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的困境

留守儿童的困境,第1张

留守儿童面临人格困境

  有资料显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检出率高达574%以上。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院长段成荣强调,留守儿童的人格问题通常比较隐性,不容易发觉,但影响深远。

  “留守儿童由于其家庭环境的改变,形成了以下一些人格特点:一是乐群性低,比较冷淡;二是情绪不稳定,易心烦意乱,自控能力不强;三是自卑拘谨,冷漠寡言;四是抑郁压抑,忧虑不安;五是冲动任性,自制力差;六是紧张焦虑,心神不安。”段成荣说。

  相对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有着更柔弱内向的性格、更自卑的心理、更逆反的思想和更寂寞无聊的情绪。

  一位初三的女生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妈妈,自从你们走了以后,我几乎没有笑过,多么怀念以前我们在一起的时光。”专家指出,精神上的空虚极易导致留守儿童行为失范,引起违法犯罪行为,影响社会的安全和稳定。公安部的调查显示,现在未成年人犯罪呈现两个“大多数”,即全国未成年人受侵害及自身犯罪的案例大多数在农村,其中大多数又是留守儿童。

  普遍高于非留守儿童的犯罪率和自杀率,是留守儿童存在严重人格缺陷问题的注脚。这一状况为中国数千万家庭的幸福,乃至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埋下了隐患。

  留守儿童存在教育误区

  “和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这个群体所面临的问题,主要还是缺失问题,集中在亲情缺失、生活照料缺失、学习辅导缺失、安全保护缺失等等。”全国妇联儿童部副部长吴新平表示。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教师范兴华也指出,留守儿童的人格缺陷主要从家庭处境不利来找原因:“第一缺少父母关爱,第二家庭气氛冷清,第三学习管理不善。而作为监护人的爷爷奶奶,没有足够的文化和精力来帮助留守儿童,别说心理上的矫正,甚至连儿童的安全都可能无法保证。而且祖辈本就与孙辈没有太多的共同语言,特别在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祖辈监护人更无法约束其逆反心理,进行有效的指导。”

  专家指出,针对留守儿童的家庭和学校教育同样存在很多“误区”。父母由于长期在外,无法照顾孩子而产生负疚感,大多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来补偿,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法治教育关注较少。由于缺少有效的约束和管教,留守儿童容易沾染一些恶习,导致有的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等等,而农村学校在缺乏有力的监管的同时,也往往不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造成留守儿童的人格缺陷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社会舆论的影响。留守儿童不是“问题儿童”,但人们往往有意无意给他们贴上“问题儿童”的标签,甚至偏激地把他们理解为旷课、逃学、辍学、偷盗、吸毒的代名词。这一现象在农村地区尤为严重,出现一点破坏性行为,人们就怀疑可能是留守儿童所为。“不要和某某一起玩,他是没人管的孩子。”不少家长都会这样教育自己的子女。

  “这样一种标签化的倾向,不利于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我们做研究,包括制定政策,都应该避免对留守儿童标签化、问题化的倾向。”段成荣说。

  多方合力关爱留守儿童

  专家指出,要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就是要通过系统的制度设计,消除留守儿童这个人口群体。“要提高流动人口福利待遇,增强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的机会和能力,从而使更多的留守儿童能够跟随父母进城,真正成为城市的内在组成部分。父母和孩子居住在一起是天经地义的,政府不能简单地把流动人口当成劳动力,剩下就不管了。”段成荣强调。

  近年来,不少城市出台了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措施,对达到一定居住年限、社保缴费年限的流动人口,可在子女教育、计生服务、就业保障、公共卫生、住房保障等方面享有“同城待遇”。不过,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对那些尚未进城的留守儿童,社会各界的关爱尤为重要。事实上,目前各界人士发起的关爱留守儿童人格健康的公益活动不断增加,推动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

  在留守儿童众多的贵州省,部分县市启动了代理家长行动。各级干部、教师、企业负责人和社会知名人士,采取“一对一”或“一对多”的方式结对代管留守学生,提供亲情关怀,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留守儿童管教缺失的问题。

  湖南省娄底市计生委主任刘力也认为,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认为重点在于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工作机制。贵州省社科院研究员高刚则提醒,不少农村地区都存在留守儿童文化活动荒漠化问题。政府应进一步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尽量多组织一些文化活动,同时以乡镇或村为单位,对优秀留守儿童进行宣传奖励,营造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或正面评价氛围,培育留守儿童的积极情绪。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有哪些

 “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全民关注的社会问题,由于他们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缺乏父母的关爱与呵护,长此以往,产生了性格柔弱、自卑、自负、孤僻、叛逆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为此,本文通过调查、访谈等多种方法,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进行深入的研究,积极探讨其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提出对“留守儿童”有效的教育政策,以便帮助“留守儿童”重建自信心,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身心能够健康发展。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

  自我封闭 性格孤僻

 这些孩子在年幼时便与父母长期分开,家庭环境的不稳定使他们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带来较强的孤独感。他们由于缺乏感情依靠,性格内向,遇到一些麻烦事会显得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长期的寡言、沉默、焦虑和紧张,极易使这些孩子形成孤僻、自卑、封闭的心理。这样的儿童在人际沟通和自信心方面自然比其他的孩子要弱。

