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论文参考文献

旅游论文参考文献,第1张

旅游论文参考文献大全

 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旅游论文的参考文献有哪些吧。

旅游论文参考文献1

 [1]廖娟少数民族旅游地居民地方依恋与旅游开发研究--以云南大理为例[J]中国商贸2013(33)

 [2]程岚,段渊古,殷晓彤,孟宇轩工业废弃地景观改造中的场所精神构建探析--以黄石国家矿山公园为例[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4(03)

 [3]邵春艳论江西矿业遗产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旅游纵览(行业版)2011(08)

 [4]刘峘,江权,孙广懿度假型矿山公园的规划设计探索--北京市房山区四马台矿山公园规划实践[J]规划师2014(05)

 [5]董娜开滦矿业文化旅游品牌构建[J]煤炭经济研究2012(12)

 [6]黎启国,郑伯红论国家矿山公园建设的可持续发展[J]工业建筑2014(04)

 [7]郑群明,夏赞才,罗文斌,刘媛媛世界遗产申报对居民地方感的影响--以湖南崀山为例[J]旅游科学2014(01)

 [8]涂海丽,黄国华对江西矿业遗产旅游开发的思考[J]老区建设2014(04)

 [9]邓祖涛,毛焱,梁bin居民参与历史文化名镇保护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来自湖北省新店镇的调查数据[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3(11)

 [10]许子伯国家矿山公园建设项目的监理工作要点[J]煤炭工程2011(S2)

 [11]李海娥旅游地居民:不可忽视的目的地营销力量[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01)

 [12]曾启鸿,袁书琪旅游目的地的居民地方依恋差异研究--以鼓浪屿为例[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6)

 [13]许振晓,张捷,GeoffreyWall,曹靖,张宏磊居民地方感对区域旅游发展支持度影响--以九寨沟旅游核心社区为例[J]地理学报2009(06)

 [14]李淼焱,张静辽宁阜新海州露天煤矿工业遗产旅游开发条件分析及对策研究[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08)

 [15]卢松,杨兴柱,唐文跃城市居民对大型主题公园旅游影响的感知与态度--以芜湖市方特欢乐世界为例[J]旅游学刊2011(08)

 [16]马强,段渊古,王min海州矿国家矿山公园主题广场景观设计浅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3(15)

 [17]陈亚颦,徐丽娇西双版纳傣族社区居民地方感变化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1)

 [18]梁登,李明路,夏柏如,李海学,高永坡矿业遗迹分类体系的建立[J]现代矿业2013(12)

 [19]唐玲萍民族旅游村寨居民的地方感培育[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2(11)

 [20]保继刚,杨昀旅游商业化背景下本地居民地方依恋的变迁研究--基于阳朔西街的案例分析[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4)

 [21]李德万,杨乐,华建民,马传亮,廖云平重庆江合煤矿国家矿山公园矿业遗迹特征及建园意义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19)

 [22]张俊玲,任昭国家矿山公园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探析--以大同晋华宫国家矿山公园为例[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02)

 [23]涂海丽,黄国华江西矿业遗产旅游资源整合及开发路径[J]经济研究导刊2013(36)

旅游论文参考文献2

 [1]赵登华 乡村旅游要巧打“特色牌”[N],经济日报,2007年05月28日

 [2]谌强 文化推动新农村建设挥春风化雨独特作用[N],光明日报,2006年11月29日

 [3]钱春弦“新农村”将为中国旅游业释放前所未有的动力[N],新华日报,2006年01月04日

 [4]孔晓宁 乡村旅游:把财富送给农民[N],xx日报海外版,2006年07月20日

 [5]张国胜 县镇域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思考[J],旅游调研,2006年第7期

旅游论文参考文献3

 1、谢冽导游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刍议[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

 2、杜炜导游业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任燕 旅游道德认知与旅游伦理教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07

 4、樊飞 导游回扣与薪酬机制设计研究[D]扬州大学, 2009

 5、仝红星 优秀传统文化与导游修养的提高[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6、尹燕 当代导游知识结构优化的初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005

 7、冯耕耘 导游员自我效能感量表的初步编制及其运用[D]南京师范大学, 2006

 8、张红娟 导游职业倦怠成因及其对策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 2008

 9、付冰峰 论导游语言的修辞策略[D]湖南师范大学, 2007

 10、阙庆华 论导游言语交际中合作原则的运用[D]湖南师范大学, 2008

 11、谢新暎 浅谈数字法在导游语言艺术中的妙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 2009

 12、周丽玉, 王坚 导游人员的职业倦怠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

 13、殷群 从现场导游考试看学生导游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J]大理学院学报,2003

 14、杨培玉 导游专业学生导游应变技能培养的必要性及其方法[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8

