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起,看了一部**叫《如果树知道》,讲的是一位农村留守女童小莲不断遭遇性侵的故事,小莲这个名字顾名思义寓意着纯洁、美丽,被这样一个性侵话题衬托着,更显得整个故事凌迟般的残忍和静默式的压抑,将美丽纯洁的人生活活打碎,这样的悲剧是那么清晰刻骨,致使人们无法忽视针对留守儿童的性侵问题,但是更为普遍和恐怖的问题是“留守”对儿童的摧残,让我想起另有一部**叫《念书的孩子》,充分地描述了留守儿童开开面临的情感困境。
第一个问题是亲密感的剥夺和丧失。这里讲的亲密感的剥夺和丧失来自于父母,留守儿童长到四五岁的时候,父亲或母亲便决定离开出去赚钱,开开的父母在他8岁的时候到城里打工,开开追着父母远去的车子跑了好久,不停地哭喊“爸爸、妈妈”。她们带走的是对开开的爱以及因为爱而产生的亲密感,在开开看来,自己被抛弃了,无论什么原因,亲密感都被剥夺了,有一天开开放学回家发现大门紧锁,急得哭了,还以为爷爷也抛弃了他。父母给与的亲密感被剥夺后,宠物狗小胆儿担任起来这样的职能,当开开的爸爸要带开开离开农村的时候,小胆儿面临着被遗弃的命运,开开扒在车窗上对着在车后追赶的小胆儿大喊“快点跑,小胆儿,我在前面等你”,那一声声稚嫩的呼喊像刀子一样戳中人心,开开舍不得的并不是一只宠物,他真正放不下的是有限的亲密感。开开还算幸运,他曾经有过宠物给与的一点点的亲密感,但是更多的留守儿童是连一点点的亲密感都没有的,甚至是长到了一定年龄后便被剥夺了。这些孩子长大了要么因为恐惧无法进入一段亲密关系,要么进入一段关系后因为焦虑而主动毁坏这段感情。
论家庭教育对留守儿童心理的影响及教育对策
摘 要: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孩子的许多心理品质是在家庭中形成的。要让留守儿童获得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家长及临时监护人首先必须要有健康的心态和正确的教育策略,注意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高,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等提高家长及监护人的认识,让心理健康教育走进家庭。
关键词: 留守儿童 心理健康 教育理由 教育策略
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心理发展具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外务工,平时无暇顾及自己的孩子,留守儿童的监护教育主要是留在身边的祖辈、亲戚朋友、甚至有的是同辈监护、自我监护,这种家庭教育的多元化使留守儿童出现了自卑、冷漠、道德意识淡薄、情绪失控、孤独、厌学等心理理由,此时家长或临时监护人不是放任自流就是非打即骂,再加上祖辈家长对孙辈的溺爱和袒护,造成孩子很难接受其父母的严格要求和批评,使正常和必要的教育难以进行,这种教育方式不仅不利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也使家庭教育走入误区。
一、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目前状况及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
1物质满足型。留守儿童父母为了弥补无法照顾孩子的愧疚,尽可能地满足孩子的金钱与物质要求,很少关心孩子精神上的需要,致使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养成了奢侈浪费的恶习,直接影响着孩子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2不闻不问型。留守儿童的父母因工作太忙,无暇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和学习,不仅让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爱,与父母感情淡漠,甚至有的孩子拒绝与父母交流。长期如此,父母对孩子的感情也渐渐冷淡、忽视,甚至放任自流,这种亲子关系容易使孩子形成冷酷、对学校生活失去兴趣,情绪制约力低,学业不佳,出现违法行为。
3溺爱型。父母或临时监护人对孩子过于宠爱、关心,对孩子的任何要求都有求必应,缺乏理智和分寸。孩子本来自己能做的事,祖辈家长代为其劳,孩子失去了锻炼的机会,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自主能力差、依赖性强、责任心不强、环境适应能力差。
4支配型。父母在外务工,牵挂留守在家的孩子,每天打好几个电话询问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委托临时监护人对孩子的生活严格限制,每件事必须按照父母或临时监护人的意愿去办,导致孩子时时处于紧张的状态,失去安全感和归属感,进而形成行为消极、被动、服从的人格特征。
5关爱有方型。外出父母经常打电话、写信与孩子联系、交流,给予留守孩子生活上的关爱、学习上的支持、心理情感的沟通,鼓励孩子上进,利用寒暑假带孩子外出旅游、参观自己的工作环境,让孩子理解父母在外务工的艰辛,以唤起留守儿童的感恩和进取之心。这种教育策略既注重物质需要,又关注精神需要。
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有决定性作用。在和睦、幸福、互助、互爱的家庭中成长,孩子会感到温暖、快乐、有安全感,活泼开朗,尊重长辈。家长和临时监护人之间应相互尊重、理解、信任和关心。让留守孩子从长辈那里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从而产生安全感,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
