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000字
历史,每次读来总是心潮跌宕起伏,那些事儿又都是大事,平凡如蚁的事,正史不关心,野史也不疼爱。然而无论大事还是小事,只要是个事儿,哪怕你是王侯将相。也构成了后人在阅读历史时的一个微妙的心理,这种奇妙的品味过程,相信每个读历史的看官都深有体会的。
真的很喜欢这本书,不仅仅知道到很多关于历史的故事,了解了很多以前我佩服的历史名人,更让我惊喜的是那些文笔犀利而又妙趣横生的语段,令我百看不厌。这本书讲的是从朱元璋出生起到明朝灭亡的三百年间的事,虽然属于历史军事,但是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反而很是生动,让我经常想笑起来,这不得不非常佩服当年明月(石悦)的文笔,虽然不是作家,但是我想好多作家都不会写出如此妙趣横生的文章来。
信手拈来,就可见一斑,“根据《水浒传》的记载,在古代,要想一举成名,有条最快的捷径--上山打老虎。成功人士如武松、李逵等都是光荣的好榜样,而朱厚照先生虽然已很有名,倒也想过一把打老虎的瘾。”,这句话,虽然是在用开玩笑的口吻,但也确实含着深深的讽刺意味,对于一个皇帝,只想着各式花样的玩,而不关心黎明百姓,确实是当时的不幸,也难怪他的当政不是天下之福。
这本书中,作者也对那些王公大臣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述,作者爱恨分明,有褒又贬,对于“于谦”,作者是深深的折服,为他冤屈而死,感到痛苦和惋惜,而后当来李贤为他伸张正义,不禁痛快淋漓,历史是不会亏待那些大忠大义之人的。而对于像汪直、魏忠贤之类的宦官败类,作者又难以抑制对其的厌恶,而作者对于宦官又从不全盘否定,而是有他自己的看法。对于那些败类的恶,不仅是作者个人的情感,不难想象,当时的百姓对其的惧怕与痛恨之深。当我读到本书关于王守仁的道出,让我了解了一个完整的王明阳,是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哲学家,那么全面而细致,以前真的是“孤陋寡闻”也不止,真的令我很惊喜。其中,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让我不禁对历史的框架有个深刻一点的了解和人文的感叹。读这本书不仅让人学会过很多东西,重要的是让人有兴趣的读完它,没有任何枯燥之味。正如作者的序言中所说“历史是如此生动活泼,丰富多彩!为什么到了史学家手里就变得枯燥无味了呢?历史学家就不能把生动活泼的历史呈现给大众吗?是受制于能力、才力,还是受制于观念?”而向一般的历史学家总是把历史描绘的如此枯燥乏味,他们的描述方式也难以被消化,令人难以读下去,除非是专业者为了学习必须研究,渐而渐之,历史离老百姓平常人越来越远。
近些年来,我们普通的老百姓渐渐看到了历史明晰的曙光,易中天教授的读三国,令广大普通历史爱好者甚至学者深深痴迷,而近来,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又令人们纷纷深陷历史的喜爱之中,这的确是令人欣喜的。如今,在“历史离我们太远。历史书籍太多”面前下,我们可以有一些好的选择了,不会再有面对史书的迷茫和无趣之感了。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种既还原历史而又生动耐人品味的历史军事书籍会越来越多,“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不仅如此,历史会让我们的脚步向前,社会也会沿着历史的齿轮前进!
