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内在的防御:洞察身边人和事,活出自信和自洽

我们内在的防御:洞察身边人和事,活出自信和自洽,第1张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这个故事:小猴子肚子被树枝划伤流了很多血,每逢刚刚止血结痂,它便逢人扒开伤口说“好痛啊!”每一只看见它伤口的猴子都安慰,并告诉它不同的治疗方案。如此反复,小猴子最终感染死掉了。

生活中,我们有时候也会像那只小猴子一样,总是揪着过去不放,忍不住去复习伤痛,这其实是一种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有害身心。

上面提到的心理防御机制,是指将不愉快的体验——想法、感觉,隔离在意识之外的一种心理层面的操作。

我们之所以会启用心理防御,是为了达到心理健康,所谓心理健康就是“适应”,即如果没有能力接受生活给你提供的环境,那么你必须依靠自我心理防御机制,创造你自己适应环境的方式。

日常生活中,防御无处不在,被壹心理评为“2021年度最受欢迎心理咨询师”的任丽老师,在她的新书《我们内在的防御:日常心理伤害的应对方法》(以下简称《我们内在的防御》)中诠释了不成熟、成熟和升华三个层次的防御机制。

作者写道:不同的防御机制,就像哆啦A梦那个神奇口袋里的宝贝,可以让我们在不同的场景中灵活使用,成为我们应对生活问题的工具,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社会,调整我们的人际关系,收获幸福自在的人生。

书中分别列举了9种不成熟的、8种成熟的以及3种升华的心理防御机制,如果你也想人生越来越自洽,不妨跟着本书一起去依次了解一下。

01、 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

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是指一些比较原始的、心智化水平较低的防御方式。

作者打了一个很贴切的比方:很多原始的防御方式往往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战斗模式,会严重损害自己的心理能量,或者让自己处在一种长期内耗的状态,一种被束缚的、被限定的、不自由的状态中,以至于无法发展自我,心智水平始终停滞在婴儿期或者不成熟的青少年时期,无法过渡到成年期。

在开篇描述的小猴子的行为是强迫性重复,属于不成熟防御机制中的一种,具体是指:个体强迫性地、固执地、不断重复某些看似毫无意义的活动或者创伤性的事件或情境,包括不断重新潜意识地制造类似事件,反复把自己置身于类似创伤极有可能重新发生的处境,让自己不断地重温某些痛苦的体验。

说白了,就是总活在过去的阴影和伤痛中走不出来。

有一首老歌叫《我一直站在被你伤害的地方》,其中有段歌词是:三个女人午夜交谈,有人挥剑将情断、有人停止伤害对方、有人心聋目盲不愿收场。面对同样的事件,那个心聋目盲不愿收场的人往往就会遭受强迫性重复的创伤。

人们为什么明明有时意识到了这种行为是毫无意义的,还是会去不自觉地重复这样的体验呢?

书中分析通常是这9种原因在作祟:①存在与活着的感觉②寻找熟悉的味道③获得掌控感④拯救情结⑤代际创伤重复⑥周年反应⑦过度警醒⑧回避新奇⑨习得性无助。

如何打破魔咒,别像小猴子那样遭受强迫性重复带来的反复创伤呢?作者建议:①回到此时此地②建立信任关系③了解家族创伤,在书写中改写创伤故事④加入支持性团体中。

是非恩怨终须了结,不如选择大步走出过去的泥潭,上岸开启新生活。

在不成熟的防御机制中,反向形成也常被应用在职场中,我们每个人或许都遇到过那种表里不一、口是心非的人,有时我们自己也会很矛盾,明明对那个人没有好感,可是为了不伤他人的面子,或者为了某种需要反而会去恭维他。

这都是反向形成的一些表现,是指我们潜意识的冲动在意识层面上向相反的方向发展,人的外在行为或情感表现与其内心的动机欲望完全相反。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作者分析道:人们是为了防御自己内心的恐惧,害怕被抛弃、被孤立、不被认可,而使用了反向形成的心理机制。

小辛每逢开会和培训时,总是眼神无比真诚的看向主持人或发言人,还时不时地点头以示赞同。某次老师喊小辛分享收获,发现他顾左右而言他,整堂课压根就没进脑子,后来几次提问都是同样的情况。

其实小辛极其反感开会和培训,他认为纯属是浪费时间,这样的员工,一旦晋升为管理者将无法很好地进行上传下达。

当遇到这种表里不一的反向形成防御机制时,如何去识别与应对呢?书中给出了3个方法:

