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感情看起来不错跟实际上不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其实外人身处其外很难给一对夫妻的婚姻和感情状态做出客观的评价。人会选择性地漠视他人的痛苦,夸大他人的幸福。
丧子之后感情迅速破裂的夫妻,大概率之前的婚姻关系已经出了问题。
如果和结了婚的人交流过,就会发现,现实里的大多数婚姻都是在凑合着过日子,还忍得下去,缺乏良好的沟通。孩子出生后,孩子成为了两个人的重心,亲子关系重于夫妻关系,一切为了孩子,夫妻关系缺乏经营和喂养。这种情况下,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一点而都不为过。各种小矛盾、小委屈在平淡的生活里缓慢积累,遇到类似于丧子这样的大考验,本来就缺乏经营的婚姻自然摇摇欲坠,甚至破裂。
事实上感情很好的夫妻,有没有可能在丧子之后情感破裂呢?答案是有,原因可能如下:
1 丧子可能会导致父母陷入深深的自责和内疚当中。父母被文化赋予一种“孩子的保护神”一样的角色,孩子的死亡,不管是车祸、触电以及溺水等意外的非正常死亡,还是因病死亡,父母都会有一种“如果我……孩子就不会死”的错误认知,这种认知会让丧子的父母觉得,如果我足够尽心尽意,如果我作为父母更加称职,孩子就会好好地活着,一切都不会发生。两个人如果都被这种内疚感长时间地淹没,没有在对方有需要时,第一时间抚慰对方的情绪,提供必要的社会支持,感情自然变淡甚至破裂。
2 丧子是人生重大的创伤事件。库伯勒-罗斯认为,人在应对重大创伤事件时,可能会经历将五个阶段: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沮丧和接受。夫妻中的一方还在否认丧子这个事实时,另一方可能已经处在接受阶段了。两个人其实这个时候就很难相互理解,双方都会觉得对方不可理喻,处在否认这个阶段的人会觉得处于接受状态的人没有良心,反过来,处于接受状态的人会觉得处于否认状态的人过于沉浸在取法改变的过去。相互指责和埋怨像毒蛇一样,啮咬之前积累下来的感情基础。
3 丧子也是重大的丧失事件,而丧失事件都会造成个体产生哀伤情绪,甚至是抑郁。而不同的人处在理应对丧子这种重大丧失事件以及伴生的哀伤情绪时有很大的个体差异。存在主义取向的心理咨询大师欧文亚隆在他的《爱情刽子手》这本心理咨询小说里提到过一个丧子的案例,故事的女主角是一位经历了丧女之痛的妈妈,在女儿去世几年后,这位仍然保留女儿房间的陈设,每天花至少一小时去女儿的墓地和女儿倾诉丧子之痛,并且大多数时间都是整日以泪洗面。而丈夫则在短暂地借酒消愁后,迅速地接纳这个残酷的事实,把精力投入到工作中。结果是,两个人离婚了。对于丧子事件,哀悼的方式、表达哀伤和处理情绪危机的方式不同,意味着两个人的人生开始不同步,开始出现错轨,这样的情况下,两个人只会渐行渐远。
4 像丧子这种重大创伤事件,可能会造成人格的突然改变。比如一个温和体贴的女人,可能会变得易怒而自私的人;一个上进顾家的好男人可能会变得不思进取、迷信、甚至开始酗酒嗜赌。突然的人格转变极有可能会损害夫妻关系,以致情感破裂。
5 近亲死亡可能会极大地威胁个体的安全感。我们似乎有一种错觉,就是坏事虽然有一定的发生几率,但是这种发生概率低于1%厄运不会发生在自己头上,自己永远会是那幸运的99%。这种“全能感”幻想让人觉得一切似乎都是可控的,只要我们足够努力、足够善良,生活就会越来越好。但是当丧子事件会打破个体的全能感和安全感,一切似乎都会变,我们没办法阻止厄运的降临。安全感和全能感被打破,可能会打击人的进取心,打破人的心理防线,甚至让人崩溃,让人不愿意再为生活做出努力。这种情况对婚姻关系肯定有极强的破坏力(跟你在一起的人都变了,感情还怎么维系?!),造成人格突变的主要原因。
6· 之前接触过由政府资助的关爱失独家庭的公益活动。孩子去世后,离婚的夫妻比例确实很高。除了丧子之后,由于悲痛,沟通时不假思索口不择言,两个人相互指责,或者单纯地一方指责另一方,造成婚姻破裂之外,也有因为一方想再要一个孩子替代死去的孩子,但是另一方不肯或者不能生育造成离婚。甚至还通过出轨转移注意力来减轻丧子之痛的,这对感情的破坏不言而喻。
综上,丧子后夫妻离婚率高,主要原因还是在于人在面临重大创伤事件后变得脆弱,无力维护和经营婚姻。
近日张爱玲的作品《第一炉香》被搬上大荧幕,再次掀起了一股讨论浪潮,然而与张爱玲并称“南玲北梅”的孙嘉瑞却可以说是鲜少有人知道了
“北梅”指的是出生在北方的女作家孙嘉瑞,她的笔名是“梅娘”,取自“没娘”的谐音,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沦陷区的重要作家之一。