 15、王晓云 中职《模拟导游》教学法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16、周杰 导游工作独立性新解——以非涉外导游讲解为例[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17、王艳 浅谈职业学校旅游人才培养[J]经营管理者,2009

 18、王珍曙 高职高专导游专业学生讲解能力的培养——导游讲解十二法[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

 19、任春 加强对导游人员的管理提高导游人员的素质[J]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2

 20、陈静 如何提高导游人员的综合素质[J]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02

 21、余飞 论导游人员的第一印象[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22、欧阳莉 导游素质论及管理对策[J] 湖南社会科学, 2005

 23、孟海玲 导游激励目标与机制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 2005

 24、吴丹 导游服务质量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初探[J] 商业经济, 2006

 25、朱玉华,陈珠芳 浅谈导游员职业道德建设[J] 闽江职业大学学报, 2002

 26、李文明 导游员队伍素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企业经济, 2003

 27、周国忠 关于建设高素质导游队伍的思考[J]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

 28、谢冽 导游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刍议[J] 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

 29、宋稚芳,耿文辉 导游人员职业道德的提高途径之初探[J] 高教论坛,2005

 30、刘秀丽 浅析WTO与山东省旅行社导游人员的培养[J] 内江科技,2009

 31、梅琳, 吕金兰 基于心理契约导入的导游人员管理探索[J] 现代商贸工业, 2009

 32、郭英杰 导游人员的人格尊严权及其法律保护[J] 法制与经济(中旬刊), 2009

 33、殷国聪,杨霓 浅论导游人员的`基本素质[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0

 34、于萍 解析导游人员的继续教育[J] 中国成人教育, 2009

 35、杨环焕 旅行社导游人员管理问题初探[J]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旅游论文参考文献4

 [1] 马勇,陈慧英 旅游文化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1)

 [2] 曾亚玲 博物馆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J] 中国商贸 2012(04)

 [3] 王九位 数字时代旅游目的地信息共享研究[D] 武汉大学 2010

 [4] 吴普,葛全胜,席建超,刘浩龙 影视旅游形成、发展机制研究--以山西乔家大院为例[J] 旅游学刊 2007(07)

 [5] 庄志民 论旅游意象属性及其构成[J] 旅游科学 2007(03)

 [6] 钟晟,张军 皖南古村落和谐文化主题开发[J] 华东经济管理 2007(06)

 [7] 杨卫武,陈慧莎 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以上海市为例[J] 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01)

 [8] 徐仁立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J] 宏观经济管理 2012(01)

 [9] 张薇,钟晟,张晓燕 1998~2007年全球旅游研究进展--基于SCIES、SCI和A&HCI三大检索文献计量分析[J] 旅游学刊 2009(12)

 [10] 赵勇 亲和性城市公共游憩空间的系统建构研究[D] 武汉大学 2011

 [11] 张中华,王岚,张沛 国外地方理论应用旅游意象研究的空间解构[J] 现代城市研究 2009(05)

 [12] 李海霞,孙厚琴 基于城市旅游意象的旅游城市标志物分析[J] 社会科学家 2009(04)

 [13] 庄志民 宁波东钱湖旅游度假区旅游意象定位研究--旅游文化设计探索系列[J] 旅游科学 2010(03)

 [14] 凌莉萍,吴殿廷 国内外影视旅游研究进展及启示[J] 旅游学刊 2010(03)

 [15] 韩震 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一种基于历史哲学的分析与思考[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1)

 [16] 侯建娜,杨海红,李仙德 旅游演艺产品中地域文化元素开发的思考--以《印象·刘三姐》为例[J] 旅游论坛 2010(03)

 [17] 陈才,李兆元,刘心怡 大连旅游意象研究--基于博客游记的探讨[J] 旅游论坛 2010(03)

 [18] 吴志军,田逢军 城市滨水旅游意象及其对旅游者选择意愿的影响研究--以南京、武汉、上海滨水区为例[J] 旅游学刊 2010(06)

 [19] 张海燕,王忠云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0(04)

旅游论文参考文献5

 [1] 李瑞 城市旅游意象及其构成要素分析[J]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04)

 [2] 查君 旅游意象规划[J] 中国园林 2004(06)

 [3] 宋振春,陈方英 两种类型旅游节事居民感知的比较研究--对泰安泰山国际登山节和东岳庙会的问卷调查[J] 旅游学刊 2008(12)

 [4] 张微 试论博物馆作为旅游资源在发展文化产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以长春伪满皇宫博物院为例[J] 博物馆研究 2011(03)

 [5] 方世敏,杨静 国内旅游演艺研究综述[J] 旅游论坛 2011(04

 [6] 申葆嘉 国外旅游研究进展(连载之一)[J] 旅游学刊 1996(01)

 [7] 付冰,周申立 我国影视旅游发展与规划探析[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03)

 [8] 李蕾蕾 旅游点形象定位初探──兼析深圳景点旅游形象[J] 旅游学刊 1995(03)

