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胜杰:病逝4年,妻子宋艳独守故居,他们之间的感情令人泪目

师胜杰:病逝4年,妻子宋艳独守故居,他们之间的感情令人泪目,第1张

2018年7月在一档节目中,

师胜杰十分动情地说:“我对早日重返舞台充满了信心,我把我的舞台计划,计划到80岁,我只能用我的艺术和实际行动来回报支持相声艺术的观众。”

但令人遗憾的是,

师胜杰的病情突然恶化。

于9月28日,因抢救无效,不幸去世,享年66岁。

妻子宋艳更是发文称:“我们来世还做夫妻。”

四年过去了,宋艳依旧守在两个人相爱的哈尔滨。

每当想念丈夫的时候,便会拿出二人的合照,睹物思人。

宋艳对丈夫的怀念,在悲痛中的坚强,令人感动。

师胜杰与宋艳之间究竟有什么样的爱情故事,

让宋艳至今仍无法从悲痛中走出来?

而他们的女儿在父亲病逝后又做了些什么呢?

01

1953年,师胜杰出生于相声发源地的天津。

得天独厚的文化底蕴,让师胜杰从小就对上台说相声产生向往。

他的父母却不愿意儿子走相声这条路。

师胜杰的父母都是知名的相声演员,他们知道说相声所要吃的苦,不想儿子走自己的路子。

但架不住老天喂饭吃,

师胜杰在很小的时候就展现了在相声方面惊人的天赋。

父母在台上演出时,他经常会在后台学得有模有样。

同行们见了纷纷称赞的说道:“是个好苗子。”