从孙嘉瑞的笔名亦可得知她一生坎坷,但是梅花香自苦寒来,即使面对生活再多的艰难困苦,她依旧从容面对,优雅老去,体面离世。
1920年孙嘉瑞出生在海参崴,而后成长于吉林省长春市,她的父亲孙志远是东北实业里数一数二的人物,可以说完全是大户人家的千金,然而高门大户少不了庭院深深的悲哀。
事实上孙嘉瑞是父亲的妾室所生,且生母独得爱宠,在孙嘉瑞两岁时,善妒的正室趁着孙志远出门办差,设计迫害并将她的生母直接逼走,赶出了孙家宅院,并谎称病死外头。
年幼懵懂的孙嘉瑞就这样成为了正室的女儿,无论她多么努力的撒娇卖乖,换来的都是冷漠,始终得不到“母亲”的喜爱,这大概是把对妾室的恨也一并追加到了孙嘉瑞身上吧。
后来孙嘉瑞提到童年母爱,曾这样说道:“我抱着小的纯真的女儿心去和娘亲近,她总是不爱理我,跟我说话的时候扳着脸,生气的时候就骂,我没看见过娘的笑脸。”
所幸常年闯荡四海的父亲孙志远是十分宠爱她的,因为见识多广,思想前卫开放,父亲眼里没有那些传统的“男尊女卑”,在孙嘉瑞四岁时,就为她请了家塾先生,是位学问颇深的秀才。
从此孙嘉瑞开始读书认字,并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想法,年幼的她想象奇特,天马行空,常常得到先生的肯定与赞赏。还给自己起了“梅娘”这个笔名,指的就是自己没有娘亲,自嘲且哀怨。
父亲对她非常看重,后来另请了两位老师,一位是教数学的老教员;还有一位是教英文的沙俄老太太。三年就学完了小学六年的全部课程,孙嘉瑞更是冰雪聪明,热爱学习,让父亲很是欣慰。
这时候在家境优越,父亲疼爱下的孙嘉瑞无疑是幸福的,除了“母亲”从没给过好脸色,日子还是过得平稳安定,她可以尽情的遨游在文学殿堂里,熟读百家经典,并直抒胸臆。
孙嘉瑞的文学天赋有目共睹,她寄情于笔尖的文字,在学校里更是小有名气的才女, 名师孙晓野十分爱惜她的才华,将她的那些作品整理成册,命名为《**传》公开发表,反响热烈,还被称为“神童”。
一切变故的开始于孙志远的离世,因为始终不能实现他的远大抱负,最终郁郁而终。那年孙嘉瑞才16岁,一时无法接受父亲的离世,悲痛万分。
然而失去父亲庇佑的孙嘉瑞,在孙府大宅中难以生存,处处受制,于是她求助了父亲的生前挚友张鸿鹄,希望可以前往日本留学。
刚好《**传》的发表让孙嘉瑞名气大增,张鸿鹄费心尽力最终说服了孙家,答应送孙嘉瑞远赴日本求学,看似解脱, 但这次留学经历为她的悲惨人生埋下了“种子”。
孙嘉瑞最想去的学校是日本神户女子大学,她所在的高中日本女校长还特意为她写了推荐信,信中肯定了孙嘉瑞的天赋才情,并称赞她是难得一遇的“满洲淑女”。
此后开始了她的求学之路,学习知识的同时,在日本也结识了非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更遇见了让她终身受益的恩师松本老人。
在日本留学期间她也找到了这一生中唯一的爱情,那是位于东京的一家书店,孙嘉瑞邂逅了同样在日本留学的柳龙光,一眼万年,两人很快便坠入了爱河。
此后两人在日本生活多年,丈夫在报社担任记者,孙嘉瑞则一直继续学业,持续深造。于1942年夫妻一起回国,成为北京文学界的话题人物,从事写作、翻译等工作。
由于她的留学履历和文笔前卫,归国不久就收到了北平《妇女》杂志的盛情邀请,正是在《妇女》的任职,这一年她出版了非常多的短篇小说,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水族系列小说《蚌》、《蟹》、《鱼》等。
这些作品使孙嘉瑞再一次被世人所知,并在这一年写作达到巅峰。出众的文笔和前卫超然的思想很快便受到了大众的喜爱。
1942年底,文学界做了一项“最受欢迎女作家”的读者调查, 孙嘉瑞与当时正大红大紫的张爱玲并列第一 。 所以出现了“南玲北梅”这一称号 ,彼时孙嘉瑞22岁,名声大噪,家喻户晓。
然而“南玲北梅”的两位当事人,颇有些互相看不惯之意。
孙嘉瑞觉得张爱玲笔下大都是些豪门之间的恩怨情仇,显现得社会千疮百孔,给人以绝望黑暗了些,希望能看见女性的发奋图强,勇于打破现状,获得新生。
同样的张爱玲也无感于和自己并列的孙嘉瑞,也许是“文人相轻”吧,1995年在美国逗留的孙嘉瑞,曾经想和张爱玲见上一面,得到的却是一句“陌生人一律不见”。
仅仅过了几十天,孙嘉瑞便听到了张爱玲的死讯,孤独的死在自己的公寓里,这使得她悲伤黯然,十分肯定张爱玲的文学高度,觉得自己愧对了并称。
起初孙嘉瑞的作品大多数是讲述旧社会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女性情感问题,感叹女性所遭受到的不公正待遇,致力于唤醒女性的反抗意识,希望可以打破旧社会对女性的压制与歧视。