  情绪失控 容易冲动

 留守儿童一般年龄在16周岁以下,正处于身心发育时期,情绪欠稳定,再加上意志薄弱,容易造成情绪失控和冲动。他们还容易对周围人产生戒备和敌对心理。这种敌对心理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攻击行为。有些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一点小事就斤斤计较,对教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也易于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严重者往往还有暴力倾向。

  认知偏差 内心迷茫

 少数留守儿童认为家里穷,爸妈没能耐,才会出去打工挣钱,由此产生怨恨情绪和偏激想法。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他们,导致情感隔膜。他们难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未来感到茫然。多数儿童进取心不强,纪律涣散,再加上家里无人辅导,学习成绩普遍较差,逐渐逃学、辍学,以致过早地流向了社会。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

  1缺乏良好的亲情教育

 相对于其他同龄儿童来说,“留守儿童”自年幼便远离父母,缺乏频繁的联系,从而缺乏一种稳定而和谐的亲子关系,长期处在这种特殊的生活环境中,极易表现出胆小、迟钝、呆板、不与人交往、怀有敌对、破坏等不良的人格特点。这些不良的人格特点会直接影响到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致使“留守儿童”往往在情绪上变得焦虑、悲痛、厌恶、怨恨、忧郁;在性格上变得孤僻自卑,缺乏自信,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心理问题。

  2监护人不能完全胜任对孩子的管教

 祖父母辈的思想观念比较陈旧,多采用溺爱的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上的满足,对孩子宽容、放任。而亲朋好友、老师等其他监护人,对于别人的孩子,通常有所顾忌,于是采取通融政策,只要不犯大错误即可。在这种特殊的教育环境下,“留守儿童”养成了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最后导致出现一系列的不良问题。

  3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的教育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现在大多数的学校、老师十分关心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忽略“成绩差”的学生。“留守儿童”属于特殊的社会群体,其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明显的比其他同龄儿童差,学习方面显得困难重重,自然而然不引起学校、老师的注意,加之“留守儿童”性格孤僻自闭,沉默寡言,人际关系十分敏感,极易产生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作为老师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不能给予及时的引导,使其心理问题更为严重。再加上老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难以实现,对问题儿童难以管理,造成一些老师对他们失去信心,干脆把责任又推给孩子父母的身上,对他们放任不管。

  4社会因素

 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外流,加之经济条件的限制,使得父母不得不把孩子留置家中。“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管教,缺乏及时的引导,很容易受不良分子的诱惑、拉拢,最终误入歧途。因有关部门缺乏对娱乐场所的有效管理,致使众多未成年“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学习干劲不足等不良的学习心态,整天沉迷于娱乐场所,不能自拔。

  5自我调控因素

 “留守儿童”本身的自我调控系统就是其内部因素。自控能力差的“留守儿童”比自控能力强或者一般的“留守儿童”在情绪、情感、学习心态和行为方面更易产生不良的心理问题,从而影响其人格的健康发展。

;

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开家乡涌向城,他们无暇顾及子女的成长和教育。这些孩子由于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和温暖,缺乏监护人细心的学习引导和管理,使他们在学习、心理、身体上存在着很多问题。许多孩子出现了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顽皮任性、冲动易怒、神经过敏、逆反心理强等问题;大多数孩子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心不在焉,应付了事;部分孩子纪律散漫,不遵守规章制度,迟到、旷课、逃学、迷恋“网吧”等。这些不良习气的存在给下一代的健康成长造成极大危害,也给班级教育带来了极大的阻碍。为了关爱留守孩子,保障下一代的健康成长,班主任应尽力地担负起留守儿童教育这一任务。那么,班主任应如何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呢?

一、建立健全机制,发挥班主任的主角作用 首先,班主任要制定具体详细的留守儿童教育工作计划和工作方案。配合学校大力营造关爱留守儿童教育的氛围,积极参与,把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排上日程、摆上桌面,认真贯彻落实,真正使班级成为留守儿童学文化、学做人的临时家园,发挥主角作用。班级里建立“留守学生”专项档案、开通亲情,加强学生、家长、教师三者之间的与交流。除此,班主任还可以利用春节、假期孩子父母返乡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充分交流,要求家长采取多种方式与儿童交流、沟通,多关心儿童的身心健康,让儿童体会到父爱母爱,形成合力效应。

二、班主任要加强留守儿童心理方面知识的教育(1)班主任要建立“留守学生”专项档案,记载好留守学生父母打工的、、家庭情况、学生监护人姓名、等。充分关注到留守儿童的个性心理和个性需求,把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以及各阶段变化情况记录下来,且有针对性地对这些留守儿童进行个别教育、进行补偿教育,并主动与学生监护人。(2)班主任要配合心理老师,要适时开展心理,以这样的方式知道学生在想什么,这样一方面可以弥补留守儿童的感情缺失,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加强学生教育。但是一定要注意保护好他们的隐私,不能对学生造成伤害。老师也要站在留守儿童的角度上去看问题、做工作,不然这个工作很难取得成效。

