去看,章侯、世培接踵而至。站在塘上,远见潮头像一条白线,从海宁奔来,一直到塘上潮水越来越近,喷出的泡沫溅起的水花,涌起的潮水如百万雪白的雄狮一般,遮蔽了大江奔流而下,像用怒雷鞭打它们一样,所有的狮子聚集在一起,没有一头干争先抢后的看到的人惊恐的推开,跑到塘下避之潮到塘上,尽力喷薄而起,水花激射,溅起来有好几丈高,地面都湿透了潮水旋卷着向右而去,被龟山一挡,轰隆着好像十分愤怒一样,龙湫之水像炒菜一样翻滚不止,在半空中飞舞,看了惊吓眩目,坐了好一会儿,脸色才镇定下来。
先辈说:“浙江潮头,从龛、两座山冲刷激荡而起白洋在这两座山之外,潮头却更大了,这是为什么呢?
五、诗穷而后工
1、①奇怪
古义:奇特怪异的事情和东西。今义:(认为)奇特不寻常或感到出乎意外。
②人情
古义:人的内在情感。今义:人与人之间的交情或感情。
2、①前途顺利。②内心。③借……进行指责。④精妙。⑤差不多。
3、C(中心论点是文章末句)
译文
我听到世人常说:诗人仕途畅达的少,困厄的多。难道真是这样吗?大概是由于世上所流传的诗歌,多出于古代困厄之士的笔下吧。大凡胸藏才智而又不能充分施展于世的士人,大都喜爱到山头水边去放浪形骸,看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等事物,往往探究它们的奇特怪异之处,内心有着忧愁感慨愤激的郁积,这些情感化为诗兴,即寄托在怨恨讽刺之中,道出了逐臣寡妇的慨叹,而写出了人所难于言传的感受来。大概越困厄就越能写得工巧。如此说来,并非写诗使人穷困潦倒,大概是穷困潦倒后才能写出好诗来。
六、君子之学
1、(无解)。例句中的“乎”,可解释为“到”。
2、D
3、①都可以用来供一般人效法。
②怎么能够让自己的七尺之躯具有美好的品德呢?
4、①BG ②AE ③AF ④AD
5、学习必须牢记于心,休养自身的品德,体现在行动上,使自己的一言一行合乎道德标准,可供一般人效法。
七、匠石运斤成风
1、①像。②斧。③替。④自己的。
2、①匠石放手砍去。②楚人让匠石用斧子砍掉白粉。
3、“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的故事。
4、比喻手法熟练,技术神妙。
5、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8、商鞍立木建信
1、①京城市镇。②一周年。③国君的继承人。④第二天。⑤没有一个人。
2、①变法的命令已经拟定完备,但还没有公布。②招募有能把木头移放到京城北门的人,奖给他二百两银子。③民众为国作战十分勇敢,而对结仇私斗则畏惧胆怯。
3、①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②尽迁于边。③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
4、①结构助词,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②三丈之术,代词。③无义,调整音节的助词。④前一个作动词“到”;后一个作结构助词,无义。
5、①民怪之。②太子,君嗣也。③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6、可围绕信用的重要性谈各自的体会。
译文
(商鞅)制定新法完毕尚未颁布,恐怕百姓们不相信(自己,于是在泰国都域的南门口竖立了一根三丈长的木头,招募有能把木头搬移到北门的人,赏赐他二百两银子。百姓感到很奇怪,都不敢贸然去搬移。(商鞅)又说:“能搬移木头的人,赏五十金。”这时有一个人出来将木头搬移到北门,(商鞅)当众就赏赐给(他)五十金(以表示自己言而有信)。事后,就颁布了新法。新法颁布实施满一年,秦国的老百姓到国都谈论新法不便利的人以千来计数。在这个时候太子犯了法。商鞅说:“法令不执行,是在上面的人触犯了它。太子,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刑,就处罚他的师傅公子虔,在他的师傅公孙贾面额上刺字。”第二天,秦国人都服从了法令。运行了十年,秦国的道路上,山上没有盗贼,民众为国作战十分勇敢,而对结仇私斗则畏惧胆怯,乡乡邑邑都治理得很好。秦国的老百姓当初谈论新法不便利的,现在都来说新法很便利。商鞅说:“这些都是扰乱法令施行的人。”把他们全部迁往边远地区。这以后老百姓不敢议论法令了。
9、可法不死
1、①两种。②下酒。③等到。④醒。⑤超过。⑥借。