 [9] 庄志民 旅游意象塑造的操作指向论析--旅游文化设计探索[J] 旅游科学 2008(05)

 [10] 李蕾蕾,张晗,卢嘉杰,文俊,王玺瑞 旅游表演的文化产业生产模式:深圳华侨城主题公园个案研究[J] 旅游科学 2005(06)

 [11] 邹积艺,陈谨 旅游节事项目管理模式初探[J] 旅游科学 2005(06)

 [12] 庄志民 如何进行旅游文化资本运作值得深入研究[J] 旅游学刊 2005(05)

 [13] 黄耀丽,聂磊,李凡 文化旅游与文化产业互动的研究--以佛山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为例[J] 热带地理 2003(04)

 [14] 毛端谦,张捷,包浩生 旅游目的地映象的对应分析--以江西庐山、龙虎山、三清山、井冈山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3(01))

 [15] 周玲强,冯晓虹 旅游节事经济效益形成的机理分析[J] 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2(11)

 [16] 李瑛 我国博物馆旅游产品的开发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J] 人文地理 2004(04)

 [17] 郑斌,刘家明,杨兆萍 基于“一站式体验”的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区研究[J] 旅游学刊 2008(09)

旅游论文参考文献6

 [1] 段卫国 南京下关区城市公共休闲设施规划研究[D] 南京工业大学 2013

 [2] 应吉 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策略研究[D] 南京工业大学 2012

 [3] 应维佳 高层住宅景观单方造价影响因素研究[D] 浙江大学 2014

 [4] 夏凤连 中国传统装饰纹样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湖南科技大学 2013

 [5] 王硕,曾克峰,刘超 甘肃省A级景区旅游空间结构分析[J]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13(04)

 [6] 银丁山 视觉识别系统设计在洪江古商城旅游景区开发中的应用研究[D] 湖南科技大学 2014

 [7] 王钰 大型体育设施与城市空间发展研究[D] 南京工业大学 2012

 [8] 谭玲玲 意象符号转化视域下的红色文化产品设计研究[D] 湖南科技大学 2014

 [9] 杨勇 现代城市公共设施候车亭的情感化设计研究[D] 湖南科技大学 2014

 [10] 彭元 中国书画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与创新[D] 湖南科技大学 2013

 [11] 胡哲 民族文化旅游景区商业步行街开放空间设计研究[D] 昆明理工大学 2014

 [12] 钱忱 产权式休闲养老社区设计研究[D] 南京工业大学 2012

 [13] 王淑新,王学定 供需视角下的中国旅游经济发展--一个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 经济问题探索 2014(01)

 [14] 谭志喜,孙根年 基于“点-轴”理论的湖北省“A”型旅游空间结构分析[J] 湖北社会科学 2013(12)

 [15] 王兢 南京城乡统筹工作的思考和优化[D] 南京工业大学 2012

 [16] 银丁山 视觉识别系统设计在洪江古商城旅游景区开发中的应用研究[D] 湖南科技大学 2014

 [17] 李婷婷 大型综合超级市场环境设计研究[D] 南京工业大学 2013

 [18] 宋奕孜 福建客家土楼与公共居住区交往空间设计研究[D] 南京工业大学 2012

 [19] 张广海,贾海威 江苏省交通优势度与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空间耦合分析[J]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3)

 [20] 倪太婷 城市老商业街地域性色彩景观设计[D] 南京工业大学 2012

旅游论文参考文献7

 [1] 彭永祥,吴成基 地质遗迹资源保护与利用协调性评价 资源科学,2006,28(1):192-197

 [2] 彭华 中国丹霞地貌研究进展 地理科学, 2000, 20(3):203-211

 [3] 陈伟海 洞穴研究进展综述 地质论评, 2006, 52(6):783-792

 [4] 陈国达 武陵源峰林地貌形成的大地构造条件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1993,17(2):103-112

 [5] 卢云亭 河东文化型态特征及其地学形成机制 自然杂志,1993,16(5):30-35

 [6] 杜国云 云峰山魏碑刻石的地质地貌背景与资源保护研究 山地学报,2008,26(2):230-236

 [7] 洪昌松,王琪 旅游地学中有关“美学”问题及“旅游地学图”的编制 旅游学刊,1988,3(S1):33-36

 [8] 吕学斌 变幻造型地貌的旅游功能及其造景机理 山地学报,1997,15(4):253-256

 [9] 陈诗才 自然美、地质体的观赏特性及其观赏效应的研究 旅游学刊,1988,3(S1):30-33

 [10] 吴成基 陕北黄土高原地貌景观资源化探讨 山地学报,2005,23(5):513-519

 [11] 吕惠进 我国酸性火山岩中的柱状节理构造景观 自然杂志,2005,27(1):33-36

 [12] 陈传康 旅游地貌学:应用地貌学的新发展 人文地理,1994,9(2):1-3

 [13] 宋林华 喀斯特地貌研究进展与趋势 地理科学进展,2000,19(3):193-202

 [14] 齐德利 中国丹霞地貌空间格局 地理学报,2005,60(1):41-52

 [15] 韦跃龙,陈伟海 中国岩溶旅游资源空间格局 桂林工学院学报,28(4):473-483

 [16] 周学军 中国丹霞地貌的南北差异及其旅游价值 山地学报,2003,21(2):180-186

 [17] 冯淑华 基于分形理论的江西丹霞地貌景区点空间特征及优化整合研究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1(3):321-326

