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第1张

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以情动人,以趣激情,要做到师生关系融洽,学生精神放松,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探讨问题的热情和积极性,对培养学生的情感教育尤为重要。那么,在课堂上怎样激起学生内心的浪花,进行情感教育呢?下面我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就要树立良好榜样

  作为教师,面对的是一群正在成长中的孩子,初初中生具有求知欲强,充满好奇心的心理特点,教师的素质尤为重要。因为教师的影响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每位教师都应该处处起模范作用,为人师表,以严谨的教学态度,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孜孜不倦的精神影响和教育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可能会对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还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该学科的情感及个性品质的形成,树立良好的师表形象尤为重要。

  作为初中地理教师,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地自我教育、自我反思、自我充实、自我提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墨守成规,只凭经验办事,一张嘴巴讲到底,而应开动脑筋,勇于接受新事物新观点,创造性地进行工作。对教材的处理、教法的设计、教学手法的运用,都应该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地上好每一节课,创设良好地理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地理课堂教学。从而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和威信,并能成为他们的榜样。

  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就要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建立和谐、融洽、民主的师生关系,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学生能否参与教学过程,取决于课堂的教学气氛。在森严肃穆的氛围中,在教师的严厉呵责下,学生是不可能充分地表现他们的个性和灵气,不可能积极地参与教学、大胆幻想、勇于创新。反之,教师态度和蔼、亲切、不压抑、不专横,热爱学生,师生关系融洽,学生精神放松,则能有效地调动学生探讨问题的热情与积极性。

  作为地理教师,我坚守着地理课堂中民主平等师生关系,重视教学相长,不断学会控制自己情绪,把微笑和激励带进课堂,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尊重他们对地理的看法和观点。采取开发、平等、诚实的态度与学生共同研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wwwLWlmCOM收集整理究思考,克服学生缺乏自信或产生自卑的心理,使学生和教师的思想脉搏融为一体,学生的思维就会充分地得到调动,使学生在愉快而和谐、充满民主的教学气氛中,激励思考、勇于创新、不怕露短与出错,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主动地去获得地理知识。

  二、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就要用饱含感情的语言教学

  靠教师运用饱含感情的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绘声绘色地将学生引入神圣的地学殿堂。同时,根据初中地理学科的知识面广,内容丰富,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近及家乡,远及全球,既有自然,又有人文地理的特点,这些广博的知识对喜欢言古论今,谈天说地的初中生来说是有刺激性的。

  如在讲到陆地地形类型时,我是这样导入话题的:“我们的地球家园无比美丽,自然景观千姿百态,五彩缤纷。有绵延不绝、雄伟高峻的喜马拉雅山脉,有被誉为”世界屋脊“、富含民族神韵的青藏高原,有郁郁葱葱、神秘莫测的亚马孙热带丛林,有深陷千丈、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的东非大裂谷……”一段热情洋溢的引言,在学生面前幻化出了一幅幅逼真的画面,学生不禁发出阵阵唏嘘之声。这样不但激起他们对地球的热爱,而且很自然地引发他们要去研究的热情和兴趣。

  如在介绍巴西时,联系这次的2014巴西世界杯,让学生了解这个国这,并与中国相比校。让学生认识到我国现代化科学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忧国心”,激励学生树立胸怀祖国、艰苦创业、立志报国的奉献精神,使个性得到优化,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八年级的黄河的治理一课中,我讲到黄河的忧患时说:“黄河流走的不是泥沙,而是中华民族的血液;不是微血管出血,而是主动脉破裂。”同时,还联系本地的河流治理与植被保护,今昔进行对比。引发学生强烈的责任感、紧迫感,产生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师生动、活泼、优美的语言,能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对地理科学的热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良好的情绪状态,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形”、“如闻其声”。这样,学生就会学而忘倦,乐而习之。

  三、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就要创设情境,激情起趣

  老师上课就像演员表演,要让学生紧随你的思维行动,完全置身于你的教学过程中,你就要想办法创设一种良好的教学情境。良好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在轻轻松松中就能获取知识,增长见识,发展思维,提高学习效率。

  多媒体技术已进入课堂。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将其制成课件,利用多媒体将它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就能够使学生领略到动感的、立体的视听效果。在讲到八年级地理上册中冬夏季风这一节时,我就采用课件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如:讲解七年级地理上册的地球公转规律和现象示意图时,将地球、太阳、赤道、南北回归线、地轴等均制成动画效果,立即使学生眼前一亮,很自觉地就去总结归纳地球公转的全过程。又如:分析冬夏季风示意图时,紧紧抓住高气压向低气压流向位置的关系,采用动画效果,很自然、很直观地使学生明白了冬夏季风各自所属的发源地、风向及海陆走向的情况。通过使用多媒体,将教材的平面效果转化成立体效果展现在学生面前,为学生营造出了一种轻松和谐的气氛,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获取了大量知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总之,地理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利用丰富多彩、时空广阔、文理兼备的地图、图表和景观图等资料,就一定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同时教师要对教材中感染学生、培养情感的部分充分挖掘,并在形象和情感上加工润色,强烈激励学生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前提,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教授学生识知的同时,对学生也进行了情感教育。

