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重音:为了突出或强调句中主要思想所读的重音叫逻辑重音。逻辑重音有区分性重音和对比性重音。
①区分性重音。同样一句话,重音位置不同,意义也会有所区别。例如:
我请你跳舞。(请者不是别人) 我请你跳舞(给面子吧?)
我请你跳舞。(不请别人) 我请你跳舞。(不是请你唱歌)
引用示例:
逻辑重音:在文学作品的朗诵中,那些不受语法限制,而由句子的潜在含义所确定的必须强调的音节,就是逻辑重音,也叫逻辑强调音。
例如:“我是上海人”这句话,如诗一般回答,没有特殊的意思,只要按语法重音的规律来读,把“上海人”稍稍加重一点儿就可以。如果把把重音放在“是”上,那么潜在的意思就很明确。
即有人说你不是上海人,而你把重音放在“是”上就是纠正对方的说法。(参考《朗诵艺术创造》, 赵兵 王群 著,汉语大词典新出版社)
-逻辑重音
朗诵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朗诵不仅可以增强对作品的感受力、理解力、欣赏力,而且可以激活思维,引起联想,培养语感,陶冶情感。下面是整理的朗诵技巧。
朗诵的基本要求是:用普通话;正确,做到语音和语调的规范化,语音方面要求读音正确,停顿恰当,音质自然,音量适中等,语调方面要求高低适度,强弱适中,快慢适宜等;流畅,做到声音连贯,不漏字,不落字,不改字,不颠倒,不重复等;有感情,做到感情充沛,节奏鲜明,恰当地传达作者的感情。
在选取朗诵选材料时,我们应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1、突出时代感。所选作品要富有时代气息,要能引起听者思想感情上的强烈共鸣。
2、注意场合。选材必须要考虑场合。中秋晚会,朗诵《月是故乡的圆》,庆祝教师节,朗诵《献给教师的花束》,效果定然不错。
3、关注对象。对象不同,朗诵的作品也应该不同,不能对什么人都朗诵同一篇作品。不能给小学生朗诵《致橡树》,也不能对大学生朗诵《爸爸的老师》。
4、考虑自身特点。选材还要顾及个人的特点,如气质、声音等。
要想在朗诵时取得好的效果,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状态。过分紧张,张口结舌;过分懈怠,无精打采;追求技巧,忽视内容;缺少变化,色彩单一……这些都将严重影响朗诵的效果。朗诵状态正确与否,是朗诵成败的重要环节,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什么是正确的朗诵状态呢
1、信心百倍,积极主动;
2、全神贯注,进入作品;
3、动脑动心,有感而发;
4、速看慢读,由己达人;
5、全身松弛,用声自如。
朗诵是在深入了解作品基础上的再创造,它的成功离不开一些具体的表现技巧,如停顿、重音、语气、节奏等。
1、停顿。朗诵中的停顿,不单是生理上换气的需要,更主要的是表情达意的需要。一般地说,停顿有语法停顿、逻辑停顿和感情停顿三种。语法停顿基本上是与段落、标点符号一致的,逻辑停顿是揭示思想逻辑或揭示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而作的停顿。在表示激动的感情时,可以延长或缩短语法停顿的时间。这种停顿也就是感情停顿。
2、重音。重音是指朗诵时把句子中某些词语读得比较重的现象。一般用增加声音的力度、强度来体现。重音通常分成两类:
⑴ 语法重音。在不表示特殊的思想和感情的情况下,根据语法结构的特点而重读的音。它在句中的位置是固定的,如短句中的谓语,非领属性的定语,一般状语,表示结果或程度的补语。另外,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也往往重读。
