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情绪是他对外面世界的情感流露,当一个孩子的情绪处在积极状态时,快乐向上,乐于学习,思维灵活,想象大胆、丰富并具有创造性。
如何帮助幼儿调节情绪1一、幼儿不同情绪表现反映出的问题
孩子有很多情绪反映:如哭;撒娇;害羞等,每个情绪后面都有不太一样的原因,现就主要的几种幼儿情绪表现,分析其中原因。
(1)幼儿表现出打人、咬人的情绪反映,原因一是可能是孩子对小朋友的安全感建立得不好,所以老师和家长应多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多帮孩子交些好朋友,这样关系越走越近,孩子的感觉也越来越好。
二是不喜欢别人打扰的意思,有时他想按自己的想法做事,可小朋友们总是做些他不喜欢的事情,他想把这个事实排除掉。对这样的要加强用语言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教他用语言来和别人表达思想。三是家人或老师行为的影响,孩子会把这样行为影响反加到别人身上,所以家长和老师要反思自己是否有这种形为,如有应即时改正。
(2)幼儿表现出爱插话的情绪反映,孩子爱打断别人的谈话,大体在以下几种情况出现:一是孩子对讲话中的部分内容感到好奇,迫不及待地想解决心中的“疑问”。二是别人谈的或讨论的内容,孩子曾经听说过或有点似懂非懂,产生“共鸣”、激动,急于想“表现”自己,讲一讲自己的“看法”。三是孩子独自玩耍或独自尝试着做某件事遇到了困难,这时他急于求得帮助,可能会不顾场合打断别人的谈话。针对不同情况,我们应该注意处理方式。一要“因事制宜”。
即家长和老师要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适当的方式和方法加以引导。二要“相机诱导”。即家长和老师要利用一切可以用来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机会,对孩子加以启发和诱导,特别要注意运用发生在孩子身边的事情来教育孩子,使孩子受到启迪和提高。三要“言传身教”。即做家长和老师的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特别是“行”,这给孩子的影响是很重要的。孩子的模仿性较强,且又缺乏一定的辨别能力,因此父母应树立起一个礼貌地与人交往的榜样。
(3)幼儿表现出爱撒谎的情绪反映, 其实儿童“说谎话”的种类繁多,想象谎话、愿望谎话、无知谎话、游戏谎话、辩解谎话、方便谎话、友情谎话、吸引注意力谎话、复仇谎话、以及欺骗谎话等等。
幼儿的大部分谎言来自想象、愿望、游戏和无知,偶尔有出自辩解或引人注目的目的,无论哪一种都不属于真正的谎言,如果不能充分理解这一点,就谈不上正确的处理办法。我们应该认清隐藏在谎话背后的儿童心理,采取与其心理状态相符的办法解决。
(4)幼儿表现出嫉妒的情绪反映,孩子的嫉妒是对小伙伴中在智能、名誉、地位、成就及其他条件比自己强或比自己优越的孩子怀有的一种不安、痛苦或怨恨的情感。
孩子嫉妒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一是爸爸妈妈亲近或爱别的孩子时,二是别的孩子取得了成功,学习上有了进步受到教师的表扬时,三是别的孩子比自己穿得好,或玩具好时,四是别的孩子没有满足自己的欲望时。一般来说,对孩子的嫉妒只要很好地教育引导,便可以变压力为动力,激发孩子发奋上进,养成健康的性格和良好的品德。相反,如果不能很好地引导,就会影响健康成长。
(5)幼儿表现出爱哭的情绪反映,儿童爱哭的心理是,哭的行为是一种结果,是某些问题表面化的结果。哭有时是悲伤的感情在起作用,有时因为寂寞的心情,或者感觉到痛或热而哭泣。
特别是爱哭的孩子,哭,基本上是由于想让父母安慰自己、同情自己等依赖心理所致。此外,爱哭的孩子都是胆怯的孩子,当受到小朋友的欺负,不和他玩,不适应朋友关系或集体生活时,就会哭起来。总之,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不要忘记爱哭的孩子,多半是为了希望父母理解自己的心情才哭的。因此,仅仅劝他停止哭泣的行为,而不解决他内心的感情问题,是止不住哭的。
(6)幼儿表现出爱撒娇的情绪反映,遇到这种情况,做父母和老师的首先是要学会区分孩子的撒娇哪些是合乎情理的。另外,专家认为孩子也有生理节律的周期性变化,当孩子情绪低落、心情不舒畅时也容易撒娇。这些撒娇是难免的,也是正常的,是亲子情感交流的一种形式,父母都应予以理解,并给予安抚。但是对那些因不顺心、不讲道理而故意发脾气撒娇的孩子,父母就不能听之任之、百般迁就、百依百顺了,否则会养成孩子任性、霸道的性格。
二、帮助幼儿调节情绪,合理表达情绪
幼儿的情绪发展关系其将来的发展,帮助幼儿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情绪、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有效地调控自己的情绪、增强对积极情绪的愉快体验,对于幼儿的情绪发展和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帮助幼儿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情绪
人的情绪是一种主观的内在的体验,就情绪本身而言,它是一种自然的真情流露,并无好坏是非之分。所以,对孩子的情绪我们不应抑制,而应给予理解、接纳,使孩子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情绪。
任何一个孩子都会遇到不愉快的情绪状态,但并非所有孩子都能表现出来。过去,我们倾向称赞那些不表达自己消极情绪的孩子,然而,根据精神健康方面的知识,我们应树立新的观念:能够宣泄自己情绪是心理健康的表现,不能一味要求孩子压抑自己的情绪。如果孩子承担消极情绪而又不能表达,必然会产生压抑感。因此,我们要帮助孩子正确对待他们的各种情绪。
(2)帮助幼儿恰当地表现自己的情绪
父母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是孩子模仿学习的对象。有许多孩子每当家里来了客人就成了调皮捣蛋的“人来疯”,虽然这是他情绪极度兴奋的表现,可其行为却让大家很烦躁。此时,就需要家长以平静、理解的态度来对待,一味打骂只能伤害孩子。可以在肯定孩子感受的同时,告诉其表达方式的不妥并教给孩子一些待客之道:通过快乐的表情,热情的语言,同样能表达自己的情绪并使客人感到受欢迎,而不一定非用肢体动作上蹿下跳,手舞足蹈。
(3)帮助幼儿有效调控自己的情绪
对于情绪波动大的孩子,父母除了对他表示理解和关心外,还要尽量分散他的注意力,引导他做些愉快的事。有些家长不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往往把孩子的宣泄行为视作“有意使坏”,因而严加训斥与制止,迫使孩子强行克制已经酝酿发作的脾气,长期如此,孩子得不到宣泄的机会,对身心健康相当不利。孩子的发脾气是释放积压在胸中的怒气,是一种情绪的自我调控,所以,不妨让孩子发发脾气,但请别忘了给予正确的引导。
