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蓄的意思:包含;(言语、诗文)意思含而不露,耐人寻味;(思想、感情)不轻易流露。
拼音[ hán xù ]
近义词含混、蕴藉、间接、婉转、涵蓄、委婉、宛转
反义词露骨、直率、外露、直接、明白
扩展资料:
含蓄的近义词
1、蕴藉
拼音[ yùn jiè ]
解释(言语、文字、神情等)含蓄而不显露:意味~。~的微笑。
近义词含蓄
2、婉转
拼音[ wǎn zhuǎn ]
解释(说话)温和而曲折(但是不失本意);(歌声、鸟鸣声等)抑扬动听。
近义词委婉、悠扬、隐晦、含蓄、宛转、油滑
反义词直率、明了、直爽、直接
3、含混
拼音[ hán hùn ]
解释模糊;不明确:~不清。言辞~,令人费解。
近义词混沌、朦拢、含蓄、模糊、笼统、朦胧、含糊、暧昧、费解、迷糊、蒙胧
反义词清晰、明确、鲜明、明白、明了、清楚
《怨情》李白
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作品赏析
这首诗语言平浅简易,情态缠绵凄凉,含蓄蕴藉,言短意长。“含蓄有古意”、“直接国风之遗”,在理解李白诗歌的时候应该注意这些。古代的“美人”就不是一个普通的词,与现代口头时髦的“美女”很不一样。《离骚》里的“香草美人”指贤臣明君;《诗经》中的美人指容德俱美的年轻女子,“有美一人,清扬婉兮”。“美人卷珠帘”是指品性容貌都美好的闺中女子,李白诗歌的“含蓄蕴藉”是指诗歌中主人公情韵的婉转,而非指寄托兴寓,所以说它“直接国风之遗”。
“深坐颦蛾眉”,“深”的意思是有多层的。“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幕帘无重数。”(欧阳修《蝶恋花》)女子所住的闺房在“幕帘无重数”的深院里,十分幽深,十分寂寞,这是第一层;“深”还有深情的意思,所谓“美人卷珠帘”,古人思念亲人,总要登高望远,那是男子的做法,女子“养在深闺人未识”,不能抛头露面,于是只好“卷珠帘”望着离人去的方向以寄托思念之情,期待离人回来,这是第二层;“深”的第三层意思便是“久”,指坐的时间很长了。颦是皱的意思,吴宫里的西施“颦”起来的样子比平日更加美丽,更加楚楚可怜,才有了东施的效颦。“颦蛾眉”更显出了“美人”之美。
“但见泪痕湿”,因为思念太深了,情太深了,所以不知不觉就流下相思泪。“湿”字说明是暗暗地流泪,情不自禁地流泪。联系到第二句的“颦蛾眉”,比“才下眉头,又上心头”的怨情更重。
“不知心恨谁”,明明是思念,是爱一个人,却偏偏用“恨”。女主人公的心底是有点抱怨,离人去外地太久了,害她一个人在这深院里忍受着孤单寂寞,离人却还不回来。但这种恨,其实就是一种爱。爱一个人,总是恨对方不能陪伴在身边。
诗的前三句用赋,末尾用问句归结“怨情”。这里的赋是个动态的过程,首先是“卷珠帘”,然后“深坐”,再“颦蛾眉”,最后“泪痕湿”,行动可见,情态逼人。李白的这首诗写的就是一个意境,一个孤独的女子的思念之情。这样一个很平凡的情景,作者捕捉到了几个点,由这几个点勾出一幅简单的画面,同时又留下无限的遐想。随意的一个小细节,就可以泄露整个主题,可见诗人的洞察力。全诗哀婉凄凉,缠绵悱恻。足以体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
蕴藉的解释 亦作“薀籍”。1 宽厚 而有 涵养 。 《史记·酷吏列传》 :“﹝ 义纵 ﹞治敢行,少蕴藉。” 《后汉书·桓荣传》 :“ 荣 被儒衣,温恭有蕴籍。” 李贤 注:“蕴籍,犹言宽博有馀也。”旧题 宋 尤袤 《全唐诗话·裴休》 :“ 为人 蕴藉,进止雍闲。” 《花城》 1981年第6期:“﹝她﹞雍容和顺, 蕴藉 敦厚。” (2)谓 含蓄 而不显露。 晋 葛洪 《 抱朴 子·尚博》 :“ 若夫 翰迹韵略之宏促,属辞比事之疏密,源流至到之修短,蕴藉汲引之深浅,其悬绝也。”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文》 :“前辈 文采 风流,蕴藉如此。” 明 陆时雍 《诗镜总论》 :“ 少陵 七言律,蕴藉最深,有馀地,有馀情,情中有景,景外含情,一咏三讽,味之不尽。” 王蒙 《我愿多分点好的故事》 :“正像 鲁迅 的小说 《 祝福 》 、 《故乡》 、 《伤逝》 等的结尾一样,不但蕴藉 隽永 , 而且 富于音乐感。” (3) 蕴藏 。 应修人 《含苞》 诗:“我爱这纤纤的 花苞 儿蕴藉无量的美,--无量地 烂漫 的将来。” 沉从文 《一个母亲》 第一章一:“低头看孩子的笑,在这 天真 纯洁 的 生命 上, 反映 出的是母亲的蕴藉于心中深处的罪孽的自责。” 词语分解 蕴的解释 蕴 ù 见“蕴”。 部首 :艹; 藉的解释 藉 è 垫 在下 面的 东西 。 衬垫:枕藉。 同“借”③④。 抚慰 : 慰藉 。 含蓄:蕴藉。 假设,假使:“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藉 í 践踏,凌辱:“人皆藉吾弟”。
含蓄、蕴籍是近义词。下面单独解释蕴(yùn)藉(jiè):
1宽和有涵容,如“然少蕴藉,不修威仪,亦以此见轻”,亦作“温藉”、“酝藉”;
2含蓄有余,含而不露,如“风流蕴藉”。
含蓄蕴籍中的“蕴籍”应该是第二义。
蕴藉的意思是藏在其内,隐藏而不外露。
出处:
1、广德为人,温雅有酝藉。
2、荣被吸儒衣,温恭有蕴藉。
3、蕴藉含文雅,散朗溢风飈。
