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必须先澄清一点:如梦令,词牌名。所以以此词牌名写的词有很多首,其思想感情当然也各不相同。
2、最有名的一首应该是李清照创作的一首《如梦令》。所以仅以此为例,来答问。答案是:
此词体现出作者喜悦的心情。
3、简要分析:在清澈溪水边的精美亭子一带,度过了一天欢乐的时光之后,傍晚时分,本该回家了,而她却因为“沉醉”而“不知归路”。其中体现出青春少女的娇憨情态,蕴含着一种纯真的形体美。
4、《如梦令》是一篇追忆旧游之作。从其明快的色彩和欢乐的格调来看,此词当是词人回忆青年之作。原诗全文如下: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5、白话译文
时常记起游溪亭的那天傍晚,
太过沉醉而忘记回家的路。
玩到尽兴天却黑了,划小舟回去,
却不小心进入藕花塘的深处。
怎么出去,怎么出去,
却惊起了满滩的鸥鹭。
6、作者: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人,宋代著名女词人。她也擅长诗、文创作,但最为人们称道的,还是她的《漱玉词》。其词带有婉约清新的风格,被称为“易安体”。
李清照的词,以宋朝南渡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由于她出身于名门世家,早有诗名,婚后又与丈夫赵明诚伉俪情深,唱和相随,生活比较美满,所以,其早期的词作大多表现一位处境优裕的少女、**,对自然风光的喜爱,对美好爱情的憧憬,即使偶有青春闲愁或夫妻别绪,也不过几缕淡淡的感伤,无妨其欢快明朗的基调。从金人入侵的“靖康之变”起,她在突然之间接连遭受到国破、家亡、夫丧的惨痛巨变,自己也不得不颠沛流离,过着长期的流亡生活,内心充满凄楚哀怨之情,所以,其后期的词作充满了家国之痛、沧桑之感,基调趋于孤寂而悲凉。总的看来,李清照的词,主要继承了宋词中婉约派的风格,而又兼有豪放派之长,故能在两宋词坛上独树一帜,并对后人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
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关心,对美景的赞叹,对未来的无限向往;原文如下: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作者:宋代女词人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
还记得那次在溪边亭中游玩日色已暮,沉迷在优美的景色中忘记了回家的路。尽兴以后大家乘着夜色赶快掉转船头,却不料走错了路小船划进了藕花深处。怎么出去呢?怎么出去呢?叽喳声惊叫声划船声惊起了一滩鸣鹭。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此为忆昔之词,非当时当地所作。李清照十八岁之前到汴京,二十四岁时,翁舅赵挺之被罢相,不久她便随丈夫赵明诚“屏居乡里十年”,离开京城到了青州,也离开了与她有诗词唱和之谊的前辈晁补之、张耒等人。赵明诚是金石学家,“屏居”初年,李清照的创作雅兴,一度转移到与丈夫共同搜集、整理、勘校金石书籍方面。
所以此词当是作者结婚前后,居汴京时,回忆故乡往事而写成的,也就是词人十六七岁至二十三四岁之间的作品。细审作者行实,此词大致可系于她十六岁(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之时,是时她来到汴京不久,此词亦当是她的处女之作。
如梦令作者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如梦令 李清照
年代:宋
内容: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是一首忆昔词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