1956年,父亲师世元在哈尔滨演出时,加入了哈尔滨曲艺团。

于是,一家三口便搬到了哈尔滨生活。

那时,师胜杰与父母住在团里安排的宿舍里。

身边围绕着各类演艺人员,让师胜杰对相声更加爱不忍释。

1960年的一天,师胜杰依旧在后台等待父母演出回家吃饭。

在父母卸妆,换衣服时,他突然表演了一段相声《捉放曹》。

这可把父亲惊着了,在此之前,师胜杰可从没有学过相声,自己也没有教过他。

看着如此具有天赋的儿子,

师世元与妻子无言对视一眼,决定让一切顺其自然。

没有父母阻拦的师胜杰开始大展拳脚。

他会在父亲不忙的时候,让父亲教他相声的基本功

也经常会请教团里的其他人如何才能将相声说得更好。

曲艺团团长在知道师世元的儿子也爱说相声后,

给他们父子儿子安排了一场双人演出。

7岁的师胜杰在舞台上大大方方的表演了《捉放曹》,迎来了满堂喝彩。

不少观众纷纷要求让他们返场再说一段。

从这之后,师胜杰与相声的缘分再也无法解开。

1年之后,师胜杰拜师著名相声演员朱相臣,开始正式学习相声的路程。

要想将相声讲得清楚,首先就要练就一口流利的普通话。

师胜杰每天早上都会到楼下的花园里,平平仄仄的练习。

就这样一天天地重复着,他的功底更上了一层楼。

实践是检验练习成果的标准。

师父会经常带着师胜杰去演出。

出色的舞台台风和优秀的技术让师胜杰的名气在哈尔滨慢慢响起。

02

1969年,师胜杰因为特殊的原因来到了生产建设兵团进行劳动改造。

在这里,他做了7年的“品酒师”。

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品尝酒的味道是不是合格的。

年仅16岁的师胜杰哪喝过这么多的酒。

刚开始的时候,喝了几口脸就红红的,头止不住地晕。

可时间一长,酒量自然而然就涨了上来。

每天9个小时的品酒时间,让师胜杰很快就对酒上瘾,甚至到了每天不喝一点浑身难受的境地。

但他不知道的是,每天喝酒的习惯给他的身体造成了多大的伤害。

如果将喝酒和相声进行排列的话,

师胜杰还是会将相声放在第一位,喝酒放在第二位。

1975年,建设兵团组织晚会,师胜杰被团里选去说相声。

重新拾起老本行的他,站在舞台上,激动的心颤抖的手怎么都停不下来。

出色地完成表演的他得到了领导的重视。

1年后,师胜杰被调到了省曲艺团。

在这里,他不仅重新开启了自己的相声事业,也遇到了相守一生的爱人。

03

宋艳作为一个北方姑娘,豪爽大气是她的代名词。

性格外向的她在团里很受欢迎。

师胜杰到团里的第一天,就注意到了跟别人说话时笑得十分灿烂的女孩。

面对新来的同事,宋艳也十分热情地上前打招呼,

两个人便有了第一次交谈。

在之后不断的相处中,师胜杰毫不意外的被她所吸引。

他也知道团里有很多优秀的男生喜欢宋艳,

跟他们相比自己一没长相、二没钱,

因此他将对宋艳的感情默默地放在心底。

感情上承受着暗恋之苦的师胜杰,开始在事业上大放异彩。

小时候刻苦练习的功底让他很快就成为团里一众相声演员中的中流砥柱。

他的演出更是场场爆满,师胜杰的名气很快就传开了。

宋艳自然也注意到了出类拔萃的师胜杰。

看着在舞台上散发光彩的师胜杰,宋艳的少女心“砰砰砰”地跳了起来。

看着师胜杰为了新节目每天废寝忘食地排练,宋艳更加觉得他是个认真负责的男人。

于是每天都会给师胜杰带一份自己做的饭。

就在这一来二去之间,两个人都确定了对方对自己的情意,

但谁都没有捅破最后一张窗户纸。

1979年,在一次团里聚餐中,喝了酒的师胜杰,终于按捺不住自己对宋艳的 情感 。

他将宋艳约到饭店的花园里,对宋艳表明自己的心意。

这声表白宋艳等了三年,她没有犹豫,便答应了师胜杰的告白。

隔在两人之间的窗户纸被彻底地捅破了。

两个人在一起后,师胜杰也向宋艳说明了家里的情况,

宋艳看中的并不是这些华而不实的东西,

她喜欢的是师胜杰这个人。

没过多久,宋艳就带着师胜杰回家见了家长。

宋艳不在乎家世,不代表她的父母不在乎。

看着一穷二白的师胜杰,宋艳的父母说什么都要让两个人分手,他们不愿意自己备受宠爱的女儿去过苦日子。

但沉浸在爱情里的宋艳听不进去父母的劝解,她与师胜杰在一起的决心非常的坚定。

她甚至剪下自己的头发,以此来表示自己要嫁给师胜杰的决心。

在父母与子女的冲突中,父母永远都是最先妥协的。

最终宋艳的父母同意了两个人的恋情。

1981年,冲破重重阻力的二人在哈尔滨领证结婚。

04

师胜杰和宋艳新婚的日子并不好过。

两个人手里没有什么钱,也没有房子,连基本的生活都成了问题。

为了省下租房子的钱,师胜杰和宋艳一商量便住在剧团的办公室里。

等同事们下班回家后,两个人便将办公桌收拾干净拼在一起,这样就成了一张床。

为了不影响第二天同事的正常工作,他们每天天没亮就起床。

将桌子上的东西放回原位。

令人庆幸的是,这样的状况并没有持续太久。

在年底的曲艺比赛中,师胜杰获得了比赛的一等奖。

为了奖励师胜杰在比赛中的优异表现,曲艺团给他分配了一套21平米的房子。

尽管这个房子很小,但师胜杰和宋艳却十分兴奋。

在偌大的城市中,终于有了独属于两个人相互依偎的温馨小窝。

好事成双,搬到小房子后没过久,宋艳就怀孕了。

宋艳本身也是十分优秀的曲艺表演家,但为了家庭为了孩子,她放弃了自己事业。

在宋艳怀孕期间,师胜杰名气大增,各种活动邀约不断。

知道妻子怀孕后,师胜杰便想留在家里照顾。

宋艳却让丈夫先忙事业,自己还在怀孕初期,不需要人照顾。

她劝师胜杰说:“你放心,我有事了会联系你。别担心。”

看到妻子如此支持自己的事业,师胜杰很感动。

1983年的一天,正在西北参加慰问演出的师胜杰,突然接到医院的电话。

妻子的预产期突然提前了,听着妻子电话那头虚弱的声音,师胜杰心里无比的担心。

宋艳安慰的说道:“我没事。你喜欢男孩女孩,你有想好孩子的名字吗?”

师胜杰说:“男孩女孩我都喜欢,如果是男孩就叫师帅,女孩就叫师朦。”

经过10个小时的艰难生产,两个人的女儿出生了。

1个月后,师胜杰终于结束了演出回到了家中。

看着躺在妻子怀里沉睡的孩子,师胜杰红了眼眶。

他上前抱住宋艳说了一声“谢谢。”

有个孩子后,师胜杰更加的努力了。

在相声比赛中更是多次获得一等奖项。

1984年,师胜杰凭借在相声方面的才华和天赋获得了相声演员侯宝林的青睐。

侯宝林更是有意将他收到门下。

得知这个消息后,师胜杰连忙跑到侯宝林的家中。

跪在侯宝林面前,喊了一声“师父”。

而师胜杰也成为了侯宝林的关门弟子。

他也不负师父的期望,

先后推出了一系列经典的相声作品。

在1989年,更是首度登上春晚,凭借着自然又清新的表演,更是被观众评为十大笑星之一。

师胜杰的名气更是进一步大增。

走在路上,经常会从不同方向听见师胜杰说相声的声音。

05

事业上获得成功的师胜杰,自然少不了应酬。

在一次次的应酬中,师胜杰年轻时留下的酒瘾又再一次被勾了出来。

平时在家吃饭,也要喝上一点小酒。

对于丈夫的这个习惯,宋艳很是生气。

每次看到师胜杰喝酒,她都会上前夺下来。

时间久了,夫妻二人玩起了藏酒找酒的 游戏 。

师胜杰每次买了酒回家,都会偷偷的藏起来。

而宋艳与师胜杰相处了这么久自然也知道丈夫的小心思。

在丈夫出去演出时,便把家从里到外的打扫了一遍,每次都能收获不少。

为了让丈夫戒酒,她更是联合女儿一起来帮助师胜杰改掉这个坏习惯。

看着如此认真的母女二人,

师胜杰也知道他们是为自己好,于是承诺道:“在家,我会控制自己,但在外面,我该喝你不能阻止我。”

家和万事兴,宋艳同意了师胜杰的说法,夫妻二人都各自退了一步。

但宋艳不知道的是,自己退的这一小步,竟然让夫妻二人从此阴阳两隔。

2017年,师胜杰在黑龙江参加演出时,突然觉得恶心想吐

他以为只是演出太累,身体突然扛不住,便吃了一些药,没有在意。

但当他巡演完回到家时,病情却突然加重了,

去医院检查后,发现已经是癌症晚期。

拿到确诊单子的宋艳瞬间就崩溃了。

她找到医生,询问患病的原因,医生说的话更是让她后悔不已,

“长时间的生活不规律,在加上抽烟、喝酒等不良的习惯,都会引发这个病症。”

宋艳的心里充满了无力感。

她本想给女儿打电话,可女儿早在2011年,就去国外留学并成家立业。

为了不让女儿担惊受怕,宋艳最终并没有告诉女儿师胜杰的病情。

为了尽快抑制癌细胞的转移,师胜杰住进了医院。

刚开始化疗的时候,头发更是大把大把的往下掉。

看着丈夫躺在病床上虚弱的样子,宋艳忍不住跑到走廊上哭了起来。

为了不让丈夫担心,发泄过后的宋艳洗了把脸,整理好自己的情绪,回到了病房。

师胜杰看着妻子红红的眼眶,也知道发生了什么,

他颤抖的拉起宋艳的手说:“别哭,我会好的,咱们不是还约定好说要去海南看海吃椰子吗,我肯定会带你去的。”