 [18] 赖良杰,彭东 喀斯特地貌景观特点及旅游形象塑造 中国岩溶,2003,22(4):318-323

 [19] 崔之久,杨建强,陈艺鑫 中国花岗岩地貌的类型特征与演化 地理学报,2007,62(7):675-690

 [20] 陈安泽 中国花岗岩地貌景观若干问题讨论 地质论评,2007,53(S):1-10

 [21] 卢云亭 中国花岗岩风景地貌的形成特征与三清山对比研究 地质论评,2007,53(S):85-90

 [22] 彭永祥,吴成基 地质遗迹资源及其保护与利用的协调性问题 资源科学,2004,26(1):69-75

 [23] 胡镜荣 旅游沙丘因子和临界容量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15(1):61-64

 [24] 彭永祥 地质公园保护利用协调的理论模式: 以陕西省为例 山地学报,2005,23(5):520-526

 [25] 崔越,杨景春 地貌旅游资源特征值评价模型研究 地理学与国上研究,2002,18(3):86-89

 [26] 谢凝高 云南石林景观美学价值评价研究 地理研究,2001,20(5):517-526

 [27] 胡炜霞,吴成基 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特色及快速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地质论评,2007,53(1):98-103

 [28] 吴成基,韩丽英 基于地质遗迹保护利用的国家地质公园协调性运作 山地学报,2004,22(1):17-21

 [29] 严国泰 国家地质公园解说规划的科学性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5(8):1133-1137

旅游论文参考文献8

 [l]保罗·杜盖伊,斯图尔特·霍尔等文化研究—索尼随身听的故事[Ml商务印书馆,23:251

 [2]崔凤军城市旅游的发展与实践〔M]中国旅游出版社,26:P65

 [3]程金龙,吴国清我国旅游形象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刀旅游学刊,24(2):93一94

 [4]丹尼·卡瓦拉罗文化理论关键词[M]江苏人民出版社,26:117

 [5]邓湘南,张筝,蔡小于乡村旅游的文化体验营销研究闭乡镇经济,28(6):97

 [6]顾朝林,宋国臣城市意象研究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闭城市设计,21,25(3):7

 [7]胡燕雯,张朋试论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业发展〔月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3(3):49一5

 [8]胡允银,陈睿,王超学会吸引眼球—浅谈注意力经济[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4(4):89一9

 [9]姜辉城市精神与现代城市形象的塑造[J]商业时代,27,1:4

 [1]蒋志杰,吴国清,白光润旅游地意象空间分析—以江南水乡古镇为例〔月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4(2):32

 [11]李瑞城市旅游意象及其构成要素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4(34):494并95

 [12]刘小林对我区旅游营销形势的认识与分析闭西藏大学学报,1994,12(4):56

 [13]李彦亮文化在营销中的作用闭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6(5):117

 [14]毛金凤,杨莉,石玉决定旅游产业市场结构的因素:旅游文化营销的媒体传播闭商场现代化,27(l):282

 [15]麦晓霜浅论中国旅游营销发展历程[z]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6(5):116

 [16]马志强论软实力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闭商业经济与管理,21(4):32

 [17]PauLAHerbig跨文化市场营销〔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2:23一24

 [18]齐善鸿,焦彦基于消费者购买行为规律的文化营销阴消费经济,27,8(4):25

 [19]秦学硕重庆都市旅游的文化价值和文化包装闭经济地理,22(2):116一117

 [2]沈福熙城市意象—城市形象其情态语义闭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

;

1人文旅游资源评价研究论文

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游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又称娱乐地理学。旅游地理是指观光,娱乐地理包括游憩,是广义的旅游地理。两者都是人文地理学的分支。旅游学不仅与地理学的许多分支密切相关,而且与社会学、民俗学、考古学、历史学、建筑学、园艺学和经济学相互渗透,因而是一门边缘学科。

旅游娱乐指的是人旅游、观光、文化交流、增长知识、锻炼身体、度假疗养、休闲娱乐、探险、宗教朝圣、调查研究、购买纪念品、品尝美食、走亲访友等非永久性临时迁移过程。它也是一种以各种方式分配空间和利用时间的社会现象。一般来说,旅游仅指离家至少一夜的活动,而娱乐包括离家不超过一昼夜的活动。