(4)应帮助幼儿增强对积极情绪的愉快体验。
幼儿直接经历过的情景比起故事、来更能引起他的情绪共鸣,也更能印入其心灵深处。多次强化以后,孩子今后在同样情境下就能正确表达情绪,并逐渐成为一种稳定的情绪定势。
总之,情绪是幼儿与他人沟通的一种方式,用来与他人交流,他不仅情绪影响幼儿认知发展,影响幼儿身心健康,还影响着幼儿人格的发展,所以我们要认识分析各种幼儿情绪反映,针对不同的幼儿情绪反映,合理疏导,始终使他们在一种积极、快乐的情绪体验中成长。
如何帮助幼儿调节情绪21、做事有条理
训练小孩在睡前将脱下的衣服、裤子叠好,按脱下的次序摆在椅子上,起床时就可按摆放次序重新穿上,并指导他,如:“衣服叠好了吗?”“应该怎样摆放”等。训练他懂得怎样按次序放自已的东西。培养他工作条理有序,不乱扔乱放的好习惯。
2、讲礼貌
带小孩去朋友家作客时,事先要求宝宝讲礼貌,如进门见人问声好,接受食品或玩具时要说声谢谢,不能乱翻乱动人家的东西等,养成作客有礼貌,行为有分寸。
3、交往
在与他人交往中,训练孩子做完整的自我介绍,并且能倾听小伙伴的自我介绍,增进交往能力。
4、家务劳动
教小儿做一些简单的、力所能及的劳动,如择菜,拿报纸,倒果皮,培养爱劳动、爱清洁的习惯。
如何帮助幼儿调节情绪3控制自己情绪和行为的能力是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
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不善于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愿望。这同其生理发展密切相关。因为幼儿的神经纤维髓鞘化未完善,神经兴奋强于抑制。幼儿的自控力差还同其受教育的环境有关,如果周围成年人经常溺爱他、迁就他,任其所为,那么孩子必然失去自控力。自我控制力是儿童意志发展的基础,坚强的意志是人才的必备条件。如何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力,培养幼儿良好的情绪,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1注重情感教育,提高幼儿的情感认知能力
幼儿期是萌发各种情感的重要时期,如果孩子在这一时期得不到相应的教育,可能会产生相应的消极情感,影响其以后的发展。首先要对人情绪情感有所识别,知道与人的喜怒哀乐等情绪相对应的面部表情,要让幼儿识别到什么会引起各种情感。其次,重视道德情感的培养。道德感对幼儿的行为有巨大的推动、调节作用,培养幼儿正确地是非观念,对幼儿的发展起巨大作用。
要让幼儿了解基本的表情,可在活动区建成幼儿自己的情绪角,幼儿可以时刻对自己的心情进行评定。教师随时关注幼儿的情绪变化,对于出现消极情绪的幼儿,及时地询问原因,帮助他们调节自己的情绪状态。由于情绪是具有社会性的,因此产生情绪的情境,对其情绪的判别非常重要,可利用讲故事的方法,让幼儿通过故事情境去理解情感状态。并通过角色扮演来表演,让他们真实的体验某种情境下的特定状态。亦可渗透在孩子们游戏活动中,使幼儿不仅可以通过自我表现更好的认识基本的情绪,更为重要的是幼儿可以充分体验游戏本身带给他们的快乐。这种快乐体验不仅培养了他们积极的情感表达,而且使他们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产生基本的信赖和信心。
2提高幼儿觉察自身情绪变化的能力
一个人只有能够觉察、分辨自己的情绪,了解情绪的来源,才有可能以适宜的策略调节自己的情绪。帮助幼儿觉察自身情绪的变化,如:幼儿观察不同的面部表情、身体姿态,请他们说一说这是什么表情动作,想想在什么情景下,自己或他人会出现这现这样的表情。教师还可以结合幼儿的具体活动,如美术活动《不同的表情》,幼儿通过绘画来反映脸部的表情,并描述出不同的心情;再有,利用或创设某些环境,让幼儿明确感知他在这种情境中的情绪状态,并做出相应的反应。
为提高幼儿认识自己情绪情感的能力,成人还应帮助幼儿认识那些没有显露出来的、正在感受的情绪。如:妈妈带幼儿去游乐园,但下雨了,没去成,孩子悻悻地回到家,母亲看到后说:“你好像很失望。”孩子说:“是的。”母亲说:“因为下雨去不成了,只有另选时间了。”孩子说:“只好以后再去了。”由于母亲的积极引导,孩子不快的情绪很快消失了。
3引导幼儿学习表达和调节自己的情绪
31 帮助幼儿调整对触发情绪反应情境的认识。
儿童情绪反应的强度和持久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触发情绪反应情境的理解。引导幼儿正确认识、分析该情境,能有效地帮助幼儿学会调适自己的情绪。如:某幼儿由于生病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去幼儿园。当他回到幼儿园时,在某些方面跟不上同班的小朋友,时常闷闷不乐。他有时对同伴说:“你有什么了不起的!”回到家对妈妈说:“我比别的小朋友笨。”整日看他闷闷不乐的。教师主动找他谈话,打了比方说:“有红绿两辆汽车一起开,开到一半时,红车拐弯了,而绿车还在继续向前开,当红车拐回来时,同绿车已经有了一段距离。这时候,红车再追绿车就吃力了。你能说红车马力不足吗?”孩子摇摇头。教师说:“你现在的情况就像这辆红车,并不是你笨赶不上其他小朋友,而是因为你离开了一个段时间,只要你开足马力,一定会赶上其他小朋友的!”之后,这名幼儿在各项活动中变得十分积极和自信。正是在教师的帮助下,他正确认识了挫折情境,成功经历了从自我否定性情绪向自我肯定情绪的转化,性格也变得活泼开朗了。
32 帮助幼儿学习以适当的方式宣泄消极情绪。
在生活中,每个孩子都会有消极情绪,这是他们成长的一部分。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的任务不是要求幼儿一味压抑、控制消极情绪,而是帮助他们学习选择对自己和他人无伤害的方式去疏导和宣泄这种情绪。 因此, 把情绪表达出来很重要,鼓励幼儿“说出来”的方法为幼儿缓解心理压力提供了支持和帮助。所以教师可通过多种方式为幼儿提供机会诉说自己心中的感受,引导幼儿表达自己的情绪。
4培养幼儿积极的心态,鼓励其将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
培养幼儿积极的心态,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在生活中,我们要引导幼儿积极乐观地看待自己和他人,能用积极的方式评价他人,看待他人所做的事情。如,“娃娃家”里,乐乐和万万两位幼儿闹矛盾了,万万去向老师告状。教师经过了解,原来是乐乐拿着注射器到娃娃家给告状的幼儿“打了一针”。教师马上对这件事做出了积极的反应:“乐乐小医生今天上门服务,来为娃娃家的小朋友打预防针了。”听老师这么一说,万万消了气,又和小朋友在娃娃家高兴地做游戏了。当幼儿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时,教师要善于引导他们发现事情中隐含的积极因素,鼓励其将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并能乐观地看待它时,孩子们的生活中就会拥有更多的快乐。
