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了解不同年龄段幼儿的情感需要。
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需要,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有着不同的情感需要,教师和保育员要用心去发掘和体会幼儿的内心需要,观察幼儿的情绪变化,及时地满足不同幼儿的情感需要。如:对于托小班年龄阶段的幼儿来说,他们老师和保育员给予的是关怀、爱护、抚摩、拥抱、微笑和亲和。对于中大班年龄阶段的幼儿来说,他们在情感上慢慢地除了上述的要求外,还需要老师对自己的肯定和鼓励,以此来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二、让幼儿在良好的环境中得到情感体验。
幼儿时期,好奇、好模仿、好问、求知欲强,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幼儿的性格、品德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故教师和保育员的行为就是幼儿模仿的主要对象,教师的教育态度是保护的合理的、民主的,幼儿就会显示出积极性强、态度友好、情绪愉快等性格特征。
三、教师应成为幼儿游戏活动的伙伴。
玩是幼儿的天性,幼儿就是在玩中学、学中玩。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当老师参与到幼儿的游戏活动中时,就能更好地了解幼儿的一些内心想法和真正需要,知道幼儿需要的是什么?这样,教师就能够根据幼儿的需要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和方法,这样就可以更加增进师生情感,满足幼儿的安全感和爱的需要。
小孩社会情感的培养,有哪些好的做法?下面,一起来看一下吧!
小孩社会情感的培养需要多交朋友如果孩子在与他儿童交往的过程中,能够以自己的社交能力结交很多伙伴,那么孩子们就会对自己的社交能力感到自豪。这种“社会情感力”可以成为孩子的成就感,变成孩子自己的自信心。有些孩子不知道怎么交朋友,孩子的心理就会产生自卑,容易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孩子过于自卑的心理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家长培养社会情感能力可以提高孩子的自我认识水平,实现自我理解,充分认识自己,随着时间的推移,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建立孩子的自信心。
父母在小孩社会情感的培养中需要鼓励孩子在现实的日常生活中,作为爸爸妈妈,孩子出生时,总是给孩子无限爱的一方,自己的孩子渐渐长大,在父母的观念中,孩子对爸爸妈妈的作用永远不变。在父母眼里,孩子总是自己最喜欢的孩子。事实上,孩子长大后会独立生活,孩子渐渐有了自己的伙伴,自己的朋友圈,这是孩子自己成长的阶段。孩子永远是自己最爱的人,我们也永远是孩子最爱的孩子,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孩子可以永远和我在一起,所以作为父母,我们应该知道孩子是独立的个体,我们应该鼓励孩子交往,结交伙伴。
家庭生活中,父母要帮助孩子们学习解决问题孩子犯错或遇到困难时,要培养建设性的思维方式,指导他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我们可以让孩子们静下心来,仔细想想自己的问题出现在哪里。孩子说大致的时候,我们可以帮他再总结一、二、三个归纳问题。然后,让孩子们想出解决办法,不管孩子发言时答案是否偏颇,我们都要耐心听他的话,保持尊重。再次,就是和孩子们讨论各种方案的可行性,看看什么方案效果最好。最后,通过一系列比较得出最有效、最可行的解决方案,并制定活动计划。
一、以积极健康的情绪与情感感染幼儿
幼儿的情感容易激动、变化、外露而不稳定。他们的情感容易受周围人们尤其是成人的情绪所影响。
因此,在幼儿园里教师要以自己积极健康的情绪和情感去感染幼儿,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情绪。对此,我认为必须从如下三个方面入手:
1、从每一天的问候做起。即教师每天与幼儿见面时,要以满腔热忱,和蔼可亲的态度与幼儿问早、问好,从而激发幼儿对教师、幼儿园的好感,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
