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心理问题和社会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儿童处于发展的关键阶段,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因素都可能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健康。以下是社会环境对孩子心理问题的影响:
1 家庭环境:家庭环境是孩子心理健康的首要环节。家庭的和睦、稳定、安全和健康,都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具有极大的影响。而矛盾激烈、不和睦的家庭环境可能会给孩子带来压力和思想困扰。
2 学校环境:学校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场所,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都会与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关联。当学校的学习氛围、人际关系等方面存在负面因素时,可能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3 社交环境:现代社会日益强调竞争和成功,社会的竞争环境也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影响。社交网络、社交活动和社交圈子等都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对于一些孩子来说,社交环境存在着很大的挑战。过度的焦虑、担忧、自卑等情绪,都可能会受到负面影响。
4 环境污染等不利因素:现代社会的环境慢性污染,大数据时代给孩子带来的信息过载等都可能造成孩子的焦虑、恐惧、思想纠结等问题。环境质量的改善和有效的媒体教育,对于缓解这方面问题的影响也是十分重要的。
孩子的心理问题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问题,社会环境也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一个主要因素。要提升孩子心理健康水平,必须关注社会环境对孩子心理问题的影响,注重提升社会环境的素质,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有利的环境。
用一个什么词来描述生命比较合适,那就是奇妙。
一个生命体可以附带欲求、意识、情感这些东西,这些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因为有了它们,生命才显得生动而精彩。
前面谈过生命的欲求和意识,接下来说一下情感(情绪)。
说到情感(或情绪),我们想到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人有喜怒哀乐,其实,不仅仅是人,很多动物也有。喜怒哀乐是情感的表达,很多人认为,情感属于精神范畴的东西,或者独立于肉体的一种存在。
人在生存过程中,会同周围的事物之间产生各种联系,有对事物或事情的态度体验,就是情绪或情感。其中,情绪主要与环境因素所引发的刺激有关,生理上因是否满足而产生的暂时性的态度或体验。主要表现为应激、激情、心境等心理状态。情感是人与社会需要相联系的一种态度体验,主要和道德、理智、美感等相联系。有些时候,情绪和情感也没有明显的界限,它们都是通过生理与心理的联系对外界环境状态的反应和描述。
情感是生物的重要属性之一,那么,情感是怎样产生的,它在生存中的作用又是什么。
像生命体的其他组织一样,情感的产生出于生存的需要。情感并不是神秘的外在赋予的东西,它不过是一种生物性的机能。
生命处在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中,生物的身体构造和属性是对环境的反映,当生命进化到一定阶段,它会表现出一些新的形态和属性。
简单地讲,情感源于欲望,它是生物体反映环境状态及变化的一种机能。心理学上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即个体基本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
自然环境中有各种影响生物生存的因素,生物需要对不同的环境及变化做出反应,它们只有具备一定的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才能生存下去。因此,生命要存在下去并且得到发展,需要具有能够对环境变化做出反应的组织系统,并通过这样的反应来调节自身的行为,这是生命存在和延续的需要。
情感使人能够对行为的结果进行评判,通过愉快或不愉快的情感体验为今后思想和行为提供参照,作为今后遇到同样或相似情形时决断的依据。
痛苦的经历使人产生负面的情感记忆,人将会在今后极力回避或阻止这种情况的再次出现;美好的经历使人形成正面的情感记忆,人将会盼望再次获得美好感受。
一些动物和人都有情感。如果将动物与植物进行比较,可以有这样的发现,情感的有无与生物的生存状态有关。植物的存在相对于动物来说是静态的,只要土壤里有足够的养分,能够吸收到水分,有阳光的照射和呼吸空气,植物就可以生存。而动物的生存状态与植物不同,生存所需的东西不会自行进入动物体内,大多数情况下,动物有一定的活动范围,它们需要寻找维持自身生存的食物,从事与繁衍后代有关的活动。动物的一种重要特征表现在它们所具有的感应环境变化和控制行为的生物组织系统,这种组织用来联系生物的思维和行为活动。
