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怀抱负、踌躇满志的苏轼,一瞬间转入了改革急流的旋涡之中干实事、说实话,换来的结果是牢狱之灾,苏轼的心境也一下子降到了冰点地位和身份的陡然下降,心灵上的痛苦的生活的困窘伴随而来,对他的诬陷还在继续,更使他的心灵充满了怨愤、矛盾和痛苦
“乌台诗案”之前,苏轼的精神支柱是儒家经世济民、积极用世的思想贬谪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复杂政治实践和矛盾的心境丰富了他的人生视野,促进了他的世界观的变化初到黄州的苏轼表现出对整个社会的怀疑退避和对人生的空漠之惑,使他有时间冷静的思考一些问题从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谈世事人生而又作玄思,在审美意识上则追求的是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
元丰三年(1080)大年初一,苏轼带着21岁长子苏迈离开京师,前往谪居地黄州,经过一个多月的行程,他于元丰三年二月一日到达黄州这位在政治风暴中有点偏执狂的文人、不合时宜的醉人、热爱美女的男人,来到这荒野蛮夷之地,短暂的孤寂与痛苦,调动了他敏感的神经,迸发出跳跃性的思维,使他迅速融入当地的生活之中,并非常诗意地活下来,而且活得很超脱,旋风般的忙碌着,寻觅到了远离政治漩涡的人生乐趣与超脱的自由,哀伤的时候超然豁达,快乐的时候浪漫潇洒凭着自己来黄州后的第一感觉,写下了《初到黄州》: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廊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人的最大痛苦来自自己的心灵创伤,想要获得真正的解脱,必须首先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苏轼刚刚承受了人生中最大的灾难,经历了人生中最大的挫折,他以自嘲的口气写了到黄州后的这首诗,想在矛盾思绪中寻求解脱,在矛盾的生活中寻求生存,也是这种自我解嘲的独特方式,使他想到有时间和机会欣赏长江的“鱼美”和山中的“笋香”
这首诗看起来与出狱时所作的诗相似,但细微的变化已反映出苏轼从现实的痛苦中回到现实的生活中,并能重新面对今后的生活
苏轼一到黄州,就遭遇着贫穷和饥寒的困扰,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元丰三年五月在给章子厚的信中,描绘了他初来黄州的生活处境:
黄州僻陋多雨,气象昏昏也鱼稻薪炭颇贱,甚与穷者相宜然轼平生未尝作活计,子厚所知之,俸人所得,随手辄尽而子由有七女,债负山积贱累皆在渠处,未知何日到此见寓僧舍,布衣蔬食,随僧一餐,差为简便以此畏其到也穷达得丧,粗了其理,但禄廪相绝,恐年载间,遂有饥寒之忧
元丰三年十一月和元丰四年七月,分别在给秦太虚和王定国的信中,陈述了他的生活窘况:
痛自节俭,日用不得过百五十,每月朔取四千五百钱,断为三十大块,挂屋梁上,平旦用画叉挑取一块,即藏去叉
到黄州后,就启动了他节俭度日的应急预案,将每月的收入分成30份,供日常生活等正常开支保护自己的家人,保养自己的身体,保障今后的生活,这也表明了他对生活的一种节俭态度
黄州初期的生存状态,在他写给李端叔的一封信描述得非常清楚:
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渔樵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
从中我们可以揣度苏轼当时的心境,既为远离政治斗争的中心感到轻松惬意,又为没有亲友的音信而感到孤寂,不自然地产生了一种世态炎凉的悲观体验
我们从苏轼初到黄州时作的一首词“卜算子”中可以体会到他政治上的失意和心灵上的孤独与寂寞,在心灵上也面临着艰难的选择,即进不苟合,退不甘心的思想矛盾,他通过《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表现了这种思绪: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轼想从矛盾的缠绕之中挣扎出来,想从痛苦的深渊之中解脱出来,随遇而安成为到黄州的生存法宝和生活态度,他说自己“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在顺境中随遇而安是不思进取的一种想法,而在苦难、险恶之中能随遇而安,则是人生的一种高层境界可以说,随遇而安是“穷则独善其身”的一种表现
初到黄州的苏轼,随遇而安的生活,含着洒脱旷达的襟怀和忍耐坚毅的精神在内安于贫困,安于微贱,安于寂寞,乐天知命,隐忍负重,为苏轼在黄州完成儒佛道的思想融合,奠定了一个好的基础
这是苏轼的一首名词《卜算子》。现在通行的各个版本的词选中都有一个小序:“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公元1083年(神宗元丰六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冈县东南,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苏轼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上阕写的正是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漏断”即指深夜。在漏壶水尽,更深人静的时候,苏轼步出庭院,抬头望月,又是一个多么孤寂的夜晚呀!月儿似乎也知趣,从稀疏的桐树间透出清晖,像是挂在枝桠间。这两句出笔不凡,渲染出一种孤高出生的境界。接下来的两句,“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周围是那么宁静幽寂,在万物入梦的此刻,又有谁像自己这样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就像是一只孤单飞过天穹的凄清的大雁呢?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不正像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吗?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物我同一,互为补充,使孤独的形象更具体感人。
