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跟前同事一起吃饭,聊着曾经的同事、老板、公司,不胜唏嘘;也不过离开一年,其间发生的事情也是精彩得堪比偶像剧八点档。
总监因不堪管理层纷扰愤而离职,老板与重金邀请来的总经理互撕,底下员工忌惮于行政/财务与老板的亲戚关系,漂亮同事离职时都被老板请喝茶表达欣赏爱慕之情,来来往往几经变动闹出各种狗血剧情的管理层……
两人聊天吐槽,各自说完曾经共事时不敢说出口的小九九,互相沉默的若有所思,都觉得这么个不到20人的小公司,也是够他妈乱的!
下饭的吐槽八卦聊完,回归到正经事。同事想要离职,但阴差阳错被现老大“情感绑架”多呆半年,名义是公司现在没人,需要帮忙担待些日子;但并未征得同事的当面认可,自作主张将同事的“考虑考虑”视为“决定多待”。
善解人意的温柔前同事,颇为此结果感到委屈。曾经任职的时候,也深感前公司在情感绑架上的功力,离职耗时一年半才真的解脱。自然,这其中也有我自身的优柔寡断,到哪里不是工作,哪里就有这么多肝肠寸断难舍难弃?但是作为一家对待底层员工和善有情、给到的薪资福利亦不错的公司,真的让我们这些初出社会的孩子挺感谢。工作日久,便觉得有诸多不舍,况且,也都是我们第一份工作,感情多少总是比第二份工作、第三份工作更深些。
或许应该说,我们尚且不懂职场套路,嘴上天天说着工作套路多,小心不怕过;但其实公司真的有太多套路让我们招架不住,比如高高在上的老板时不时通过微信掌握思想动向,发现你失恋了请你喝个茶告诉你这都不是事,画个饼说拿下某某项目立马涨薪;比如公司时不时的员工福利平日里的下午茶等小恩小惠;也比如一手栽培你的老大时不时跟你推心置腹的畅谈人生理想、职业规划、生活困境,一下子就让你感受到了“来自高层的温暖和蔼可亲”;真的有太多的套路,足以把我们这些小屁孩唬的一愣一愣的。
小时候,我们怕在家里被忽视,所以装乖拌美懂事不哭闹,以得到更多来自家人、亲戚、邻居的认可和赞美;读书了要考高分发表论文参与社团,获得老师的参赞同学的喜爱消解异乡读书的寂寞和无助;工作了更是延续着曾经的“乖孩子”“三好学生”模样,对三不五时的加班任劳任怨,对来自领导的不情之请笑着接受;想想往后,还有更多家长里短的琐事,人情往来的斤斤计较要求你八面周全。这么想来,真的觉得满满的心累。
同事说完一脸忧郁,颇为自己老大的这番“自以为是”而苦恼和委屈,但又能怎么样呢?公司的需要,老大的盛情,总是让我们这些打小就被贴着“乖孩子”标签的人难以拒绝,毕竟相比于让别人失望,我们总是更愿意委屈自己的心意和情绪。
正好同事月底请了假出国玩,作为一个曾经也这般纠结的人,建议同事出国回来后再提离职,半个月时间里工作总得有人接替,回来后正好做个交接;再不济,书面离职申请提出一个月公司总是要放人的。这个世界,没有离不了的职,没有舍不得的工作。
夜已深,送别同事到地铁站后,路过曾经共事的公司,颇觉感慨。曾经也是付出了青春和热血的地方啊,现在想来都觉得自己比同龄人多了几分傻和蠢,不过也罢了,一切都过去了。
正打算洗漱后休息,室友一身酒气的回来,嘴里不断说着自己今晚跟同事喝了多少酒。哎,又是一个被工作折磨的孩子,借酒消愁也是跟同事告别,兴致上头不免多喝,喝下自己心中的委屈、对公司的万般不爽和吐槽、以及过往付出的青春岁月。
工作近4年,自己也是因着各种狗血事情,换了好几份工作,见识了不同的公司氛围、领导风格、同事类型、变态客户,也不敢说自己下一份工作就真的能够淡然处之,毕竟委屈这么多,资历尚浅不足以匹敌。
只是希望我们在某年某月尝遍千般委屈后,可以如弹去掉落身上的败叶一般,看见了,弹落它,接着前行。前方还有诸多套路在等着我们入局,又何必苦恼于眼前这个呢?