当幼儿刚入小班不久,我就试着从多渠道去教育幼儿使用礼貌用语,结果效果很好。他们不仅对自己的老师问早、问好、说再见,还会跟别班老师问好。但是由于幼儿情绪的稳定性比较差,过了一段时间,幼儿对这一问题的反应就渐渐差了,有些幼儿对问候流于形式,有些幼儿甚至对教师的问候无动于衷,针对这种情况,我就采取主动的方式来影响幼儿,使幼儿经常保持愉快欢乐的情绪。每天当我见到幼儿来园或走进教室时就高高兴兴、认认真真地先向他们问好,他们也争先恐后地跑过来向我问好,而且脸上的表情和情绪总是跟老师那么相仿。就这样,日复一日,幼儿每天一进园,就能置身于愉快的环境气氛中,产生了欢乐的情绪。
2、在关心和抚爱中培养。教师对每一个幼儿的关心、抚爱是使幼儿产生良好情绪和情感的重要因素。
众所周知,如果幼儿的生理需要得不到满足或者生活照顾不周,身体不舒适时,就会引起消极的情绪;而如果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如感到老师不爱他,小朋友骂他,有人抢了他的玩具……,也同样会引起消极的情绪。所以教师应时刻关心抚爱每一个幼儿,尽量避免幼儿发生不良情绪。在日常生活中,要随时关心幼儿的冷暖,及时了解其在家的情况,在幼儿表现不愉快时就告诉他:“老师是你的朋友,有事情讲给老师听,老师会帮助你的……”。当幼儿遭受同伴攻击时,要及时给予安慰,并请打人的小朋友向被打者道歉,以消除幼儿受欺凌的不良情绪。
3、在潜移默化中熏陶感染。实践证明,教师对周边人的良好态度和情感能对幼儿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如教师同家长或其他来园参观学习的客人进行友好的招呼、轻松愉快的谈话,都能引起幼儿对教师尊敬热爱的情感。每当新老师来园了,我都向幼儿一一介绍每一位新老师,让新老师给幼儿说几句话;幼儿也一一向新老师介绍自己的姓名。通过这样友好的礼貌的沟通之后,说也奇怪,小朋友总是会记住每一位老师是姓什么的,这就是因为幼儿在情绪高涨时,对新老师十分热爱的情况下记得最快的,对其教育的效果也是最好的。
二、为幼儿创设愉快、友好的环境
情绪本身是具有情境性的,而幼儿的情感的培养是深受外界情境所支配。因此,要努力为幼儿创设能引发幼儿产生愉快、友好情绪的软硬环境,以培养幼儿积极健康的情绪和情感。
1、创设宽松愉快的生活气氛和精神环境,使幼儿经常处于积极的情绪情感状态。良好的生活环境,合理的有规律的作息制度,无压抑感、充满激励的情绪情感气氛,可以使幼儿感到安全和愉快,使幼儿产生亲切感,易于接受要求。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和学习,幼儿才能思维敏捷、想象丰富、满怀信心去创造。为此家长应尽可能地为幼儿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合理安排好幼儿的一日生活,使幼儿的一日生活时时处处都充满欢乐愉快的情趣。如吃饭时,睡觉前听听音乐、饭后在花园散步等。每日一故事、开心一刻,与幼儿一起唱歌、跳舞等,促使幼儿养成积极的情绪情感。在为幼儿创设精神环境方面,家长必须要注意自已的教育态度,因为幼儿的情绪情感极不稳定,成人的态度和蔼可亲、和颜悦色,就一定会感染幼儿并形成一种宽松愉快的环境气氛,若成人经常厉声厉色责骂幼儿,就会使幼儿对大人望而生畏,怯生缩脚,心情处于紧张压抑状态。
2、创造丰富适宜的认知环境,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学习锻炼,以促进其情绪情感的发展。德国美学家席勒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这句话说明游戏对人的重要,在培养幼儿积极情绪情感方面游戏亦同样重要。对幼儿来说游戏可以用来发泄情感,从而使情绪情感更易于控制。象绘画、涂色、玩泥、玩沙、玩水、唱歌、跳舞等都可以使幼儿表达自已不同的情绪情感,从而使幼儿感到轻松愉快。另外,幼儿在游戏,特别是角色游戏中能借助象征物体表现不良情绪。我认为指导幼儿游戏中成人不要过多禁止幼儿表达消极情绪,或只允许幼儿有“好”的表现。因为幼儿弱小无力,不能完全理解自已内心发生的事情。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某种程度的焦虑或不满。而游戏正好可以使幼儿从这些不愉快的情绪中得到释放和解脱,有利于积极情绪情感的发展。 幼儿积极的情绪能促进其智力发展。近年来,我国在培养幼儿智力方面,忽视了以培养优良情绪、良好意志和性格去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在现实生活中中,因情绪变化而影响幼儿求知欲及智力发展的情况是屡见不鲜的。幼儿积极的情绪有利于形成其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期是各种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开始时期。情绪经常处在良好状态的幼儿,对成人的各种指示一般都乐于接受,这样就有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形成团结友爱、遵守纪律、独立活动等良好的行为和习惯。我们怎样为经常保持幼儿的积极情绪而努力呢?