4、维风流蕴藉,语言谐戏,大为诸贵之所钦瞩。
5、君温克蕴藉,而有超然绝于世俗之操。
6、治敢行,少蕴藉,县无逋事,举为第一。
7、若夫翰迹韵略之宏促,属辞比事之疏密,源流至到之修短,蕴藉汲引之深浅,其悬绝也,虽天外毫内,不足以喻其辽邈,其相倾也,虽三光熠耀,不足以方其巨细。
选自:《汉书·薛广德传》、《后汉书·恒荣传》、唐薛用弱《王维》等。
蕴藉造句
1、雨后的阳光打在他的侧脸上,照得他玉面淡淡,目清如水,举手投足间,散发着一种清冷蕴藉之气。
2、鱼山,你既蕴藉了茫茫平原的灵秀之气,又聚合了滔滔黄河的水韵,为众多文人名士所向往。
3、一个院落的历史蕴藉,从院子里的树干上就可以读到,这是我的观点。
4、申时行之蕴藉,半由天赋,另一半则因为在前任和后台那里得到的教训。
5、文学语言与科学语言相比较,前者的根本性质是文学性追求含蓄蕴藉和多义,后者的根本性质是科学性,强调严密的逻辑性和语义的明确性。
6、诗歌内涵丰富,主题深刻,形式优美,语言朴素而又蕴藉深厚,将常见的主题表达得充满新意。
1、平实质朴、朴素自然
其特点是看似寻常最奇崛,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语言力求平淡,不追求词藻的华丽,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中蕴含着深意。如贾岛的《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全篇4句20字,毫无难解之处。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
2、含蓄隽永、含蓄委婉
诗歌最富有灵气,诗的灵气在于隽永,在于“字短情长”,字里行间总是留着启人联想、开人悟性的“空白”。含有深意,藏而不露。这种风格往往不把意思直接说出来,而是藏在形象中,让读者自己展开想象,思而得之。多用象征、双关等手法。
如李商隐的《雨夜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天各一方的夫妻间挂念问候,其时其境其情,归家团聚作长夜之谈的憧憬,统统显于言外,隐于空白。如"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
3、清新明丽、清新雅致
这种风格往往用清丽的语言来营造优美的意境,表达怡然喜悦的感情。其艺术境界多如大雨过后的清清柳色、荷叶上颤动着的晶莹水珠。"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
如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用语新颖别致,不落俗套,给人一种清新美的愉悦。
4、形象生动
诗歌的语言往往以其生动形象而感人至深。如苏轼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赤壁怀古》),既是诗又是画,有形有声有色地展现了赤壁的壮丽景色,气势雄伟,境界开阔。语言活灵活现,具体形象,包括
①人物语言个性化,言如其人;
②描写逼真,绘声绘色,惟妙惟肖;
③运用多种辞格,新鲜活泼;
④注意词语选用,注意句式变换。
5、绚丽飘逸
如“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的诗大都写得色彩缤纷、景象绮丽、变幻莫测,这是绚丽飘逸之美。
6、婉约细腻
这种风格往往体现出"曲、细、柔"的特点,曲径通幽,情调缠绵,表达感情细如抽丝。如,"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7、幽默风趣
在诗中多指诙谐、风趣或辛辣的笔调和趣味。运用夸张、反语、仿词、双关等手段,突出事物特征,揭露事物本质,富于讽刺意义,增强批判性和说服力,令人轻松愉快,忍俊不禁。如,"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章碣《焚书坑》)
8、雄浑
雄浑指力的至大至刚,气的浑厚磅礴。其特点是:骨力挺健,气壮山河,气吞宇宙,气度豁达,气概恢宏,气宇轩昂,气势浩瀚,气魄雄伟。在具体作品中,有的壮志凌云、刚毅雄健,如刘邦《大风歌》;有的慷慨悲歌、视死如归,如项羽《垓下歌》;有的胸襟豁达,豪情横溢,如曹操的《观沧海》。
雄浑是盛唐诗歌的时代风格,它反映了盛唐欣欣向荣的景象和朝气蓬勃的活力。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气势浩瀚,雄伟壮丽;王之涣的《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想象丰富,境界辽阔;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气魄宏大,气势壮观。
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何其高远,多么壮丽!而真正能够称为“雄浑”的是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人。
9、豪放
豪迈奔放,谓之豪放。其特点既表现了作为主体的诗人的特点,又表现了作为客体的描绘对象的特点。就主体而言,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象奇特,夸张出格;志向高远,襟怀旷达;气呑宇宙,力拔山河;傲骨嶙峋,狂荡不羁。