2、C(“建”、“裘”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惊”,使动用法)
3、①衣食简朴。②舍己为国宁愿无子。③爱护将士。④凭几醉卧。⑤不设警备。
4、反衬。深受爱戴。
5、D
译文
史可法作为督师,他行军不打遮阳御雨的伞,吃饭不用多种花样的菜肴,夏天不用扇子,冬天不穿皮衣,睡觉不解衣衫。年过四十,没有儿子,他妻子想为他娶妾。他叹息说:“公事正繁忙,怎敢为儿女之事计议啊!”他除夕也批公文到深夜,因疲倦命取酒喝。厨师报告肉已分给将士,没有可以下酒的菜肴,他就取盐来下酒。可法平时善于饮酒,几十杯酒下肚不会迷乱,但在军中滴酒不沾。这一晚上他喝了几十杯,思念先帝,不由得潸然泪下,使靠在茶几上熟睡了。等到天明,将士聚集在操门外,可是现在门不开,可法身边的将士远远地报告了门不开的原因。知府任民育说:“相公这夜能安睡,不容易啊!”命令鼓人重新击四下,告诫左右将士不要惊醒相公。一会儿,可法醒来,听到鼓声,大怒说:“谁触犯了我的命令!”将士们转述了任民育的好意,才获宽兔。可法曾孤身一人在督师府或船主,有人说应当设有警卫人员,可法说:“生死在天命。”可法死,寻觅他的遗骸,又正值酷暑,所有的尸体都受热变质,无法辨认。过了一年,家人举着他的袍纺招魂,将他安葬在扬州城外的梅花岭下。以后四方起兵的人,大多借他的名号行事,所以当时人们都说可法没有死。
10、乐羊食子
1、①同“悬”,这里指高高地吊起来。②使……衰落。使动用法。③终于。④更加。
2、①持(之)归。② 以(之)为。③为(之)衰志。
3、①乐羊因有功却被怀疑。②那母鹿跟随秦西巳不断地哀鸣,秦西巳不忍心,便放了幼鹿,让它随母鹿而去。
4、C
译文
乐羊担任卫国的将领来攻打中山国。他的儿子在中山国,中山国悬吊起他的儿子给乐羊看,乐羊不因此事而使斗志衰落,攻打中山国更加猛烈了。中山国因而就煮死了他的儿子,并且把肉羹送给他,乐羊把一杯肉羹全吃完了。中山国看他确实铁了心了,没有耐心跟他作战,终于被攻占了,就替魏文侯开拓了国土。魏文侯嘉奖他的功劳却怀疑他的人格精神。孟孙捕获到一头幼鹿,让秦西巳拿它回去,那头母鹿跟随着不断哀鸣,秦西巳不忍心,将幼鹿放回给了那头母鹿。孟孙很愤怒地赶走了秦西巳。待了一年,把秦西巳召回来并把他任命为太子傅。手下的人就问:“那秦西巳对你是有罪的,现在把他任命为太子傅,是什么原因呢?”孟孙说:“因为一头幼鹿,不忍心加害,又将会忍心如害于你们吗?”所以说:机巧奸诈不如笨拙、诚信。乐羊因为有功却被怀疑,秦西巳因为有罪却更加被信任,原因在于仁爱与不仁爱啊。
11、工之侨献琴
1、C 2、B
3、略
启示:判定一个事物的好坏,应该从本质上进行鉴定,而不是从浮华的外表来下结论。只有本质上是好的东西,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否则,再华丽的外表也只能作为摆设,起不到任何作用。同时,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应该学会变通地适应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具备生存的基本条件。
理解:本文是刘基《郁离子》中的一篇寓言。文中以工之侨二次献琴的不同遭遇,揭露了社会上评价、判断事物优劣仅凭外表,而非依据内在品质的现象,告诫人们切不可被表象所迷惑、蒙蔽。文末“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的感叹是值得人们深省的,其寓意至今还能给人以启迪与警戒。
译文
工之侨得到一棵良好的桐树,砍来作成一张琴,装上琴弦弹奏起来,优美的琴声好像金属与玉石相互应和。他自己认为这是天下最好的琴,就把琴献到主管礼乐的官府;官府的乐官让国内最有名的乐师考察它,说:“不古老。”便把琴退还回来。工之侨拿着琴回到家,跟漆匠商量,在琴身漆上残断不齐的花纹;又跟刻工商量,在琴上雕刻古代文字;把它装了匣子埋在泥土中。第二年挖出来,抱着它到集市上。有个大官路过集市看到了琴,就用很多钱买去了它,把它献到朝廷上。乐官传递着观赏它,都说:“这琴真是世上少有的珍宝啊!”工之侨听到这种情况,感叹道:“可悲啊,这样的社会!难道仅仅是一张琴吗?整个世风无不如此啊。”
12、郢书燕说
4、C
译文
楚国有一个人写信给燕国的相国。时值晚上,灯光昏暗,于是对身边举烛的侍从说:“把烛火举高。”可是不小心把这句话写到信里面去了。其实,“举烛”并非写这封信的意思或目的。燕国的相国收到信,理解为:举烛的意思乃是,追求光明,也就是要广招天下贤能之人来任命为官,这样国家才有希望。燕国的相国于是告诉了燕王,燕王大喜,以此来治理国家。虽然这样得到的效果很好,但是根本就不是原来的意思。现在的学者很多也是这样的。