  随着我国城市进程的不断加快与经济的高速发展,大批农村青壮年不再满足于务农而进城务工,因国内户籍制度的制约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这批进城务工群体不得不将子女留在农村老家,进而衍生出一批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出现,是我国人口基数、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与人口流动加速共同作用所造成的结果,同时这也是我国基于基本国情下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与现象。笔者从中共周口市共青团委2011年统计数据发现,2011年底,周口市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共计6760万人,占农村人口总数的4223%,父母双方皆外出务工留守儿童超过留守儿童总人数的一半,占农村人口总数的2633%,这些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多方面的生活照顾,情感教育与呵护,致使其在情感方面出现了很多问题,不少留守儿童由此产生了不良心理、情绪与行为。

一、农村留守儿童情感教育问题产生的根源及危害

致使周口市农村留守儿童出现情感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缺乏良好的情感教育,当前,周口市情感教育普遍存在问题,笔者通过访谈与调查,总结出以下几点:

1、缺乏正常、完整的家庭教育

父母外出务工,即缺位影响了子女与父母间的情感联系,由于缺乏父母的无微不至的亲情关爱与呵护,使得留守儿童不能将自己生活、学习以及感情方面的困惑与困难倾诉于父母,长此以往,有的留守儿童会从心底里不理解与接受爱,更不知如何给予他人关爱,进而出现冷漠等非正常情感。对于所有儿童而言,家庭所给予的安全感与稳定感是儿童成长的关键因素,它不仅有利于儿童应对周遭环境所带来的挑战,同时还能够帮助儿童形成正常的情感。有专家指出,幸福、健全、和睦的家庭能够为儿童产生良好的影响,促进其全方面健康发展。

然而对于留守儿童而言,父母的外出使得其在家庭完全感受不到安全感与稳定感,进而致使起感情相当脆弱。

通过调查发现,留守儿童与父母保持联系的主要方式为电话,但联系的效果与频率差异相当大。对留守儿童的补偿,父母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式来实现,一是回家时,为降低心中对孩子的内疚,不断从物质生活上满足其需求;二是基于留守儿童必要的学习与生活费用;三是通过电话来关注子女的生活与学习,满足其生活与学习基本需求。不难发现,第三种方式下的留守儿童学习不仅很好,同时情感的形成也非常正常,而前两者则较易出现情感方面的问题。

2、父母以外的人抚养孩子,难尽教育管理责任

通过调查发现,周口市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大多是已经年迈的祖辈,这一现象,是该地区留守儿童产生情感教育问题的主要原因。访谈中笔者了解到,祖辈作为临时监护人大多文化素质不高,有相当一部分人就是勤勤恳恳务农人员。对于他们而言,只要确保儿童安全,让他们吃饱穿暖就可以算作是尽责,完全忽视了留守儿童情感教育的培养与发展,未能够重视儿童成长的情感需求。对于教育责任的履行,这些祖辈本因在晚年享受天伦之乐,却不得不为了生计忙于农作,根本没有精力去对儿童进行情感教育。此外,由于晚年缺乏子女的关爱与照顾,很多老年人出现孤独等消极情感,这些不仅会影响留守儿童正常情感的形成,同时还会为儿童在日常生活中所模仿。如笔者在对多家进行访谈中发现,很多祖辈不理解、不懂得何谓情感教育。因此笔者认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子感情不能用祖孙情所替代。

3、学校与家庭情感教育脱节

学校在对待农村留守学生方面,周口市一些学校采取分班制,即将所有的留守学生单独编班;甚至有的学校领导与教师出现一些歧视言行与行为,教师不能与学生父母与临时监护人进行有效沟通。如有的老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看不起留守学生,将其作为安置在教室最后,学习上欺负留守学生,此外应试教育也进一步增添了学生学习负担等,作为教育方,不仅不能从教育上帮助留守学生形成正常的情感,同时还给留守学生带来各种消极影响与心理负面情绪。

4、社会上某些不良因素致使农村留守儿童的情感出现问题

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法制的不健全以及基本国情等因素造成社会存在各种负面情况,如城市居民歧视外来务工人员等。此外,社会多种违法行为与安全事故等事件的频发,使得农村留守儿童产生恐惧感与不安全感。很多留守儿童在得不到父母情感的呵护与教育情况下将情感投注于其他消极方面,如虚拟网络等,最终致使留守儿童由于情感的缺失走向崎岖。