《哈利波特》读后感1500字
那个世界,那个故事,那些生物,那些感情。 ---题记
故事是这样开始的,在世界的另一个角落里,有一个神秘的国度,里面住满了巫师,猫头鹰是他们的信差,飞天扫帚是交通工具,西洋棋子会思考,幽灵顽皮鬼漫天飞,画像里的人还会跑出来串门子,连吃的食物都与众不同。有这么个小男孩在“我们的世界”里饱受欺负,13岁才知道自己竟是巫师世界中一对已故英雄夫妇的儿子,而杀死他们的人——连名字都不能提的大魔头,遇到了有生以来最弱小又最强劲的对手——孤儿哈利。
《哈利 波特》中的“铁三角”各有各的特点,他们分别是用勇敢,智慧和忠厚的象征。
哈利是勇敢,自从进入霍格沃茨后就是学校的风云人物,他不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学习平平,甚至有的科目不及格,他漠视学校校规——像邓布利多说的那样:走禁止的楼道,闯入密室,夜间披隐形衣到处乱跑,进禁林,或许继承了父亲的血统,哈利波特从骨子里透出对权威的藐视。他虽然年纪不大,但曾经体会过伤痛,具有同龄孩子没有的勇气与坚强,从大难不死到屡次击败伏地魔,勇敢早已早他的心中埋下了种。我不想过多地说他……只是哈利,这个男孩传奇而痛苦的生命正是他一手造成的。哈利最终决定不去寻找丢在禁林的再生石,毁掉长老魔杖——而只是留下自己继承的隐形衣,这是他的选择,一个很令人感动的选择,他战胜了死亡,因为真正的死亡之主从不会想要避免死亡,永生不是他所求的,如此,任何死亡的威胁也不能再令他惧怕和后退,他明白因为这些都无法伤害到他。爱,守护,朋友……这一切才是活着真正的意义,比起权利,金钱,长寿要重要无数倍。哈利作出了他的选择,于是,他选对了。
罗恩是忠厚,就像所有配角一样,他的出现平淡无奇,但他又着和哈利一样的遭遇:用哥哥们的旧物,很容易被人忽视。进入魔法学校后,共同的命运将他和哈利紧紧联系在一起,他对待朋友真诚,在第一部中,为了让哈利去救魔法石,罗恩冒着牺牲自己的危险帮助哈利,他的确是个忠厚的孩子,但他并非不聪明,可以从他的那盘棋看出,能把棋下得如此好的人绝不可能笨拙,这就是作者给我们的一个想象空间。对此,我一点也不感动:这绝不是偶然的,而是两个冒险的伙伴在性格上的互补——哈利对荣誉、名气已经非常讨厌,而罗恩正在追求荣誉、拼命想证明自己。
作为“铁三角”中的唯一女生,赫敏是智慧,她是及其富有个性的,成绩总是拔尖,却有一副骄傲的样子,认真严肃,似乎没有缺点的。当然,她也有一反常态的时候,比如,三年级时,她曾一气之下决定不再上占卜课;在三强争霸赛的时候,她主动放弃学习,帮哈利研究魔咒,所以哈利比赛的胜利,赫敏也有很大功劳的。她还是一个有爱心的女孩,在别人都在嘲笑自己的时候,仍然坚持给小精灵自由。正是她的聪明,帮助哈利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以至于打败了伏地魔。
罗琳在这些书中,不断地提到着一些人,我想说说他们的坚强和欢笑——不提别人,仅仅是在金妮和唐克斯的身上,这两点就无比鲜亮的存在。书里的女孩我没有最喜欢的,因为我喜欢她们都太多。金妮, 唐克斯 ,卢娜这些女孩子,她们都是那么坚强那么可爱,她们不是柔弱的花朵,而是璀璨的星星。
还有爱。是的,能够超越魔法的,只有爱。汤姆里德尔为什么会成为伏地魔,为什么最终会走向毁灭,只是因为他不懂爱。生命中没有拥有过爱并不是他的错,然而,每个人的路,其实都是自己选择的,他选择了毁灭,于是他被毁灭了。
在这故事的最后,我从这个世界中走了出来——却真正地融入了它。不是痴迷,而是领悟。我理解了他们所有的人,所有的感情,所有的眼泪和欢笑,悲伤,痛苦,努力,生活。他们不是最强的,不是最聪明的,不是最温暖的,不是最生动的,不是最可爱的,甚至不是最可怜的,不是最悲情的…但是他们感动了我,就这么简单。我能够用他们每一个人的眼睛看待这个故事。我为他们每一个人而感动。
然而当社会上掀起了一阵“哈利波特”热,我们到底该怎样对待它?我们有《山海经》和《搜神记》,甚至还有《聊斋志异》与《西游记》,但许多中国少年的书架却在转眼间被哈利波特“鸠占鹊巢”。不,哈利波特不是变形金刚,它没有允诺给你暴力与机械文明,更不会煽动你逃学与贪玩的欲望,它静悄悄地披带着欧陆的玄幻气质,乘坐着魔法的扫帚,怀揣着那些永远没有尽头的谜底,一同迷醉了孩童与成人世界。
这个世界没有了哈利波特该怎么办?