1、在关系中识别。在人际互动中,我们既可以看见自己内心与行为不一致的地方,同样可以发现对方不一致的地方。

2、留意那些被过分强调的东西。凡是遇到被过分强调的,我们都需要停下来多想想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带着好奇去了解事件真相。

3、建立边界感。当发现这个人总是说一套做一套,那么就不必对他抱太大期望。同样地你也不需要在这个人身上投入过多的情感与资源。

当我们明白了反向形成的运作机制和如何识别,可以更清楚地洞察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看见真实,方能活出真实。

有些防御是我们可以意识到的,绝大多数防御是在我们意识之外的,在了解了这些不成熟的防御机制是如何运作之后,我们可以及时识别、尽量采用成熟的应对方式,从而建立稳定的内心秩序。

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

02、 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每个人的内在都有机会发展出3个自我:儿童自我、成人自我和父母自我,其中成人式的防御可以很好地维持我们的自我功能,从而使我们更好地适应社会,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并且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好的保护功能,成人式的防御是成熟的心理防御。

情感隔离是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之一,这是人人都会使用的防御方式,人们将不愉快的事实、想法或情感隔离在意识之外,以免引起自己的尴尬、焦虑或者痛苦。

人们之所以启用情感隔离,主要有3方面原因:①是某些职业的需要。比如医护职业、心理咨询师②情感隔离会让痛苦有缓冲的机会③情感隔离可以让自己暂时放下痛苦。

众所周知,张爱玲是一个清冷凉薄的人。其弟张子静说,姐姐当年离开大陆时,半句都没跟他提起,此后也没再回来;当自己生活陷入困顿寻求救济时,姐姐分文未给;母亲在伦敦弥留之际想见女儿一面,张爱玲也未理会,只是寄了张一百美金的支票给她。

其实,这跟张爱玲从小缺爱的童年有着莫大的关系,她的淡漠,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逃避曾经不被父母待见的事实。

假如情感隔离已经影响到身心健康,那么就需要做出一些调整,关注自己的内心,对自己的情绪和情感保持敏感的觉察力。

当我们开始接纳自己的脆弱时,就会发现自己变得更有力量了,也更真实了。随着情感的释放和身心的满足,我们会越来越能够灵活地运用情感隔离,达到身心的和谐与统一。

还有一种方式,选择性遗忘也能很好地帮助我们回避那些令自己尴尬、痛苦、愤怒的体验。

弗洛伊德说过:在任何情况下,不愉快的事情是遗忘产生的动机基础。回避与遗忘是一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

如果身边有回避型人格,我们如何与之相处?书中给出以下解决方案:

1、首先,需要极大的耐心。这个过程就像重新养育,将他内心曾经缺失的信任、爱与温暖都重新补回来,等待他慢慢成长为一个成熟的成年人,愿意面对并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2、其次,给他个人的空间。那种感觉就像父母养育青春期孩子时的一句箴言:他需要你时,你就在身边;他不需要你时,你远在天边。

3、最后,倾听他内在的声音。

与具有回避型人格的人相处时,我们需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不断地与他共情,就像养育孩子一样重新用爱与温暖养育他,这样才可能在关系中治愈他。

那些善于使用成熟防御策略的人往往从容淡定,拥有更加自在、顺遂的人际关系,这其实需要不断学习并加以练习。在此基础上,学习更高水平,即升华的防御策略,将有助于我们创造更加健康、美好的关系。

03、 升华的心理防御机制

当我们的人格较为成熟,并且具有较强的自我功能时,就会发展出更多的具有创造性的防御方式来适应生活,这不仅会让自己更具适应性,而且还会给他人带来价值,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做出贡献。

在升华的心理防御机制中,艺术表达是其中的一种,相较于行动与躯体化的表达,艺术表达是更为高级、更为健康的表达方式。

在这里,我们并不局限于严肃的艺术创作形式,涂鸦、拼图、游戏以及音乐,都可以是艺术表达的方式,可以让我们沉浸其中,获得心流体验。

以音乐为例,为什么可以实现疗愈功能呢?人们发现,音乐可以缓解紧张焦虑,稳定情绪,甚至有助于睡眠。

从去年9月开始,武汉市中心医院后湖院区肿瘤科病区坚持每周举办“音乐疗愈”护理活动,通过听、唱、器乐演奏、音乐创作以及即兴表演等,达到对患者心理疗愈的目的。

一位53岁的乳腺癌患者阿姨初期因为疼痛导致睡眠不佳,通过参与活动,疼痛慢慢改善,晚上能睡着了,内心也变得强大起来。

或许有人会认为大多数人并没有什么音乐才华,怎么才能参与其中呢?