5、农村留守儿童情感教育问题容易造成的危害

农村留守儿童情感教育问题所造成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情感的形成,二是日常生活与学习。由于情感教育存在问题,留守儿童没有形成良好、正常的情感,使得其在情感方面的生活过于孤独与空虚,由于家庭不能为留守儿童带来正常的情感教育,留守儿童只能将情感寄托于消极事物与行为,如上网,打架等。由于情感问题的存在,留守儿童不能正常的与其他同学与老师进行交流,在加上个别学校与老师的“特殊对待”,很多留守儿童产生厌学、调皮捣蛋等行为或情绪。生活上,由于父母的缺位,以及临时监护人的疏忽照顾,使得其日常生活过于枯燥无味,不得不寻求其他方式来慰藉情感的缺失。

二、解决留守儿童情感教育问题的具体措施与方法

1、社会方面

首先,笔者认为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情感教育问题,其治本之策应当着手于留守儿童的产生。因此,政府应当进一步完善户籍机制,打破城乡壁垒,为进城务工的农村人员提供合理的待遇,保障流动农民合法权益,这不仅是稳定社会秩序的前提,同时也是遏制留守儿童产生的最有效措施。但当前国内现行的户籍制度以及社会诸多体制都存在着明显的不合理现象,造成留守儿童不减反增。

其次,进一步推进“农民子弟”学校建设力度。至20实际90年代起,我国各大城市开始专门针对低收入的农民子女,为其建设专门的学校,以便让其子女享受最基本的教育。然而,从这类学校建设基础设施情况来看,其还存在诸多问题,如校园基础设施差,师资水平落后等,因此国家、政府与社会还需进一步加大对此类学校建设的扶持力度,只有保证农民工的子女有学上,上好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产生问题。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提到了很高的地位。情感教育不在只是班主任的工作,也不只是德育处的说教,而应该是贯穿于全体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中,甚至是整个校园生活中。生物学科作为与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联系最紧密的学科,生物教师在生物课堂教学活动中更要注重情感的渗透。但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很多教师由于教学任务等原因,忽视了对情感教育的渗透,或者并未进行深入的挖掘,这一点从许多教师教学设计三维目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设置上就可见一斑。

本文是笔者在教学活动中与学生互动的结果,通过大量实例探讨生物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渗透,以求适应新理念的教育,让课堂更具人文气息。

1 自然规律融入哲学原理,实现情感升华。

生物学有许多内容是哲学和伦理学的范畴,在教学中要加以利用。例如:《分子与细胞》细胞中的原子和分子一节中提到,动物体内的Ca2+含量过少,动物会出现肌肉抽搐现象,Ca2+含量多时会出现肌肉乏力现象,告诉学生过犹不及,物极必反的道理。细胞膜的流动性,新陈代谢物质的自我更新过程,ADP和ATP的动态转换,内环境相对稳态过程中一定范围内的波动,说明了运动的绝对性,变化的绝对性,任何事物要想长久发展必须革新,必须合理的改变。在呼吸作用一节中提到在低O2条件下保存蔬菜水果,而不是无O2条件,体现了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酶的专一性和高效性之间的联系,追溯到历史进程中劳动分工越细,劳动效率往往越高。在必修二,遗传部分对于表现型的内容,水生植物水毛茛水下的叶片成丝状,水上的叶片呈片状,同一生物同一器官在不同环境中表现出不同的性状,这也体现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但是环境因素是外因,决定生物特性的本质始终是自身的因素,我们应该学会正确的归因,把成功归结为能力,把失败归结为努力。

2 学科知识联系社会现实,完善情感教育。

生物学科是一门与现实联系紧密的学科,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加强与生活的联系。例如:渗透作用吸水过程和失水过程,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时,一个细胞一个集体要从外界吸引人才(水分子),必须要求自己很有内涵(浓度)。从光合作用的吸收波谱,各种色素分子的分工与合作,达到了对光能的充分吸收和利用,各种生物更是善于从环境中寻找有利因素,“给我阳光,我就灿烂”。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底物,说明干事情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症下药,对我们的教与学业一样,教师重视个体差异,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不同学生针对不同学科不同章节也选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在学习和工作中不搞一刀切。有氧呼吸过程中,能量分步的平缓的释放出来,产能效率在40%,而发动机中燃料剧烈的燃烧,能量的利用率只有15%-25%,这一现象可以告诉学生在人生道路上有的问题用激烈的方式处理,效果并不好,缓和一下矛盾,退一步,往往可以获得更好的效果。

3 科学探究结合教材实验,培养团队合作意识,激发创新精神。

教材上的经典实验,和课外的探究实验,都着手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念,强调创新精神。例如:科学家挑战自然发生说的过程中,尼达姆的提出的自然发生说得到了许多科学家的认同,意大利科学家斯巴兰扎尼,通过科学的实验验证了他对尼达姆的怀疑,巴斯德也不同意尼达姆的结论,再次证明微生物不能自然发生。这一科学实验过程,让我们不屈从与权威,敢于提出不同意见,不证明自己的假设。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在研究中至关重要。孟德尔在他长达8年的豌豆实验中体现出来的意志品质和不舍的精神,以及作为科学先驱者与封建教会势力的斗争,都是对学生科学情感教育和感染。在制作细胞模型,生态瓶等实验中,分小组自选材料完成并展示的过程,能很好的启迪智慧,培养团队合作意思。