幼儿情绪调节能力是幼儿心理自我保护的重要方面,是幼儿对客观世界的积极态度及浓厚兴趣的动机,是幼儿对社会大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的积极因素。因此,我们在日常工作中,要及时引导并疏导幼儿的不良情绪,培养他们良好的自我控制调节情绪的能力,从而保证幼儿个性健康发展。
情绪调节的发展是儿童社会情绪发展的核心成分,对儿童后来的情绪、个性和社会性发展都会有着极其显著的影响。因此,早期的情绪调节体验是儿童后来情
感和人格发展的重要先兆。
情绪调节和气质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甚至有的心理学家把情绪调节描述为气质的一个维度。而一些相关的研究发现,情绪调节水平和儿童问题行为之间存在着
某种相关,调控能力高的儿童问题行为出现的也较少。
关键词 儿童情绪 调查研究 解决策略
情绪是儿童认知和行为的唤起者与组织者,也就是说情绪对儿童心理活动和行为具有非常明显的动机和激发作用。儿童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情绪色彩非常浓厚。情绪直接指导、调控着儿童的行为,驱动、促使着儿童去作出这样或那样的行为,或不去作某种行为。
情
绪与认知之间关系密切,一方面,情绪是随着认知的发展而分化和发展,另一方面,情绪对儿童的认知活动及其发展起着激发、促进作用,或抑制、延缓作用。儿童
在与不同的人、事物的接触中,逐渐形成了对不同人、不同事物的不同的情绪态度。儿童经常、反复受到特定环境刺激的影响,反复体验同一情绪状态,这种状态就
会逐渐稳固下来,形成稳定的情绪特征,而情绪特征正是个性性格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情绪对儿童的个性心理形成及健康成长有着密切的关联,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健康成长引起的国家的关注,儿童情绪问题的研究也引起教育专家尤其是儿童方面研究专家的高度关注。
一、儿童情绪对人生健康成长的影响
情
绪调节是指个体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机制,使情绪在生理活动、主观体验、表情行为等方面发生一定的变化。隶属于自我调节的自我情绪调节能力,虽然源于先天的素
质和本能,但后天的学习、社会环境的影响等,对儿童情绪调节的能力同样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许多发展心理学家都认为,情绪调节的发展是儿童社会情绪发展的核心成分,对儿童后来的情绪、个性和社会性发展都会有着极其显著的影响。因此,早期的情绪调
节体验是儿童后来情感和人格发展的重要先兆。
情绪调节和气质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甚至有的心理学家把情绪调节描述为气质的一个维度。而一些相关的研究发现,情绪调节水平和儿童问题行为之间存在着
某种相关,调控能力高的儿童问题行为出现的也较少。我们发现,学龄前儿
童在应对消极情境时的情绪调节策略,的确存在显著的发展差异。首先,
认知重建、问题解决和替代活动是具有积极意义的调节方法,具有随年龄而增长的发展趋势;而消极意义的调节策略则包含了被动应付和发泄,它会随年龄而减少。
其次,在情绪调节与气质的相关分析中,与难养型儿童相比,易养型儿童会更多地运用积极调节策略,更少地采取消极调节策略。此外,我们还发现,儿童的问题行
为与情绪调节策略中的发泄有显著正相关,并且,发泄的调节策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儿童的问题行为。
二、儿童常见的情绪和行为问题
儿童在心理发育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有自身的素质、家庭环境、儿童园和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儿童大脑发育尚不成熟,心理状态很不稳定,很容易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尤其是遗传的易感素质在不良的环境因素作用下,往往会出现各种情绪问题。具体情况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焦虑情绪是儿童情绪障碍的主要表现之一。小年龄的儿童常见的是过分担心与最亲近的或是所依恋的人分离,亦称分离性焦虑,如与父母分开时就大哭大闹,不吃不
睡,还可以出现恶心、腹痛等躯体症状,或是不现实地担心亲人发生意外等;年龄大的孩子可以出现社交性焦虑,与人交往时紧张不安。
2、恐惧情
绪也是儿童期常见的一种情绪问题,90%的儿童在发育的某一阶段有过一时性的恐惧反应,一般而言这是正常的现象,不会对生活和学习带来影响,随年龄增长即
自行消失,如怕黑暗、怕雷电、怕某种动物等。但如果儿童所表现出的恐惧大大超过了实际的危害程度,或者实际上根本没有危险性却表现十分恐惧,而且这种恐惧
的情绪持续相当的时间,由此产生回避、退缩行为,对正常的生活、学习、社交带来严重影响,劝慰无效,那么儿童的这种恐惧现象就达到了病态程度,应被进行治
疗,如怕上学并且拒绝去学校,怕见人而不愿外出等。
3、抑郁情绪较多是因受到心理刺激引起的,如与父母分离、家庭不和、受惩罚、考试不好
等,从婴儿童到青少年均可出现,8岁以后儿童多见。不同时期儿童的表现有所不同,一般表现为:情绪低落,哭闹,好发脾气,兴趣减退,自我评价低,不想学
习、注意不集中、成绩下降,甚至有自残、自杀行为等等。
4、多动性情绪作为一种行为障碍症状出现在6岁以前,主要表现为:多动不安,注意不
集中,易分心,好冲动。多动症儿童的活动过多是不分场合的,与同龄、同性别儿童相比其显得过分地多动不安,如在室外喜欢奔跑而少走,在教室不能静坐,在座
位上不停地扭动。患儿过分喧闹,特别多嘴,在需要保持安静、遵守秩序的场合也不能安静下来。注意障碍是多动性障碍一个核心症状,表现为集中注意的时间很短
暂,不能坚持认真听讲,心不在焉,易受外界的细微干扰而分心,写作业不能全神贯注、粗心大意,做事情有头无尾,常半途而废,常常忘
事。
另外患多动症的儿童行为冲动冒失,喜欢打扰别人,恶作剧,显得毛手毛脚,自我控制能力差,组织能力差,丢三落四,自己的东西不能收拾整齐等等。还常发生学
习障碍。多动性障碍应由专业医生诊断,而不是随意给一个好动的儿童戴上多动症的帽子,确诊后方可采取相应的治疗,一般为药物、心理、家庭、学校几方面的互
相配合。
5、抽动性情绪常表现为孩子挤眉、眨眼、歪嘴、抽鼻子、清嗓子或是转头、耸肩,这些动作快速、频繁、无目的、不自主地出现。抽动性