音乐疗愈的门槛并不高,它可以跟多种不同的方式相结合,如:音乐肌肉放松训练、音乐绘画、音乐手工、参与性音乐训练、打击乐演奏等,哪怕只是聆听,都可以宣泄情绪,从中获得力量。

防御策略的改变和升级需要不断补充新知,提高认知水平,这样才能有机会探索并构建出适合自己的哆啦A梦神奇口袋。

写在最后: 环境在变化,防御机制也需动态化

一个人的防御机制是完全可以改变的,而改变的契机是原来的方式可能已经不适合当下的环境,那么就需要发展新的适应环境的能力,并且有弹性地应对生活中的困难。

书中列举了20种不同的防御策略,掌握并灵活运用将使我们有能力保护自己不受伤,也更有能力经营好对自己重要的关系,诚如作者所说:唯有僵化的防御才是不可取的。

想做一名优秀的理财规划师,太多要学习的了,比如心理学,心理学是个探索自己和他人的一个非常好的工具。

所谓的防御机制,是指个体面临挫折或冲情境时,在其心理活动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想摆脱烦劳、隔离意识和感受、减少内心不安、需求 内稳态 的一系列自我保护措施。

高级的防御机制可以增加我们的情商,让我们不那么脆弱;但有些低级的防御机制则会损害人的情感和意志,让人变得自欺欺人。

内稳态:生物控制自身的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是进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更进步的机制,它或多或少地能够减少生物对外界条件的依赖性。

人不能没有防御,但也不能防御过度。很多心理上的问题,乃至人际交往中的一些烦劳,都是因为我们的防御系统过于僵化、刻板。

我们在防御什么呢?归根究底我们是在防御他人,因为哪怕是自己的亲人,也有可能会影响我们内在世界的平衡。即使我们一个人独处时,我们的防御机制也没有完全关闭,它仍然在工作着。那这个时候我们的防御机制又在防谁呢?防你内在的他人。“内在的他人”就像隐藏在特洛伊木马中的奸细一样,天长日久,你的内在世界都将被“他人”侵入。

我们的免疫系统被过度激活时,防御的后果是灾难性的。

三种防御机制:原始防御机制、中级防御机制和成熟防御机制

原始的防御机制

非黑即白、否认。他们一定在关系中经历过一些非常负面的事情,以至于他们不得不激活这种非常原始的防御

[if !supportLists]1、[endif]战斗

人类做出战斗姿态时,会在短时间内分泌大量激素,心跳加快,呼吸会变得浅而急促,某些部位甚至全身的肌肉都有可能变得紧绷。

如果一个人经常进入这种战斗姿态,那将对身心产生一些深刻的、不可逆的变化。很多人患高血压都与情绪有关。因为他们的身体经常保持着战斗的姿态,然而他们却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也正因为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所以我们无法对自己进行心理调解,但身体每一次都把这种战斗姿态当成真实的战争。长此以往,身体被这种激素“轰炸”了一轮又一轮,久而久之就真的会出现一些病变,而这些病变的外在表现就是高血压。

2、逃跑

一些人的生活在总体上很局促,他们的生活原则就是避免任何可能出现的威胁,避免任何人际冲突。是不是在所有的关系里都扮演逃跑的角色呢?那倒不一定,他也可能在其他情境中扮演攻击的角色

3、石化

攻击型与逃跑型的搭配在两个人没有孩子时可以维持,最多是邻居们多忍受一下他们吵闹的噪声。但如果有了孩子,他们的孩子很有可能发展出石化的反应。

石化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人变得像石头一样呆滞而无情。试想下,如果在一个充满焦灼、愤懑、恐惧、不安这样的情绪环境中,你会选择采取怎样的防御姿态?

