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礼仪与教师形象

教师礼仪与教师形象,第1张

教师礼仪与教师形象范文(精选5篇)

 教师是学校工作的主体,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者。老师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以自己的言行举止、礼仪礼貌对学生进行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对学生的言行举止发生作用。下面我带来的教师礼仪与教师形象范文。

教师礼仪与教师形象 篇1

 1、教师的行为举止:

 一个人气质、自信、涵养往往从他的姿态中就能表现出来。作为塑造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老师,更要注意自己在各种场合的行为举止,做到大方、得体、自然、不虚假。

 (1)目光:在讲台上讲课时,教师的目光要柔和、亲切、有神,给入以平和、易接近、有主见之感。当讲话出现失误被学生打断、或学生中出现突发事情打断你的讲课时,不能投以鄙夷或不屑的目光,这样做有损于你有学生心目中的形象。

 (2)站姿:老师站着讲课,既是对学生的重视,更有利于用身体语言强化教学效果。站着讲课时,应站稳站直,胸膛自然挺起,不要耸肩,或过于昂着头。需要在讲台上走动时,步幅不宜过大过急。

 (3)手势:老师讲课时,一般都需要配以适度的手势来强化讲课效果。手势要得体、自然、恰如其分,要随着相关内容进行。讲课时忌讳敲击讲台、或做其他过分的动作。

 2、教师的言谈:

 教师承担的主要任务离不开语言表达。因此,作为一名教师,要注意表达语言时应遵守的礼仪礼节。

 (1)表达要准确:学校中设置的每一门课程都是一门科学,有其严谨性、科学性。老师在教授时应严格遵循学科的要求,不可庸俗化。

 (2)音量要适当:讲课不是喊口号,声音不宜过大,会给学生以声嘶力竭之感。如果声音太低又很难听清,导致影响教学效果。

 (3)语言要精练:讲课要抓中心,不说废话和多余的话,给学生干净利索的感觉。

 (4)洪课可以适时插入一些风趣、幽默的话,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3、与学生谈话:

 (1)提前通知,有所准备。谈话最好提前与学生打招呼,让学生有一个思想准备,这既是一种礼貌,又是对学生的尊重。

 (2)热情迎候,设置平等气氛。举止端正,行为有度。谈话时,语气要平和,要有耐心,不要高音量、不反唇相讥,应表现出良好的道德修养。

教师礼仪与教师形象 篇2

 第一计:每天在出门前再次照个镜子,确认自己的服装仪容是否整齐干净。

 第二计:多留意一些时尚信息,可以改善衣服样式及颜色的搭配,让你穿的衣服看起来更有朝气。

 第三计:留心一些不雅的小动作,可以让你的举止礼仪更加的得体。

 第四计:多充实一些教学课堂外的知识与技能,展现你另一方面的才华。

 第五计:善加练习一些口语表达如:念报纸等,不但可以让你口语正确有助教学,也能更好地侃侃而谈、口若悬河。

 第六计:每天回顾3—5个自己表现得不错的地方或事件,适时地鼓励自己增加自信心。

 第七计: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多加冷静思考与替别人想想,以和平的方式解决纷争。

 第八计:别把个人的不良情绪带给学生、家人或同事,迁怒别人只会为你的人际关系带来副作用。

 第九计:言行举止应当一致且时时注意时间,切勿迟到早退,做个学生的好榜样。

 第十计:与人交往首重诚意待人,带着敷衍别人或心不在焉的心态无法赢得别人的信赖与尊重。

 第十一计:面对别人的要求时凡事三思而行,答应别人的事一定尽力做到。

 第十二计:笑脸对人、广结善缘,切莫在人背后道人是非、心生妒忌说人闲话。

 在现在的课堂中,师生互动更加的频繁、广泛,学生问住老师也是一件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事情,在这个时候也需要教师放下身段去问,也就是说现在才真正的体现了孔子曾经说过的:“教学相长”的教学理念。

 1、传统形象受挑战:俗语中的“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是多少年来教师最典型的文化特征。但是随着文化资源的丰富,知识的迅猛发展和不断老化的现实,教师的传统形象受到了时代发展的严峻挑战。这就要求教师们要不断学习并随时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

 2、教学相长成潮流:随着互联网在全球的风靡,互联网已具备了改变整个世界的能量。在我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我经常跟学生说,老师不是神,老师不是什么都懂,你们可以在我的课上质询我,但是老师也有权利在我给予你们的回答中说“不”。当然这个“不”是暂时的,我会随后去学习去弄明白,然后咱们再在一起讨论,这就叫教学相长。

 3、刻板书匠被淘汰:大众传媒的发展,使学生成为了文化资源的拥有者,因此要求教师给学生的文化展示与交流提供时空和机会;国家一再强调的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时代要求,以及学生个性差异,更要求教师改变教书匠的刻板形象,谁不自觉、主动投身到改革大潮中,谁就将被历史所淘汰。

 放下老师的“架子”

 英国一位同行的故事,更发人深省。

 这位英国老师调任一个差班的班主任,这些孩子都很调皮,爱捣蛋。老师第一堂课就跟他们玩,玩得天昏地暗。下课了,老师对他们说:“孩子们,你们要是把学习成绩搞上去,我就去吻校外牧场里的一头猪。”这些调皮的孩子问:“老师,这是真的吗?”老师说:“而且我要吻的是一头你们认为最大的母猪。”孩子们都希望老师去吻一头猪。

 从那天起,他们的课堂纪律变好了,学习积极性变高了。即使有贪玩的,别的孩子也会提醒:“难道你不希望看到老师去吻那头肥猪吗?”半年后,孩子们的学习成绩有了很大的进步。

 圣诞节的前夜,孩子们对老师说:“老师,你可以去吻那头猪了吗?”老师说:“当然可以。”于是,老师带着这群孩子穿过公路,来到牧场。孩子们在猪圈里找到了一只特大特肥的猪。老师走近那头肥猪,轻轻地吻了它。孩子们在猪圈外笑得前仰后合。

 这个异域故事,在一些老师听来可能觉得荒唐可笑,可能还不以为然——作为一名教师去亲吻一头猪,成何体统!我们一些老师之所以不能一下子接受它,除了风俗民情中外有别之外,可能更多的还是由于我们执着固守的教育理念。因为我们自有一套教师观。

 自古以来,教师的地位虽然不高,却特别讲究尊严;收入不丰,却特别崇尚斯文。教师的举手投足总带着“人师”的味儿,半点也苟且不得。庄重圣严,凛然可畏,仿佛就是教师永恒的标签。

教师礼仪与教师形象 篇3

 库珀在他的书《教师的言语交际行为》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美国一位八年级的学生说:“我们班曾经有一位女英语教师。她的仪表让我们无法学习下去。她长相标致、体态轻盈,还爱穿着紧身裙。我们从一开始就陶醉于她那迷人的外表而无法学习下去。整整一年中,教室里总是乱糟糟的。我们班成了吵吵闹闹、纪律涣散的乱班,这位教师没有办法来驾驭课堂。现在回忆起来,我认为这位教师的学识水平并不低,当时我们对这一点是怎么看的现在却记不清了。然而,有一点我是忘不了的,那就是,她的仪表举止使我们怎么也摆脱不了她的诱惑力。”

 教师站在讲台上面对学生时,在仪表礼仪方面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谭老师建议——着装不要过于性感,尤其是面对青春期的孩子时更是如此。例如,女老师衣服不要过紧、过短、过露;男老师夏天的服装,上衣要有领有袖,如果不是在操场活动,上课时总得要穿条长裤才好。

 有人说 “教养体现于细节,细节展示素质,细节决定成败。”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光荣职责。教师礼仪的修养如何,不仅直接影响其教学效果,而且会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中传播人类文明的效果。“教师礼仪”即教师尊重自己,尊重学生的规范的表现形式。

 当教师最重要的就是要诚信、守礼,这也是人的品德的形成。受教育者要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还是品德。教师在传播知识的过程中,他的性格、品德包括价值观都会影响到学生的成长。

 现在的教师队伍当中有很多的年轻人,他们有的赶时髦穿着奇装异服,梳着怪发在学生当中穿来走去,给学生带来了很不好的印象,也迫使一些学生进行效仿。

 党中央颁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也明确指出:“开展必要的礼仪、礼节、礼貌活动,对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有着重要的作用。”可见,礼仪是现代人必备的素养,是一个人立足社会,成就事业,获得美好人生的基础,更是一名老师作为人师的基础。

 近年来,通过师德建设,教师的礼仪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与教师礼仪相悖,乃至缺乏起码的礼仪常识的现象在教师队伍,尤其在青年教师身上还大量存在,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比如公共场合语言粗俗不文明;不尊重学生,时常挖苦讽刺或冷漠疏远;对学生的提问、问候随便应付或干脆置若罔闻;上课时接听、拨打手机;在教室内吸烟、随地吐痰;形象举止过于随意或浓妆艳抹、过于修饰,等等。这样的教师怎能有威信?怎能成为学生的学习榜样?又怎能很好地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

 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学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对照。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理应从思想上认清自身肩负的责任,明白“教育无小事,教师无小节”的深刻内涵,意识到自己的品德情操、处世态度、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学生。

 如果每一位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每一所承担着教育重任的学校都能从根本上认识到这一点,并且努力地提高、培养教师自身礼仪修养,必将对造就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推动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起着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教师礼仪的基本特征:

 1、师资──所谓:教不严师之惰。要有一技之长、人格魅力,激发学生对他所传授的知识、科目的兴趣。

 2、师表,语言、心灵、仪表、行为都要美。楷模就要思圆行方。一切都应该是美的──契坷夫。

 3、师德,讲职业道德,要忠于祖国,要热爱人民,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爱护学生。

 4、师心,即爱心,不能辜负党和国家对我们的期望。正如毛泽东所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要把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的工作中,转化为实际的效果,不能恣意妄为,信口开河,不能朝思暮想。

 教师应注意的问题是:

 1、严于律己。

 2、以学生为本,摆正和学生的位置。

 3、要有自知之明,发现自己的不足、有学习的意识,内强素质,外造形象。

 给女老师的建议:

 1重质不重量,服装的质量对衬托你的身份地位是至关重要的。别买那些看似高档却价钱便宜的衣服,也许洗过一水就变形了;更别买冒牌名牌,那会降低你的人格。如果经济不宽裕,宁可少买,也要买好的。