旅游由三个要素构成:旅游主体(旅游者)、旅游客体(景点和娱乐活动等)。)和旅游手段或旅游媒体(旅游宣传、组织、交通和接待设施)。旅游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旅游的起源和地理背景,旅游者的区域分布和运动规律,旅游资源的分类、评价、保护和开发利用论证,旅游区(点)的布局和建设规划,旅游区划和旅游线路的设计,旅游发展对区域经济复合体形成的影响。

旅游是人类特殊的社会活动。它始于剩余劳动力的出现,并随着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而发展。1986年,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人数达到40亿,旅游业总收入超过1万亿美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部门。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大量的游记出现在诗歌、散文、游记和专著中。如《水经注》,《佛国记》,《大唐西域记》,《徐霞客游记》等。中国地方志也包含了丰富的经典旅游资料。

现代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娱乐活动与土地利用关系》被认为是现代旅游地理学的第一篇论文。早在1935年,英国地理学家布朗就建议,地理学家应该更多地关注旅游业。他、詹姆斯、卡尔森等。论述了当地自然资源、发展基础和聚落构成的差异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衡量了旅游形态及其经济价值,阐述了旅游形态和旅游设施的意义。

20世纪40年代,艾塞林和德赛分析了旅游流。20世纪50年代,联邦德国地理学家哈恩从游客方面划分了联邦德国的旅游目的地类型性质、停留时间和季节变化。但这一时期绝大多数的旅游地理学著作主要是描述一些旅游景点,或者局限于笼统地讨论旅游的经济意义,很少讨论旅游地理学的基础理论。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逐渐关注旅游地理学的学科属性和理论问题。1964年,加拿大地理学家沃尔夫指出,旅游地理是从经济地理中分离出来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英国地理学家罗宾逊认为旅游地理学是一门应用地理学。20世纪70年代,Rupert等人以联邦德国为例,对旅游市场和旅游区位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在此期间,法国规划和建设了地中海沿岸的沼泽地和沙丘地,并成功地建成了一个迷人的国际海滨度假胜地。与此同时,国际地理联盟(IGU)和国际地理大会(年)开始讨论旅游和娱乐地理。

旅游理论研究众说纷纭。例如,1966年意大利的布鲁诺提出了五个研究课题:旅游的基本驱动力;旅游环境和空间;对游客居住地的影响;旅游业的经营;旅游区规划。《旅游地理学》年,罗宾逊重点研究了旅游业的发展,人类需求的演变,旅游的驱动力,国际游客的流动,旅游的衡量和范围,旅游和旅游规划的组织,交通,经济和社会意义,旅游和环境,以及世界区域旅游的发展。

苏联地理学家科特利亚罗夫所著的《休憩与旅游地理》一书,主要阐述了游憩地域综合体形成的理论基础、游憩地域综合体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游憩用地的分区和评价、游憩地域综合体的布局、游憩用地的自然保护和改造。美国地理学家布里顿于1979年提出了休闲地理学的概念。他认为,休闲地理的研究包括国际旅游、国内旅游、休闲旅游、城市娱乐、体育等活动,旅游和娱乐只有功能上的区别。

目前,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已从传统的定性描述转向定量方法、系统工程和模型研究相结合,参与旅游区(点)的布局和发展规划。

2文化旅游资源论文

结论:现在的乡村旅游越来越注重让人放松在我们的村庄创造一个团结和谐的氛围,帮助我们的村庄发展壮大,给农村经济带来一片繁荣景象。反而更有利于我所相信的经济增长,帮助各村尽快脱贫致富!

3简述对人文旅游资源评价的内容

人文景观又称文化景观,是指自然和人类创造力的共同结晶,反映了该地区独特的文化内涵,尤其是受环境影响而形成的独特景观。

人文景观最重要的体现就是聚落,聚落还包括服装、建筑、音乐等等。建筑特色体现在城堡、宫殿和各种宗教建筑景观上,具有历史意义。

文学定义:

定义1人文景观是指历史形成的与人相关的景观画面社交活动。包括建筑、道路、摩崖石刻、神话传说、人间故事等。人文景观是社会、艺术和历史的产物,承载着其形成时期的历史环境、艺术思想和审美标准的烙印,包括名胜古迹、文物艺术、民俗风情等游览活动。

定义2文化景观是指文物古迹、宗教胜地、民族风情、古建筑等历史文化古迹。据《三国志魏书豪十八记》:庞德总是害怕白马,他被白(关羽)称为。

定义三所谓人文景观,是指人类社会各种可以作为景观的文化现象和成果,即以人类事件和人为因素为主导的景观。

定义4人文景观是指旅游资源特有的地方特色、民族风情、历史文化价值。人文景观带给游客的是意象美和意境美的统一,在很大程度上能体现出特殊的历史、地方和民族特色或异国他乡或异地的一种特殊情调。

