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笼》第五段表现了作者什么感情?

《灯笼》第五段表现了作者什么感情?,第1张

作者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

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中华民族的重要意义。

这些关于灯笼的记忆,既有文化上的,也有情感上的。作者顺着自己的思路写来,意绪纷繁。

《灯笼》这篇文章结构严谨,主要使用了记叙、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

资料:

《灯笼》是吴伯箫写作的一篇散文,[1][2]出自其作品《吴伯箫散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1][3],并入选部编版(人教新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材第4课[4][5](朗读人是卫东[6][7])。

文章回忆早年与“灯笼”相关的一些生活景象,流露出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并在结尾处结合当时的国运时事,表明要做抗日“马前卒”的心愿,传达出那个时代的“正能量”。[8]

灯笼

吴伯箫散文

本词条是多义词,共9个义项

《灯笼》是吴伯箫写作的一篇散文,出自其作品《吴伯箫散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并入选部编版(人教新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材第4课(朗读人是卫东)。

文章回忆早年与“灯笼”相关的一些生活景象,流露出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并在结尾处结合当时的国运时事,表明要做抗日“马前卒”的心愿,传达出那个时代的“正能量”。

摘要:

虽不像扑灯蛾,爱光明而至焚身,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放在暗屋子里就哭的宝儿,点亮了灯哭声就止住了。岁梢寒夜,玩火玩灯,除夕燃滴滴金,放焰火,是孩子群里少有例外的事。尽管大人们怕火火烛烛的危险要说“玩火黑夜溺炕”那种迹近恐吓的话,但偷偷还要在神龛里点起烛来。

连活活的太阳算着,一切亮光之中,我爱皎洁的月华,如沸的繁星,同一支夜晚来挑着照路的灯笼。提起灯笼,就会想起三家村的犬吠,村中老头呵狗的声音;就会想起庞大的晃荡着的影子,夜行人咕咕噜噜的私语;想起祖父雪白的胡须,同宏亮大方的谈吐;坡野里想起跳跳的磷火,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跪堂谱,《司马懿探山》。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灯笼》课文的主要内容:作者由小孩子对亮光的喜欢引出灯笼,又由灯笼引出作者童年时的回忆以及亲人对作者的关爱,再引述历史上的英雄事迹,表现出诗人对英雄的敬慕以及作者对亲人的回忆与感恩之情。

《灯笼》的赏析

《灯笼》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全文围绕着“灯笼”描绘了作者童年时的往事,同时也追忆了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全文不仅流露出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也在结尾处结合当时的国运时事,表明要做抗日“马前卒”的心愿,传达出那个时代的“正能量”。

《灯笼》的作者

《灯笼》的作者是中国当代著名的散文家和教育家吴伯箫。吴伯箫毕生倾注于文学创作和教育事业,一生作品200多篇。吴伯箫的主要作品有《羽书》、《难老泉》、《黑红点》、《菜园小记》、《出发集》、《记一辆纺车》、《我还没见过长城》、《往年》、《吴伯箫散文选》等。

《灯笼》的写作背景是写于20世纪三十年代,那是中华民族一个多灾多难的时代,作者以“灯笼”为题,从文化及情感两方面,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灯笼》是吴伯箫写作的一篇散文,出自其作品《吴伯箫散文选》,文章回忆早年与“灯笼”相关的一些生活景象,流露出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并在结尾处结合当时的国运时事,表明要做抗日“马前卒”的心愿,传达出那个时代的“正能量”。作者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美好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吴伯箫简介

吴伯箫(1906-1982), 原名熙成,当代著名的散文家和教育家。“文化大革命”中被开除党籍。“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任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写作》主编、中国写作研究会会长等职,并参加郭沫若著作编辑委员会领导工作。1981年10月,出访英国,不久,当选全国文联理事。1982年8月病逝。

  《灯笼》 是著名散文家吴伯箫在20世纪30年代写的一篇散文,文章以“灯笼”和“情感变化”为线索,回忆早年与“灯笼”相关的一些生活景象,流露出对亲人故乡的怀念,最后,表明自己要做“抗日马前卒”的誓言。

  文章怎么把这些“事”和“情”组织在一起写?首先要理清思路,划分层次。文章共十二段,概括每段内容,教参划分层次:第一段做为开篇谈“火”,为下文说“灯笼”做铺垫,;第二段至第十一段谈的是“灯笼”,全文主体;第十二段是结尾说“火”,“灯笼”不足以言其志,火把、探海灯和燎原烈火方能寄其情,卒章显志。

    二、三部分的划分,我认为值得商榷。对此,我有不同意见,认为应该把第十一和第十二段合起来做为结尾部分。理由如下:

      文章本身就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为“灯笼”,暗线为“情感变化”,它们互相交织,串联各种材料,而情感是文章的主旨。

    此文由一家一村延及天下,由个人延及社会现实,最后抒壮烈之情,卒章显志。但是,这种豪情壮志、铮铮誓言,在十一段就已提及,“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借古喻今抒宏愿。十二段在此基础上,把作者的豪情显得更为高昂,“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这两段的内容紧密相连,拥有抵御外辱的坚定信念,充满爱国情怀。

  以上仅是我个人的一点拙见,仅供大家参考,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10519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1
下一篇2023-08-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