哈利波特写完了,完美的大结局。可是突然间很想哭没有了等待哈利波特的那种期待了,我们失去了我们最童真和真挚的年龄哈利波特伴随着我们这一代人成长。但我们都有梦,我们的心里依然有一片纯洁的地方,喜欢《哈利·波特》是因为我们还有些憧憬和幻想。没有梦和幻想的人我想很难会喜欢上《哈利·波特》。
只要世界上有梦,就有哈利·波特;只要有梦,就有魔法世界 ……
简爱读后感1500字
《简爱》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传世之作,它成功地塑造了英国文学史中第一个对爱情,生活,社会以及宗教都采取了独立自主的积极进取态度和敢于斗争,敢于争取自由平等地位的女性形象。
大凡喜爱外国文学作品的女性,都喜欢读夏洛蒂的《简爱》。如果我们认为夏洛蒂仅仅只为写这段缠绵的爱情而写《简爱》。我想,错了。作者也是一位女性,生活在波动变化着的英国19世纪中叶,那时思想有着一个崭新的开始。而在《简爱》里渗透最多的也就是这种思想——女性的独立意识。让我们试想一下,如果简爱的独立,早已被扼杀在寄人篱下的童年生活里;如果她没有那份独立,她早已和有妻女的罗切斯特生活在一起,开始有金钱,有地位的新生活;如果她没有那份纯洁,我们现在手中的《简爱》也不再是令人感动的流泪的经典。所以,我开始去想,为什么《简爱》让我们感动,爱不释手——就是她独立的性格,令人心动的人格魅力。
然而,我们不禁要问,仅这一步就能独立吗我认为,不会的。毕竟女性的独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种彻底的勇气,就像简爱当年毅然离开罗切斯特一样,需要“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土一去兮不复返”的豪迈和胆量。我想,这应该才是最关键的一步,也应该是走向独立的决定性的一步。而夏洛蒂笔下的简爱却把她倔强的性格,独立的个性留给我们一个感动。所以她是成功的,幸福的女性。
简爱已作为独立女性的经典,我希望阳光下,鲜花里有更多的简爱走出来,不管是贫穷,还是富有;不管是美貌,还是相貌平庸,都有美好的心灵和充实的心胸,都能以独立的人格和坚强的个性生活。
看了《简爱》思绪万千,激-情澎湃,我总会被里面的每一个情节,每一句话深深打动,曾和张哥说过,张哥说:“可能简爱里有我的影子,我才如此热衷,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因为书里面有我们自己的影子而热衷于那本书。”如:他爱《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红与黑》中的于连。我冥想,果真有我的影子吗?也许有一点点,可是自己和简比起来,终是没她优秀,也没她理智和坚强的。好几次想写《简爱》读后感的,只恐自己才疏学浅,道不尽其中的韵味,只能记其一二,留作纪念。
《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以充满激-情的笔法,塑造了简爱这样一个谦谨、坚强而有独立精神的形象。简爱幼年父母双亡,寄人篱下,饱受欺凌;后来又进了孤儿院受尽折磨。她贫穷矮小,貌不惊人,但她凭着一颗坚强高尚的心灵,自尊自立。她与罗切斯特的爱真诚炽热,又坚决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最后历经种种磨难,终于获得真诚珍贵的爱情。
看过的爱情小说很多,也总痴情与别人的故事,但唯独《简爱》让我百看不厌,爱不释手,每次翻开总会激-情满满,思绪万千。简爱勇敢、独立、坚强、外表朴素却心思绵密,机智、敏锐,每一个眼神都具有穿透力、洞察人的内心。貌似平静,但内心深处有着十分绚烂而甜蜜的幻想,有着火样的热情与如水的柔情。
简爱一直以来都是我的偶像,当我身处逆境时,深受挫折时,我总会想起她,想起那个简爱:他告诉我无论经历什么,无论遇到了什么,都不要放弃自己,不要对生活失去希望,即使在痛苦中也要努力,努力让自己向上,认真地生活。
印象中有一段是这样的:罗切斯特装成一个巫婆,对简爱说:“你冷,你不舒服,且很蠢,你冷是因为你孤孤单单一个人,你不舒服是因为多少甜蜜以及美好的东西都与你无缘,你蠢是因为你明知道有一份幸福在等着你你却不愿向他靠近一步”罗切斯特用心细致地观察发现了简爱当时的处境和简爱的所思,所想。罗切斯特也是让我很喜欢的男主人公,若没有他对简爱细致,用心地爱,也成全不了他们那么刻骨铭心的爱。
读《悟空传》有感
我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眼, 要这地,再埋不了我心, 要这众生,都明白我意, 要那诸佛,都烟消云散!