“石头人”在这三种防御风格里的能力等级其实最弱。“石头人”看起来可能是正常的,但看起来正常的代价就是失去生命力。

但我们要相信,在这块“石头”的内部,其实躲藏着一个瑟瑟发抖的小人儿,或许不是一个,而是一群小人儿,我们要通过非常艰苦、耐心而细致的唤醒工作,让他们的灵魂重新恢复活力,最终不再需要用这种石化的方式生活。

中级防御机制

以压抑为核心

1、合理化

2、反向形成

3、理智化

4、情感隔离

成熟的防御机制

幽默、升华、利他

以前在学校做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由于缺少理论、经验及指导,感觉做起来很困难,对心理咨询的理解是“以无招胜有招”、有人随口说“顺应自然”但实际上没有做到,这两个都是日常生活的防御的表现。

阻抗与防御的关系:

联系:阻抗就是防御,防御就是阻抗。

区别:阻抗的表现为精神分析之中来访者所做的防御。我们无时不刻在防御。阻抗是无意识表现出来的。

学习精神分析分析就是把防御象征化。脸皮更厚,心理治疗就是形成更强大、更成熟的防御机制。

不能太快把来访者治好,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保持对自己的童年忠诚,新的防御机制没有建立,我们就无法更好的生活。

1、压抑

压抑是最基本的防御机制。对意识层面的冲动压到潜意识之中。

从精神分析角度:人没有遗忘,只是将记忆压抑到潜意识。意识不到的需要,就是压抑。

从性的角度:有伴侣,没有性欲望,是压抑的表现。早泄、阳萎,不允许插入、不允许自己射精,是最成功的性压抑。这样把自己变成为不是男人。

压抑与压制:有欲望,欲望得不到泄泻,环境不具备,是压制。压制是指人在意识层面没有得到满足。

个案:犯罪心理学的一个案例:强奸——进监狱——改造——释放——再强奸……这个过程中的压抑与压制:在监狱中,没有女人,是对性的压制。在监狱外面,看到女人,没有感觉,只有在偏僻、昏暗街道的地方(即案发地点)才能产生强烈的欲望,这就是压抑。

想满足而不能满足是性压制。没有性的想法是性压抑。

现代精神分析修正了弗洛伊德的不能被接受的冲动被打包放在地下室,而认为压抑是指不能被接受的东西,被打碎后,弥散在意识的各个层面。

精神分析认为:各种艺术形式都是性压抑的升华。据说,美国经济、政治比较繁荣时,容易出比较好色的总统。没有事做,可以很放纵自己的原始冲动。坐怀不乱的男人是享受道德的优越感,是压抑的表现。

男人的升官、赚钱,是更加强大、攻击的表现,是男性特征的表现。男人一辈子的事情就是把性压抑的象征化,将压抑的性表现各方面显示男性特征。

过分依赖、过分固执的人都是性压抑。过分依赖:见谁都是爹妈、做得不像男人是性压抑。过分固执:自己认为用语言来战败对方,其实是战败自己。

皮下脂肪特别薄或特别厚,是性压抑表现,这样没有性魅力,得不到异性关注,满足了自己没有性的潜意识愿望。这样的人做父亲,将不允许女儿直白的表达性感,女儿可能会配合父亲,把自己变成为一个没有性吸引力的人。

反馈1:压抑是潜意识层面,压制是意识层面。想做,而条件不允许做是压制。(21分补充)

反馈2:探讨压抑、压制在实际咨询中的实际意义:压制是超我,压抑是本我。做咨询时,我们通常解决的是压抑的内容。压制时间通常会形成压抑。父母对女儿的压制,容易形成女儿的压抑。

反馈3:如何改善自己的性压抑?放荡一次!(晕了!)

反馈4:父母打孩子是性行为的表现。如何理解打孩子可能伴有快感,是释放自己性压抑的表现。

2、情感隔离

避免与自己的真实情感接触,称之为情感隔离。

就事论事、遗忘,都是情感隔离的隔离。情感隔离是无处不在的。

情感隔离,正常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隔离时间过长,容易变傻、变麻木、无情无义。所以,既不能没有隔离,也不能完全隔离。过度(不足、过多)的情感隔离都是不好的。

个案:听了,悲伤的家庭悲惨故事,有些人在笑。这些人隔离了,笑的人太痛苦了。

老师的处理:“现在有强烈的情绪反差。有的人特别悲伤,有些人特别欢喜”。可以提问:“为什么笑了”,不用和对方说,笑的原因是情感隔离。如果对方没有反应,可以问别人:他们笑的时候,你是什么感觉?

