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将来打算留澳或回国发展,其实中国留学生都很希望在求学生涯中了解澳洲社会。但限于各种主观或客观原因,不少中国留学生难以融入澳洲本地社区,被视为“透明人”。 日前,由澳大利亚未来领袖研习所开展的针对中国留学生的“青年领袖研习论坛”在悉尼举办,其中一项培训内容为介绍澳洲的政治经济以及社区方面的情况,倍受欢迎。参加论坛的中国留学生表示无论是将来打算留澳或回国发展,其实都很希望在求学生涯中了解澳洲社会。但是限于各种主观或者客观的原因,不少中国留学生难以融入澳洲本地社区,被视为透明人。
网上曾流行一个词汇叫“中国幽灵”,指一些来自中国或者东亚的留学生,虽然和其他学生一起住在学生公寓,但总宅着,从不社交,除了熟悉人之间的聚会,甚至不向舍友们介绍自己。
那么中国留学生融入澳洲本地社区究竟遇到哪些障碍又如何去一一克服呢
“抱团”利与弊
日前,澳洲政府公布有关海外留学生人数的报告显示,来自中国大陆的留学生人数继续稳步上升,仍居在澳海外留学生之首,远超过来自位于第二到第五位国家(即:印度、越南、韩国和马来西亚),占澳洲境内留学生总人数的285%。
在这些数据的背后,中国留学生个体的生活更应受到关注。中国留学生们出发来澳洲前,无不豪情万丈,但来到澳洲后一些人却渐渐沉默。一直以来,不单是在澳洲,在其他一些中国热门的留学国家,都会出现一个普遍现象,中国留学生更倾向于形成封闭的小圈子,“抱团”,与和自己语言生活习惯相近的人一起生活和学习,也更难以融入本地的社会。
对于这种抱团现象,有的教育研究专家指出,这既有积极的作用,比如可以彼此帮助照顾,克服在异国他乡的各种困难和挑战,但是也有着消极的影响,不利于提高外语水平、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对留学所在地的了解,这也导致这些留学生们于当地保持着巨大的隔阂。
部分中国留学生的这种依赖小圈子的行为,不单单引起了国内的家长、教育学者以及澳洲本地华人议员和华社领袖的关注,也让当地的学生倍感好奇,有的当地学生会发问,“我真搞不懂,如果喜欢和中国人一起玩,吃中国菜,唱中国的流行歌曲,看中国的电视,那为什么要出国,留在中国不是更方便获得这一切吗”
部分留学生止步五大母语圈
今年6月毕业于悉尼大学,拥有会计和金融硕士学位的小梁(化名)对留学生抱团深有感触,“因为我也曾经是这么一步步走过来的。”
小梁介绍,以他个人的经历来看,留学生刚来的时候基本面临几个圈子。一是初到澳洲,与国内的众多亲友仍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是为中国关系圈子;二是一起上课的同学圈子;三是室友;四是同学和室友的朋友圈子;五是工友,也就是打工的时候所认识的人以及其朋友。对于一些留学生来说,他们的交际范围也就止于这五大圈子。
出于一些中国传统观念或者是功利的因素,一些大学专业中往往中国留学生比较集中,比如商学院;此外一些留学生由于语言或者经验的门槛,刚到澳洲的时候也大多是在华人的公司企业打工,比如餐馆和超市。而一些中国留学生出于安全感和生活习惯的考虑,在租房的时候也大多和熟人或者同样来自中国的学生合租。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中国留学生无论是学习生活和工作所接触的人还是以华人为主。
小梁说,其实如果再向前迈多两步,参加校内外的一些社团活动或者志愿者的活动,生活圈子将进一步扩大。但是不少人难以放弃自己的母语圈更为融入本地社区。而难以放弃熟人圈步入本地圈也有多种原因。
首先是时间上的安排,作为留学生,首先要过英语关,其次要过专业关,这都需要大量的时间。其次是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不少留学生除了上课还要打工,一些留学生表示就再难挤出时间去参加种种社会活动。再次是一些留学生虽有心找当地企业打工,但语言、经验门槛比较高,也就只能到华人背景的公司。四就是没有渠道去了解,因为周围的圈子都是华人。
小梁表示,如果只是要一个学位,在国内一样也可以得到,留学花了这么多钱,到头来对这个国家一无所知,这多冤啊。
华人议员剖析“拦路虎”
部分中国留学生为何习惯抱团为何习惯呆在自己的熟人圈里他们在融入澳洲社区方面遇到何种困难
对此,新州华人上议员,同时也是澳大利亚未来领袖研习所的创始人王国忠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新州有大量的中国留学生在此就读,中国留学生在澳融入本地社区所存在的困难有三大方面:一是语言,二是文化,三是价值观念。
语言上的障碍无疑是首要的因素,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桥梁,一些留学生自己觉得语言不好,不愿意主动开口和接触,以致与其他背景的学生和本地人交流减少,结果圈子更加固化。
其次是文化上的差异。一些留学生对于本地风土人情、历史地理的了解不深或者根本没有兴趣,看的是中国的电视,听的是中国的歌,关注的是中国的流行文化;对母语国的热爱固然无可厚非,但是既然在澳留学,或者有打算将来留下发展,那么对当地的了解和与本地人的沟通是必不可少的。这文化上的差异还包括其他各方面包括运动、生活上的细节种种。一些留学生感觉差异太大也就失去了沟通融合的动力。
再次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为人处世方面的差异。这也是留学生在融入本地时常见也是更为深一层次的问题。对于一些留学生来说,语言可以不断锻炼提高,文化方面比如兴趣爱好也可以培养,但是固有的一些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不容易改变,而这里,对留学生的跨文化沟通的能力的要求也更为之高。
这三大拦路虎无疑是存在着的客观障碍,有待于留学生们去一一克服。
“临时工”心态导融入危机
在记者的采访中,发现一些留学生存在的“临时工”心态也影响了他们对融入澳洲本地社区的热情,这则是主观上存在的障碍,与个性和成长环境、家庭背景有关。
这种“临时工”心态一是表现在对自己的定位上面。澳大利亚华人志愿者协会会长,曾被澳洲总理办公室授予“澳大利亚十大杰出华人青年”周硕也曾是留学生并热心社区公益事务,后留澳发展并开创了自己的事业。