这段话是从今何在所作的《悟空传》所出,出自玄奘之口。当时法明问玄奘,你想学什么, 玄奘回曰: 我要让这天,再遮不住我的眼,要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这众生,都明白我的意,要那诸佛, 都烟消云散。 众生皆可成龙,皆可成佛,我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的眼,要心中的桎梏,在不能束缚我的愿,要 一切的欲念都消弭,要所有的拥有都放下。禅讲顿悟,一花,一叶,皆可明悟,皆能得自在。 何来佛?何处有佛?打破。何来有?何处是无?放下。无可无不可,无不可无可,玄奘对人生终 极意义的拷问,时刻压在自己的心上。这天下众生,不离贪、嗔、痴三昧,打破亦如何,放下又亦如 何?我们不过是其中之一罢了。其无奈与悲伤跃然纸上。 《悟空传》可以说是轰动一时的网络小说,被无数读者所追捧。虽说是网络小说,但也已有不下 于所谓名著的思想内涵。 读今何在的《悟空传》,就好像读到一个寂寞的灵魂在歌唱。一些玩世不恭,一份迷惘求索,伴 着悟空对自由的追寻、对自我的拷问,咚咚的敲在我们心上。 悟空是这篇小说的主角,也是人物刻画最丰满的。今何在一改人们心中孙悟空神通盖世的形象, 塑造了一个悲剧英雄。或许大圣就像哈姆雷特,在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是不同的。在里面我最喜欢的人 物便是这孙悟空,我就在这,大略的讲讲他,其他人物就不一一赘述了。 系统化的去说孙悟空,太难。所以,还是截取一些段落详谈吧。 1“可我不行!我头上的紧箍一天不除,我就一天不觉得自由” 这一点,倒是和原著以及《大话西游》对“紧箍”的设置有异曲同工之处。孙悟空,渴望自由,这是他 最显著的特点,或者说愿望。在任何有关作品中都可以看出。毕竟,自由是人人都渴望的啊,从古至 今都如此。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紧箍,束缚、羁绊。于是人们才会渴望追求自由、追寻自己喜 爱的一切。 2 “是啊,他现在就像一只被驯服的狗,除了汪汪两声,什么风浪也作不了喽” “阿月看着孙悟空的背影,不由道:这个人好像。。” (这里今何在没写出来。没错,不用猜疑,就 是像狗) 是吧?是不是似曾相识?和 《大话》 里那句台词“他长得好像一条狗”相映成趣。 为什么会说他像条狗? 我上面也说到了。相信看过《大话》的、并且看懂《大话》的读者,读到这里一定会有感触。很巧妙 的嫁接,也传达了同样的意思。今何在用心良苦啊。。。 3 “孙悟空在林中走着,脚下是柔软的落叶与蔓草,他想了想,甩掉了他的鞋子,赤足才在湿漉漉的 土地上......他一纵而去,扯去了身上的衣裳,赤身裸体在丛林里纵情叫跳起来。直到他累了 躺在地下,觉得身体正在和草地融为一体” “为什么俺会这样?”他自言自语。 “因为你本来就是只猴子啊”... 这一部分,今何在几乎说了将近半页纸。我不觉冗杂,反觉厉害。就好比曹雪芹在《红楼梦》里 重篇幅的描写王熙凤第一次出场。很细,细到每一个点。读者就更能直观去了解这个人物的心态。而 这里,今何在描写的就是一种孙悟空渴望“回归野性,回归自然”的美好意象。孙悟空,毕竟本性是只 猴子。 4 “我有一个梦,我想我飞起时,那天也让开路,我入海时,水也分成两边,众仙诸神,见我也 称兄道弟,无忧无虑,天下再无可拘我之物,再无可管我之人,再无我道不了之处,再无我做不成之 事,再无...” 这是一个极为奢侈的梦想, 几乎不可能。 但却又是一个人人都想拥有的梦想, 哪又仅此孙悟空呢? 仍是关于自由,或许自由,本身就是个很奢侈的梦想。生活中,有太多身不由己。 因此,自由也显 得格外珍贵。 5 如来道:“我用紧箍束住他的心中的真与善,只逼出他的恶与仇恨,他对生命只要还抱着希望,就 不能不与自己的力量争斗,但他不可能战胜自己,到时他就不得不求我为它分出是非,那时,我说孙 悟空是如何,便是如何” 其实,只截取这一段是很不科学的。大家都知道,这一段是如来揭秘“真假孙悟空”的真相。