4人文旅游资源评价研究论文题目

一、基本理论类型

研究对象是某一领域的概念和理论。运用归纳法或演绎法获得对某一特定话题的认知结果。

比如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习近平哲学基础研究生态文明思想。

第二,应用研究型

以实践为导向。本文在整合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实践中的热点、焦点、难点和疑点问题,特别是新问题。整理它是什么,为什么和如何做

比如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面上项目:人的研究民生导向的农村基层自治

第三,学术辩论型

鉴于其他人的观点或意见,认为其他人

第一种:the消极学校以西方生态思想为代表。认为历史唯物主义从价值立场上坚持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从理论内容上坚持技术决定论和产品主义,因此与生态学是对立的。

第二种:the重建学校以国外马克思主义的某些派别为代表。认为唯物史观创立之初并未考虑生态制约,但当前日益严重的生态制约对唯物史观的核心论题提出了严峻挑战,唯物史观应根据新的历史条件拓展其理论视野。

第三种:辩护者以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为代表。一种观点认为,历史唯物主义具有潜在的生态视域,但缺乏系统的生态理论;一种观点认为,历史唯物主义直接是生态唯物主义。

西方学术界的上述三种理论观点在中国学术界的回应,形成了建构生态文明理论的两条路径。

一是从生态价值观的路径上构建生态文明理论。是继承西方生态中心主义思潮的观点。

二是明确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中寻找理论资源,挖掘和阐释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文本中的生态哲学思想。

四。调查报告类型

动词(verb的缩写)文献综述类型

5人文旅游资源的论文

1,《经济地理》,目前唯一以经济地理命名的地学学术期刊,国内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前沿性强,适合经济地理、旅游地理、人文地理的朋友阅读。

2《地理研究》是地理综合性权威期刊,仅次于《地理学报》。其论文质量较高,最大的特点是论文领域相对均衡(不像地理类期刊过于偏重狭义的自然、经济和GIS)。自然地理、GIS与遥感、人文地理、经济地理、城市地理、旅游地理、文化地理的论文基本都能找到,论文有

3《地理科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主办的地理学综合学术期刊,各方面略逊于《地理学报》和《地理研究》,地域特色明显。很多发表的研究论文都是以东北为背景的。

4,《人文地理》,中国唯一的人文地理学核心期刊,西安主办某外国语大学,专注发表经济、城市、旅游、社会、文化等人文地理论文,可读性强,难度低。是人文地理专业的必修期刊之一。

强烈推荐的5,《城市规划》,也是传统意义上的非地学类核心期刊,但非常值得城市地理专业的同学浏览。里面有很多每个人的论文。如果你读了这本杂志,你不仅会认识到城市地理学和城市规划的区别和联系,而且会有更多的收获。

6,《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历史地理学权威刊物,由国内历史地理学学科实力较强的陕西师范大学主办。本文主要反映了历史时期的环境演变过程、历史人地关系和历史人文进程。适合历史、历史地理、文化地理的学生阅读。但由于是历史下的刊物,论文的思路大多是按照文科传统的历史模式来把握的,地域特色不明显。

7,《城市问题》严格地说,这本杂志可以不能归为地理。根据《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分号以C,也就是社科期刊。我我大概翻了几期,感觉论文质量一般。论文作者来源很杂,但地理学家不占优势。其中的论文内容全面,理论性强,可读性强。

8《地理科学进展》也是非常权威的地理综合性学术期刊,与《地理学报》、《地理研究》、《地理科学》并列为地理传统四大核心期刊。

6人文旅游资源评价研究论文范文

文化旅游的定义是指通过旅游来实现感知、理解和观察人类文化特定内容的目的的行为过程。它是指

旅游学作为一门研究旅游审美活动和审美价值的新兴学科,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指导人们(旅游者、从事旅游的人)如何欣赏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并揭示其审美特征。通过欣赏,他们可以进一步了解这个地区和国家的自然风光、文化艺术和风土人情,加深对人类文明的体验,得到更深层次的审美享受和审美教育。

中国中国传统美学注重真善美统一的原则。作者认为这是古典美学的精髓,应该在旅游美学中继承和发扬。即真实符合客观规律,真实是美的基础,不真实是不美的!善是最高的目的,功利,是美的前提,而坏是不美的。美是在真善美基础上的最佳感性表现。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应该说是旅游美学的重要特征之一。

在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景观建设中,人们不满足于大自然的馈赠,依靠物质力量和智力,想尽办法移植人工景观,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也无可厚非。但是微型景观正在到处涌现。世界名城,民俗文化村,像鬼文化沦为封建迷信的所谓景观随处可见。除了一时的经济利益,根本没有美育可言。随着人们的提高的审美水平,他们很快就会被唾弃!这种风不应该提倡!最好的不一定是最好的!杜甫做的这些伪山水都不真实,美无从谈起。不是难道所有的美的享受和审美教育都失去了吗?