周硕认为,一些留学生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认为自己的留学生身份是一种弱势,不具备很强的竞争能力。就其实这些留学生并非欠缺能力,而是不敢表达自己。澳大利亚是一个多种族的移民国家,提倡多元文化和谐共处发展,很是包容。因此留学生应该努力打破自己认识上的藩篱,勇于表达自己,而不仅仅只是在乎口音语法。
这种临时工心态还表现在一些留学生对自己的去留尚未有非常明确的看法以及留学的目的不清晰。目前正在麦考瑞大学就读硕士学位,同时也是麦考瑞大学新生互助会创始人的田桑表示,有的留学生则是一早打定要回国发展的,也就没有动力去进一步融入澳洲社区;有的留学生则是希望通过留学得以移民澳洲留下发展,那么一开始就会选择对移民有利的专业以及留心和移民有关的事情;那么也就无暇故意融入澳洲本地社区。毕竟要能够留下才是最优先的事项。
再次还有的留学生谈到融入成本和回报的问题。当语言不是强项,对了解当地社会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包括金钱的时候,一些人就会考虑到成本和回报的问题。 如果和自己熟悉的圈子打交道,对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没有任何不利的影响,而且交流成本很低,自我感觉舒适,多投入回报高的话,那么走出熟人圈的动力不足;但是如果跟当地人或者社区维持的联系可能是高投入低回报,为了融入当地社会或者社交圈子需要付出更多的认知成本,那么继续下去的热情也就不高,可能最终放弃。
如何摆脱“幽灵”标签
但是也有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希望留学生涯是全方位的体验,不仅仅只是拿到一个学位,这个学位由外国大学授予而已。在一个人年轻风华正茂的时候,有机会到别的国家去深造,用青春的几年去体验不同的文化带给自己的冲击。用一位留学生的话来说,生活是谁都会生活,但是生活的滋味究竟怎么样,那就看个人的本事了。 世界这么大,你只要征服一个人就够了,这个人就是你自己。
摆脱“幽灵”的标签,摆脱“透明人”的笼罩,是一个痛苦而漫长,并且需要好奇心、恒心、和勇气的过程,也是一个成长的过程。对此,新州上议员王国忠也针对留学生碰到的融入本地社区所遇到的障碍给予了三点建议。
首先是多了解本地的讯息。王国忠议员谈到如今网络资源丰富,如果留学生有意愿向要了解本地社区,网络是一个很好的渠道。澳洲的政府部门、社会团体或者各种机构均设有自己的网站,留学生可以通过搜索相关的信息从而对澳洲的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的方方面面有所了解。
其次是努力多接触本地人,多参与本地社区的活动。王国忠议员非常鼓励留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的活动,比如一些俱乐部,一些校园社团活动,不单单是扩展交际圈子锻炼能力在这块多元文化的土壤上,了解不同的价值观念,也同时尊重这种价值观念的差异。
再次是持有开放的心态,主动参与,乐于学习,勇于融入。你是否愿意去了解并且融入当地的文化在遇见不同的事物、现象或观念时,你是批判还是更愿意从另一角度参与和沟通
王国忠议员还谈到澳洲社会各界也应将更多的关注给予留学生群体。对于中国留学生,无论是大学校园、当地社区或者本地的华人社团机构、专业人士、企业等等,也应多和留学生沟通,主动提供一些留学生关心的咨询,互相沟通,更为促进留学生融入本地社区。
社会各界为留学生融入铺路
对于王国忠议员谈到的积极参与校内外的活动扩展交际圈子锻炼能力,悉尼大学的毕业生小梁就深有体会。当年他努力从五个熟人圈迈出,进入到第六个圈子,他通过熟悉的朋友介绍,参加了校园的志愿者活动。
小梁说,很多参加了大学校园的志愿者活动的朋友都表示“很充实,有收获,不后悔”,因此他也参加,并通过这些活动进一步认识了一些本地的赞助商,也更为了解本地的社区。之后由于这些志愿者活动,他也获得了在当地公司实习并最终以自己的实力顺利留下工作。这看似平坦的道路背后是一环接一环的付出。
目前小梁是澳洲华人志愿者协会的会员。他介绍协会里的会员有留学生,也有本地的法律、医学、工商界等领域的专业人士。平时也会组织一些活动,到本地社区或者华人社团里进行服务。
日前所举办的“青年领袖研习论坛”,便为与会留学生们提供了和一系列重量级人物包括中国驻悉尼总领事馆总领事李华新、新州上议员王国忠和华人社团领袖黄向墨等人对话的机会,并就留学生所关注的话题进行探讨和沟通。
谈及为何举办这种青年领袖研习论坛的原因,王国忠议员表示就是希望给年轻人提供一个好的平台,给他们机会深入社会,了解社会;给他们机会训练自己的讲话技巧,与人打交道的能力。当他们掌握了这些,就有了优势。而在明年,则将会把范围扩大到吸取其他不同国家背景的留学生,更为促进彼此的融入和交流。
而周硕告诉记者,在其悉尼市中心所创办的集团,也会提供一些实习的岗位给应届毕业留学生,而在留学生所应该具备的能力中,在金银交易这一领域,他最看重的是诚信和用英文的交流能力。周硕说:“交流能力,并不仅仅只是英语口语是否流利,还包括充分了解如何与人沟通以及相应的技巧。”
“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筋扎着喉管",表达了作者看到这种情景时内心的难受程度和老班长硬咽鱼骨的痛苦,
附《金色的鱼钩》原文
1935年秋天,红四方面军进入草地,许多同志得了肠胃病。我和两个小同志病得实在赶不上队伍了,指导员派炊事班长照顾我们,让我们走在后面。
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儿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因为全连数他岁数大,他对大家又特别亲,大伙都叫他“老班长”。
三个病号走不快,一天只走二十来里路。一路上,老班长带我们走一阵歇一阵。到了宿营地,他就到处去找野菜,和着青稞面给我们做饭。不到半个月,两袋青稞面吃完了。饥饿威胁着我们。老班长到处找野菜,挖草根,可是光吃这些东西怎么行呢?老班长看我们一天天瘦下去,他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其实他这些天瘦得比我们还厉害呢!