三、转变观念,用真正的师爱守护留守儿童失落的心灵1、关爱留守儿童,用温暖去抚慰他们失落的心灵 首先,班主任要关爱学生,更加关爱留守学生。更应该多的关心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变化,增加感情投入,用心去爱他们,用情去感化他们,千方百计从感情上弥补他们在家庭中的缺失。再者,班主任要经常家访,了解留守学生的家庭环境和生活状况,管理、指导他们的吃、穿、住、行、睡等问题,帮他们解决困难,用真正的师爱抚慰留守儿童的心,使其对父母的依赖转到对老师的依赖,从而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目的。最后,开展以“留守学生”为主题的结队帮扶活动,要求每位教师帮助一、二名贫困留守学生,树立留守学生自立自强勤学守纪的榜样,以带动全体学生共同进步。在班集体为留守学生集体过生日、唱生日、送小礼物、送祝福等。2、视留守儿童为亲人,贴近孩子的心灵 班主任要转变自身的观念,不仅要做好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更要扮演好学生心灵的抚慰者的角色。 班主任应俯下身子,走进留守儿童的思想深处。留守儿童因与父母分离,内心真实的快乐、烦恼、孤独、痛苦无法得到及时的宣泄。有的孩子选择了上网和不健康的书籍作为情感的替代品,这样的现象会引发孩子的心理健康大问题。此时,班主任应俯下身子,走进留守儿童的思想深处,了解孩子的所想所需,有针对性地与他交流,让一句句真诚的话语打开他的心扉,让学生觉得你值得信任才会跟你说实话,才会接受你的道理。他就能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改掉身上不良的行为。 班主任应放下架子,走进留守儿童的真实生活。爷爷奶奶的照顾很多时候仅仅是满足留守儿童的吃和穿,在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方面顾及很少。此时,班主任应放下架子,走进留守儿童的真实生活,了解他的家庭情况,与其监护人沟通的同时,主动地承担一部分照顾他们生活的责任,哪怕是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会心的微笑,孩子都会很高兴,他会从心里觉得你是个可亲的老师、朋友,也会回报你优异的表现;班主任应以美丽的言行滋润留守儿童。对本已缺乏亲情的留守儿童,班主任的教育更应是“和风细雨”式的,用亲切的话语去打动他,以诚挚的情感去感染他。班主任切不可施行体罚、讽刺、挖苦以及家长式作风。这样学生会越发感到自己不被尊重、理解、信任和宽容,越发产生羞愧、自卑、不思进取、逆反等心理,和你的距离只能越来越遥远。3、以博大的胸怀看待留守儿童身上的问题 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因素很多,因而班主任应有博大的胸襟来对待留守儿童身上所存在的问题。那些已形成的不良行为习惯的孩子出现反复现象是难免的。班主任应冷静对待,认真帮助孩子原因,及时启发诱导他改正错误,切忌急躁而前功尽弃。

四、发挥班集体在留守儿童教育上的特殊作用1、针对班级中关注“共性”多,而忽视留守儿童特殊体或个体的情况,我们要充分发挥班主任的教育管理功能。班主任要给这些留守儿童以特殊的关爱,关心他们的家庭、生活、学习和困惑,多走进他们,多接纳他们,并利用班集体的力量形成一个温暖、宽松的成长学习环境,让留守儿童切实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从而弥补了由于留守而缺失的亲情。2、开展各种有意义的班集体活动,鼓励留守儿童和其他学生一起参加,一起合作,是留守儿童感受到自己也是班集体的一员,从而使他们在心理上有归属感。通过活动增强与同学相处的感情,体验到生活的快乐,体会到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友爱,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体会助人为乐的幸福,同时在活动中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收获了成就感,让多彩的活动成为留守儿童成长的乐园。3、成立留守儿童“爱心小组”,以班干部和优秀学生为成员,他们每个人与一至二名留守学生结成对子,在生活、学习上给予留守儿童帮助,让他们互相鼓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五、加强与社会,共同关注留守儿童 仅凭班主任教育,留守儿童问题得不到根本的解决,我们在做好校内工作的同时应积极争取校外教育资源。如争取校外教育力量实施教育,比如聘请校外员、发挥留守孩子身边的老党员、老教师等的作用,请他们帮助管理照看等。还要全社会的积极配合,共同关注,建立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监护体系,调动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关爱留守儿童。努力形成了、村委、学校、家庭四级联动的教育网络,营造出浓厚关爱氛围和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总之,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越来越突出的社会问题,更是我们从事教育工作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我们要本着对每一个孩子负责的态度,把更多的关爱和呵护给这些心灵最脆弱的孩子们。

留守儿童常见心理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在这个名称的背后,是一个脆弱的群体,一种酸楚的生活状态。当他们最需要父母拥抱的时候,父母却为了生活,远离家乡,一年到头只能见上一两次面。父母的外出,使留守儿童无法得到细致的照料与关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以下是我整理的留守儿童常见心理问题,欢迎阅读。

留守儿童常见心理问题 篇1

 一、留守儿童常见心理问题

 1、自我封闭 性格孤僻

 这些孩子在年幼时便与父母长期分开,家庭环境的不稳定使他们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带来较强的孤独感。他们由于缺乏感情依靠,性格内向,遇到一些麻烦事会显得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长期的寡言、沉默、焦虑和紧张,极易使这些孩子形成孤僻、自卑、封闭的心理。这样的儿童在人际沟通和自信心方面自然比其他的孩子要弱。

