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莲华漏铭苏轼文言文翻译

徐州莲华漏铭苏轼文言文翻译,第1张

1 《徐州莲花漏铭》苏轼怎么翻译

苏轼调任徐州。

黄河在曹村附近决堤,在梁山泊泛滥,从南清河溢出,汇聚在徐州城下,水不断上涨不久就要泄进城里,城墙即将被冲毁,城里的富人争着逃出城去避难。苏轼说:“如果富人都出了城,民心一定会动摇,谁和我一起守城呢?只要有我在这里,就不会让决堤的水毁了城墙。”

于是将富民们赶回城中。苏轼到武卫营,把卒长叫出来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你们虽然是禁军也要暂且为我效力。”

卒长说:“太守您尚且不逃避洪水,我们这些小人应该为您效力。”于是卒长率领他的士兵拿着畚锸出营,修筑东南方向的长堤,堤坝从戏马台起,末尾与城墙相连。

雨日夜不停,没有受损的城墙只有三板。苏轼天天住在城上,即使经过家门也不入,派官吏们分别在城墙各处守卫,终于保全了徐州城。

2 苏轼在徐州莲华漏铭有怎样的为官之道

北宋熙宁十年(1077)四月,苏轼调任徐州知州。同年秋,到徐州不足半年的苏轼,就遇到了百年不见的黄河决口。面对汹涌而至的滔滔洪水,他没有丝毫copy的退缩,亲自指挥民众筑堤护城,他“结庐城上”,亲荷畚箕,三过家门而不入。在他的率领下,军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终使全城人免为鱼鳖,百姓欢声雷动,朝廷颁赐重奖。徐州这座故黄河边上的古老城市,历史上遭遇洪灾达200余次,无数次城毁屋塌,居民遭受灭顶之灾,惟独他以太守的身份率军民抗洪于城下。知

苏轼在徐州除了捍水抗旱、劝农耕桑等成就外,其首次成功地开发煤田,更是他在徐州建树的名垂千秋的历史功绩。徐州蕴藏丰富煤炭,但历来无人知晓,苏轼到任后,便不失时机地派人寻矿,终于在徐州西南五十里的白土镇发现了储量丰道富的煤田。他在历史上第一次歌颂徐州人民开采煤矿的壮丽诗篇《石炭并引》中写道:“彭城旧无石炭,元丰元年十二月,始遣人访获于州之西南,白土镇之北。以冶铁作兵,犀利胜常云。”

3 徐州莲华漏铭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什么相似之处

原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本文是孟子的一段游说之辞。一般为后人所接受的解释为,原文中先列举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六人出身下层, 然后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令人很容易想到意志的磨练方面,最后一句尤其令人想到逆境中发愤图强的浓厚悲剧意识。

4 苏轼的《三槐堂铭》及译文

苏轼《三槐堂铭并叙》

原文:

天可必乎?贤者不必贵,仁者不必寿。天不可必乎?仁者必有后。二者将安取衷哉!吾闻之申包胥曰:“人众者胜天,天定亦能胜人。”世之论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天为茫茫,善者以怠,恶者以肆。盗跖之寿,孔颜之厄,此皆天之未定者也。松柏生于山林,其始也困于蓬蒿,厄于牛羊,而其终也,贯四时阅千岁而不改者,其天定也。善恶之报,至于子孙,而其定也久矣。吾以所见所闻所传闻考之,而其可必也审矣。

国之将兴,必有世德之臣,厚施而不食其报,然后其子孙能与守文太平之主共天下之福。故兵部侍郎晋国王公显于汉周之际,历事太祖、太宗、文武忠孝,天下望以为相,而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时。盖尝手杆三槐于庭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已而,其子魏国文正公相真宗皇帝于景德、祥符之间朝廷清明、天下无事之时,享其福禄荣名者十有八年。今夫寓物于人,明日而取之有得有否。而晋公修德于身,责报于天,取必于数十年之后,如持左券,交手相付。吾是以知天之果可必也。吾不及见魏公,而见其子懿敏公,以直谏事仁宗皇帝,出入侍从将帅三十馀年,位不满其德。天将复兴王氏也欤?何其子孙之多贤也。世有以晋公比李栖筠者,其雄才直气,真不相上下,而栖筅盗窃案子吉甫,其孙德裕功名富贵,略与王氏等,而忠们仁厚,不及魏公父子。由此观之,王氏之福盖未艾也。懿敏公之子巩与吾游,好德而文,以世其家。吾是以录之。铭曰:

呜呼休哉!魏公之业,与槐俱萌。封植之勤,必世乃志。既相真守,四方砥平。归视其家,槐荫满庭。吾侪小人,朝不及夕。相时射利,皇恤厥德。庶几侥幸,不种而获。不有君子,其何能国。王城之东,晋公所庐。郁郁三槐,惟德之符。呜呼休哉!

