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精神分裂症的症状
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症状复杂多样。但这类患者均具有感知、思维、情感、意志及行为的不协调和脱离现实环境的特点。
精神分裂症的前驱症状表现为:①情绪改变:抑郁、焦虑、情绪波动,②认知改变:零星出现一些古怪或异常观念,学习或工作能力下降等;③对自我和外界的感知改变;④行为改变:如社会活动退缩或丧失兴趣,敏感多疑,社会功能水平下降等;⑤躯体改变:睡眠和食欲改变,乏力,活动和动机下降等。
精神分裂症的显症期症状表现为:①感知觉障碍:幻听、幻视、幻嗅、幻味、幻触。②思维障碍:思维内容障碍(包括患者的观念、信念、对外部事物的认知等方面)、被动体验(感到自己的躯体运动、思维活动、情感活动等受外界控制,有一种被强加的体验。);思维形式与思维过程障碍(思维散漫离题、思维破裂、思维不连贯、病理性象征思维等等)③情感障碍(情感迟钝淡漠、情感反应与思维内容及外界刺激不相符);④意志行为障碍(孤僻离群、活动减少、行为被动、个人生活不知自理、毫无精神动力)。
认知感情意志是人生态度的主要因素()
答案:错误。
认知、感情和意志的关系:
人的三种基本的主观心理活动(认知、情感与意志)分别反映了三种基本的客观事物(事实关系、价值关系和行为关系)。
认知一般是以抽象的、精确的、推理逻辑的形式出现;情感一般是以直观的、模糊的、非逻辑的形式出现;意志一般是以潜意识的、随意的、能动的形式出现。认知主要是关于“是如何”的认识,情感主要是关于“应如何”的认识,意志主要是关于“怎么办”的认识。
没有事实关系,价值关系就成了无源之水,没有价值关系,行为关系也成了无源之水,因此认知是情感的源泉,情感是意志的源泉;事实关系以价值关系为导向,价值关系又以行为关系为导向,因此认知以情感为导向,情感以意志为导向;情感最初是从认知中逐渐分离出来的,它又反过来促进认知的发展,意志最初是从情感中逐渐分离出来的,它又反过来促进情感的发展;认知、情感与意志相互渗透、相互作用、互为前提、共同发展。
我用我的人工智能对大脑的理解来简单解析一下。
用心理学知识解释认识,情感,意志是如何联系起来的
认识,就是通过记忆当中对象事物信息,来识别捕捉的信息,从而完成认识事物,也就是确定事物是什么,然后,下一步就是情感了,而情感就是精神需求结果,而精神需求结果是什么,是怎么样联系到已经确定事物是什么。大家都知道,我们通过先要辨别事物是什么,辨别之后,也就是确定事物是什么之后,是会再一次激活记忆当中事物是如何刺激情感的,从而再从情绪的需求,下达完成需求的执行方案
哦对了。你所说的其实就是意识的过程。。。。而对于确定事物是什么时及如何执行方案,其实高级点形态就是我们在思考,而为什么在思考呢,那是因为参考识别对角事物信息的条件太多,从而表现为大脑在运算对象事物信息逻辑最终变化结果,从而最终确定事物效果是如何达到的。
对于确定了事物是什么时,同时也会激起自己记忆事物对情绪(也就是对神经反射效果),如我们看见火,同时了会记忆火烧到自己身体会很疼,从而展开相应的活动,身体快速离开火的地方。同样我们看见苹果,并识别他就是苹果,同时记忆当中苹果吃在口中,会很甜,所以本能想再次得到苹果,从而(现实点)展开相应的解决方案。同样,我们在思考当中或是实际活动当中,发现上网玩电脑(游戏)很有快感,从而展开以达到玩电脑的目的方案。同样,我们在自己人生当中,通过在活着当中,对于很多的的信息识别复杂性,感知到什么样形式追求会让自己精神得到很大爽,从而展开了相应的形为活动。如有人认为挣钱,挣到很多的钱,会很爽。有人认为,能活着,就是最大的幸福。如有人认为,教育好下一代,就是最好的人生追求。如人有认为,为了科学事业,付出自己的一生也是最大的幸福。