障碍在儿童中的发生率约10%-30%,表现形形色色,可以相互转换,开始一段时间眨眼,过一段时间又出现歪嘴。抽动行为能短暂地受患儿的意志控制一会
儿,入睡后消失,但因疲劳、精神紧张而加剧。产生抽动的起始原因有的是由于躯体局部刺激,如因眼结膜或倒睫炎而眨眼、因鼻塞而抽鼻子,但局部的疾病愈后抽
动的症状却长期保留下来,有的是由于精神过度紧张引起,还有的与遗传因素有关。大多数孩子症状较轻,不影响学习和生活,几周或几个月后自行消失,少数孩子
的症状持续时间较长,达一年以上,经久不愈。极少数严重者可以出现大声的清嗓子,咳嗽,怪叫,骂人和四肢多部位的抽动、甚至不由自主敲打自己,又被称为发
声与多种运动联合抽动性障碍。抽动症状较轻的患儿无需特殊治疗,应注意的是不要责备孩子或对孩子的抽动现象表现得十分关注,越是责备她们越是抽动厉害,造
成一种暗示作用。对抽动较严重、影响生活和学习的儿童应进行药物治疗。
此外,儿童在刚换新环境的时候,如刚入学、升学、转学或换班级、换老
师,常会出现适应性障碍,除了可以表现出以上多种情绪问题,还有一些退行性行为问题,如早已经不尿床的孩子又尿床了,较大的儿童变得又特别依恋父母、举止
幼稚。适应性障碍的儿童如果得到即使关心和合理的处理,症状会很快好转。
三、儿童情绪问题 的思考及策略
1、学会观察注意孩子,了解儿童平时的情绪特点。
观
察是了解儿童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对全托儿童的观察要细致透彻,有针对性,不同情况的儿童要有不同层次的关注,这才能更有效地了解儿童显性及隐性的情绪,教
育也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全体儿童的观察,了解总的情绪趋向,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第二,多关注个别孤僻、不合群
或偶尔情绪化的儿童,因为在这些外表下的儿童极可能在内心深处隐藏着很多焦虑和不安等多种情绪问题;第三,做好追踪记录,更有效直观地了解儿童的情绪。
2、教师要扮演好“代理母亲”的特殊角色。
鲍尔比说过:“最好的托幼机构不如一个最坏的母亲。”母爱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因此全托班教师首先要扮演好从周一到周五的“代理母亲”角色。首先采
用
家庭式的称呼,教师可称孩子为宝宝、宝贝或直呼乳名,而儿童则称老师为“王妈妈、李妈妈”,称呼越亲密,师幼之间的关系越亲近。其次,教师要爱孩子,爱是
孩子情绪保持稳定,情感得以健康发展的关键,爱孩子的方式有很多,教师要适当给予孩子拥抱和抚摸,耐心倾听孩子的谈论,和孩子一起游戏一起交流,给予孩子
发自内心的爱,这对缺乏母爱呵护的全托儿童来说极为重要。最后,教师要尊重理解儿童。尊重孩子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尊重孩子的个性特征和个别差异,理解孩子
偶尔或经常的情绪发作,给予其适当发泄的机会,帮助儿童尽快摆脱消极情绪的困扰而健康发展。
3、创设温馨的教育环境。
这里的教育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物质环境方面主要是创设处处洋溢着温馨、整洁、优雅的家庭式环境,给儿童以“回家”的感觉;心理环境主要创设充满关爱、温暖、尊重和支持的精神心理环境,使儿童获得充分的安全感,被尊重和受接纳感,有利于情绪方面的积极发展。
4、丰富夜间的活动。
夜
间活动还是应以游戏和自由活动为主,包括点心,洗漱等生活活动。同时开展一些外出散步,做客等类似家庭生活的活动使儿童即得到了情绪转移又丰富了社会经
验;另外也要有恰如其分的学习活动,音乐、美术、语言等艺术形式都能调节儿童的情绪,计算常识体育等活动丰富了知识又强健了体魄。
5、家长与儿童相处时做到“恩威并施、严爱有加”。
双休日家长与儿童相处的日子,每周仅有的两天使家长倍加珍惜,于是溺爱、过度的情感补偿现象就出现了。这么做的后果是导致儿童到儿童园后情绪更不稳定。因此双休日家长对儿童即要有温柔细致的关怀呵护,也要有出于爱护的严格要求,防止儿童情绪波动的大起大落。
6、做好与日班教师及家长的沟通工作。 与日班教师的沟通主要是了解全托儿童白天的活动情况,情绪状况,饮食及身体情况等,同时反馈给日班教师夜间的相关情况,通常采用交谈、纸条、留言本等方法加以沟通。
与
家长的沟通主要是让家长及时了解儿童每周的教育内容,儿童的情绪反应、行为习惯等,便于家庭与儿童园保持一致的教育。具体形式包括定期召开家长会,以录像
等直观手段展现儿童的全托生活;利用家长信的方式与家长沟通;随时进行电话联系,提高家园沟通的实效;直接面谈,增进情感。
四、案例分析
个案描述及分析
研究对象:
王
玲玲,又名小玲。出生于2009年9月,是一个情绪特别不稳定的孩子。自从入园第一天开始,就一直对儿童园有非常抵触的情绪。小玲不像其他孩子,哭闹一段
时间后会开始慢慢适应,虽然入园已有一年,小玲仍每天哭着上儿童园。就因为小玲的“哭”,成为儿童园的“知名人物”,全园的老师都知道这个孩子,就连我们
班从未谋面的家长都知道她的大名。小玲与同龄的孩子相比,虽然月龄偏小,但动作、语言发展都不亚于其她的孩子。对小玲的“哭”,我们尝试了许多教育方法,
效果不佳。我们发现:小玲的”哭”不仅仅是因为孩子入园的不适应,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小玲的自我认识出现了偏差,不能很好地建构积极地自我认知,从
而导致不自信。因此,我们将小玲作为个案,进行观察、引导和疏通,对其进行心理干预,帮助控制和调适自己的情绪,让其产生良好的自我认识,建立初步的自信
心,从根本上解决情绪问题,适应儿童园环境。 案例观察记录:
案例一:(2013年9月1日)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小玲的妈妈与外婆很早就
把她送到了儿童园,小玲看到老师,露出了非常害怕的表情,大哭
“小玲要找妈妈”。小玲妈妈与外婆把小玲交给老师,转身就走了。小玲一边“哭”,一边歇斯底里地喊着:“小玲要回家,妈妈早点来接我”,并在教室里不停地
来回走动。
案例二:(2013年9月3日)老师来到小玲家进行家访,小玲本是认真摆弄玩具,一见老师,就马上流露出紧张的神情,接着大”哭”并将老师推到门外,嘴里还不停地说:“小玲不上儿童园!老师再见。”。
案
列三:(2013年12月10日)小玲这段时间有了一定进步,入园“哭”持续的时间已经逐渐减少。午睡起床,孩子们都在自己穿鞋子,小玲一个人呆坐在床
边,看着大家自己却不动手。老师急忙催促小朋友:“大家动作快点,穿好鞋子去洗手”。小玲一听急了,哭着说“老师,小玲不会,小玲不会”
案列四:(2014年1月7日)今天离园活动是美术活动“小花伞”,小朋友们都在认真涂色,只有小玲在那叫“老师,小玲不会”。这时小玲的外婆来接小
玲,外婆见到小玲不愿意画画,心急的外婆拿起油画棒,大声对小玲说“小玲,你看大家都画好了,你赶紧画”
。固执的小玲又开始”哭”了“小玲不会,小玲不会!”外婆有些生气,一把拉起小玲回家。后来小玲妈妈告诉我,小玲为这事回家”哭”了很久。