就客体而言,往往拥有巨大的体积、伟大的力量而显示出特有的壮美、崇高,或显示出浑茫、浩淼的无限阔大的景象,因而气势峥嵘,场面壮阔,境界缥缈,极目无垠。李白是豪放风格之集大成者,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象奇特,夸张出格,是李白豪放诗风的特点。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气势浩荡,一泻千里;“草绿霜已白,日西月复东。”(《古风》)描绘光阴流逝之快,人事变迁之速,一气呵成,天衣无缝;“燕山雪花大如席“(《北风行》)“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秋浦歌》)夸张虽不合理却合情。
宋词中的豪放派,以苏、辛为最杰出代表,苏词注重将慷慨激昂、悲壮苍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善于在写人、咏景、状物时,以奔放豪迈的形象,飞动峥嵘的气势、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念奴娇 赤壁怀古》是代表作。
10、沉郁
沉郁,就是指情感的浑厚、浓郁、忧愤、蕴藉。“沉则不浮,郁则不薄。”杜甫之诗,为浓郁之极至。忧愁是杜诗沉郁的主要内容,他的忧愁,不只是个人的,更是国家的、民族的、人民的,因而这种忧愁具有丰富的情感层次,使其沉郁获得深厚的情感和崇高的价值。他的“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是沉郁的力作。
扩展资料
语言特色
1、记叙文
记叙文的语言特色,无论是记叙文还是小说,散文还是随笔,通讯还是童话,总的来讲是要求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从记叙文的语言构成来说,大约有五个合作伙伴,即:叙述性语言、对话性语言、抒情性语言、描写性语言和议论性语言。
叙述性语言要客观化,对话性语言要个性化,抒情性语言要情感化,描写性语言要细节化,议论性语言要深刻化。当然,这五个合作伙伴不一定都能够同时出现在同一篇文章里,它只是在需要的时候,义无反顾地提供支持。
揣摩记叙文的语言特色,可从这样几个方面人手:
①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揣摩文章的语言特色,不孤立地仅从局部去抓文章的语言特色;
②按文章所属的文体的特点去揣摩文章的语言特色,在共性中体现出文章的个性;
③在“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的“总特色”下,体会记叙文语言的客观化、个性化、情感化、细节化、深刻化是如何在一篇文章中构成和谐的完美的整体的;
④在关注作者个人因素,如气质、素养、阅历、经历、性格等的同时,还要关注作者的个体差异,不同的写作个性会有不同的语言特色;
⑤仔细推敲文章的字、词、句等语言材料,尤其是含义深刻的语句。
2、说明文
说明文的语言特色,总的要求是准确、简洁、富有表现力。无论是事物说明还是事理说明,抑或是科学小品,都不能例外。准确、简洁,是说明文语言的最本质的特征。从说明文的主要功能来看,说明文主要是传播知识的。
要使说明文传播的知识准确无误,就必须使用准确的语言冷静客观地解说事物,阐明事理,准确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要使传播知识的说明文让读者一读就明白,说明文的语言就必须简洁。
在此前提下,一篇具体的说明文,由于说明对象、读者对象和作者语言风格的不同,其语言特色可以平实见长,但有时也可以生动活泼。或概括,或具体;或简洁,或丰腴;或精练,详尽;或平易朴实,或幽默风趣,可根据具体的文章而定。
揣摩说明文的语言特色,可从这样几个方面人手:
①要有综合观念。揣摩说明文的语言特色不能只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于不顾,要把这些内容综合起来看。
②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本质特征,去理解文章中表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词语。
③弄清什么是平实说明,什么是生动说明。
④认真分析文章所用到的各种说明方法,各种说明方法在文章中的科学运用,正是说明文语言特色的正确体现。
⑤注意说明文中动词、数量词、修饰限制性词语的准确运用。
3、议论文
议论文的语言特色主要体现在准确、鲜明、富有概括力上。议论文是说理的文章,要讲清道理,文章中的每一句话必须准确,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常常体现在句子中状语、定语等修饰成分上。
议论文是以理服人的文章,要把道理说得让人心服口服,文章的论点一定要鲜明,作者的褒贬态度也一定要鲜明,作者在文中主张什么,反对什么,歌颂什么,批判什么,一定要通过鲜明的观点、充足的论据和严密的论证,明明白白地告诉读者。
议论文善于将事物加以抽象,从而反映事物的特点。因此议论文的语言概括力特别强,常常用比较抽象的词语表现丰富的内容。