后来在洞悉社会的黑暗与巨变之后,孙嘉瑞成为了一位思想超前的新青年,开始大胆鼓励女性冲破枷锁,迎接新生。
时间来到了1948年,在那个战火连绵的年代,孙嘉瑞自己的小家还是温馨的,由于丈夫在台湾工作,她怀着第三胎和两个女儿一起前往台湾。
生活总是如此难以预料的,孙嘉瑞的丈夫死于海难,生活的重担一下子压到了她身上,甚至来不及悲伤,三个孩子需要她,生存才是最大的问题,这一年她28岁。
苦于生计她开始了一个人的艰难历程,其实以她当时的名气不少富绅名流向她抛出了橄榄枝,但文人傲骨和对丈夫至死不渝的爱使她一一拒绝。
她还可以选择回到日本继续教书,研究学问,但爱国之心无法阻挡, 孙嘉瑞毅然拒绝当时所有出路,抓住祖国台湾海峡的尾巴,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孙嘉瑞不知道等待她的将是长达十年的动荡与艰难。
1950年的张爱玲参加完上海第一届文学代表大会后,就嗅到了一丝暧昧且危险的气息,她动作匆忙而迅速,直接从香港出发,移民美国,此后不再踏上故土。
而从台湾毅然归国的孙嘉瑞,因为其日本留学经历和犀利作品,很快便受到了无端指控,早期翻译的东南亚文学作品更是让她雪上加霜。在那个非黑即白的年代,百口莫辩。
面对一次次的审讯和问责,她都坚强的挺过来了,只是为了三个还需要照拂的儿女,即使经历了百般折磨都没有放弃生的希望。
1957年悲剧开始疯狂袭来,孙嘉瑞突如其来的头上多了一顶帽子,被开除公职,下放教养所,干着各种脏活累活,任人践踏羞辱,三个孩子则被留在家中,15岁的柳青撑起了这个风雨飘摇的家。
为了吃饱饭,柳青把家里能卖的都卖了,但三个小孩子依旧是饱一顿饿一顿的艰难度日,身体本就瘦弱的妹妹最先撑不住了。
没钱治病,也没钱吃饭,最终社区决定把妹妹送去疗养所,一个收容无家可归的孤苦老人之地。而终于获得探视权的孙嘉瑞听闻这一消息,悲从中来,拼命争取出去见妹妹的机会。
而这也变成了她最后一次见自己的小女儿,妹妹送进疗养院不久后便病逝了,柳青是唯一收到消息的人,她看着年仅13岁的妹妹因为长期营养不良,羸弱不堪的身体,悲愤难以自持。
不久后孙嘉瑞患上了严重肺结核,被解除了劳教,家人终于团聚。
可惜祸不单行,还未从女儿中死讯缓过来的孙嘉瑞,惊闻儿子与自己断绝母子关系,离家出走。在外患上了肝病,且病重直接送回了家中。
她刚出来是个无业人员,面对儿子高额的医疗费,为母则刚,开始身兼数职,没日没夜的挣钱养家,她走街串巷的卖过冰糖葫芦、寒冬搬过大白菜、火车站当过脚力车夫。
即使是这样辛勤工作,还要承受周遭人的白眼和谩骂,身心煎熬的背后是一个母亲无比强大的内心。
孙嘉瑞为了多挣钱还跑到远一点的地方给别人当保姆,干苦力。雇主还是会小心的调查她的背景,无比的尴尬漫延,这使她有时候也真的非常恨自己是资本家的女儿。
但是为了两个孩子,脸皮尊严全部踩入脚底,曾经红极一时的京城才女,如今做着最脏最苦的活计,让人十分唏嘘。
生活却又是给她当头一棒,无论多么努力也赶不上病魔的无情。1972年,苦苦支撑了几年的小儿子,没有等到奇迹,就此离世。
面对悲伤痛哭的大女儿,孙嘉瑞温柔安抚,这一次她前所未有的坚强,因为儿子的离世还留下了高额医疗费需要支付,匆匆告别了儿子的遗体,她很快就赶往了掏臭水沟的路上。
她连悲伤的时间都没有了,生活的重担让她没有时间停歇,像个机器人一样麻木且干练。
一个五口之家,她送走了三位,所幸她的大女儿柳青高中毕业后,在“老延安”的举荐下,顺利上了大学。要知道她这种家庭在当时是没有资格上大学的。
此后孙嘉瑞又找到了人生的希望,她试着给街道做会计账目,为邻居的儿女补习功课,努力得来了一个绣花的活计。
为了还债和供女儿上大学,她开始没日没夜的绣花,手指戳的满是针眼,即使一小时只能挣一毛线,她依旧很感激,这是目前为止做过最干净且舒适的工作了。
但是那个年代还是逃不掉各种查处问话,在一次次胆战心惊的抄家后,她烧掉了珍藏已久的《元曲选》,这是从父亲家带出来的书,陪伴多年。她也烧掉了自己的文学梦,只想安分做个绣花娘。
令她最无法接受的是,辛苦养育的女儿竟然也会离自己而去,柳青最终还是受不住了那些指责谩骂,无数声“狗崽子”让她毅然与孙嘉瑞断绝母女关系,从此离家出走。
不过孙嘉瑞相信女儿会回来的,对血浓于水的期待支撑着她等了三年,终是等到了柳青的归来,面对大女儿的忏悔求原谅,她没有二话,只是再次抱紧了柳青。
不久后那场浩劫终于迎来了希望,一切都回到了正常轨道上,只是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孙嘉瑞,已然变成了头发花白,历经沧桑的老妇了, 她的冤屈终于洗刷,但历史的烙印永远打在了她的心上。