 2太时髦的衣服会很快过时,偶然新潮一下可以,变成自己的喜好那就成了夸父追日。

 3穿衣一定要讲究色彩的搭配,一是与自己肤色的配合,二是服装本身色彩的配合,三色原则(全身上下不超过三种颜色)一定要遵守,否则变成花蝴蝶。如果这方面不内行,最好的办法是多问问周围的同事。

 4露背、低胸及露肚脐等过于性感的服装不能穿。在成年异性面前,“性感”属于美感,但在未成年的孩子们眼中,“性感”则多与“下流”有关;在家长面前呢,即使他认为你美丽动人,也还是不愿意相信你能带好他的孩子。

教师礼仪与教师形象 篇4

 幼教仪容仪表

 原则:自然和谐、秀外慧中

 (一)、女士着装六不原则

 1、衣服不允许过大或过小。

 2、不允许衣扣不到位。

 3、不允许不穿衬裙。

 4、不允许内衣外观。

 5、不允许随意搭配。

 6、不允许乱配鞋袜。

 (二)、日常服装五忌

 1、忌露 2、忌透 3、忌紧 4、忌异 5、忌乱

 (三)、服装的配色艺术——三色原则

 1、西服、衬衫、领带、皮鞋、手帕、袜子等不超过三个色系。

 2、小三色:手表带、腰带、皮鞋颜色要力争一致,至少是一个色系的。

 服饰的色彩哲学

 黑色:神秘 白色:纯洁 **:炽热 大红:活力 粉红:柔和、温馨

 紫色:高贵 橙色:快乐 褐色:谦和 绿色:生命 浅兰:自信 深蓝:自信

 灰色是中间色,象征中立、和气

 具体要求

 1、头发——前不挡眼后不披肩,过肩长发应束起或盘起,发型不夸张,不理过短的头发,不染夸张彩发(如:红、蓝、金黄等)。

 2、手部——勤洗手、勤剪指甲,不留长指甲,不涂色彩鲜艳的指甲油。

 3、面部——牙齿洁白,口腔无异味;保持眼部整洁,不戴墨镜和有色眼镜。

 4、妆容——日常生活化妆自然大方淡雅,与肤色相配,杜绝浓妆,不使用气味过浓的化妆品。

 5、着装——柔和大方、便于活动。不穿吊带背心、超短裙等过于暴露或透明的服饰。

 6、鞋子——带班时不穿拖鞋、赤脚,当班时间穿平底鞋。

 7、佩饰——带班时不佩带戒指、耳环和耳钉及太夸张复杂的胸饰,所戴佩饰应符合卫生和安全要求。

 幼教行为举止

 原则:自然规范、亲切优雅

 具体要求

 1、脸部——真诚微笑,神态自然,给人亲切、和蔼、可信之感,不故意掩盖笑容,忌面色阴沉、横眉立目。

 2、眼神——亲切有神,转动幅度适宜,合理分配目光,让每个幼儿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不可长时间凝视一名幼儿。

 3、守时——按时上下班,参加各类会议及活动不迟到、早退。

 4、坐姿——入座起座左入左出,动作轻缓,面对幼儿坐姿端正,双腿并拢,上身正直,双手自然摆放。

 5、站姿——身体挺直,挺胸收腹,抬头沉肩,双腿靠拢,双目平视,双手自然垂放,或交握在腹前。

 6、走姿——上身正直不动,双肩平稳,重心前倾,速度适中,步幅恰当,轻手轻脚,忌连蹦带跳或步履过缓,不可多人并排而行。

 7、蹲——身体直立,双膝靠近,臀部向下,脚掌支撑,不可在行走中突然下蹲。

 8、手势——准确适度、自然大方,忌拘谨僵硬、当众搔头、抓痒,带班时不双手交叉抱臂或双手后背。

 教师良好的举止将给每位经过您身边的人们带去优雅和气度。

 1、体态(站姿、走姿、坐姿、交谈姿式手势):姿态端正、大方、自然、规范。

 ⑴体态挺拔,站立自然,挺胸收腹,头微上仰,两手自然下垂,面带微笑;

 ⑵走姿稳健轻快,头正胸挺,双肩放平,两臂自然摆动,双目平视,不左顾右盼,随时问候家长、同事和幼儿;

 ⑶手势自然、适度,曲线柔美,动作缓慢,力度适中,左右摆动不宜过宽;

 ⑷交谈姿态以站姿为主(忌双手抱胸前、靠墙、歪斜、双手插在口袋里),自然亲切,对幼儿可采取对坐、蹲下、搂抱,尽量与交谈方保持相应的高度。

 2、良好行为

 ⑴办公——保持安静、集中精力、抓紧时间、认真书写、分析思考;讨论问题应轻言轻语。

 ⑵接待家长——起身迎送、微笑问候、点头示意;询问了解、提供帮助、反映问题。

 ⑶带班教学

 坐姿——面对幼儿端坐,双腿并拢,上身正直,双手自然摆放,或左手搭右手放膝盖上。(忌:坐幼儿桌子,翘二朗腿,腿伸得很长妨碍行走)

 指示行动——指示幼儿时用语言加手势提示,或牵着手引领指示,不拉扯身体和衣服,不随便用手指点。

 班务行动——轻声缓步,不影响幼儿的学习休息。幼儿午睡时不聊天、不打电话。

 (忌:始终握着茶杯、入园离园时坐着接待幼儿,扔书本)

 师幼互动——热情温和、积极应答、仔细观察、不断提示、给予评价、鼓励欣赏。

 ⑷日常办公

 遵守时间——按时上下班,有事(病)请假,带班不离岗,不因私随意换班。

 升旗仪式——立正、表情庄重、不说话、行注目礼。

 (忌:身体歪斜、双手插在口袋里、手背后或抱胸、交头接耳、嬉笑逗闹等)

 对待工作——积极完成,忌消极怠工、拖拉推诿、等靠依赖、胡乱应付等。

 学习开会——准时到会、专心聆听、认真做笔记、真诚交流、手机静音、适时鼓掌。

 (忌:讲闲话、发短信、乱丢纸张、拍桌摔物、随意进出、结束时椅不还原等)

 使用物品——轻拿轻放,节约水电,按需用电,及时关水,忌损坏浪费。

 环境卫生——有序停放车辆,自觉保持环境卫生,不扔垃圾、不随便张贴等。

 生活用餐——文明用餐,离开时主动清理桌面、座椅归位。

 (忌:挑选食物,乱扔剩饭菜,高声谈论)

 ⑸接待领导佳宾或来访者

 接待领导佳宾,在大门予以热情的欢迎,主动握手问好,在客人的前侧引导进入接待室,请坐,沏茶。

 介绍贵宾,按介绍的先后顺序——“尊者居后”,男先女后、主先客后,如果双方都有很多人,要先从主方职位高者开始。

 客人临走,相送至园门外,(客先伸手)握手再见,并表示对其到访的感谢和再次的欢迎。

 值班人员对来访者主动问好,询问来访原因,提供帮助和联系,礼貌的请来访者登记。

教师礼仪与教师形象 篇5

 摘 要:随着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日益被社会各界所认可,教师形象也随之得到提升。采用文献综述的方法,对教师形象的概念进行了定义,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与论述。

 关键词:教师;概念;进展

 学校向来被认为是人类社会良心之所在,教师更是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个国家教师形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乃至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教师通过自身良好的教师形象示范,教育与熏陶学生,为社会和谐、蓬勃发展奠定基石。

 一、相关概念界定

 在我国,关于教师形象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对这一名词学术界众说纷纭,尚无权威定义,人们仍未达成统一认识。

 周雁总结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观点,认为“形”与“象”二者的关系是:以形示象,以象表意。如果说“形”是事物构成的内在骨骼,那么“象”则是情状组合的表现、肌理和面貌;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形象是指“能引起人们思想和情感活动的具体形状或姿态”,或指“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有的学者认为:所谓形象就是指个体的表现,是个体在外表、行为、知识、修养、道德以及个性品质等内外特征一起显示于外的综合表现,是个体展现给社会大众的整体印象;有的学者认为:形象是能够引起人们的思想或情感活动的具体形态或姿态,是事物表现在外面的、被感知或者凭借感知所做出的判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可作如下理解:形象是某一客观事物呈现出的现象,被社会大众感知后所形成的整体评价或印象。

 那么,何谓教师形象呢?有的学者将其定义为:能够引起人们认知并进而做出看法,对教师内在与外显诸因素的总和;有的学者指出,教师形象是教师的信仰、价值观与教学知识或者是作为教师对自己的观点、看法,教师形象在很大程度上源自于他们的经验;还有的学者则认为:教师形象是教师社会地位和教师素质、能力等的总体等等。

 结合国内外学者的诠释,笔者认为,所谓教师形象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作为教师角色的个人和群体在教育教学活动及社会生活中被社会大众感知后所形成的整体评价或印象。

 二、国内关于教师形象研究的进展

 我国关于教师形象的论述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如孔子的“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韩愈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等。不同的时代和社会,人们对教师形象也有不同的认知与评价。我们可从对教师形象的隐喻性陈述中窥其一斑。如,以“桐子”隐喻:汉代杨雄云:“师哉!师哉!桐子之命也”,这说明教师与儿童的命运息息相关;以“蜡烛”隐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以“工程师”隐喻,将教师喻为灵魂的塑造者。

 此外,还有少量有关教师形象的实证性研究,如范希甄的《小学生喜爱的教师形象》(2000)、陈志坚的《当大学生心目中的体育教师调查研究》(2004)、袁晓琳等人的《中学生心目中的教师形象研究》(2005)、杨慧敏的《大学生对教师角色期望的调查研究》(2007)等。

 综上所述,我国关于教师形象问题领域的研究尚未成熟,并且理论性研究居于主流地位,运用实证性测量开展的研究极少。因此,我国学者不仅应在理论层面增强对“教师形象”的研究力度,更应加大定量视角的研究,以便为未来进一步深入研究此问题奠定一定的基础。

 三、国外关于教师形象研究的进展

 教师形象一直是国外教育学者的关注焦点之一,其中对此问题的研究较具代表性的国家有美国、日本、英国等。

 如日本:近代以来,日本不断更新教师形象,将教师形象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教师圣职者”引向70年代以来的“教师专业者”,这种差异明显的教师观,集中体现了不同时代理想的教师形象和教师养成制度。目前,日本对教师形象的要求是不仅要善于传授知识,具有教育者的使命感,热爱教育工作,而且要研究教育、教学问题,理解人的成长和发展的理论和学科专门知识,富有教养,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是解决道德教育问题的能力。