⑵ 强调重音。为了表示特殊的思想和感情而重读的音,也称逻辑重音或感情重音。它没有固定的规律,而是受语言环境、内容、感情、修辞等多种因素所支配,但语句中,对比性词语,比喻性词语,夸张性词语,表示肯定词语等通常读时强调重音。同一句话,着重点不同,强调重音也不同。强调重音在句子中,可以是一个词,也可以是几个词及至整句话。强调重音的强度比语法重音更强些,以突出需要强调的部分。句中有强调重音后,语法重音就自然消失。
3、语气。作品的思想感情诉诸词章文采,朗诵的思想感情诉诸声音气息。在朗诵中,总的色彩体现在基调中,具体色彩体现在语气中。语气的色彩并非朗诵者随心所欲地涂抹,它是语句内在的具体思想感情的积极运动的显露,这种显露就在声音气息的变化上。比如──
爱的感情一般是“气徐声柔”的。语气色彩造成温和感,口腔松宽,气息深长。
憎的感情一般是“气足声硬”的。语气色彩造成挤压感,口腔紧窄,气息猛塞(即流动猛,多阻塞)。
悲的感情一般是“气沉声缓”的。语气色彩造成迟滞感,口腔如负重,气息如尽竭。
喜的感情一般是“气满声高”的。语气色彩造成跳跃感,口腔似千里轻舟,气息似不绝清流。
惧的感情一般是“气提声凝”的。语气色彩造成紧缩感,口腔像冰封,气息像倒流。
欲的感情一般是“气多声放”的。语气色彩造成伸张感,口腔积极敝开,气息力求畅达。
急的感情一般是“气短声促”的。语气色彩造成急迫感,口腔似弓弦,气息如穿梭,经纬速成。
冷的感情一般是“气少声平”的。语气色彩造成冷寂感,口腔松懒,气息微弱。
怒的感情一般是“气粗声重”的。语气色彩造成震动感,口腔如鼓,气息如椽。
疑的感情一般是“气细声黏”的。语气色彩造成踯躅感,口腔欲松还紧,气息欲连还断。
4、节奏。节奏指的是朗诵全篇作品过程中所显示的声音形式的回环往复。节奏的把握应立足于作品的全篇和整体。首先应该考虑层次、段落的区别和联系,并落实于语气的衔接和转换。其次考虑声音的力度和速度,还要考虑句子的停连和转换等等。朗诵时运用节奏应从具体作品、具体层次、具体思想感情的运动状态入手。
需要强调的是,朗诵者在朗诵过程中还必须要注意自己的体态语言:
1、面部表情。朗诵的体态语言最重要的是面部表情。眼睛最重要。朗诵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眼睛。一定要看着观众,一定要和观众交流,要让观众从眼睛里看出你的心。表现高兴时,眼睛明亮,目光亲切;表现失望时,目光呆滞暗淡,充满沮丧;表现愤怒时,双目圆睁,直视对方……眼睛一般是平视前方,有时也可以仰视(表示高大、傲慢)、俯视(表示沉思、羞愧)、斜视(表示轻蔑)、环视(表示询问)等。眉间、嘴、鼻和面部肌肉等活动,也有一定的表情达意作用。例如,双眉紧锁,表示困惑、痛苦;紧抿嘴唇,表示犹豫和隐秘;面部肌肉紧张,表示严肃;面部肌肉放松,表示兴奋等。面部表情一定要符合作品情感的变化。
2、手势。朗诵中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适当地运用手势可以更充分地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可以避免呆板,增强可视性。
3、身体动作。朗诵时身体姿势和动作也要随着作品适当变化。在台上朗诵,一般呈小丁字步自然站立,随着感情变化,有时挺立,有时前倾,有时左右晃动,有时甚至可由走动。
朗诵主要靠有声语言,但体态语言的作用也不可忽视。运用得好,可以起到吸引、强化、印证等作用。但一定要做到适度、自然、协调、优美。
通俗唱法特殊发音技巧方法
通俗唱法表达感情更为自由随性,或缠绵悱恻、或撩人情思、或悲戚如诉、或激情鼎沸,这就要求歌者在演唱时深入揣摩音符和歌词,体味语调、语气、语势的细微变化,找出需要加强感情处理的重音,提升歌曲的表现力。那么,下面是由我为大家分享通俗唱法特殊发音技巧方法,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一、通俗唱法中的气伴声技巧