自然界,动物需要对环境中的不同情况做出相应反应,也就是生物依据环境状况来调节自己的行为,如果一个动物不能对环境变化进行反应,并做出合理的行为选择,它就难以在自然界生存下去。动物的情感反映了环境状况,或者说是生存体验在生理及心理上的评估,即环境是否有利于生存,表现为动物对于环境变化进行自我评价和调节的一种生物功能,动物通过联系思维和行为的系统进行行为调整,以利于自身的生存。
情感是由脑神经和其他身体组织协同构成的一种生物功能系统,因生存的需要而产生,它在生物体内有特定的遗传及表达结构。
人们或许有这样的疑问,生物是由那些无生命物质演变而来的,复杂的生物体是由简单的生物体进化而来,那么,生物的情感是如何演化出来的。
要对情感的产生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有必要从生物的演化过程来研究。这里我们还要回到生物体与环境的关系上来,生命的存在受到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气候和地理的变化、生物之间的关系,各种有利和不利的因素都会对生命的存在产生影响。
在由原始的生物有机体向动物过渡的初始阶段,生物体内有被称为“原始知觉”的存在,它的作用可看作为一种预警信号,对类似于冷暖、疼痛、饥饱、接触等来自外界的作用做出感应,这样的信号促使生物体进行适当的运动,或者采取回避以及其他的替代行为。生物在漫长的生存和进化过程中,生物体会反复受到某些刺激,在这些反复的刺激作用下,生物体内会建立起相应地感应这些刺激的系统,当以后生物体接受到同样刺激,它会出于本能表现出某种行为,这套反应系统就是生物神经系统,即生物情感系统的生理基础。
当生物进化到动物这个阶段,生物体已建立起较完备的神经及情感系统。动物的生存离不开与环境的接触和交流,环境有时是恶劣的,如暴风雨、洪水、干旱、其他动物的威胁,有时是祥和的,如适宜的气候,充足的食物,安全的环境等等。生物体会有饥饱、冷暖、压抑或满足等状况,生物出于生存本能,会对不同的状况做出相应的反应──接受或拒绝。动物受伤会感到疼痛,疼痛表示动物身体受到损害和威胁,动物经历了这种感觉便会在今后的行为中避免同样的事件发生,这种感觉的存在对维护生命的存在至关重要,如果没有对生存利害状况反应的能力,动物就难以生存下去。
与疼痛相关的感觉有恐惧、悲伤、忧郁等等,这些感觉都是在生物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和被强化的,它们对应于特定的生理反应,或者说是生物对特定环境作用的表现,并作为一种生物的生存机能由遗传信息来传递和表达。所以,情感可以被看作是在生命进化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生物体与环境之间复杂的作用关系形式。
在生物演化过程中,与情感有关的神经系统也和其他生物功能一样,经历了从无到有、由简单到复杂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生物的情感系统在生物应对环境的变化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并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生物属性。
从生存的角度看,情感的产生和存在与生物的欲求有关。任何生物都有欲,由欲生物产生各种生理及心理的体验,生物需要根据不同体验做出相应的并有利于自身的反应,情感便是反映生物生存状态的生理及心理机能。
生存环境是多样和变化的,生物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生物感应环境的变化,并根据环境变化进行行为的调节,使自身的生存状态与环境相适合,情感系统在生存中的作用就是将生物体的行为与环境的变化联系起来。
生命体内的任何东西都是因生存的需要而产生的,包括像情感这样过去被认为属于精神范畴的东西。情感是一个生命整体的重要组成,作为对生理上的一套体验和评价体系,情感的生理基础是神经系统,用于协调生物体与环境状况之间的关系。
动物的神经系统非常复杂。神经系统遍布于动物体内,大脑和脊髓组成中枢神经系统,和它们相连的是分布于全身的周神经,把脑和脊髓与全身其他器官联系起来,使中枢神经系统既能感受内外环境的变化(通过传入神经传输感觉信息),又能调节体内各种功能(通过传出神经传达调节指令)。
神经系统是生物体内起主导作用的功能调节系统,体内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和各种生理过程在神经系统的直接或间接调节控制下,互相联系、密切配合,彼此构成一套完整统一的体系,用于实现和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在变化的环境中,神经系统能通过各个感官感应到外部环境的变化,体内各种功能组织进行迅速而合适的调整,以适应体内外环境的变化。情感活动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来共同完成,其中神经调节起主导作用。
情感活动过程总是伴随着一系列生理的变化,主要通过主神经系统的活动来实现。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前者引发兴奋活动(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后者引起抑制活动。情感活动还和内分泌系统有关,不同情绪状态引起内分泌激素的改变(肾上腺激素等)。某些特定情绪下,外部腺体会产生相应变化(高兴流泪、兴奋出汗)。
情感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命的内在状态和体验,二是外显表情。