参考译文:

上天一定会展现他的意愿吗?但为什么贤德的人不一定富贵,仁爱的人不一定长寿?难道上天不一定会展现他的意愿吗?但行善仁爱之人一定有好的后代。这两种说法哪一种是对的呢?我听包申胥曾经说过:“人为的因素可以改变天命,天命胜于人为因素。”世上议论天道的人,都不等上天的意愿完全表现出来就去责求,因此认为天是茫茫无知的。善良的人因此而懈怠,邪恶的人因此而放肆。盗跖可以长寿,孔子、颜回却遭受困厄,这都是上天还没有表现出来他的真实意愿的缘故。松柏生长在山林之中,起初被蓬蒿围困,遭牛羊践踏,但最终还是四季长青,经千年而不凋零,这就是上天赐予它的天性。关于对人的善恶报应,有的要一直到子孙后代才能表现出来,这也是上天确定已久的。我根据所见所闻来验证,上天的意愿一定会展现的,这是明白无疑的。

国家将要兴盛时,必定有世代积德的大臣,做了很大的好事而没有得到福报,但此后他的子孙却能够与遵循先王法度的太平君主,共享天下的福禄。已故的兵部侍郎晋国公王佑,显赫于后汉、后周之间,先后在太祖、太宗两朝任职,文武忠孝,天下的人都期盼他能出任宰相,然而王佑由于正直不阿,不为当世所容。他曾亲手在庭院里种植了三棵槐树,说:“我的后世子孙将来一定有位列三公者。”后来他的儿子魏国文正公(王旦),在真宗皇帝景德、祥符年间做了宰相,当时朝廷政治清明,天下太平,他享有福禄荣耀十八年。

现在如果把东西寄存在别人处,第二天就去取,可能得到,也可能得不到了。但晋国公自身修养德行,以求上天的福报,在几十年之后,得到了必然的回报。如同手持契约,亲手交接一样。我因此知道上天的意愿一定会展现的。

我没来得及见到魏国公(王旦),却见到了他的儿子懿敏公。他事奉仁宗皇帝时直言敢谏,出外带兵、入内侍从三十多年,这种爵位还不足以和他的德行相称。上天将再一次使王氏兴盛吗?为什么他的子孙有这么多的贤人呢?世上有的人把晋国公(王佑)与李栖筠(唐代贤相)相比,他们两人的雄才大略、正直气节,确实不相上下。而李栖筠的儿子李吉甫,孙子李德裕,享有的功名富贵和王氏也差不多,但忠恕仁厚,则不如魏公父子。由此可见,王氏的福份正旺盛不衰啊!懿敏公的儿子王巩,跟我交游,他崇尚道德而又善诗文,以此继承了他的家风,我因此把他记了下来。铭曰:

“啊,多么美好啊!魏公的家业,跟槐树一起萌兴。辛劳的培植,一定要经过一代才能长成。他辅佐真宗、天下太平,回乡探家,槐荫笼庭。我辈小人,一天从早到晚,只知窥察时机求取名利,哪有空闲修养自己的德行?只希望有意外的侥幸,不种植就能收获。如果没有君子,国家又怎能成为一个国家?京城的东面,是晋国公的住所,郁郁葱葱的三棵槐树,象征着王家的仁德。啊,多么美好啊!”

5 《三槐堂铭》苏轼译文

参考译文:

上天一定会展现他的意愿吗?但为什么贤德的人不一定富贵,仁爱的人不一定长寿?难道上天不一定会展现他的意愿吗?但行善仁爱之人一定有好的后代。这两种说法哪一种是对的呢?我听包申胥曾经说过:“人为的因素可以改变天命,天命胜于人为因素。”世上议论天道的人,都不等上天的意愿完全表现出来就去责求,因此认为天是茫茫无知的。善良的人因此而懈怠,邪恶的人因此而放肆。盗跖可以长寿,孔子、颜回却遭受困厄,这都是上天还没有表现出来他的真实意愿的缘故。松柏生长在山林之中,起初被蓬蒿围困,遭牛羊践踏,但最终还是四季长青,经千年而不凋零,这就是上天赐予它的天性。关于对人的善恶报应,有的要一直到子孙后代才能表现出来,这也是上天确定已久的。我根据所见所闻来验证,上天的意愿一定会展现的,这是明白无疑的。