气息是歌唱发声的基石,通俗唱法也不例外。在传统气息运用方式的基础上,通俗唱法还创造出了一种气伴声的演唱技巧,这种技巧区别于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中的以气带声法,更适合展示歌者的真声。在传统的美声和民族唱法中,发声时要求屏住气息、闭合声带,发出厚实、洪亮的声音。而通俗唱法的气伴声技巧则相反,在发声时讲求声带半张开,让气息自由通过声道,与发声一同进行。也就是说,通俗唱法的气伴声技巧构建了一种全新的气声组合方式,打破了传统歌唱方式气息运用的束缚,允许声音“漏气”状态出现。这种状态下的歌声尤其适合演唱小音量歌曲,所以在借助话筒等电子扩音设备的基础上,气伴声的气声运用方式将最大限度发挥通俗唱法“真声”和“口语”的感染力。目前,许多通俗歌曲都采用了这种演唱技巧,尤其是抒情性比较强的歌曲,采用气伴声技巧后情感表现更为丰富。例如,席琳迪翁演唱的`《My heart will go on》,全曲均采用气伴声技巧演唱,每个乐句都伴随歌者呼吸而出,前半部真实亲切,后半部澎湃感人。需要注意的是,在运用气伴声技巧时,歌者要仔细研究歌曲情感与风格,切不可盲目使用。若是演唱风格刚强雄厚的歌曲时采用这种技巧,可能会使歌曲丧失气度,出现有气无力的现象。
二、通俗唱法中的叹音运用
叹音,顾名思义就是叹气时发出的声音。叹音除了在歌剧咏叹调中运用比较广泛外,还在通俗唱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在处理感情力度强烈的长腔和长音时,叹音可以加强情感。如《嫂子颂》中“嫂子(叹音),借你一双小手……”一句中,“嫂子”的呼喊就是用了叹音技巧,将“子”字延长吐气,这种方式更加表现出歌者对“嫂子”的敬叹、感叹、赞叹、慨叹之情。其次,叹声的运用效果还表现在通俗歌曲高腔的处理上。如《青藏高原》中:“呀(叹音)拉(叹音)索、那可是青(叹音)藏(叹音)高原……”处理这种需要力度的乐句时,大都需要叹音来加强气息、提高音量。还有一种情况是在对衬字进行处理时运用叹音,用以装点乐句色彩、丰富歌曲情感。如《爱的奉献》中:“啊(叹音)哈(叹音),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一句中,用叹音来装饰衬字“啊”,加强了情感、丰富了歌曲色彩,将对人间大爱的祈盼充分展现出来,极易引起欣赏者共鸣。当然,叹音并不是适合所有的通俗歌曲,曲调悠扬欢快的歌曲就不适合这一技法,如果运用不恰当,会使人感觉歌曲毫无生气。
三、通俗唱法中的装饰音运用
装饰音作为装饰歌曲旋律的辅助音,广泛存在于通俗唱法中。常用的装饰音有波音、倚音、滑音等,这些音时值都较短,在演唱时往往计入到被装饰音或主音内,不占用基本节拍时值。另外,许多通俗歌曲曲谱上并未标示装饰音的处理,这使得歌者对于装饰音的处理和运用有了极大的发挥空间。要更好地运用通俗唱法装饰音,歌者首先要考虑歌词的深意,对曲目风格、情感韵味等有一定的了解,然后将这些理解融入到音符中,合理分配主音时值,添加装饰音。如《让我轻轻地告诉你》中,“不要问我星星(装饰音)有几颗(装饰音)……”一句,歌者就将主音时值压缩,串联部分装饰音来增添歌曲的清纯活泼、俏皮可人的感觉。但并不是所有通俗歌曲的演唱都需要用到装饰音,比如歌曲《牵手》,是一种静谧情感的表达,需要直率、深沉的歌唱方式,这时就不适合运用装饰音。由此可见,装饰音在通俗唱法中虽然重要,但在运用时也要多方考虑,既要选对乐句,又要选对氛围。
四、通俗唱法中的重音运用