家庭背景:
小玲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由于父母工作繁忙,长期由外公,外婆照顾,老人溺爱孩子,自然事事都由着她,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家庭成员中文化水平偏低,但小玲妈妈非常重视小玲的教育,经常会主动与老师沟通,并对儿童园的教育表
示
认同和,在与小玲妈妈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小玲不仅在儿童园容易”哭”,在家也是一样,而且脾气有些暴躁。外公外婆的溺爱,让小玲失去了很多自己动手
尝试的机会,小玲的自理能力几乎为零。小玲的外婆还固执认为,小玲还小,这些事情不会,是理所当然的。针对小玲的情绪问题,小玲妈妈希望老师能给于孩子更
多关注,让她能够及早爱上儿童园。
研究对象分析:
经过对小玲个案的跟踪、观察、记录、分析,我们发现小玲的“哭”主要源于两个方面。
1、入园分离焦虑
小
玲入园第一天大”哭”的场面,至今记忆犹新。眼神流入出的害怕,恐惧进而产生分离焦虑。所谓焦虑就是指个体预感到即将面临不良处境时的一种紧张情绪。儿童
入园焦虑,即由入园导致的生活规律及周围环境的转变给儿童造成的心理负担。从一定意义上讲,分离焦虑构成了儿童入园焦虑的核心内容。关于分离焦虑,是指儿
童与爸爸妈妈等周围比较熟悉的家人分离后形成的烦躁、忧伤、紧张、恐慌、不安等情绪。儿童园的陌生环境,小玲不适应,这是造成小玲“哭”的一个重要因素。
2、自我意识出现偏差,不自信
小
玲在儿童园已有一年,对于环境已经不再陌生,但是她依然还会“哭”,而且每次的“哭”的现象,都伴随着困难出现,小玲在遇到困难,所表现出的退缩,不自
信,是造成她“哭”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孩子不自信的是自我意识出现了偏差,不能客观地认识自己。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种形式,
是指主体意识到自己的外部行为和内心活动, 并且能够恰当地评价和支配自己的认识活动、情感态度和动作行为,
由此逐渐形成独立性、主动性、自尊心、自信心、自制力与支持性等性格特征。通过一段时间基础,
我们了解到孩子智能方面发育较好。但是过分溺爱和过度保护, 形成了她对成人的极度依赖, 限制了她们活动的独立性、创造性、积极性,
妨碍了她正常的交往和对周围环境的适应[2]。小玲至今已满3周岁,但她的语言中还不能用第一人称“我”来代表自己,因此在评价中不能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
概念。不能区分别人眼中的“我”与“自我”。家人的过渡保护,使小玲没有机会独立完成一件事情,更不能体验成功的快乐,因此,遇到困难,小玲习惯性的自我
暗示“小玲不会”,习惯性寻求帮助。当自己愿望不能得到满足,只能用“哭”来解决问题。
小玲“哭”的两个原因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两者相互作用,致使小玲形成了“情绪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干预,会对孩子一生的发展产生影响。因此, 我们积极与小玲的父母联系,并得到家长大力支持,开展了系统干预。
干预策略及效果
相关策略:
1、关注孩子情绪反应,读懂并理解孩子
人
的情绪总是和一定的刺激情景相联系。情绪和情感的外部表现是表情,比如面部表情、姿态表情等。作为教师,要善于从外部表情去读懂孩子的心理,同时要提高自
己的移情能力,学会欣赏、理解、宽容有问题的儿童。经过分析,我认为小玲的“哭”源于她的不适应。她不适应儿童园陌生的环境里,没有爸爸妈妈,外公外婆;
她不适应在园什么事情都要需要自己去尝试,去完成。所以,当小玲“哭”着要找爸爸,妈妈时,我们不会跟小玲说“再”哭”,妈妈就不来接你”之类的话,加重
她的入园焦虑,我们开始转移小玲的注意力,告诉她,“老师这里有好吃的糖果,有好玩的汽车,小玲我们一起玩。”
2、培养生活自理能力,自己体验“我真棒”
自信心是对自身价值和能力的充分认识和评价,是激励个体自强不息地实现理想的内在动力,它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起着基础的支持作用。自信心的培养对于孩子的成长尤其重要。在生活中,幼儿老
师面对的是天真无邪的孩子,老师应重视孩子自信心的培养。案例中的小玲情绪表现,其实就是自信心缺乏的表现。为了让小玲不再把“老师,小玲不会”挂在嘴
边,培养她在生活中的自信心,我们与小玲的妈妈及时沟通,让小玲妈妈在家有意识,有目的培养小玲基本生活自理能力,由最简单的:喝水,吃饭开始。在家中,
小玲起先习惯性连调羹都不会自己拿,肚子饿了,她就习惯性张开嘴巴,大叫“小玲饿”,小玲的家人极力配合训练,教小玲学习拿调羹的正确方法,进餐的方法。
不管小玲自己能吃多少,也不管把衣服,地弄得多脏,家长都放开手,当孩子自己去吃。孩子体验到了自己吃饭的快乐,体验到了独立的快乐。
不仅在家,在儿童园,班级老师也配合培养小玲的生活自理能力,餐前自己卷袖子,小便后自己穿裤子。尽管开始遇到了困难,还需帮助才能完成,但一个月后,小玲能自己独立完成穿裤子,真正体验到了“我很能干,我真棒。”
3、给于及时肯定,告诉孩子“你真棒”
情
绪、情感是动机系统中的一个基本成分。它能够激励人的活动,提高人的活动效率。适度的情绪兴奋性可使身心处于活动的最佳状态,进而推动人有效地完成工作任
务。幼儿的是非观念比较模糊,不会正确评价自己,只能通过成人的评价了解自己,我们在评价时,通常采取多鼓励少批评,经常以肯定的口吻对幼儿说“你肯定
行”、“老师相信你能做好”等等,让孩子在老师肯定的态度中获得前进推动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研究发现,3岁儿童正处于自我概念的萌芽阶段,
她们做完事情后是否符合要求,别人是否喜欢她们等诸多关于自我的知
识或自我概念等,只能听信教师、依赖父母或顺从她人。准确地讲,儿童的自
我概念反映了她人的评价,有心理学家将这种评价称为“反映性自我评价”,即人们在评价自我时,在某种程度上是通过内化她人对自己的看法而形成的。反映性自
我评价的最大特点是人们从她人眼中看自我,
这个自我被称为“镜像自我”(库利,1902)[3]。准确地说,3岁孩子评价自己还依赖于成人。及时告诉孩子“你真棒”,能够肯定孩子出现的“好”的行
为。这是心理干预治疗中,常出现的“强化”的方法。小玲出现一次好的行为,如:小玲今日入园只是闹了一下,甚至没有流眼泪。老师就在全班小朋友面前表扬小
玲,小玲十分开心,第二天入园,小玲又有进步,连闹的表现都没有。在家长老师一次又一次的及时肯定中小玲终于入园停止了哭泣。
效果反馈:
在入园的第三个学期的第一个月过后,小玲终于不“哭”了,她已经顺利度过了这一不适应期,而且她的自理能力有了很大进步,我们为她的健康成长而高兴!