笑嘻嘻讲自己的早年创伤,是隔离的表现。或者,听完伤心故事后,有的人反应是:我小时候很幸福,这也是情感隔离的表现。(从咨询的经验来看,这些人实际可能并不幸福)

精神病人说自己没有病时,是隔离。只有承认自己有病,才可以考虑出院。

不抽烟时骂抽烟的,抽烟的时候特别享受;当了教授就骂教授,是日常生活隔离的表现。

对情感隔离的态度:我们不能没有隔离,也不能全部隔离。

反馈1:抑郁症状病人完全隔离。治疗的目标是将抑郁治成焦虑。焦虑了才能感觉的自己的生活。

反馈2:从小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10岁失去奶奶,特别伤心。15岁失去爷爷没有伤心的感觉。如何解释?所有的眼泪到流到心理,没有表达,是情感隔离的表现。

反馈3:听了一个笑话,别人都笑,自己笑不出来,是隔离吗?具体分析:听不懂感觉没有意思,就不是隔离,当能听明白,能体会到其中的快乐不表达,就是隔离。

反馈4:抑郁症——即使自己体会到别人的感觉的时候,也会停留在自己的感受中。

第三,理智化

年纪轻轻的人喜欢哲学,喜欢谈“大人不计小人过”,停留在书本的理论上,这就是理智化的表现方式。理智化是发育良好的乳房。完全去情感化,就是理智化。

来访者大特而特谈心理学术语、理论,这是理智化的表现。对理智化的治疗是:不谈理论,谈情感、谈性方面的事情。可以问第一次遗精、射精,和女孩子的关系。

个案:初中男生,谈话像做政治报告。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对社会有用的人。来访者给咨询师的感觉:家庭中的谈话像政治对话,缺乏应有的感情。治疗——谈下来,谈感情、谈性。或者直接反馈来访者:听起来很难受、不舒服。这类的来访者容易催眠治疗师。

反馈1:对这类来访者不能讲道理,因为来访者的理论可能很系统很完整。

反馈2:理智化与情感隔离,都没有情感表达吗理智化是有情感的,是用理智化来表达。“我知道我很爱我妈妈,但是我不能表达。”“我恨我妈妈,但是,我明白,我妈妈很关心我、为我很操劳。”理想的状态:说到“我恨妈妈……”流泪了。

反馈3:理智化与合理化:两种不同的防御机制。理智化,将丰富的情感内容用书本知识来表达出来,但是可以看出其中蕴含的情感内容,但是来访者不敢深入的了解自己的内心。

“我又哭了,对不起”、“老师,让你见笑了”动作表现:拿纸巾擦泪也是缓慢、有条理的。

反馈4:理智化与压抑的关系,理智化的人是否压抑了自己,失去了真实的自己理智化没有失去真实的自己,是压抑了自己的情感。

反馈5:理智化是意识的还是无意识作用的一般的来说,理智化是意识层面发生的。但是时间长了,可能会走向无意识。

反馈6:理智化与压制的关系:一般不是压制的,是压抑的。日常生活中,与理智化的人打交待很容易、很舒服的。但是,与理智化的病人打交道,并不是这种感觉。

第四,反向形成

举例:“如果老公突然对你好,这是有外遇的信号”其背后的理论依据是:内心感到内疚,反向形成的防御就会对老婆好起来。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对自己讨厌的、痛恨的人也会对他好。一般的老江湖的都会这样做。表现上对老师特别客气的,在评价老师的时候会特别差。

在咨询中,洁癖的人可能会过度的喜欢脏东西。小孩子一般的来说,都喜欢脏东西。小孩子第一件艺术品就是自己的大小便,随便乱涂乱沫。小孩子没有被照顾好的,长大可能对脏就会有特殊的害怕,形成洁癖。洁癖,实际上特别喜欢、关注脏东西。治疗的方法:讲关于“脏”的笑话,讲咨询师喜欢脏东西,让其放松对自己的控制。或者与其讨论谁更喜欢脏东西这个问题。洁癖喜欢脏东西,已经完全渗透到人格中,他会说“就算你说的对”,讲一个特别脏东西“你的朋友真有意思”。这样来讲,会放松其紧绷的人格。