国家将要兴盛时,必定有世代积德的大臣,做了很大的好事而没有得到福报,但此后他的子孙却能够与遵循先王法度的太平君主,共享天下的福禄。已故的兵部侍郎晋国公王佑,显赫于后汉、后周之间,先后在太祖、太宗两朝任职,文武忠孝,天下的人都期盼他能出任宰相,然而王佑由于正直不阿,不为当世所容。他曾亲手在庭院里种植了三棵槐树,说:“我的后世子孙将来一定有位列三公者。”后来他的儿子魏国文正公(王旦),在真宗皇帝景德、祥符年间做了宰相,当时朝廷政治清明,天下太平,他享有福禄荣耀十八年。

现在如果把东西寄存在别人处,第二天就去取,可能得到,也可能得不到了。但晋国公自身修养德行,以求上天的福报,在几十年之后,得到了必然的回报。如同手持契约,亲手交接一样。我因此知道上天的意愿一定会展现的。

我没来得及见到魏国公(王旦),却见到了他的儿子懿敏公。他事奉仁宗皇帝时直言敢谏,出外带兵、入内侍从三十多年,这种爵位还不足以和他的德行相称。上天将再一次使王氏兴盛吗?为什么他的子孙有这么多的贤人呢?世上有的人把晋国公(王佑)与李栖筠(唐代贤相)相比,他们两人的雄才大略、正直气节,确实不相上下。而李栖筠的儿子李吉甫,孙子李德裕,享有的功名富贵和王氏也差不多,但忠恕仁厚,则不如魏公父子。由此可见,王氏的福份正旺盛不衰啊!懿敏公的儿子王巩,跟我交游,他崇尚道德而又善诗文,以此继承了他的家风,我因此把他记了下来。铭曰:

“啊,多么美好啊!魏公的家业,跟槐树一起萌兴。辛劳的培植,一定要经过一代才能长成。他辅佐真宗、天下太平,回乡探家,槐荫笼庭。我辈小人,一天从早到晚,只知窥察时机求取名利,哪有空闲修养自己的德行?只希望有意外的侥幸,不种植就能收获。如果没有君子,国家又怎能成为一个国家?京城的东面,是晋国公的住所,郁郁葱葱的三棵槐树,象征着王家的仁德。啊,多么美好啊!”

6 莲苏轼的翻译

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参考书》(2003年12月第3版)是这样解释的: 城中有人挑着担子在卖莲房, 于是我们未去西湖泛舟郊游玩赏。 莲农随即攀折担中的荷花,剥出蓬内莲子, 那莲子有着露水的风味,月色的清香。 首先,“抵”有两种意思,一是“抵达,到”,参考书就是采用这个解释;二是“相当,能代替”。笔者认为应采用第二种解释。“未抵”是“不能代替,比不上”。“未抵西湖泛野航”意思是比不上去西湖泛舟郊游玩赏。这样采摘的莲子就不是莲农担中的,而是西湖中的。这样,就和后文莲子带有露水的风味、月色的清香更相符。 其次,“旋折荷花剥莲子”,参考书认为“旋”(xuán)意思是“立即,随即”,写出了卖莲子的莲农动作迅速敏捷,表现诗人济南市求购莲子的心情急切。但“旋”(xuàn)还有一种解释———“临时(做)”。笔者认为此句可以理解为诗人临时攀折荷花剥出莲子。 第三,从实际情况出发,莲子成熟,荷花也即将凋谢或已经凋谢。莲农卖莲子一般带着莲蓬,连荷花荷茎一起带着卖似乎不合情理。 最后,诗人买莲子和去西湖泛舟似乎并没有冲突之处。诗人完全可以买了莲子再去泛舟西湖。一边品尝新鲜的莲子,一边在西湖泛舟玩赏,应该更有诗情画意,更有乡野之趣。 如上所述,笔者认为这首诗应该理解为: 城中有人挑着担子在卖莲房, 比不上我们去西湖泛舟郊游玩赏。 临时攀折荷花,剥出莲蓬内的莲子, 那莲子有着露水的风味,月色的清香。

7 天石砚铭 苏轼 翻译

宋代诗人苏轼的《天石砚铭》翻译: 苏轼十二岁的时候,在所住的纱縠寓所空地上,和一群少年玩掘地的游戏。

得到一块奇异的石头,形状像鱼,外表色温润晶莹,呈现浅绿色,里外都点缀着细小的银星,击打它就发出铿锵的声音。试着拿它当砚使,很容易发墨,只是没有储水的地方。

先父说:“这是一方天砚啊!具有砚的品质,就是形状不太完整罢了。”于是把它还给我,说:“这是你文章发达的祥瑞之兆。”