2加强家校联系,真情关爱留守儿童。家校联系是创设学校、家庭一致的教育氛围。家长及临时监护人要经常与班主任及科任教师通过电话、书信、网络等取得联系,了解子女在学校的表现,包括思想、学习、与同学交往、参加各种活动等。积极地与学校配合携手抓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给予农村留守儿童爱的教育,让儿童能感受到"家"的温暖,学校生活的充实快乐。
3营造文化氛围,培养良好习惯。孩子成长历程中,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最终取决于个人的自主努力,家庭的施压和灌输,只能是在摧残孩子的心智,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可以使其受用一生。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父母近距离的关爱和呵护,心灵孤寂,心情忧郁,作为监护人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关注他们的行为方式、心理状态以及性格特征的变化,设法转移他们的消极情绪,培养他们的各种兴趣或特长。
4加强学习,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和呵护,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容易形成脾气暴躁、待人冷淡、孤僻、自私等不良心理。家长及监护人通过参加学校举行的家长会、观看教育片等方式,学习一些教育学、心理学和生理卫生知识,提高认识,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及心理变化的理由,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引导教育孩子。
5鼓励参加集体活动,创设人际交往的环境。从儿童个体心理的发展来看,活动是儿童心理与外部世界相通的桥梁,孩子总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积极地和周围世界进行交往,形成和发展着自己的心理素质,初步形成健康的社会态度及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文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北京,2002,1。
[2]周林 青永红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理由研究》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4。
[3]李天燕 家庭教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
如今留守儿童问题已是社会所关注的焦点,从报纸、广播、电视上都能找到有关留守儿童的相关资料。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发展,农村的劳动力大规模地向城镇转移。这也致使许多儿童被留在了农村,与父母分离。亲情的缺乏使留守儿童成为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问题也日渐突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范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如下:
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
一、我县留守儿童的基本状况
目前我县留守儿童的监护主要是隔代监护,即由爷爷、奶奶对“留守儿童”监护的方式比较多。对于这种监护的方式,外出的父母比较放心,但这种监护方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却有着难以克服的问题:一是由于血缘、亲缘关系,监护者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任,而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二是祖孙辈年龄差距大,观念不一样,对待许多事物的看法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代沟”明显,难以相互沟通。还有一种是上代监护,即由父母的同辈人,如叔、伯、姑、姨、舅等抚养的监护方式。由于监护物件并非己子,监护人在教养过程中难免有所顾虑,不敢严格管教,这样,上代监护容易很养成儿童任性的心理行为。而对于较为敏感的儿童来说,又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从而形成怕事、孤僻、内向的性格。
二、我县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1、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留守儿童”由于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容易产生心理障碍。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会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
2、打工父母的一些观念存在负面影响
认为自己下苦力挣的钱比文化较高的人挣钱还多的“打工”父母,在他们心目中滋长著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从而使“能读书就读,读不好去打工也能赚钱”的观念在儿童思想中普遍存在,使“留守儿童”幼小的心灵背上了父母沈重的情绪包袱,承担著很大精神压力,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正常学习和健康成长。