一天,他在一个水塘边给我们洗衣裳,忽然看见一条鱼跳出水面。他喜出望外地跑回来,取出一根缝衣针,烧红了,弯成个钓鱼钩。这天夜里,我们就吃到了新鲜的鱼汤。尽管没加作料,可我们觉得没有比这鱼汤更鲜美的了,端起碗来吃了个精光。
以后,老班 长尽可能找有水塘的地方宿营,把我们安顿好,就带着鱼钩出去了。第二天,他总能端着热气腾腾的鲜鱼野菜汤给我们吃。我们虽然还是一天一天衰弱下去,比起光吃草根野菜来毕竟好多啦。可是老班长自己呢,我从来没见他吃过一点儿鱼。
有一次,我禁不住问他:“老班长,您怎么不吃鱼啊?”
他摸了摸嘴,好像回味似的说:“吃过了。我一起锅就吃,比你们还先吃呢。”
我不信,等他收拾完碗筷走了,就悄悄地跟着他。走近前一看,啊!我不由得呆住了。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 ,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下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
老班长猛抬起头,看见我目不转睛地看着他手里的搪瓷碗,就支吾着说:“我,我早就吃过了。看到碗里还没吃干净,扔了怪可惜的……”
“不,我全知道了。”我打断了他的话。
老班长转身朝两个小同志睡觉的地方看了一眼,一把把我搂到身边,轻声说:“小声点儿,小梁!咱俩是党员,你既然知道了,可不要再告诉别人。”
“可是,你也要爱惜自己啊!”
“不要紧,我身体还结实。”他抬起头,望着夜色弥漫的草地,好久,才用低沉的声音说,“指导员把你们三个人交给我,他临走的时候说:‘他们年轻。一路上,你是上级,我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小梁,你看这草地,无边无涯,没个尽头。我估计,还要二十多天才能走出去。熬过这二十多天不简单啊!眼看你们的身子一天比一天衰弱,只要哪一天吃不上东西,说不定就会起不来,真有个三长两短,我怎么去向党报告呢?难道我能说,‘指导员,我把同志们留在草地上,我自己克服了困难出来啦’?”
“可是,你总该跟我们一起吃一点儿呀!”
“不行,太少啦。”他轻轻地摇摇头,“小梁,说真的,弄点儿吃的不容易啊!有时候等了半夜,也不见鱼上钩。为了弄一点儿鱼饵,我翻了多少草皮也找不到一条蚯蚓……还有,我的眼睛坏了,天色一暗,找野菜就得一棵一棵地摸……”
我再也忍不住了,抢着说:“老班长,以后我帮你一起找,我看得见。”
“不,咱们不是早就分好工了吗?再说,你的病也不轻,不好好休息会支持不住的。”
我还坚持我的意见。老班长忽然严厉地说:“小梁同志,***员要服从党的分配。你的任务是坚持走路,安定两个小同志的情绪,增强他们的信心!”
望着他那十分严峻的脸,我一句话也说不上来,竟扑倒在他怀里哭了。
第二天,老班长端来的鱼汤特别少,每个搪瓷碗里只有小半条猫鱼,上面漂着一丁点儿野菜。他笑着说:“吃吧,就是少了点儿。唉!一条好大的鱼已经上了钩,又跑啦!”