4 研究对象社会化,拟人化,渗透爱国主义,培养责任感和集体意识。

生物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研究的对象都是鲜活的生命,即使是微观世界也不例外,因此我们把微观的分子和细胞社会化,拟人化,夸张化,有利于学生对微观世界的认知和自然规律的认同。例如:在稳态与环境,免疫部分提到了T淋巴细胞攻击被抗原入侵的靶细胞,这种方式,和我们的国家强制力(军队)非常相似,身体在没有办法将靶细胞恢复成正常细胞的时候,采取了将靶细胞裂解释放内容物的方式,将所含的抗原释放出来。当一个国家受到威胁时,个别公民的发展,乃至生死都服从于民族的利益了。微生物在度过不良环境时的行为更让人吃惊,微生物群体中大约90%的细胞放弃从环境中争夺资源,在形成一个很小的芽孢以后,细胞裂解,产生的有机物质供给余下的10%的微生物生活,这10%有机会活下来,但他们却冒着更大的风险增加膜的通透性,以期从外界吸收营养,外界环境中有毒有害的物质也进入了他们细胞中。这样一个群体社会,在面临困境的时候并没有争抢着活下去,集中资源区让种族延续,我们人类有事怎么做的呢?细胞分化的过程,细胞社会的群体有了明确的分工,其实每个细胞都有发育成完整生物体的全部遗传物质,人人生而平等,但是为了整个群体,细胞有了分化,走上不同的岗位,行使不同的功能,但只有分工不同,没有贵贱之分。但是一个国家就和我们的身体一样,他的正常运转需要各个细胞(公民)共同协作,各尽其责。

延续前两周的大脑课程,第一场讲如何以游戏玩耍掌握学习关键期、第二场讲阅读对大脑的助益,这一场的主题是情绪发展与情感教养,无论大人小孩都应理解情绪如何发生,进而了解如何辨识、处理自己的情绪。情绪是跑在大脑的前头的,在我们想要发挥理智控制自己的情感之前,全身就已经迅速地有了反应:愤怒令人全身发抖、激动得

延续前两周的大脑课程,第一场讲如何以游戏玩耍掌握学习关键期、第二场讲阅读对大脑的助益,这一场的主题是情绪发展与情感教养,无论大人小孩都应理解情绪如何发生,进而了解如何辨识、处理自己的情绪。情绪是跑在大脑的前头的,在我们想要发挥理智控制自己的情感之前,全身就已经迅速地有了反应:愤怒令人全身发抖、激动得心脏噗通噗通跳、紧张得肠胃跟着打结⋯⋯我们先理解情绪怎么产生、会造成什么可怕的影响?再思考如何让情绪更快恢复平缓。

以前的父母,看重孩子怎么变聪明、学业进步,过去的亲职课程也就顺着以此为主题。传统中,华人并不看重情绪议题,喜欢压抑、贬抑情绪,认为好的情绪就是没有情绪。然而,近几年国内外流行起「正向心理学」、「快乐学」,大家意识到:怀抱着正向愉快的情绪过日子,是很重要的,这关系到了人对自己的生活幸福满意的程度。

>> 延伸阅读: 什么是正向心理学?正向心理学,就是找出孩子正面的能力,平衡他们负面看待自己的情况。遇到压力时,因为了解自己掌握的资源与能力,就能比较容易过关。请参考 《正向心理学:聚焦在对孩子行得通的事》 。

大人们往往很讨厌孩子苦着一张脸、但又不允许孩子得意忘形,不高兴不行、太高兴也不行。在华人传统的价值观里,喜欢的情绪是「泰山崩于前面不改色」、「喜怒不形于色」,并不喜欢情绪外露的人。

于是,当我们观察到现在的孩子更能言善道、更聪明,往往却觉得他们好像更「讨人厌」一点了,每个孩子都有些说不上来的状况──不太会和自己相处、也不太懂得与人相处。这其实突显了情绪教育的重要。

周老师提到一个悲伤的案例:一个资质优秀的孩子,因为学习挫折,而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孩子的母亲是周老师的朋友,在谈及这件事时,孩子的母亲提到,其实这个孩子有想过要转学换环境,但当时母亲觉得可以再试试看。事后大家在想,是不是若是让孩子能理解自己的情绪,他在这个关卡就能安全过关?

以身体来调节情绪

如果孩子是一个从小就爱发脾气、容易把自己情绪表露出来的孩子,这种孩子很快就能让人发现他的状况。真正让人担心在意的,是什么苦难都往心里吞的乖孩子,他们无法消化自己的情绪、也无法拿出来讨论。

有没有想过情绪从何而来?为什么会有情绪?你的情绪在哪里?