要有目的地培养幼儿的积极情绪,要细心了解幼儿的需求,并给以恰当的满足。幼儿有生理和社会心理的种种需求,有些需求如果是合理的,也是成人力所能及的,就应当给予满足,这样可使幼儿情绪稳定和愉快。有时幼儿表达不清自己的需求时,成人必须细心体察、了解,随后正确对待。要引导幼儿不将爱集中于一两个人身上,以避免在分离时产生痛苦的情绪。婴儿对于直接养育照料他的人特别依恋,这是正常的。随着年龄增大,应该引导幼儿对更多的人产生爱,这样他们不致于因为同某一个人分离而产生忧虑和痛苦的情绪。
成人要以愉快、喜悦的情绪感染幼儿。情绪是可以相互感染、影响的,尤其是幼儿。家长和教师要有意识地以愉快、喜悦的情绪去感染他们。经常发怒的幼儿及情绪焦虑的幼儿,基本上都是因受父母的影响所致。有的幼儿虽然父母的心情较好,但由于父母对他们过分溺爱、迁就,因而脾气暴躁,经常发怒。经常引导幼儿去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务,使其体验“成功“的欢乐情绪。不要让幼儿仅仅在满足吃、穿需要时才产生愉快、喜悦情绪,应同时让幼儿在完成学习、劳动任务中,或在游戏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尤其对于年龄较大的幼儿,更要注意这一点。让孩子经常和小同伴玩,在家里帮父母做简单的家务劳动,孩子的生活得到充实,在完成各种任务的过程中会获得满足和愉快。
要给儿童有“情绪准备“的时机。家长或教师在教育幼儿时,往往习惯用命令的方式,要求幼儿立刻听从,不给他们留有思考及情绪准备的时机,这样容易引起幼儿的“逆反心理“,甚至出现对抗情绪,使幼儿的情绪处于消极状态。因此,教育者在教育幼儿时,必须尊重他们,说服他们,要让他们自然滋生积极情绪,如有个幼儿迷恋于看电视,但睡眠时间一到,母亲就立即将电视机关上,命令他上床睡觉。开始时,这种简单、快速的处理方法激起孩子大哭大闹。以后,父母商量改变方法,当睡眠时间已到,孩子仍在看电视时,母亲就说:很乖,再看一会儿就去睡的。“有时则说:“我喊一次一二三,你就上床去睡觉,好吗?“这样就给孩子留有情绪变换和思考的余地,幼儿接受承认要求时就容易适应了。
(一)要时常引导幼儿去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务,使其体验“成功”的欢乐情绪。如某幼儿已6岁了,某家长仍不让他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也不让他与邻居的孩子在一起玩耍。孩子不
高兴时,就让他挑好吃的食品,买他喜爱的玩具,可是孩子仍然不高兴,经常发脾气。后来在教师的指导下,家长让孩子经常和小伙伴玩,并帮助家长干些简单家务劳动,孩子的生活充实了,同时孩子在完成各种任务过程中获得了极大的满足欲与愉快感,有助于形成其积极的情绪。
(二)幼儿一旦有了不愉快的事情,家长要设法尽快消除这种情绪,恢复他们愉快的心境。如果幼儿长期处于不良情绪状态,就很可能引起某种神经性病变。例如,孩子做错了事情,家长要严肃对其进行批评教育,但要速战速决。当孩子认识了错误并表示改正时,家长应马上收起严肃的面孔,使孩子尽快恢复正常的情绪。又如,当孩子受到什么委屈而很不高兴时,家长应设法转移孩子的情绪,即用一种孩子喜欢的事物去吸引他,使他注意这一事物,而忘掉不高兴的事情,转忧为喜,恢复良好的情绪状态。
(三)在家庭生活中应该经常有幼儿所喜欢的琴、棋、书、画以及各种文娱体育活动。幼儿经常处于愉快的气氛之中,有助于其养成活泼、开朗、乐观的情绪。如吃饭时、睡觉前全家人听听轻音乐;茶余饭后带孩子散散步,与孩子一起讲讲故事,唱唱歌;节假日可带孩子搞一些手工劳动,开展一些游戏、下棋、打球之类的体育活动,或去公园观花看草等。这样,家庭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充满着欢乐愉快的情绪,可促成孩子养成积极良好的情绪。