我十分珍爱地使用它,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78988e69d8331333431353262并在上面刻上铭文说:“一旦接受了上天的造就,就永远不再改变初衷。或以品德为高,或要保全形体。

如果两者都有,那我取法什么?仰人鼻息跪人脚下吗?这样的人世间有很多。” 元丰二年秋七月,我获罪入狱,全家人流离失所,书籍也丢失散乱。

第二年来到黄州,寻找我那方砚台,却怎么也找不到,我以为把它丢失了。元丰七年七月,乘船到到当涂,翻开书箱,忽然又看见了它,非常高兴。

于是把它交给儿子苏迨和苏过。装砚的匣子虽然不十分精致,却是先父亲手雕刻的啊,并命匠人按砚的形状做的,不能更换。

原文: 轼年十二时,于所居纱縠行宅隙地中,与群儿凿地为戏。得异石,如鱼,肤温莹,作浅碧色。

表里皆细银星,扣之铿然。试以为砚,甚发墨,顾无贮水处。

先君曰:“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因以赐轼,曰:“是文字之祥也。”

轼宝而用之,且为铭曰: 一受其戒,而不可更。或主于德,或全于形。

均是二者,顾予安取。仰唇俯足,世固多有。

元丰二年秋七月,予得罪下狱,家属流离,书籍散乱。明年至黄州,求砚不复得,以为失之矣。

七年七月,舟行至当涂,发书笥,忽复见之。甚喜,以付迨、过。

其匣虽不工,乃先君手刻其受砚处,而使工人就成之者,不可易也。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元丰二年(1079年)七月二十八日,苏轼遭遇乌台诗案,被抓到监狱,贬至黄州,先父送与他方砚不知丢到什么地方去了。

几年后的一天,他突然在书架上看到这方砚,苏轼大喜过望,连忙将两个儿子叫来,告诉他们这方砚的故事,也告诉他们爷爷的那番话语。从一方砚台引出道德文章的话题,可见苏洵、苏轼对子女的教育真是用心良苦。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代表作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等。

1 张岱的文言文翻译

《湖心亭看雪》 原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

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全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划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空与云层,远山与湖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湖心亭的一点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和舟中的两三个人影罢了。

(我)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拉着我一同喝酒。

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名,(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我回来岸边下船时,船夫自言自语说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迷,还有和您一样痴的人呢!” 《白洋潮》 原文 故事,三江看潮,实无潮看。午后喧传曰:“今年暗涨潮。”

岁岁如之。 庚辰八月,吊朱恒岳少师至白洋,陈章侯、祁世培同席。

海塘上呼看潮,余遄往,章侯、世培踵至。 立塘上,见潮头一线,从海宁而来,直奔塘上。

稍近,则隐隐露白,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渐近,喷沫溅花,蹴起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怒雷鞭之,万首镞镞,无敢后先。

再近,则飓风逼之,势欲拍岸而上。看者辟易,走避塘下。

潮到塘,尽力一礴,水击射,溅起数丈,著面皆湿。旋卷而右,龟山一挡,轰怒非常,炮碎龙湫,半空雪舞。

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 先辈言:渐江潮头,自龛、赭两山漱激而起。

白洋在两山外,潮头更大,何耶? 译文 (按照)旧例,(我)在三江镇看潮,其实没有潮水可以看。午后有人喧闹着传道:“今年暗涨潮啊!”年年(都)像这样。

明崇祯十三年八月,(我) 到白洋祭奠朱恒岳少师,与陈章侯、祁世培一起。海塘上有人呼喊着看潮,我迅速前往(海塘)去看,章侯、世培接踵而至。

(我)站在岸上,远远地看见潮头像一条线,从海宁奔腾而来,一直到岸上。(潮水)稍稍靠近了一点,(浪花)就隐隐约约露出白色,像驱赶千百群小鹅张开翅膀拍水飞迸。

渐渐又靠近了一点,(潮水)喷出的泡沫溅起的水花,蹦跳起来像百万头雪狮,遮蔽了大江奔流而下,好像有怒雷鞭打它们一样,百万头雪狮攒聚在一起,没有一头敢落后,拼命争先。又靠近了一点,(浪潮)像飓风一样逼来,水势(就像)将要拍打着岸而上。

看的人惊慌后退,跑着躲避到岸下。潮到岸上,尽力一撞,水花冲击射开,溅起几丈高(的浪花),看潮人的脸都被打湿了。

(潮水)迅速向右旋转翻滚,被白洋山一挡,潮水好像十分愤怒,水花四激,好像大炮把雁荡山瀑布打碎了,像漫天大雪在飞舞,看的人心惊目眩。(我)看到这样的情景心惊目眩,坐了好长时间,神色才恢复平静。