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两个小同志不知道为什么,也端着碗不往嘴边送。老班长看到这情况,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了疙瘩。他说:“怎么了,吃不下?要是不吃,咱们就走不出这草地。同志们,为了革命,你们必须吃下去。小梁,你不要太脆弱!”最后这句话是严厉的,意思只有我知道。
我把碗端到嘴边,泪珠大颗大颗地落在热气腾腾的鱼汤里。我悄悄背转身,擦擦眼睛,大口大口地咽着鱼汤。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
挨了一天又一天,渐渐接近草地的边了,我们的病却越来越重。我还能勉强挺着走路,那两个小同志连直起腰来的力气也没有了。老班长虽然瘦得只剩皮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还一直用饱满的情绪鼓励着我们。我们就这样扶一段,搀一段,终于走到草地边上。远处,重重叠叠的山峰已经看得见了。
这天上午,老班长快活地说:“同志们,咱们在这儿停一下,好好弄点儿吃的,鼓一鼓劲,一口气走出草地去。”说罢,他就拿起鱼钩找水塘去了。
我们的精神特别好,四处去找野菜,拾干草,好像过节似的。但是过了好久,还不见老班长回来。我们四面寻找,最后在一个水塘旁边找到了他,他已经昏迷不醒了。
我们都着慌了。过雪山的时候有过不少这样的例子,战士用惊人的毅力支持着自己的生命,但是一倒下去就再也起不来了。要挽救老班长,最好的办法是让他赶快吃些东西。我们立即分了工,我去钓鱼,剩下的一个人照料老班长,一个人生火。
我蹲在水边,心里不停地念叨:“鱼啊!快些来吧!这是挽救一个革命战士的生命啊!”可是越性急,鱼越不上钩。等了好久,好容易看到漂在水面的芦秆动了一下,赶紧扯起钓竿,总算钓上来一条两三寸长的小鱼。
当我俯下身子,把鱼汤送到老班长嘴边的时候,老班长已经奄奄一息了。他微微地睁开眼睛,看见我端着的鱼汤,头一句话就说:“小梁,别浪费东西了。我……我不
行啦。你们吃吧!还有二十多里路,吃完了,一定要走出草地去!”
“老班长,你吃啊!我们抬也要把你抬出草地去!”我几乎要哭出来了。
“不,你们吃吧。你们一定要走出草地去!见着指导员,告诉他,我没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没把你们照顾好。看,你们都瘦得……”
老班长用粗糙的手抚摸我的头。突然间,他的手垂了下去。
“老班长!老班长!”我们叫起来。但是老班长,他,他的眼睛慢慢地闭上了。
我们扑在老班长身上,抽噎着,很久很久。
擦干了眼泪,我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地包起来,放在贴身的衣兜里。我想:等革命胜利以后,一定要把它送到革命烈士纪念馆去,让我们的子子孙孙都来瞻仰它。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情感比较丰富的有以下几句
1我不信,等他收拾玩碗筷走了,就悄悄的跟着他。走近一看,啊!我不由呆住了。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下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着眉头硬咽下去。 从“皱紧”、“硬咽”可以看出骨刺难以下咽。可是老班长却自己吃鱼骨头充饥,表现了老班长让战友吃鱼的这种舍己为人的品质。
2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
表现老班长硬咽鱼骨的痛苦,也表明“我”看到这种场景是内心的难受程度。朗诵时,喊得话语速宜快,“怎么”后戛然而止,气存不送,给人造成一种心理上的“等待”。切忌延长。
《金色的鱼钩》
1935年秋天,红四方面军进入草地,许多同志得了肠胃病。我和两个小同志病得实在跟不上队伍了,指导员派炊事班长照顾我们,让我们走在后面。
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儿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因为全连数他岁数大,对大家又特别亲,大伙都叫他“老班长”。
三个病号走不快,一天只走二十来里路。一路上,老班长带我们走一阵歇一阵。到了宿营地,他就到处去找野菜,和着青稞面给我们做饭。不到半个月,两袋青稞吃完了。饥饿威胁着我们。老班长到处找野菜,挖草根,可是光吃这些东西怎么行呢!老班长看我们一天天瘦下去,他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其实他这些天比我们还瘦得厉害呢。
一天,他在一个水塘边给我们洗衣裳,忽然看见一条鱼跳出水面。他喜出望外地跑回来,取出一根缝衣针,烧红了,弯成了钓鱼钩。这天夜里,我们就吃到了鲜美的鱼汤。尽管没加作料,可我们觉得没有比这鱼汤更鲜美的了,端起碗来吃了个精光。
以后,老班长尽可能找有水塘的地方宿营,把我们安顿好,就带着鱼钩出去了。第二天,他总能端着热气腾腾的鲜鱼野菜汤给我们吃。我们虽然还是一天一天衰弱下去,比起光吃草根野菜来毕竟好多啦。可是老班长自己呢,我从来没见他吃过一点儿鱼。
有一次,我禁不住问他:“老班长,你怎么不吃鱼啊?”
他摸了摸嘴,好像回味似的说:“吃过了。我一起锅就吃,比你们还先吃呢。”
我不信,等他收拾完碗筷走了,就悄悄地跟着他。走近前一看,啊!我不由得呆住了。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下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
老班长猛抬起头,看见我目不转睛地看着他手里的搪瓷碗,就支吾着说:“我,我早就吃过了。看到碗里还没吃干净,扔了怪可惜的……”
“不,我全知道了。”我打断了他的话。
老班长转身朝两个小同志睡觉的地方看了一眼,一把把我搂到身边,轻声说:“小声点儿,小梁!咱们俩是党员,你既然知道了,可不要再告诉别人。”
“可是,你也要爱惜自己啊!”
“不要紧,我身体还结实。”他抬起头,望着夜色弥漫的草地。好久,才用低沉的声音说,“指导员把你们三个人交给我,他临走的时候说:'他们年轻。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啊,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小梁,你看这草地,无边无涯,没个尽头。我估计,还要二十天才能走出去。熬过这二十天不简单啊!眼看你们的身子一天比一天衰弱,只要哪一天吃不上东西,说不定就会起不来,真有个三长两短,我怎么去向党报告呢?难道我能说,'指导员,我把同志们留在草地上,我自己克服了困难出来啦'?”
“可是,你总该跟我们一起吃一点儿呀!”