美丽的风景只能吸引人它在真善美的基础上,以令人愉悦的形象唤起人们愉悦的审美感受。当徐霞客登上莲花峰,目睹黄山群峰起伏、云雾缭绕的迷人景色时,他不能忍不住尖叫和跳舞这就是黄山带给霞客的强烈美感。

旅游的美感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具有全方位投入和立体感的特点。只有旅游才能从旅游、看、听、闻、触等多方面给人美的信息量。它不难想象,当人们置身于像舞台布景一样的人造景观中时,会有多么令人兴奋的美!

随着世界的和平与稳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逐渐成为现代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经济活动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经历了起步、发展和成熟几个阶段。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快速增长旅游业加速了旅游经济的产业化,旅游业对整个社会的促进和关联作用日益突出。旅游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之一。21世纪初,中国的综合实力美国的旅游业排名世界第五。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中国是美国最大的游客接待国和第四大游客出境国。

旅游显示美丽的城墙,芬芳的山谷,起伏的原野,玫瑰色的春天和金色的秋天。

应当按照真善美的原则,审慎对待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历史文物古迹的保护。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还有一个问题。世界各地旅游部门的决策者也有一项迫切的任务,就是提高他们的审美素质。

神州大地,无山无美无水无秀!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灿烂的文化艺术,有着无限深远的美丽景观,等待着我们的眼睛向下,深入探索,综合利用。

在发展旅游景点时,我们不应该忘记按照美的规律建造。具体来说,要按照风景美学的规律办事,其核心是保护自然

唐不要为了发展旅游业而炸山填谷毁林断水破坏自然景观!众所周知,自然景物的形成需要很长的时间。一旦被破坏,很难补偿。黄山如果没有奇松、怪石、云雾、温泉,就不会是世界级的旅游风景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山!

对于世界各地的旅游饭店建筑,应以建筑美学、环境美学、景观美学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全面审视饭店建筑的内外环境设计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特别是妥善处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以人为中心,协调自然——人与——建筑的关系,从旅游者的审美心理、思想意识、文化需求出发,尊重人,尊重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进行统一的意境营造。

这里还是要强调真善美统一的基本美学原则。真,就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善,即实用性、效用性,引申为经济效益。在实用性与经济性相结合的前提下,我们将努力把旅游饭店建设成为一个美丽、舒适、丰富多彩和充满迷人魅力的地方,以吸引中外宾客,使他们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当然,从建筑造型、园林绿化到室内设计,一切都需要精心设计。我们应该有中国特色和地方色彩,以及时代精神。酒店建筑和美学也是旅游美学的重要研究领域。

审美旅游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渗透日常生活或文化娱乐和审美旅游。在具体的审美传播活动中,审美旅游文化作为审美文化和审美语境的特殊组合而存在,它代表了影响审美传播的习俗和传统维度。

一方面,它可以相对于神话文化、宗教文化、语言文化、历史文化、科学文化等独立存在。并集中在艺术活动和产品形式上;另一方面,这些艺术活动和产品遍布人们它们已经成为广义的审美旅游文化活动。

旅游文化是指以人为主导的社会感性文化的精神体验和审美形式。审美文化是建立在现代文化体系特别是艺术文化体系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基础上的,是日益审美化的当代文明文化的产物,日益接近人类的真实生存状态。

从人类文明和文化的演进来看,审美旅游文化是继人类工具文化和社会理性文化之后的第三种文化形态,体现了文化积累和量变的过程,是人类文化和文明的高级形态。

每一个旅游从业者和游客讲的都是风格之美,这是更高层次的审美追求。它不仅反映了人们的外表,但也包含人的内在品质;它不仅向人们展示了外貌、举止、仪表和举止,也显示了人的思想、精神、知识、修养、性格和气质。风格之美是人的个性之美。它是人民高度团结的综合体现的外观和内饰。

当我们说我们中的某人有礼貌时,我们并没有不要只参考他的外表,要结合内外来做评价。大致来说,应该是坚定庄重,优雅大方,潇洒脱俗,不卑不亢。在旅游接待工作中,尤其要克服崇洋媚外的心态,给人以朴实美好的印象。

古人说,一个人知道如何装饰他的外表,但不知道他的本性,也就是说,人们往往只注重外表的装饰,而忽视内在修养的自我提升。这确实是人的通病。没有一无论他的外表有多美,他都有内在美

7关于旅游资源评价的文献综述

在总结部分文献的基础上,阐述了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度的内容以及评价服务质量顾客满意度的意义,介绍了欧美发达国家和我国对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度的研究模型和评价方法,并根据旅游饭店超市行业的现状,指出了直接影响顾客满意度的服务质量因素,为相关行业制定服务改进策略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8人文旅游资源评价研究论文怎么写