先辈说:“浙江潮头,从龛、赭两座山冲刷激荡而起。”白洋山在这两座山之外,(但)潮头却更大,这是为什么呢? 张岱(1597年~1679年)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寓居杭州。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精于茶艺鉴赏,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

张岱为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其最擅长散文,著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白洋潮》等绝代文学名著。 高祖天复,官至云南按察副使,甘肃行太仆卿。

曾祖张元汴,隆庆五年(1571)状元及第,官至翰林院侍读,詹事府左谕德。祖父张汝霖,万历二十三年(1595)进士,官至广西参议。

父张耀芳,副榜出身,为鲁藩右长史。张岱的出身,又是书香门第,家学渊源。

先辈均是饱学之儒,精通史学、经学、理学、文学、小学和舆地学。被舅父夸为“今之江淹”。

天复、元汴父子曾撰修《绍兴府志》《会稽志》及《山阴志》,“三志并出,人称谈迁父子。”(《家传》)(下引张岱诗文及评论出自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出版、夏咸淳点校的《张岱诗文集》者,均只注篇名。)

祖父汝霖,“幼好古学,博览群书。”(同上)至老,手不释卷。

曾积三十年之精神,撰修《韵山》,后因与《永乐大典》类同而辍笔(《陶庵梦忆韵山》)。张氏三世藏书,岱“自垂髫聚书四十年,不下三万卷。”

(《陶庵梦忆三世藏书》)张岱的出身,还是一个文艺之家。祖孙几代都工诗擅文,咸有著述。

天复有《鸣玉堂稿》,元汴有《不二斋稿》,汝霖有《石介园文集》,耀芳“善歌诗,声出金石。”(《家传》)张氏从汝霖起,自蓄声伎,讲究此道。

耀芳“教习小蹊,鼓。

2 天石砚名的翻译

应该是宋代诗人苏轼的《天石砚铭》。

译文:

苏轼十二岁的时候,在所住的纱縠寓所空地上,和一群少年玩掘地的游戏。得到一块奇异的石头,形状像鱼,外表色温润晶莹,呈现浅绿色,里外都点缀着细小的银星,击打它就发出铿锵的声音。试着拿它当砚使,很容易发墨,只是没有储水的地方。

先父说:“这是一方天砚啊!具有砚的品质,就是形状不太完整罢了。”于是把它还给我,说:“这是你文章发达的祥瑞之兆。”我十分珍爱地使用它,并在上面刻上铭文说:“一旦接受了上天的造就,就永远不再改变初衷。或以品德为高,或要保全形体。如果两者都有,那我取法什么?仰人鼻息跪人脚下吗?这样的人世间有很多。”

元丰二年秋七月,我获罪入狱,全家人流离失所,书籍也丢失散乱。第二年来到黄州,寻找我那方砚台,却怎么也找不到,我以为把它丢失了。元丰七年七月,乘船到到当涂,翻开书箱,忽然又看见了它,非常高兴。于是把它交给儿子苏迨和苏过。装砚的匣子虽然不十分精致,却是先父亲手雕刻的啊,并命匠人按砚的形状做的,不能更换。

原文:

轼年十二时,于所居纱縠行宅隙地中,与群儿凿地为戏。得异石,如鱼,肤温莹,作浅碧色。表里皆细银星,扣之铿然。试以为砚,甚发墨,顾无贮水处。先君曰:“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因以赐轼,曰:“是文字之祥也。”轼宝而用之,且为铭曰:

一受其戒,而不可更。或主于德,或全于形。均是二者,顾予安取。仰唇俯足,世固多有。

元丰二年秋七月,予得罪下狱,家属流离,书籍散乱。明年至黄州,求砚不复得,以为失之矣。七年七月,舟行至当涂,发书笥,忽复见之。甚喜,以付迨、过。其匣虽不工,乃先君手刻其受砚处,而使工人就成之者,不可易也。

创作背景:

元丰二年(1079年)七月二十八日,苏轼遭遇乌台诗案,被抓到监狱,贬至黄州,先父送与他方砚不知丢到什么地方去了。几年后的一天,他突然在书架上看到这方砚,苏轼大喜过望,连忙将两个儿子叫来,告诉他们这方砚的故事,也告诉他们爷爷的那番话语。从一方砚台引出道德文章的话题,可见苏洵、苏轼对子女的教育真是用心良苦。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代表作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等。

如果我的回答解答了您的问题,希望您能采纳一下我的回答,谢谢!