听到丈夫这么说,刚整理好情绪的宋艳又忍不住哭了起来。

2018年的春节可以说是宋艳过的最艰难的一次春节了。

她守在丈夫的病床前,看着师胜杰没怎么动过的馄饨,心里无比的担心。

能够吃下去东西,说明身体的器官都在正常的运转,病情在好转。

可师胜杰吃了两口便吃不下,虚弱的睡着了。

伴随着窗外的鞭炮声,宋艳将早已变凉的馄饨机械的吃了下去。

春节,本该是一家欢欢喜喜团圆的日子,

女儿带着孩子从国外归来,本想着给父母一个惊喜,但等到的却是父亲病重的消息。

看着躺在病床上瘦了一大圈的父亲,女儿师朦更是嚎啕大哭起来。

自己出门在外这么久,就没想着给父亲打一个电话询问一下近况。

她的心里充满了内疚。

为了让父亲得到更好的治疗,以及母亲不用如此的辛苦,师朦提议将父亲接到国外治疗。

师胜杰却不同意女儿的建议,他想待在家里,这样让他有一种归属感。

看着父亲强硬的态度,师朦便决定留在国内,不回去了。

但女儿的事业家庭都在国外怎么说不去就不去了呢。

宋艳和师胜杰一起劝说女儿,让她不要这么的冲动。

师朦只好退而求其次的说:“那我待到父亲过完生日再走。”

父母最终拗不过女儿,同意了女儿的要求。

在女儿和外孙女的陪伴下,师胜杰的病情有所好转,

2018年3月,宋艳给他办了出院手续。

一家人相互搀扶着回到了温馨舒适的小家。

因为外孙女没有听过姥爷说相声。

为了让外孙女见识一下自己的手艺,师胜杰更是忍着病痛表演了一段。

听着外孙女的笑声,师胜杰觉得自己的人生在这一刻圆满了。

而宋艳和女儿师朦看着这一幕却红了眼眶。

1个月后,师胜杰迎来了自己66岁的生日。

为了冲冲病气,宋艳更是精心筹备了这场生日宴会。

师胜杰的徒弟也从全国各地前来给师父庆生。

外孙女也甜甜的说着“祝姥爷生日快乐。”

其乐融融的氛围,让师胜杰更是幸福的合不拢嘴。

生日过完,夫妻二人便让女儿赶紧带着外孙女回家。

女儿师朦只能强忍着不舍踏上了飞往国外的飞机。

但这一别,竟然成了父女二人的最后一面。

06

尽管身体暂时无法支撑自己再度站在舞台上,

但师胜杰的心里依旧惦记着舞台。

7月,他在央视的一档节目中表示:“我对早日重返舞台充满了信心,我把我的舞台计划,计划到80岁,我只能用我的艺术和实际行动来回报支持相声艺术的观众。”

但令人遗憾的是,

师胜杰的病情突然恶化。

于9月28日,因病情突然恶化,不幸去世,享年66岁。

弥留之际,他握着妻子的手说了最后一句话:“我走后,你一定要坚强啊!”

宋艳此时什么话都说不出口,只能一边点头一边流泪。

看着丈夫慢慢合上的眼睛,宋艳在也忍不住抱着丈夫崩溃的哭了起来。

07

父亲的葬礼办完后,为了让母亲早日走出悲痛,

师朦便把宋艳接到了自己的住处,

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语言,让宋艳很不适应。

她向女儿说出了自己想要回国的想法,

但女儿不同意,国内没有人照顾母亲,生病了怎么办。

宋艳拉着女儿的说:“我怕你爸回家了看见我不在。”

一个星期后,宋艳便告别了女儿回到了她与师胜杰哈尔滨的家。

许久未住过人的房子显得异常冷清。

宋艳一边收拾屋子,一边用手轻轻的抚摸着师胜杰在世时所用过的东西,

脑海中回忆着两个人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她甚至将自己与师胜杰的合影做成了项链挂在胸前,就仿佛他从未离开过一样。

去年,师胜杰忌日当天,宋艳更是发文表达自己对丈夫的思念。

女儿师朦也从国外回来祭拜父亲。

在文中,宋艳写道:“我和女儿都很好,你放心。”

如今,师胜杰已经去世4年了,

宋艳在怀念丈夫的悲痛中坚强。

人活这一生,能够遇见一个相互爱护、相互理解的人实属不易。

师胜杰的一生似乎可以用这样的四句话来概括,

“德才兼备扬四海,经典作品人人爱”

“雄踞舞台几十载,骤然离去令人哀”

逝者已逝,生者如斯。

希望宋艳能早日走出悲痛,迎接新的生活。

江苏医生一天救治500多人 当地群众送来鸡蛋

江苏医疗队

忙到下午三四点才吃午饭

口述:江苏省人民医院普外科 傅赞医生 5月14日17点

13日下午一下飞机,我们江苏106名医护人员立即携带物资分乘8辆大巴奔赴绵阳。雨下个不停,气温有点低,大约18点半左右终于赶到绵阳。到了绵阳,稍作停留,又往安县继续颠簸赶路。一路依稀可见越来越多倒塌的房屋,当地居民用蛇皮袋搭的非常简陋的防震棚也越来越多。

20点左右辗转抵达安县,安县受灾严重,停水、停电、停气,大部分居民都已撤离。由于没有水和电,救护点只能做一些包扎、输液或输氧之类的简单处理,没有条件施行紧急手术,所有病人必须在简单处理后快速转到绵阳救治。我们江苏医疗队只好掉头再赴绵阳。