通俗唱法表达感情更为自由随性,或缠绵悱恻、或撩人情思、或悲戚如诉、或激情鼎沸,这就要求歌者在演唱时深入揣摩音符和歌词,体味语调、语气、语势的细微变化,找出需要加强感情处理的重音,提升歌曲的表现力。通俗唱法中的重音可分为以下三种:一、语法重音。这类重音是歌词本身结构所形成的重音,是歌词中最小的意义单位。二、逻辑重音。这类重音是根据歌者的逻辑划分的重音,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如《领悟》中,开头两句“我以为,我会哭(重音),可是,我没(重音)有”,歌者就以自身逻辑将“哭”“没”两字进行重音处理,如泣如诉,清晰地传达了歌曲内涵。三、情感重音。这类重音是依据情感表达需要所设定的重音,它不受语法重音与逻辑重音的主客观限制,从情感的角度出发强调歌曲中的某个音节。在按照上述分类方法找到通俗歌曲的重音后,歌者可以采用以下四种方式处理重音:1重音轻唱。这种方法听来比较匪夷所思,其实这是逆向的角度去强化某些乐句,通过对重音的轻声处理,可以让听者关注到需要强调的部分。2哭腔重音。这种重音演唱方式通过“哭腔”强调需要加强的乐句,通过情感的表露达到传情达意、加深印象的效果。如《是否》中,“是否啊,这次我将不再哭”中的“啊”和“哭”字就采用了哭腔重音,十分真切感人。3强调。用哑音的方式来演唱重音,能够还原歌者的真声,效果自然、从容。如《千纸鹤》中,“爱太深,看见伤痕”中的“伤”字就用哑音强调重音,很好地表现了为情所困的疲惫与伤痛。4假声强调。这种演唱方式可以展现歌曲的空灵、美妙,但要求歌者有很强的高音。驾驭能力。如王菲的《我愿意》中“我无力抗拒,特别是夜里”一句中“特别”二字就采用了假声强调,音色透亮干净,沁人心脾。
五、通俗唱法中的颤音运用
颤音能够延长乐句时值,是加强情感表现的有效手段,通俗唱法中通常会用到以下四种颤音:强颤音、弱颤音、弱渐强颤音、直颤音。 强颤音:这一类颤音多用于抒情性较强的通俗歌曲演唱,一般需要歌者在演唱时对乐句末音进行强颤音处理,如《甜蜜蜜》《真的好想你》《永远难忘》等,强颤音能够,加强歌曲韵律使句读更加鲜明。弱颤音:这类颤音声音波动幅度小,适宜演唱口语性明显的通俗歌曲,如《寂寞让我更美丽》《领悟》等。轻声弱颤的颤音处理方式表达情感含蓄不做作、真切不夸张、柔而不散、轻而不虚,非常自然地传达了歌曲内涵。
弱渐强颤:这一类颤音声音波动幅度由弱及强,回声感明显,多出现在朝鲜族、韩国通俗歌曲中,如李娜的《阿拉哩呦》、阿里郎的《忘记你》。弱渐强颤的颤音处理手法能够使乐句产生起伏流动感,更能体现“字领腔行”的民族风格。此外,弱渐强颤还具有很好的融合性,它同强颤、弱颤相配合能够加强通俗歌曲的主题和意蕴表达。直颤音:这一类颤音多用于曲风强劲的摇滚歌曲、说唱歌曲等通俗歌曲演唱。如唐朝乐队、黑豹乐队、清醒乐队等摇滚乐队大都采用了直颤音的方式演绎歌曲。这种颤音处理方式接近于喊唱,声音更加刚劲有力,能够表现出倔强执着的个性。直颤音能够同歌者真声相统一,合音效果直而不白、挺而不僵,在运用时,歌者要注意同气息结合,这样声线才能更加通畅,发出最为理想的直颤音。
;1 唱歌技巧
歌曲的演绎是需要很多方面表现的。
第一当然是声音。这是一个很专业的学问,包括气息、用嗓、口腔共鸣、吐词方式等。以后的文章中,我会把我知道的尽可能的与大家交流。
第二是情感。这需要歌手对词、对旋律的感悟要强,很多朋友演唱时把全部的重点都放在了声音的部分,而忽视情感,这绝不会唱好一首歌。过分注重声音的原因,是因为歌手的实力有限,演唱过程中老想着到哪里要注意气息了、哪里要注意换气了、快到高音的时候要准备了等,这都是无可避免的。所以,如果唱歌要做到“声情并茂”,练功相当重要。当你练声成熟的时候,演唱时的注意力才会到情感上来。有句话说得好,歌不是用嘴唱的,而是用心唱的。如果发声练到气息贯通、炉火纯青的地步,演唱就更随心所欲的注入情感,演绎歌曲的感染力会更强。