3 苏轼天砚背后铭文如何翻译一受其成而不可更,或主于德,或全于形,

苏轼12岁时,一天与几位小朋友在家后的空地上作游戏,在凿地时发现一块美丽的奇石,颜色似鱼鳞般,有着闪烁浅碧的色彩。

且石质细润光滑,微显道道脉络,敲之能发出悦耳的声音。于是他将石块细心地雕磨成砚台(墨盘),便常用此砚台磨墨写字。

因他发觉此石不仅磨墨容易,而且有保持水份的特点,能将磨好的墨水保持较长时间的润泽。家里人都说很好,他父亲苏洵更赞美说:"天砚啊!凡是有砚之德而不取足于形状(意思是石材好的砚台,无须形状好不好?),这砚是文字吉祥的象征,你应该把它当成宝贝来使用。

"至此,他不仅十分爱护这个砚台,而且写起毛笔字来感觉很爽心。常常将书法家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等的碑帖手迹抄了一次又一次,并从中吸取书法家之长处,所以后来形成了集各家之长的:"苏体"。

相传他每天写完字后,都要到书房侧的一个小水塘将石砚清洗干净,就这样复日复年的洗砚,小水塘的水也似墨汁了,后人便把这个小水塘称为"东坡洗砚池"。后来,这个天砚也成了苏东坡之传家宝,到了宋庆历七年(公元1047年),他还为此专门写了>文章。

4 天石砚铭 苏轼 翻译

宋代诗人苏轼的《天石砚铭》翻译: 苏轼十二岁的时候,在所住的纱縠寓所空地上,和一群少年玩掘地的游戏。

得到一块奇异的石头,形状像鱼,外表色温润晶莹,呈现浅绿色,里外都点缀着细小的银星,击打它就发出铿锵的声音。试着拿它当砚使,很容易发墨,只是没有储水的地方。

先父说:“这是一方天砚啊!具有砚的品质,就是形状不太完整罢了。”于是把它还给我,说:“这是你文章发达的祥瑞之兆。”

我十分珍爱地使用它,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78988e69d8331333431353262并在上面刻上铭文说:“一旦接受了上天的造就,就永远不再改变初衷。或以品德为高,或要保全形体。

如果两者都有,那我取法什么?仰人鼻息跪人脚下吗?这样的人世间有很多。” 元丰二年秋七月,我获罪入狱,全家人流离失所,书籍也丢失散乱。

第二年来到黄州,寻找我那方砚台,却怎么也找不到,我以为把它丢失了。元丰七年七月,乘船到到当涂,翻开书箱,忽然又看见了它,非常高兴。

于是把它交给儿子苏迨和苏过。装砚的匣子虽然不十分精致,却是先父亲手雕刻的啊,并命匠人按砚的形状做的,不能更换。

原文: 轼年十二时,于所居纱縠行宅隙地中,与群儿凿地为戏。得异石,如鱼,肤温莹,作浅碧色。

表里皆细银星,扣之铿然。试以为砚,甚发墨,顾无贮水处。

先君曰:“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因以赐轼,曰:“是文字之祥也。”

轼宝而用之,且为铭曰: 一受其戒,而不可更。或主于德,或全于形。

均是二者,顾予安取。仰唇俯足,世固多有。

元丰二年秋七月,予得罪下狱,家属流离,书籍散乱。明年至黄州,求砚不复得,以为失之矣。

七年七月,舟行至当涂,发书笥,忽复见之。甚喜,以付迨、过。

其匣虽不工,乃先君手刻其受砚处,而使工人就成之者,不可易也。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元丰二年(1079年)七月二十八日,苏轼遭遇乌台诗案,被抓到监狱,贬至黄州,先父送与他方砚不知丢到什么地方去了。

几年后的一天,他突然在书架上看到这方砚,苏轼大喜过望,连忙将两个儿子叫来,告诉他们这方砚的故事,也告诉他们爷爷的那番话语。从一方砚台引出道德文章的话题,可见苏洵、苏轼对子女的教育真是用心良苦。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代表作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等。

5 文言文《伤仲永》的译文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已经)才能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6 张岱《刘侍郎除弊》文言文翻译

刘大夏被任命为户部侍郎,前往北边处理兵饷粮草问题。

尚书周经对他说:“府仓粮草宣告缺乏,大半 的粮草是有权势家族的子弟在经营,你向来与他们个性、意见不合,这次前去恐怕免不了会因为个性刚直招祸。”刘大夏说:“处理天下事,凭借道理不依仗权势, 安定天下事在于实地处理不在于远谋,待我到后解决。”