“不行,太少啦。”他轻轻地摇摇头,“小梁,说真的,弄点儿吃的不容易啊!有时候等了半夜,也不见鱼上钩。为了弄一点儿鱼饵,我翻了多少草皮也找不到一条蚯蚓……还有,我的眼睛坏了,天色一暗,找野菜就得一棵一棵地摸……”
我再也忍不住了,抢着说:“老班长,以后我帮你一起找,我看得见。”
“不,咱们不是早就分好工了吗?再说,你的病也不轻,不好好休息会支持不住的。”
我还坚持我的意见。老班长忽然严厉地说:“小梁同志,***员要服从党的分配。你的任务是坚持走路,安定两个小同志的情绪,增强他们的信心!”
望着他那十分严峻的脸,我一句话也说不上来,竟扑倒在他怀里哭了。
第二天,老班长端来的鱼汤特别少,每个搪瓷碗里只有小半条猫鱼,上面漂着一丁点儿野菜。他笑着说:“吃吧,就是少了点儿。唉!一条好大的鱼已经上了钩,又跑啦!”
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两个小同志不知道为什么,也端着碗不往嘴边送。老班长看到这情况,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了疙瘩。他说:“怎么了,吃不下?要是不吃,咱们就走不出这草地。同志们,为了革命,你们必须吃下去。小梁,你不要太脆弱!”最后这句话是严厉的,意思只有我知道。
我把碗端到嘴边,泪珠大颗大颗地落在热气腾腾的鱼汤里。我悄悄背转身,擦擦眼睛,大口大口地咽着鱼汤。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
挨了一天又一天,渐渐接近草地的边了,我们的病却越来越重。我还能勉强挺着走路,那两个小同志连直起腰来的力气也没有了。老班长虽然瘦得只剩皮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还一直用饱满的情绪鼓励着我们。我们就这样扶一段,搀一段,终于走到草地边上,远处,重重叠叠的山峰已经看得见了。
这天上午,老班长快活地说:“同志们,咱们在这儿停一下,好好弄点儿吃的,鼓一鼓劲,一口气走出草地去。”说罢,他就拿起鱼钩找水塘去了。
我们的精神显得特别好,四处去找野菜,拾干草,好像过节似的。但是过了好久,还不见老班长回来。我们四面寻找,最后在一个水塘旁边找到了他,他已经昏迷不醒了。
我们都着慌了。过雪山的时候有过不少这样的例子,战士用惊人的毅力支持着自己的生命,但是一倒下去就再也起不来了。要挽救老班长,最好的办法是让他赶快吃些东西。我们立即分了工,我去钓鱼,剩下的一个人照料老班长,一个人生火。
我蹲在水边,心里不停地念叨:“鱼啊!快些来吧!这是挽救一个革命战士的生命啊!”可是越性急,鱼越不上钩。等了好久,好容易看到漂在水面的芦秆动了一下,赶紧扯起钓竿,总算钓上来一条两三寸长的小鱼。
当我俯下身子,把鱼汤送到老班长嘴边的时候,老班长已经奄奄一息了。他微微地睁开眼睛,看见我端着的鱼汤,头一句话就说:“小梁,别浪费东西了。我……我不行啦。你们吃吧!还有二十多里路,吃完了,一定要走出草地去!”
“老班长,你吃啊!我们抬也要把你抬出草地去!”我几乎要哭出来了。
“不,你们吃吧。你们一定要走出草地去!见着指导员,告诉他,我没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没把你们照顾好。看,你们都瘦得……”
老班长用粗糙的手抚摸我的头。突然间,他的手垂了下去。
“老班长!老班长!”我们叫起来。但是老班长,他,他的眼睛慢慢地闭上了。
我们扑在老班长身上,抽噎着,很久很久。
擦干了眼泪,我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地包起来,放在贴身的衣兜里。我想,等革命胜利以后,一定要把它送到革命烈士纪念馆去,让我们的子子孙孙都来瞻仰它。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金色的鱼钩》记叙的是红军长征途中过草地时,一位老班长接受党交给的任务,照顾三个病号过草地而不惜牺牲的故事,表现了老红军战士忠于革命和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
之前在秦岭和海南都没有选到好土蜂蜜,总是有些因素不能让人满意,养蜂人经验不足,环境不够好,没有远离污染,蜂蜜品质不够高,没有权威背书,等等原因一直没有下定决心做一款好蜂蜜。这次来高州又专程对比考察了五家蜂农, 终于机缘巧合选到了一家让我心仪的 ,将这次 选蜂蜜 过程简单罗列一下,心急的朋友可以直接跳到 第五部分 ,陈师傅的土蜂蜜。
出发前先约了蜂农陈先生,萧先生。他们之前在电话里给我说他们养的是中华蜂,只做真的土蜂蜜,欢迎三个总裁实地去考察,陈先生并发个地址给我,说正在赶桉树花期,在一个山谷,导航显示深圳过去距离463公里,
▲路途中还晴天碧日, 下了高速就已经夕阳间有晚霞
壹,陈先生的蜂蜜
高速路完了接着水泥路,水泥路完了又上土路,在连绵的一片树林边,按照导航拐进路边的一条林间小径,大热天气,陈先生早等在小路上迎接了,着一件红色衬衣,衣袖完全笼下,局促短暂的寒暄几句就招呼我们往林子深处里走。
一进树林,迎面就看见养蜂人的帐篷,和光秃秃的地面,我有点心疼又失望,心疼养蜂人条件之艰苦,酷暑炎热的季节,林里又虫蚊密集,必定难过;失望是蜜蜂生长采蜜的环境与我想的 山清水秀 相去甚远,不符合三个总裁对产地必须 风景秀丽原生态 的要求。
陈先生边领路边给我们介绍他这次放蜂的伙伴们和蜂场情况,大家都热情的围上来,并不时替陈先生补充几句,满满的诚意。
这是一个临时养蜂小队,彼此熟络的养蜂人在外赶花时喜欢这样结伙而行,好有个照应,我注意其中有两位很年轻的小伙子,小梁,小黄,一问才刚满21岁,很热情的带我们翻看蜂箱。
▲ 陈先生压下一个树枝,想让我们看看桉树花是怎么样的,大家不明所以,以为他突然聊发少年狂呢。
我问大家, 一般在外赶花的我们之前见到的大都是意蜂 (意大利蜜蜂),为什么你们中蜂,土蜂你们也出来赶花期呢?大家七嘴八舌,最后让陈先生代表来说,土蜂确实比意蜂赶花少,因为飞翔距离远,采杂花的能力比较强,但是待在家里不动,附近难免有花期青黄不接的时候,这个时候不出来找花就需要喂蜂蜜食物(包括白糖)了, 这样酿的蜜不纯。 他们中似乎有人插嘴说有造假的不让蜜蜂采花,直接喂白糖饲料这些酿蜜。
说到这里,他们声音都大了起来,这群蜂农都很愤怒,觉得是这样害群之马,损害了行业的名声和他们的名声!
