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是协助趋利避害。让人在痛过一次之后,尝试换一种方法来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作出反应,避免下一次的痛苦。
人所有可以感受到疼痛的地方都有一种receptor(感应器)叫nociceptor(伤害感受器)。人类通过nociceptor来感受疼痛。这个信号会先达到脊柱。脊柱作出一个最初的判断。比如被火烧了手会自然的回缩。之后信息沿着脊柱到达大脑,最先到达thalamus(丘脑)。
这是个relay centre(传导中心)。之后信息会被传导到大脑皮层做进一步的分析。amygdala(扁桃形结构)会对这个信号有一个感情上的判断,hippocampus(海马回)会做一个记忆上的储存等等,这些地方之间都是有关联的,所以比如amygdala的情感会被hippocampus记录下来。
所以为了生存这种危险的组织损伤都会被尽量避免。如果组织损伤的这个疼痛信号被处理为开心的话那这个生物体会无限自残然后死掉。所以只有疼痛被处理为难受的生物体活了下来因为难受所以他们会避免。
这样他们的后代都会对疼痛有不好的感觉也就是人类感觉到的疼。为了以后避免这个信息必须被记录下来。而且人类的情感上也会被处理为不好的情绪,然后记录下来。而且人类的情感上也会被处理为不好的情绪,然后记录下来。这就是上一段所讲的amygdala和hippocampus。
所以总的来说疼痛和痛苦之间有很大关联,它们都是为了让人类躲避不利于生存的因素。可以说没有这个机制人类种群可能存活不到今天。所以可以说痛苦是存在的最基本意义在于让人类个体避免损伤。
如果一个人内心长期处于极度痛苦的状态,会不会导致情感体悟敏感性提高?
会的。敏感也会给你带来痛苦。尤其是高敏感特质的人,往往会因为一些微小的刺激而沉浸在情绪中。他们的信息处理能力更强,更容易深入思考。这样的人更容易被过度刺激,对事物的反应更大,比其他人更容易紧张。他们对消极和积极的事物都有更大的反应。他们有更强的好奇心和更强的期望。最后。他们更容易经历一些微妙的变化。在对高敏感者的脑部扫描中,发现他们的神经活动与常人不同。敏感的人需要很多独处的时间。在一个安静的房间里让自己平静下来。
“太敏感的人会体谅别人的痛苦,所以自然不敢轻易坦白。所谓坦白,其实就是暴力。”敏感的人会被动的穿透对方的困难,所以不可能无动于衷,总想着为对方分担点什么,哪怕是想委屈自己。敏感的人往往会在事情发生之前,提前制造自己的痛苦。所以共情能力弱的人,很自私,在快乐中很光明。我想拥抱每一个因为敏感而变得谨慎的人。我知道他们内心的善良和他们的价值。痛苦可能会让你变得敏感,把你困在这种情绪里,因为痛苦的声音不断在你心里回响。那些声音可能在挣扎,找不到出口,恐惧或痛苦。
对于心理脆弱敏感的人来说,培养正确的自我认知非常重要。要正确认识自己的身体特点和生理状况,以及自己在社会和集体中的地位和作用,然后是自己的心理特点和活动。学会自我肯定也是克服心理脆弱和敏感的重要途径之一。人只有学会肯定自己,保持坚定的信念,才能抛弃自卑和负能量,让命运真正掌握在自己手中。
很多人都说我是个好人,但是每一次恋爱我都真诚对待对方,却都没能开花结果,为什么他们要离开我呢?我无法将这些归结为遇人不淑,我想一定是我的性格有什么问题。恋爱时我总会把自己放到一个很低的位置,虽然我知道这样不好,可就是控制不住自己。
一个人对待伴侣的方式往往暗示了其在幼年时被养育的状况。在成长早期,如果发展轨迹因创伤或灾难而改变,我们就会对负面体验产生易感性,以至于日后在潜意识的驱使下“主动”将自己再次置于有相同或类似痛苦的境遇中,从而迫使自己努力改变这种境遇,以换得更好的结果。例如,那些在童年时期有过被忽视、被虐待或缺少爱的体验的人,长大后他们的潜意识会促使他们爱上一个和父母(也可能是其他早期主要照看者)相似或相反的人,以此证明,自己能够改变过去的不好的经历,纠正童年的“错误”。
我们在和伴侣相处的时候会有一种比较熟悉的感觉,而这种感觉可能是我们在重复自己和父亲或母亲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我们会无意识地去寻找和自己父母有共同特点的人做伴侣,在伴侣身上重复我们和父母间互动关系模式。如果父母疏忽大意,那么孩子很可能会寻找忽视他们的人做伴侣;如果父母情感强烈,那么孩子通常也会寻求有着强烈情感的伴侣。
我们都有一种重复过去的重要关系的冲动,其中包括我们在童年时期所经历的丧失与痛苦,以及深埋心底的怨恨与愤怒。很多时候,我们所爱的人以及我们爱人的方式,皆是早期经历的重复。即使这种重复会给我们带来痛苦,我们还是会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过去,试图掌控和改变那些已经发生的事。在重复过去的时候,我们可能会重复过去的愤怒、耻辱或哀伤,或者重复过去反抗愤怒、耻辱与哀伤的方式。
为什么到头来受伤的总是自己?可能我们潜意识里在期盼这种受伤的情况发生。我们屡次将安全感寄托于他人身上,可能实际上就是想再次体验这种不安全感。因为已知的痛苦要好过未知,即使未知意味着某种更美好的事物。
02
为何你总是遇人不淑
为什么每当伴侣伤害我时,我总是开始自我怀疑或自我否定,好像自己不值得被爱?