22点左右,回到绵阳,我和普外科赵翰林、蒋奎荣等医生奉命赶紧把从江苏带来的凝结着浓浓关爱的20多万毫升血液送到绵阳市红十字血站。

绵阳的抢救任务非常重,绵阳各大医院已经处于超饱和状态,重灾区北川的病人还在不断地被送到绵阳救治。北川已经陷落,地况非常复杂,急救人员只能将病人抬着出来,跑一段路,再由救护车送到安县附近的临时救助点简单处理,然后紧急送到绵阳,分配到各医疗机构。

江苏医疗队被分成几个小组,分派到绵阳市区几个医院和周围县镇。我们省人民医院被分配到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这是一家以精神专科为特色的三甲医院。23点左右,一到三院,我们立即将医院捐助的医疗物资交接到三院同仁手中,盼望这些物资马上可以用到正在焦急等待的受灾同胞身上。大部分病人都暂时住在医院门口简易的防震棚里,无菌敷料已经基本用完,等待拍片子的人排成了长队。

14日早上7点50分,我们省人医救援队在三院与当地同仁混合组成救治小组,协力投入到紧张繁忙的救治工作中。一直忙到下午三四点,才囫囵吞了一点盒饭。我和蒋奎荣现在正在帮病人做血液透析,帮助放置透析管。这是三个从北川转来的高中生,由于教学楼倒塌造成肌肉受挤压坏死,相继出现了“挤压综合征”,出现了血红蛋白尿,导致肾功能衰竭!下午我们已经给他们施行了下肢减压手术。有两个学生病情很重,虽然积极治疗保住了生命但可能需要截肢,还有一个在我们及时抢救下,病情已经平稳。不远处,夏云、彭玉慧等几位经验十分丰富的外科护理队员正在给焦急排队的伤病员打石膏、换药、输液,她们同时还在给病人做心理疏导。再远处,王青和蔡卫华两位骨科医生正在给骨折病人施行手术,从早上到现在,手术一台接一台,连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由于有些群众伤得太重,令人心痛,医生们眼含着热泪帮助他们做手术,尽自己最大力量抢救他们。胸外科邵永丰、朱全两位队员从中午开始一直在抢救一位严重肺爆震伤伴呼吸衰竭的40多岁中年妇女,一度生命危急的患者现在已经转危为安。

叶欣1956年7月9日出生于广东徐闻一个医学世家。1974年被招进广东省中医院卫训队。1976年毕业时,因护理能力测试成绩名列前茅被留院工作。1983年,被提升为广东省中医院急诊科护士,是该院护士长中最年轻的。

急诊科是省中医院最大的护理单位,下设120、补液室、抽血室、注射室、留观室、治疗室六个部门。“快速、及时、有效”的工作性质、复杂多变的病情、触目惊心的状况,需要护士长不仅需要超一流的护理专长,更要有临危不惧、指挥若定的领导能力和冷静快捷的思维能力。生死一瞬间,在以痛苦、哀号、无助为氛围的工作环境里,每位医护人员都必须具备强健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女性而言,这何尝不是对身心的超级挑战。而叶欣在急诊科一干就是几十年。每当急诊科有传染性疾病患者前来急诊时,叶欣总是一马当先,冲锋在前,尽量不让年轻的小护士们沾边。每次她总是说:你们还小,这病危险!对待这类病人,她护理得格外耐心、细致,没有一丝的嫌弃。对于家境贫寒的病人,她甚至主动出钱为病人买东西。她常常对护士们说:“病人得了传染病已经够不幸了,但社会的歧视给他们心理造成的伤害也许比病痛更难受!作为护士,我们一方面要解决他们身体的痛苦,更要给他们爱的力量,生活的力量。”一次是一位刚参加工作的护士为病人服务时引发了病人的不满,叶欣主动到患者家登门道歉,并作自我批评。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分院刚建立时,叶欣主动请缨,提出到二沙急诊科担任护士长,负责繁重的护理组建工作。

2001年,一位来自福建某山区的重症患者到急诊科治疗,病情刚稳定就急着要求回家。叶欣苦心规劝,但病人就是不听,于是科室决定用救护车送病人回家。叶欣又主动申请沿途护理。22小时的颠簸和护理,病人安全到家了,可她却累得直不起腰来。为了尽快赶回上班,第二天一上午,叶欣自己出钱乘飞机回到了广州。

2003春节前后,一种病因未明的非典型肺炎开始在广州一些地区流行。2月上旬刚过,广东省中医院二沙急诊科就开始收治确诊或疑为“非典”的病人,最多时一天5人。面对增加了两倍的工作量,叶欣周密筹划、冷静部署,重新调班时,安排了加强班。随着“非典”患者的急剧增多,广东省中医院当机立断,紧急抽调二沙分院急诊科部分护士增援位于市中心的院本部。二沙急诊科护士力量出现了明显的不足。叶欣身先士卒,从2月8日便开始加班。

3月4日中午,极度疲倦的叶欣开始出现发热症状,后确诊染上了非典型性肺炎。为了救治叶欣,医院在最短时间内成立了治疗小组。叶欣的病情几乎牵动了所有人的心。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委托蔡东士秘书长慰问她和家属;雷于蓝副省长也在省政府副秘书长黄业斌、省卫生厅厅长黄庆道的陪同下,亲自到医院了解治疗情况。省卫生厅、省中医药管理局、广州中医药大学的领导也为抢救叶欣提供了技术、物质、器械的支持。

2003年3月25日凌晨1:30,就在叶欣最后所抢救的、也是传染给她“非典”的那位患者健康出院后不到一个星期,叶欣永远离开了她所热爱的岗位、战友和亲人,享年47岁。

叶欣在担任护士长期间,始终把培养护理人才作为本科室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她常利用午休给护士们上业务课,让刚进急诊科的姑娘们在她身上练习扎针。

叶欣在担任护士长期间,始终没有放弃对新知识的钻研,她总是在第一时间掌握最新技术。1995年,论文《甲黄膜液对褥疮治疗护理的应用研究》获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实现了该院护理课题在科技创新中零的突破。直到去世前,共有发表论文13篇。