围着蜂场,林场一圈看下来,个个汗流浃背,陈先生直接拿了铁腕,舀了一碗蜜,递给我们尝,这是新鲜刚取的,金黄琥铂色的流体,我先抿一口,齁甜。
林子里黑的迅速,很快没法再看东西了。
我们又聚到别处聊,临别,我又私下问陈先生有养土蜂从来不赶花期的么?陈先生顿了一下慎重的说,除非原始深山里面,一年四季有杂花,而且蜜蜂规模不大,可以做得到。
又是月朗星稀,约定明日再谈。
第二天早上我们再过去,陈先生不在蜂场,小黄说是他家里有事临时回家了。不知道是否觉得我们对蜂场不太满意。我找小黄买点蜂蜜评测对比。
▲ 小黄找到摇蜜的大桶,端起来就给我们灌了一瓶。
问多少钱,小黄腼腆地说,人家过来买我们零售80一斤,我让老汪付了80,并拍了个照片,戏谑的说,这可是证据哦,我们开车几百公里上千路费进山找你们买现场蜜80一斤。
贰,萧先生的蜂蜜
我们只得重新规划了一下行程,先去看看萧先生的蜂蜜,相距又百来公里,萧先生微信发的地址说在一个小镇边上,驱车赶到,大约10点多了,太阳正毒,肖先生也在路口迎到我们,领到一棵古岸的龙眼树下停好车。
领我们进屋,屋里还有两位老伯也是几十年的蜂农,寒暄后直接现场就在蜂巢取出蜂蜜评测,让我们折服为止,我也照例问了老伯一系列我们的惯例问题。比如, 为什么有的蜂蜜结晶,有的蜂蜜不结晶呢?蜂蜜的结晶跟蜂蜜的真假有什么关系?
老伯解释了几次,看自己的的家乡口音没有被我们GET到,就直接奔里间,拿出一本书来,翻到尾页,说,你们看看吧。下图:
▲ 蜂蜜结晶与否跟蜂蜜类型和温度关系比较大,龙眼蜜就相对比较难结晶
萧先生和两位老伯的蜂场,甚至还是自己设计的封箱,符合南方气候条件,言语神色间甚是自豪。蜂蜜很真, 但我不满意的地方是,蜂场离马路和小镇太近了,不足一公里的直径距离,觉得会有污染 。
因为觉得产品达不到我们心目中的特级或A级,我们婉拒留饭,执意要走,刚起身,阿姨突然抱进来一大堆新鲜荔枝要送给我们,看她戴着帽子,浑身汗水,我鼻子都酸了,刘师傅也赶进屋里,又给我们灌一瓶蜂蜜,足有两斤多,执意要我们带上,推辞不了,把蜂蜜和荔枝都塞进我们车里。
出发后,我们才把蜂蜜钱发红包给萧先生,委婉的说了我们对蜂场的看法, 担心离居民区和马路太近有污染 。
叁,刘老伯的蜂蜜
陈**是我们的熟人了,知道我们在找好蜂蜜,介绍说她家里有亲戚养蜂,且一年才割一次蜜,都是做附近熟人生意,口碑非常好,愿意带我们去看看。
陈**老公是做ERP的,昨晚下飞机刚到家,今天就被陈**拽着开车领我们去看蜂蜜,我们很过意不去,选品路上一直得到诸多朋友的义务帮助。
▲ 刚在酒店外碰头,我们车胎就爆了,陈**老公忙着帮换胎,联系补胎,连补胎钱都抢付了。
▲ 陈**还带了一瓶在WER玛买的蜂蜜等下做对比,这瓶蜂蜜已经发酵结块了。 传说真的高品质土蜂蜜是不会坏的。
又是几十公里山路,我们照例也追不上陈**的车,屡次半途等我们,到了山坳一个小路进去,若不是他们开车在前,我们完全看不出来那有小路,里面有几户人家,正当前的一户人家屋前屋后摆满了蜂箱。
▲ 回头看 我们停车的小路,你能发现前面路么?