我们以前都会觉得,情绪在「心」里,但实际上 情绪是在「大脑」里建构、接着引起全身的反应 。紧张时会肚子痛、生气时会全身发抖、激动时心脏会噗通噗通跳⋯⋯情绪与全身生理连通, 人类的情绪由全身身体激发,因此反过来说,要调节情绪,也要从身体的状况来调节。

心情不好时,有的人会说要「转念」,但往往怎么转念也转不过去。与其坐在那边想破头,不如去吃顿好的、去外头跑跑步⋯⋯让身体反应调节情绪。 与其教孩子「你不要生气」、「你要想一想这样生气有用吗」,有时倒不如带着他去跑一跑。

科学家早期执行脑科学研究时,利用脑波 (EEG) 等测试工具,多数只能做出认知的研究、无法从实验结果确认出情绪到底是从哪块脑区运作。后来才发现,人的情绪运作并不在大脑皮质,而是在大脑的边缘系统。大脑边缘系统的运作和大脑皮质不同,边缘系统与生存有关,都是反射作用,不需要经由意识思考、也无法由意识控制,就像是拿手电筒照瞳孔,我们无法控制自己、要自己的瞳孔不收缩。

人的情绪是出自于反射,在我们想以意识去控制之前,情绪就已经发生了。我们常说「情绪淹没理智」,因为情绪发生后,反射的速度比认知回应的速度来得快,所以无法经由意识去控制情绪。海马回处理情绪记忆 (曾经发生过的情绪反应) ,以迅速反射处理。

情绪不只受制于当下的情境,还与过去的记忆有关。我们的意识与潜意识,会影响我们如何处理情绪。

不强求去除情绪,情绪是生存的必要反应

情绪可以透过学习来控制,但效果有限且缓慢 但人若没有情绪,真的能过得更好吗?有些宗教主张人去除欲求、没有七情六欲,就能修道成仙,但是从婴儿来看,人类的婴儿有情绪,可以帮助他生存——越高等的动物越需要父母的哺育照顾,脆弱无助的婴儿活下来的方式就是靠著自己的情绪表达,大哭要求父母帮他换尿布、喂奶、讨抱讨玩,展现笑容安辅照顾者的心、让照顾者觉得「再累都值得」。

孩子真正开心的笑容,是一个半月到两个月左右才会发生。在新生儿初生之时,多半都是在睡梦中笑,睡眠中进入眼动期后自动牵动的反射反应。

婴儿的哭、笑、害怕都是生存必要的反应。婴儿的存活与他的情绪有关。婴儿到了有意识的时候,会开始有生存的恐惧:对主要照顾者离开自己身边,会有分离焦虑;开始会爬后会开始怕高,爬到床边就开始怕掉下床,学会走路后才渐渐消除对床的高度的恐惧。这都是为了自我保护。

早期治疗躁症患者的做法是额叶切除术,切断额叶与大脑的连结。1930-1940 年代觉得这种方式非常稳定,因此大幅采用这种方式来治疗精神病患。但后来发现,虽然截断了病人的情绪与认知之间的连结,让病患看起来变得非常稳定,但病人从此不再有情绪:不再觉得快乐、也不再觉得悲伤。而且,患者在术后五到八年左右,自杀率非常高。

研究发现,接受额叶切除术的患者,失去情绪后反而感受到巨大的空虚与痛苦,觉得不再被需要,活得生不如死。这让大家发现,移除情绪并不会让人过得超脱自在,反而让人觉得生命失去意义。因此, 我们需要的不是拿掉自己的情绪,而是学习如何与情绪共处。

冰山下的秘密:人类情感基本模式的形成

如果把情绪情感看成一座冰山,水面上的冰山是情绪的学习,懂得情绪发生的道理;水面下的冰山则是情感人格,原本就建立得健康正面的情感人格,对任何 都能有正常的反应,但情绪人格如果隐含许多破碎与伤害,人就会迅速的反应出愤怒受伤的回应。

周老师举了个简单明了的例子:有个学员去学了 EQ 课程,了解情绪怎么来、怎么控制情绪,抱定主意回家要笑脸迎人地对待伴侣,但是回到家中打开门,看到伴侣和平常没两样的白目行为后,还是非常直觉地「整把火都上来」。

人可以学习到很多面对情绪的技巧,但是真正改变情绪的反射反应,是很难透过短期学习改善的。

精神分析学派利用墨渍测验来分析患者心理,发现患者们解释墨渍的样貌,都是在描述人生经验里历经过的某个片段。累积大量的墨渍测验研究后发现,成年之后成为精神病患的人,共同点在于曾经有过不愉快的童年。人类的情感人格建构的时期,就是童年时期,彼时若有童年创伤,会影响成长后的待人处事、伴侣关系,甚至代代相传下去。

动物行为研究兴盛之时,有人以动物来做依附研究,知名的「恒河猴实验」里,让与母猴分离的新生小猴与铁丝网母猴 (上头有奶瓶) 与绒布母猴 (未提供生存所需的乳汁,仅提供抚触) 。