1978年,孙嘉瑞才说出了自己隐忍多年的悲愤:“我不讳言,这一系列的整肃,给我一心报国的初志带来了多么大的侮辱与伤害。”
身份恢复后的孙嘉瑞重新回到了**制片厂,直到顺利退休。
拿着退休金安稳度日的她,重新拿起了笔,自1990年开始,常年写作,陆续出版了许多作品,备受读者喜爱。 晚年还被纳入了"中国现代文学百家"的行列。
她的大女儿柳青也发展的越来越好,机缘巧合下与丈夫留在了美国,事业发展逐渐壮大,不仅在美国拥有海滨别墅,在加拿大更是拥有多处房产。
柳青曾经把年事已高的孙嘉瑞接到加拿大颐养天年,奈何没多久孙嘉瑞还是选择了回到祖国,那个给她带来无数回忆的地方,落叶归根。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2013年,孙嘉瑞因病离世,时年96岁。
几乎认识孙嘉瑞的人都无一不感叹,真是个命硬的老太太。她这一生的分水岭就在于丈夫的去世,无数的艰难坎坷都没有压倒她,反而练就了她泰山崩于前的坦然。
与晚年在美国公寓孤独离世的张爱玲相比,孙嘉瑞是体面的。但名气上,却是没有办法相比的,人人皆知张爱玲,无人问津孙嘉瑞。
如果一定要说她的才情天赋,那是足以与我们红极一世的冰心相比的程度,可惜历史不能重来,她也终究是时运不济。
她好像从没有存在过,或许大家听过梅娘,但不知道梅娘就是孙嘉瑞,这样一位具有顽强生命力的才女,不管生活怎样不公,始终保持淡然、坦然的面对。
孙嘉瑞可谓传奇,她一生经历了幼年丧母、少年丧父、青年丧夫、而后中年丧女、老年丧子,更是无数次的遭遇政治迫害,磨难至极,却始终坚强如斯。
她用自己的一生告诉我们,无论生活如何打压你、践踏你,就算把你钉进了漆黑腐臭的泥土里,千万不要退缩、不要害怕,要始终相信希望,相信自己。
也许正是这样的顽强意志使她活到了96岁的高龄,最后十分体面地、毫无遗憾地、面带微笑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1 杨绛经典名言语录有哪些
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走好选择的路,别选择好走的路,你才能拥有真正的自己。
故人笑比中庭树,一日秋风一日疏。
人间不会有百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杂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
刚开始是假装坚强,后来就真的坚强了。
世态人情,比明月清风更饶有滋味;可作度书读,可当戏看。书上的描摹,戏里的扮演,即使栩栩如生,究竟只是文艺作品;人情世态,都是天真自然的流露,往往超出情理之外,新奇问得令人震惊,令人骇怪,给人以更深刻的效益,更奇妙的娱乐。惟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而不是面对观众的艺术表演。
我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他现在故意慢慢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这我愿意。答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版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的愈远,愈怕从此不见。
惟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权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月盈则亏,水满则溢,我们的爱情到这里就可以了,我不要它溢出来
2 杨绛的《你是人间四月天》中的优美句子活在这个富于刺激性的年头里,我敢喘一口气说,我相信一定有多数人成天里为观察听闻到的,牵动了神经,从跳动而有血裹着的心底下累积起各种的情感,直冲出嗓子,逼成了语言到舌头上来。这自然丰富的累积,有时更会倾溢出少数人的唇舌,在奔迸到笔尖上,另具形式变成在白纸上驰骋的文字。这种文字便全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出产,大家该千万珍视它!
——林徽因《你是那人间的四月天》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声点亮了四面风
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林徽因《你是那人间的四月天》