▲ 站在边沿的蜂箱往下看,依然青山良田。
养蜂的老人家刘老伯妻子有残疾家境不是很宽裕,但非常情热开朗,又给我们科普了一顿蜜蜂蜂蜜知识,还灌了两大瓶蜂蜜,非不肯收钱,我们当然如何也不肯接受,塞了三百块钱。
车上我们觉得这虽然是比较原生态的土蜂蜜, 但对环境仍有些不满意,因为在乡村里面蜜蜂采蜜的花朵农作物有可能是打过农药的。另外蜂蜜到了周期不割,长时间放着也并不会增加蜂蜜品质等级 。
肆,小梁的蜂蜜
给小梁打电话,他可能察觉出来我们之前对陈先生蜂场环境不太满意,主动说他有一个蜂场 环境不错 ,邀请我们去看看。
我们也很好奇这么一个年轻人,能比几十年的老蜂农做出什么更优秀的产品出来么?第二天早上小梁给我们发地址,赶到约定见面的高速路口,小梁正在那骑着摩托车等着我们,烈日下汗渍渍的衣服贴在背上,是个能吃苦的小青年。
跟着他的摩托车又行驶了十来公里水泥路,山路,开到一个山谷荔枝林场里,我们车陷在半路开不进去,但已经可以看见蜂舍了,小梁骑着摩托车继续往里面走,说让我们沿路走到底,他先准备一下。
走进去一大片荔枝林,没有种树的地方也长满了草,看来有些年头的土地,还传来布谷鸟的叫声。
▲ 荔枝林里面草有没脚深,我真担心有蛇虫。
▲ 很奇怪,里面的荔枝早成熟了都没有摘,且因为雨水果子都开裂了。
走到前面跟小梁回合,他已经准备好了,手头拿着一些工具,有些得意的对我们说,我这环境比之前还好吧?我们点点头。
那先看看蜜蜂和蜂蜜吧。
在林子深处一个蜂箱跟前,小梁揭开盖子,就提起来一板蜜蜂来,秘密麻麻,我觉得似乎随时可能飞起来包围我,不由得退了很远。
小梁抖掉蜂巢上的密封,拎起来蜂巢给我们看,我很奇怪为啥蜂巢没有封满啊,小梁说这还没完全成熟,再者也不能全部封满,得留空间给蜜蜂繁殖后代,不然全部是蜂蜜哪里有空巢产卵呢?
▲ 小梁 手法很娴熟,得意的说可不是谁都会的哦。
切去薄薄的蜂巢盖,里面浓香的蜂蜜就溢开来,顺着蜂巢往下淌。
老袁,望着切下来的蜂巢垂涎不已,问小梁,不是有蜂巢蜜么?你们怎么不做?小梁大声说那不是杀鸡取卵么?把巢穴毁了,蜜蜂怎么办?而且也不可能有比土蜂蜜还便宜的蜂巢蜜吧。
小梁要现场给我们演示摇蜜,又去拿了一块蜂巢切了,说摇蜜的时候必须两块才能对称把握好力度,不破坏蜂巢。
摇完后,小梁取出蜂巢用小拇指示意给我们看,看,这个蜜蜂幼虫快出来了,刚才的摇动提前让它出来了,所以太用力就容易把花粉和蜂宝宝甩出来。
▲ 这蜂宝宝正探出脑袋往外爬,刚才是地震么?
走出蜂场,到蜂社休息 。
问小梁,你家这么多荔枝怎么不摘啊,雨水日晒都爆果了,小梁有些大声说, 荔枝卖不起来价格,一块钱一斤都不够人工的 。 (我想了想没有告诉他我们在高州选的高品质荔枝十几块钱一斤还抢不到货,这也不是一时半刻能解决的事情)
我们聊他怎么进入养蜂行业的,这似乎是我们问每个果农养殖户的必选题,小梁说是因为兴趣,起初初中就养蜂玩,后来越养越多就成职业了。
我问那你怎么这么年轻,峰养的这么好呢?
小梁思索了一下,说这可能要靠琢磨和决心吧,另外也要感谢我师父,我师父是我们这里养蜂最厉害的,蜂场环境也是最好的,跟他学到了很多东西。
我说,可以带我们去看看你师傅的蜂场么?他一口就答应了。
▲ 小梁端起摇蜜桶给我们灌了一瓶蜂蜜。
伍,陈师傅的蜂蜜
小梁和他师傅约定的地方又在五十公里开外。
下午一点多才到达约定的小镇,夏季大山深处的小镇可能都这样,阳光烤着疏落的街道,像小时候收到的老明信片。
▲ 简陋但干净的街道,蔚蓝的天空
小梁引我们去到路边一大排档饭店,到了店里,一堆人都端着一个竹筒吸着,我想起心花怒放里面沈腾拿着烟枪的台词,嘬一口?
小梁就引我们指向其中穿蓝衬衣的说这是我师父姓陈,干练精神没有疲态,虽然他说昨晚刚刚通宵伺弄蜜蜂。倘若不是陈师傅一开口就说我养了接近30年的蜜蜂 ,我不会将他与老资历蜂农挂钩起来,但听起陈师傅科普确实就是蜂蜜与蜜蜂的大百科全书 。
▲ 陈师傅说,先吃饭,待会都是山路,再去蜂场看。
吃饭的时候陈师傅说起自己还是广东养蜂协会理事, 师傅是罗岳雄,中国土蜂第一人,也是广东养蜂协会副理事长 ,这又勾起了我的高品质追求,说那我们去找罗岳雄老师的蜂场吧,陈师傅哈哈一笑,我老师是高级研究员可不是蜂农。
出完饭,突然下起雨来,陈师傅就引我们在镇上他朋友家里坐坐,他产出来的的蜂蜜也放在这里。也带我们品测一下。我直接对陈师傅笑着说,能把你最得意的蜂蜜拿出来给我们看看尝尝么?陈师傅望着他朋友说那把我冬蜜给他们看看。
一打开桶,异于其它蜂蜜的浓香就溢了出来, 我说先给我们装30斤。还没回到深圳就被预订完了。
雨停了走出来,太阳已经偏斜凉快许多,陈师傅径直走在前面,说跟着他的车去蜂场,我们一看是柳州五菱,相视一笑啊,我们屡次进山看见果农或者养殖户是柳州五菱的,都发现司机是车神。山路经常被甩的看不见尾灯。
原始的深山加上又刚下过雨,一路上放眼所及,愈发青葱,我们说 这样的原始风景秀丽的环境养蜂应该还行 。
▲ 往山里的路上当然也没看见前车尾灯。
▲ 路边常有古树虬枝,老袁信誓旦旦说是野龙眼。
一拐弯,临近山峰,前车突然不见了,我们吓一跳,车神去哪了?