第三是感受。这里再次强调,音乐的感受是天生的,你有多少就是多少,后天弥补的音乐感受很少很少。流行歌曲需要流行歌曲的感受,民歌需要民歌的感受,比如你要阎维文唱“一无所有”,我敢保证会笑翻一帮人!歌手的感受不同,演唱歌曲的处理方式也不同,有的处理得很平淡,有的处理得扣人心弦。这些处理都是很微妙的,比如一个小小的换气、一个强调的重音、一个不换气的长拖音或者一个骤然的收尾……这些就只能意会了。
第四是节奏感和音准。你见过一个3岁多的小孩听到一个旋律就能敲打出加花的节奏吗?你见过一个3岁多的小孩现场演唱,爸爸给他手风琴伴奏,随时改变音调,他进唱的音调都是准确的吗?你见过一个8岁的小孩在没听到任何声音的情况下,要他随时哼出“降E”、“升C”等任何音调的“1”的发音,哼完后在键盘上按下核对完全准确的吗?这就是天分,演唱歌曲需要这样的基础,虽然不要他们那样出众,但一定不能弱。
第五是素质。这就是业余歌手和专业歌手的区别。其实光在声音、情感、感受、节奏、音准这些方面比较,业余歌手有很多不比专业歌手差。差距就在素质。你知道自己唱歌时的形体和表情吗?你可能有个模糊的形象,就是你投入演唱时自己想象自己的模样,而这个形象很可能是你唱的这首歌的原唱的形象。但这些都是你的想象,自己想象的形象几乎是完美的。你知道大家看到是什么吗?你用摄像机拍摄过自己的一次正式演唱吗?其实当你上台的第一个眼神或者第一句话,就能知道你是业余还是专业。这里说的素质还包括对乐理的了解、乐器的了解、对音乐史以及对音乐常识的了解等,当然也有很多专业歌手也不全面,但我个人认为,如果要做专业歌手,就应该贯彻这些,要对得起“专业”这个词。
理解歌词
在学一首新歌之前,有几次你是先把词从头到尾在心里读一遍的?又有几次揣摩过撰词者的心思和他表达的意境?一首歌曲,无论是先有词还是先有曲,双方作者都是认真揣摩对方(词作者或曲作者)要表达的意境和思想,如果到了你这里,你居然完全不理会他们的用心良苦,就这么凭着自己的感觉唱,我觉得不妥。有些个性歌手喜欢按照自己的理解这样表达自我,这种方式不是不好(而且我也喜欢这样),但我会先把作者的意图先搞明白再发挥。再说不是每首歌曲都适合你任意发挥的,有些词曲你找不到更合适的表达,比如国歌。
在你深刻理解歌曲以后,你的情感处理方面一定会好很多,如果你的感悟能力强,你会情不自禁的把某个音唱重,某一个音轻轻带过,一个激情的长音会拖得很饱满……
话和唱歌,除了旋律、节奏、气息,还有其它区别吗?有,那就是吐词的方式。请你随意的用你说话的方式读出“让我一次爱个够”,然后投入的把它唱出来……会发现唱的时候嘴型是向两边打开的,而且要夸张一些。如果你觉得差不多,就是你的吐词有问题。所以唱歌要比说话嘴型要夸张,这样吐词才会更清晰、气息更通畅、更宜于表达情感。
演唱国语歌,还是标准的好。比如“Z、C、S”和“an、ang”和“L、N”的区别是很容易搞混的。港台歌星有时会把个别字故意唱得不卷舌或卷舌,要不就是自己的舌头打不过来、要不就是他们觉得那样不好听,或者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这个发音。当我们翻唱他们的这些歌曲时,我没有明确的主张,为了模仿,不纠正也行。但如果是要唱自己的风格或比赛,那就要改正了。
2 关于粤语歌,劝你们还是学好再唱,要不很容易搞笑的。就像我以前唱粤语歌一样,自认为标准,现在才知道有差距。粤语中也有类似与国语中的“Z、C、S”和“an、ang”的微妙区别,不认真学是学不好的。
气息
说道这个话题,就有些茫然,因为这是最不好用言语表达的东西。我在唱歌之前,练美声两年,给我的感悟很深,气息基础对我的帮助很大。一般没有学过声乐的人发声很平,就用平常说话的位置(嗓子)发音,我们叫它声音发“白”,没有色彩、没有过滤。以下我就表述一下美声练声的方法。