虽然传统都认为「有奶便是娘」,但小猴仅有饿到不行的时候会去找铁丝网母猴,大部分时候还是依附在有温暖怀抱的绒布母猴身边。下一版本的实验,将绒布母猴移除,实验结果发现,没有得到依附爱护的小猴,到了成年后完全无法与其他猴子相处,甚至在 期时也还是会攻击异性。对动物而言,传宗接代是重要的本能,在 期无法与异性接触,是一种严重的失能。


>> 参考资料 :恒河猴实验的结论中指出,爱的本质就是 提供孩子柔软的接触、轻微的晃动、有互动的游玩 ,欲知更详细的实验过程请参考泛科学网站的 《科学话猴年恒河猴宝宝和他的绒布妈妈》 。

周老师再举一个例子,主角群是二战后罗马尼亚的战后孤儿。由于战后人手与物资缺乏,育幼院无法妥善地照顾孩子,因此孩子们仅有一天两次的便溺清洗,奶瓶就垂挂在婴儿床前供孩子们自行取食,无法有更多的人力为孩子们抚触、关怀他们的感受。

研究者进入育幼院时后发现,不若一般婴幼儿群集的地方有大量的婴儿哭声 (前面有提到,婴儿的哭与笑都是其本能求取生存的反并) ,院中仅有零星的哭声,看到大人也眼神空洞、不讨抱,重复地搥打自己或摇头,就学时发展迟缓、专心度极低、无法维持稳定的感情与工作。这些缺乏家庭关爱的孩子,长大后高比例地成为精神分裂患者。足见爱是人类发展的基本需求。

脑科学研究者比对受虐儿与其他儿童的脑部,发现受虐儿的脑区明显有缺损,后颞叶严重萎缩。研究者观察身体受虐的孩子,推测极度恐惧中成长的孩子,脑内有高浓度的可体松,损伤了孩子的脑部发展。如同前两周的课程中提到,0-6 岁是孩子大脑的重要发展时期,童年脑内压力荷尔蒙过高,会重创孩子的大脑,且是永久的损害。不仅是身体受创的受虐儿,孩子长期被父母恶意的责骂、羞辱、刻意忽视,或是孩子作为父母家暴的目睹儿,亦会有大脑发育不全或缺损的问题。

温暖的亲子关系是孩子成长的根基,互信互爱的夫妻关系是家庭的根基。若我们希望孩子好,不应该是在孩子做错的时候去训斥他、紧迫盯人地监督他做功课,而是给他一个好用的大脑、稳定的人格。华人重视「亲子轴」胜过「夫妻轴」,非常在乎维系亲子关系、却略过了夫妻关系的经营,但破碎不安的家庭却容易重创孩子的大脑。

很多夫妻说「我们都不在孩子面前吵架」,但飘散在家中的气氛,孩子都知道。童年时期观看到父母的夫妻关系,会影响到未来孩子的情感关系,几乎会复制相同的状况,让悲剧一代传一代。

如何教导孩子「情绪」?

情绪学习通常要学三件事:

情绪表达


小孩最初的情绪学习是在情绪发生后马上反射性地打人、丢东西,此时的策略是 「教孩子把情绪说出来」

有很多人单纯告诉孩子「你要把情绪说出来、不要用哭的」,但孩子的语汇有限,无法传情表意,根本没办法做到「把情绪说出来」。这时大人要举例让孩子知道可以怎么表达,不要单单只是要孩子说。

教孩子「把情绪说出来」之后,还要让孩子知道「不要乱说」。

例如:在公车上,孩子大声说「那个阿姨好胖喔」,这时可以告诉他「我不喜欢你这样说,不喜欢你话里的恶意」。


孩子要学习情绪规则,在合适的时候表达出正确的回应。什么时候怎么表达,对方才不会觉得受伤?别让孩子变成一个伶牙俐齿到几近白目的孩子。
情绪表达要传达内在状态(学着说出来)、符合社会文化(不要乱说)。


  情绪理解


带着孩子理解情绪背后是什么?为什么?

有的孩子情绪语汇非常少,开心就是「爽」、反之就是「不爽」,但是为什么开心、为什么不开心,却说不上来。
引导孩子了解自己当下的感受是哪一种情绪、知道现在的状态的命名是什么(开心、难过、愤怒),和他一起探索为什么发生。不要让孩子在朦胧的状态中成长。


  情绪调节


当有极端的情绪状态(大喜、大悲),要怎么回到正常的情绪状态?试着找到自己的调节方法。
周老师带着大家思考,面对情绪发生时,可以做什么事帮助自己恢复过来?有的人选择运动、有的人需要找人倾诉、有的人想要一个人静静⋯⋯每个人的方式都不同,对他人有效的,未必对自己有效。 但比较令人在意的是「想不到要怎么调节情绪」无论如何,需要有几个对自己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
不要只是被动地面对情绪、千万别「把情绪放在心里,让它随着时间慢慢走开」。若不调节情绪,压力荷尔蒙会累积在脑内,长期影响大脑,久了可能转换成忧郁症,而忧郁症又容易反复发作、不易根治,显见情绪调节策略的重要。
协助自己也协助孩子找出各自的情绪调节策略,是一生受用的。