 四、启示

 教育与社会相适应,所包含意义的另一方面是教育必须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起作用,也就是为社会的发展服务。教育工作是传播人类文化的重要途径,其好坏不但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数量,对社会发展也起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而教师正是教育工作开展的执行者,肩负着传播知识和文明的责任,承载着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使命。因此,正确认识教师工作的性质,尤其是教学工作的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做好教师管理工作,对于推进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教师形象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等都有很深的影响。作为一名教师应时刻注意自身形象,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科学的知识、做人做事的道理,更要不断发展完善自我。首先,要有崇高的职业道德素养。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教师应遵守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要求教师必须爱岗敬业,认真负责,严谨治学,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其次,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底蕴。教师必须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并站在所学领域的高峰,了解本领域研究的最新进展;再次,要有热爱学生之心。教师既要传授知识、热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又要允许学生对权威的质疑,不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以仁爱之心去教育学生。最后,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师应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

路遥散文随笔

在茅盾文学奖颁奖仪式上的致词

非常感谢评委们将本届茅盾文学奖授予我们几个人。本来,还应该有许多朋友当之无愧

地集成受这一荣誉。获奖并不意味着作品的完全成功。对于作家来说,他们的劳动成果不仅

要接受当代眼光的评估,还要经受历史眼光的审视。

以伟大先驱茅盾先生的名字命名的这个文学奖,它给作家带来的不仅荣誉,更重要的是

责任。我们的责任不是为自己或少数人写作,而是应该全心全意全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

神需要。我国各民族劳动人民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壮丽的生活,也用她的乳汁育了作家艺术

家。人民是我们的母亲,生活是艺术的源泉。人民生活的大树万古常青,我们栖息于它的枝

头就会情不自禁地为此而歌唱。只有不丧失普通劳动者的感觉,我们才有可牟把握社会历史

进程的主流,才有可能创造出真正有价值的艺术品。因此,全身心地投入到生活之中,在无

数胼手胝足创造伟大历史伟大现实伟大未来的劳动人民身上领悟人生大境界、艺术的大境界

应该是我们毕生的追求;因此,对我们来说,今天的这个地方就不应该是终点,而应该是一

个新的起点。

谢谢。生活的大树万古长青

我感评委们将本届茅盾文学奖授予我和另外几位尊敬的同行,就我个人而言,获此殊荣

并不平静。毫无疑问,还有许多朋友本应该当之无愧地受这一荣誉。

获奖并不意味着一部作品完全成功,因为作家的果不仅要接受现实眼光的评估,还要经

受历史眼光的审视。

在当代各种社会思潮艺术思潮风云涌的背景下,要完全按自己的审理想从事一部多卷体

长篇小说的写作,对作家是一种极其严竣的考验。你的决心,信心,意志,激情,耐力,都

可能被狂风暴雨一卷而去,精神随时都可能垮掉。我当时的困难还在于某些甚至完全对立的

艺术观点同时对你提出责难不得不在一种夹缝中艰苦地行走。在千百种要战胜困难中,首先

得战胜自己。

但是,我从未感到过劳动的孤立。许多同行和批评界的朋友曾给过我永生难忘的支持和

透彻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我深切地体会到,如果作品只是顺从了某种艺术风潮而博得少数

人的叫好但并不被广大的读者理睬,那才是真正令人痛苦的。大多数作品只有经得住当代人

的检验,也才有可能经得住历史的检验。那种藐视当代读者总体智力而宣称作品只等未来才

大发光的清高,是很令人信服的。因此,写作过程中与当代广大的读者群众保持心灵的息息

相通,是我一贯所珍视的。这样写或那样写,顾及的不是专家们会怎样说,而是全心全意地

揣摩普通读者的感应。古今中外,所有作品的败笔最后都是由读者指出来的;接受什么摈弃

什么也是由他们抉择的。我承认专门艺术批评的伟大力量,但我更尊从读者的审判。

艺术劳动应该是一种最诚实的劳动。我相信,作品中任何虚假的声间可能瞒过批评家的

耳朵,但读者能听出来的。只要广大的读者不抛弃你,艺术创造之炎就不会在心中熄灭。人

民生活的大树万古长青,我们栖息于它的枝头就会情不自禁地为此而歌唱。

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我对中国这膛村的状况和农民命运的关注尤为深切。不用说,这

是一种带着强烈感情色彩的关注。“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土地爱得深

沉……”(艾青)是的,生活在大地上这亿万平凡而伟大的人们,创造了我们的历史,在很

大的程度上也决定着我们的现实生活和未来走向。那种在他们身上专意寻找垢痂的眼光是一

种浅薄的眼光。无经政治家还是艺术家,只有不丧失普通劳动者的感觉,才有可能把握住社

会生活历史过时程的主流,才能使我们所从事的工作具有真正的价值。在我的作品中,可能

有批判,有暴露,有痛惜,但绝对不能没有致敬。我们只能在无数据胼手胝足创造伟大生活

伟大历史的劳动人民身上而不是在某几个新的和古老的哲学家那里领悟人生的大境界,艺术

的大境界。

《平凡的世界》对我来说已经成为过去。六年创作所付出的劳动,和书中那些劳动动者

创造生活所付出的艰辛相比,不值一提。但是,我要深深地感谢《花城》文学杂志社会及谢

望新,《黄河》文学杂社及珊泉,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部及叶咏梅,特别感谢中国文联出版公

司及本书的责任编辑李金玉,他们热情而慷慨地发表、播出和出版了这本书,才从书中的故

事又回到了创造这些故事的人们中间。作家的劳动

我在文学创作方面的劳动历史并不长,这里所谈的只是一些肤浅而零碎的认识。

一个人想搞创作,一开就想接触一些创作方面的理论和技巧,这是必要的。但是,有一

个重要的问题往往容易被忽视,这就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文学创作这种劳动。

搞文学,具备这方面的天资当然是重要的,但就我来说,并不重视这个东西。我觉得,

作品在某种意义上,不完全是智慧的产物,更主要的是毅力和艰苦劳动的结果。

从工作特点来看,作家是个体劳动者。这种独立性的劳动非常艰苦,不能指靠别人来代

替。任何外在的帮助,都不可能缓减这种劳动的内在紧张程度。有时候,一旦进入创作过程

(尤其是篇幅较大的作品),如同进入茫茫的沼泽地,前不着村,后不靠店,等于一个人孤

零零地在篇纸上进行一场不为人所知的长片。时不时会垮下来,时不时怀疑自己能否走到

头,有时,终于被迫停下来了。这时候,可能并不是其它方面出了毛病,关键是毅力经受不

住考验了,当然,退路是熟悉的,退下来也是容易的,如果在这种情况下被困难击败了,悲

剧不仅仅在这个作品的失败,而且在于自己的精神将可能长期陷入迷惘状态中,也许从此以

后,每当走到这样的“回心石”面前,腿就软了,心也灰了,一次又一次从这样的高度上退

下来,永远也别指望登上华山之巅。遇到这样的情况,除过对自己所写的东西保持清醒的头

脑以外,最重要的就是要咬着牙,一步一步向前跋涉,要想有所收获,达到目标,就应当对

自己残酷一点!

文学创作的艰苦性还在于它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任何简单的创造都要比复杂的模仿困

难得多。平庸折作家会反复制造出一堆又一堆被同样平庸的评论家所表扬的文学废品,而任

保一个严肃认真的作家,为寻找一行富有创造性的文字,往往就像在沙子里面淘金一般不容

易。如果说创作还有一点甜头,那么,这种甜头只有在吃尽苦头以后才能尝到。

为了适应这种艰苦的、创造性劳动的需要,我们必须一开始就培养自己的优良品质。

首先要有坚强的性格。一个软弱的人不能胜任这个长期艰苦的劳动。性格的坚定是建立

在信仰的坚定这个基础上的。

一个人要是对社会、事业等等方面没有正确的认识和坚定的信仰,也就不可能具有性格

的坚定性。而一个经常动摇的人怎么可能去完成一项艰难困苦的事业?

性格也不完全是天生的,主要是在长期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我们不仅应该在创作实践

中,更重要的是应该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寻找困难,在不断克服各种困难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

性格,不要羡慕安逸和乐,不要陶醉在一时的顺利和胜利中,我们应该不断地强迫自己自找

苦吃。

对生活应该永远抱有热情。对生活无动于衷的人是搞不成艺术创作的。艺术作品都是激

情的产物。如果你自己对生活没有热情,怎么能指望你的作品去感染别人?当然,这种热情

决不是那种简单的感情冲动。它必须接受成熟的思想和理智的指导。尤其是在过入艺术创造

的具体过程中,应该用冷静的方式来处理热烈的感情,就像铁匠的锻造工作一样,得把烧红

的铁器在水里蘸那么几下。不管怎样,作家没有热情是不行的,尤其是在个人遭到不幸的时

候,更需要对生活抱有热情。

应该有自我反省的精神,如果说,一个人的进取精神是可贵的,那么,一个人的自我反

省精神也许更为可贵。尤其是搞创作的人,这是一个最重要的品质。一个对自己经常抱欣赏

态度的作家是不会有什么出息的,应该经常检讨自己,要有否定自己的勇气。有些人否定别

人很勇敢,但没有自我否定的力量,而且对别人出自诚心的正确批评也接受不了,总爱上别

人抬举自己。人应该自,但不要连自己身上的疮疤也爱。要想成就自己的事业,就要不断地

进行自我检讨,真诚志听取各种人的批评意见;即使别人的批评意见说得不对,也要心平气

静地对待。好作品原子弹也炸不倒,不好的作品即使是上帝的赞赏也拯不了它的命运。这个

真理不要光拿来教育别人,主要教育自己为好。

总之,文学艺术创作这种劳动,要求作家具备多方面的优秀品质。在塑造艺术形象的过

程中,同时也塑造自己。艺术创作这种劳动的崇高决不是因为它比其他人所从事的劳动高

尚。它和其它任何劳动一样,需要一种实实在在的精神。我们应该具备普通劳动人民的品

质,永远也不丧失一个普通劳动者的感觉,像牛一样,像土地一样的贡献。传大的歌德曾经

过样说过:“对于一个从不断的追求中体验到欢乐的人,创造本身就是一种幸福,他所创造

的财富却没有意义。”这是一个劳动者更高的精神境界,愿我们大家都喜欢这句话。病危中

的柳青

为了塑造起挺拔的形象来,这个人的身体现在完全佝偻了。他本来就不是一个体格魁梧

的人,在进行一生紧张繁忙的艺术创造后,加上越来越危急的病情,身板单薄得风能吹倒。

整个躯体像燃烧过熊熊大火的树木,变得干枯而焦黑,一切生命的嫩枝叶似乎看不见了。

严重的哮喘使得他喉管里的出气像破风箱发出的声音一,让站在他面前人也压抑得出不

上气来。胸脯是完全塌陷下去;背却像老牛脊背一般曲折地隆起来。整个身子躬成了一个问

号。

这就是他吗?这就是那个令人敬仰羡慕的艺术家吗?