叶欣是一个性格恬淡的人,她不求闻达,只讲奉献。作为领导,她的宽容、平和、正直,她的忍让、内秀和公正,无不深深折服着她的同事和朋友。科室里的小护士曾诗意地说:叶护士长简直就是阳光和微笑的化身,那么透明,又是那么明媚。加班、顶班,对她可谓司空见惯,尤其是节假日,她会主动给自己排上班。叶欣去世后,她爱人动容地说:“我和叶欣结婚22年了,但只有结婚那年我们一起在家过了春节,其余她全是在医院度过的。”

2003年4月16日《健康报》发表了《永远的白衣战士——追记广东省中医院护士长叶欣》的通讯,讲述了叶欣护士长不顾个人安危顽强抗击“非典”的感人事迹。

叶欣1956年7月9日出生于广东省徐闻县一个医学世家。

1974年被招进广东省中医院卫训队学习。

1976年毕业,因护理能力测试成绩名列前茅被留院工作。

1983年,被提升为省中医院急诊科护士长,是该院护士长中最年轻的。广东省中医院建立二沙分院时,叶欣主动请缨到二沙急诊科担任护士长,负责繁重的护理组建工作。在急诊科护士长任上连续工作二十年。

1995年,论文《甲黄膜液对褥疮治疗护理的应用研究》获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实现了该院护理课题在科技创新中零的突破。直到去世前,共有发表论文13篇。

2001年,一位来自福建某山区的重症患者到急诊科治疗,病情刚稳定就急着要求回家。叶欣苦心规劝,但病人就是不听,于是科室决定用救护车送病人回家。叶欣又主动申请沿途护理。22小时的颠簸和护理,病人安全到家了,可她却累得直不起腰来。为了尽快赶回上班,第二天一上午,叶欣自己出钱乘飞机回到了广州。

2003春节前后,一种病因未明的非典型肺炎开始在广州一些地区流行。2月上旬刚过,广东省中医院二沙急诊科就开始收治确诊或疑为“非典”的病人,最多时一天5人。面对增加了两倍的工作量,叶欣周密筹划、冷静部署,重新调班时,安排了加强班。随着“非典”患者的急剧增多,广东省中医院当机立断,紧急抽调二沙分院急诊科部分护士增援位于市中心的院本部。二沙急诊科护士力量出现了明显的不足。叶欣身先士卒,从2月8日便开始加班。

3月4日中午,叶欣开始出现发热症状,后确诊染上了非典型性肺炎。为了救治叶欣,医院在最短时间内成立了治疗小组。叶欣的病情几乎牵动了所有人的心。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委托蔡东士秘书长慰问她和家属;雷于蓝副省长也在省政府副秘书长黄业斌、省卫生厅厅长黄庆道的陪同下,亲自到医院了解治疗情况。省卫生厅、省中医药管理局、广州中医药大学的领导也为抢救叶欣提供了技术、物质、器械的支持。

2003年3月25日凌晨1:30,就在叶欣最后所抢救的、也是传染给她“非典”的那位患者健康出院后不到一个星期,叶欣永远离开了她所热爱的岗位、战友和亲人,享年47岁。

3月29日下午,广东省中医院在广州殡仪馆青松厅举行叶欣遗体告别仪式,全体员工为她做最后的送别。花圈如海,泪水如雨。

2003年4月16日《健康报》发表了《永远的白衣战士——追记广东省中医院护士长叶欣》的通讯,讲述了叶欣护士长不顾个人安危顽强抗击“非典”的感人事迹。

科室里似乎仍回荡着她那爽朗的笑声,病人似乎仍记得她那永远穿梭忙碌的身影和那春风般的关切与抚慰。然而,在万物复苏的阳春三月,47岁的叶欣——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分院急诊科护士长却永远地走了。她倒在了与非典型肺炎昼夜拼搏的战场上。

担任公司老总的爱人不相信,总是泰然处之、波澜不惊,危险和死亡似乎从来没有真正地走进明亮双眸的妻子,会永远离开了他和还在上大学的儿子。以前连家中水电费多少都不知的他,如今要父子相依为命,从烧菜、洗衣开始照料自己。他强忍悲痛从叶欣工作的科室取来了她心爱的工作服和燕尾帽,让她与人们作最后的诀别。因为,“她喜欢工作服,哪怕再旧再破她也喜欢”。眼含热泪,他对前去采访的记者说:“其实,叶欣是知道这次抗击‘非典’危险的。她病倒前两周,我们连周末去老人那的聚餐都取消了。当病魔袭来时,叶欣是迎着上去的。她没有当逃兵,我们为她骄傲!”

“这里危险,让我来吧”

今年春节前后,一种病因未明的非典型肺炎开始在广州一些地区流行。2月上旬刚过,广东省中医院二沙急诊科就开始收治确诊或疑为“非典”的病人,最多时一天5人。面对增加了两倍的工作量,叶欣周密筹划、冷静部署,重新调班时,安排了加强班。无形的病魔,看不见、摸不着,即便你全副武装,有时也防不胜防。超负荷、紧张的工作,使人们常常无暇顾及没戴紧的口罩;体力的严重透支,使病魔乘虚而入。有的护士病倒了,叶欣心急如焚。每天上班,她第一件事就是亲自打来开水拿来预防药,亲眼看着大家吃下去。她苦口婆心地提醒大家落实各项隔离措施,从医生到护工,一个也不能落下。其检查的严谨和认真几乎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

随着“非典”患者的急剧增多,广东省中医院当机立断,紧急抽调二沙分院急诊科部分护士增援位于市中心的院本部。二沙急诊科护士力量出现了明显的不足。叶欣身先士卒,从2月8日便开始加班,忙的时候,甚至拒绝接听家人的来电。