关于“耐心”这个词,很少有人把它当成工具使用,对于很多人来说,让他充满耐心,就像遭很大罪一样。其实“耐心”这个工具是很有效的教育方式,但是很多人都是被动尝试,结果就是让人有多憋屈,有多痛苦。
以前对“耐心”这个词没多想过,“耐心”作为子女教育的一种方式和手段,到底有什么用?怎么用?如果能见到效果,用好的原因是什么?用不好的原因又是什么?以前很少考虑这个问题。
我在教育儿子和陪伴一些不上学的孩子过程中,“耐心”发挥了特别重要的作用。有时候有人问:“杨老师,那些不上学的孩子,你是怎么给人教育出来的?”一开始别人问我的时候,我都不好意思说,因为我觉得也没做啥,如果非得说做了点什么,就跟小时候在河里游泳时,跟伙伴比憋气一样,看谁憋的时间长。我属于憋的时间比较长的人,我在水下憋了很长时间,等我出来的时候,那些孩子都变了。“多憋一会”居然是一门教子成功的艺术,这是我一开始对于“耐心”的理解。
后来发现,耐心好像也不是憋气。十几年前,我接触过一帮不上学的孩子,我一直以为靠我“憋气”的功夫,可以比别人“忍”的更久一些。跟那些孩子待一段时间,就有家长过来问,“孩子什么时候上学?”我就想“这个家长没涵养,憋不住气”。没过多久,又有家长来质问:“孩子什么时候回学校呢?什么时候不打游戏呢?”我就想,“生气谁不会啊!有本事一起憋住气”。
十年前觉得自己的肺活量是憋气憋大的,后来发现,我这个好像也不是憋气。比如我们参加过家训营后,好多父母知道自己这张嘴伤害了孩子,就闭嘴了,不说了,跟我一样钻到水底憋气了,可是有些人居然能憋出来毛病,不指责孩子了,可是血压都上去了,憋气副作用这么大,我就不再把憋气,把“忍”当成有修养了。
以前很少想过,什么是耐心?什么是忍耐?想把“耐心”和“忍耐”整明白,最好的方式就是把它们做一个区别。耐心作为有效的教育工具,只有进入到真正的耐心里,对子女教育才有效,才能真的帮助我们应对纷繁芜杂的生活。
把耐心和忍耐做个对比。
1、耐心是一种积极的等待,忍耐是消极的等待。面对同样一件事,这两者之间有区别,耐心和忍耐描述的都是一种状态,都有一颗等待的心,到这没区别,有区别的地方在哪呢?举个例子,有一次跟表哥去太行平湖钓鱼,刚开始很难钓,好长时间钓不到鱼,表哥就说:“能钓着鱼吗?”我说:“应该能”,表哥又问:“这么大水库,鱼为啥非得来咱这呢?大热天,咱在这等鱼上钩,鱼不定在哪凉快呢”,我说:“咱等等,说不定就来了”。没过多久,表哥又说:“彭嵛啊,我觉得不行,这样钓不着”。我说:“我钓个鱼,你一直在干扰我,钓鱼比的就是看谁更有耐心,咱们一定得有耐心啊,没鱼有耐心,咱俩就变成被鱼钓了”。没过多久,表哥又说:“听村民说,有人好几天都没钓到鱼”,我说:“这样,你去问问村民,人家经常在哪钓”。表哥一会过来跟我说:“就在这钓的,有人钓着过”,我说:“人家能钓着,咱也能”。又过了一会,表哥又去问了,回来说:“大部分都钓不着,钓着的是少数”,我说:“咱就是少数呢,咱有耐心,鱼不咬钩,鱼好意思吗?”表哥钓鱼没有耐心,没多会他就说:“要不然咱们干脆走吧,有个地方做鱼特别好吃,咱去吃鱼”,我说:“钓鱼跟吃鱼能一样吗?吃鱼是吃鱼的快乐,钓鱼是钓鱼的快乐,咱再钓一会”。
