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卷17天论篇诗解2圣人知天情君养政
题文诗:
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
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其养以成,
不见其事,而见其功,万物情生,真情至神
知所以成,莫知无形,无形有情,天功自成
天职既立,天功既成,形具神生,好恶喜怒,
哀乐臧焉,是谓天情耳目鼻口,形能各接,
而不相能,是谓天官心居中虚,以治五官,
是谓天君材非其类,以养其类,是谓天养
顺类谓福,逆类谓祸,是谓天政暗其天君,
乱其天官,弃其天养,逆其天政,背其天情,
以丧天功,是谓大凶圣人真情,清其天君,
正其天官,备其天养,顺其天政,养其天情,
全其天功如是而然,知其所为,知所不为,
则天地官,而万物役其行曲治,其养曲适,
其生不伤,是谓知天故大巧在,有所不为,
其大智在,有所不虑知于天者,以其见象,
可以预期;知于地者,以其见宜,可以繁息;
知四时者,以其见数,可以农事;知阴阳者,
以其见和,可以至治官人守天,自为守道
【原文】
列星随旋<1>,日月递炤,四时代御<2>,阴阳大化<3>,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4>,各得其养以成<5>,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6>,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功<7>。唯圣人为不求知天<8>。〔注释〕 <1>列星:排列位置固定而定时出现的星,即恒星,如二十八宿。 <2>代:与“递”同义,交替,轮流。御:驾驭,控制,指控制每一季中的节气,即《韩非子·解老》所说的“四时得之以御其变气”。 <3>阴阳大化:古代思想家认为宇宙之万物都是由阴、阳这对基因通过相反相成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和气”构成的,阴阳二气,是不断地运动着的,它们通过相互作用而化成万事万物,这就是所谓的大化。“化”是变化生成的意思。 <4>其:指“阴阳”。 和:和气,它是我国古代的哲学概念,是阴阳二气达到某种和协程度后生成的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基因,它是构成各种具体事物的物质性的东西。 <5>其:指“风雨”。 <6>以:通“已”。 <7>天:天成,天生,自然而然。另说“天”下无“功”字。<8>不求知天:不追求了解天,即不去探究大自然形成万物的原因与过程,也就是第十二篇中所说的“其于天地万物也,不务说其所以然”。荀子认为天道神妙莫测,所以圣人不在这方面作无谓的探索与臆测,而只注重探究治理社会的原理。
〔译文〕
布列于天空的恒星互相伴随着旋转,太阳月亮交替照耀,四季轮流控制着节气,阴阳二气大量地化生万物,风雨普遍地施加于万物。万物各自得到了阴阳形成的和气而产生,各自得到了风雨的滋养而成长。看不见阴阳化生万物的工作过程而只见到它化生万物的成果,这就叫做神妙。人们都知道阴阳已经生成的万物,却没有人知道它那无形无踪的生成过程,这就叫做天。只有圣人是不致力于了解天的。
【原文】
天职既立,天功既成,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臧焉,夫是之谓天情。耳目鼻口形,能各有接而不相能也<1>,夫是之谓天官。心居中虚,以治五官<2>,夫是之谓天君。财非其类,以养其类<3>,夫是之谓天养。顺其类者谓之福,逆其类者谓之祸,夫是之谓天政。暗其天君<4>,乱其天官<5>,弃其天养<6>,逆其天政<7>,背其天情<8>,以丧天功,夫是之谓大凶。圣人清其天君,正其天官,备其天养,顺其天政,养其天情,以全其天功。如是,则知其所为,知其所不为矣,则天地官而万物役矣<9>。其行曲治<10>,其养曲适,其生不伤,夫是之谓知天。