3、留守儿童存在着严重的“亲情饥渴”
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对孩子的成长起著至关重要的作用。留守儿童大部分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与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同时也面临许多方面的问题和烦恼,需要有渠道倾诉、有亲人安慰。但有的父母与孩子长时间不曾见面,致使孩子遗忘了父母,更谈不上有何亲情。 转贴于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4、监护人缺乏保护意识导致的意外伤害比例较大
由于大部分留守儿童属于未成年人,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对突发事件也缺乏应变和自救能力,没有父母的监护,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和利用。加上不少留守儿童上学路途较远,经常起早摸黑赶路,人身安全令人担忧。
三、调节“留守儿童”心理障碍的基本策略
1、要求家长努力承担起教子之责
目前我县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家长是没有什么责任的。家长应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一定要保证孩子充分的学习时间,一定要嘱咐其对孩子的严格要求,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护。
2、加强管理,施以爱心
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和需要,根据孩子的校内外表现,可让孩子与父母取得联络,每月定期通电话,让家长对孩子进行“电话教育”。爱是教育的基石,教育应把爱放在中心位置。教师要与“留守儿童”交朋友,时刻关心、爱护、照顾他们。在安全上,时刻提醒;在生活上,尽可能提供帮助;在心理上,细心观察,多方沟通;在学习上,耐心辅导。
3、自信心的培养
“留守儿童” 由于不能得到父母及时的管教,而隔代监护人爷爷奶奶等又常常溺爱或放纵他们的行为,致使他们学习的自觉性较差,久而久之就失去了自信心。“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不要死盯着自己的短处,要善于发掘和发展自己的优势,“避己之短,扬己之长”,对自己做出公正全面的评价。
4、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
现代社会人际交往和合作能力愈来愈显得必不可少。但这方面的能力并不是天生的,而是经过一定的实践逐渐形成的。“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缺少父母的关爱呵护,自闭心理较为严重,常常不愿与人交往,心理压力较大。在学校教育中,教师要鼓励他们多参加班级和学校的各种活动,为他们展示和表现自己提供一定的平台;应该鼓励他们克服自闭心理,试探著主动与人交往,慢慢获得成功的体验。总之,一个孩子身心、人格、思想的健康发展离不了家长的教育,“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了当前社会的热门话题,让我们携起手来,从现在起,时时、处处、事事关注留守儿童吧!
父母角色的缺失导致留守儿童 精神创伤
留守 儿童由于生活在一个特殊的成长环境里,父母长年在外打工,与子女接触少、沟通少,根本没有体会到孩子的内心世界,忽视了对孩子进行心理教育和疏导,致使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日益凸显,有的甚至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1 、父母角色的缺失导致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年龄一般是在 7-18 岁之间也即处于中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因此也相关的带来了一些烦恼与冲突,他们需要有大人给予引导。而面对学习生活中的烦恼,留守儿童们需要倾诉的渠道,需要有人能够告诉他们怎样正确对待学习、生活中的这些问题。如果有父母在家里,他们在这方面能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能够告诉自己的孩子如何集体并进行价值取舍及或多或少解决一些学习上的问题。但是,由于父母在外,留在家里的其他亲属或父亲或母亲因农忙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这使得留守儿童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使他们有了烦恼也没地方去倾诉。这种情绪的长期积累,对于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而且,当这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看到自己身边的同龄孩子能够充分享受母爱或者父爱时,会产生一种自卑心理,因为他们意识到自己已经暂时失去了在父母羽翼下幸福成长的快乐感。由于父母角色的暂时缺失,留守儿童们往往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也较差。