要理解自己的精神状态平常的水准,是一个平和愉快的人,还是容易紧张焦虑的人?长期紧绷负面,要练习刻意训练自己健康快乐的习惯。大人先练习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孩子自然会有更好的情绪管理。

各种时期的情绪管理

婴幼儿期


过去老一辈的人会说「孩子不要抱,抱着会宠坏,不抱他以后就不会爱哭了」,但是孩子不哭了,可能只是「习得的无助」,发现父母对他的哭泣无动于衷,所以才放弃表达自己的情绪。

建立孩子的安全与信任感是重要的,多抚触、拥抱、互动。当孩子发出啼哭,试着帮他处理他的问题,例如:顺时针的腹部 ,帮孩子排除胀气。孩子肌肉张力不佳,要帮孩子强化肌肉, 时就以身体中线为中心,由外侧往内按,反之,若要帮助孩子肌肉放松,就由孩子的中线往外按。

在婴儿还不会说话的「前口语期」,可以教孩子使用婴儿手语进行沟通。婴儿手语不必刻意去学,只要亲子之间可以沟通几个日常经常需要的动作即可,例如:谢谢、帮忙、吃、还要、没有、等等、抱抱、水、ㄋㄟㄋㄟ⋯⋯如果真的无法自行设计手语,可参考「台湾线上自然手语」。

>> 延伸阅读 :若想学习自然手语,可参考中正大学语言学研究所「 台湾手语线上辞典 」。

孩子同时学习口语加手语,不会因此使得孩子的口语发展落后,反而帮助孩子的语言发展提早完成。

幼儿期

教孩子把自己的状态说出来。使用丰富的情绪语汇,以正面语汇来说,「高兴」、「得意」、「喜悦」、「舒适」的状态都不同,让孩子能够用更精准的语汇描述自己的内在状态。情绪语汇太少的孩子,生气也说「生气」、难过也说「生气」、焦虑也说「生气」,难以厘清自己的状态。

周育如老师设计了一个练习表达情绪的游戏:引导孩子用「高兴、生气、难过、害怕」四个基本情绪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第一阶段: 描述「我的情绪」 ,「我觉得很○○,因为⋯⋯」 第二阶段: 描述「他的情绪」 ,请参与者 A 描述参与者 B 的情绪,让 A 可以练习观察描述 B 的外显情绪,接着请 B 确认他的真实感受,让 A 可以练习如何观察他人的情绪。这个练习可以让孩子把眼光放到别人身上,久了孩子会去留意他人的状况,「今天他看起来很开心,但是他发生了某个事件,我跑去安慰他」。 第三阶段: 描述「最⋯⋯的经验」 ,把情绪卡片正面朝下,让参与者抽一张牌卡,借由随机取得的情绪词汇回想自己过往的情绪事件。真实历经的、带着情绪的生命经验,可以引导出孩子最丰富的表述。

孩子如果能自在地习惯与人分享情绪经验,有时可以听到很多孩子之前没提过的经验 。周育如老师说到,她在幼儿园的教师培训中,有个老师分享课堂上的情绪练习经验,当孩子分享到:「在万圣节活动的那段期间,看到地下室的道具,让我非常害怕。」孩子的这段分享,让老师和家长追本溯源地找到孩子当时害怕自己睡、尿床等异常反应,但是要不是因为这个活动,孩子就把情绪放在心底,师长们完全找不出这些反应的来源。

大人的情绪学习

快乐的三个层次是:

感官的快乐: 吃好吃的东西、穿漂亮的衣服等等感官的、即时的享受。 幸福的快乐: 延宕满足,获得比较深层的快乐,像是:忙了一天,看到孩子睡着的平静的脸;考前努力苦读、无法玩乐,一周后考试成果揭晓,看到漂亮的成绩。 意义的快乐: 纯粹是完成了有价值的事,像是当志工。

大人往往已经忘记什么是感官的快乐,随着成长、承担责任,不太敢也不太去寻求感官享乐。但周育如老师建议在座的大家,「如果觉得好累,觉得快要燃烧殆尽,要给自己放个假。你要想,所有的快乐都是赏赐给你的,应该去享受它。」

人去追求幸福与意义是必要的,感官享乐的确是一时的,但是如果能够提升自己的能量,感官的快乐也是很有用的。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处理情绪是不容易的事,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修复很难。有一些情感上的伤害,不是知识学习就能做的,也许可以用 重建爱的关系。 的对象可以是早产儿、婴幼儿,甚至是青少年、夫妻、年迈的父母。

周育如老师提了一个案例:一个国二女孩的母亲,为了女儿半年不和她说话而困扰,周老师提议可以帮孩子做手臂 ,后来也顺利成为这对母女之间的关系重建的开头。也许大家可以试着由此来作为接触的开端。

周老师与听众的 Q&A 时间

Q: 幼教老师提问:在教学现场遇到分离焦虑很重的孩子,对年长老师特别排斥、又只信赖特定单一的老师,希望知道怎么协助这个孩子?要怎么做对孩子才是好的?