刘大夏到达后,整天召集边塞的百姓了解情况,终于了解了个中原因,想出了治理的办法。有一天,他派人 在各交通要到四处张贴榜文,昭告天下:“某个粮仓缺几千石粮食,每石按照官价收购,边疆内外的官民客商,只要愿意上报的,粮食从十石以上,粮草百束以上, 都准许买卖,即使是官宦子弟,也不受限制。

不到两个月,府仓储积有余,老百姓也有了多余的钱财。原来塞上必须拥有千石米粟、万束柴草才得收进。

因此宦官、武臣得以操纵市场,获取厚利。从刘大夏确立这项粮草收购法令后,有粮草的百姓都自己上报,不需要权贵包办买卖到足够数量,然后凑整数上交。

延续了几十年的 弊端,一下子就革除了。

7 选自张岱的《龙山雪》文言文的翻译

天启六年的十二月,大雪有三尺多深。

晚上的时候天放晴了,我登上龙山,坐在城隍庙的山门上,李岕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这几个人陪伴侍候。众山都被雪覆盖住了,月亮的光辉也显得稀薄了,月亮显不出光亮,雪都白花花的。

坐久了觉得有点清冷,苍头(苍头:指以青色包头巾裹头,这里指年纪大的伙计)送酒来了,我勉强举起大杯子抗寒,酒气上升,积雪将酒气吞噬,竟然喝不醉。马小卿唱曲子,李岕生吹洞箫和着马小卿的曲子,声音被寒气所震慑,艰涩得出不来。

三更的时候我们(准备)回去睡觉,马小卿、潘小妃互相抱着从百步街旋转滚落,一直到山脚下,满身是雪的站着。我坐着一辆小羊头车,拖着满身的冰凌回来了。

8 明张岱的 放生池 文言文翻译

宋时有放生碑,在宝石山下。盖天禧四年,王钦若请以西湖为放生池,禁民网捕,郡守王随为之立碑也。今之放生池,在湖心亭之南。外有重堤,朱栏屈曲,桥跨如虹,草树蓊翳,尤更岑寂。古云三潭印月,即其地也。春时游舫如鹜,至其地者,百不得一。其中佛舍甚精,复阁重楼,迷禽暗日,威仪肃洁,器钵无声。但恨鱼牢幽闭,涨腻不流,刿鬐缺鳞,头大尾瘠,鱼若能言,其苦万状。以理揆之,孰若纵壑开樊,听其游泳,则物性自遂,深恨俗僧难与解释耳。昔年余到云栖,见鸡鹅豚羖,共牢饥饿,日夕挨挤,堕水死者不计其数。中国古籍全录

余向莲池师再四疏说,亦谓未能免俗,聊复尔尔。后见兔鹿猢狲亦受禁锁,余曰:“鸡凫豚羖,皆藉食于人,若兔鹿猢狲,放之山林,皆能自食,何苦锁禁,待以胥縻。”莲师大笑,悉为撤禁,听其所之,见者大快。中国古籍全录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极其bai少见的du天才式人物。在散文上是唐宋八大家之zhi一。在宋dao词上,开辟了豪放词风(但同时其婉约词并不输于其他婉约派词人,如《江城子 幽州忆梦》),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与黄庭坚、米芾、蔡襄(也有学者认为是蔡京)并称“宋四家"。另外他在绘画、美食(东坡肉)、水利(苏堤)等等方面都有建树。他的思想儒释道合一,在吸收各家长处的同时少了儒家的功利、佛家的消极避世、道家的消极无为。他所在的时代,王安石和司马光新旧两派交替执政,很多人在新党得势的时候说新党好,旧党执政又说旧党好。但是苏轼却在新党执政的时候指出新党的一些激进之处,在旧党推翻新党的时候又指出新党的政策虽然激进,但有一些政策已经被实践证明是好的,并不能全盘否定……正因为他这样的性格,他同时得罪了新旧两党,他的政治生涯也就充满了贬官外放的经历,最远被贬到过海南岛。

因为他不得意的政治生涯,所以他晚期的很多作品都有逆境中自得洒脱的风格,如《定风波》,值得我们学习。

总的来说苏轼在才俊辈出的宋代,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均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

PS:苏轼是历史上我最喜欢最敬仰的的人物。

#诗词鉴赏# 导语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下面就和 一起来了解下苏轼的诗词《九日次韵王巩》,欢迎阅读!