其实,每个动物都可被看作为一架复杂的生物机器,这架机器的工作过程大致是这样的:先是由感官对外界各种信息进行收集,感官包括了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等器官或组织,透过感官,现实存在的一些东西,也就是动物所感的现象通过神经系统输入了大脑。之后,大脑对各种感官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处理,由此产生出相应的情感表现。
表面上情感反映了生物的生理和心理状况,而它的实质是生物信息在神经系统内的传递或流动。如果从生理形态来描述动物的情感,情感可以还原为激素以及电信号在生物体内的活动,动物受到环境的刺激后体内的组织细胞会分泌和合成出的化学物质对神经系统产生作用,这里不同的外界刺激所产生的化学组分是不一样的。
动物的不同情感是由不同的物质结构来表达和控制的,这种结构对应于特定的环境状况,像烦恼、痛苦、紧张这些感受都有着不同的物质表达形式,即身体内的组织细胞分泌出不同的化学物质。由于情感是生物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产生,所以它反映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在生存过程中会经历各种感受,生存的艰辛、竞争的压力、失落与孤独、快乐和满足,这些感受会转换成不同的生物化学信息。对生物的生存来说,生物体在与环境作用过程中会有各种感受,它要依据自身感受做出相对应的行为选择。
过去,人们总是将情感归于精神范畴内的东西,而情感的实质却是生物体内物质的运动,是生理及心理对环境的感应。生物的生存必然有所求,即所谓的欲求,求就不能不触及外界(包括生物和非生物的各种存在),而求的过程中会有得与不得、多得与少得,有和谐也有冲突,即反映生物适应环境状况的苦乐体验,这就会对生物的生存状态产生影响,此时生物机体会做出不同的反应,并通过相应的行为进行自我调节。可以这么说,情感是生物对欲求得失在生理和心理上的描述,是生物的生理及心理形态的表现形式。
在动物生存过程中,当缺乏食物的时候,动物就会感到饥饿,从而反应到生理的需求,这样动物就要寻找食物并且通过进食来消除饥饿感;当动物遭遇危险的时候,就会有出现恐惧,因恐惧动物就会设法去躲避危险;同样,当动物需求得到满足时会表现出兴奋和快乐。同类动物之间要经常进行情感的传递,动物的行为举止、面部表情、眼神这些都能表现一个动物某个时刻的生存状况,其它个体就能根据情感的表达确定相互间的关系和进行行为的选择。情感是一种感觉信号,通过神经系统刺激大脑,提示动物在某种状态下所应采取的行动,动物的生存活动就在这样的情感调节下进行着。一般动物虽不像人类那样具有复杂的情感,但它们同样有着自己特有的情感世界。
在自然状况下,生物要生存下去,需要有对自然环境中有利的和不利的因素做出选择的能力,如气候的变化、食物状况、与其他生物及个体的关系等,这些环境因素影响着生物的生存,根据这些生物体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感应系统和行为协调系统,这也是生物体在进化过程中产生适应性变化的一种现象。原始的情感系统表现为生物的生存本能,然后逐步过渡到感觉阶段,最终达到认知的层面。情感广泛存在于动物的生存活动中,反映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时也进行着动物间的信息交流和传递。
随着动物的进化,情感变得越来越丰富和复杂。在动物界中,哺乳动物有着比较复杂的情感。生物本质的特征就是能够对环境的变化做出主动反应,环境的变化中有利于生存的因素、也有不利于生存的因素,情感就是这种反应的生理和心理的表现。就动物而言,它们不是靠肢体和一些器官组织就可以存在的,除此之外还需要有能够对外界的各种刺激做出反应的情感系统,并通过情感来进行行为的调节。
当生物进化到较高级阶段,情感表现变得更加复杂。此时生物体情感变化不单纯是外部的刺激,还有身体内部的生理变化,以及认知和思考的过程,并且这三者之间相互影响。
归根结底,情感的存在依从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生命的存在和发展是在情感的调节下实现的。情感是生物体行为结果在生理以及心理上的评估,或者是对客观环境是否满足自身需要的感受情况。情感也像其他生物机能一样,因生存的需要而产生,并生物进化过程中逐步趋向复杂。
情感关系和风水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情感关系主要是由人类的情感、心理和行为所决定的,而风水主要是研究环境和自然气场对人类健康、财运等的影响,包括居住和工作环境的布局、朝向、装修等方面。
然而,一个舒适、美观、整洁的环境可以让人们感到愉悦和舒适,进而对自己的情感、心理和行为产生积极的作用,从而对情感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在创造宜人的居住和工作环境方面,风水也有其一定的作用。
情感需要浪漫的环境(风水)
因此,情感和风水之间有些间接的联系。更好的维护情感,可能需要好的“风水”,但好的风水是由情感双方共同打造的。
空间对人的情感和心理是有影响的,例如有一次我做卧铺大巴,在上铺,大概是半夜里醒来,眼光光望着车顶,触手可及,有一种好压抑的感觉迎面而来,一种束缚感遍及全身每一个细胞,动惮不得,好想逃离,所以后来我有点怕坐车,长途车,想想在哪个小小的铁皮箱里就觉得不舒服。
环境关心与环境意识区别。
1、环境关心人们意识到环境问题,并支持解决这些问题的程度,或者是指人们为解决这些问题而做出个人努力的意愿程度。
2、环境意识人类意识中与环境和环境问题有关部分,包括人们对自身和人类生存环境及行为取向和社会心理等,是人与环境的关系在人们的思想、理论,情感、意志、知觉等心理过程和观念形态的反映。
3、环境关心与环境意识联系,都是据个体不同的价值观取向,可以分为利己主义环境观心、利他主义环境关心和生物圈环境关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