 2、情绪失控 容易冲动

 留守儿童一般年龄在16周岁以下,正处于身心发育时期,情绪欠稳定,再加上意志薄弱,容易造成情绪失控和冲动。他们还容易对周围人产生戒备和敌对心理。这种敌对心理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攻击行为。有些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一点小事就斤斤计较,对教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也易于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严重者往往还有暴力倾向。

 3、认知偏差 内心迷茫

 少数留守儿童认为家里穷,爸妈没能耐,才会出去打工挣钱,由此产生怨恨情绪和偏激想法。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他们,导致情感隔膜。他们难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未来感到茫然。多数儿童进取心不强,纪律涣散,再加上家里无人辅导,学习成绩普遍较差,逐渐逃学、辍学,以致过早地流向了社会。

 4、 敌对

 “留守儿童”存在一定程度的孤僻、偏激、不团结、搞破坏、易产生敌对等不良心理问题,从而导致打架斗殴、拉帮结派等不良行为,缺乏道德感和理智感,严重者有的参与盗窃、抢劫,最后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措施

 1、加强家庭教育,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良好的家庭教育,是父母和监护人的责任。父母尤其是出外打工的父母应与孩子经常交流和沟通,除了关心孩子的生活、身体和学习外,更要注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让孩子时刻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护。这样不但有助于缓解孩子的紧张、焦虑心理,也可通过讲述打工的经历,使孩子了解父母工作的辛苦,明白生活的来之不易,理解尊重父母,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负责抚养监护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者其他亲属应民主、平等地对待孩子,真正担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不能过分溺爱和放任,给孩子以科学的管理和引导,从而塑造孩子的健康心理。

 2、发挥学校的主导教育功能。学校作为留守儿童所在地的教育机构,要完善健康教育观念,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学校要尽可能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开展各种形式的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素质培训,使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充分发挥教育优势,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给予心理上的体贴与温馨,及时疏导他们的心理压力,让孩子有一个稳定的情绪、积极的情感,营造和谐大家庭的氛围,满足孩子们的精神需求;其次,学校要组织班主任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档案和跟踪管理档案,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对常见的心理和行为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和管理。

 3、应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的心理辅导和咨询老师,为全校教师和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和咨询服务。要注重对留守儿童家长和其他监护人的培训,使他们端正教育观念,掌握跟孩子沟通的方法与技巧,家校结合以更好地教育孩子。

 4、留守儿童自身应加强心理素质培养。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外因要通过内因来起作用。我认为留守儿童本身应该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应该学会自信、自立、自强,把父母不在身边的现实看成是对自己的锻炼和考验,学会正确应对挫折和逆境,培养坚强的意志,为自己树立目标,培养各种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多与老师、同学接触,主动与父母沟通,提高自己的独立性、坚定性和自制力,从而使自己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5、整合社会力量,共同搭建留守儿童爱心教育平台。政府要针对部分农村社会教育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陈旧的现状制定相关政策,通过政策激励和引导,把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努力使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形成合力,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

留守儿童常见心理问题 篇2

 1认知障碍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一年中可能只有春节期间才能与孩子团聚,因此留守儿童容易形成三种错误认识:一是忽视父母的存在,由于长期不在一起生活,幼小的孩子逐渐淡忘了父母,父母好不容易回一次家,但孩子对父母敬而远之;二是挣钱重要,自己不重要,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父母很少关注孩子,即使关注也只能通过电话问候,缺少细微和深入的关爱,孩子就逐渐形成了挣钱重要的认识;三是挣钱重要而读书不重要,在外务工的父母大多数读书也不是很多,再加上把正在读书的孩子留在家里,孩子就形成了挣钱比读书重要这样的错误认识;四是有钱就有一切,由于隔代管护溺爱多于教育,物质满足多于心理满足,再加上父母一年半载回家一趟,为了弥补自己对孩子的思念与愧疚心理,便给孩子在物质方面较多的补偿,更坚定了孩子的这种错误认知。这样的认知使留守儿童极易形成厌学心理,进一步形成留守儿童的学习障碍。

 2情感障碍

 城市留守儿童由于主要由祖辈管护,其次由亲戚或兄长(姐姐)管护,这些管护以物质方面的管护为主,缺少有效的沟通与教育,更缺少对孩子的心理指导与要求,孩子有了心理问题要么自己解决,要么只能与自己同样为留守儿童的同学交流,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因此留守儿童容易形成焦虑、冷漠、消极等情感问题。这些情感问题如果进一步发展,会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

 3人格障碍

 留守儿童容易形成四个方面的人格障碍:一是自卑心理,留守儿童因为父母不在身边,与有父母的孩子相比,他们经常觉得低人一等,看见其他的孩子由父母领着上学或玩耍时,非常羡慕,他们觉得自己没有依靠和归宿;由亲戚管护的孩子,有寄人篱下的感觉,这些因素导致留守儿童产生自卑心理。二是内向孤僻,父母的言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父母之间的交流以及与孩子的交流对培养孩子的自信与人际交流能力十分重要,但父母外出务工,留守儿童缺少这样的机会,因此留守儿童与别人交往的机会明显减少,容易形成内向孤僻的心理。三是任性,由于隔代教育对孩子的溺爱和娇纵,容易助长孩子任性的心理,这种心理对孩子走入社会又进一步带来负面影响。四是压抑,留守儿童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缺少解决的渠道,渴望父母关怀的愿望得不到满足,长期下去,就会形成压抑的心理。

