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情感隔离:你在试图用理性克制感性吗?​

关于情感隔离:你在试图用理性克制感性吗?​,第1张

适当地调控情绪感受,运用理性思维来面对困境,可以帮助我们避免沉浸在负面情绪里,使大脑节省出精力有效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使我们的内心产生一种掌控感,这本身并没有任何问题,但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如何使用我们的“理性”

理智化(intellectualization)是一种自我防御机制(self-defensive mechanism),它的定义是用理性取代感性,从而使我们避免感知自身的情绪

外表行为常常表现为“情感隔离”。

有很多原因可以促使我们养成凡事理性思维优先的习惯:原生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风格(如:彼此很少问候或分享情感经历,只谈论想法或事实),社会文化的鼓舞和强化(如:**里的超级英雄遇事常常冷静睿智,而反角往往喜怒无常)等。

更重要的,对于我们自身而言,理智化可以降低负面情绪给我们带来的不适,让我们感到自己不是那么地脆弱,尤其在面对创伤(trauma)的时候。

但是,和所有事情一样,一旦我们在理性和感性之间失了衡,变得凡事都理智至上,而持续忽视或隔离自己的情绪感受,便会出现问题。我们很容易理解过度情绪化的弊端,却常常忘记思考过度理智化带来的伤害。

这个词跳入我的生活近一个月了,一个事情的处理我并不知道我是情感隔离的,被点破的时候我简直难以置信+难以接受!后来我反思了很久,似乎是明白了怎么回事。但是我并不知道我这么做,隔离了情感的背后我在保护什么呢?我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呢?

啥是情感隔离?情感隔离是一种防御机制,也是自我保护的方式,是指在面对无法承受的压力或遭受重大的情感创伤,再或者情感卷入很深、难以自拔和感到非常痛苦之后,采用忽视、压抑和隔离自己情感的方式减轻痛苦。人,就是因为有情有义才称之为人,可是这些情和义可能会带来焦虑,为了减轻焦虑带来的痛苦,我们才要去隔离,为了能更好的活着。

分为两种,一种是觉察不到自己的情感,另一种是觉察不到别人的情感,也就是缺乏共情能力。第二种,觉察不到别人的情感,缺乏共情能力。学了心理学有了一点点的意识后,有没有刻意去共情的时候呢?刻意的共情能不能不算情感隔离呢?这个问题很傻对吧,既然是刻意就不是真心的,我这么问的时候是在隔离情感还是隔离智商呢?

汤圆今天下午去找姐姐(我弟弟家孩子)玩,一直晚饭我去接她还不愿意回来,约定好再玩10分钟就跟我回家,我就坐在来等着她。到了十分钟,两个小孩还玩的起劲呢,被我一声一声的催着赶紧走。

“妈妈我还要再玩十分钟”

"不行,我们已经约定好了”

“就不嘛,那再玩5分钟”

“不行 ,约定好的事情不能改变”,我站在门口很不耐烦的看着她。

看到我坚决的态度,姐姐也不开心了,汤圆嘟着嘴巴磨磨唧唧的向我走来,走到一半转身回去要跟姐姐说点什么,姐姐一下把门关上了,汤圆显然被着突然的举动惊着了,停了一下下马上向我跑过来,我蹲下来接着她“没事宝贝,姐姐不想让你走有点难过,安静一会就好了”,本来没什么动静的她“哇”的一声哭出来了“我讨厌你,讨厌你,不要说话”,然后往我怀里猛地一趴,我差点向后倒在地上,我忍着心里的火气(本来等的就不耐烦了,现在想来可能是自己所谓的共情失败了比较恼火吧)“自己站好去穿鞋子”,她非要我抱着,“不抱,自己走”。

我觉察到她的情感了嘛?她没想到一向疼爱嫌让她的姐姐关了门,孩子的自恋思维会觉得是不是我让我姐姐不高兴了,心里很委屈的找妈妈要一个抱抱,我张嘴就是以共情的名义讲道理,把孩子那个自尊给捅破了,所以她说讨厌我,让我不要说话了。换位思考,你被好朋友关在门外了,正在伤心,听见旁边的人告诉你“她心情不好让她安静一会吧”,原来旁边有个人看到我被关在门外了,会不会觉得下不来台。当然,这是以我的视角来杜撰了孩子的心理,是我认为的事实。但是有一点不可否认,我所谓的共情并不成功。刻意的共情,是做作,是典型的自恋行为。