我发现,我俩钓鱼的时候,他为什么总是想走?说实话,他对钓鱼不感兴趣,对吃鱼感兴趣。通过这个事,我发现我跟他之间,说我更有耐心,他没耐心也是不公平的,我们俩发生的不是一个事,我钓鱼过程中体现的是耐心,他陪着我钓鱼是在忍耐,忍耐就忍不了多长时间。以前误以为耐心就是跟水下憋气一样,他就是在水下憋气的感觉,而我肯定不是在水下憋气,是在水上呼吸,我从小到大一直都喜欢钓鱼,坐多长时间都可以,让他坐一上午就很了不起了。通过我们俩对钓鱼这个事,哪不一样?如果耐心和忍耐都有一颗心,不一样的地方,是为了什么而等待,表哥钓鱼是为吃鱼等待,而我更享受钓鱼的过程。
把这个经历放到教育孩子中,对比一下。
耐心是积极的等等,忍耐是消极的等等。跟教育孩子一样,我在这等着你,陪着你,我享受这个过程,这是积极的等待。一个孩子说不上学了,妈妈说:“先不说你遇到啥事了,回家歇歇,从妈妈的角度想,再过两年你就上大学了,妈见不着你了,你现在在家里,妈妈高兴呢,多陪陪你,上大学早两年晚两年没啥区别”。还有人说:“你咋能回来呢?遇到啥事了?咋不上了?不上学以后咋养活自己啊”。一种是积极的,抱着多陪孩子两年的目的,一种是消极的,以上学为目的,动机不一样。一种是为爱完成的守候,一种是害怕孩子不上学,跟熬日子一样。
2、耐心是有情感的回应,忍耐是有目的的回应,一种回应的是情感,一种回应的是某种目的。
3、耐心一定是尊重对方的感受和自由,忍耐是绑架对方的感受和自由。尊重对方,能设身处地替对方考虑,他不去上学一定有他的难处,天底下没有能学好故意不学好的学生,只有遇到困难需要帮助的学生,他可能遇到坎了。第二种是绑架对方,不上学是不应该的,我都忍你好久了。如果这个孩子表现的没有如我所愿,就是憋气。当你尊重自由,尊重孩子的时候,你也还是自由的,你情感绑架孩子的时候,你也不自由。
4、真正的耐心是让人舒服,从心底里感激,忍耐让人紧张,有压迫感,让人觉得恐惧。我从一个孩子身上得到过一个反馈,孩子跟他爸妈讲:“我跟杨老师在一起,当我不愿意说话,不愿意搭理任何人的时候,杨老师默默陪着我,从来不问为什么。你们一般会问,是不是哪不舒服了?这样给我的感觉就很不舒服,给人压迫感,让人难受,杨老师那种陪,让人舒服”。我听过之后心里美滋滋的,心想“我比你爸妈在水底憋气时间长一点,就被鼓励了”。如果真有耐心的话,一定会尊重对方,让人舒服放松。
5、当孩子遇到事的时候,我们的思维方式不一样,一看到孩子遇到事,耐心是为他行为的合理性进行辩护,忍耐是对孩子行为不合理性进行控诉。
6、耐心让人更容易接近客观事实,而忍耐更容易让人创造虚构事实。其实我们很多行为都是被事实激励和激发的,事实具有强大的激发人行动的力量。所以,把某个行为确定为事实,对于有耐心或者没耐心的人,都是一件意义极其重大的事情,无论它是否真的是事实。有些人更有耐心,无非是他需要找到一个事实,为合理性辩护,他是在找客观事实,找这个事合理的一面。对不合理进行控诉,他是在创造虚构事实,这两种事实都容易激发我们面对这个事情。譬如自欺欺人就是虚构的事实,实事求是就是客观的事实。把这个当成事实进行成本效益分析,虚构出来的事实在效益层面,可以暂时推动虚构出来的事实激发人的行为——我先不说你,先不理你,先不跟你一般见识。忍耐会导致人忽视真正的事实,导致对于不确定性的东西产生极大恐惧。