声音应该以小腹为根源,想象声音透过后脊梁,到脑后,到口腔后根,整个声音应是竖立的,靠后的。请找一找这样的感觉:你大口咬一口苹果,露出上牙齿,在一口咬下去的同时,发出“嗯”的声音,感觉声音在口腔后部和鼻腔上部的位置,这就是美声发声的一个共鸣点。接下来把气息下沉,小腹膨胀,稍在小腹用力一顶,在刚才的位置发声,男声喉结压下,女声多注重声音在脑后靠上的位置,你会发现声音比以前要大多了。经常靠墙练习有助于发声,因为靠墙可以接触你的后脊梁,让你更容易找到感觉,并且胸腔的共鸣能和墙产生共振,让你更容易找到胸腔共鸣的感觉。先从“米~妈”的练习开始,逐步升高,有助于练习高音气息;再从高往低练习,这样反复,总有一天你会找到感觉的。美声讲究“通透”,经常想象自己的声音是竖立的,而不是扁平的;另外还讲究的是“共鸣”,声音通过胸腔或胸腔以上的共鸣后,会很圆润、饱满。要体会共鸣,你可以这样做:闭上嘴巴,发出“嗯”的音,稍带点深情的感觉,“嗯”的长一点,会感觉头和胸前在震动,如果气息好,这种共鸣会给你的声音添色不少。仔细听听一些高大的美国人讲话,就会知道什么叫胸腔共鸣了(外国人的胸腔结构更容易产生共鸣)。
另外我还要提到的是肺活量,歌手演唱需要较大的肺活量,比如一些很长、不换气的某句旋律,可不要唱完以后面红耳赤、只喘粗气。肺活量要经常锻炼身体才能保持。还有就是掌握一定的技巧可以弥补一些肺活量不足的现象。首先就要练气息,好的发声方法它能很好的控制声音通过嗓门的流量,比如唱到“……不怕你背叛我……”这一句时,气息不稳的歌手可能一下就把“怕”字的音以爆破的方式唱出来,一下就把本来肺活量不足的气放跑了,如果后面有不换气的长句不把他憋死才怪。而气息功底好的歌手能控制这些爆音的流量,演唱时话筒也不会出现一些扑声。所以我建议大家练声的时候嘴前放一盏蜡烛,尽量练声时保持蜡烛不摇晃吧!这样你的气就会保持在你的体内长一些时间。想想你是一直往外呼气坚持得久还是憋住不出气保持得久呢?当然这还需要歌手要放松,不要紧张,一紧张,心脏跳动加快,你的气息就更稳不住了
这里我只能讲这么多,这些是要靠感悟的。不过我要提醒的是,练声是演唱流行歌曲基础,千万不要用练声的方法直白的演绎流行歌,那样就过于做作,就会像阎维文唱“一无所有”。
关于流行歌曲的用嗓,我的观点是只要符合歌曲意境,要喊要破也未尝不可,但这些都是美声中绝对禁止的,所以我们要取长补短,因为我们不是为了唱美声而练美声,我们是为了唱好通俗才练美声,就像武术要练马步一样,你见过打架的时候蹲着马步打的吗?
有朋友说这样的表述很难理解,要我说说流行歌手里谁的气息很通透,就照着感觉去学更容易领悟,这也是一个有效的方法。个人认为,女歌手你们就多听一下“张惠妹”的吧,她可是天生通透的气息;男歌手就多揣摩一下“满文军”的吧,他可是真正靠气息在唱歌的,另外,张学友的气息很好,但对于教学,满文军更适合
高音
这是朋友们最喜欢问的一个问题,用他们的话,因为高音“够拽”,呵呵!再次补充一下,好的演唱要综合很多方面,不能说高音越高就是唱得越好。确实,很好的高音能给歌曲的高潮部分增添渲染力,但奉劝朋友们不要只知道高音的价值而忽略中低音,其实饱满的中低音也很有感染力
3
唱高音的时候,气息一定是以小腹、丹田为根基的,京腔讲究“丹田气”也是指的这种发声位置。
找找感觉1:如果你是一个女孩,鞋子上突然有一只老鼠,你会怎样?估计会“啊~”的一声长鸣,并且还有“假声”的发声位置。等你平静之后,你在“啊~”一下看,大多数再也“啊”不上去了。为何?因为你收到惊吓的的那一刻,你的小腹在紧张,(想想被惊吓的感觉,是不是全身肌肉绷紧?)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根基,加上一股强大的气流(可以理解成唱歌的气息),直冲嗓子眼,声音不高才怪。所以,你可以把飙高音的感觉理解成“紧张”、“振作”,记住,一切以小腹为根基,要唱高音不是抬起头往上扯的,是感觉重心向下的一种反弹力。