由案例引发的思考
从小玲的案列中,我收获颇丰,懂得了儿童情绪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同时也总结了几种情绪教育的方法。
方法一:宽容和理解孩子
给孩子做教育,最基本的前提就是把孩子当“人”。当孩子有异常情绪反应时,我们应持理解和宽容之心,尽量平静对待。做孩子的倾听者、支持者,做她们的朋友。为孩子创设孩子轻松的心理环境
方法二:转移注意力
当孩子有异常情绪的时候,通过转移注意力,设法缓解孩子的异常情绪。尽量避免或减少争执,可转移情绪,让孩子与成人之间的气氛变得温和。 方法三:帮助孩子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形成认知自身的情绪
让孩子了解各种情绪都是正常的心理反应,了解情绪的各种集体表现,形成正确的情绪观。
方法四:关注儿童情绪、进行合力教育
家庭和儿童园对于孩子的情绪问题应给予共同关注、共同商讨配合,共同实施教育,家园的合力教育,使我们的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五、结论 总之,如何合理有效地解决儿童不上幼儿园的消极情绪,关键取决于老师、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只要树立正确的教养观念,运用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做到家园一致、老师家长一致,“我不想上幼儿园”的难题就会迎刃而解。
我们相信:我们孩子的幸福快乐人生:从每天,孩子迎着朝阳,快快乐乐地来!
情感教育主要是育人之情的教育,人在接触现实的时候,对现实中的对象和现象总是持有各种各样的态度,产生不同的内心体验,产生着不同的情绪、情感、并逐步地演变成稳定的性格特征,而幼儿情感的发展对其以后心理的发展影响是大的,特别是幼儿情感的个别化即幼儿情感的某种倾向性,对幼儿将来的个性形成起着极重要的作用,而 幼儿期是人的情感发展的关键期,发展幼儿的情感,培养他们的社会行为,对于提高其社会化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对于我们幼儿园的教师来说,在幼儿游戏、学习、劳动、娱乐和日常生活中,在幼儿与同伴以及成年人的各种交往中,都可以适时地对他们进行情感教育,教师应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一、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上的“单一”概念,确立整体意识。
长期以来,幼儿情感教育未被人们所重视,幼儿园对孩子的教育普遍存在重知识、技能、技巧传授,轻能力、习惯、兴趣、情操的培养。以往,我们在设计、组织有目的的教学活动时,多是单纯追求各学科教学的工具性效应,忽视了在品德、情感等方面应该达到的目的。例如,在“认识春天”的教育活动时,多半限于让幼儿掌握春天的气候特征和动植物的变化,使幼儿感觉衣服的增减等,这样孩子们所获得的只是知识。在更新教育观念后,在组织教育活动时,除了知识的传授外,还注意了情感教育,如春天到了,带小朋友到户外春游,观察春天的景象以及池塘里的蝌蚪的变化,并根据故事《小蝌蚪找妈妈》启发幼儿:“小朋友,春天到了,池塘里的蝌蚪也出生了,它们的妈妈是谁呀?为什么它们长得跟妈妈不一样呢?”孩子们通过思考和讨论,知道春天里蝌蚪的生长变化过程,接着,我又用拟人的手法问:“小蝌蚪找不到妈妈,会怎么样?”孩子们发挥了想象力,有的说:“小蝌蚪伤心地哭了,”有的说:“没有妈妈照顾,小蝌蚪会生病的。”这时,我便说:“让我们帮帮小蝌蚪的忙吧!”孩子们的情绪明显高涨,有的说:我们帮它找妈妈;有的说:我把它带回家照顾它;有的说:我们要爱护它,让它感受到我们的爱。孩子们说了很多各种各样充满爱心的想法。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中,孩子们既领略了知识世界的内容,又进入了情感世界,不知不觉地获得了关心他人和同情、帮助弱小者的品质的熏陶。
二、对幼儿要爱严结合,循循善诱,促进其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
热爱幼儿是对幼儿进行教育的感情基础,无爱便无教育。大量的实验研究表明,年龄越小,作为身心健康发展的精神支柱“爱”的情感交流越发显得重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爱就是用心灵去体会别人最细微的精神需要。”教师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首先从思想认识、从情感、行为等方面去了解幼儿,分析他们的语言行动,满足他们的精神需要,使他们得到精神上的满足而产生积极的情感,因此教师要尊重幼儿,尊重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对待幼儿要爱,但热爱不等于溺爱、迁就、纵容,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不能感情用事,失去理智,忽松忽紧,而要前后一贯,始终如一,这样才能培养孩子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使孩子的情感朝着稳定的方向发展,教师还要善于发现每个幼儿的优点,尽管是极其微弱的发光点,都要及时予以肯定,这可增强幼儿战胜缺点的信心和勇气,促使幼儿道德认识转化为行动,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
三、注意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渗透情感教育
幼儿园有目的的活动有其各自不同的特点,只有结合这些特点认真地设计并组织活动,才能将情感有机地渗透其中,但要避免手段和方式方法上的牵强附会,例如:过去在组织讲故事的活动时,经常在故事结束部分提问孩子们类似的问题:“我们要向故事中的谁学习?学习他什么呢?”并引导幼儿说出:“学习他关心别人,互相帮助”等等,这些类似的活动,都没有跳出说教的圈子,孩子们虽然当时能对答如流,但在生活交往中是否能真正体现,就不一定了,因为孩子们并没有把知识的获得深化为思想感情,因此,在活动过程中,要自然地协调地渗透情感教育。我们可以从以下活动中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
(一)结合节日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