真假 悟空贯穿全文,若要全部挑出来,恐怕很有难度。不过笔者这里要说的,就是真假孙悟空。 最初我本以为是像原著一样,六耳猕猴。但其实又不是。按《悟空传》里所述,并没有两个孙悟空, 假的那个其实是欲望化出得实物。参照截取的这段“阴谋论”,就更能说通了。 不过, 能否这样去理解呢: 假孙悟空就是他年少轻狂时的具体形象化。 他现在的坦然,与之前的狂傲, 正好形成一个对立。从中,他又看到了什么?悟到了什么?这让我又想起《大话》里有一段至尊宝看 到以前作为孙悟空的他与观音还有唐僧争辩时的虚幻场景。 至尊宝很不理解孙悟空为什么会如此叛逆和目中无人。而《悟空传》中,真悟空在假悟空身上也看到 了自己的过去,一切都很像。他也很不理解过去自己为什么会那样。 很相似吧? 我也会想,要是某一天,我突然见到一个从前的我,在他身上我会看到什么?在他和我之间,我 又看到了什么? 不过归根结底,这也仅仅只是本人的大胆猜想。今何在当时的用意是否如此,果真 不敢妄加定义。 6 “他败了,但他败了吗?他终于还是逃出了我的手掌。金蝉子,他胜了。”如来拿着那根断金箍沉吟 着。 是的。孙悟空没有败。他赢了。他找到了他一直向往的东西。是的。他自由了,他挣脱了束 缚,跨越了羁绊,找回了自我。 这天,终还是没有遮住孙悟空的眼。 文中以孙悟空为视角时,曾多次出现过类似这样的问题:“我是谁?”“我又从哪来?”—— 名 著 《苏菲的世界》 里一开篇就是这个问题。 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哲学命题,最基本,也最难回答。 哲学家们终生的奋斗目标。 又比如,“天宫”—— 它似乎是至高无上的神圣之地,可偏偏它又是最束缚人的地方。这不 像一片净土,反而更像个极权之地。 再比如,“神仙没法管的东西全都有个名字,叫做——妖”,孙悟空接着说,“神仙原来是容不 得世上有能自主自命的灵物的……” —— 妖,之所以为妖,是因为神仙管不了。仿佛就像世间 被人嫌弃、遗忘的生物一样。好像与生俱来就被贴上了“邪恶、贪婪”的标签,由不得他们选择, 也总不受世人的待见。仔细想了想,很多古代文学中经常会把世间分为神人妖三界,是在暗示当 时那种深严的等级制度吗?“神”就是集大善者,“妖”就是集大恶者,凭什么?(汗,现在突然发 觉小时候向往的“神界”就是中央集权的赤裸裸的代表啊有木有,幻灭。。。。。) 现在可以想象得到,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喜欢《悟空传》。 感谢今何在曾带给我们如此精彩的小说。 很后悔自己为什么没能够早点读到。 不过也庆幸自 己现在才读。因为或许现在的自己,能感悟到更多。 《西游记》是一块非常值得开采的宝,因为它自身的那种神话色彩可以衍生出更多新鲜且新 奇的故事。不过也因为如此,总有隐患,那就是未必总是能提炼出一些有价值的东西。也不知以 后,还能否有机会再读到有关这部作品的一些酣畅淋漓的小说了。 “当西游的历史并不存在,虚无时间中的人物又为什么而苦,为什么而喜呢? ” “当五百年的光阴只是一个骗局,虚无时间中的人物又为什么而苦,为什么而喜呢? ” “纷纷落叶飘向大地,白雪下种子沉睡,一朵花开了又迅速枯萎,在流转的光的阴影中,星 图不断变幻,海水中矗起高山,草木几百代的荣枯,总有一片片的迎风挺立,酷似它们的祖先。 怎能忘了西游?…… ”
射雕英雄传读后感1000字
在这个漫长的暑假里,我阅读了金庸老先生的经典小说着作《射雕英雄传》。这本书主要叙述了一代江湖大侠郭靖的成长故事。
它的大概是这样的:南宋庆元年间,在临安郊外的牛家村,杨铁心与郭啸天两个忠良被金国王子完颜洪烈勾结的南宋政府杀害,已怀身孕的郭夫人李萍、杨夫人包惜弱也双双失踪,他们的好友丘处机十分生气,开始追查杀手是何人。
全真弟子丘处机遇见江南七怪,双方大打出手。古人云:”不打不相识。“丘处机与江南七怪大打之后结成朋友,并约定由丘处机去救助杨铁心妻子包惜弱,江南七怪去救助郭啸天妻子李萍,各自将两家的孩子教养成人,传授武艺。十八年后重会嘉兴,由郭杨的后人代为比武再分胜负。江南七怪应允。