为什么我喜欢的人总是要伤害我?为什么我总会被同一类人伤害,却又不断地被他们吸引?为什么我总是会压抑自己的需求,不自觉地讨好身边的人?
经历过多次情感失败后,蓦然回首,你是否突然发现这些年来自己一直在重蹈覆辙?每一段情感经历都像是在复制粘贴一样:总是爱上不该爱的人;一份感情总是以对方出轨而告终;总是无法对伴侣感到满意;即使在关系最甜蜜的时候也总感觉自己不配得到幸福的亲密关系;虽然伴侣对自己很好,可还是不相信自己能拥有一个真正关心自己的人……换句话说,你的亲密关系好像受到了诅咒一般,总是以一种特定模式,重复进入不健康的关系,换了伴侣也无法解决问题。虽然这种模式给你带来一次又一次的痛苦,但你仍然“舍不得”放弃和改变。
我们选择伴侣和对待伴侣的方式,常常会受到自己潜意识那些里隐藏的、未被满足的需要的影响。当我们处于亲密关系中时,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会体现得更为明显。如果你在生命早期经常被忽视和冷落,那么进入亲密关系后,伴侣越是经常表现得不在意你,你就越可能体验到曾经的缺少被关注的失落感,潜意识中把对方当成童年的父母,希望得到对方的回应。这时候,正常的爱恋和童年的经验叠加起来,你对伴侣的感觉可能会演变成更加炽热的“爱”和渴求。
有一位青年才俊,谈过三次刻骨铭心的恋爱,对象全部都很“苦命”:第一位患有忧郁症,自杀未遂;第二位患有“厌食暴食症”;第三位是已婚妇女,丈夫有婚外情,几乎每天都以泪洗面,生活在痛苦之中。
为什么他每次恋爱的对象都会有一些特别的伤痛?为什么他总是被这样苦命的女人所吸引?