其实,我只要把她抱在怀里,让她靠一会,比说千言万语都管用。

有些道理,好像听明白了,也只是好像,离得真正的明白,再到做到,还差得远呢。

为了使生活和谐、有意义并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左右脑协同运作是至关重要的,而大脑结构也是这样设计的。例如,胼胝体纤维束沿着大脑中枢连接左脑和右脑,左右脑通过纤维束产生交流,从而作为一个整体运作——这正是我们希望在孩子身上发生的。我们希望他们的大脑横向整合,左右脑默切配合。这样孩子会同时正视自己的逻辑和情绪,会很好的平衡两者,理解自己和这个世界。

我们的目的就是避免情感泛滥或情感荒芜,不是只有情绪泛滥会造成问题,忽视或否认情感会导致情感荒芜,和情绪泛滥一样造成一些问题。这类问题更多的发生在年龄较大的孩子身上。

有一个12岁的小女孩,她和她最好的朋友发生了争执。从他母亲那里得知这场争执在当时对她来说非常痛苦,但到谈论这件事情的时候,她却只是耸耸肩,盯着窗外说道:“我真的不在乎,但我们不会再说话了,因为她惹恼了我”。

她的表情冷漠而平静,但是从她微微颤抖的下唇和细微眨眼中,能感觉到她右脑非言语信号在揭示她的真实情绪。在这个时候,“拒绝”表明一种伤痛,这个小女孩处理脆弱情感的方式就是退回到左脑,退回到她贫瘠的(但是可预计且可控制)、情感荒芜的左脑。

那当遇到这样的情况,作为家人应该怎么处理呢?

我们应该让小女孩明白,即使回想起和朋友的冲突是非常痛苦的,她还是需要注意甚至尊重在她的右脑里发生的事情,因为右脑更直接地与身体感觉以及来自大脑底部的感受相连,二者共同创造了情绪。因此,所有来自右脑的意象、感觉和自传式记忆都充满了感情。伤心的时候,我们往往会从不可预知的右脑觉察式的疆域中撤退,退回到可预测、可控制的左侧逻辑式的疆域,这样我们就会感觉更安全。

帮助小女孩的关键在于我们要温和地感受她真实的感受。不能直接指出她对我们甚至是对她自己的隐瞒,也不能指出她生命中的重要之人如何伤害了她。相反我们要去感受她的感受,让我们的右脑去和她的右脑沟通。通过我们面部表情和姿态,让她知道我真的希望能够体会到她的情绪。这种感同身受帮助她去“感受自己的感受”,让她自己并不孤单——我们关心她的内心体验,而不仅仅是外在表现。一旦建立了彼此间的联结,语言对两个人来说就会变得更加自然,我们可以慢慢的进入她的心里去看到底发生了什么。

然后通过让小女孩讲述她和最好朋友之间的争执,并且注意她的讲述时的停顿,观察她微妙的情绪变化,我们把小女孩再次引入她真实的情绪之中,并帮助她以建设性的方式处理这些情绪。这就是我们尝试既同她右脑的感受、身体感觉和意象联结,又同她左脑的语言叙、述经历的能力和相联结的过程。

一旦了解了左右脑的作用机制,我们就能明白,整合这二者将会彻底的改变互动结果,以及这种彻底改变是如何实现的。我们不希望孩子受到伤害,同时也希望他们不仅熬过生活中的困境,还能直面困难并得到成长。

当一个人退回到左脑,逃避右脑中翻涌的痛苦情绪时,他就拒绝了自己需要承认的一部分重要的自我。拒绝情感不是我们太过依赖左脑的唯一危险,我们也可能变得太刻板,缺乏对不同观点的辨别力,缺乏结合背景来理解事件的能力(这是右脑的特长)。

什么是失望性情感隔离

1 定义

失望性情感隔离,又称“绝望性情感隔离”,指的是一个人由于过度失望或绝望而对外界产生隔阂和避免亲密关系的一种行为。

2 症状

失望性情感隔离的常见症状包括:避免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表现冷淡、远离;过度胡思乱想和焦虑;情绪低落、情感淡漠。

3 原因

失望性情感隔离通常源于一个人对生活中的某些经历感到失望或绝望,例如:丧失了重要的人、失业或受到背叛等。而这种情感隔离行为则与个人的心理防御机制相关,通过避免亲密关系来减轻情感上的痛苦。

4 影响

失望性情感隔离会对个人的健康和人际关系造成负面影响。由于缺乏有效的情感支持和共鸣,一个人可能会感到孤独、失落,甚至出现抑郁和焦虑等精神问题。同时这种行为也会损害与他人的关系,导致孤独感加剧。

5 应对方法

针对失望性情感隔离的情况,人们可以尝试以下方法来缓解负面影响:

1 寻求专业帮助,通过咨询和治疗来应对失望和绝望的情感。

2 增强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学会调节和表达情感,以缓解隔阂带来的压力。

3 与身边的人建立信任和亲密关系,分享内心想法,以减轻情感上的负担。

4 培养积极的个人爱好和社交活动,以增加社会支持和康乐感。

6 结论

失望性情感隔离是一种常见的情感问题,与内心的失望和绝望密切相关。人们可以通过自我认知、情绪管理和社会支持等途径来应对这种行为, 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和人际交往能力。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当情感问题过于严重时,及时寻求专业帮助也是必要的。

您好:

我仔细看了您的问题描述,觉得您所说的“情感隔离”的意思,是指您本人的感受和您认为您所应有的情绪之间一个不够连通的状态,对吗?您的意思好像是说,比如愤怒,你知道愤怒应该有什么表现,但你内心的体验却未必跟你所知道的愤怒是一致的,可能感觉没有那么强烈,也可能是跟一般我们所认为的“愤怒”有偏差,是这样吗?

其实在很多时候,我们都有可能会发生这种现象:身心不同领域的感受/活动不同步。例如作为一个学生,明天就要考试了,我们知道今天应该专注在复习书本上,但心里或许却又特别不想学习而只想打一会儿游戏或者想跟朋友聊一会儿天。或者有的成年人在明知道一段感情没有结果的情况下(可能由于家庭背景、地理距离等因素),却一直没有办法放下这段感情。这两种情况一般是理性思维和情感的步调不一致造成,经过一定的自省和自我调整、也经过时间的磨炼和检验,很多人可以自行调整到一个比较好的协调状态。

还有一种情况,是我们心里产生了某些感受,我们却因找不到合适的语汇而没有办法把这种情绪表达出来,在比较极端的情况下,出于自我保护的潜意识,就会像您所说的,出现“情感隔离”,与自己的情绪发生隔膜并且难以判断自身情绪的真实性。这很有可能跟幼年的成长环境有关,因为我们幼年的养育者,其实也肩负了帮我们培养情绪解读能力的责任。比如大人看见孩子摔倒了在地上哭时说:“宝宝摔疼了吧?”

这实际上是帮助孩子对事物进行意义赋予,因为婴儿并不知道“疼”这个感觉应如何命名,最初也不懂“摔”与“疼”之间的因果关系。或者当孩子因玩具摔坏了而哭,大人说:“哦宝宝不开心了,玩具摔坏了。”

这亦是帮孩子为他心里的感受命名,其中的因果关系也在教孩子初步建立解读自身情绪(及日后读出他人内心感受)的能力。而有能力调节孩子情绪的大人可能会接着说:“妈妈/爸爸再帮你找一个玩具,宝宝就开心了。”

或者是说一些类似的安抚话语。这样,小孩就会从哭闹这一激烈情绪状态中逐渐回复到平静的常态,也同时习得了对自己情绪的解读能力和应对能力。

我在上面写的例子来自我对依恋理论的理解。如果您想较好地解决自己“情感隔离”的现状,我建议您找到一位能够熟练运用依恋理论进行工作的咨询师,在一段安全、健康的咨访关系里去改善。

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个冷漠的人,如何找回自己的感情。

1、尝试谢谢自己曾经的保护机制

情感隔离往往经历过很多痛苦,并且这些痛苦还很可能是源于小时候。那么对于还需要大人保护的小孩子面对痛苦,如果没有大人的保护的话他所能做的其实很少,是不是呢?因为小时候的我们没有能力也没有资源我们需要依赖大人才能生存。所以这个时候我们为了生存就会本能的生发出一套保护自己的机制,可能这个机制现在来看并不是最好的,但对于小时候的我们这或许是保护自己的最好的方式。所以感谢它的存在,让自己得以生存得以长大。

2、要意识到,现在的自己长大了。

一个从小被绳子栓着的小象,如果它没有意识到自己长大没有意识到自己有力量能挣脱绳子的束缚,那么它就会永远被绳子栓着。对于我们也是一样,小时候的我们能做的其实很有限,但是现在我们长大了,有能力也有资源去保护自己。能力也有资源去看看自己成长的经历,去重新解读那些痛苦的经历;去认识到那些并不是自己的错,去认识到情感隔离也仅仅是小时候的一种生存策略而已。现在我们长大了,这个策略不是适合自己,所以我们得学会慢慢的放下自己的保护机制,重新去塑造自己。