我们生在这没有宗教的时代,对这死实在太没有把握了。这以后许多思念你的日子,怕要全是昏暗的苦楚,不会有一一点的光明,除非我也有你那美丽的诗意的信仰!
——林徽因《你是那人间的四月天》
你想,整年整月你所花费的,和你那窗子以外的周围生活程度一比较,严格算来,可不都是非常靡费的用途?每奢侈一次,你心上只有多难过一次,所以车子经过的那些玻璃窗口,只有使你更惶恐,更空洞,更怀疑,前后彷徨不著边际。
——林徽因《你是那人间的四月天》
3 杨绛的12句经典名言有哪些1 名声,活着也许对自己有用,死后只能被人利用了。
2 人虽然渺小,人生虽然短,但是人能学,人能修身,人能自我完善。人的可贵在于人的本身。
3 人类并不靠天神教导,人的本性里有灵性良心。在灵性良心的指引下,人人都有高于物质的要求。
4 丑人照镜子,总看不到自己多么丑,只看到别人所看不到的美。
5 懒惰也是天生的,勤奋需自己努力,一放松就懒了。
6 这个世界好比一座大熔炉,烧炼出一批又一批品质不同而且和原先的品质也不相同的灵魂。
7 一个人有所不足,就要自欺欺人。一句谎言说过三次就自己也信以为真的。
8 我们看到的命运是毫无道理的,专开玩笑,惯爱捉弄人,惯爱捣乱。
9 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
10 少年贪玩,青年迷恋爱情,壮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人寿几何,顽铁能炼成的精金,能有多少?但不同程度的锻炼,必有不同程度的成绩;不同程度的纵欲放肆,必积下不同程度的顽劣。
11 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
12 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13 我是一位老人,净说些老话。对于时代,我是落伍者,没有什么良言贡献给现代婚姻。只是在物质至上的时代潮流下,想提醒年轻的朋友,男女结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双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赏、吸引、支持和鼓励,两情相悦。门当户对及其他,并不重要。
14 灵性良心人人都有。经常凭灵性良心来克制自己,就是修养。
15 这个世界好比一座大熔炉,烧炼出一批又一批品质不同而且和原先的品质也不相同的灵魂。
4 杨绛的生平十九句名言1、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2、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3、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
4、故人笑比中庭树,一日秋风一日疏。
5、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6、少年贪玩,青年迷恋爱情,壮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人寿几何,顽铁能炼成的精金,能有多少?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7、人间不会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杂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
8、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
9、年轻时曾和费孝通讨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不懂,有一天忽然明白了,时间跑,地球在转,即使同样的地点也没有一天是完全相同的。现在我也这样,感觉每一天都是新的,每天看叶子的变化,听鸟的啼鸣,都不一样,new experience and new feeling in everyday
10、在这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挤你。你大度退让,人家就侵犯你损害你。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你要和别人和平共处,就先得和他们周旋,还得准备随时吃亏。