这就是他。此刻,他正蜷曲在西安陆军医院内科二楼一间普通病房里,时不时就喘成了

一一团。体重肯定已经不到一百斤了,从袖筒里和裤管里伸出来的胳膊腿,像麻杆一般纤

细。

探讨他的人看见他住在这么简陋狭窄的病房里,都先忍不住会想:这样一个有成就、有

影响的作家,又害着如此严重而危急的气管炎和肺心病,再不能得到条件更好的治疗环境

吗?

得不到了。病危的作家先后提出的一些小小的愿望,都遭到了傲慢的冷遇和粗暴的拒

绝。他甚至在中国西北这个最大城市里,一直连一间有取暖设备的住房都找不到,而在几年

前,周恩来总理就作了关怀这个人健康的指示,结果也全然未被某些人当成一回事。在这些

“官”的眼里,这个受人爱戴的艺术家充其量只是个“写书匠”,值得他们这样大的“人

物”关心吗?作家的病情眼看一天天恶化了,可他的医疗和生活一点也不能得到改善。有时

候,竟然得靠儿女们用架子车拉着他穿过车水人流的繁华闹市,才能到医院里去看病。

这个一生倔强的老头现在已经到了生命垂危之际,难道让他自己东跑西颠求人“走后

门”吗?

此刻,这个孤独的、病危的老年人,衰败的身体里包藏着一副坚硬的骨头,傲然地躺在

这间暖气不足的病房里。脚地上放着一个儿子自做的拳头大的电炉子。热一热饭菜,烤一烤

冻僵了的手。

在这里,他仍还是那身农民式的穿戴——正如讲究衣著的人把质地很差的布也要设法做

成毛髦服装一样,他把“的克良”也裁成了这种老百姓的式样。一双脚是很小的,甚比有些

女同志的脚还要小。头却是很大的,尤其是前额的宽阔在一般人中间是少见的。几道深刻的

皱镂刻在光光的脑门上,像海浪留在岩石上的痕主迷一样——谁知道那里面藏着多少生活风

暴的记录呢?

要是细心的人,就会观察到全右手的指头明显地弯曲了许多,像有什么痼疾似的带着不

能看见、只能感觉到的痉挛,松懈向外撇着——这分明是一只疲劳过度又不能得到良好休息

的手。一副金丝边的蚂昨腿眼镜,用绳子在光头的勺上挽结住,如同小市镇上常见的钟表修

匠一样逗人。只在上唇上那一撇鲁迅式的浓黑的髭须,才给人一种学和艺术家的风度。

不过,智慧的光芒就是在这张老农似的脸上也是掩饰不住的——它时刻都在那两片镜子

后面辉煌地闪耀着。这是一双无法描述的眼睛。就是在病痛的折磨中,仍然放射着光彩;尖

锐、精明,带着一丝审度和讽刺的意味。这双眼睛对任可出现在它面前的人和事物,一边观

察、分析、归纳,一边又同时在判断、抽象、结论——而所有这一切好象在一瞬间就都完成

了。

除过眼睛透露出内心的生机外,这个蜷曲在病榻上的人,现在看起来完全是一副弱不禁

风的样子。第一次看见他的人,谁能象得来他曾多次穿越过战争的风暴,尔后在皇甫村的田

野里滚爬了十几个年头,继《种谷记》和《铜中铁壁》之后,又建造起像《创业史》这么宏

大的艺术之塔呢?人们更难想象,在文化革命中,他这副身板怎么能经受得住连续不断的游

街和“喷气式”的折磨?还有用说爱人被整死所造成的精神上的摧残了?

但这一切他挺过来了。他进行过巨大创造;也经受过巨大的创伤。他时不时被拉进医

院,随后又迈着有力的步伐着有力的步伐走到美好的或者险恶的生活中来。

现在,他又痛苦地蜷曲在他一生所讨厌的地方了。他自己感觉得来,这次的病情预兆着

不祥,生命的终结也许是指日可待了。在这样的时候,作为一艺术家,他是有理由为自己已

经创造出的东西骄傲的:在我们已有的文学基础上,他自己新建筑起来的艺术之塔似乎要比

他同时代任何人的建筑要宏大和独特一些。真的,在我国当代文学中,还没有一部书能像

《创业史》那样提供了十几个乃至几十个真实的、不和历史上和现实中已有的艺术典型相雷

同的典型。可以指责这部书中的这一点不足和那一点错误,但从总体上看,它是能够传世

的。在作家逝世一年后的全国第四次文代代会上,周扬同志所作的那个检阅式的报告在谈到

建国以来长篇小说的成就时,公正地把《创业史》列到了首席地位。是的,在没有更辉煌的

巨著出现之前,眼下这部作品是应该占有那个位置的。

但此刻躺在陆军医院里的这个人,并不认为他的创造应该在生命结束之前的现在就停

止。不,这个坚强的***人和创作欲望强盛的艺术家,决不忙着就写他的“墓志铭”。他

用平静的声音幽默地向他的医生提出一个“建议”:“主上我再活几年吧。”这并不是为了

贪生,他紧接着前面的一句话,大动感情地呼喊:“好让我把创业史写完呀!”不难看出,

诗人最大的痛苦不只是在于自己的命,而在于他不能完成的事业!这是一个真正的悲剧。试

想:如果不是那十年的动乱和疯狂,搁置了他的创作,弄坏了他的身体,他的《创业史》按

原来的计划本来早已经完成了,而且作为一个成熟了的作家,如果他保持着原来的身体状

况,谁能想象他还会给我们留下些什么!

尽管他忍不住痛苦地向医生求助,但他自己也明白的知道,他的《创业史》是写不完

了。尽管如此,这个党性极强的***人和具有使命感的艺术家,决不在他生命终止他自己

的创业历史。他知道,眼下,他自己的创业史和他所写的《创业史》,都还是不完全的史

诗。他同时也意识到,即就是《创业史》一书不能完成,作为他自己人生道路的创业史应该

是一部完整无缺的史诗。

不屈的叙事诗认正是抱着这个伟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尽管重病缠身、危在旦夕,他

仍然在这间冷冰冰的病里,让自己衰败的身心燃烧起了熊熊的大火;他要让生命在最后的一

瞬间爆出耀眼的光芒——如同彗星在黑暗中消失之前那样。

他伏在窗着那破旧的圆桌前,比以往更使劲的用蝇头小楷,连明昼夜地建造他未完工、

也完工不了的宏传建筑。蜡黄的脸上,亮晶晶的汗珠,一串一串地淌下来,枯瘦而颤索的手

指揩也揩不及。此刻,他就像一个笮于收麦季节的关中农夫一般和繁忙。他用越来越运用自

如的笔,在已经勾划过了的画布上,更出色的涂抹着五颜六色的农村生活;用灵巧熟练的艺

术雕刀再一次精雕那些已经令从惊叹的人物肖像。

原来的那一大群人物继续在蛤蟆滩、下堡村那一喧喧嚷嚷,翻天覆地;而梁生宝、郭振

山等人已经被作家引到了渭原县城——好腾出空子让二流子兵痞白占魁闹个事端吧!让梁大

借此到黄堡镇碰头耍赖吧!让冯有万发火吧!让高增福发愁吧!

让消息传到渭原县的三干会上吧!让郭振山畅快地笑吧!然后再看梁三所称作他的“伟

人”儿子怎样平息这场纠纷……

所有象色都被这个匠心高超、病入膏盲的“导演”拉到了另一幕大剧之中;观众在前几

幕剧中已经熟悉的人物在新一幕中陆续登场;而从没露过面的人物又耀夺目的相继出现……

他一边喘息着,一边赂口里喷着药剂,吞着药丸,一边统帅着《创业史》里各种阶级、

各种类型的人在他为他们铺设的“道路”上喧嚣地前进着。他把蛤蟆滩上所有的这些人都带

到这个病房里来了。他强迫这些人物进入他的心灵;而他也要固执地走进这些人的心灵中

去。他同时运用戏剧导演家的热情和外科医生式的冷静来对付这群不太听话的“熟人”(他

常称《创业史》里的那些人物为“熟人”)。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他后半辈子大部分时间都

是生活在这一群“熟”中间的。他能离开自己生活中的亲戚朋友,但永远也离不开他所创造

的这些人物,因为“所有这些人都是他的孩子,又都是戴着各种面具的他自己”(引号内为

卢那察尔斯基的话)。

在这些日子里,焦急地关心着作家健康的《延河》文学月刊社的编辑们,时不时听见他

被抬进了抢救室;可他的《创业史》第二部的手稿还是一章又一章不断头的送到编辑部来

了;字里行间,犹闻他一片喘息之声!这就是一个濒临死亡的人创造的迹——啊!我们这些

体格健壮的人又能做出些什么呢?

现在请来看看吧,他是在一个什么样的境况中创造着这些奇迹的——

在这个不到十个平方米的空间里,现在到处摆着维持和抢救生命的医疗器械:立在床头

角里的大氧气瓶,像一颗小型导弹一般矗立;床下是一个汽车轮胎,里面装的也是氧气。

那破旧圆桌靠墙的一边,放着中国青年出版社送的夏杂的雾化喷药器;而在他自己的手

里,还一刻不停的拿着一个带嘴的橡皮囊,过不了几分钟,就要像给自行车打气一般,往中

里喷着止喘的雾剂。各种输氧和输液的皮管子,从这里那里交着伸到他的鼻孔里或者胳膊

上”有些管子一天二十四小时不下身。在这个用皮管子把他和各处众多的器械联接在一起的

房间里,他本为简直就像一部仪器的主体部分。他就牵引着这些“绳索”生活着,工作着。

累了的时候,就蜷曲到床上,或者靠在家里拿来的那把靠背上有个窟窿的破圈破圈椅里。病

情危急时,双目紧闭,喘成一团,脸立刻变得像荞麦皮一般黑青,常常动不动就被护士们抬

进了抢救室——有几次的确过去了,后来又竟然神奇地活了过来。

只要活过来,稍微积蓄了一点力气,他就又伏在那张破旧的圆桌旁边,握起笔,铺开稿

纸,面对着他那些可爱的和可僧的人物,全部神经都高度的集中起来了,就像不久前那个拿

着听诊器站在他面前的医一般严峻。

要是这其间有客人出现在他面前,尽管他是多么的不痛快,但还是立刻把所有创造中的

愉快和肉体上的痛苦都一齐埋藏起来,恢复了他平时惯有的镇定、幽默和乐观的态度。他机

敏的开玩笑;庄严地创造格言和警句;孩子般笑得前伏后仰!