反馈1:“脏”的笑话,特别恶心的笑话:如何治疗羊羔风,让其吃枪毙的人大脑,就着蒜和葱,用小勺挖着吃。

反馈2:有洁癖的人,内心喜欢脏东西,看似矛盾,这是反向形成的作用和表现。

反馈3:强迫症会出现在1~3岁,父母对孩子的大小便,控制过于严格。不喜欢脏东西,就形成了特别注意脏东西的洁癖。所以一般要回溯到肛欲期。

反馈4:反向形成,与成语“此地无银三百里”来形容也可以。

反馈5:吝啬带有道德的味道,有钱、有物,但是啥不得用,啥不得花。

个案:特别吝啬的一个人不允许自己和妻子花挣来的钱,但是过天桥时,一定要给乞丐扔硬币,不扔,会感觉很难受。内心把自己当成乞丐来看待。

反馈6:女孩子说“讨厌”有的时候表达喜欢的意思,也是反向形成的作用表现。

反馈7:吝啬的人一般是肛欲期的固着,与大小便的训练过于严格有关。

反馈8:如何看待“精神分析的解释过于牵强”精神分析可能很难直接被证明,但是我们在咨询过程中可以通过个案或实践来感受、触摸到它的存在。

第五,分裂

分裂是边缘性人格障碍的常用的防御方式,但是分裂在日常生活中也比较常见,如“偏听”、“偏信”,只看好的一方面,不看坏的一方面。与边缘性人格障碍的咨询的感觉:一会在温暖的房间,一会在寒冷的房间,冷热迅速交替,变化很快。一会儿把治疗师夸上天,一会儿贬咨询师一文不值。一会投投射对父母的好感,一会儿投射自己对父母的攻击。

个案:开始把咨询师“拔地而起”,一会儿,贬低咨询师。这样的来访者,这样的来访者如果没有攻击性负性移情,就好像活不下去一样。

不能同时看到好、坏的并存,两方面,可以运用面质这种情形,来访者会说“我也不知道”。

“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用坏的方面来否定好的方面。

偏听、偏信,使一个人完全认为一个人和一个人坏。

第六,否认

开口说话,就连续说不。这样的人可能很令人讨厌。

小孩子把自己的眼睛一晤,什么都不存在。(闭上眼睛就是天黑)这是最原始的否认的表现形式。只要一否认就感觉自己对了。

检查出绝症,经常出现这种防御机制——不相信检查结果,反复做检查。这样的人,很容易被一下子击跨。

个案:苏州某官员请德国老师吃狗肉(德国人不吃狗肉)——德国老师防御机制:否认。

回民同学吃猪油馒头——否认防御机制,吃的是羊油馒头。

不知道不为过。

否认的四种方式:

(1)本

避免与自己的真实情感接触,称之为情感隔离。情感隔离是一种防御机制。

就事论事、遗忘,都是情感隔离的隔离。情感隔离是无处不在的。

情感隔离,正常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隔离时间过长,容易变傻、变麻木、无情无义。所以,既不能没有隔离,也不能完全隔离。过度(不足、过多)的情感隔离都是不好的。

个案:听了,悲伤的家庭悲惨故事,有些人在笑。这些人隔离了,笑的人太痛苦了。

老师的处理:“现在有强烈的情绪反差。有的人特别悲伤,有些人特别欢喜”。可以提问:“为什么笑了”,不用和对方说,笑的原因是情感隔离。如果对方没有反应,可以问别人:他们笑的时候,你是什么感觉?

笑嘻嘻讲自己的早年创伤,是隔离的表现。或者,听完伤心故事后,有的人反应是:我小时候很幸福,这也是情感隔离的表现。(从咨询的经验来看,这些人实际可能并不幸福)

精神病人说自己没有病时,是隔离。只有承认自己有病,才可以考虑出院。

不抽烟时骂抽烟的,抽烟的时候特别享受;当了教授就骂教授,是日常生活隔离的表现。

对情感隔离的态度:我们不能没有隔离,也不能全部隔离。

反馈1:抑郁症状病人完全隔离。治疗的目标是将抑郁治成焦虑。焦虑了才能感觉的自己的生活。

反馈2:从小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10岁失去奶奶,特别伤心。15岁失去爷爷没有伤心的感觉。如何解释?所有的眼泪到流到心理,没有表达,是情感隔离的表现。

反馈3:听了一个笑话,别人都笑,自己笑不出来,是隔离吗?具体分析:听不懂感觉没有意思,就不是隔离,当能听明白,能体会到其中的快乐不表达,就是隔离。

反馈4:抑郁症——即使自己体会到别人的感觉的时候,也会停留在自己的感受中。

一、“我是怎么样的一个人?”这是一条自我探索的路。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尤其是我们年轻的时候,都会想我是怎么样的一个人?这就是我们的自我探索。就像你所说的自己的这些特点,其实就表明自己是怎么样的。你说“不知怎么感知别人的情绪”, “不喜欢过于亲蜜的接触”,那么,每当你难受,不愉快时,得到过别人的关怀和理解吗?