Itit’最好紧扣当前政治需要这个话题。

:9旅游文化资源调查论文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洁、醒目、新颖。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要表格。(短论文唐不需要在目录中列出。摘要:是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小精悍,内容完整。字数少则几个十字,多则300字。4关键词或关键词:关键词选自论文的标题、摘要和正文,是表达论文中心内容的具有实质意义的词语。关键词是计算机系统用来索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收集和读者检索。一般每篇论文选择3-8个词作为关键词,在摘要。主题词是规范词。主题词确定后,要以论文为中心,按照标引和匹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列表中的规范词。5论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文、引言,用在论文的开头。一般来说,介绍应该概述作者的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介绍要简短、精练、紧扣主题。lt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正文包括以下内容:a提出——论证;b分析问题——论点和论据;c解题——示范和步骤;d结论。6论文参考文献是论文写作中可以参考或引用的主要文献,列在论文末尾。引用应该另起一页,标注方法应该是《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中文:书名-作者-出版信息(版本地点、出版社、版本时期):作者-书名-出版信息对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1)所列参考文献应为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核实。(2)所列参考文献应标明序号、作品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和出版信息。

10旅游资源鉴赏与开发论文

旅游论文参考文献1:[1]马勇,旅游文化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2]曾雅玲。博物馆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J]中国商业。2012(04)[3]王久伟。数字时代旅游目的地信息共享研究[D]葛全胜,西安建超,刘浩龙。影视旅游的形成与发展机制研究——以山西乔家大院为例[J]。旅游杂志。2007(07)[5]庄志敏。论旅游形象的属性与构成[J]旅游科学。2007(03)[6]钟生,张军皖南古村落。陈慧莎。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以上海为例[J]。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8]许2012(01)。对旅游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J]宏观经济管理。2012(01)[9]张伟,钟升,1998-2007年全球旅游研究进展——基于SCIES、SCI和AHCI的文献计量分析[J]旅游杂志。赵勇。亲和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的系统建构研究[D][11]张中华,王兰,张培,2011国外地方性理论应用于旅游形象的空间解构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12]李海霞,孙后琴,2009(05)基于城市旅游形象的旅游城市标识分析[J]社会科学家。2009(04)[13]庄志敏。宁波东钱湖旅游度假区旅游形象定位研究——旅游文化设计探索系列[J]旅游科学。2010(03)[14]凌丽萍,吴殿亭。国内外影视旅游研究进展及启示[J]旅游杂志。[15]韩震。论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与文化认同——基于历史哲学的分析与思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6]侯建娜,杨,2010(01)。对旅游演艺产品中地域文化元素开发的思考——以《印象刘三姐》为例[J]。旅游论坛。2010(03)[17]蔡晨,李兆元,刘信义。大连旅游形象研究——基于博客游记的探讨[J]旅游论坛。2010(03)[18]田军城市滨水区旅游形象及其对游客的影响选择意向——以南京、武汉和上海滨水区为例[J]。旅游杂志。[19]张海燕,王忠云,2010(06)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资源开发和市场。2010(04)

1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是浙江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CSSCI南大核心期刊、北大核心期刊、综合影响因子1000。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注重加强理论学科、应用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研

主管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浙江大学

快捷分类:社会教育综合 社会科学II

出版发行:浙江  双月刊  A4

期刊刊号:1008-942X, 33-1237/C

创刊时间:1955  影响因子 1000

审稿时间:1-3个月

期刊级别: CSSCI南大核心期刊  北大核心期刊 

2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旅游影响研究、会展经济、旅游目的地、业界之声、旅游政策与法规、旅游规划及国外旅游研究前沿等方面的文章;逢双月集中刊登外语学术成果,主要刊登:语言学、翻译学、外国文学、跨文化研究及外语教学等方面的文章。

主管主办: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快捷分类:文学文史哲综合 哲学与人文科学

出版发行:北京  月刊  A4

期刊刊号:1003-6539, 11-2802/H

创刊时间:1979  影响因子 0420

审稿时间:6-9个月

期刊级别: CSSCI南大核心期刊 

3南开语言学刊

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希望所刊出的论文既要视野开阔,高瞻远瞩,又要脚踏实地,具体而微。在研究内容上,可以有语言本体研究、语言教学研究和跨文化交际的研究,来解决汉语和其他语言在教学和研究中的实际问题。

主管主办:南开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化学院  南开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化学院

快捷分类:文学中国语言文字 哲学与人文科学

出版发行:天津  半年刊  A4

期刊刊号:978-7-100-1007-6,

创刊时间:2002

审稿时间:6-9个月

期刊级别: CSSCI南大核心期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23553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2
下一篇2023-08-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