7、真正的耐心背后是理想主义者的审美,忍耐是功利主义者的目的,如果把孩子比喻成一幅艺术品,以功利主义价值观导向,会盯着作品问值多少钱,如果听说价钱很贵,就高兴,一旦听说不值钱,瞬间就没耐心了,就在忍着。而耐心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审美,把孩子当成艺术品来欣赏,这个艺术品越看越好看,横向比较有独特的特点,纵向比较有厚重的历史。会发出感叹“人这个物种进化到现在真是太神奇了,人是精美绝伦的艺术品啊,再也没有比生命更令人赞叹了,真是大自然的杰作”。一个人对孩子有耐心的时候,就进入一个审美状态,在欣赏这个作品,表现出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审美和情怀。忍耐的时候,是功利主义价值观驱使。
8、耐心让人充满智慧,耐心不仅是教子的艺术,还是智者的修养,忍耐不是教育者的艺术,往往是弱者的借口。
9、耐心是一种乐观的肯定,愉悦的赞美。孩子做不好的时候,我们依然相信他能行,充满乐观的对一个生命的肯定。忍耐是充满悲观的,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否定。如果相信孩子能成功,相信孩子会好起来,能看到普遍的人性——没走弯路的人还没出生呢,通往成功的路只有一条就是试错。当你忍耐的时候,就否定了孩子人性里的善,否定了未被发掘出来的能力,跟医生给患者治病一样,病人有自愈能力,医生会积极治病,如果病人自愈能力没了,医生就不会治了,病人好起来靠的是自身的力量。
比较完后,才知道为什么柏拉图说“耐心是一切聪明才智的基础”,才知道为什么歌德说“如果你已经养成了耐心,请相信你已经干了很多事情”。农民种庄稼的时候,大多时间在等待,教育孩子呢?作为一个生命体,我们教养孩子,跟农民种麦苗有啥区别吗?
每一个教育者都是庄稼人穿一个马甲,我们作为家长,是孩子给了咱们一个马甲穿身上,咱们还是庄稼人,我们要回归本色,该忙的时候忙,该等的时候等,那叫耐心,是一种积极的等待。
耐心不是无奈之举,是充满希望的艺术,耐心和持久胜过任何激烈的情绪和狂热,很少见哪个庄稼人在家里唉声叹气,而是在家里喝着茶,等待着庄稼成熟,知道只要顺应自然,什么时候该种,什么时候守候,就能有收成。
好多人把忍耐误认为是耐心,如果这两个词误用,会让我们在教育孩子过程中,错失很多机会,不仅帮不到孩子,还委屈自己。从孩子身上真正理解了“耐心”,并且养成了耐心,能让我们在健康、事业和其他领域里发挥出惊人的力量,活出做人的艺术和无穷的美感。
•为什么饮食正常完美,健康却仍状况百出?
•为什么替他人着想,是一种越界?
•如何有效对抗家人的情绪勒索?
•怎么样对骚扰和霸凌说No?
•为什么人会记仇、喜欢翻旧帐?当伴侣翻旧帐时,我该怎么办?
•如何能保有亲密关系,又能坚守自己的界线不被侵犯呢?
超人气营养治疗师赖宇凡,面对无数读者的健康与生命课题,毅然回到心理咨商本行,从有效沟通出发,带你守卫自己的「情绪界线」,提供身心平衡的最佳良方!
附〈防贱狼绝招:如何完美搞定身边不得不防的小人〉、沟通减压法应用篇和「避免十大沟通地雷」影片
「情绪界线」的第一本书!