如果我们小时候,当我们有脆弱情绪,需要帮助的时候,父母情感比较淡漠、没有温柔地回应我们,我们没有得到过理解和关爱,我们可能就慢慢把自己的感受压抑起来,渐渐地我们可能也不太会感知别人的情绪,很难与人交心。因为我们没有这样的经验。

二、认识情感隔离。

情感隔离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的。情感隔离,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情感隔离表现为觉察不到他人的情感。也被称之为缺乏共情能力。

把自己封闭起来。我们可能觉得太过亲密是不安全的,会让自己焦虑,所以为了有效缓解焦虑情绪,获得一种“置身事外”的解脱感。就不去感知别人的情绪,以一个局外人,旁观者的样子,让自己免受因为亲密而带来的伤害。

但隔离时间过长,容易变麻木。也不容易感知别人。所以,一般而言,既不能没有隔离,也不能完全隔离。

 三、如果想改变,可以大胆尝试。

隔离虽然让我们与每个人保持着恰当的距离,感觉很安全。同时,我们可能也隔离了美好的情感,抑制和剥夺了自己感受快乐和爱的能力。如果想改变,不妨试试以下的方法。梳理自己的过往经历。想想自己是否得到过别人的反馈,是否曾被理解,自己的感受如何?

就像自己在高兴时,如果有人与你一同高兴,这时,高兴会加倍。当自己难过时,如果被别人安慰,理解,这时,难过好像也不再那么难过了。可以尝试一点点打开自己的心,去感受。比如,你说自己会难受,不愉快,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情,多长时间之后,自己就不再那样难受了。可以设想一下别人如果遇到和你类似的事情,会不会也难受?

这样一点点练习,我们就能慢慢恢复我们感知他人情绪的能力。我们其实一直都有,就像几个月大的孩子,都能觉察到父母的情绪。我们只是把这部分感知能力压抑下来了。

四、慢慢感知自己,然后去与他人交往。

如果自己一个人还是觉得很难共情他人,不想继续这样,可以找心理咨询师陪你,咨询师能够为你提供示范的作用。

心理防御是将不愉快情绪的组成部分从意识觉察中驱逐出去的心智操作,是精神分析体系的核心概念之一。当人们对自身的防御机制和感受有了恰当的洞察,他们就能够更清晰地理解其非理性行为、症状以及态度的意义和根源。

1、投射

你将你自己的情感、冲动或者愿意归结在另外一个人身上,从而扭曲了你看待这个人的态度。生活中偏见的产生,部分原因来自人们将他们对自己身上存在的所不喜欢的特性投射在别人身上。

2、内射

通过使用自己的感受、知觉、记忆和整合,在你的脑海中建构了关于另外一个人的形象。也就是说你看到一个人,并记住了你所看到的、你所评价的,然后你对自己的感知和记忆进行了组织,形成了这样一个“心理表象”。如果你把内射作为为了避开对一些情感反应的防御,你就变成了跟你脑海中想象、臆想出来的形象一样的人。

3、幻觉

精神病性的人会看到或听到一些念头,这些念头不仅仅不真实,而且象征着那些他们在尝试不去思考的东西--愿意、意见、想象或是批评。而且他们还无法辩识出他们所看到或听到的其实只是他们自己的想法。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在现实检验、现实辨别、抽象化过程以及初级过程的包容度方面的自我功能是不起作用的。如果起作用的话,将会用“白日梦”或“错觉”等来描述所感、所知、思维、自责甚至记忆的内容。

4、投射性认同输入标题

通常被用于三种情况:

你在另外一个人身上看到太多的自己,以至于你对他或她产生了巨大的曲解;

透过行为或态度,使他人受到激发而产生一些你不喜欢在你自己身上出现的情感体验;

透过行为或态度,使他人受到激发而产生一些你不喜欢在你自己身上出现的情感体验以及表现得像那个曾经激发你讨厌的情感的人一样;