综合以上,人或是动物都是先确定事物是什么,然后事物会给精神刺激效果,有了这效果,然后再展围让这个效果相应活动。由于人有复杂的意识,也就是复杂的记忆事物形态样式,也就是记忆事物花样性,多样性,从而识别与确定事物最终形式,不同。从而给于情绪影响结果不同,从而展开的围绕追求自己得到的效果样式多样性,合理性,及公众可识别性(就是大家认可你所做的事,合情合理,否则看不懂,说你有神经病)与认可性(是做事的方案是否吻合大家的道德观念)
在孩子出生后的前两年,他们的认知思维发展和感知觉的关系密切。瑞士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把这个阶段称为感知运动阶段。婴儿出生后到2岁左右这段时间,他们通过自己不断发展的感官和运动能力来了解自己和周围的世界。婴儿从只会靠简单的反射和随机行为对外界做出反应,逐渐成长为有目标导向性的幼儿。
皮亚杰将感知运动阶段又细分为六个亚阶段:
1反射的应用(0~1月)
婴儿开始练习先天反射能力,并逐渐开始学习控制。他们并不能处理从自身感觉中获取的信息,比如他们不能抓握正在注视的物体。
2初级循环反应(1~4月)
婴儿不断地重复那些偶然发生并使他们感到快乐的行为。行为主要集中在婴儿自己身上,而不是行为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婴儿努力学到了第一种适应性行为,也就是用不同的方法吮吸不同的物体。他们开始整理感觉信息并抓握物体。
3次级循环反应(4~8月)
婴儿变得对环境更加感兴趣,他们重复那些能带来有趣结果的行为,比如摇晃发声玩具,并且兴趣变得更长久。婴儿现在的行为是有意识的,但是还没有目标导向。
风和气。
知觉,是外界对皮肤的刺激。而风和气是介质。
思维,是风气通过五脏的五种形态产生的意志。
记忆,是风气的味道。
情感,是同种风气产生的互相作用。
风,是冷热交替的结果。
气,是水升华的结果。
认识、情感与意志是人的心理的基本过程。这些过程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
首先,意识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人的意识活动是受目的支配的,目的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人认识活动的结果。人的认识越丰富、越深刻,他的活动目的就越自觉,越有可能制定出周密的计划,采用更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来实现这一目的。意志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又反作用于认识活动。意志坚强的人,有更强的奋斗精神,不畏艰难困苦,不懈探索,这为不断深化认识,排除障碍,实现目的提供了保证。
其次,意志和情感是密切联系的。情感和情绪是人的活动的内部动力之一。它有积极的情感与消极的情感之分。积极的情感能激发和鼓舞人的意志行动,消极的情感又能阻碍人的意志行动。例如,当一个学生成绩优异,受到表扬和奖励时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他就会更加努力地学习并在学习上积极克服困难,反之就会对学习失去兴趣,甚至放弃学习。意志不仅受情绪的影响,而且它对情绪也能进行调节和控制。所谓理智战胜情感,就是意志对情感的调节和控制作用。
《尚书》有云:“人非草木, 孰能无情。”人之初,就有了最原始的情绪,快乐和痛苦。情从何来?所谓“触景生情”,“情”来自主体对客观外界的反应,可是对同一个客体, 各人“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这是由于人有不同的认知,这时意志又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举一个生活的例子,你/我同时喜欢上一个人(认知), 对她/他朝思暮想, 一日不见, 如隔三秋(情感), 但不同的人却有不同的行为表现, 我不敢表白,只是日夜默默思念 你却频频主动出击, 屡战屡败, 屡败屡战, 这些行为就体现出你坚强的意志!