13、物各有短长
1、B 2、D
译文
甘茂出使齐国,要渡过一条大河。船户说:“河的河面很窄,你连自己过河都没有办法,还能给国王讲出什么好办法呢?”甘茂说:不是这样的,你不知道这其中的道理。事物各自有它们的长处和短处;谨慎老实厚道忠诚的人,能辅助主人,不能被派去用兵;骐、骥、騄、駬这样的宝马,可以日行千里,而把它们放在家里,让它们去捕老鼠,竟连小猫都比不上;干将这样锋利的好剑,在天下人口中都可以听到它的名字,工匠用它劈削木头还比不上斧子。现在拿着船桨随着河流的波浪进退自如,我比不上你;游说有着几千辆马车的君主、有着几万辆马车的国王,你就比不上我了。
14、徐文长传
1、①纵情。②立足。③体例文风。④巧妙的构思。⑤英雄气概。
2、B
3、①描写其游览中见到的景物。②表达其壮志难酬的悲哀。
4、比拟;比喻。生动形象而有力地表现出文长文风的自然率真、跌宕多变。
5、要点:生活经历影响作品风格。文长因为官场失意,因而纵情山水,这使他的作品以写自然景物和表达自己的悲愤情怀为主要内容。因为他见多识广,又心怀不平,加上本性率真,所以他的作品有慷慨之气、英雄之气,给人惊心动魄的感觉。
译文
文长既然已经在官场不能够得意了,便从此任性吃酒,尽量潜玩山水,跑到河北山东北京河南一带地方去,跑到尽头去游玩,北方沙漠地方。他所看见的山,好似在那里跑,海水好似站起来一般,沙泥好似飞起来一般,雷到处响着,雨点很大好似叫喊一般,树木倒下来掩住了很深的山拗,大概见到人物鱼鸟,一切可以叫人惊慌,可以叫人诧异的样子,一样一样都表现在他诗中。他的胸中有一股很强盛的气,不可磨灭的气,又有英雄没处立脚的悲愤。所以他做成的诗好似生气,好似笑,好似水冲出在两山的脚下,发出大声来,好似草木种子钻出泥土中来,好似死了丈夫的女人在夜里哭泣的声音,好似出门在外面的人被寒风惊醒。虽说他的体裁常有不高明之处,但是创造出独特的心思,有帝王的气象,不是那有着女人气息, 专去趋奉着别人的人所敢和他比的呢。
15、晏子之御者
1、①替,介词。②作为,动词。③担任,动词。
2、①用鞭子打,作动词。②担任宰相,作动词。③驾车的车夫, 作名词。④乘着,作动词。3、D
4、因为“御”为人仆御,却意气扬扬,自以为足。
5、C
译文
晏子担任齐国之相时,有一天出去,他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偷看她丈夫。她丈夫替国相驾车,坐在车盖下,(用鞭子)拍打着车前的四匹马,趾高气扬,十分得意。(车夫)回来后,他妻子要求离婚。车夫问她是什么原因。妻子说:“晏子身高不满六尺,身为齐相,名闻各国。今天,我看他出门,看上去志向远大、思虑深远的神情,常让人感到他有着身居人下的样子。现在看看你,身高八尺,却做人家的车夫,可是看你的样子,好像还觉得很满足,我因此要求离婚。”从此之后,那车夫处处收敛,变得谦卑恭谨多了。晏子觉得奇怪,就问他怎么回事,车夫据实相告,晏子就推荐他做大夫。
16、与高司谏书
1、B(“黜”,在这里是“罢免所任官职”的意思)
2、D(两个“责”分别作“指责”和“要求”讲,两个“以”分别作“因为”和“而”讲)
3、C(“庶乎”,这里有“企图”的意思)
4、D(“智”,译作“小聪明”,符合语境意;“贼”,意为“败类”)
5、C(“戏言”,是“开玩笑”的意思;“乃”,有转折义,应译作“却”。)
6、B(①、④、⑤均不含对高司谏的指斥)
7、B(该项将高司谏的卑劣行径轻描 淡写为“不敢持公道”,“是个无能的谏官”,实际上高司谏是趋炎附势,对范仲淹落井下石,且“以智文过”的小人,欧阳修在信中对他予以痛斥。从本文最后“今乃不然”以后的几句话可知。)
译文
前日范希文被贬官后,我在余安道家与您相见,您诋毁讥讽范希文的为人。我才听到时,疑心您是玩笑之言;及至见到尹师鲁,也说您深深非议希文的所为,此后我的怀疑就弄清楚了。希文平生刚毅正直,好学,通晓古今。他在朝为官,做事光明磊落,有始有终,这是天下所共知的。如今又因言事触怒了宰相,身为谏官的您,玩不能为他辩白是无罪的,又怕有见识的人责备自己,于是就随着某些人一起诋毁他认为 他该当被贬黠,这可真是怪事啊!人的禀性,有的刚正果敢,有的怯懦软弱,这是天生的,不能勉强,即使是圣人,也不能要求别人一定要做他做不到的事。如今您家有老母,自己又珍惜官位,害怕丢官后遭受饥寒就十分看重眼前的利禄,因此不敢有丝毫触犯宰相从而招致刑祸的表现,这是庸人的常情,不过做一个没出息的谏官罢了。即使是朝延的君子,也会怜悯您不敢直谏的苦哀,而不会要求您必须直谏。现在却不是这样,您反而昂然自得,一点也没有羞愧畏惧的意思,甚至随意诋毁希文,认为他该当贬黠,妄图以此来掩饰自己不敢言的过错。以自己的力量不敢去做的, (而硬要做),对一般人来讲是办不到的(因而不足怪);但如果耍小聪明来掩饰自己的过错,这就是君子中的败类了。