 4行为障碍

 由于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缺失,监管不到位,他们在出现一些行为方面的`错误时缺少监督改正的机会,使小错误发展成大错误,逐渐形成行为障碍,主要包括小偷小摸、抽烟、打架、抢劫、敲诈勒索等。这些行为障碍如果得不到及时疏导解决,将会导致他们进一步走上犯罪道路。湖南作家阮梅在《罪童泪》一书中,介绍了11个儿童犯罪的案例,其中留守儿童犯罪占了多数。

留守儿童常见心理问题 篇3

 一、学习上有畏难、依赖的心理

 二年级有个学生叫小威,该生在学习上有“四怕”:怕用功、怕动脑、怕发言、怕作业。整天想随心所欲地玩。在学习、生活上对家长有很强的依赖,如迟到了一定要奶奶把他送进教室,生病了一定是让奶奶帮做作业,当作业过多时,就不断地吵,并让家长帮做。成绩不理想。我家访的时候,他奶奶跟我说:“老师啊,说起来可笑啊,我的孙子有一次不会做作业就请教我,我说我不会做,他就哭着,闹着说‘你这么老了,难道不会做作业吗 ?快教我啊!’我说真的不会做。还给他解释,以前我要带弟、妹,不得上学的,我不识字。所以不会教你完成作业啊。”(心理健康论文 )后来她还给孙子讲了好多没有文化吃亏的故事。叫他不走自己没有文化的老路。面对这样的学生,我经常给他补课,找他聊天,还充分利用“心理辅导”和“主题班会”进行疏导他。平时他成绩一有提高,我就及时表扬,经过多方努力,该生发生了令人兴奋的变化,成绩直线上升。

 二、生活上有孤单、恐惧、害怕的心理

 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幼小的心灵得不到呵护。有心理话无法与亲人表达,有委屈无处倾诉。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是“祖孙同堂”。他们之间沟通比较困难。容易产生孤独、冷漠、甚至恐惧害怕心理以及焦虑、任性、暴躁、叛逆、悲观失望等不良情绪。少数留守儿童天不怕地不怕,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胡作非为;不听监护人的话,我行我素,甚至夜不归宿。如原来我班有个学生叫小卓,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家中只有年老的爷爷,长期以来,缺乏沟通、交流,养成了孤僻、怪异的性格。有一次,爷爷喝酒醉了,没有做饭给孙子吃,小卓就去同学家吃饭、过夜。第二天下午,他爷爷才找到我说,他孙子昨晚上没有回家睡。不知道去哪了,叫我查看,是不是在同学家。我费了好大功夫,才打听到在同学的家(那位同学也是留守儿童的)。后来我经过了解知道,是因为小卓觉得生活上孤独,心理孤单,没有人和他说话,沟通,爷爷又照顾不周到。所以周末就到同学家玩,一整晚都不回家。我教育他,你夜不归宿是不对的,很不安全,小心被拐卖啊!这样做,爷爷找不到你,会担心的,父母也就不能安心做工了。你应该帮爷爷学做点家务活啊。他点点头。

 三、心理扭曲,有轻生想法

 “留守儿童”由于生活上缺乏血缘亲情的呵护,学习中最大的困难是“无人辅导”。监护人一般又没有辅导孩子学习的能力。学习滑坡、厌学逃学。面对学习上的困难,不少“留守儿童”采取消极的态度,陷入恶性循环。如果“留守儿童”不得到老师的关注和器重。思想上的疙瘩不能及时消融,长久的瘀结,他们或沉闷抑郁或自暴自弃。以上种种原因会产生心理扭曲,有轻生想法。我班三年级学生叫小科,父亲长期在外打工,母亲忙,很少管他。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总觉得缺乏心理安全感和自我认同感,再加厌学、成绩差,同伴们的冷嘲热讽。有一天,他突然嘣出一句话,“我跳楼死算了”。我问他为什么想死,他伤心地说:“同学都不和我好,爸妈不在家。”我慢慢开导他,你吃的,穿的,用的都是父母做工得来的,他们还想攒钱给你读大学呢!至于同学不和你好,是因为你不合群、孤僻。当天的班会上,我还从侧面教育了他。从那以后,他的成绩提高了,他脸上露出了自信的笑容。对一名后进的留守学生,老师只要对他点滴进步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就能让他体验成功和快乐。

 我在班级还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让他们学会团结协作、互帮互助、学会与人相处,与人交往。那个学期我们学校也开展“留守儿童‘亲情电话’活动, 使他们能听到爸爸妈妈的声音,让他们觉得父母虽远犹近,父母就在身边。从各种活动的交流和沟通中寻找温暖和友谊。 经过半年多来的教育活动和引导,加上他本人的努力,教育的效果是令人兴奋的。