人生是发展的一生,在认知,情感,意志过程的发展时间顺序上,最先出现的是情绪的过程,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比如婴儿,一旦有奶喝了,情绪就是良好的。一旦没人抱了,他的情绪就可能是差的。这时情绪没有好坏对错之分。婴儿与猫狗在情绪的表达上没有区别。
长大成人之后,“人与动物在情感的表达上发生了明显的不同,人类不再重视情绪的自然性,而强调情绪的道德性。”(达尔文《人与动物的情感》)。此时就产生了人类特有的情感。例如集体感,荣誉感,责任感,羞耻心,求知欲等,这些都是人们在社会生活条件下所形成的高级情感。所以情绪是和人的生理需要相联系,而情感大都与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我们也通常把情绪和情感统称为情感。
人生有七情,喜怒哀乐爱憎惧。人由情而生,也为情所困,情感又以发泄为快乐,在现实或虚拟世界中,人们用各种手段在表达宣泄自己的情感,用到极致,就有了“死了都要爱”的呐喊。在当下的社会,什么样的情感才是恰当的呢?《中庸》有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其后一百年的亚里士多德也有一句箴言:“谁都会发火, 这很容易但在恰当的时机出于恰在此时当的原因, 以恰当的方式发火, 就很不容易---这是艺术。”
春秋战国与变革竞争的当代,两个朝代的人们都面临着一些相似的困境。道德缺失,礼崩乐坏,社会关系紧张。而千年前的孔圣人提出“和”的观念,这与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和谐社会”的主张,跨越了千年的时空,圣雄所见略同。所以当人向内能够接纳自己的情感体验,向外宣泄情感时又不超过他人的接受程度,就可以说已经具备良好的情感能力。
要“致中和”,就要驾驭情感这匹脱疆本能的野马,首先需要认知的帮助。什么是认知呢?认知包括感觉,知觉,思维,想象等过程,认知过程就是人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是人由现象到本质地反映其本质的心理活动。传统文化也把认知放在最根本的位置,《礼记》《大学》: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欲诚其意者, 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要达到道德完美尽善的境界,最根本的就要做到“格物致知”。认知是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过程。从而洞悉人生社会与自然界发展的规律。正确的认知过程是个人完善和治理国家的基础。
认知对情感有何影响?举个实例:一日我在上海火车站拥护的售票窗口排队,不慎被人从背后踩了一脚,感觉脚痛,血液加快流动,肾上腺素开始分泌,肌肉收缩,当下心里很生气,就要责怪那人。一回头,却见一美女,轻启朱唇,柔声说了句“SORRY”,还是英文呐!刹那之间,我身心愉快,肌肉放松,怒气全消,笑眯眯地说声“没关系”。观察这个心理生理的变化过程:从不知何人到看到是被美女踩了,认知发生改变后,情绪也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从这个实验可以看出,人通过自己对刺激信息的认知加工,对生理唤醒进行解释而导致相应情绪的产生。所以认知过程是情感过程产生的基础。您也别笑我,要是你老板踩了你,你也可能会说“没关系,只管踩。”所以认知过程可以影响情绪,当然情绪过程也会影响到人的认知过程,如正性积极的情绪可以帮助我们的认知过程;而负性消极的情绪会妨碍我们正确的认知。
最后我们来探讨意志过程和认知与情感过程又是什么样的联系呢?意志是指一个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意志过程因为要自觉地确定目标,所以一定要有认知为前提,同时如果没有意志努力,就不能使认知活动深入和持久。同样情绪和情感既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也能成为阻力。但作为一个完善的社会人,意志应该在绝大部分时间能够控制情绪。如那些为新中国献身的革命先烈们,首先是认知到只有***才有新中国的道理,在国民党的严刑拷打,威逼利诱之下,钢铁般的意志让他/她们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和情感过程,始终不屈不挠,热爱***,痛恨反动派,直至为了理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是认知,情感,意志三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更是人性的光辉写照!
人要有完善的情感,快乐不是人生追求的目标,人不能只追求情绪而没有情感;人要有正见,正确的认知是人存身立命之根本;人要有坚强的意志,一切正确的知见,一些美好的情感都要靠意志和行为来实现;认知,情感,意志行动三者合一,就组成我们的态度,态度影响每一个人发展的一生。
最后请让我用孔子的三句话,同时也是我人生的坐标,总结这三个过程,也献给为革命事业献身的那些勇士们:
知者不惑
仁者不忧
勇者不惧
答案:认知过程是人在认识客观世界的活动中所表现的各种心理现象。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情感过程是人认识客观事物时产生的各种心理体验过程。意志过程是人们为实现奋斗目标,努力克服困难,完成任务的过程。这三者共同构成了心理过程互相影响、互相渗透。(1)意志过程与认知过程的关系。①认知过程是意志活动的前提和基础。人的意志活动受目的的支配,这种目的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意志过程与其他心理现象一样是反映外界客观事实的,是人的认知活动的结果。②意志是在认知活动的基础上产生的,又反过来对认知活动产生巨大影响。一切随意的、有目的的认知过程,如学习一种新技术、观察一个事物、了解一个事件等,都要求人的意志努力。(2)意志过程与情绪过程的关系。①意志过程受到情绪过程的影响。情绪渗透在人的意志行动的全过程。人总是在对事物持有一定的态度、抱有某种倾向的情况下进行意志行动的。②意志对情绪有调节和控制的作用。意志坚强的人,能够控制和驾驭自己的情绪,把消极情绪转变为积极情绪,做自己情绪的主人。相反,意志薄弱的人,不能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达不到预定的目标。(3)认知过程与情绪过程的相互作用。认知过程可以对情绪过程产生影响。例如理性情绪疗法认为,人们持有的不合理认知模式会产生负性情绪。同时,情绪过程对认知过程亦有作用。有研究指出,面对相同的任务,抑郁症患者较正常人相比,需要更长的认知加工时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