下阕,更是把鸿与人同写,“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这是直写自己孤寂的心境。人孤独的时候,总会四顾,回头的寻觅,找到的是更多的孤独,“有恨无人省”,有谁能理解自己孤独的心呢?世无知音,孤苦难耐,情何以堪?“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这样寒冷的夜晚。这里,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作者与孤鸿惺惺相惜,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孤鸿的心理活动,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对象化,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
这首词的境界,确如黄庭坚所说:“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这种高旷洒脱、绝去尘俗的境界,得益于高妙的艺术技巧。作者“以性灵咏物语”,取神题外,意中设境,托物寓人;对孤鸿和月夜环境背景的描写中,选景叙事均简约凝练,空灵飞动,含蓄蕴藉,生动传神,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现今一般以唐圭璋先生的注释为准,他认为此词上片写鸿见人,下片写人见鸿。此词借物比兴。人似飞鸿,飞鸿似人,非鸿非人,亦鸿亦人,人不掩鸿,鸿不掩人,人与鸿凝为一体,托鸿以见人。东坡又有诗云:“人似秋鸿来有信,去如春梦了无痕。”(《正月二十二日与潘郭二生出郊游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并韵》)比喻人生来去如鸿雁,代代往复,生生不已。但一个人的经历又像春梦一样,去而无踪,难以追怀。可以作为对照。这首词应该是有政治寄托的,周济论词主“有寄托”与“无寄托”之说,以为“非寄托不入”,而“专寄托则不出”。东坡此词能臻此境,在于“非因寄托而为是词”,乃“触发于弗克自己,流露于不自知”。这正是苏轼的才学,气度,思想的体现。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词中两个核心意象分别指代幽人、孤鸿。
全文: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翻译:弯弯月亮挂在梧桐树梢,漏尽夜深人声已静。有时见到幽居人独自往来,仿佛那缥缈的孤雁身影。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此词上阕写鸿见人,下阕写人见鸿,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全词借物比兴,写景兴怀,托物咏人,物我交融,含蕴深广,风格清奇,为词中名篇。
扩展资料:
苏轼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他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漏断”即指深夜。在漏壶水尽,夜深人静的时候,苏轼步出庭院,抬头望月,这是一个非常孤寂的夜晚。
月儿似乎也知趣,从稀疏的桐树间透出清晖,像是挂在枝桠间。这两句出笔不凡,渲染出一种孤高出生的境界。接下来的两句,“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周围是那么宁静幽寂,在万物入梦的此刻,没有谁像自己这样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就像是一只孤单飞过天穹的凄清的大雁。
这首词是苏轼被贬到黄州时所作上阙一、二句写深夜,用“缺“疏”“断”几个字极写幽独凄清的心境三、四句用“孤鸿”衬托“幽人”,说只有幽人独自往来下阙写孤鸿,实际也是写幽人(作者自己)“惊”“恨”“寒”“寂寞”“冷”等词语,写尽了“孤鸿”实际也是幽人飘飞不定的境遇和孤独寂寞的心态
要鉴赏词中“孤鸿”的形象,要抓住下阙的四句话:“惊起却回头”,是说孤鸿惊恐不安,非常警惕;“有恨无人省”,说它身怀怨恨,却无人知晓,是不敢,也是不愿;“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虽有“栖息地”,却“不肯栖”,只好寄宿在寒冷、寂寞的沙洲里当然“孤鸿”的形象首先是“孤”
(参考答案:全词刻画了一个飘飞不定,惊恐不安,心怀幽恨,孤独寂寞的孤鸿形象本词用“缺月”“疏桐”“断漏”‘“寒枝”“冷洲”等词语为孤鸿描绘了一个清冷萧瑟的环境;用“孤”“惊”“回”“ 恨”“ 寂寞”等词语极写孤鸿的神态和心理)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此词上片写鸿见人,下片写人见鸿,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全词借物比兴,写景兴怀,托物咏人,物我交融,含蕴深广,风格清奇,为词中名篇。
http://baikebaiducom/view/660399htmfr=aladdin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表达了作者被贬后内心的孤单与寂寞,同时也表达了诗人自许高洁、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全词描绘了作者在深夜的庭院里望月的情景,表现了诗人被贬黄州时的孤寂处境,同时作者以孤鸿自比,借孤鸿表现其蔑视流俗的心境。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的原文
宋代: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的译文
弯弯的勾月悬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夜阑人静,漏壶的水早已滴光了。有谁见到幽居的人独自往来,仿佛天边孤雁般缥缈的身影。
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