原文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上面的是语文书里的原文,以下是《浮生六记》里的原文: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盛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蛤蟆,鞭数数十,驱之别院。年长思之,二虫之斗,盖图奸不从也,古语云奸近杀,虫亦然耶?贪此生涯,卵为蚯蚓所哈,肿不能便,捉鸭开口哈之,婢妪偶释手,鸭颠其颈作吞噬状,惊而大哭,传为语柄。此皆幼时闲情也。
《童趣》通假字
1 强: 通“僵”,僵硬。项为之强:脖子看得都酸了。
《童趣》词类活用
名词用作动词:1鞭数十(“鞭”,鞭子,这里活用名词作动词,“鞭子打”的意思。)
2果然鹤也(“鹤”,白鹤,这里活用名词作动词,“变成白鹤”的意思。)
《童趣》一词多义
⑴观: ①昂首观之〔看〕 ②作青云白鹤观〔的景象〕
⑵察: ①明察秋毫〔看〕 ②必细察其纹理〔观察〕
⑶时: ①余忆童稚时〔时候〕 ②故时有物外之趣〔时常〕
⑷以: ①徐喷以烟〔用〕 ②以丛草为林〔把〕
⑸为: ①项为之强〔因为而〕 ②以丛草为林〔当作〕 ③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
⑹之: ①昂首观之〔代词,指蚊子〕 ②物外之趣〔助词,的〕 ③心之所向〔这样〕 ④观之,兴正浓〔代词,指两只小虫斗草〕 ⑤项为之强〔代词,指看蚊子〕 ⑥驱之别院〔代词,指癞蛤蟆〕
⑺其∶ ①必细察其纹理〔代词,指微小物〕②蹲其身〔代词,指我〕③神游其中(在,代词)
《童趣》古今异义
方:古义:正在; 今义:方形
或:古义:有时,有的人; 今义:或许
余:古义:我; 今义:剩下
盖:古义:发语词,相当于“原来是”。 今义:动词,建筑;名词,器具上部有遮蔽作用的东西。
观:古义:景象 今义:看
私:古义:私下 今义:自私
1 有没有讲喝酒的古文
1《将进酒》唐李白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题目意译即“劝酒歌”。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曾用此题诗,为其代表作之一。
原文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何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2、《月下独酌》 唐李白
其一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其二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
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
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
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
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
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
其三
三月咸阳城,千花昼如锦。
谁能春独愁, 对此径须饮。
穷通与修短, 造化夙所禀。
一樽齐死生, 万事固难审。
醉后失天地, 兀然就孤枕。
不知有吾身, 此乐最为甚。
其四
穷愁千万端,美酒三百杯。
愁多酒虽少, 酒倾愁不来。
所以知酒圣, 酒酣心自开。
辞粟卧首阳,屡空饥颜回。
当代不乐饮, 虚名安用哉。
蟹螯即金液, 糟丘是蓬莱。
且须饮美酒, 乘月醉高台。
另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也有对饮酒的描述。等等好多。
愿对你有所帮助!