我们知道家庭教育是启蒙教育,也是影响人一生的至关重要的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有利于培养出身心都得到健康发展的下一代。在从婴幼儿期到儿童期、青春期的孩子的人格形成 ( 其中特别是社会化 ) 过程中,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构成因素。这种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因为父母在外,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相对疏远,亲子关系发生了消极变化,这对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也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
有时我们遇到一个性情温柔,情绪低落的人,我们始终在心中抱怨:为什么这个人会这样,但是我们却忘记了问题的根源,他为什么会这样?什么样的成长环境促使他这样成长?如果我们只看到一个人的现在,而从不知道他的过去,那么我们就不能公平地评估一个人,作为留守儿童,会给孩子的童年产生太多的问题了。
不会与父母交流,也不会与父母建立亲密的关系只有在最亲近的人面前,我们才会去掉所有的面具,做我们自己,像孩子一样表现出我们对一个人的爱和信任,就像我们饲养的宠物一样,像我们一样,信任我们,与我们亲近只会使我们靠近并像婴儿一样对我们起作用,而所有这一切的基础是陪伴和爱,但是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的理解可能不如朋友好,与他们的关系也可能不如朋友亲密,经过这么多年的分离,我们与父母之间有一段时光分割,即使我们可以互相看着对方,看到彼此脸上的关爱和爱心,我们也无法互相拥抱,互相温暖。
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也不善于寻求帮助哭泣的孩子有糖吃,而且我们早就学会了通过距离来自我解决和了解他人,学会处理自己的情绪以及学会不给他人带来麻烦,但是我不知道这是好运还是不幸,是好事还是坏事,因为我们也学会了欺骗并且变得坚强,一个太坚强的人必须有一个更坚强,更苦的心,显然我心里想要它,但是我拒绝了,我已经筋疲力尽了,但是我不能放下我的骄傲和面子寻求帮助。
存在某些社会问题作为留守家庭的孩子,我们同时也非常敏感,因为我们意识到自己的言语和情感。我们希望被别人喜欢和爱,但与此同时,我们却极度缺乏爱与安全,无法表达我们的诚意,我们想做自己,但太多了关心他人的愿景需要他人的认可,在社交互动中,我们总是非常不自信,非常恐慌和非常尽责。
摘 要:笔者在本次"三下乡"暑期实践活动调研中发现农村留守儿童既是教育问题,也是社会问题。笔者从单亲培养,隔代抚养和寄宿学校这三方面从对留守儿童监护方式上挖掘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表现。再从家庭结构松散导致儿童心理错位,家庭亲情缺失导致儿童情感饥渴,家庭榜样空白导致儿童行为偏失三个维度来剖析家庭教育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影响。最后笔者从家庭、学校、国家社会三方面来探寻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解决之道。
关键词:农村 留守儿童 家庭教育 缺失
由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停滞在家中。近些年来,多数农民为了改变家庭的经济状况而选择了外出务工,家中就剩下妇女儿童,有的甚至只有留年迈的老人和孩子在家中。这些留下来的孩子就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城市里或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14周岁及以下的儿童。全国妇联2008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约3000多万。如此庞大的社会群体,他们的成长直接影响着未来人口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稳定发展,而家庭教育功能的减退是导致这一社会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值得家长、校方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并共同寻求其解之道。
一、挖掘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表现
父母的爱和教育对于儿童身心健康成长来说犹如源头活水,是塑造儿童性格、培养儿童情感、锻炼儿童意志的核心力量。在对蓝田县的调研中发现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父母之爱的缺失,家庭教育的不完整主要表现在监护方式上。故同监护方式对应,家庭教育的缺失主要表现在如下三种情况。
1、单亲培养
考虑到家庭经济收入和对儿童生活成长的照顾,在家需要有人外出务工时,一般会选择只由父母一方外出务工,一方留在家中。这就形成了一种隐性的单亲家庭。由于留在家中的一方不仅需要承担繁重的农务劳作,还要料理一切家务以及照顾儿童的日常生活。在这种情况下,谈及辅导儿童学习不论是从时间还是精力对于一方家长来说,都是一种极大的困难和挑战。从另一方面来说,由于家长知识储备和文化素质的单薄,使得他们不能恰当地选择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从而导致留守儿童的学习和人格培养等方面都造成了诸多的障碍和困境。
2、隔代抚养