揣摩议论文的语言特色,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人手:
①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前提下,理解文章的语言特色;
②在把握论点、琢磨论据、分析论证的过程中理解文章的语言特色;
③注意理解句子中定语、状语等修饰限制成分;
④反复琢磨关键语句中的关键性词语;
⑤反复推敲文章中概括力很强的词语;
⑥注意作者的情感倾向。
高考语文必备术语及诗歌鉴赏方法集锦、常见意象示例
一、高考试题题干是解题的“线索”,它给考生指示答题方向、范围、要求等。
读懂题干,才能从容抓分。
纵观几年来全国各地的高考语文试卷,不难发现题干中隐含着一些相似的“常用术语”。
总结如下:
表达方式 :语文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
写作手法: 狭义的写作手法即 “表达方式”、广义的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等。
修辞手法 :常用的有比喻、拟人、反复、夸张、排比、对偶、对比、设问、反问等。
语言特点: 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 彩的特点。
分析时,一般从修辞上进行分析。
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内容角度);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说明方法:一般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画图表、摹状貌等(一般是三个字)。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等),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等)。
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议论文题目:论点型、论题型、关系型、寓意型
论证方法:中学要求掌握的的道理论证、事实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归廖法。
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
理论论据:包括名人名言、俗语谚语、公式定律等。
事实论据:一切事实、史实、数据等。
有何作用:回答文中某一内容的作用可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内容方面,如深化主题、强调感情等;二是结构方面,如过渡、呼应等;三是语言方面,如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等。
思想内容:基本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旨。
思想感情:作者或作品人物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如善恶、好恶、褒贬等。
以上各“常用术语”,暗中考查同学们的语文基础,同时也是题目的赋分点所在,将其理解清楚,可根治“答非所问”的弊病。
二、古代诗歌鉴赏常用名词术语
1、评价主旨类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语言浅近易懂,主旨深远)、言简意丰(语言简洁,内容丰富)、意在言外(言外之意,言在此而意在彼,弦外音,味外味,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蕴藉、委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意含而不露,或表达得不明显,耐人寻味)。
2、语言特点类勾勒简洁(介绍事物的大概)、浓墨重彩(描写详尽、细腻)、惟妙惟肖(描写逼真,多指人或动物)、体物入微或穷形尽态(相)(描写细致入微、刻画细致生动)、诗情画意。
3、语言风格类行云流水(结构、语言自然流畅)、形神兼备(语言、结构等形式与内容主旨都无可挑剔)、简洁或洗炼(语言简练利落)、浅显或明白如话(不雕饰,不加修饰)、平淡无奇、质朴清新、淡雅、词藻华丽 、明快(明白通畅)。
4、文章结构做铺垫(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 埋伏笔(前段为后段埋下的线索)、呼应或照应(前后的互相联系)、浑然天成(结构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的)。
5、其它 构思精巧、新颖、独树一帜、别具一格、不落窠臼、不落俗套、自出机杼(有创新,不沿用陈旧的格式、作法、颇具匠心)、感情细腻、感情真挚 、跃然纸上、曲折、层次分明。
三、诗歌赏析方法
1.应试策略:
(1)掌握必要的赏析(鉴赏)知识