因为两位夫人失踪,江南七怪与丘处机的寻觅之路是很漫长的。终于,他们在一次偶然机会中找到了郭啸天的儿子郭靖,并开始传授武艺。小时候,郭靖在蒙古与拖雷结为安答。因为,他还救过大汗铁木真的女儿华筝的命,所以大汗便将华筝许配给郭靖。
十年后,郭靖已长成为一个粗壮少年,他虽天资鲁钝,但由于六怪严督紧促,再加上自己勤奋努力,后又因得全真教掌教马钰传授玄门内功,武功已经初成。这十年铁木真东征西讨,统一大漠。郭靖因颇具战功,被成吉思汗招为”金刀驸马“。
十八年之约就要到了,郭靖连忙尊师父之命,赶往嘉兴,途中遇见女扮男装的少年小叫花子黄蓉,两人结为朋友。在一次游船中,他终于见到了黄蓉的”真面目“。
郭靖、黄蓉相伴而行,在长江边他们与一个举止奇异的老丐相识,这个老丐便是与黄蓉之父桃花岛主”东邪“黄药师齐名的丐帮帮主洪七公。洪七公喜欢郭靖忠厚老实,更喜黄蓉聪明伶俐,就将两人收入门下。他并将平生最强的降龙十八掌授与郭靖。
郭靖和黄蓉来到桃花岛,他不巧被桃花岛里面的八卦阵图搞晕,结识了高手周伯通这个”老顽童“。周伯通将九阴真经传授给了郭靖。
再次回到蒙古,铁木真逼着郭靖与华筝成婚,他若是不同意,就要将他母亲杀害。李氏不想看到郭靖被迫同意婚姻,便当场自刎。
郭靖因母亲死,心灰意冷,幸亏得到丘处机启发才得以振作。第二次华山论剑日期已到,东邪、西毒、北丐以及少年高手郭靖纷纷出手。最后”武功天下第一“被逆练”九阴假经“已经疯疯癫癫的”西毒“欧阳锋夺得。郭靖与因误会出走的黄蓉再次相逢,最终结为一对武林侠侣。
这部小说人物性格特点刻画得极其细腻,场景的渲染更不用说,各个武功招数名称都取得十分巧妙。金庸老先生在写书中有一个极大的特点,就是情节一环扣一环,让人爱不释手,看完了这章节,还想看下一章节,十分引人入胜。
(原文为知乎回答)
20171222
《明朝那些事》就像一个伪纪录片。
说史时夹带个人情感,就会变得不客观。即便说的都是史实,也可能避重就轻,按照他的喜好去对历史人物进行描绘和宣传,培养和他一样观点的读者。对他喜爱的人物的优点大加赞赏,对他不喜欢的人物的缺点大肆抨击,而对一些本有争议的事情淡化处理,都是不客观的写法。或者说,叫春秋笔法。
作为历史科普读物,却给民众科普了一个带有个人偏见的历史,不知这样的作品是否担当得起“科普”二字。如果不想做科普,直接把名字改为《戏说明朝》好了。文中先声明:“本书夹带大量个人情感。”,然后又以似乎真实的笔法叙说历史事件,读者一边读一边还得注意着:这段是史实,这段是观点,这段是抒情,看得十分累。于是看着看着,读者们为了省事,就不做分辨了,姑且全信了,把作者所言全当做史实。无论作者是否有意为之,最后结果大多都是这样的。读者被作者富有煽动性的文字牵着鼻子走,不但认同了作者的史观,并且连带着让读者认同了作者的价值观。这才是真正的夹带私货。
比如朱元璋后期杀功臣的地方,就不见作者有多么细写,对很多功臣的死都一笔带过,没有大加指责杀功臣的恶劣行为,反而似乎是为其辩护,说这都是为了自己子孙后代,说这就是帝王的孤独,似乎他这么做是应该的。朱棣篡权夺位,作者却一直强调他“这么多年隐忍”“造反不成功就要死,我已经没有退路”,将其塑造为英雄,作者直接站在朱棣的立场来写,全然不见朱棣为了自己对权力的欲望起兵发动战争,对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持有此等英雄史观戏说历史难道还叫三观正?
读史应该客观,冷静。我们是历史的看客,不是历史的经历者。而当年明月很有情感地不断将自己代入历史人物,并同时带着读者一同代入。通过避重就轻将复杂的历史人物塑造成刻板印象,这个人就是坚韧隐忍,那个人就是阴险狡诈,这个人就是忠心耿耿,那个人就是投机倒把。这和《三国》中曹操白脸,关羽红脸,张飞黑脸的写法有什么区别?塑造英雄,并带头崇拜英雄,一众读者被感动得稀里哗啦,对英雄崇拜得五体投地,殊不知自己所崇拜的只是作者精心打造的关公塑像,而不是关公本人。
难怪很多人看了《明朝那些事》,就成了坚持民族主义的明粉,也不能怪读者,此书煽动性确实很强,没有一定的阅历积累以及坚定的价值观,很可能就被作者带跑。
比如我提一点,不知读者能在读这书时想到吗?