隔代抚养是父母双方同时外出务工,将孩子留给祖父母或是外祖父母来监护,由祖辈来承担孩子的成长和教育的责任。首先,鉴于老人身体状况、精力的充沛程度等对于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各方面的照顾会有一些不周,而在农村的老人接受小学教育的还不到60﹪,而辅导孩子学习对于他们来说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其次,祖辈和孙辈的年龄差距较大,对于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会有差异,交流和沟通时产生代沟也是不可避免的。留守儿童心理上出现的一些的困惑和性格上的变化,祖辈也不能及时发现并给与正确的指导,这样就容易使得留守儿童受到社会上不良之风的影响。最后,隔代教育最容易出现对孩子溺爱、纵容等问题,一味满足孩子的需要,放任甚至袒护孩子的错误。隔代抚养存在着以上的弊端,会让留守儿童形成不良的行为、无理的举动、不文明的言语等。
3、寄宿教育
在本次的三下乡暑期实践及对西安市蓝田县进行调研中,得知农村地区针对留守儿童现状,通过建立寄宿制学校来缓减和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不足的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在寄宿制学校里,儿童的学习和生活都由老师来负责,但由于学生数量甚多,老师并不能面面俱到,有些老师甚至不会亲力亲为。一方面这种情况更加纵容孩子不良习惯的养成,受到社会不利因素的腐蚀,另一方面更激发了儿童对父母之爱的期望和渴求,造成心理上的一些伤害。
二、剖析家庭教育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影响
1、家庭结构松散导致儿童心理错位
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不论是单方还是双方外出务工都会导致家庭结构的松散、不完整,使得儿童不能正常接受双亲爱的沐浴和教育的启迪。而农村留守儿童正处于身体和心理重要的成长时期,对于自己身体的微妙变化、对于逐渐复杂的人际关系,儿童需要家长的耐心指导和正确教育。但单亲和隔代的教育都过于简单,沟通甚少,以及家长忙碌的生活和较低的文化程度种种都不能满足孩子成长中问题解决的需要。久而久之,留守儿童就会表现出孤独、敏感、怕事、软弱、寡言、偏执、不合群、抑郁自卑、甚至有攻击性的心理错位。留守儿童表现出的这些心理症状会随着年龄的成长也更加严重,甚至会影响孩子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任其发展也会演变成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
2、家庭亲情缺失导致儿童情感饥渴
家庭情感的缺失对于儿童情感的完整性有很大的影响,其中亲情饥渴是最严重的问题之一。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没有父爱、母爱或是单亲之爱的环境中,缺少与家长情感的互动和沟通,单项的、片面的爱都是不能满足青少年在成长期对爱的需求。而父母常年在外,唯一与孩子沟通的方式也就是通过电话,来简单地了解孩子的身体状况,学习成绩等,这就容易导致亲子关系的疏远,使得儿童的孤独感加重,他们也丧失了基本的归属感和依赖感。孩子又没有及时调节自己情绪和缓减孤独的能力,就会封锁起自己的内心,不愿意和父母进行沟通,使得感情出现空白,这就造成了农村留守儿童存在严重的"情感饥渴"问题。
3、家庭榜样空白导致儿童行为偏失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无处不在地影响着孩子。而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这样的榜样常年不在身边,自己判断力又是有限的,这就很容易误入歧途,也会表现出一些不合常理,不符规范的行为。其一主要是因为留守儿童年龄的特殊性,他们正处于成长的他律阶段,自律意识比较薄弱。他们与自己的监护人的关系特殊,在没有严重的行为过失时,监护人管教松弛,甚至忽略留守儿童日常出现的行为偏差,如旷课、打架等。其二留守儿童处在从众心理的年龄阶段,作为孩子成长榜样的父母不在身边,孩子就会不自觉的效仿社会邪恶的行为,以引起周围人的注意,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自我价值的体现。故这种盲目追随不良行为的方式就会使孩子走上不归之途。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许多家长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因为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的问题。
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会造成不良影响。
首先,中小学生更需要父母的关爱指导和家庭早期教育的支持。
如果这个时期父母一方甚至双方缺席,就会使孩子与父母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孩子没有机会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感受,父母也没有机会传达自己对子女的爱。
长此以往,将会使父母与子女产生心理上的隔阂,使儿童丧失基本的心理归属和心理依恋。
因此,亲子关系作为一种教育因素,直接影响着教育的质量和孩子的发展水平。
其次,在家庭功能不健全的情况下,学校就成为留守儿童社会化过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场所。
学校应千方百计加强对留守儿童小学生活安全方面的管理,通过加强日常管理、对留守儿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等途径,同时建立与留守儿童家庭的联系,调动父母参与对他们的教育。
总之,留守的经历对正处在成长阶段的青少年来说影响重大。
我们应当看到这些影响,并且积极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调动各方面的力量,保障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