这是一场艰难的阻击战。

在对非典型肺炎患者的救治中,叶护士长注意到,很多病情危重的患者往往同时患有其他严重的疾病。原本虚弱的身体明显不敌新疾,多脏器衰竭随时可能发生。此时此刻,挽救生命不仅需要高度的责任心,更要有精湛的技术和医护的通力协作。原有冠心病,且处于心脏搭桥术后的患者梁先生因发热咳嗽前来急诊,短期内病情急剧恶化,呼吸困难,烦躁不安,面色紫绀,出现心力衰竭和呼吸衰竭。叶欣护士长迅速赶来,娴熟地将病床摇高使患者呈半坐卧位,同时给予面罩吸氧,接上床边心电图、血压血氧饱和度监测仪,静脉注射强心药、血管活性药、呼吸兴奋药,监测心率、血压、呼吸……两小时过去了,患者终于脱离了危险,叶护士长顾不上休息,拖着疲惫的身躯又投入到另一个患者的抢救中去。因为还有上了呼吸机的危重病人7床冼伯和9床高伯的护理工作等着她去检查……就这样,高风险、高强度、高效率的工作一直伴随着叶欣。她像一台永不疲倦的机器全速运转着,把一个又一个患者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可谁能想到,此刻的叶欣,是强忍着自身病痛的折磨完成着一次次的抢救和护理。

为了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必须将堵塞其间的大量浓血痰排除出来,而这又是最具传染性的。一个“非典”重症患者的抢救往往伴随多名医护人员的倒下。面对肆虐的非典型肺炎,危险和死亡那么真切地走向医务人员。“这里危险,让我来吧!”叶欣和二沙急诊科主任张忠德默默地作出一个真情无悔的选择——尽量包揽对急危重“非典”病人的检查、抢救、治疗、护理工作,有时甚至把同事关在门外,声色俱厉,毫无协商的可能。他们深知,也许有一天自己可能倒下,但能够不让或少让自己的同事受感染,他们心甘情愿!

“不要靠近我,会传染”

2月24日,对于叶欣来说是一个紧张而又寻常的日子。前天晚上值夜班时只觉得周身酸痛,疲倦得很。自从急诊科出现“非典”患者以来,她已经没有节日或周末的概念了。近一段时期以来,她明显地感到精力不济,尤其是颈椎病、腰椎病和膝关节病似乎凑热闹般一齐袭来,可急诊科有太多的事需要她,她放不下。她更不敢将自己的病痛告诉同事和领导,否则她又要被强迫休息了。上午,一位怀疑肠梗阻的急腹症患者前来急诊,需要紧急手术,同时患者的某些症状引起了医务人员的高度注意。随着检查结果的反馈,怀疑终于被证实:是非典型肺炎!紧接着患者的病情急转直下,一切严重的症状都出现了,这是一位“毒”性极大的重症患者!叶护士长与专家组的成员迅速展开了抢救工作:气管插管、上呼吸机。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患者终于从死亡线上被拉了回来。可“非典”病毒就在这个时候闯进了已经在一线连续奋战了好多天的叶欣身体。

3月4日清晨,叶欣仍像往常一样早早来到科室:巡视病房,了解危重病人病情,布置隔离病房……虽然上班前她就感觉到身体疲倦不适,但还是坚持在科室里忙碌着,密切注意着每一个患者的病情。劳累了一上午,水没喝一口,饭没吃一口,只觉得周身困痛,不得不费力地爬到床上休息。中午刚过,极度疲倦的叶护士长开始出现发热症状,不得不到病房隔离留观。体温在升,补液在滴,但叶护士长记挂的还是科室里的几个危重病人。通过呼叫仪,急诊科的同事们又听到她那微弱但亲切的声音:“9床上呼吸机后,血氧饱和度上去没有?下午每隔两小时的吸痰量多不多?”“7床每两小时尿量有多少?危重病人可要按时翻身并做好皮肤、口腔护理哦!”

病魔终于没有放过她。经确诊,叶欣染上了非典型性肺炎,她不得不住进了她为之工作了27年的省中医院总部。在她刚进呼吸科的那几天,每当医护人员前来检查和治疗,她总是再三叮嘱他们多穿一套隔离衣,多戴几层口罩。她甚至提出自己护理自己:“我是老护士长了,什么不行?”院领导前来探望,她首先讲的不是自己的疾患,而是检讨自己的不足,责怪自己不慎染病,给医院和领导添了麻烦。她甚至询问自己科室的覃医生看看还有没有自己可以力所能及干的工作让她在病床上完成。

为了救治叶欣,医院在最短时间内成立了治疗小组,抽调一名主任负责全程治疗方案的实施。吕玉波院长要求医疗小组用最好的治疗方法、手段和药物为叶欣治疗。治疗小组还特别邀请了中山大学医学院、广东省人民医院、广州医学院的专家参与了整个治疗方案的制订,同时积极向全国寻求支援。一次专家会诊时,吕玉波院长听说天津有位医学专家对治疗多脏器衰竭有独到心得,当晚即打电话给这位远在天津的专家,专家被吕院长的急切和真情所感动,第二天上午即乘第一班机赶来广州。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叶护士长的病情始终没有好转。

不知有多少人在挂念着叶护士长,不知有多少人一上班就关切地询问“叶护士长怎么样了,好转了吗?”叶欣的病情几乎牵动了所有人的心。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委托蔡东士秘书长慰问她和家属;雷于蓝副省长也在省政府副秘书长黄业斌、省卫生厅厅长黄庆道的陪同下,亲自到医院了解治疗情况。省卫生厅、省中医药管理局、广州中医药大学的领导也为抢救叶欣提供了技术、物质、器械的支持。在叶欣转入ICU病房不久,由于戴上了面罩,她已经不方便讲话了。一天,面对前来治疗的医生,她忽然急切地示意护士递给她纸和笔,颤颤巍巍地写道:“不要靠近我,会传染。”护士含泪把纸递给了同事,但大家仍不怕危险,积极抢救。院长吕玉波回忆:“叶欣刚入院时,我去看她,为怕我靠近,隔着老远她就说,‘我39摄氏度,能顶住!’”现在已痊愈的张忠德主任哽咽着说:“当时我和叶欣都被传染了,同住在ICU病房,我们常写纸条,相互鼓励。”