找找感觉2:见过橡皮水管吗?要水管里的水飙向更远怎么办?掐紧水管前端,缝隙一小,压力增大,水就冲得更远。其实高音不一定要音量很大,有些歌手演唱高音时唱出很大的声音,我们说那是用力气和肺活量在唱,而不是在用气息和技巧在唱。想象水龙头理论,应该可以悟出些道理。
找找感觉3:地上有一块很大的石头,把它搬起来吧。你一弯腰,嘴里数数:“一、二、三、走……”,我想这个“走”字你一定用了气息。我不多说了,感觉一下吧,身边有些什么重的……呵呵!这只是一些我创立的让你感觉气息的方法,不正规,但很有效。
还要告诉大家一点,表现高音的能力与你本身嗓子条件有关,如果嗓子天生高亢是很大的优势,比如“孙楠”就是典型的高嗓子,高音演绎不会那么费力。嗓音条件不好的歌手就要靠大量的气息和方法了,但不管是嗓音条件好或不好,声音都是通过气息唱出来的,就像香烟要通过过滤嘴一样,声音过滤一下会更美。
另外我还告诉大家一种心理方法,高音时想象你是在面对广阔的大海高歌,望不到边的海天一色,这样的风光不值得你大声呐喊吗?
中低音
中低音一般要饱满、深情为好。但也像高音一样,很多人欠缺中低音的共鸣。低音是要靠胸腔共鸣和宽大的嗓音结构才能体现的,先天性比较强。以我的经验,低音潜不下去的嗓音是很难练低下去很多,能下去几个音阶不错了。如果一定要录制低音丰富的歌,早上起来不刷牙、不洗脸直接录,声音会下去很多。所以,中低音欠缺的人尽量避免这样的歌,扬长避短,同样中低音丰富的人一定要好好发挥它的潜质,中低音唱好是很迷人的哦!
唱低音要胸前和嗓子放松,用叹气的方式可以加强一些共鸣,实在很低的地方可以加些气息产生口腔共鸣,会感觉声音浑厚一些。但不管怎样,嗓音天生浑厚的人的发挥余地要多得多。
唱中音要多加以润色,包括吐词换气都具有美感,当然这又与感受唱功有关,中低音多听听“蔡琴”的吧。
整体与风格
很多歌手只注意句与句的细节,把演唱的细节单位放在“句”的上面,而不是在整首歌上。
把整首歌画一条起伏的线条吧,你会知道哪里该低调、哪里该高亢了。眼光放高一点,就像足球场上的位置感一样,盯着局部怎么打出长传进攻的有效配合呢?
除非有了一定的实力,否则别谈风格。歌手前期我赞成模仿开始,但不要单一,多唱各种风格歌手的歌,耳濡目染的就掌握了一些共鸣、唱腔以及气息的初步体验,这是好事,到了成熟以后,加上自己的练声和感悟,再挖掘自己的风格是水到渠成的事。
演唱要投入,但投入是要有一个度的,不是要你“使劲”投入,过分伤感或喜悦,在理解词意的基础上,有分寸的投入即可。比如有些类似的词:“……你怎么舍得我难过……”,我就见过唱得痛苦至极的人,那样就没有感染力了,反而觉得好笑。但我也见过一个真正失恋的朋友在卡拉ok唱这首歌,演唱的时候面无表情、唱得很平静,嗓音沧桑,唱腔演绎出来的那种无奈和孤独感染了现场的每一个人。我觉得这就是刚刚好的分寸,不需要抱头痛哭。但又有几个人随时能演绎这么到位的呢?这就要靠歌手的音乐感受了。
4
再给大家举个例子:有些朋友在模仿歌星时,不自觉的夸大了明星的特点,比如模仿张学友时,会过分压着嗓子做出那种怪怪的厚实的声音(那时张学友早期的一个特点,现在好像不多见了);在模仿张国荣时,会夸大他的那种大舌头似的靠后的共鸣;模仿王菲时更是那种让人觉得好笑的舌头打结的怪音。其实仔细听听原唱,并没有那么夸张。我就听过一个声音很像张学友的朋友唱歌,每次唱学友的歌的时候都没有把握分寸,后来我劝他多些本色,反而更像原唱了。其实有时候旁观者清,多请教朋友们的意见会很有好处。
另外,情感丰富的人唱歌会比情感平淡的人要演绎得好。与歌曲中的情感产生共鸣,也需要歌手的生活阅历丰富。经历得越多,感悟得就越透彻。
这可是很多朋友追求的东西,呵呵!认为没有颤音就不够专业、不够拽。殊不知颤音在歌曲里只是一种表达方式而已,没有颤音就不能唱好歌吗?