意境: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是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写的生活图景的有机结合。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
表现手法:如烘托,衬托,虚实,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等。
风格流派:由于作家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
比如李白的飘逸洒脱,杜甫的沉郁顿挫,苏轼的旷达豪放,柳永的柔美婉丽等。
了解诗人的风格,有利于把握他们在诗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语言特色:清新——用语新颖,平淡——质朴真切,绚丽——绚烂奇幻,明快——一语破的,含蓄——意在言外,简洁——言简意赅。
(2)掌握赏析方法
①了解诗人或作品的相关背景,有利于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思想。
②借助联想与想象,有利于把握诗歌的意境,因为诗歌具有张力,尺幅之中韵味无穷。
③品味诗词中作者的炼字,炼句和链意。
赏析时对诗人准确传神的用字,精巧贴切的修辞,情与景的交融,物与理的结合等艺术手法要作深入的品析,有利于把握作品的立意与情感,走进作品的真实,感悟诗人的情怀。
文学作品鉴赏是一项综合性很强、能力层次较高的创造性活动,目前,诗词鉴赏教学可说是语文教学的弱项及中考复习的盲点。
复习时,要从以下几方面注意鉴赏题考点的设置:1、对诗词内容的理解:⑴对中心思想的理解;⑵对所抒感情的理解;⑶对抒情主体形象的理解;⑷对象征意义的理解。
2.对所用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的理解。
3.对诗词语言的理解:⑴对关键词语的理解;⑵对关键语句的理解。
4.对诗词意境的理解。
题型一般为选择、填空、简答三个类型,有些是鼓励学生创新的开放性试题。
解题思路与技巧:
1.从作家、作品的相关背景资料人手,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
2.从作家风格(豪放、婉约等)和语言特征(如简约、含蓄等)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
3.从关键词语着手,如抓住诗词中关键的动词的用法、含义及作用去赏析。
4.从关键句(如主旨句、哲理句、情感句)着手,分析概括、推理解答。
5.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着手,品味语言、想象意境。
6.从诗词的具体内容的全面理解着手,把握各类(送别、咏物、爱国等)诗词的思想内容。
对于主观性试题的解答,还应注意文字表述应简洁、明了,切中要害。
熟悉古典诗词鉴赏常用名词术语
⑴评价主旨类
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言简意丰、意在言外、含蓄蕴藉等 。
⑵分析手法类
卒章显志、画龙点睛、直抒胸臆 、托物言志、 象征、以小见大、开门见山、寄寓 、寄托、衬托、烘托、渲染、侧面描写 、对比、起兴、情景交融、情景相生、 情因景生、借景抒情、以景衬情 、融情入景 、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
(3)语言特点类
勾勒、浓墨重彩、描写详尽、细腻、惟妙惟肖、体物入微、穷形尽态(相)、富有哲理、淋漓尽致、行云流水、形神兼备、简洁、浅显、明快、明白、通畅、平淡、无奇、质朴清新 、淡雅、词藻华丽等 。
(4)风格类 沉郁顿挫、豪放、雄浑、旷达、沉郁、苍凉、冲淡、低沉、悲慨、苍劲、舒缓、悲凉、俊爽、等。
(5)文章结构
做铺垫、埋伏笔、呼应、浑然天成等。
(6)行文技巧类
虚实相生、水 融等。
7.掌握修辞方法在诗歌中运用的特点
诗词常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拟人、对比、夸张、借代、双关、互文、等。
其次,读懂诗要注意运用方法
(1).借助题目、作者、注释。
题目是切入点。
古诗的题目很讲究,它往往能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我们解读诗歌的重要切入点,从题目入手,我们可以迅速准确地理解诗歌。
作者:确定朝代、风格,为后面分析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诗人的观点态度作铺垫。
注释:可以了解作品创作背景。
(2)、学会从内容上分类鉴赏诗歌。
古代诗词的分类
古代,浩如烟海,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歌,数量之多,题材之广,令人赞叹。
但就其内容而言,大体可概括为:咏史诗、山水田园诗、咏物诗、边塞诗、抒怀诗等。
掌握各类诗的特点极其方法。
(具体鉴于篇幅,不赘述)品茗》大
3.借助背景
诗歌鉴赏不应忽视对其背景的了解。
这里所说的背景,包括诗人所处的社会时代、生平遭遇、思想主张等多方面的内容。
这些方面,对诗人的诗歌创作往往有着直接的影响。