《九日次韵王巩》

 我醉欲眠君罢休,已教従事到青州。

 鬓霜饶我三千丈,诗律输君一百筹。

 闻道郎君闭东阁,且容老子上南楼。

 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诗人赋蝴蝶以人情。秋天,菊花独放,是蝴蝶的依傍,眼见菊花明日也将憔悴,无花可依,不禁犯愁。蝶愁实际是人愁,蝶都知愁人更愁。直说人愁太直露、太扫兴、煞风景。由蝶愁寓人愁,含蓄委婉诗意浓。秋天蝴蝶和菊花关系密切,让蝴蝶寓人愁最合情理。重阳赏菊,就地取材寓意于菊花蝴蝶,妙想天成。

 与苏轼一样,苏词中也常常表现对人生的思考。这种对人生命运的理性思考,增强了词境的哲理意蕴。苏轼虽然深切地感到人生如梦,但并未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脱,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扩展阅读:苏词的特点

 苏词比较完整地表现出作者由积极转而矛盾苦闷,力求超脱自适而不断追求的心路历程和他疏狂浪漫、多情善思的个性气质。继柳永、欧阳修之后,苏轼进一步使词作中的抒情人物形象与创作主体由分离走向同一。

 苏词既向内心的世界开拓,也朝外在的世界拓展。晚唐五代文人词所表现的生活场景很狭小,主要局限于封闭性的画楼绣户、亭台院落之中。入宋以后,柳永开始将词境延利到都邑市井和千里关河、苇村山驿等自然空间,张先则向日常官场生活环境靠近。苏轼不仅在词中大力描绘了作者日常交际、闲居读书及躬耕、射猎、游览等生活场景,而且进一步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

 苏轼用自己的创作实践表明:词是无事不可写,无意不可入的。词与诗一样,具有充分表现社会生活和现实人生的功能。由于苏轼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丰富了词的情感内涵,拓展了词的时空场景,从而提高了词的艺术品味,把词堂堂正正地引入文学殿堂,使词从“小道”上升为一种与诗具有同等地位的抒情文体。

 “以诗为词”的手法则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所谓“以诗为词”,是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苏词中较成功的表现有用题序和用典故两个方面。

扩展阅读:主要作品

 古文

 《荀卿论》、《范增论》、《留侯论》、《贾谊论》、《晁错论》、《东坡志林》、《随记集》、《刑赏忠厚之至论》、《石钟山记》、《记承天寺夜游》、《重巽以申命论》、《进策》、《天石砚铭(并序)》、《策别课百官》六篇、《策别安万民》六篇、《策别厚货财》二篇、《策别训兵旅》三篇、《策断》四篇、《黠鼠赋》、《记游定惠院》(一作《记游定慧院》

 诗歌

 《赤壁赋》《后赤壁赋》《东栏梨花》《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春宵》《海棠》《和子由渑池怀旧》《和子由踏青》《花影》《惠崇春江晚景》《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三月二十九日二首》《上元侍宴》《石苍舒醉墨堂》《书李世南所画秋景》《游金山寺》《题西林壁》《望海楼晚景》《雪后北台书壁》《饮湖上初晴后雨》《有美堂暴雨》《赠刘景文》《章钱二君见和复次韵答之》

 词作

 《少年游·去年相送》《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南乡子·送述古》《永遇乐·长忆别时》《减字木兰花·空床响琢》《蝶恋花·密州上元》《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望江南·春未老》《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洞仙歌·江南腊尽》《阳关曲·中秋作》《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浣溪沙·旋抹红妆看使君》《浣溪沙·麻叶层层苘叶光》《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永遇乐·明月如霜》《南歌子·雨暗初疑夜》《浣溪沙·覆块青青麦未苏》《浣溪沙·醉梦昏昏晓未苏》《水龙吟·小舟横截春江》《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哨遍·为米折腰》《洞仙歌·冰肌玉骨》《念奴娇·赤壁怀古》《南乡子·霜降水痕收》《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满庭芳·三十三年》《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浣溪沙·细雨斜风作小寒》《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八声甘州·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青玉案·三年枕上吴中路》《贺新郎·乳燕飞华屋》《浣溪沙·门外东风雪洒裾》《行香子·过七里滩》《点绛唇·不用悲秋》《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念奴娇·中秋》《水龙吟·雁》《醉翁操·琅然》

 

易的意思是交换。

如古文语: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第二年。文言文翻译如下:第二年来到黄州,寻找我那方砚台,却怎么也找不到,我以为把它丢失了。元丰七年七月,乘船到到当涂,翻开书箱,忽然又看见了它,非常高兴。于是把它交给儿子苏迨和苏过。装砚的匣子虽然不十分精致,却是先父亲手雕刻的啊,并命匠人按砚的形状做的,不能更换。出自《天石砚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10687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1
下一篇2023-08-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