各种节日都有其不同的意义,教师应深入浅出地向幼儿介绍节日的名称和主要的涵义,如“三八”妇女节、儿童节、“五一”劳动节、国庆节、清明节、元旦等等,将幼儿对节日的认识情感从不同方面作进一步的提高,如三八节,五一节到了,让幼儿通过绘画“我的妈妈”、“我的爸爸”送给爸爸妈妈,并说一句祝福的话来表达幼儿对父母热爱的情感,鼓励幼儿帮助爸爸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如:洗袜子,穿脱鞋袜,收拾玩具,摆放碗筷,为大人递送用具等,养成幼儿以自己能做到的任何方式去关心他人的情感。清明节前组织幼儿谈话,帮助幼儿理解烈士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而牺牲,人们为了怀念他们,每年春天都要去看望他们,并让幼儿懂得看望烈士时要做花圈、花来表达我们的怀念之情。我们和孩子们一起动手制作花圈,把孩子们用皱纹纸做的纸花扎在花圈上,组织幼儿到烈士纪念碑扫墓,献上花圈,低头向烈士默哀,体验怀念烈士的心情,并请家长代表向孩子们讲述革命烈士的故事,扫墓活动结束回来后,我们又通过组织幼儿进行讨论、画画、折纸、看谁讲的英雄人物多等形式,强化了幼儿的情感。
(二)利用身边发生的事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
教师要善于利用身边的事例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这是最有说服力的极好教材,例如,我利用我班钟楚略小朋友即将随爸爸妈妈到英国去读书,将要和全班小朋友分开了这一时机来进行情感教育,如何开展这一活动呢?我发现,教师亲切的教育态度是诱发幼儿良好情绪和情感的纽带,幼儿只有在轻松、愉快、积极、主动的情绪下,才能产生浓厚的兴趣、敏捷的思维、丰富的想象和创设。一开始,我用亲切的语调和幼儿交谈:“我们班有个小朋友将要离开我们班,你们知道是谁吗?他为什么要离开我们班呢?”小朋友们一下被吸引了,纷纷想知道是谁,情绪被激发以后,我向大家讲明了原因,孩子们又关心地问:“那钟楚略什么时候回来呢?”我表示遗憾地说:“我也不知道,也许很难有机会回来了,”接着我又启发他们:“钟楚略要走了,你们想他吗?你们怎么想他呢?”孩子们有的说:“打电话,”有的说:“写信给他,”有的说:“我们画一幅画送给他,让他不忘记我们,”于是我们决定全班小朋友一起画一幅画送给他,我构思了全班小朋友手拉手的画面,全班孩子每人在画纸上都画上一个人代表自己,并在旁边写上自己的名字,每个孩子还对楚略说了一句祝福的话。当家长来接孩子时,我们把这幅画和祝福送给楚略父母时,他们都非常激动。楚略到英国后,还给我们寄来了信和卡片。通过这一活动,孩子们更加深刻的理解了友爱产声相互交流的作用。
(三)注重一日活动的情感培养
幼儿的情感具有冲动性和不稳定性,情感教育并不是一次活动或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将一日活动与情感教育相结合是有效的教育。如利用大自然、音乐、美术和文学作品等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通过游戏活动、区域活动强化爱的情感教育等。一日活动的各环节都可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这就需要教师要注意随机教育,发掘出着眼点,并努力营造良好的情感教育环境,使孩子们行成良好的情感素质。
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只要我们做有心人,用爱作为纽带连接教师和幼儿的关系,努力创设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的和谐环境气氛,使幼儿的情感得到和谐的健康发展。
情绪调节的发展是儿童社会情绪发展的核心成分,对儿童后来的情绪、个性和社会性发展都会有着极其显著的影响。因此,早期的情绪调节体验是儿童后来情
感和人格发展的重要先兆。
情绪调节和气质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甚至有的心理学家把情绪调节描述为气质的一个维度。而一些相关的研究发现,情绪调节水平和儿童问题行为之间存在着
某种相关,调控能力高的儿童问题行为出现的也较少。
关键词 儿童情绪 调查研究 解决策略
情绪是儿童认知和行为的唤起者与组织者,也就是说情绪对儿童心理活动和行为具有非常明显的动机和激发作用。儿童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情绪色彩非常浓厚。情绪直接指导、调控着儿童的行为,驱动、促使着儿童去作出这样或那样的行为,或不去作某种行为。
情
绪与认知之间关系密切,一方面,情绪是随着认知的发展而分化和发展,另一方面,情绪对儿童的认知活动及其发展起着激发、促进作用,或抑制、延缓作用。儿童
在与不同的人、事物的接触中,逐渐形成了对不同人、不同事物的不同的情绪态度。儿童经常、反复受到特定环境刺激的影响,反复体验同一情绪状态,这种状态就
会逐渐稳固下来,形成稳定的情绪特征,而情绪特征正是个性性格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情绪对儿童的个性心理形成及健康成长有着密切的关联,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健康成长引起的国家的关注,儿童情绪问题的研究也引起教育专家尤其是儿童方面研究专家的高度关注。
一、儿童情绪对人生健康成长的影响
情
绪调节是指个体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机制,使情绪在生理活动、主观体验、表情行为等方面发生一定的变化。隶属于自我调节的自我情绪调节能力,虽然源于先天的素
质和本能,但后天的学习、社会环境的影响等,对儿童情绪调节的能力同样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许多发展心理学家都认为,情绪调节的发展是儿童社会情绪发展的核心成分,对儿童后来的情绪、个性和社会性发展都会有着极其显著的影响。因此,早期的情绪调
节体验是儿童后来情感和人格发展的重要先兆。
情绪调节和气质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甚至有的心理学家把情绪调节描述为气质的一个维度。而一些相关的研究发现,情绪调节水平和儿童问题行为之间存在着
某种相关,调控能力高的儿童问题行为出现的也较少。我们发现,学龄前儿
童在应对消极情境时的情绪调节策略,的确存在显著的发展差异。首先,
认知重建、问题解决和替代活动是具有积极意义的调节方法,具有随年龄而增长的发展趋势;而消极意义的调节策略则包含了被动应付和发泄,它会随年龄而减少。
其次,在情绪调节与气质的相关分析中,与难养型儿童相比,易养型儿童会更多地运用积极调节策略,更少地采取消极调节策略。此外,我们还发现,儿童的问题行
为与情绪调节策略中的发泄有显著正相关,并且,发泄的调节策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儿童的问题行为。
二、儿童常见的情绪和行为问题