〔注释〕 <1>接:接受,指感受、感知。能各有接:指耳感知声,目感知色,鼻感知臭,口感知味,形感知寒热痛痒。 <2>五官:五种器官。古代说法不一,此指耳、目、口、鼻、身体五种感官。古人认为心脏是思维的器官,所以说心治五官,并把它比作“君”。 <3>财:通“裁”,控制,安排。 <4>暗其天君:指使自己的思想昏乱糊涂。 <5>乱其天官:指纵情于声色饮食,*乐过度。 <6>弃其天养:指不能搞好生产。 <7>逆其天政:指不能治理好臣民而使他们顺服。 <8>背其天情:指喜乐无常,爱憎无度。 <9>官:任用。 役:役使。 <10>曲:曲折周到,各个方面。
〔译文〕 自然的职能已经确立,天生的功绩已经成就,人的形体也就具备而精神也就产生了,爱好与厌恶、高兴与愤怒、悲哀与欢乐等蕴藏在人的形体和精神里面,这些叫做天生的情感。耳朵、眼睛、鼻子、嘴巴、身体,就其功能来说,它们各有自己的感受对象而不能互相替代,这些叫做天生的感官。心处于身体中部空虚的胸腔内,用来管理这五种感官,这叫做天生的主宰。人类能够控制安排好与自己不是同类的万物,用它们来供养自己的同类,这叫做天然的供养。能使自己的同类顺从自己叫做福,使自己的同类反对自己叫做祸,这叫做天然的政治原则。搞昏了那天生的主宰,扰乱了那天生的感官,抛弃了那天然的供养,违反了那天然的政治原则,背离了那天生的情感,以致丧失了天生的功绩,这叫做大凶。圣人清醒自己那天生的主宰,管理好自己那天生的感官,完备那天然的供养,顺应那天然的政治原则,保养那天生的情感,从而成全了天生的功绩。像这样,就是明白了自己应该做的事了、明白了自己不应该做的事了,天地就能被利用而万物就能被操纵了,他的行动就能处处有条理,他的保养就能处处恰当,他的生命就能不受伤害,这就叫做了解了天。
【原文】
故大巧在所不为<1>,大智在所不虑<2>。所志于天者<3>,已其见象之可以期者矣<4>;所志于地者,已其见宜之可以息者矣<5>;所志于四时者,已其见数之可以事者矣<6>;所志于阴阳者,已其见和之可以治者矣<7>。官人守天而自为守道也<8>。
〔注释〕 <1>所不为:不做的事,指违反客观规律的事情。顺应自然,不主观蛮干,就能“不为而成”,所以有所不为是大巧。第十七篇所说的“不加能”“不与天争职”等可与此互相阐发。 <2>所不虑:不加考虑的事,指探究自然之事。参见第十七篇注<8>。第十七篇所说的“不加虑”“不加察”与此同旨。 <3>志:知,了解。 <4>已:止,不超过。此下几句都在申述“所不为”“所不虑”,指圣人对于“天”“地”“四时”“阴阳”的了解,仅止于此,其余的都属于“所不为”“所不虑”的范围,所以都用“已”字。见[xiàn 音现]:同“现”。 期:日期,这里用作动词,指确定日期。其见象之可以期者:指可以用来确定时节日期的天文现象。如可以确定夏至日与冬至日的“日长至”与“日短至”,可以确定春分、秋分的“日夜分”等等。 <5>宜:适宜,指适合农作物生长的条件。 息:繁殖,指种植庄稼。 <6>数:规律,指历数,带有规律性的节气。事:从事,指安排农事。 <7>知:当作“和”,见第十七篇注。 <8>官人:任用人。但解为“官吏”也通。
〔译文〕
所以最大的技巧在于有些事情不去做,最大的智慧在于有些事情不去考虑。对于上天所要了解的,不过是它所显现的天象中那些可以测定气候变化的天文资料罢了;对于大地所要了解的,不过是它所显现的适宜条件中那些可以便利种植庄稼的地文资料罢了;对于四季所要了解的,不过是它们所显现的规律中可以安排农业生产的节气罢了;对于阴阳所要了解的,不过是它们所显现的和气中可以治理事物的因素罢了。圣人任用别人来掌握这些自然现象而自己所做的只是去掌握治理国家的原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