11、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
5 杨绛散文好句好段赏析杨绛的语录精选:1 人能够凝炼成一颗石子,潜伏见底,让时光像 水一般在身上湍急而过,自己只知身在水中,不觉水流。
—— 杨绛2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于是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
碰到困难,我们一同承担,困难就e5a48de588b6e799bee5baa6e997aee7ad9431333365646336不复困难;我们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
—— 杨绛 《我们仨》3 月盈则亏,水满则溢,我们的爱情到这里就可以了,我不要它溢出来。—— 杨绛 《洗澡》4 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 杨绛 《将饮茶》5 刚开始是假装坚强,后来就真的坚强了。 —— 杨绛6 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远,愈怕从此不见。
—— 杨绛 《我们仨》7 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 杨绛 《一百岁感言》8 所谓穷,无非是指不置办家产,自食其力,自食其力是没有保障的,不仅病不得,老不得,也没有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干自己喜欢或专长的事。
—— 杨绛 《将饮茶》9 消失于众人之中,如水珠包孕于海水之内,如细小的野花隐藏在草丛里,不求 " 勿忘我 ",不求 " 赛牡丹 ",安闲舒适,得其所哉。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 杨绛 《隐身衣》10 婚姻,只是 在物质至上的时代潮流下,想我是一个老人,尽说些老话,对于时代,我 是一个落队者,我没什么良言贡献给现代提醒现在的年轻人,男女结合的最最重要的是感情,是双方互相理解的程 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赏和吸引,才能互相支持,互 相鼓励,才能两情相悦,门当户对以及其它,并不重要。—— 杨绛。
6 杨绛经典名言有木有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
我是一位老人,净说些老话。对于时代,我是落伍者,没有什么良言贡献给现代婚姻。只是在物质至上的时代潮流下,想提醒年轻的朋友,男女结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双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赏、吸引、支持和鼓励,两情相悦。门当户对及其他,并不重要。
年轻时曾和费孝通讨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不懂,有一天忽然明白了,时间跑,地球在转,即使同样的地点也没有一天是完全相同的。现在我也这样,感觉每一天都是新的,每天看叶子的变化,听鸟的啼鸣,都不一样,new experience and new feeling in everyday。
希望可以帮到LZ
7 杨绛三人爱情杨绛三人爱情
钱钟书和林徽因住过邻居,他的猫经常和林的猫打架,他就准备了一根长竹竿,不管天气多冷,只要听到他的猫在打架,他就拿起竹竿去帮他的猫打架。。。
1966年,杨绛、钱钟书先后被打成“牛鬼蛇神”双双接受“改造”。就是在那些苦难的日子里也保持着一份少有的幽默。比如被迫剃了“阴阳头”,她会说:“小时候老羡慕弟弟剃光头……果不其然,羡慕的事早晚会实现。”
相守:此情可待成追忆
爱女阿圆出生时,钱钟书致“欢迎辞”:“这是我的女儿,我喜欢的。”杨绛说女儿是自己“平生唯一的杰作”。
回国后,这个三口之家一直居无定所。1962年8月,一家人迁居干面胡同新建的宿舍,有四个房间,还有一个阳台,他们又添置了家具,终于有了个舒适的家。那时,钱钟书经常带着妻女去饭馆吃饭,有一次,在等待上菜的空挡,钱钟书和阿圆一直在观察其他饭桌上吃客的言谈举止,并且像看戏一样很是着迷。杨绛奇怪地问:“你们这是干嘛啊?”阿圆说:“观察生活是件很有趣的事,你看那一桌两个人是夫妻,在吵架,那一桌是在宴请亲戚……”杨绛明白了,这父女俩是在看戏呢。待到吃完饭的时候,有的戏已经下场,有的戏正在上演。这三人在一起,总有无穷的趣味,平淡的生活充满了温情。