多少人的努力和呼唤,都没能挽留住叶欣匆匆离去的脚步!就在她最后所抢救的、也是传染给她“非典”的那位患者健康出院后不到一个星期,3月25日凌晨1:30,叶欣永远离开了她所热爱的岗位、战友和亲人!3月29日下午,广州殡仪馆青松厅,省中医院全体员工在这里为她做最后的送别。花圈如海,泪水如雨。遗像中,留给人们的是永恒的微笑。

“叶欣是一本书,每一页都燃烧着生命的激情”

一位熟悉叶欣的医学专家说:“叶欣是一本书,每一页都燃烧着生命的激情和热烈的追求。”

叶欣1956年出生于广东徐闻一个医学世家。1974年被招进广东省中医院卫训队。很快,年轻的叶欣从同期护理班学员中脱颖而出,1976年毕业时她的护理能力测试成绩名列前茅。叶欣留院工作了。光阴荏苒,1983年叶欣由于工作成绩突出,被提升为省中医院急诊科护士长,是该院护士长中最年轻的。急诊科是省中医院最大的护理单位,下设120、补液室、抽血室、注射室、留观室、治疗室六个部门。“快速、及时、有效”的工作性质、复杂多变的病情、触目惊心的状况,需要护士长不仅需要超一流的护理专长,更要有临危不惧、指挥若定的领导能力和冷静快捷的思维能力。生死一瞬间,在以痛苦、哀号、无助为氛围的工作环境里,每位医护人员都必须具备强健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女性而言,这何尝不是对身心的超级挑战。而叶欣在急诊科一干就是二十年。同伴们忘不了,每当急诊科有传染性疾病患者前来急诊时,叶欣总是一马当先,冲锋在前,尽量不让年轻的小护士们沾边。每次她总是说:你们还小,这病危险!对待这类病人,她护理得格外耐心、细致,没有一丝的嫌弃。对于家境贫寒的病人,她甚至主动出钱为病人买这买那。她常常对护士们说:“病人得了传染病已经够不幸了,但社会的歧视给他们心理造成的伤害也许比病痛更难受!作为护士,我们一方面要解决他们身体的痛苦,更要给他们爱的力量,生活的力量。”

2001年,一位来自福建某山区的重症患者到急诊科治疗,病情刚稳定就急着要求回家。叶欣苦心规劝,但病人就是不听,于是科室决定用救护车送病人回家。叶欣又主动申请沿途护理。22小时的颠簸和护理,病人安全到家了,可她却累得直不起腰来。为了尽快赶回上班,第二天一上午,叶欣自己出钱乘飞机回到了广州。

在叶欣的护理生涯中,她的温情护理不知感动了多少绝望的患者。救死扶伤已经化成了她人性的一部分,护理工作对叶欣而言几乎就是一种本能的奉献!院长吕玉波忘不了,叶欣是知青返城后和他同时进入省中医院卫训队的。在他做院长后,叶欣只在电话里找他两次约谈。一次是二沙分院刚建立,她主动提出到二沙急诊科担任护士长,负责繁重的护理组建工作;另一次是一位刚参加工作的护士为病人服务时引发了病人的不满,叶欣主动到患者家登门道歉,然后打电话给他作自我批评。

伴随着急诊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急诊救治设备的快速更新,叶欣从没有放弃对新知识的钻研。她总是在第一时间掌握最新技术,连那些自视甚高的小护士都觉得汗颜。1995年,叶欣关于《甲黄膜液对褥疮治疗护理的应用研究》,获省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实现了该院护理课题在科技创新中零的突破。直到去世前,她前后共有13篇论文发表。

在叶欣担任护士长期间,她始终把培养护理人才作为本科室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她常利用午休给护士们上业务课,让刚进急诊科的姑娘们在她身上练习扎针。院领导戏言:急诊科是医院培养和输送人才的窗口。叶欣是一个性格恬淡的人,她不求闻达,只讲奉献。作为领导,她的宽容、平和、正直,她的忍让、内秀和公正,无不深深折服着她的同事和朋友。科室里的小护士曾诗意地说:叶护士长简直就是阳光和微笑的化身,那么透明,又是那么明媚。加班、顶班,对她可谓司空见惯,尤其是节假日,她会主动给自己排上班。叶欣去世后,她爱人动容地说:“我和叶欣结婚22年了,但只有结婚那年我们一起在家过了春节,其余她全是在医院度过的。”

在叶欣的办公桌上,留下了一本本厚厚的工作记录,那是用废弃的化验单背面写的工作记录。点点滴滴,记载着她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拼搏的足迹,凝聚着她一生对护士职业永恒的热爱与追求。

一位支援上海的护士ICU日记让人感动,这位护士在抗疫过程中经历了高强度工作,也被迫和孩子分开。孩子只有4岁,但是也像她一样坚强,护士在外出工作过程中,孩子在家里玩耍时不小心摔伤,脖子位置还缝针。在缝针过程中,孩子一滴眼泪也没有掉,可能是知道自己的母亲也在从事医疗工作,不想要让母亲担心。护士也能够安心在外工作,表示一定要待到最后一刻,让是看到疫区病情能够得到缓解,才会回到自己家乡,那么让我们具体了解一下吧!

一,支援上海的护士ICU日记让人感动

这位护士看起来穿着十分时髦,在录视频时,背景的环境比较差。视频开头就表示了当时的环境艰苦,让大家不要太过介意,其实越是这样的环境越让人觉得护士不容易。离开自己的家乡只是为了让上海越来越好,在视频中主要说出了两件让人感动的事情。很多网友听到了之后,都感觉到这个故事十分伟大,人们已在她身上看到了担当和勇敢。

二,护士在抗疫中经历了什么?