2 有没有讲喝酒的古文1、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宋代: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译文:听一支新曲喝一杯美酒,还是去年的天气旧日的亭台,西落的夕阳何时再回来?那花儿落去我也无可奈何,那归来的燕子似曾相识,在小园的花径上独自徘徊。 2、对酒 清代:秋瑾 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译文:不吝惜很多钱去买一把好刀,用貂皮大衣换酒也算得上豪迈。
革命者要充分爱惜自己的生命,抛洒鲜血做出惊天动地的事业。 3、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 宋代:张先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
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
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译文:手执酒杯细听那《水调歌》声声,午间醉酒虽醒愁还没有醒。
送走了春天,春天何时再回来?临近傍晚照镜,感伤逝去的年景,如烟往事在日后空自让人沉吟。 鸳鸯于黄昏后在池边并眠,花枝在月光下舞弄自己的倩影。
一重重帘幕密密地遮住灯光,风儿还没有停,人声已安静,明日落花定然铺满园中小径。 4、清明日对酒 宋代:高翥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译文:清明这一天,南山北山到处都是忙于上坟祭扫的人群。
焚烧的纸灰像白色的蝴蝶到处飞舞,凄惨地哭泣,如同杜鹃鸟哀啼时要吐出血来一般。 黄昏时,静寂的坟场一片荒凉,独有狐狸躺在坟上睡觉,夜晚,上坟归来的儿女们在灯前欢声笑语。
因此,人活着时有酒就应当饮,有福就应该享。人死之后,儿女们到坟前祭祀的酒哪有一滴流到过阴间呢? 5、曲江对酒 唐代:杜甫 苑外江头坐不归,水精宫殿转霏微。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纵饮久判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
吏情更觉沧洲远,老大徒伤未拂衣。 译文:我还不想回去,我就想守着一江流水,就守着这座被战争浪费的皇家园林。
我想多坐一会儿,即便时间的移动,使豪华的宫殿的位置变得朦胧难测,我仍想多看看,桃花如何追逐白色的杨花,它们如何争着抛弃这个世界。 黄鹂和白色鸥鸟,比赛逃离。
我也是厌世者,早已失去朝见皇帝的胃口。由于缺少异数,我纵酒,烂竽充之。
想隐居水边,可在水滨依然是王臣。现在老了,还说什么“事了拂衣去”。
3 找一篇关于酿酒的文言文《三国志·蜀书·许麋孙简伊秦传第八》
简雍字宪和,涿郡人也。少与先主有旧,随从周旋。先主至荆州,雍与麋竺、
孙乾同为从事中郎,常为谈客,往来使命。先主入益州,刘璋见雍,甚爱之。后
先主围成都,遣雍往说璋,璋遂与雍同舆而载,出城归命。先主拜雍为昭德将军。
优游风议,性简傲跌宕,在先主坐席,犹箕踞倾倚,威仪不肃,自纵适;诸葛亮
已下则独擅一榻,项枕卧语,无所为屈。时天旱禁酒,酿者有刑。吏於人家索得
酿具,论者欲令与作酒者同罚。雍与先主游观,见一男女行道,谓先主曰:“彼
人欲行*,何以不缚?”先主曰:“卿何以知之?”雍对曰:“彼有其具,与欲
酿者同。”先主大笑,而原欲酿者。雍之滑稽,皆此类也。
4 古诗《饮酒》原发布者:惠厚青山
1、短歌行东汉·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2、将进酒唐·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3、月下独酌唐·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4、问刘十九唐·白居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5、寄黄几复宋·黄庭坚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5 《饮酒》的诗句赏析《饮酒》组诗共二十首,这是第五首,也是最著名的一首。此诗表现了陶渊明归隐田园后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读者喜爱它,不仅仅因为它语言浅近,结构巧妙,写景如画,意境高远,还由于它所蕴涵的深刻哲理,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反对“心为行役”的“物化”。诗的前四句袒露了诗人能够超然出世的原因是“心远地自偏”,后六句写隐逸生活的乐趣,表现了诗人弃官归田后远离尘世,醉心田园的情志,这其中既有不满现实、洁身自好的一面,同时也流露出回避矛盾、与世无争的消极情绪。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结庐”,建造房屋;“人境”,人们聚集的地方;“车马喧”,车马的喧闹,意味着上层人士间的交往,用以指代人世间的各种纷繁杂尘。