这个三口之家,很朴素,很单纯,温馨如饴,只求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时光静静流逝着,再美好的故事总有谢幕的一天,杨绛在《我们仨》里写道:“1997年早春,阿媛去世。1998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现在,只剩下我一个。”
阿圆去世时,钱钟书已重病卧床,他黯然地看着杨绛,眼睛是干枯的,心里却在流泪。杨绛急忙告诉他:“阿圆是在沉睡中去的。”钱钟书点头,痛苦地闭上眼睛。怀着丧女之痛,杨绛还要每天去医院探望钱钟书,百般劝慰他,并亲自做饭带给他吃。那时,杨绛已经八十多岁高龄,老病相催,生活日趋艰难。尽管如此,她依旧坚强地支撑起这个失去爱女的破碎之家。
女儿走了,丈夫走了,昔日其乐融融的家庭不复存在,只剩下杨绛孤零零一个人。从此,杨绛深居简出,很少接待来客,开始悉心整理钱钟书的手稿。有一日,社会学家费孝通来拜访杨绛。他对当年的心上人还是情有独钟,便带着自己的著作来请杨绛“斧正”。旧友重逢,喜上眉梢,两人嘘寒问暖,交谈甚欢,忽然杨绛意识到自己有些失态了,便态度冷淡起来。待送别费老时,他颤巍巍走下楼梯,还依依不舍地频频回头,杨绛淡淡地说:“楼梯不好走,你以后再不要知难而上了。”费老瞬间领悟了她的意思,从此彻底死了心。
2010年7月17日,是杨绛先生的百岁大寿,但是她很低调,没有举行任何隆重的庆祝仪式。她只嘱咐亲戚们在家为她吃上一碗寿面即可。
钱钟书曾用一句话,概括他与杨绛的爱情:“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这对文坛伉俪的爱情,不仅有碧桃花下、新月如钩的浪漫,更融合了两人心有灵犀的默契与坚守。纵然斯人已逝,而杨绛先生的深情依旧在岁月的轮回中静水流深,生生不息。
8 杨绛的名句有哪些“婚姻就像个城堡,外边的想进去,里边的想出来。婚姻也罢,事业也罢。。。大都如此” 读书就象拜访一位学识渊博道德高尚的学着,不用预约,无须客套,翻开书本就过去了,中间可以停下来讨论,可以赞赏,可以商榷,告辞时合上书,不用说再见。 杨绛翻译的十九世纪英国诗人蓝德的诗:“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做完他们的事情,心里才踏实,剩下我自己的事,已经不要紧了,即使现在走了,也可放心了!
衡量一根绳子的好坏,是要看它最薄弱的地方,衡量一本书的好坏,是要看它最高的价值,交朋友我会把他当成一本书来读。
戴佩妮宣布不当妈,我想这只是每个人不同阶段的一种考虑和选择吧,一个人的一生每个阶段的感悟和需要都不一样,我们需要尊重每个人自己的选择,接受多元化。
暂时的考虑不能代表永远都会这样选择,也有些女人,由于生理等各种原因,是一辈子也生不了小孩,那怎么办?一辈子不生小孩的人其实也可以过的精彩。
01
照样充实
大多数人是到什么年龄了就做什么事,比如结婚生子带娃,更多的时候是小孩子充实了自己的生活,那么一辈子不生孩子的人,生活也同样可以过充实。
比如可以养宠物,养狗什么的,这也同样能让他们自己的生活充实有爱,更多时候,不是宠物需要我们,而是我们需要宠物、动物。
02
自由灵活
无需养娃,带小孩,没有小孩的依赖寄托,相对来说,时间也比较自由,生活安排上也更灵活,比如出门、旅游、做自己的事情等等。
大多数有孩子的家庭,其实大事小事,基本上也都是围着孩子打转的,因为孩子,考虑孩子教育啊等各方面的事情,会选择不一样的计划和行动等。
一辈子不生孩子的人,在这点上自由灵活不必多说。
03
不吝惜爱
一辈子不生孩子,或没有孩子,不代表他们就不喜欢孩子,爱对他们来说,也不仅仅局限于有血缘关系的亲情之间的爱,或者说他们的爱更广更大。
不吝惜爱,爱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也会给予你更多爱。
所以不能用有没有孩子,生不生孩子,用异样的眼光来判断和看待一个人,更重要的是,要理解尊重当事人本身的处境和选择。
再者说,有孩子,孩子也不是真正属于你的,不是你可以霸占呼来唤去的理由,严格意义上说,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我们也要尊重他们,只不过是我们把他带到这个世界来了而已。
喜欢请点赞、留言、转发,也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罗伯,谢谢!