这位护士表示由于icu里面都是重症患者,他们身上有很多人都长了压疮,要不断的去为对方翻身体,表示也不感到害怕,觉得自己能够为社会做贡献极其自豪。孩子平时也很想念她,经常发视频,可是由于工作忙碌,完全没有时间去和孩子视频,只好拒绝了孩子通话。在孩子生病时也没有陪伴在孩子左右,只是通过视频里看孩子状况,孩子还一直不停的去鼓励妈妈。总之,这位护士的行为也算是一种言传身教。为这个社会贡献了巨大的力量的同时也让孩子感到妈妈是护士而特别骄傲。

刘伟是2011年感动中国人物,带着母亲上大学的女生是孟佩杰,也是2011年感动中国人物。

1、刘伟

刘伟,1987年10月7日出生于北京市,中国内地男歌手、演员、钢琴师。

刘伟10岁时因触电意外失去双臂,12岁时开始学习游泳,并加入了北京市残疾人游泳队。刘伟14岁时在“全国残疾人游泳锦标赛”上获得了两金一银的成绩。刘伟16岁时学习用脚打字。

2005年,获得“全国残疾人游泳锦标赛”百米蛙泳项目的冠军 。2006年,蝉联“全国残疾人游泳锦标赛”百米蛙泳项目的冠军。

同年,他加入了北京市残疾人艺术团 ;同年,开始学习用双脚弹钢琴,仅用一年即可弹奏出相当于手弹钢琴专业7级水平的钢琴曲《梦中的婚礼》 。

2012年2月3日,出席“感动中国2011年度颁奖盛典”,并获得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以及“隐形翅膀”的称号。

2、孟佩杰

孟佩杰 ,1991年11月出生于山西省交口县,大专文化,中共党员。现任山西省临汾市隰县文物旅游局干部。

孟佩杰生长于农村,5岁时生父因车祸去世。生母因生活所迫,将她送给隰县老干部局职工刘芳英收养。1998年,养母刘芳英患上了椎管狭窄症瘫痪在床。

养父无法忍受困境悄然离家出走。从那时起,年仅8岁的孟佩杰便开始承担起照顾瘫痪养母的重担,用孝心和毅力支撑起了这个风雨飘摇的家。

2007年,孟佩杰初中毕业,养母的病情却开始恶化,完全丧失了自理能力。为就近照顾养母,孟佩杰主动选择在临汾学院隰县基础部学习。

2009年,按照学校的安排,在隰县基础部上完两年后孟佩杰要去临汾上学。她毅然决定:带上养母去上学!

她在离学校最近的地方租了房屋,并向学校申请了走读,利用一切课余时间,克服了同龄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不离不弃地悉心照料养母。

孟佩杰十几年来,4000多个日日夜夜,知孝感恩、无怨无悔照顾养母的事迹感动了无数人。她曾获得“2011感动中国人物”、“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称号。

扩展资料:

2011年感动中国其他人物:

1、张平宜

张平宜曾经是台湾《中国时报》的资深记者。2000年,为了采访大陆麻风康复村的现状,她来到了四川省西部一个叫大营盘的小村庄。

2002年,她履行自己的承诺,为村庄小学兴建了“中华希望之翼服务协会”,致力于大营盘麻风病人的子女教育。

11年来,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张平宜将一个供麻风村子女上学的教学点一点点地建成为完善正规的学校,2005年至今已培养百余名毕业生。

2、吴菊萍

2011年7月2日下午,杭州滨江白金海岸小区。两岁的妞妞趁奶奶不注意,爬上阳台外的晾衣杆,突然从10楼坠落,楼下过往的人们望见便厉声尖叫起来,这一叫把吴菊萍给唤了过来,只见她踢掉高跟鞋,张开双臂,冲过去接住了妞妞。

被紧急送往医院后,吴菊萍被诊断为左手臂多处粉碎性骨折,尺桡骨断成三截,预计半年才能康复。逃过一劫的妞妞在10天后苏醒过来,开口叫了“爸爸、妈妈”。

“这是本能,是一个母亲应该做的事情。”躺在病床上,吴菊萍一脸平静。事件发生时,她的孩子只有七个月大,尚在哺乳期。

荣誉铺天盖地,吴菊萍保持了清醒的认识,“我只是普通人,问心无愧就好。”公司奖励了20万元,她留作自用,为此背负了不少压力。

“我需要好好生活,好好工作,才有能力去帮助身边的人。”赡养父母、培养孩子、还有房贷……任何普通人,都无法对这些现实问题视而不见。

“我会把重心调整回工作、家庭中来,减少媒体活动。”吴菊萍年后将重返工作岗位,她最大的心愿是看着妞妞与自家孩子健康长大。

3、刘金国

2010年7月16日傍晚,大连新港的输油管线在油轮卸油作业时因原油泄漏发生火灾,火势顺排污渠蔓延。火情就是命令。公安部副部长、纪委书记刘金国第一时间率领专家组赶赴现场,指导救灾。

面对长达数千米的火线、数十个储量巨大的油罐随时爆炸的危险,刘金国在前沿连续指挥了七个小时,直至将大火扑灭。

每逢重大突发事件,刘金国都亲临一线指挥。2008年的“5·12”汶川特大地震救援中,他担任公安部前线总指挥,紧急调集、指挥全国2万多名公安专业救援力量,从废墟中搜救出被埋压人员8335人。

铁血将帅的另一张面孔,是两袖清风的忠诚卫士。1995年,刘金国调到河北省公安厅,搬家时他的全部家当只有半卡车旧家具,和一台黑白电视机。

单位分给他一套房子,需要交46万元的集资款,但刘金国硬是拿不出这笔钱,最后只能找银行贷款。

担任领导职务的几十年,刘金国亲手审批过近20万个“农转非”指标,可他自己的38个亲属无一跳出“农门”。

——感动中国2011年度人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09726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1
下一篇2023-08-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