 我体会到,班主任教育工作要认真分析留守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在良好的集体环境中有针对性地加强教育,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要把学生看作朋友,主动接近他们,拿出更多时间与他们联系,创造更多的时间和机会与他们谈话沟通,把他们的困难放在心上,想方设法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甚至给予特别的照顾,让他们把你当作知心朋友,他们就愿意跟你说心理话、说真话,将心中的苦恼、愤怒、悲伤向你倾诉。平时多创造一些愉快融洽的场合。在课文教学中与“留守儿童”问题结合起来,善于辨证地、发展地看待每一位留守学生,真正做到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关心爱护,培养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进取心,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和谐的成长空间。使留守儿童和其他孩子一样有健康、快乐、幸福的童年。

留守儿童常见心理问题 篇4

 留守儿童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在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的过程中,很多农村孩子成了留守儿童。这些孩子因为缺乏父母的管教和关心,情感丰富而脆弱,在认识、价值观上容易产生偏离,因而也容易引发各种心理问题。

 在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之后,留守儿童成为了一个庞大而特殊的群体,这也是一个充满各种问题的群体,在成长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偏离正确的轨道。那么,我们要如何应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呢?

 1、自信心的培养

 自信心就是相信自己一定能够达到某一目标或完成某一项任务的心理状态。留守儿童由于不能得到父母及时的管教,而隔代监护人爷爷奶奶等又常常溺爱或放纵他们的行为,致使他们学习的自觉性较差,成绩落后,久而久之就失去了自信心。

 留守儿童要学会正确评价自己。“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不要死盯着自己的短处,要善于发掘和发展自己的优势,“避己之短,扬己之长”,对自己做出公正全面的评价。教师要指导留守儿童去做一些力所能及、把握性大的事情,如帮爷爷奶奶做一些家务,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学会克服自己学习上的一些不良习惯等,即使很小的事,也能获得成功的体验,起到增强自信心的作用。

 2、抗挫折能力培养

 挫折可以称为是需要得不到满足时的紧张情绪状态。挫折感在留守儿童的心理上表现很明显,他们常常会由于考试的失败、学业的担忧、社交的障碍、缺少父母的关爱等方面的原因体验到挫折感。他们的情绪常常处于失望、焦虑、沮丧等紧张状态。

 遇到挫折时应进行冷静的分析,从主客观、目标、环境条件等方面找到受挫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要善于根据自己的优势确立奋斗目标,在前进过程中发现不切合实际时,要及时调整,化压力为动力。其实,适度的刺激和压力能有效地调整机体的积极因素,正所谓“自古雄才多磨难”。要有一个辩证的挫折观,保持自信和乐观的态度,学会悦纳自己。

 3、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

 现代社会人际交往和合作能力愈来愈显得必不可少。但这方面的能力并不是天生的,而是经过一定的实践逐渐形成的。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缺少父母的关爱呵护,自闭心理较为严重,常常不愿与人交往,心理压力较大。在学校教育中,教师要鼓励他们多参加班级和学校的各种活动,为他们展示和表现自己提供一定的平台。应该鼓励他们克服自闭心理,试探着主动与人交往,慢慢获得成功的体验。

;

 在全市留守儿童关爱和困境儿童保障工作情况汇报

 对其他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组织开展心理疏导、行为矫治、社会融入和家庭关系调适等关爱服务,促进其心理、人格积极健康发展;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在全市留守儿童关爱和困境儿童保障工作情况汇报。希望大家喜欢!

 同志们:

 下面,我就全市留守儿童关爱和困境儿童保障工作情况通报如下:

 一、工作进展情况

 去年以来,各级政府、市县(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各成员单位认真履行职责,全面落实全市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第三次联席会议精神,持续开展以“合力监护、相伴成长”为主题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专项行动,全面摸排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底数,加强关爱保障措施落实,各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是制度机制进一步完善。各县(市、区)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组织召开县(市、区)联席会议,安排部署有关工作,各成员单位按照分工,履行职责,协作配合,明确专人负责,落实相关政策措施,稳步推进各项工作开展。在基层X个乡镇、X个行政村确定了儿童工作督导员和儿童工作主任,在行政村由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或妇女主任担任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工作主任,建立了随机走访排查机制。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困境儿童保障工作全市上下初步形成了齐抓共管、各司其职的工作格局。

 二是监管责任进一步靠实。强化家庭主体责任和县(市、区)政府属地责任,各县(区)政府与乡镇、部门,乡镇与村委会分别签订责任书,明确属地监管责任,定期组织开展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排查摸底,更新完善基础信息台账。

 在行政村落实由儿童工作督导员、儿童工作主任定期组织进行家庭走访和问题排查,及时发现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在监护、生活、学习、情感等方面的突出问题,确保关爱保护工作全覆盖、无遗漏、无死角;强化家庭主体责任,严格落实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的监护责任,督促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督促与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家庭签订了《委托监护责任确认书》X份,确认签订率达到了全覆盖。X县细化措施,在乡镇、村级全面建立了“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信息登记表”、“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花名册”等相关台账,按季度更新数据信息;

 X县强化各级责任落实,在乡镇(城市社区管委会)及村(居)委会与留守儿童监护人签订走访记录簿X份,要求监护人每天必须将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纳入监管视野,村(居)委会负责人至少每周一次到留守儿童、孤儿和困境儿童家中检查监护人对儿童的照料落实情况。X县结合驻村帮扶,在落实监管责任方面建立了乡镇领导包片、乡镇干部包组、村(居)干部联系户的责任制度。