在家庭生活中,可以有很多途径来教育孩子。比如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做游戏,游戏活动是孩子的基本活动、是幼儿生活的伴侣,同时又是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教育手段之一。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自己会做游戏,于是孩子爱怎么玩就怎么玩,对孩子的游戏漠不关心。有的家长甚至认为孩子做游戏是找麻烦,要胡弄东西搞乱整洁的屋子,因而阻止孩子游戏这些做法对孩子的全面的成长会带来极其不利的影响。游戏活动是一种特殊的教育过程,游戏对幼儿来说是一种最好的学习方式。成人应该重视幼儿的游戏活动,并对幼儿的游戏给以指导和帮助。在幼儿园,教师按教育纲要有计划、有目的地知道幼儿游戏,收到很好的效果。但毕竟不可能对每个孩子都照顾得十分周到。因此,家长在家里和孩子一起游戏就显得十分必要了。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也最了解自己的孩子,也最能有针对性地教育并帮助孩子在家里与父母一起做游戏,往往会带来更热烈的气氛,使孩子做得有声有色。这种和谐热烈的气氛是充分发挥游戏教育作用的良好条件。在游戏中,父母可以给孩子讲简单的科学知识,和孩子一起动手操作,使孩子的观察、想象、思维、语言等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积极情绪。
培养幼儿良好的情感和情绪对于幼儿健康成长十分重要。具体而言,幼儿良好情感和情绪的培养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
(1)使幼儿经常处于愉快的情绪状态。紧张和压抑是两种最有害的状态,而愉快是使紧张释放的状态。因此,父母和教师有责任创设一种愉快的生活环境,使幼儿处于轻松、活跃、主动和摆脱束缚的状态,使幼儿充分享受到生活的乐趣;同时,激发、培养幼儿对客观事物的广泛兴趣,也是减轻幼儿紧张感、保持愉快情绪的有效途径。
(2)不要给孩子造成过重的压力。很多家长和教师在幼儿期就给孩子安排了过多的学习任务,这样做不但没有加速儿童的发展,反而可能造成幼儿情绪的紧张、焦虑等消极情绪,不利于幼儿情感的发展,因此,要适当减轻孩子的负担。
(3)让幼儿充分活动,与小伙伴交往。活动、交往是幼儿期最主要的需要形式,是幼儿情绪产生的重要因素,束缚孩子的活动、交往,可能产生两种不良后果:一是烦躁等消极情绪的产生;二是形成冷漠、孤僻的性格。因此,要给幼儿适当的活动、交往的自由,让幼儿从中获得愉快和满足。
(4)允许幼儿适当的宣泄。适当的宣泄是使紧张得到释放的有效途径。当成人对幼儿的不合理要求进行说服、制止后,幼儿往往产生一种紧张状态,可能会有一些行为或言语的反应,来表达他内心的紧张。成人对此要给予谅解。但要注意适度性,避免儿童过分强烈宣泄或持续时间过长,因为这样,容易导致消极情绪的加强。如果这种情况出现,可以采取转移注意的办法。
(5)让幼儿学会认识自己和他人。让幼儿学会评价自己,逐步了解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同时,逐渐学会从他人角度考虑问题。这样,当遇到问题和挫折时,会有一种比较正确的态度,避免消极情绪的干扰。
培养幼儿具有良好的情感和健康的情绪,家长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对年纪小的幼儿,应该让他知道:大家都爱他,他也应该爱大家;别人关心你, 你也应该关心别人;要尊敬老人,爱护幼小;见了强于自己的不要怕,见了幼小的也不要欺侮;遇到困难要去想办法克服,遭到挫折要不灰心丧气;成功时不自满, 失败时不沮丧;对坏人坏事要憎恨,对好人好事要热爱;看到比自己强的,要通过努力去赶上,而不是嫉妒,更不能愤恨;还要学会抑制,学会自我控制的能力,等 等。
1、上述这些情感培养,家长可以采用多种手段和方式。例如,给孩子讲故事, 和孩子一起看有益于幼儿的影视节目,看完之后和孩子讨论:喜欢谁?不喜欢谁?为什么?谁做得对?谁做得不对?等等,引导幼儿进行评价,从中培养幼儿爱憎情 感。也使幼儿从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作品中学习主人公高尚的道德感和聪慧的理智感。例如:家长在给幼儿讲一些以弱小战胜强暴的故事后,应问一问:为什么小白 兔战胜了大灰狼?为什么小山羊战胜了大老虎?等等,让幼儿知道,遇事不慌张,冷静思考就能发挥人的聪明和本领,想出好办法来。