因而,我们在欣赏诗歌的时候,就应当借此来理解诗歌、把握诗歌。
4.注意作品中的“细节描写”。
中国古典诗词一般篇幅短小精悍,这样就不象叙事性作品那样有过多的细节描写。
但是,即使是短小的篇章哪怕是抒情小品,也同样不能忽视了其中的细节描写。
5、注意作者的“逻辑思维”。
古典诗词人们一般能注意到其中的形象思维,并对此加以充分的分析,而忽视了对作品进行必要的逻辑思维的分析理解,从而在某些时候不能全面客观地鉴赏出作品的真正意蕴。
形象思维不能排斥逻辑思维,而且必须以逻辑思维为基础。
6.注意作品中的“典故”运用。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我们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有些时候要是不能正确理解其中典故的含义就直接影响对整个作品的鉴赏。
所以必须对作品中的“典故”有个初步的理解,透过原来典故中的本意进而理解出用典后所表达出的新的含义。
一般而言,古诗词中的用典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形。
点化前人语句。
点化不同于直接引用,而是将前人语句消化后用自己的话写出。
明用历史故事。
在引用历史故事时,明白地指出是何人何事,这是明用
暗用历史故事。
比明用隐蔽,因为没有明白地指出是什么,所以难以一眼看出。
如果知道所用的历史故事,便能读懂诗词;反之,便要大伤脑筋了。
反用历史故事。
明用和暗用历史故事,都是正用其意,反用历史故事,则是反用其意。
二、 鉴赏、评价
1.把握诗歌的意象与意境
诗歌的意象:
诗歌的意象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类:
(一)象征性意象
(二)比喻性意象
(三)描述性意象
(四)通感性意象
2. 鉴赏诗歌中的形象
所谓“形象”就是文学作品中展示出来的生活图画,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
(1)人物形象。
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
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2)景物形象。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
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
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一般的短评写作时要注意先“盖帽”,即说出诗人的形象的总体特征,再以此为“中心论点”,从诗歌的具体语词方面对这个论点进行分析论证。
其他三个方面的鉴赏和评价一般也使用这个思路。
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围绕“这个”论点来写。
初学者往往失却重点,在简短的文字中写到各方面的内容。
鉴赏诗人形象的思路与其他文学作品中的方法一致,一般从其“社会地位”“思想意识”“性格特征”等方面入手。
但在具体写作过程中不宜出现这些字眼,我们在这时借用的是它的方式和思路。
3、 鉴赏作品的语言
诗歌的语言主要特征有:凝练性、形象性、情感性、跳跃性。
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而这几个方面往往是合为一体的。
4.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指诗人在借助语言文字塑造艺术形象时,灵活运用一般创作规则和方法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而又特殊的艺术手段。
主要考查艺术特色和表现形式。
(1)抒情方法。
抒情方法包括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的主要手段有借景或物抒情,借人或物言志,另外还有融情于景、怀古伤今和即事感怀等。
(2)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把握:
1、创作方法:赋、比、兴;
2、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3、构思技巧:以动写静,乐景写哀、虚实结合、小中见大、点面结合、想象联想、象征寄托等。
在这三个方面中,第三方面为其重点。
(3)用典。
鉴赏诗歌的用典主要明确两点:
1、典故的来源及其含义。
2、用典的作用。
用典的作用在唐以前诗歌中主要表现为增加诗歌的容量,使诗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在唐以后的诗词曲中主要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4)风格
风格是由创作个性决定的作品在思想与艺术上总的特色。
风格就大处而言,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之分。
从诗词曲的总体风格来讲有诗庄、词媚、曲谐(俗)之说,词又有豪放和婉约之别。