A: 要倒带回想一下,孩子怎么从家庭衔接到幼儿园的?孩子可能在情感上需要找到一个「可以抓紧的人」,也许那位老师是孩子第一个抓到的人。通常孩子入学两三周后会状况比较好,不过如果两三个月后还是这样,可能需要了解他的家庭状况。

在学校,可以给孩子一个任务 (喂小动物或是帮盆栽浇水) ,或是找班上的哥哥姊姊当小天使来帮忙顾这个孩子,让孩子的情感转移过来。

在教学现场里,老师的作为也很重要:老师有让孩子和其他孩子互动吗?有协助他转移情感吗?家庭中的主要照顾者是谁?老师可以朝这些方向试试看。

Q: 在演讲的开头有提到孩子想转学的问题,我们怎么确认孩子是可以再撑一下、面对挑战的,还是要帮助他跳过这个关卡?

A: 孩子怕失败,可能是过往父母总是过度赞美,孩子做什么得到的回应都是「你好棒」,这样反而会让孩子不敢面对失败。活在掌声中的孩子,反而会担心自己做不好。日常生活中要给孩子游戏经验,让他练习有输有赢,家长不要过度介入,适度的让孩子随便乱玩。让他在游戏的开心中,自然得到「内在酬赏」 (由学习者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时所获得的满足) 。

Q: 提问的家长提到,自己没有自己情绪调节的策略,不过因为青少年时期刚好有机会可以大量运动,因此顺利移转了情绪。在过去经验中,发现很多情绪表达不好的孩子,往往选择的情绪调节的策略就是「吃」,反而造成情绪容易起落的孩子都很胖。带领孩子懂得情绪变化后,要怎么找出一个规则,让孩子去找到健康又好的策略?

A: 大人如果从来没有被好好被关照过情绪,内心里会有个受伤的小孩。如果发现自己情绪有需要被修复的地方,但是却找不到真正的原因,可以试着把自己情绪波动的事件记录下来,知道是谁、是什么原因,让自己的情绪发生。不要去试着评论自己的负面经验,单纯记录就好。一周之后就会找出自己情绪反应的模式,可以找出情绪的起点在哪里。 帮助自己把情绪问题从潜意识浮到意识层次,才能处理它。

如果父母有在小孩面前示范一个合宜的情绪调节策略,孩子是会模仿的。例如某天下班对孩子宣布,「我今天上班被老板海削一顿,心情不好,想出去散步,谁要陪我去?」孩子会知道这是一个情绪调节的好策略。另外,孩子过度采用情绪调节的策略,应该先帮他找出源头造成情绪的起点,去协助孩子解决问题,再来考虑策略的合宜性。

个人心得:一起听情绪说话

回想起来,有时候要学习怎么好好地和孩子说话是困难的,以我自己而言,在我成长的年代,还是个学生家长会送藤条和木板、欢迎老师打小孩打到变乖为止的时代。那时的我们也一如周老师在课程前半段提到的,长辈们会希望我们完全没有情绪,乖巧听话。

现在我们鼓励孩子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应该对应地疏导他们的情绪,听懂每一段情绪背后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拥抱快乐、拥抱雀跃的孩子,也接住负面情绪、成为接住情绪下坠的孩子的网。

正好课程结束后回家的路上,看到 YouTuber 囧星人在 facebook 上提到她的童年创伤经验:「我一直想让家长知道,我不介意你们做过什么或没有做到什么。记忆中,父亲为生意焦头烂额的样子、继母手腕上一道道的割痕、电话里传来母亲的哭声,我那时还不十分明确什么感受,如今体会到,我的痛苦一部分来源于看到应该保护我的大人们如此脆弱无助。」

每个人都会用各种方式记住事件与背后的情绪,也许需要的正是周老师提到的情绪策略,让各种情绪现场能开出一扇门,能够让背负压力与情绪的人得以顺利的离开令他痛苦的环境。远离了,回头再看,负面情绪才能成为成长的能量。

推荐给想学着听懂情绪背后表达的真实情感的你!

相关连结

2017亲职力父母教养学堂:亲子教养的 10 堂黄金教战课 四月课程:周育如老师告诉你大脑与学习的小秘密(已告一段落) 五月课程:王意中老师带你了解孩子本质、搞定小孩 六月课程:廖笙光老师帮助孩子增进专注力

 

*本篇文章由热血青年很向上授权刊登,未经同意禁止转载

《本文为合作之严选作者观点,不代表立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12954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1
下一篇2023-08-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