颤音,实质是用气息演绎歌曲的时候,强大的气流冲击口腔和鼻腔后部所产生的震动,小腹给予气息的压力产生了气流。我倒不赞成流行音乐一定要用这样死板的方式产生颤音,有些歌星通过喉结的抖动(刘德华)和嗓子眼的一紧一松(张信哲)“做”出了颤音。这些都是一些小的技巧或是一种风格,但在很多高潮部分,他们也具有强大气流的颤音。所以,还是那句话,气息是根本。用了气息,自然会有气流的冲击产生颤音。对于流行歌曲,有些低调的地方不需要像唱民歌一样每个字都在气息上,有时似一种悄悄话,有时像一种无奈的叹息,不会有强大的气流支持你的颤音,这时就需要你用一些小技巧来修饰你的尾音,我认为流行歌曲的颤音表现不完全靠气息顶出来,有时候抖抖喉结,控制嗓子眼里的声音也未尝不可,只要整体在歌曲的氛围之中不受影响即可。
没有颤音的朋友如果铁定对颤音垂涎三尺,就从模仿开始吧——模仿救护车叫唤。好笑吧?这只是没有声乐老师在身边、一种自我揣摩的方法,当然不属于常规的声乐练习。发出“呜呜”的依次循环高低的滑音(稍快),他能让你找到抖动喉结的感觉,慢慢的吧“呜呜”的发音转变成“嗯嗯”的发音,再慢慢的转成“你~”的发音,再唱一些“你”结尾的一句歌……呵呵,这只是一种感受喉结抖动的颤音方式,与气息发声不一样,保准声乐老师看了会气死!但没件事都需要循序渐进,慢慢揣摩,不妨试试。
最后再次发表一下我的观点,我们如果眼光放高一点,这段历史时期流行强调颤音的唱法,也许再过5年后就不流行强调颤音的唱法了。何必为了没有颤音而苦恼呢?颤音虽然能有效的渲染歌曲气氛,深沉而具有穿透力,但我也愿意喜欢听一些质朴、纯洁的声音。所以,只要用心唱就好,也许你会更有特色。
重音是汉语词语,读作zhòng yīn,一般指词、词组、句子里重读的音,英语中的重音为英语的声调奠定了基础,也可指乐曲中强度较大的音。
在语音学中,重音是相连的音节中某个音节发音突出的现象。重音有通过增加音强来表示的力重音和通过音高的变化来表示的乐调重音。重音还可以分为固定重音和自由重音。
例如:法语词汇的重音总是在词的末音节上;与法语相反的是捷克语,它的重音总是落在词的首音节上,而波兰语却独特一些,重音位置总是落在词汇的倒数第二个音节上,因此,这些语言的重音称为固定重音(fixed stress),而英语和俄语的重音则是自由重音(free stress)。
扩展资料
重音有三种类型:语法重音、情感重音和逻辑重音。语法重音。根据语法关系说得或读得重些的音节叫语法重音。语法重音有规律,重音位置一般比较固定。一般主谓结构的词组、短句中的谓语应稍重些。例如:风停了,雨住了,太阳出来了。句中的述宾短语,常常重读。例如:月亮慢慢地升起来了。(状语重读)
疑问代词和指示代词一般应稍重些。例如:这是谁负责的?另外,复句中的关联词要读重音,具有比喻、夸张、对偶、对比、排比、重复、设问、反复、双关、反语、拟声等的词语也要读成重音。感情重音。为了表达某一种特定感情所读的重音,叫感情重音。感情重音可以使语言色彩更加丰富,感情表达得更细腻、更充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