2、丰富幼儿生活是培养幼儿良好情感和健康情绪的途径。家长在节假日里带孩 子旅行、参观,饱览祖国大好河山。观大海,心胸旷达;登高山,眼界开阔;入森林、绿野,心灵安宁喜悦;过峡谷、急流,倍感新奇惊险;倘佯青山绿水,无比欢 乐;游玩名胜古迹,长见识学问……带孩子旅游观光是培养幼儿良好情感和健康情绪的好办法。其次,可适当地饲养一些小动物,养几条金鱼、 养一只或几只小猫、小狗、小鸡、乌龟、鸽子等等,除供幼儿观察之外,要尽量让幼儿饲养和照料,家长引导幼儿耐心饲养,珍惜爱护,使幼儿感到这些小生灵的可 爱,培养他们的同情心。此外, 家长还引导幼儿与小伙伴交往、与成人交往,在人与人的接触中懂得被爱,也学会去爱别人;在被人关心中,也学着去关心别人; 同情不幸的人;憎恨给别人造成痛苦的人,学习热情,也学习冷静,让孩子在与人的交往中尝试、总结,家长要教给孩子判断是非、好坏的标准和方法,使孩子逐渐 形成良好情感和健康情绪。
3、创造家庭温暖、愉快、民主的气 氛,人与人之间的关心、友爱、谅解、谦让等友善关系,及大人平和的态度、愉快的情绪、开朗的性格及善于控制的能力等,对幼儿良好情绪情感的形成有极大的影 响。生活在整天吵闹、非打即骂的家庭中的人,是不会有好情绪的,更何况幼儿的感情脆弱,哪里经得住这样的摧残!相反,处于冷漠的环境,从小失去母爱的人, 也多缺乏丰富的情感和健康的情绪,有的甚至残忍、冷酷。家长的情绪不稳定,家庭中冷热变化急剧,说打就打,说好就好,这样家庭里成长的孩子往往也是情绪不 稳定,好随心所欲,丝毫不顾忌别人的情感的变化和需要。
4、家长帮助幼儿学会控制消极情绪 和情感。控制消极情绪的途径主要有两种;转化控制和冷化控制。幼儿缺乏自我控制能力,难免任性、好哭,在别人面前逞能、疯跑,甚至搞一些破坏活动。遇到这 种情况,家长不要用粗暴、冷淡、威吓或欺骗等态度和手段强行制止,可以用“情感转移”法,爱抚他、关心他、询问理由、耐心劝告,指出危险,使他们觉得受到 同情、爱护;也可以拿出他心爱的玩具、他喜欢吃的糖果,使他的注意力转移,以缓和其冲动的情绪。他平静下来了,这便说明他已经在学习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感 和情绪了。事后,家长再和他平心静气地谈一谈,指出这样做的后果,使幼儿慢慢意识到应该掌握自己的情感和情绪的尺度。冷化控制是使强烈的消极情绪处在消退 性抑制状态中。也就是“遇事冷静”的意思。对于年龄小的幼儿,要求做到这一点是困难的;而对于年龄稍大一点的幼儿,特别是接近少年期的儿童,则应该这样要 求或要求幼儿学着“冷静”!
18至30个月的孩子情绪最不稳定,极容易出现不好的激烈行为,要避免这种 情绪上的不稳定和冲动是不可能的,例如任性、大哭大闹等,常常是大人越哄越厉害、越打越不怕。这是幼儿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第一反抗期”的表现。出现 这种情况,只要不会有危险,尽可以不去理他,让他自己慢慢消气、慢慢冷静下来。如果是在人多的地方,要把孩子抱起来赶快离开,把他放在一个安静的地方,不 去理睬他,直到他平静下来。事后关心、爱护他,告诉他,父母是爱他的,但不喜欢他这样发脾气,总是这样,父母就不喜欢他了。
5、 锻炼孩子的意志。人非草木,七情六欲人皆有之,家长虽需要尽量加强自身修养,克制自己的不良情绪,但是生活中处处有矛盾,平静只是相对的,忍让和克制也总 是有一定限度。许多独生子女的家长怕孩子不快、生气,为了让孩子生活得高兴、愉快,尽量地将忧愁、愤痛压在心里,在孩子面前强装欢颜,这样不好。什么都需 要锻炼, 只不过锻炼要有分寸。从小缺乏精神意志锻炼的人,会产生心理偏移,有的专家认为这样的儿童成年后还可能出现精神病态。所以,应该回避的要回避,避免不了 的,也不要让孩子回避,适当地经受点“风雨”对孩子的成长有利。因此要把孩子当作家庭中普通的一员,尽量避免孩子的优越感,放手让他们与同伴交往、游戏, 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养独立自主的精神;在与人的接触中培养丰富的情感,学习交际的本领;在克服困难中锻炼意志,培养坚强的毅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