1、不同的风格有不同的特征: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夸张手法,语言热情奔放,想象瑰丽神奇。
代表的诗人有屈原、李白、李贺、苏轼、龚自珍等。
现实主义:注重按照生活本来的样了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反映人民的生活与追求。
代表的诗人有杜甫、辛弃疾、陆游等。
2、许多诗人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风格:
苏轼、辛弃疾:豪放 柳 永、李清照:婉约李煜、刘禹锡:隽永
谢朓、谢灵运:自然 李 白:清新飘逸 杜甫:沉郁顿挫
屈原:雄浑悲壮 王安石:雄健高峻陶渊明:淡远闲静
王维:恬淡优美 王昌龄:雄壮豪迈 李贺:雄浑奇特
曹操:豪放磅礴
3、不同类型的诗有不同的风格:
宫廷诗:缠绵宛转 田园诗:恬淡宁谧山水诗:清新优美
边塞诗:悲凉慷慨 讽喻诗:沉郁激愤咏史诗:雄浑壮阔
(5)修辞:
主要掌握高考所要求的八种修辞手法,考查的形式一般是明辨修辞的艺术手法,分析修辞的艺术效果。
5. 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第一,思想感情:
考查的主要有三点:
1、情感类别:哀怨、激愤、憎恶、忧愁、欣喜、欢快、向往、离愁别恨、怀古伤今等。
2、情感载体:杨柳——离别 菊花——傲骨 圆月——团圆落叶——失意等。
3、抒情方法:见前“鉴赏表达技巧部分”
第二,内容主旨:
考查的主要有:
1、涉及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
2、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
3、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等。
4、时代背景、社会现实。
诗歌表现思想内容的形式大致有两种,一是借景物抒情,一是借人物言志。
律诗、绝句大多是先描写景物,后抒 怀;词曲往往是咏物怀古,即借事物、借人物来表明心志。
思想内容也就在抒情言志的诗句里得到集中的体现。
对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首先从诗歌的基本内容入手,其次写出作者在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
三、总结、表述
1.灵活运用常见的古诗鉴赏术语,准确得体地表述自己“就诗论诗”的心得 。
“写什么”方面:写景抒情; 咏物言志(情); 怀古咏史; 即事感怀;边塞征战; 山水田园; 意象; 意境; 背景;主旨。
“怎样写”方面: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诗眼;借景抒情; 融情于景;直抒胸臆; 虚实相济; 绘形绘声绘色;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炼字;起承转合;赋比兴;夸饰;用典;含蓄;对仗;韵脚。
“为何写”方面:抒发……的思想感情; 反映……的社会现实;表现……的情趣;寄托……的情怀(如爱慕、愁绪、惆怅、苦闷等);表达……的追求; 流露……的倾向;发出……的感慨; 袒露……的心迹; 造就……的情致。
2.区分几个概念,明确答题的内容角度
问“表达方式”,则答 叙述、描写(虚实、动静)、议论、抒情、铺陈等;
问“修辞手法”,则答 所运用的修辞格;
问“艺术(表达)技巧”,则答 想像、联想、衬托(正衬或反衬)、对比、象征、用典、化用、含蓄蕴藉等。
4.、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修辞手法和说明方法在阅读文中的作用(阅读理解)
1、排比、反复: 强烈的抒发了————。
排比往往给人一气呵成之感,语言畅达,有气势,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反复强调某个意思或突出某种情感。
2、反问:使——语气更加强烈,比一般陈述句表达的感情更加强烈,比直说意思表达更鲜明。
3、比喻:用比喻来描写事物,可以把事物描写的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用来阐述道理,
可以把道理阐述的通俗浅显、易于理解。
4、夸张:用来强调或突出事物某一方面特征,表达某种强烈的思想感情。
5、设问:自己回答问题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还有对——起强调作用。
6、对偶:使句式更加——,语言工整等。
1、打比方:使——更加形象生动。
语言生动。
2、分类别:使对—的说明更加清楚。
3、举例子:使读者更加相信——4、列数字:使读者更加相信,使语言更加准确。
5、作比较:通过比较更鲜明的揭示出——6、下定义:对——的解释更加准确。
对事物本质特点的解释。
7、作诠释:阐明事物的某一特点,也是对——的解释更加准确。
三、诗歌鉴赏答题格式
1、形象:身份+性格
2、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