 三是联动保护机制初步建立。民政部门认真履行牵头职责,积极协同各方共同做好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保护,对发现监护人丧失监护能力或不履行监护责任、疑似遭受家庭暴力、疑似遭受意外伤害、流浪乞讨或不法侵害等情况的主动介入及时处置。2019年民政部门共救助保护流浪乞讨未成年人X人次,都安全护送返乡,救助保护因家庭监护严重缺失的困境儿童家庭X例,涉及儿童X名,其中X名被妥善安置到市儿童福利机构;人民法院依法审理拐卖儿童罪X案,虐待儿童罪X案,对有罪被告均判处实刑;人民检察院办理涉及侵害农村留守儿童案件X件X人,其中批捕环节X件X人,起诉环节X件X人;

 公安部门为X名无户籍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登记了户口;住建部门将X户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家庭纳入农村危房改造范围;扶贫部门将X户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家庭列入精准扶贫对象;卫健部门为所有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建立了健康档案和预防接种服务;妇联、团委等部门争取XX等爱心组织爱心资金X万元,资助贫困学生、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共计X名,组织X万余名青年志愿者与X名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结成对子,开展以亲情陪护、课业辅导、心理辅导为主要内容的“童伴计划”活动X余场(次)。

 四是控辍保学各级责任靠实。各级政府严格落实控辍保学法定主体责任,加强家校联系,指定专人负责定期摸底统计,将辍学、流失学生登记造册报送乡镇政府和县级教育行政部门,配合政府部门做好辍学学生劝返复学工作。把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帮扶作为控辍保学的重点任务,建立健全学习帮扶制度,着力消除因学习困难或厌学而辍学的现象。重视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当地就学和升学考试,简化入学手续和学籍注册程序,积极帮助其解决生活、学习等实际困难。随着近年来控辍保学工作力度的加强,辍学留守儿童数量明显减少,截止2019年底,全市共累计劝返在籍辍学学生X名,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的X名辍学子女全部劝返。

 五是救助保障政策力度加大。民政部门认真落实兜底救助责任,将符合条件的困难家庭儿童纳入了救助保障范围。2019年底再次提高了全市孤儿基本生活费补助标准,集中供养标准由原来的每人每月X元提高到X元,分散供养标准由每人每月X元提高到X元,去年以来累计发放孤儿基本生活X万元。市民政局联合教育局、财政局开展了“公益福彩·圆梦大学”资助困难学生上大学活动,对我市孤儿、城市低保户、农村一二类低保户家庭中考入高职及以上院校的X名毕业生,每人资助X元,共资助资金X万元。积极组织开展了向贫困留守儿童“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筹措资金X多万元,为全市摸排出的X名特困留守、困境儿童量身定做了越冬棉衣,并组织专人送到孩子手里,及时解决了这些贫困孩子越冬的实际困难。

 市、县(区)各部门利用多种宣传渠道,组织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宣传工作,引导全社会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结合“五四”“六一”、少先队建队纪念日等,积极广泛开展“开学第一课”、“红领巾心向党”庆祝第70个少先队建队日、“我的中国梦”等 主题教育 活动共计XX多场次。广泛开展“同在蓝天下、快乐共成长——少年儿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暨关爱留守儿童“六一”主题队日活动X场次。编制印发了各类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困境儿童保障工作联系手册X份,制作宣传牌X面,印发宣传资料X份,通过宣传,社会关爱氛围更加浓厚,使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能得到更多的亲情关爱。

 通过一年工作,全市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困境儿童保障工作呈现出以下三个方面特点:一是关爱覆盖面扩大。一方面从2020年底摸排报表数据看,全市农村留守儿童较201X年底统计人数减少X人,下降率为X%,另一方面又增加了困境儿童关爱任务,全市摸排关爱保护覆盖城乡困境儿童,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二是弃婴人数趋于减少。和201X年相比,上报和收养弃婴呈下降趋势,201X年底,全市统计在册弃婴X名,较上年(X名)下降X%。三是儿童福利政策明显加强。孤儿基本生活费连续X年提升,惠及全市X名孤儿。同时对年满18周岁,就读中高职以上院校的孤儿,在继续落实孤儿生活保障费用的同时全省拟加大上学期间救助保障政策,全市符合条件的共X人。

 二、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看,全市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困境儿童保障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监护责任落实还有弱项。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落实了家庭监护责任,但仍有X名困境儿童家庭监护能力还比较薄弱,共有4种类型,①是父母双方重残或重病X人,父母双方服刑在押、强制隔离戒毒或被执行其他强制措施X人,父母双方弃养X人;②是父母一方重残或重病,一方服刑在押、强制隔离戒毒或被执行其他强制措施X人,弃养X人;③是父母一方弃养,另一方服刑在押、强制隔离戒毒或被执行其他强制措X人;④是父母一方死亡或失踪,另一方重残或重病X人,服刑在押、强制隔离戒毒或被执行其他强制措X人,弃养X人。这部分儿童监护安全存在隐患。

 二是延伸关爱还不够到位。在实际工作中,物质关爱多、精神关爱少,临时性关爱多,长效机制尚需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在心理疏导、教育矫治方面,各农村学校还缺乏专业的老师、心理专家。对农村部分残障不能入学的儿童在学习保障、生活保障等方面与孩子家庭服务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