原来,在他8岁那年,他的父亲有了外遇,母亲为此得了抑郁症。那时的他还只是个孩子,对所发生的一切无能为力,感到很无助,他既无法改变父亲出轨的事实,也无力治愈母亲的伤痛。他的潜意识总是带领他回到类似过去的情境中,希望借着自己的爱与努力,去医治这些心灵受伤的女性。
他想去拯救她们,实际上是在弥补自己幼年时不能帮助母亲的遗憾。当拯救她们之后他希望她们能够全心全意地爱他,把他在成长过程中缺失的呵护与关爱加倍地给予他,让他寻回幼时失去的母爱。换句话说,他从未放弃过赢得母爱的愿望。他一次又一次渴望回到“母亲”身边,迫切想得到儿时“求而不得的爱”,但最终在不可能实现的愿望又一次落空时感觉自己再次“被遗弃”。
我们总是无法抗拒“某一类人”对自己具有的一种奇特且非常强烈的吸引力。
我们所选择的伴侣,往往拥有某些自己极力否定的特征和属性。这些人很有可能和我们原生家庭中的某个成员非常相像。在现实中我们常会看到:一个和自己的父亲情感疏离的女孩,很有可能会选择一个情感疏离的人做丈夫;拥有酒鬼父亲的女儿,会痛苦地发现自己总是被依赖酒精的男性所吸引;拥有抑郁母亲的儿子,可能会像飞蛾扑火一样被不快乐的女性所吸引。
我知道他是渣男,可是我还是很爱他,离不开他。其实他吸引我的,都是和我父亲身上相似的地方,后来我终于明白,最吸引我的往往是我最应该远离的。
这就是亲密关系中的强迫性重复,不停地渴望修复童年的“错误”却又总是无法实现。在看似单纯的寻找和留住那个“特定的人”的过程背后,有着我们难以察觉的心理需求。现在发生的事只不过是“旧事”重演而已。即使时过境迁,我们仍然容易因为情感的重现而沉溺在旧的行为模式中不能自拔,生命的能量因此而停滞或被卡住了。
别人能够伤害到我们,往往也跟我们自身有关,例如对自我价值缺乏信心,未能发展出清楚的自我界限,渴望通过依附的关系来填补生命的空虚。当你发现自己正在进入一种自己并不愿意却又无法摆脱的“情感魔咒”时,请仔细想一想:和对方相处时你是否能够保持一个清晰的自我感?如果你感到被控制、被侵犯,你是否有为自己设立界限并坚定地维持?
如果你总是遭遇情感挫败或是在关系中受伤,那么你需要适时停下来,好好地反思这些关系对自己的意义,审视自己有哪些基本需求没有被很好地满足。我们童年时受到的情感伤害、未被满足的需要,往往影响着我们后来的行为模式,长大后会努力想去弥补那些缺失。我们在亲密关系中体验到的感情,很多时候跟小时候从父母身上体验到的情感是一样或类似的。当关系发生问题或是进入瓶颈时,我们往往会企图控制或摆脱被关系所激发的那些重现的情感,就好像要消除当初的痛苦一般。
背负创伤长大的人,更容易将过往糟糕的情感体验投射到亲密关系中,从而影响着关系的深入和维持。如果童年时的创伤没有得到疗愈,那么就会让成年后的我们依然陷在“流沙”中,苦苦挣扎,越陷越深。如果我们没有解决内在的问题,那么我们将很容易重复类似的经历。这种爱不是为了幸福,而是为了再次回到童年,以满足童年那些未能实现的愿望。
我们之所以会对一个人产生不可思议的情感,通常是因为那个人的某些言行举止或个性特质激活了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关系,即我们小时候与父母的关系模式
每个人的童年或多或少都有些缺陷,但是童年已经一去不复返,原生家庭也几乎无法改变,所以,重要的是你怎么看待自己的过去。你是选择自暴自弃、对他人冷漠相待或封闭自己,还是选择在自我成长中自我疗愈,变得更爱自己,用爱让自己变得强大?
如果你总是用一种负面的视角来看待自己的童年经历,那么可能就会用一种歪曲的、功能不良的方式来加工所有信息,过度关注负面信息,忽略或根本不关注正面信息。
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提出,从成年期开始,人除了完成自己本身的成长任务,还肩负着另一个重大使命:去补救童年缺失的品质,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完整的人。唯有正视并疗愈自己的过去,我们才能踏上重建内心的旅程。我们需要超越原生家庭的爱与痛,与过去的父母和解,然后找到那个能真正享受亲密关系中的幸福的自己。当你能够自足、欣赏与感恩自己的生命,自然就会吸引到比较成熟、也懂得爱你的伴侣。
因此,当婚姻出现危机时,我们不仅需要解决关系本身存在的问题,还要通过解决问题发现自己、了解自己,并努力使自己得到成长。很多人在婚恋关系出现危机而寻求帮助时,通常会过多地关注他们是“继续在一起”还是要“分开”的决定,然而,真正的处理过程一般会涉及伴侣一方或双方的人格成长问题。在治疗中也常常发现,当夫妻一方或双方在生命早期曾有过心理创伤,要改善他们的关系通常耗时更久。
许多所谓“不幸的人”其实是在不断地重复同一个错误。真正让我们跌倒的往往并不是这些错误本身,而恰恰是我们自己。我们需要意识到困扰我们内心的到底是什么,找出自己的缺点和弱点,了解自己对于爱和亲密关系的深层担忧,同时了解这种担忧是如何影响自己的,该如何替自己制造的痛苦负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