不论是踏破门限的约稿人,还是纷纷来探望病情的亲戚朋友,或是为了虚荣心见一名人

好出去吹牛皮的“文学界的社会活动家”们,他一律都谦虚和善意来接待。

他病得实在说不成什么话了,但总是认真倾听别人说话。

有时他也忍不住一边喘息,一边说了起来。在他高度文雅、遣词酌句、极有教养的谈吐

中,有时冷不丁会冒出来一句他们陕北家乡的粗鲁话。这是一些非凡人物通常都具有的性格

特征。

不论说什么事,讨论什么问题,长期养成的思考习惯,使他对涉及到的一切都采取一种

认真态度。决不因为严重的疾病压身,或者所面对的问题和事情是属鸡毛蒜皮一类,就让自

己的精神和思想处于麻痹松懈状态。哪怕是谈论苹果树的栽培技术呢,他会立刻使自己处在

园艺专家的位置上,动员他所有这方面的知识来参予这种谈话。强烈的好胜心和自信心与严

谨的科学态度和谦恭的领教精神在他身上好并不对立,而恰当的统一起来,然后力争使自己

在讨论的这一个问题领域中,认识比别人领先,立足点比别人站的更高一些。这不是为了显

能。任何一个搞大事业的人就是时时处处这么严格的把自己训练到生活排头兵的位置上。毫

无疑问,在这个人的生活目标中,有一点是很明确的:一时一事都严格训练自己,使自己最

终能跑在同时代同行业人们的最前头。这个个性很强的人,一生都是这样要求自己的——就

是眼下已经快要最后倒下去了,他手里握着氧气瓶,还继续往前跑——他觉得最好是把所有

的“文学健将”肟在他的身后!他并不伸出脚去绊倒跑在他前的人;他只是想用他自己的力

量尽量跑在前面!

现在,这个累得喘成一团的、带着氧气筒的文学“长跑运动员”,在六十年代初显然已

经取得了名列前茅的“名次”,但他仍然在拼命跑着——他自己为自己规定的“冲刺线”还

在遥远的地平线上。他知道他已经永远失去了“冲刺”的机会,但他决不会因此而退下阵

来。他还在遥远的地平线上。他知道他已经就远失去“冲刺”的机会,但他决不会因此而退

下阵来。他殃在正和死亡一分一秒的争夺着时间!

社会上时刻都传递着他病危的消息。这些消息当然很快就被刚见过他的人证实了。的

确。这个人时时刻都处在生命垂危之中!

但他一天又一天顽强地活着,不停地创造着。他雕刻《创业史》里的人物,同时也在雕

刻着他自己不屈的形象——这个形象对我们来说,比他所创的任何艺术典型都具有意义;因

为在祖国将面临的一个需要大量有进取心人物的时代里,他是一个具体、活生生的楷模!

他所住的这个充满各器械的、奇特病房里,唯一的一扇户是朝南开的。在曙色或者暮色

中,他把输氧的皮管用胶布固定在鼻孔里,佝偻着身子,孤独地,若有所念地静静立在窗着

前,向的远方张望;眼前急切地穿过城市南面的一片高楼大厦,寻找云雾缭绕的终南山巅—

—终南山下,正是那熟悉的稻田与麦田交织的田园啊!他在那里的泥土中生活了十几个年

头,可是现在却不能回去了。皇甫村那个他住了十几年的家连同他亲爱的马葳同志(他的爱

人)都在文化革命中被毁灭了——现在那一切都已经成了痛苦的记忆。他现在真像《创业

史》里的单身汉高增福一样带着一种悲壮的性格和一身傲骨率领着他的几个还未成家立业的

“才娃”,在姚士杰、郭世富、郭振山们的冷眼中,不屈不挠地进行艰苦的创业。他坚信地

信仰了一生的事业不会毁灭,就像终南山和终南山下的大地田园永远不会毁灭一样——正因

为如此,他才在这个间不到十平方米的病房里,丝毫也不放弃神圣的使命和职责;全然不顾

即将到来的死亡,仍然继续为已经进笔但还没有完成的一切拼命的奋斗着!

哦,尊敬的柳青同志,面对着病危中的你,我们简直连一句安慰你的话也说不出口来;

你已经孱弱到了这个样子,但你比我们任何人都活坚强。让我们所有的人都站在你的病榻前

面吧,向你致以深深的、但绝不是最后的敬意,请你相信,就是一个最普通的劳动者,只要

他从你的作品和你自己本身所具有顽强的进取精神中,接受过一些有益的教导,他就不会用

鼾声去回答生活的要求!

根据过去的印象和感受写于西安答《延河》编辑部问

问:你在自己的作品中创造过许多艺术形象,你能向读者真实地描述一下你自己吗?

答:自己很难描述自己。其实,我在我的作品中已经自觉和不自觉地袒露过自己。从一

切方面说,我是一个极其普通的人。和大多数人一样对生活抱有最实际的想法,并且根据自

己的条件发挥自己的长处,争聚获得某种成功——对我来说,这往往得通过一连串的失败才

能达到。从来都轻视机遇,而把一切希望建立在自己切实的努力之上。只有诚实地劳动,才

可能收获,这是我的生活信务。当然,在生活历程中,也还和常人一样犯各种错误。

我的最大爱好是一个人苦思冥想。思考的问题和事物广泛而庞杂。当然不都是文学问

题。内心越是活跃和激烈,外表却越是平板和慵懒。相反,外表活跃的时候,内心却在处于

一种相对松弛的状态。思考激烈的时候,路遇熟人,往往忘了礼貌性地打一声招呼,为此总

给别人得出骄傲的印象。加之眼睛近视,平时又不爱戴眼镜,经常遭朋友们抱怨,说在街上

和他们擦身而过竟然视而不见。有时候为避免失礼,行进中如觉有迎面走来,不管是否熟

人,脸上慌忙先做出笑容可掬状。我喜欢生活和艺术中一切宏大的东西,如史诗性著作,交

响乐,主题深邃的油画,大型雕塑,粗犷的大自然景象,未加修葺的古代建筑和观看场面狂

热的足球比赛等。生活习惯随便,几乎到了某种散漫的程度。吸烟无节制,已经到了一种不

可收拾的地步。晚上读书常引起失眠症,但治疗失眠症还靠读书,一直读到书从手中自动失

落为止。

还是开头那句话,自己很难描述自己,正如摄影师给别人照相时,很少顾及自己的形

象。自己的形象最好由别人来描画。

问:你是怎样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在此以

书法,又称“中国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中国汉字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开始以图画记事,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成了当今的文字,又因祖先发明了用毛笔书写,便产生了书法,古往今来,均以毛笔书写汉字为主,至于其他书写形式,如硬笔、指书等,其书写规律与毛笔书写规律相比,并非迥然不同,而是基本相通。基于索本求源(指甲骨文之后),这里重点介绍毛笔书写汉字的规律。只要我们对书法有了“狭义”的理解,那么对领会“广义的书法”也会大有裨益。

从狭义讲,书法是指用毛笔书写汉字的方法和规律。包括执笔、运笔、点画、结构、布局(分布、行次、章法)等内容。例如,执笔指实掌虚,五指齐力;运笔中锋铺毫;点画意到笔随,润峭相同;结构以字立形,相安呼应;分布错综复杂,疏密得宜,虚实相生,全章贯气;款识字古款今,字大款小,宁高勿低等。

从广义讲,书法是指语言符号的书写法则。换言之,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书法己不仅仅限于使用毛笔和书写汉字,其内涵己大大增加。例如,从使用工具上讲,仅笔这一项就五花八门,毛笔、硬笔、电脑仪器、喷枪烙具等种类繁多。颜料也不单是使用黑墨块,墨汁、粘合剂、化学剂、喷漆釉彩等五彩缤纷,无奇不有。过去的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其涵义也大有扩展,品种之多,不胜枚举;从执笔方式上看,有的用手执笔,有的用脚执笔,就是用其他器官执笔的也不乏其人,甚至有的人写字根本就不用笔,如“指书”“挤漏书”等;从书写文种上说,并非汉字一种,有的少数民族文字也登上了书法艺坛,蒙文就是一例;从书体和章法上看,除了正宗的传统书派以外,在我国又出现了曲直(线)相同、动静结合的“意向”派,即所谓现代书法。它是在传统书法基础上,加以创新,突出"变"字,融诗书画为一体,力求形式和内容统一,使作品成为“意美、音美、形美”的三美佳作。在日本不少书家摒弃文字的语言性,树立文字的“形象性”,出现了“墨象”派,以用笔的轻重和徐疾、笔锋的开合及落笔位置的变化等,写出各种形象的文字。这一书派,虽突出“意象”,其字赏之也新颖,但汉字并非都是“形象”字,因此步履艰难,发展受到限制。所有这些(当然不仅是这些),可以看出书法和其他事物一样,也是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着。这一点必须引起书法界人士的高度重视。

当代名家有黄学江,张海,尉天池等。

解释 书法,是一门有法度的高级艺术。重在“法度”!有“法”无“法”,就是书匠和书法家的区别。传统艺术之一。指用毛笔书写篆、隶、正、行、草各体汉字的艺术。技法上讲究执笔、用笔、点画、结构、章法等,与中国传统绘画、篆刻艺术关系密切。有三千多年历史,以商周的金文为萌芽;其后秦篆、汉隶、晋草、魏碑、唐楷、宋行,各擅其胜。

(1) 古代史官修史,对材料处理、史事评论、人物褒贬,各有原则、体例,谓之“书法。”