 三是部门信息共享还不够顺畅。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困境儿童保障工作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靠得是各职能部门的信息沟通和工作协调,但部门间在情况报送、活动组织上仍然存在着不重视、不顺畅、甚至不清楚部门职责等问题。

 三、下步工作

 针对我市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下一步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宋市长的讲话精神,巩固已取得的一些成功经验和做法,紧盯工作中的难点和短板求突破,充分发挥好联席会议办公室职责,协调成员单位、指导县(市、区)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困境儿童保障工作。

 一是强化各级责任担当。各县(市、区)、各成员单位要强化工作责任担当,积极靠上去做工作,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的原则,要进一步细化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困境儿童保障工作措施,推进各项工作落实。要进一步靠实家庭监护责任、强制报告责任、临时监护责任、控辍保学责任、健康保护责任和户口登记责任,依法打击遗弃和伤害儿童行为,对排查出的自身困境、监护困境、生活困境儿童要全面细化完善监管及保障措施,多方助力关心关爱,切实兜住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的安全底线,努力达到家庭、政府、学校尽职尽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体系。

 二是密切部门作用发挥。市、县区成员单位要按照联席会议制度新调整的具体分工,切实履行职责,加强联系沟通和协作配合,充分运用部门优势,广泛开展针对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的关爱、帮扶、维权等服务。教育、公安、民政等有关部门要确定有专人从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困境儿童保障工作,对新发现的无人监护、父母一方外出另一方无监护能力、失学辍学、无户籍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等重点对象,要督促落实监护责任和相关政策措施,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对其他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组织开展心理疏导、行为矫治、社会融入和家庭关系调适等关爱服务,促进其心理、人格积极健康发展。要建立翔实完备的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信息库,实行动态管理,对筛选出的部分特困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在享受底保、临时救助、孤儿基本生活保障等救助政策的同时,利用好“孤儿医疗康复明天计划”、“残疾儿童康复救助”、“中央**公益金资助”、“爱心圆梦助学”等项目,优先照顾困境儿童和留守儿童,多给他们一些温暖。

 三是建立工作通报机制。民政、教育、公安部门要继续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信息库,建立完善动态信息台账,为市政府提供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困境儿童保障工作最新情况。要指导县(市、区)强化强制报告主体的法律意识,依法落实强制报告责任。定期通报工作开展情况和各项责任落实情况,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

 四是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加强未成年人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宣传教育工作,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教育引导未成年人父母切实增强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自觉履行监护主体责任。采用多种形式,积极宣传在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困境儿童保障工作中的先进典型,凝聚正能量,营造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齐抓共管的关爱保护氛围。

认知偏差内心迷茫:少数留守儿童认为家里贫穷,才会出去打工挣钱,由此产生怨恨情绪和偏激想法,导致情感隔膜,他们难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未来感到茫然;自我封闭性格孤僻:这些孩子在年幼时便与父母长期分开,家庭环境的不稳定使他们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带来较强的孤独感,他们由于缺乏感情依靠,性格内向,遇到一些麻烦事会显得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情绪容易失控:留守儿童一般年龄在16周岁以下,正处于身心发育时期,情绪不够稳定,再加上意志薄弱,容易造成情绪失控和冲动,他们还容易对周围人产生戒备和敌对心理。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4大表现

 在我们的身边存在着一群这样的孩子,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而他们被迫留在家乡,留在爷爷奶奶的身边,对于这些孩子而言,父母已蜕变为一年两年才露个脸、见个面的符号和概念。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留守儿童”。

 这些孩子在成长中因为缺少父母的关注和呵护,情感丰富而脆弱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严重,依赖性和独立性、冲动性和理智性、自觉性和任性并存,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以及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主要表现

 1自我封闭 性格孤僻

 这些孩子在年幼时便与父母长期分开,家庭环境的不稳定使他们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带来较强的孤独感。他们由于缺乏感情依靠,性格内向,遇到一些麻烦事会显得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长期的寡言、沉默、焦虑和紧张,极易使这些孩子形成孤僻、自卑、封闭的心理。这样的儿童在人际沟通和自信心方面自然比其他的孩子要弱。

 2情绪失控 容易冲动

 留守儿童一般年龄在16周岁以下,正处于身心发育时期,情绪欠稳定,再加上意志薄弱,容易造成情绪失控和冲动。他们还容易对周围人产生戒备和敌对心理。这种敌对心理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攻击行为。有些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一点小事就斤斤计较,对教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也易于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严重者往往还有暴力倾向。

 3认知偏差 内心迷茫

 少数留守儿童认为家里穷,爸妈没能耐,才会出去打工挣钱,由此产生怨恨情绪和偏激想法。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他们,导致情感隔膜。他们难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未来感到茫然。多数儿童进取心不强,纪律涣散,再加上家里无人辅导,学习成绩普遍较差,逐渐逃学、辍学,以致过早地流向了社会。

 4 敌对

 “留守儿童”存在一定程度的孤僻、偏激、不团结、搞破坏、易产生敌对等不良心理问题,从而导致打架斗殴、拉帮结派等不良行为,缺乏道德感和理智感,严重者有的参与盗窃、抢劫,最后走上犯罪的道路。

;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20179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1
下一篇2023-08-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