3、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4、体会意境: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
5、品味关键词句:含义+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6、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7、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8、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9、概括评价诗歌内容: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
常见意象示例
树木类
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
松柏: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
竹:气节、积极向上
桐:凄苦
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
花草类
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
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菊:隐逸、高洁、脱俗
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逆境
兰:高洁
牡丹:富贵、美好
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离恨、身份低微的卑微
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昔盛今衰)
3、动物类
子规:悲惨、凄恻
猿猴:哀伤、凄厉
鸿鸽:理想、追求
鱼:自由、惬意
孤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
鹰: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
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
瘦马:奔腾、追求、漂泊
乌鸦:小人、俗客庸夫
沙鸥:飘零、伤感
风霜雨雪水云类:
江水: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短暂、绵长的愁苦、历史的发展趋势
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前途的迷惘渺茫、理想的落空幻灭
小雨:春景、希望、生机、活力、潜移默化的教化
暴雨:残酷、热情、政治斗争、扫荡恶势力的力量、荡涤污秽的力量
春风:旷达、欢愉、希望
东风:春天、美好
西风: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
狂风:作乱、摧毁旧世界的力量
霜:人生易老、社会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
雪:纯洁、美好、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
露:人生的短促、生命的易逝
云:游子、漂泊
天阴:压抑、愁苦、寂寞
天晴:欢愉、光明
器物类
玉:高洁、脱俗
珍珠:美丽、无暇
6:其他类:
古人:明志、自省、鞭鞑
古迹:怀旧、明志、昔盛今衰(国家)、衰败、萧条(古迹一般和古人密切相联)
破晓:初现希望
深夜:愁思怀旧
乡村:思归、厌俗、田园风光、生活气息、纯朴美好、安逸宁静
仙境:飘逸、美妙洁净、忘尘厌俗
月亮:人生的圆满或缺憾、思乡、思亲
夕阳:失落、消沉、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人生或事物
天地:人类的渺小、人生的短暂、心胸的广阔、情感的孤独
酒:欢悦、得意、失意、愁苦
————————希望学习进步,金榜题名,心想事成,工作顺利,生活欢乐美满———————更多追问追答 追问
空白的
追答什么空白的。
全在呢。
追问我看到是空白的
就一个白色小框框
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性质。
1、蕴藉——蕴,积聚、收藏;藉,草垫,依托,蕴藉引申为含蓄。
2、话语蕴藉: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
文学的属性和意义存在于特定话语系统的创作和接受过程中,仿佛具有无限的生成和阐释的可能性。含蓄,是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指把似乎无限的意味隐含或蕴蓄在有限的话语中,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含蓄突出的是表达上的“小”中蓄“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