若是朱元璋和陈友谅的战争中,陈友谅胜了,又会如何?作者硬说陈友谅滥用暴力不可能胜,但看朱元璋杀功臣毫不手软,难道就不暴力了吗?我的观点是,陈友谅胜了,也可能建立一个延续上百年的王朝。在历史的当头,皇帝姓朱姓陈其实没什么区别,如果姓陈的坐了天下,社会也会和明朝差不多,因为历史不是英雄创造的,而是人民创造的,是生产力决定的。这就是群众史观、唯物史观的观点。如果能意识到这一点,是否会觉得朱元璋和陈友谅几十万军队厮杀,即便朱元璋打败了几十万军队,也并没有什么荣耀可言?一切都是历史的必然,都没有逃出历史的周期。作者也有提到历史规律,但作者并没有冷静对待这些历史,而是热血地代入历史人物,我觉得这不是看历史该有的态度,而是看小说的态度。
奉劝读者,看这种“似是而非”的历史读物时,一定要有清晰的头脑,遇到困惑或感到不合理的地方,就开动搜索引擎多查查更真实的历史记载,看看其他人的言论,权衡一下,再决定应该采用哪种观点。而不是轻易被作者极富感染力的语言洗脑,一股脑地相信作者说的都是对的。作者都说明本书主观色彩严重了,我们读者又怎么能轻易把作者的话当客观事实?凡事先三思,再决定他说的哪句话可信,该信哪方面,该信多少。
这是当然的,历史永远没有人是对的,一万个人对历史就有一万个看法,中央10有套节目叫百家讲坛,意思就是各家说个言,谁也不能说他绝对是对的,每个人在讲历史的时候都会带上自己的主观臆想,所以听人讲历史不能全信,信个五六分就好。最好自己去翻史料。
平心而论,本人看过这部丛书的一部分,但没有全部看完。我认为但凡接触过这部丛书的人,都应该对它要有一些自己的观点和评价。学识水平和阅读深浅程度固然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每位读者对它的评价,但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我们追求的不应该是最高明的观点和见解,而是本着“闻过则喜”的态度虚心接受别人的不同见解,甚至是批评,如此才能不断进步。这部作品诞生于十多年前并且能火热至今,必然是有一定的原因的,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我对该丛书的观点,以期大家指正。
一、关于作品的一些认识,创作风格等
用“历史小说”来定位《明朝那些事儿》这部作品应该是客观准确的,它不具备传统正史的学术水准,但也不像一般的纯属虚构的小说。了解这部作品的人应该都知道作者“当年明月”(真名叫石悦)是基于《明史》等正史文献来创作该作品的,简单说就是在《明史》等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加工写出的。所以该作品讲的基本上都是“真历史”,我给真历史加上引号是因为《明史》本身记载的都未必是绝对真实的历史,这点我相信大家会认可。这部作品一共有7本书,内容涵盖了从明朝建国前后到1644年明朝灭亡这300年间的史事。作品以明朝十几个皇帝为节点,然后选取每个皇帝在位期间的重要人物和事件加以展开,以此来贯穿讲述整个明朝的史事。当然该作品也不是纯粹的对正史进行另一番解读,其中有加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和观点,而且叙述风格是相对风趣的,不像正史那般晦涩。简单说就是它是一部涵盖了整个明朝历史的而且通俗易懂还有趣的历史小说。
二、流行的原因
我认为该作品之所以能引起广泛兴趣,主要在于作品本身的体裁、内容完整性以及叙述风格这三点。如上所述,它是一部历史小说,它比正史通俗易懂又比一般小说更接近史实,这点是很符合历史爱好者的口味。其次,它讲述的是一整个朝代的故事,而不是一个短时期的故事,这点是有优势的,可以让读者一口气看完一个朝代的故事,所以也正中读者的胃口。此外,该作品在叙述风格上具有很大的优势,风趣的叙事风格加上作者在书中人物心理活动方面的刻画,很能让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该作品盛行的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成功掌握了一大批读者的心理:对那些喜欢聊历史但又不爱看正史书籍的读者,这本书就像是一本“速成秘籍”,看完这本书很快就有了吹历史的资本。
三、评价、意义