人的情绪和压力会影响身体,因为人的身心从来没有分离过。
而你的情绪,就是你的界线。只有守住你的情绪界线,
才能拒绝情感绑架与勒索,远离人际关系所带来的身心疾病!
心理咨商是我的本行。
在研究所念完心理咨商后,我获得美国国会傅尔布莱特奖学金去中国做研究,在中国,我接触了传统的饮食,吃肉吃油却瘦了下来。回到美国后,我在私人门诊中不经意的发现,我最重症的忧郁症病患都是吃全素的,这引领我发现了饮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我最终跨入了营养的行列,受训成为美国自然医学NTA认证的营养治疗师。
出了六本有关饮食与健康的书籍,这些年有许多人来找我咨商,多数人都是因为生理有症状,但是我发现,如果心理压力不解除,生理健康很难回到平衡,而多数的心理压力,是来自于关系里的紧张和冲突。
在咨商门诊中,我遇过肾上腺疲倦、濒临糖尿病边缘的病患,原因出在同事一直踩她的线,让她承受巨大压力;遇过常常腹泻的先生,压力来自总爱挑起争端的太太。从心理咨商的角度来看,这些问题都出在大家没有好好守卫自己的「情绪界线」,无法拒绝别人的情绪勒索,或是自己也侵犯和绑架了别人的情绪,而发现原因、有效的沟通,正是最好的解决之道。
本书中的沟通减压法,能教你学会轻松沟通,避免沟通地雷,根本的改善你与他人的互动,真正纾解你的情绪和压力,让身体得到真正的休息与平衡。
书末所附的〈防贱狼绝招:如何完美搞定身边不得不防的小人〉,则更进一步的解放你的深层焦虑和恐惧,解答多数人一直以来的关系疑问:「为什么他会这样对我?」
——赖宇凡
守卫你的情绪界线:沟通减压法十招,让人际关系不再左右为难、疾病不上身
第 1 页 第 2 页 加入,天天关注您健康!LINE@ ID:@ 订阅健康爱乐活影音频道,阅读健康知识更轻松 : /beauty/article/33636 关键字: 沟通, 减压, 赖宇凡, 守卫你的情绪界线, 如何,
别用情感绑架他人。
收到别人送的礼物,人的第一反应应该是很开心,很感恩吧,可世上偏偏就有这么一群缺乏教养的人,他们非但不感激别人的赠予和帮助,还反过来向送礼物的人提诸多不合理的要求。
前一阵,看过一则新闻,广东湛江企业家陈先生斥资2亿在家乡官湖村建造258套别墅,准备无偿送给各位父老乡亲。
当时,一期工程已经完成,可容纳138户家庭入驻。
原本这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可村民们却因为分配的问题闹了矛盾。
有的村民说子女已经结婚,希望能再多要一两套;有的村民户口早已外迁,也厚着脸皮要求分房;甚至还有村民表示,如果要拆旧房建二期工程,除了按计划给他们分配别墅,还要给予额外的赔偿……
这么多千奇百怪的要求,陈先生当然无法全都满足,于是有的村民就心生怨恨,开始闹事,“哼,我不能拥有,你们也别想拥有”,狠劲一上来,他们甚至不惜砸掉已经建成的别墅。
你说,这群村民脸大不大?别人好心送别墅给他们,生活配套设施应有尽有,他们却还不知足。我要是陈先生,一定把别墅统统收回,谁也别想住进去。
这年头,总有些人不识好歹,把别人的付出当成理所当然,殊不知,不管别人给你什么,帮你什么,都不是他应该做的,必须做的,而是可做可不做的。
某天,有个网友跟我抱怨,他刚换了一份新工作,有很多东西还不太懂,但是公司的老员工都对他爱掿不理,不肯教他东西。
他说:“这些人太没人性了,就不能热心一点,帮帮我吗?”
我听了很惊讶,立马回他一句:“拜托,人家没有义务帮你好不好!”