(2) 文字的书写艺术。亦指书法作品。

(3) 指汉字形体。

(4) 措辞方式。

起源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采。汉字在漫长的演变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方面起着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等重要的社会作用, 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近代经过考证,关于中国文字起源,一般认为在距今约5000-6000年左右中国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时期”,已经创造了文字。仰韶文化因1921年首先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而得名的。近40余年,又陆续有许多发现。

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字,概括起来有三大类型,即表形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汉字则是典型的在表形文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表意文字。象形的造字方法即是把实物画出来。不过画图更趋于简单化、抽象化,成为突出实物特点的一种符号,代表一定的意义,有一定的读音…… 我们的汉字,从图画、符号到创造、定型,由古文大篆到小篆,由篆而隶、楷、行、草,各种形体逐渐形成。在书写应用汉字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世界各民族文字中独一的、可以独立门类的书法艺术。

最早书法体简介 1:甲骨文 (契文)

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也是现存中国最古的文字。刻在甲骨上,先用于卜辞(殷代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占卜后把占卜时期、占卜者的名字、所占卜的事情用刀刻在卜兆的旁边,有的还 把过若干日后的吉凶应验也刻上去。学者称这种记录为卜辞),是对未来事情结果的占卜,盛于殷商。甲骨文发现于1889年,是殷商晚期王室占卜时的记录,发现于河南省安阳小屯村一带,距今已 3000多年。甲骨文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一块瑰宝,其笔法已有粗细、轻重、疾徐的变化,下笔轻而疾,行笔粗而重,收笔快而捷,具有一定的节奏感。笔画转折处方圆皆有,方者动峭,圆者柔润。其线条比陶文更为和谐流畅,为中国书法特有的线的艺术奠定了基调和韵律。甲骨文结体长方,奠定汉字的字型。甲骨文的结体随体异形,任其自然。其章法大小不一,方圆多异,长扁随形,错落多姿而又和谐统一。后人所谓参差错落、穿插避让、朝揖呼应、天覆地载等汉字书写原则,在甲骨文上已经大体具备。

2:金文

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铜器上铭文字体的总称。兴盛于周代。 金文为中国书法史上的又一丰碑。依附于青铜器,铸鼎意在“使民知神奸”故是一种宗教祭祀的礼器。金文也被称为钟鼎文,器文,古金文。和青铜器一起铸成的铭文线条较之于甲骨文更为粗壮有力,文字的象形意味也更为浓重,最早的金文见于商代中期出土的青铜器上, 资料虽不多,年代都比殷墟甲骨文早。周代是金文的黄金时代,出土铭文最多。

此时期主要作品有:《利簋》《天亡簋》《大盂鼎》《墙盘》《散氏盘》《虢季子白盘》。尤以《司母戊鼎》《散氏盘》《毛公鼎》最为著名,艺术成就也最高。

3:石刻文

石刻文产生于周代,兴盛于秦代。东周时期秦国刻石文字。在10块花岗岩质的鼓形石上,各 刻四言诗一首,内容歌咏秦国君狩猎情况,故又称猎碣。传说中的最早的石刻是夏朝时的《嵝碑》,刻诗文体格调与《诗经》大小雅相近。字体近于《说文解字》所载籀文,历来对其书法评价甚高 。主要作品有:《石鼓文》《绎山石刻》《泰山石刻》《琅琊石刻》《会稽石刻》等。

4:简帛墨迹

书法艺术最重真迹,但秦汉以前的书法中的真迹,一般只有在简帛盟书中才能见到。古代的简册,以竹质为主,编简的绳用牛筋、丝线、麻绳。考古发现最早的简帛墨迹,有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山西侯马出土的战国盟书(盟书即写于石策或玉策上的文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战国帛书。中国书法经甲骨文、金文,至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诸侯割据,因此殷商以来的文字,在诸侯各国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这一时期,书法的形态和技巧亦呈现了一种百家争鸣的局面。如北方的晋国的"蝌蚪文",吴、越、楚、蔡等国的"鸟书",笔画多加曲折和拖长尾。春秋战国时期的金文已不似西周金文那种浓厚的形态,替之以修长的体态,显示出一种圆润秀美,如《攻吴 王夫差鉴 》。这时期留存的大量墨迹,为简、帛、盟书等。

史前至夏—混沌萌生的书法 中国的书法艺术来开始于汉字的产生阶段,“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文字生。 文字者,所以为意与声之迹。”因此,产生了文字。书法艺术的第一批作品不是文字,而是一些刻画符号--象形文字或图画文字。

汉字的刻画符号,首先出现在陶器上。最初的刻画符号只表示一个大概的混沌的概念,没有确切的含义。

距今八千多年前,黄河流域出现了磁山、斐李岗文化,在斐李岗出土的手制陶瓷上,有较多的符号,这种符号,是先民们的交际功能、记事功能与图案装饰功能的混沌结合,这些虽不是真正的汉字,但确是汉字的雏形。

紧接着距今约六千年前的仰绍文化的半坡遗址,出土了有一些类似文字的简单刻画的彩陶。这些符号已区别于花纹图案,把汉文字的发展又向前推进了一步。这可以说是中国文字的起源。

接着有二里头文化和二里岗文化。二里头文化考古发掘中发现有刻画记号的陶片,其记号共有二十四种,有的类似殷墟甲骨文字,都是单个独立的字。二里岗文化已发现有文字制度。这里曾发现过三个有字的骨头,两件各一个字,一件十个字,似为练习刻字而刻。这使得文明向前又迈进了一大步。

原始文字的起源,是一种模仿的本能,用于形象某个具体事物。它尽管简单而又混沌,但它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情趣。这种简单的文字因此可以称之为史前的书法。

编辑本段|回到顶部商至西汉—浑然入序的书法 从夏商周,经过春秋战国,到秦汉王朝,二千多年的历史地发展也带动了书法艺术地发展。 这个时期内各种书法体相续出现,有甲骨文、金文、石刻文、简帛朱墨手迹等,其中篆书、隶书 、草书、行书、楷书等字体在数百种杂体的筛选淘汰中定型,书法艺术开始了有序发展。

开创先河的秦代书法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文字差异很大,是发展经济文化的一大障碍。秦始皇统一国家后,丞相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伟大功绩。 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著名书法家李斯主持整理出了小篆。《绎山石刻》《泰山石刻》《琅琊石刻》《会稽石刻》即为李斯所书。历代都有极高的评价。秦代是继承与创新的变革时期。《说文解字序》说:“秦书有八体,一曰 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书,八曰隶书。”基本概括了此时字体的面貌。由李斯秦之小篆,篆法苛刻,书写不便,于是隶书出现了。“隶书,篆之捷也”。其目的就是为了书写方便。到了西汉,隶书完成了由篆书到隶书的蜕变,结体由纵势变成横势,线条波磔更加明显。 隶书的出现是汉字书写的一大进步,是书法史上的一次革命,不但使汉字趋于方正楷模,而且在笔法上也突破了单一的中锋运笔,为以后各种书体流派奠定了基础。秦代除以上书法杰作外 ,尚有诏版、权量、瓦当、货币等文字,风格各异。秦代书法,在我国书法史上留下了辉煌灿烂的一页,气魄宏大,堪称开创先河。

求度追韵—东汉至南北朝 两汉书法

两汉书法分为两大表现形式,一为主流系统的汉石刻;一为次流系统的瓦当玺印文和简帛盟书墨迹。“后汉以来,碑碣云起,”是汉隶成熟的标记。在摩崖石刻中(刻在山崖上的文字)尤 以《石门颂》等为最著名,书法家视为“神品”。于此同时蔡鲨的《嘉平石经》达到了恢复古隶 ,胎息楷则的要求。而碑刻是体现时代度与韵的最主要的艺术形式,中以《封龙山》、《西狭颂》、《孔宙》、《乙瑛》、《史晨》、《张迁》、《曹全》诸碑尤为后人称道仿效。可以说, 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北书雄丽,南书朴古,体现了“士”、“庶”阶层的不同美学追求。至于瓦当玺印、简帛盟书则体现了艺术性与实用性的联姻。

法艺术的繁荣期,是从东汉开始的。东汉时期出现了专门的书法理论著作,最早的书法理论提出者是东西汉之交的扬雄。第一部书法理论专著是东汉时期崔瑗的《草书势》。

汉代书法家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汉隶书家,以蔡邕为代表。一类是草书家,以杜度、崔瑗、 张芝为代表。

最能代表汉代书法特色的,莫过于是碑刻和简牍上的书法。东汉碑刻林立,这一时期的碑刻,以汉隶刻之,字型方正,法度谨严、波磔分明。此时隶书已登峰造极。

汉代创兴草书,草书的诞生,在书法艺术的发展史上有著重大意义。它标志著书法开始成为 一种能够高度自由的抒发情感,表现书法家个性的艺术。草书的最初阶段是草隶,到了东汉时期,草隶进一步发展,形成了章草,后由张芝创立了今草,即草书。