3、尝试和自己的身体取得连接

如何与自己的身体取得连接呢?其实很简单,就是把一部分注意力放回到自己的身体上面。往往我们的情绪出现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也会有一些表达的。比如,紧张的时候身体可能会紧崩,会心跳加速。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觉察到了自己身体上的变化,那么自然我们也就读懂了我们的身体语言。这些练习可以是冥想、可以是自己找一个完全放松的环境,尝试着放松自己的身体,从脚到头自己的注意力一步一步的让自己的身体得到放松。这样的练习能让我们的身体更加的敏感。这里也安利一本我看过很有收获的一本书,是著名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的《身体知道答案》。这里面就有放松身体的一些练习希望能帮助到楼主。

4、尝试表达自己的情绪

 隔离了自己的情感之后,我们对感觉会变得麻木,这个时候更多的时候我们是压抑了自己的情绪,而没有让自己的情绪得到表达。而压抑的情绪就会慢慢的堆积,它并没有消失而是乘着自己心力不足的时候就会跑出来作怪。 而往往我们能合理的表达它们的时候,这些情绪也就被自己看见了,那么它们也就会变得没有那么大的坏力甚至是消失掉。所以楼主或许可以通过写作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去通过写作来疗愈自己。去记录自己当天的心里感受,并且尝试给这些感受命名。

时常忧愁发怒,有害身心健康。所以养身之道很重要的一条,是学会控制自己的感情,不要轻易发愁、发怒。

控制自己的感情的五个方法: 1应尽力避免无事生非的纠纷,不要自寻烦愉 2要学会让步。遇到烦恼而又非原则问题,可做出退让。理智的让步不仅表现自己的力量,还能引起别人的理解和同情。 3要会转移情绪。遇到生气的事又不能马上解决时,最好能寻找一些其它事来冲淡它,如致力工作或离开原来的环境散散心或去做你乐意做的事,以转移一下注意力。 4要向他人吐露。有气不要憋在心理,应当找知心朋友尽情倾吐自己的苦衷和委屈,以得到他人的劝解和宽慰。 5要学会自我宽心。退到不称心的事情,应极力向宽处想,进行自我安慰,这样,头脑自然会冷静下来。 国外有人研究发现,脾气急躁、缺乏耐心、容易激动、竞争心强、雄心勃勃、不满足的人容易患冠心病。此外心理平衡者发生工伤事故、交通事故之类的机遇要比一般人少而心理平衡失态者心事重重,手忙脚乱心不在焉极易发生意外事故。所以我们要学会适当的控制一下自己的感情。

把你的注意力分散,爱情不是生活的全部,你还有亲情、友情,还有你喜欢的工作、事业,爱一个人太粘了,会让对方反感的,会给对方压力,让对方喘不过气来。你可以把时间放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中去。

如果她不喜欢你,你可以试着把这种情感转化为一种祝福,偶尔一条祝福的短信,偶尔一个无聊时的电话,这样你们虽然没做成恋人,但最起码成为了朋友还有联系,这只是我个人的认为,爱一个人不什么问题,问题是不能和她长相厮守是吧,其实,对于一个不爱你的人,你根本不应该放不下,放不下的应该是他,因为她失去了一个爱她的人,你去失去的一个根本不爱你的人,那么狠显然谁应该纠结啊,是她,她的损失大 了啊

为何有的人发现自己情感隔离,但又不想走出来?因为害怕受伤,所以隔离自己的情绪,包括隔离沟通和关系,甚至隔离所有与自己有关系的人和事,试图寻求一个干净的世界,摆脱地球上的麻烦,也许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想法,心理防御在我们的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用来调节内心与现实之间的冲突和差异,如果你遇到非常困难的事情和挫折,心理防御机制就会开始启动。

帮助您减轻这些困难带来的心理压力,帮助您快速恢复心理平衡。但它也会有相反的一面,那就是压力缓解后可能会有退缩甚至恐惧,导致恐惧和对抗的心理疾病。例如有意识地避免交流可以有效地避免焦虑。但生活也很麻木,渐渐无法感知自己的情绪和情绪。强烈的感情隔离,例如您可能已经受伤或预计会受伤。

为了避免再次受伤,并防止可能即将发生的伤害,就直接关上了心门。将所有人都被挡在门外,虽然你可能远离了痛苦和伤害,但你也成了一个傀儡。心理隔离到最后,甚至开始怀疑生活,因为你是隔离一切痛苦,但同时也隔离了一切温暖。也许这个隔离这种方式也是自私的体现。本质上这是另一个极端,也是我想拼命追求的另一种对抗。

只是这种对抗的后果只是你自己承担,或者这也是你关门后需要承受的心理问题。因此隔离违背了人性的发展,人们仍然要有勇气选择自己的生活。你应该明白,如果你想要什么,你将不得不面对一切或失去什么。世界永远不会有伤害,也许你对伤病的态度会更冷静,心理隔离以后的生活可能会相对安全,但你也会变成一个木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26378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2
下一篇2023-08-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