但他却反问我:“帮帮新来的同事不是举手之劳吗?干吗表现得那么冷漠啊!”
“举手之劳?等等,朋友,你是不是搞错了?这个词难道不是给予帮助的一方才有资格说的吗?你一个求助者,怎么好意思拿它来对别人进行道德绑架呢?”
知乎上有位网友说的很好:“举手之劳明明应该是我帮完你,你感谢我的时候,我自谦和你客气客气说,‘还好啦,不过是举手之劳嘛。’你上来就说我是举手之劳,拜托,你会不会唠嗑?”
是啊,天下从来没有免费的午餐,职场尤其如此。所以,我想告诉那位网友:“公司的老员工可以帮你,也可以不帮你,帮你是情分,不帮你则是本分。”
还有个网友跟我吐槽,说他最近生了一场大病,经济非常拮据,找一个有钱的朋友借钱,竟然被拒绝了,他很生气,当面指责那个朋友冷血无情,是一个一毛不拔的葛朗台,没想到对方竟然直接把他赶了出来。
从上学起,老师就教导我们要学习雷锋,助人为乐,我承认,帮助别人确实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也是一种传统美德,可我们不能忘了,这种帮助应该出自当事人自愿,而非被要求,被强迫,被道德绑架。
就像那位网友,朋友拒绝借钱给他,他有受伤的感觉很正常,他可以生气,也可以不高兴,甚至还可以在心里偷偷骂上几句,但是他不能指着别人鼻子骂。毕竟,别人再有钱,那也是人家自己的,愿不愿意借给他,都应该由其本人做主,而轮不到他这个局外人来“慷他人之慨”。
如果他连这么简单的道理都拎不清,就别怪别人把他往外轰了。
其实,我之前也经历过这种“被强制帮忙”,一度把我气得够呛。
那次,我正紧锣密鼓地赶一本稿子,一个亲戚突然找上我,说老板交给他一个任务,让他写一个演讲稿,他知道我是中文专业毕业的,现在又从事文字工作,文笔应该不错,随随便便写个演讲稿肯定不费劲……
言下之意,就是我一定要帮他这个忙啰!
这要是我得空,心情也不错,兴许会答应他,可我自己正忙着呢,时间根本不够用,所以我想都没想就拒绝了他,还简单地陈述了一下理由。
我本以为,这件事情到此就画上句号了,可等我闲下来刷朋友圈才发现,事情还远远没有结束。这个亲戚在朋友圈发了一条动态,点名道姓地指责我,控诉我,讨伐我,说我“不念亲情,冷漠抠门,没有家教,令人寒心”。
说实话,看到这条动态时,我的脑子里一片空白,等我回过神来,已经有很多亲戚给我打电话、发微信,问我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了。
听我讲述完事情的来龙去脉后,有的亲戚很同情我,有的亲戚则认为我没有人情味儿,不懂事儿,在他们看来,一家人就应该互相帮忙,所以,你再忙,也要抽空帮帮他呀。
看看,这就是典型的情感绑架。
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被“情感绑架”或是“道德绑架”后,有的人内心的愧疚感被触动,好像自己真的做了什么伤天害理的事儿,于是罔顾自己的真实感受,最终选择妥协,而有的人,比如我,却不甘心被赶鸭子上架,所以选择了反抗,坚定自己最初的选择不动摇。
最后,我把那个在朋友圈攻击我的亲戚拖入了黑名单,至于那些帮他说话,指责我没有人情味儿,不懂事儿的亲戚,我则通通以沉默回应。
曾看过一段话,现在想起来还特别解气,在这儿和诸位分享:“人家为什么帮你?凭什么帮你?是你长得像吴彦祖,还是你亲爹是马云啊?就算你长得像吴彦祖,我也会告诉你,我喜欢的是金城武。”
是啊,我又没欠你,你凭什么非让我帮你?