魏晋南北朝书法艺术

高中语文合集百度网盘下载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znmI8mJTas01m1m03zCRfQ

pwd=1234

提取码:1234

简介:高中语文优质资料下载,包括:试题试卷、课件、教材、视频、各大名师网校合集。

一直以来我就非常喜欢窦桂梅老师,喜欢她大气的课堂,敬佩她深厚的语文功底。所以这个假期我购买了窦桂梅老师撰写的新作《做一名有专业尊严的教师》。如她在序言中所讲:开卷,有益。掩卷思索:这本书给我什么启发呢?理来理去,两个关键词:读书、思考。一、读书做一名有专业尊严的教师,就要有专业自信。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如何提升自己的专业自信?窦老师说除了读书还是读书。“只有读书,才能一头抓着语文,一头抓着学养,然后从中间串联起学生。真正的教育家无一不是嗜书如命的人。拥有实践经验的教育者,倘若不通过读书,获得洞察人性的智慧,观点便容易局限于经验,或拘泥于细节,显得肤浅、琐细和平庸。”“爱读书的人,不管怎样,都愿意在忙碌中,找到书这位朋友,并与之对话的。对话中,慢慢地,回到自己,关照自我,关乎内心。这样,你就不仅仅停留在理解人家的文字上,而是进一步,把阅读当作一种生活方式,并且,和作者,甚至文字中的人及现象一起产生共鸣。”这是书中窦老师谈读书的一段话。读书是一件极其需要坚韧的意志力的事情,把阅读当作一种生活的方式,看似简单的一句话,能做到的人着实不多。我们常说学生不愿意读书,不愿意看书,学习不刻苦,成绩上不去。反思我自己,虽然也常读书,但并没有做到每日必读,经常是一忙起来就把书本抛之脑后,弃之枕边。有时候还停留在为了读书而读书,为了笔记而读书的浅层次,没有对书本进行细细地品味和咀嚼,没有跟着大师、名师们去进行深度思考,这种缺乏思考的阅读是不足以催生思想火花的。在今后的阅读旅途中,我当像玫瑰一样边读边想,且思且行,在反思和批判中荡涤心灵蒙上的尘埃,让自己少一些书匠气,多一些书卷味。狄金森说:“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动的诗行那样把人带向远方。”行走在语文的教学与研究之路上,阅读是源头活水。二、 思考做一名有专业尊严的教师,还要有专业自我。这就需要思考。窦老师说:“作为一个教师,就要有独立的思想和人格,具有高超的素养,对自己的课堂,能够作明智的判断与抉择。”读了窦桂梅老师的这段话,我想起了去年济南之行亲身感受的反思文化。听专家介绍杜郎口中学教学楼走廊上密密地摆放着一块块白板,老师每天要把自己的收获、成功的做法,需要整改的问题及措施书写在白板上,教师的思考氛围很浓厚。而且每一位老师都写得很真诚,不加保留。思考的深度也可见一斑,只有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并制定解决问题的办法,才能求得日日进步。我思考起了自己的平日工作,由于我对自己的既有知识很少进行独立思考,所以在教育教学中,我往往采取与大家一样的共同立场,主旋律怎么说,我就怎么做。流行什么我就紧跟什么。为什么我会跟着风跑?为什么我会不知所措?为什么我会为他人独尊?为什么我会找不着北?其实这些都需要我从自己身上反观,改变自己就要有独特的思想和独立的人格。为此我们才会变得平和、平静,欣然一笑,坦然面对。回想自己10多年来的语文教学生涯,不知上了多少堂语文课,也不知听了多少节语文课,也曾无数次想过要把自己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点滴感悟记录下来,但每每都因为所谓的忙碌说到底其实是懒惰而未能变成文字。即使写了一点,即使有时写了一篇,又怕自己写得不好,不好意思传上去,没有勇气公布于众。10年来,除了几篇论文之外,没有为自己的教育成长轨迹留下只言片语,那些在上课、听课、阅读过程中闪现的诸多思想火花,也早已成为过眼云烟,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梁实秋说:“读书永远不恨其晚,即使晚了,也比不读强。”窦老师说:“读书、实践、思考,永远不恨其晚,即使晚了,也比不做强。”窦老师的字里行间透露着语文的浓浓气息,从她的书里感我受到了教育的真谛,做一个教师就应该有专业自信,专业技能,专业自我。我会努力着,让自己更充实一些,更精彩一些!做一名有专业尊严的教师!

科举制度的废止,断了读书人传统的仕途之路,却逼使他们进行更多的人生选择,可以学理,可以为文,可以习艺,善于经营者,当然还可以做官。在这种情况下,丁文江漂洋过海,求取新知,成了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者。高二适没有遇到龙研仙那样的父母官,家庭条件也远没有丁文江那么好,但他据守海内,浸*在传统文化的汁液中,广采博取,舞文弄墨,成了中国现当代一个著名学者、诗人和书法大家。三个名号当中,当属书家最为卓著,关于高二适的艺术人生,自然由此展开。 高二适一生当中,最自信的就是自己的书法,他曾刻过一枚“草圣平生”的闲章,明确表达了这种自信。从今天的影响来看,“草圣平生”四字也许正可以代表他磊落真率的人生。

高二适原名锡璜,后改名二适,号暗庵、舒凫、磨铁道人。几个名号,暗示了高二适的品性和人生态度。“二适”取“适吾所适”之意,“暗庵”、“道人”有隐者之喻,“舒凫”就是要像翱翔于云天的一只飞鸟似的自在舒展,名利和官场显然对高二适没有什么吸引力,他追求的是一种闲适自由的恬淡人生。由此看来,高二适的思想中,道家文化对他的影响似乎更深一些。以这种心性,生在20世纪的中国,谈何容易。

高二适的父亲是位塾师,辛亥革命后,做了本乡小学校长。高二适少承家学,一生以诗书为命,刻苦自修,16岁考入扬州中学,因家中贫困,遂辍学回乡教书,18岁时,即接任父亲出任本乡小学校长,此时即以文笔过人而为乡里称道。高二适生性耿介,平时言语不多,唯独对作诗和写字情有独衷。诗歌当中,对唐代的杜、韩、刘、柳和宋代的江西诗派有较深研究。他15岁通读《古诗源》,19岁始读《杜诗镜诠》,20余岁起研习《山谷全集》,29岁起读陈师道诗。书法方面,早年喜临《明征君碑》、《曹娥碑》、《兰亭序》、《龙藏寺碑》及钟、王书法,作品以行楷为主,中年尤好王献之行草等。高二适的妻子是溱潼人,岳父是溱潼镇乾泰昌百货店老板。就连携妻儿老小来岳父家小住时,也往往一人坐在乾泰昌店堂柜台里面看书,或者在乾泰昌小楼上临池学书,真正到了笔不离手、诗不绝口的地步。高二适并不满足作一个小学校长,他对学术和书法有更高的追求。25岁那年,他考入上海正风文学院,后又入北平研究院深造,广求师友,研讨学问。他与同乡贤达韩紫石时有交往。他通过向上海《时报》投寄诗文,结识了同乡名流戈公振。通过向《甲寅》杂志投稿,与章士钊成了忘年交。高二适的孤诣奇才,还受到岭派书画大家陈树人先生赏识。章、陈二人都是辛亥革命元老,章士钊早年和章太炎、黄兴、蔡元培等人一起叱咤风云,也使是非恩怨集于一身。他比高二适大整整23岁,生前特别嗜好书法,尤擅行楷和隶书,笔势清雄醇正,气息酣畅古雅,大有晋唐人萧散雅逸的韵致。他与高二适“志同道合”,二人之间砥砺切磋,诗词酬答,书翰往来,四十余年从未间断。陈树人官至国民政府秘书长、侨务委员会委员长,却在1945年国民政府胜利还都的热闹时刻,毅然退出官场,以翰墨丹青终老其身,心胸和眼界非同一般。他给过高二适不少帮助。抗战之前,经他介绍,高二适在华侨委员会做了一名文职小官,待到后来他离职时,还不忘将高二适介绍给立法院院长孙科。关爱体恤之切,可见一斑。

高二适不是那种只是为了吃饱肚子的人,“嗟来之食”他是不吃的。进入国民党立法院之初,高二适和执事者约法三章:不入党,不参加政治活动,不受训。高二适此举,可看到章士钊对他的影响。高二适一生当中,交游甚广,只有章士钊让他服膺终生。章士钊自投身革命,民国建立前后的重大斗争,几乎无役不与,后来,还曾在中国革命最困难的时期,资助过毛泽东两万块现大洋。可是,这位孤桐(章士钊自号)先生却拒绝加人同盟会,理由是入会誓词中有效忠孙中山的言词,有背于革命所追求的社会平等和人格自由的精神。独立自由之心性正是高二适与章士钊等人的相通之处。

抗日战争爆发后,高二适先生不愿做亡国奴,将家眷寄养于溱潼岳父家,只身随立法院西迁重庆,直到抗战胜利后,1945年深秋,才重返故里,这一去竟达七、八年之久。高二适归心似箭,回乡途中,怀着对家乡和亲人的强烈思念,写下了《溱潼道上闻子规》一诗:

出蜀希闻子规鸟,回乡初见杜鹃花。一声肠断溱湖水,何事将归不问家?

流离之苦,思乡之情,令人感动泪下。

1949年解放前夕,作为国民党立法院的资深文员,高二适并没有跟着蒋介石跑到台湾去,从此也没有再和政治有什么瓜葛,他默默在文史和书法的园地里耕耘。这样不知不觉间,时间就过去了十多年。到了1962年,也许是生活太过于清寂,也许是出于对亦师亦友的章士钊先生的想念,早就退休在家的高二适离家北游,来到北京,拜访时任中央文史馆馆长的章士钊。师友情深,自然少不了一番长谈。章士钊与高二适交往已久,深知高二适的道德文章,便有意邀请他到中央文史馆工作。这让高二适很是感动。但想到家累太重,高二适便婉拒了邀请。章士钊又力荐他进江苏文史馆,并赋诗一首送给高二适:

异同刘柳不需删,童子隈墙作态顽。南海共识翁仲殁,东周谁见冶长鳏。误书偶得思逾适,大草偷挥手更娴。天下一高吾许汝,家门月旦重如山。

字里行间,倾注了对高二适的相知赞许之情。“天下一高吾许汝”,对高二适草书的评价可谓高矣!

“高”则高矣,高二适虽然生性狂直,却清高自守,不喜夸饰张扬,正所谓“屋里酒香人不知”,已近花甲之年,除了几个知己之外,了解他的人并不多。高二适“独学自成,不求人知”,本来就无意于扬名,但在他进江苏文史馆不久发生的一件事,却让他从此名声大噪。这便是1965年震动一时的“兰亭论辨”。此时的中国,政治的天空中,已呈“风雨欲来风满楼”之势。高二适作为这场论辩的发起者和参与者,真让人替他有种“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的担忧。高二适在这场论辩中体现出的道德的勇气、学术的责任和质直的文风,就是今天,也是很多人身上所欠缺的。关于这些,下文还要详细提及,姑且一笔带过。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高二适的学术研究进入厚积薄发时期。他的书法研究著作《新定〈急就章〉及考证》问世。该书完稿之时,高二适欣然命笔:“赴速急就称奇觚,鬼哭神惊运思初。隶草千年成绝业,而今捉笔有传书。”该书存亡继绝,探寻隶、草之演变,匡正前贤讹误,填补了我国文字学和书法史的一段空白,无怪乎先生如此高兴了。古典诗文研究方面,也有大成。高二适一生持之以恒于对杜甫、刘禹锡、柳宗元和南宋江西诗派的研究,他校读《刘梦得集》,呕心沥血二十年,终有所成,61岁时开始编订《〈刘梦得集〉校录》一书。关于这本书,章士钊在1963年《柳文指要》一书定稿时,曾寄诗高二适提到过。诗曰:

冰冷东淘俊少年,重提退笔迈无前。中山集纪开新样,火急河东二妙缘。

诗中所说“中山集纪”指的就是高二适所著《〈刘梦得集〉校录》一书。在《柳文指要》中更是说道:“二适近年猛进,多所发明,吾忝长岁年,弥深企望。”意思是二适先生非同小可,对柳宗元、刘禹锡两位文学大师的著述都能深入堂奥。可见章士钊先生对高二适的推崇。

1971年,章士钊的《柳文指要》终于得以刊行,据说是当时学术界出版的惟一一部古典文学著作,好比茫茫沙漠中的一棵小树,未免显得有点突兀和孤寂,也因此成了“文革”时期一幅极具代表性的绝妙风景。耗费高二适二十年心血,被章士钊称为“与其《柳文指要》将并户列入中唐刘柳大师讲坛”的《〈刘梦得集〉校录》终究未能面世,虽让人感到遗憾,但在那个文化荒漠的时代,这并不奇怪,也并不少见。所幸者,《柳文指要》中收录了高二适的两篇文章:一篇是《柳子厚与刘禹锡周易九六论书后题》,一篇是《跋刘宾客天论》。章士钊为此特意写有“独虑天书读难尽,高高犹自敞河源”的赞许诗句。窥一斑而知全豹,只要细细阅读一下,也可以体会得到高二适的学术品格和功底了。

高二适的学术研究不可谓不精深,他的诗“兴托高远,感情丰富”,不可谓不高妙。但研究再精深,毕竟属于学术的范畴,感兴趣的人终究有限;诗歌再高妙,毕竟已是新诗盛行的时代,新作的旧体诗已很难激起人们阅读的欲望。在人们的心目中,当代“草圣”的位置无疑显得更为重要和切实得多。

常言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草圣”的名号与“学者”与“诗人”之间其实是根柢相连的。高二适在书法上的高深造诣,不仅得益于临池之勤,更得益于他作为学者和诗人给他书法上带来的文化涵养。一个人,字写得再好,贴临得再真,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在里面,终究只是个“书匠”,难以名家。高二适以学者之风、诗人之韵运如椽大笔,写自己的文,作自己的诗,精神贯注其中,他的书法便不同于一般的书家了,而成了学者之书、诗人之书。文成书便成,诗罢书便罢,他的每一篇文、每一首诗,就是一幅绝佳的书法妙笔。

二适先生有诗道:“人言磨墨墨磨人,磨穿铁砚始堪珍。”这样的诗句,展现的是对一种生命状态的永不放弃和执著追求。人磨墨,墨磨人,磨来磨去之间,也就是在修炼着自己的生命形象。再具体一点说,诗文陶冶了他的书法,书法磨砺了他的精神,就在这相互陶冶和磨砺之间,一个集学者、诗人、草圣为一身的大家卓然而出,闪亮登场。高二适先生一生追求人生的舒展和自由,晚年“磨铁道人”的自号,为他舒展而自由的人生平添了一份韧性和坚实,尤见性格和精神。

1977年3月,高二适病逝于南京。生命的逝去并不意味精神的退场,就是肉体化成了灰,他那坚韧质直、清刚高洁的风格和精神依然在人们心中高扬。 高二适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经历了一个长期艰苦探索的过程。他既重视传统,又力求创新。多年来,他转益多师,博涉诸家,沉潜涵泳,独学自成,不求人知。由早年的《明征君碑》、《曹娥碑》、《兰亭序》、《龙藏寺碑》及钟、王书法,到中年的王献之行草等,再到50岁以后的专攻章草,并醉心于《急就章》的研究和考证。默默耕耘的身后,留下的是一道孜孜以求的艺术轨迹。

想要进入高二适的书法世界,章草是最好的入口。

章草作为隶书之捷、今草之源成熟于东汉。其名称的由来一般认为起于史游的《急就章》。唐代泰州人张怀瓘在《书断》中说:

王愔云:“汉元帝时史游作《急就章》,解散隶体粗书之,汉俗简惰,渐以行之是也。此乃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章草之书,字字区别。张芝变为今草,如流水速,拔茅连茹,上下牵连”,“章草即隶书之捷,草亦章草之捷也。”

张怀瓘的话,勾勒了章草的来龙去脉,并给章草的书写特性给了定义。书写章草的代表书家有史游、皇象、索靖等。代表作有史游《急就章》和张芝《八月帖》、《秋凉平善帖》等。张怀瓘认为,后世草书,即今草(小草),源于章草。《书断》有言:

草书者,后汉张伯英所创。学崔(瑗)、杜(度)之法,变成今草。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其隔行……故行首之字,往往继前行之末。世称‘一笔书’者,起自张伯英,即此也。

章草字字独立,长于横向行间的呼应,今草则字间连属,上下一气,已经有了后世狂草书意的胚胎。

高二适力主“草出于章”,认为章草为今草之祖,习今草从章草隶篆入门,则笔法入古、脱俗。为此,他广搜各种《急就章》注校考异本、近代出土的竹木残简以及碑帖字书,排比审核,矫正前人之误。历时10载,甘苦备尝,终有《新定<急就章>及考证》问世。他还在1974年所作《题怀素<自叙帖>》诗中,提出了对学习草书的独特见解,同时对唐代草书大家怀素的书法名作《自叙帖》进行了严厉地批评:

怀素自叙何足道,千年书人不识草。将渠悬之酒肆间,即恐醉僧亦不晓。我本主草出于章,张芝皇象皆典常。余之自信固如此,持之教汝休惶惶。

高二适主张草书应当出于章草,但怀素的狂草线条连绵缠绕,结构夸张变形,且多处打破草法常规,以至难以辨认,故而高老提出批评。 高二适在其它一些文章中更进一步指出:“怀素书雕疏,不得方笔圆劲之势,此其所短也。”(《题怀素<瑞石帖>》)“写此等大草,须当随意转、信手侧,不宜故作欹倾姿态也。”(《题怀素<千字文>》)

高二适书法以章草为体势,糅合大草、今草的笔意,熔章草、今草、狂草于一炉,所作师古而不泥古,攻“章”而不囿于“章”,笔力清劲秀拔,结体多变,流走自然,格调不凡。能严谨中见骨力,平实中见险峻,凝重处显生动,惊矫纵横,笔随神驰,自具面貌;他的书法,气力弥满,意态夭矫,善于在行气的纵势中体现自我痛快淋漓的书艺风神。他 “赴速急就称奇觚,鬼哭神惊运思初”的诗句,流露出他作书时“笔所未到气已吐”的豪迈心态。在追求书法表现的痛快意识和审美上的“动态美”方面,高二适的实践具有代表性。书家以“气”作书,以“势”摄篇。高二适的绝大多数作品是连绵草书,不少作品墨气淋漓,体脉遒劲,有风樯阵马之势,具有很强的冲击力和感染力。《答林散之送蟹》、《杜甫秋兴八首》等都是几近完美的代表之作。

高二适努力于向今草系统的“大草”中借鉴“气势”,把古人的字字独立的章草转换为类似于今草作品的连绵回护,增强了节奏和韵势上的美感,属于独运匠心。索靖、皇象的匀整风仪,被张芝、怀素式的跌宕变化所取代,具有今草的骨脉,章草的意态,大草的风神。“体势”上的参合,虽已不“古”,体现了对传统的新理解、新运用,但毕竟不是“另起炉灶”的彻底“自我构建”。作为一个传统型的学者书家,高先生正是属于有传统有根柢的出新。其实,中国渊源流长书法传统正是这样得以延续。所谓“入古出新”、“先与古人合,后与古人离”几乎是传统书法发展的不二法门。高二适书法创作在丰富审美式样、拓宽创作领域方面取得了可喜成就,就艺术表现来说,其书意气风发,烂漫天真,给人以美好的艺术享受。

1974年,已过古稀之年的高二适在自己的诗作《湖州鹿毫笔歌》中有云:“我兹泼墨满江南,章令草狂夙所谙。”写出了一代草圣傲岸不羁、狂放自负的浪漫情怀。狂归狂,毕竟要有丰厚扎实的审美经验为底蕴,要有深切厚实的技巧功力为基础,要有光彩夺目的艺术成果来呈现,这样的“狂”,才狂得扎实,狂得个性。否则,便属“轻”狂了。

高二适的草书,尊为“第一”的不只章士钊一人。他的“狂”便狂得扎实,狂得自然,狂得有品格,有味道。 既然上面说到了“狂”,不妨接着说下去。

中国历史几千年下来,流传下来的“狂”人不少。远的来说,春秋时楚人接舆算得上是“狂”,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算得上是“狂”,明代的大才子徐青藤算得上是“狂”,敢于反潮流的李卓吾算得上是“狂”……;到了近现代,狂放之士一点不必以前逊色,章太炎、辜鸿铭等人都“狂”得让人心服口服。“狂”人之所以“狂”,在于不合常规,越出世俗,特立独行。这样的“狂人”,我们在惊奇之余,常常感到可笑和滑稽。其实,可笑和滑稽不是“他们”,而是循规蹈矩的“我们”。中国读书人受儒家“温、良、恭、俭、让”的影响太深,骨子里缺钙的人居多,大多是一副文弱、寒酸、迂阔的窝囊相,但凡能够保留一点个性和独立人格的,身上或多或少总会有一点狂狷的因子。连恪守中庸之道、素性矜持的孔老夫子都说过:“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论语·子路第十三》)狂狷之士的个性要比一般人强,他们不是平面的人,而是立体的人;狂狷之士的骨头要比一般人硬,他们不是趴着的人,而是立着的人。

说到骨头,当代著名文学评论家王富仁在一篇《中国文化的骨骼》的文章中说过一段话:

一个民族,一个民族的文化,同一个人的肌体一样,也是由各种不同的因素组成的。一个人有血有肉,但也要有骨骼。血肉是一个人的生命的存在形式,他使人丰满健康,温润美丽;但是一个人若只有血和肉而没有骨骼就成了一堆死肉,一滩污血了。骨骼不美,不丰满艳丽,但整个躯体却不能缺少它。人,有了这个骨架,才能直立行走,才能活动,才有力量,才是一个独立的人,一个活的肌体。

中国文化史上所谓的狂狷之士,大多就是一些有着“丰满艳丽”的骨骼的人。对于自谓“草圣平生”的高二适先生,我们完全可以这么说:他是一个骨骼嶙峋的人,一个有力量的人,一个独立的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15009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1
下一篇2023-08-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