诗人将住所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嚣声。诗人紧接着就有了一问:“问君何能尔”?你如何能够做到这样呢?尔,代前句;然后自问自答“心远地自偏”。“远”是玄学中最常用的概念,表面意义是远离俗世,深层意义则是指超脱世俗利害的、淡然而全足的精神状态。此句为全篇之骨;"地自偏":觉居处僻静。这句诗将诗人的生活志向和人生态度明言道出,一个归隐之士的高雅情志跃然纸上。它告诉读者,诗人的心灵超然净化,使车马喧闹的环境也因之幽静僻远了,诗句涵蕴着深刻的哲理。“车马喧”不仅是实在的事物,同时也是象征。它代表了整个为权位、名利翻腾不休的官僚社会。这四句借眼前之物,谈人生哲理。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其结构设计也非常巧妙,第一句看似平淡,第二句就突然转折,造成悬念,类似“拗救”。第三句借势发问,第四句给出答案,四句浑然一体,以致于以造语奇险著称的忘安石都称赞说:“自有诗人以来,无此四句。”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写诗人之所为与所见,诗人所见乃"菊",风骨凌霜、傲然挺立的托寓之物,为诗人内心情致的物象;诗人所为乃是在自己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于一俯一仰间见其高洁的情致。范成大说:“名胜之士未有不爱菊者,到渊明尤甚爱之。”(《范村菊谱序》)渊明爱菊,既是由于菊花的美丽,所谓“秋菊有佳色”,还因为“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赴篱下采菊佐酒可以健身,同时菊也是诗人高风亮节的象征,正如兰之于屈原,梅之于陆游一样,都有着特殊的机缘。“悠然见南山”既可解为“见到了悠然的南山”,也可以解释为“悠然地见到了南山”。“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见":居心于有意无意之间的一瞥,反射出诗人超脱冥邈、神逸方外的悠闲心情。还有一种版本将“见”字写作“望”字,苏东坡认为如果是“望”字,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因为“望”属于有意识地注视,缺乏“悠然”的情味。而“悠然见南山”就好似在一种无意识之中,南山撞入了自己的眼帘。[2]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山林中的雾霭在夕阳之下紫气升腾,若有若无,缭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相伴飞返回巢,归隐山林。写出了诗人"悠然"所见之景,体现了诗人宁静恬淡的主观心境。这四句不仅写出了诗人无意见山、心与物遇而进入物我两忘的情态;而且描摹出一幅自然图境,把主体的情感化为客观的景物。难怪明人谢榛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二句是对全诗的总结。"此中",此时此地,此情此景;"真意",真趣,即人生之理、造化之趣,这是全篇之髓。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逻辑的语言却无法体现它的微妙与整体性。诗人在物我两忘和同构中领悟到了一种"忘言"的"真意",这无非是在告诉读者:你们看,这归隐的生活多么美好啊!又何必要去为官,去为"五斗米"折腰?这二句既可以看出老庄哲学的痕迹,也可以让人感悟到后世禅宗大彻大悟的意味。在诗的结构上,这二句提示了全诗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是全诗的点睛之笔。
这首诗既抒发了归隐生活的悠闲恬静的欣悦,又蕴含着诗人对宇宙人生超然境界的向往和憧憬。此诗最大的特点就是说理、抒情、写景交融一体。如:“结庐在人境”是写景,“而无车马喧”是抒写超脱尘世的感受,是抒情,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尤其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将诗人淡泊的心境和优美的环境水 融,历来被评为“静穆”、“淡远”,为后世所称道。“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写景,但从写景中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将情融于景中。诗的最后两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直接抒情,同时又蕴涵了丰富的人生哲理。整首诗无不是景中含情,情中见理,余音绕梁,回味悠长。 (尹东晖 撰写)
6 给一些关于喝酒的经典古诗词吧问刘十九 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
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原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