对《明朝那些事儿》的评价是基于它的体裁定位,作为一部历史小说,它成功引起了广泛的阅读兴趣,所以它算一部成功的作品。其次《明朝那些事儿》这部作品很好的向大众“科普”了明朝这个朝代的历史,引起了很多人对历史的兴趣,具有很积极的意义。不过《明朝那些事儿》并不具备开创性的意义,在其之前十年出版的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才是被普遍认为改革了史书写作风格的著作。当然即便如此,有一点还是值得肯定的:《明朝那些事儿》这部历史小说是继《万历十五年》这部明史研究专著之后少有的一部引起广泛兴趣的好作品。
1风萧萧兮易水寒,欠清偿兮你要还。
2必须亮出自己的獠牙,能力有效地把持住所有的人,即使是天子也不例外。
3观点斗争是假的、方向斗争也是假的,只有权力斗争才是真的。
4其次,我们知道,但凡高水平的打群架斗殴,都有固定的行动打算,逃跑路线,事先统一散发武器(如菜刀,木棍等),事后找人出来背黑锅,一应俱全才开始行为。
5这就是 传说 中的"官话",俗称空话。
6哭是为了发泄情感,流泪是最为重要的,而闹事要的就是声势,低声哭没啥用,一定要做到雷声大雨点小,以最小的精力换取最大的后果。
7纵使憨直,诚然不屈,这就是明代官员的气节。
8没有竞争的完全市场只存在于理论设想之中--引自微观经济学(高级 教育 出版社出版)
9要知道,越靠近心脏的部位越能得到血液,同理,天天见皇帝也着实是个美差,甭管表现如何,混个脸熟才是正理。
10请大家务必信任,长得帅除了好找老婆外,还容易升官,这条实践应当是靠得住的,夏先生就是一个最典范的例子。
11世界在发展,时期在提高,事实证实,一对一的政治单挑已经掉队了,为适应潮流的发展,政治组织应运而生,大范围的群体斗殴行将拉开序幕。
12人无耻到这个田地,是不容易的。
13不知为什么,这位皇帝继位十年,却一直没有儿子,原因不详,这种事向来都是相对隐衷,一般也是大娘大婶街头念叨的 热点 话题,换到今天也得偷偷摸摸地上病院,更何况在那万恶的旧社会。
14所谓以天下为己任,艰深说明就是天下都是老子的,天下事就是自己的私事。
15活着是我的人,死了是我的死人,化成了灰还要拿去肥田!
16其实统治王朝就是经营企业,只不过治国这一摊生意更大而已,做普通生意要交税、还要敷衍工商检查、 保险 检讨、消防检查,逢年过节还得上贡,流年不利还会赔本破产。绝对而言,树立王朝这笔生意就好做得多了,除了启动资金过高(要敢拚命),经营周期不定(没准明天就就义)外,只要一朝成功,就破马鸟枪换炮。从此岂但不必交钱,还可以收别人的钱,想收多少自己说了算,除了你管别人,没人敢管你。因为开政府比开公司的利润更大,远景更广,所以自古以来,无数人都蠢蠢欲动,但成功者寥寥无几(就那么几个朝代)。
17所谓神秘,就是搞不清,摸不透,整日捧着道经,到处收集奇异的资料,在烟雾围绕的丹炉前添柴火,然后看着那炼出的鬼都没胆吃的玩意载歌载舞,谁也不知道这帮人一天到晚到底在干嘛。总之一个字:玄。
18这实在是让人悲哀的事情,一般到这种时候,都会有固定剧本:跳出来一大帮亲戚朋友,说些什么不要悲伤、要畸形发挥水平、告慰祖先之类的话,然后主人公擦干眼泪,仰头望天,握拳作苦大仇深状,断然踏上前进的道路。
明朝那些事儿是当年明月根据实施编写的,但是他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当年明月写的这部书,和历史资料还是有很大差别的。正常的史书中只是客观地记录历史事实,不加入个人的情感。当年明月在写这部书的时候夹杂了大量的个人观点,能够影响到读者的对明朝一种感觉。所以大家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不要以为这样的历史就是明朝的历史,如果想要了解真实的明朝历史,还是要翻阅大量的史实资料,那些才是历史的真相。
很多人不愿意读历史资料,是因为那些文字太枯燥无味。当年明月就是抓住了读者这样的一个心理,明朝这些事儿写的非常具有趣味性,里面很用了很多现代化的语言来描述当时的历史事实。增加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让人觉得焕然一新,眼前一亮。确实是一部很值得阅读的书籍。
明朝这些事儿这部书基本的主线啊是非常准确的,是按照当年明朝历史的发展趋势来编写的。历史从来就不幽默,也不乐观,但是我们可以用不一样的文字来让他们 变得有趣起来,历史要得到推广,就要摒弃曲高和寡的姿态,让历史真正的走入寻常百姓家,在保证历史的真实性之下,更应该创作出符合大众口味作品,适应时代的发展。
当年明月创作的明朝,这些事儿就非常符合现代人阅读的一种理念。用了非常幽默的语言来表达了枯燥的历史史实。符合大众对当前阅读的一种需求,更加符合现在的市场定位,所以明朝这些事儿一出来的时候就非常的火爆。很多的读者都在阅读这部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