他有着奔放辽阔的嗓音,也有细腻温润的情感,他是蒙古族硬汉“草原之狼”!他就是 腾格尔!
如今腾格尔字观众心中“民歌表演艺术家”的印象早已深入人心,舞台下的腾格尔还专注于“公益事业”,他还在影视界小有成就,他在影片《快手枪手快枪手》、《双城计中计》中塑造的角色,已得到当下90后观众的认可,有人甚至还对他冠以“萌叔”、“表情帝”称谓!
但就是这样一位乐观,善良,可爱的萌大叔,却有着非常坎坷的人生!
腾格尔14岁的时候,因为和同学玩耍时自称是毛主席。腾格尔被校长叫到办公室一顿训斥,让他回家将父母叫来听候处理。闯了大祸,14岁的腾格尔吓坏了,写下遗书想到县城影剧院的楼顶上跳楼自杀。幸亏被哥哥金格尔及时发现在半路将他截了回去。此后,他彻底对学习失去了兴趣,腾格尔也因此不得不选择了艺术道路!
1985年, 腾格尔从天津音乐学院毕业分配到中央民族歌舞团,开始了职业生涯。在自己小有成就的时候遇到了哈斯高娃,经过一年多的恋爱,两人举行了非常低调的婚礼。但是这段婚姻仅仅维持了6年,以离婚收场。
之后腾格尔认识了现任妻子洪格尔·珠拉,两人婚后一年第一个女儿出生,不料女儿三岁时被查出患有严重的先天性疾病,之后的两年时间里,腾格尔也渐渐淡出公众的视线。2010年初,年仅6岁的女儿嘎吉尔去世!腾格尔也因为女儿去世格外宠溺小儿子!
对于小儿子,腾格尔称,我从来没打过他,骂过他,即便他犯了很大错误,因为我是老来得子,另外一个原因是我原来还有一个女儿,但不幸去世了,所以我现在对孩子的心态就是希望他健康快乐成长,我没有任何其他要求和期望,儿子今年开始读小学,什么音乐班、英语班,我从来不让他上,就是尽情让他玩。
《飘》中贝尔沃特林对思嘉的感情:
前期是比较厌恶和看不起,尤其是在弗兰克为思嘉报仇而死后,她和媚兰的对话里很清楚地表达了对思嘉的反感和鄙视。
但是到了小说尾声阶段,邦妮死后,贝尔对思嘉的感情有所变化。
小说里明确写过贝尔与思嘉在街上偶遇时跟她相对凝望,"用一种关心和近似怜悯的眼光打量她" 。同为人母且因贝尔与自己的孩子天各一方,不能相见的缘故,这种骨肉分离的痛苦遭遇让她对丧女的思嘉产生了一种怜悯之情。所以她对思嘉的反感也就随之淡了。
贝尔沃特林与瑞德的关系:
风尘知己+商务合作伙伴。两个同样声名狼藉的人联手开妓院匿钱,贝尔负责经营瑞德负责投资,在瑞德与思嘉婚姻触礁之时充当瑞德心灵的避风港以及某种程度上的备胎。
扩展资料:
《飘》的作者是玛格丽特·米切尔(Margaret Mitchell,1900年11月8日—1949年8月16日),美国现代著名女作家。
1900年11月8日出生于佐治亚州的亚特兰大。曾获文学博士学位,担任过《亚特兰大新闻报》的记者。1937年她因长篇小说《飘》获得普利策奖。1939年获纽约南方协会金质奖章。1949年8月16日,她在车祸中罹难。她短暂的一生并未留下太多的作品,但只一部《飘》足以奠定她在世界文学史中不可动摇的地位
参考资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