真的,如果下次有人找你帮忙,还是一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样子,完全容不得你说“不”,又或是在你拒绝后对你破口大骂,四处说你坏话,我劝你千万不要妥协,因为有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
这种人欠的就是教训,你能拉黑就快拉黑,能离多远就离多远,这才是上上策。
1
近日,在知乎上看到一则吐槽的文章,大意如下:
作者小兰,是一名年轻的职场女性,小黄曾是她要好的同事,但现在,她却对小黄痛恨不已。
小兰在市场部,小黄在人力部,两人刚进公司时在同一个宿舍。
本地有亲属的小黄,对小兰格外热情,经常相邀一起吃饭、逛街、看**
于是,小兰将小黄视为好友知己。
一年多过去了,有人悄悄告诉小兰,市场部很多同事都涨了工资,问她涨了没有?小兰傻了脸,忙去找小黄,问知不知道这事儿?
小黄说知道,小兰有点生气,问到:「那你为什么不告诉我一下?」
原文中说,小黄原本正和同事有说有笑,竟然黑了脸,唱起了官腔:
「这都是领导安排的,而且作为人力资源部是要对薪水保密的」
小兰更是炸了毛,咬牙说到:
「亏我把你一直当朋友,没想到你竟是这样的人!」
小黄也不示弱,反击到:
「你自己的事,当然需要你自己醒目一点,你怎么能全指望别人?」
两人就此决裂,形同路人
小兰咽不了这气,便在「知乎」上行文,痛斥小黄的意淡情薄,损人不利已。
文章下面的留言,吃瓜群众清一色的支持小兰,共同声讨小黄。
于是,小黄被禁锢在这几百来字中,被冠以「心机婊」的帽子,被刻上「做人事的,从不做人事」的标签,仿佛一个不会说话的稻草小人,接受着众人的诅咒。
2
我惊讶于小兰对小黄的定义,更费解众人的评判。
难道小黄做的有错吗?我并不这么认为。
首先,小兰当着小黄同事的面来质问此事,极为不妥,此时你让小黄怎么回应?难道当着别人的面承认和你关系不错吗?然后在大庭广众之下告诉你一些内幕?
其次,小黄说的话很有道理,但凡晋升、涨薪的事,肯定要自己操心,没人有义务为你承担。而且,很有一种可能就是,小黄曾暗示过小兰,无奈后者不够醒目,没有反应
最后,即使不考虑上面两点,作为人力资源岗,保密是一项基本操守,触犯的后果很严重。小兰在抱怨的时候,为什么不站在对方立场考虑一下?你想要薪水高涨,难道别人就不想仕途平稳?
所以,我的观点是,小黄不仅没有错,反而体现她心智的成熟,因为她能将「 情 」与「 事 」分开处理,交情固然重要,但并不能因此破坏自己的做事原则。
反观小兰,混淆了「 情 」与「 事 」的关系,在她的心目中,一个简单的公式就是:「你是我朋友=你就得帮我」。
3
《怪诞行为学》的作者丹·艾瑞里,在书中曾提到一个观点,他说人与人的关系可分为「 社交法则 」(social norms)和「 市场法则 」(market norms)。
所谓「 社交法则 」,就是「 情 」的范畴,在此领域内,利益因素淡化,情感因素主导;
而「 市场法则 」,即为「 事 」的范畴,在此框架里,利益因素主导,情感因素淡化。
两个范畴的主导关系不能混淆,否则要么关系遇挫,要么利益受损。
丹·艾瑞里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
朋友请你去家里吃饭,吃完后你心算了一下菜钱,然后除以2,拿出现金递给朋友说,这是我要承担的部分
结果会如何?估计朋友与你老死不相往来。
这就是把市场法则运用到了社交法则中的后果。
正确的做法该怎样?当然是带去一瓶酒,或者给他孩子买个礼物。
此时的花费与菜钱并不存在对应关系,仅仅是社交中的礼上往来。
丹·艾瑞里所说的这种情况在现实中比较少见。但是把「 社交法则 」用于「 市场法则 」却举不胜举。
曾有一位同事搬家,让大家帮忙,一群大老爷们,捯饬了一下午,摔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