原来水泥路边有一土路岔路陡然向下,差点没发现,陈师傅却早就洞悉了我们的山路水平,在前方停车下来指导我们将车开下去。
▲ 老袁有点不敢往下开,看不见眼跟前的陡坡。
▲ 站在路边翘望里面的蜂场。真的 山谷蜂场 。
驶下来沿着小土路走不久,拐个弯, 又 别有洞天 。
一处山谷突然露出来,地上疏落的摆了一些蜂箱,车窗边有蜜蜂嗡嗡环绕,我知道应该是来到蜂场了。
▲ 入口 山谷里摆的蜂箱
停车走下来,犹入仙境,我有点 思维短路 ,想到神雕里面谷底玉峰是不是这番光景,又想到桃花源记的,林尽水源,便有一山。
▲ 绿意盎然,娇翠欲滴。
陈师傅站在一旁捧着竹烟筒含笑看着我们,待大家饱足眼福,又引我们再往前走 (路边随处见到野果药材等,我们大惊小怪他们早见怪不怪) ,前面赫然露出更大的山谷和几处老房屋,原谅我想起来贾宝玉的曲径通幽。
肺舒服起来,眼睛也舒服起来!
▲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陈师傅和助手住的是一个闲置的一层小楼,与周围几处瓦房和青山显得有点格格不入,因为地势的关系,沿着小土路踩着陈师傅自己用门板搭的桥,径直可以走上他住的小楼顶,站在上面颇有让子弹飞的感觉。
▲ 我待要走上楼的时,这狗突然守在桥正中间。
我们在蜂场合了个影,陈师傅说,你们随意先参观吧,等下再仔细看看蜜蜂和蜂蜜。
▲ 远处那个凸起的山峰是我们路途经过的地方。
▲ 雨打芭蕉早也潇潇晚也潇潇。
▲ 几只走地鸡在蜂箱间草地上拾些牙惠。
▲ 蜂蜜比人的环境好。
▲ 已是山顶,但树木仍然茂密。
老袁撒欢的跑上跑下,又是一番细致的看蜜蜂和品测蜂蜜的惯常工作,我们觉得 这是让我们认可的蜜蜂和蜂蜜以及养蜂人 !
▲ 山谷路边看见一个野蜂窝,邀我们去挖,视频会发用户群里。
又问了陈师傅 一些问题 ,蜂蜜结晶与品质的关系,中蜂与意蜂的区别,蜂蜜安全生产的建议,冬蜜的质量为什么要更好一些,他的养蜂之路和心得,全在下面这个视频里面了。
回来途中,太阳蕴开在山峰顶上,甚是美丽。
我们每次在考察蜂蜜的途中,屡屡遇到蜂农和介绍人问我们,你们到底想找怎么样的蜂蜜?我们就会说 高品质的,能打动我们的 。
三个总裁(公众号同名)终于为自己和Ta选到了心仪的土蜂蜜。您对蜂蜜有什么问题建议?可以留言沟通,我们请大咖来回答哦。
第12期。通过《爱情保卫战2019》剧情查询得知,在第12期时,小梁因为忍受不了女朋友小金的交际圈,和女朋友小金提出分手。《爱情保卫战》是天津卫视2010年推出的“后婚恋时代”情感综艺节目,由赵川主持。
苏玥和小梁是《浪漫向左,婚姻往右》电视剧的人物,《浪漫向左,婚姻往右》是由曹保平执导,徐帆、范明、王雷、杜源等主演的都市情感剧。2011年8月22日于上海电视剧频道首播。
该剧讲述了“浪漫向左”的范编辑和“现实向右”的陈大夫,在婚姻面临第二个七年之痒时遭遇浪漫危机,从而引发一系列趣味横生的生活矛盾和职场冲突的故事。
《浪漫向左,婚姻往右》剧情看似琐碎,其实跌宕起伏,紧扣当下现实生活中夫妻关系最容易产生问题的种种写实细节。该剧那些明显接着地气儿的故事,那些只有在婚姻生活中痛并快乐着的小情绪,虽然看上去不够华丽、时髦,但是却绝对有真情实感,搔到了观众的痒处。
剧情简介
妇产科主任医师陈小文就是这样普通婚姻里的一个普通女人,丈夫范晨是一个刚直不阿、幽默含蓄的图书出版社编辑部主任。
不解风情的她和爱人在婚姻刚走过第二个“七年之痒”时,因她的捕风捉影,范晨“被”卷入“桃色事件”。陈小文和同事无意撞见范晨和咖啡店女老板“打情骂俏”以及发现女作家莎莎频繁与范晨联络,小文感到如临大敌。
以上内容参考 -浪漫向左婚姻往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