儿童在心理发育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有自身的素质、家庭环境、儿童园和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儿童大脑发育尚不成熟,心理状态很不稳定,很容易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尤其是遗传的易感素质在不良的环境因素作用下,往往会出现各种情绪问题。具体情况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焦虑情绪是儿童情绪障碍的主要表现之一。小年龄的儿童常见的是过分担心与最亲近的或是所依恋的人分离,亦称分离性焦虑,如与父母分开时就大哭大闹,不吃不
睡,还可以出现恶心、腹痛等躯体症状,或是不现实地担心亲人发生意外等;年龄大的孩子可以出现社交性焦虑,与人交往时紧张不安。
2、恐惧情
绪也是儿童期常见的一种情绪问题,90%的儿童在发育的某一阶段有过一时性的恐惧反应,一般而言这是正常的现象,不会对生活和学习带来影响,随年龄增长即
自行消失,如怕黑暗、怕雷电、怕某种动物等。但如果儿童所表现出的恐惧大大超过了实际的危害程度,或者实际上根本没有危险性却表现十分恐惧,而且这种恐惧
的情绪持续相当的时间,由此产生回避、退缩行为,对正常的生活、学习、社交带来严重影响,劝慰无效,那么儿童的这种恐惧现象就达到了病态程度,应被进行治
疗,如怕上学并且拒绝去学校,怕见人而不愿外出等。
3、抑郁情绪较多是因受到心理刺激引起的,如与父母分离、家庭不和、受惩罚、考试不好
等,从婴儿童到青少年均可出现,8岁以后儿童多见。不同时期儿童的表现有所不同,一般表现为:情绪低落,哭闹,好发脾气,兴趣减退,自我评价低,不想学
习、注意不集中、成绩下降,甚至有自残、自杀行为等等。
4、多动性情绪作为一种行为障碍症状出现在6岁以前,主要表现为:多动不安,注意不
集中,易分心,好冲动。多动症儿童的活动过多是不分场合的,与同龄、同性别儿童相比其显得过分地多动不安,如在室外喜欢奔跑而少走,在教室不能静坐,在座
位上不停地扭动。患儿
培养幼儿积极的情绪情感的方法如下:
1、营造良好的情绪环境
现代社会的急剧变化和争的环境,使人容易处于紧张和焦虑之中,这对幼儿发展非常不利。因此,在家庭中要有意识地保持良好的情绪气氛,布置一个有利于情绪放松的环境,成人之间要互敬互爱,家庭成员之间也要使用礼貌用语,并努力避免剧烈的冲突。
2、家校配合,采取正确的教育态度
在学校,孩子和老师亲密,对老师信任时,也总是愿意向老师诉说。可是老师往往由于自己太忙,没有时间听孩子说话。有时认为孩子说的话幼稚可笑,不屑一听。这些都会使孩子感受到压抑,感受到孤独,因而情绪不佳。有时孩子因此出现逆反心理,故意做出错误行为,以引起老师的注意。因此,耐心倾听孩子说话,对孩子的情绪培养十分必要。
3、情绪自控优秀示范
成人愉快的情绪对孩子的情绪是良好的示范和感染。家长喜怒无常,使孩子也无所适从,情绪也不稳定。对孩子的爱是孩子情绪发展的必要营养。过分严格不利于孩子的情绪发展以至整个身心的发展。过分吝惜的爱,使孩子在父母面前过于拘谨,也不利于孩子的发展。作为老师,也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4、教会孩子自主调节情绪
儿童表现情绪的方式更多是在生活中学会的。因此,在生活中,有必要交给孩子有意识的调节情绪及其表现方式的技术。
幼儿情感的特点
1、易变性。即幼儿的情绪很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支配,一个新鲜的事物(玩具等)会对幼儿有很大的吸引力。
2、冲动性。不善于控制或调节自己的情感,情绪不稳定。有时幼儿为得不到一件玩具而哭叫,一旦得到又马上会笑。
3、稳定性。学龄晚期孩子的情绪比较稳定,控制和调节情感的能力逐渐提高,能够按照父母或幼儿教师的要求决定自己的行为。
1、为幼儿创造和谐的情感环境。
幼儿具有获得安全、关爱、尊重、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只有当这些需求得到满足时,幼儿才会形成良好的心理感受,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这是幼儿成功调控自我情绪的基础。
2、培养幼儿认识自身情绪的能力。
要学会调空自身情绪,首先要懂得认识自身情绪。只有能够觉察分辨自己的情绪,才有可能以适宜的策略调节自己的情绪,同时,要让幼儿知道哪些情绪是好的,哪些情绪是不好的。同时,还要让幼儿懂得应该在什么样的场合下表现什么样的情绪,以便于让孩子能自觉地掌握,逐渐形成自我控制情绪的能力。
3、引导正确的表达自己的情绪。
(1)以适当的方式宣泄消极情绪;
许多幼儿在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时或遇到不高兴的事情时,都试图采用哭闹、发脾气等方式来解决问题,要帮助他们学会选择对自己和他人无伤害的方式去疏导和宣泄这种情绪。
(2)有效的移情,可调整对自身情绪的认识,提高情绪调控能力;
所谓移情,即使了解他人的情绪,并能在内心亲自体验到这些情绪,幼儿学会了移情,不仅能疏导自己的情绪,并能学会关注他人的情感需求,从而提高自身情绪调控能力。
4、培养幼儿积极的心态,鼓励其将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
培养幼儿积极的态度,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在生活中引导幼儿积极乐观地看待自己和他人善于发现自己的优势,做自己做的好的事情,能用积极的方式评价他人,看待他人所做的事情。
幼儿情绪发展是指个体情绪发展的一个阶段。情绪在幼儿阶段的发展过程及规律性特征。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经验的扩展,幼儿情绪种类不断丰富,情绪体验不断深刻。
其发展特点:(1)情绪日益丰富和深刻化,引起情绪体验的动因增多,情绪逐渐分化,从指向事物的表面现象转化为指向事物的内在特征;(2)情绪的稳定性逐步提高,随着脑的发育和语言的发展,幼儿对情绪的控制能力逐渐发展,情绪的冲动性、易变性减少;(3)社会性情绪产生并发展,幼儿最初的情绪是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
随着社会性需要的不断增多,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幼儿出现了高级社会情感,如道德感、美感.社会性情绪逐渐增多,同情心、利他性情绪等也发展起来,促进了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培养幼儿早期良好的情绪、情感对于其身心的健康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资料来源::幼儿情绪发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