5、投射性指责

你对某件让人苦恼的事情负有责任,但你通过指责他人而不必让自己感到不负责任或疏忽。这种机制在家庭和工作中最为常见,而且它通常遭到被指责的人通过重申事实来驱散,并习惯性地补上一句“所以,不要老是说是我的问题”

6、否认

这是大脑具有的、不对现实情况进行注意的一种试,说人们在否认现实就是暗指如果不是因为开启了防御的话,他们将会看到现实。这里有一个重要的区分是,要区别那些有现实检验能力缺陷的人和那些能够看见和理解现实但拒绝这样做的人。否认又可以细分为四种:

本质否认:对现实的否认,即使有大量的证据证实其存在;

行动上的否认:通过行为象征性地表达出‘那个令人厌恶的事实并非真的’;

幻想中的否认:坚持错误的信念来回避去面对通常是令人感到恐惧的现实;

言语上的否认:利用一些特殊的字眼像魔法般的使你上信现实的虚假性。

7、失区别(自体-客体融合)

你变成了他人要你成为的那个样子以避免令你困扰的情绪出现。失去区别可以跟被动和与攻击者认同联合一起发挥作用。在这种联合的情况下,一个人会变得易于被狂热分子所摆布。

8、分裂

把一部分看成是完全地怀有敌意,而另一部分则完全地亲切又可爱。分裂者通常认为某个特定的人要么是只有爱要么是只有敌意,而看不到绝大多数人有可能同时具有可爱和可憎的品质。

9、泛灵论

把人的属性赋予非人类实体上,以此来防止人类的沉沦。几千年来许多宗教信仰都把生命特性赋予那些没有生命的物体和偶像身上。作为一种悲伤的防御方式,水晶球可以跟逝去的爱人“通话”。

10、去生命化

如果别人不把你看成是人,那么他们就不需要担心是否信任你。

11、反向形成

你将某件事转向了它的反面。常见的是你是如此的友好以至于你无法说出自己是生气、不开心的。在完美主义、吹毛求疵、小气的人身上都牵涉到反向形成。拥有这些个性的强迫性人群通常怀有无意识的反叛性冲动、与依赖有关的愿望以及苛刻的自我批评。相反,反向形成使他们分别表现得过度有礼和准时、工作狂一般,甚至过于冷静等。

12、撤消与仪式

撤销可以指你违背自己的良心以便把你从被自己道德驾驭的感觉中解脱出来。撤消也可以发生在强迫性仪式中,此时你象征性地做一些自己感到内疚的事情来对抗你的良知,而后又用另外一种象征性的行动惩罚自己来赎罪。有时候后面的这个行动会神奇地撤消前一种行为。

13、情感隔离

你从意识的觉察中移除了(不知道你自己在这样做)对情感的感觉(思维内容则还停留在意识中)。

14、外化

一种特殊形式的投射,即你把自己内心的一部分体验成你的“外界”,你可能认为某些人或者社会会批评你,而事实上是你自己感觉到自责。最常见的就是“你大概会认为我是一个糟糕透顶的人”“你也许会认为我说的不对”等等,然后再透露一部分自己的那些令人难堪的行为,这个时候最好的回应是“听起来似乎你预计我会是一个苛刻的人,可能是你感觉到了自责所以你也以为我会批评你”。

15、转向自身

有自杀倾向的人不喜欢自己对其他人感觉到暴烈的愤怒,取而代之的是他们把愤怒发泄在自己身上。

16、消极主义

拒绝合作,这样就可以不用与他人靠近。

17、分隔

阻止自己进行联结,因为把事物摆在一起象征着一些糟糕的事情,这种对整合的抑制有异于整合性缺陷,但看起来总是像那么一回事。

18、敌意的攻击

目标导向的失败感会引起敌意的攻击,这种敌对状态随后可以被用来避开不愉快的感受和想法。

19、置换

你对某人有一些看法,但是却把它体验到其他人身上了。

20、象征化

你赋予心理功能的某些方面以特殊的涵义。

21、凝缩

你毫无逻辑地把完全不同的想法、影象、客户表征联系在一起。

22、幻想形成白日梦

你在意识中想象一些事情,但是你知道这只是自己的幻想,这种幻想可能会满足一些愿望让你暂时性地减少一些痛苦或愧疚感。

23、搪塞

有意识地撒谎,这种很普遍的防御机制经常被心理咨询师低估。撒谎是那些重罪犯的特点,而且习惯上还伴随有投射性指责和合理化。

24、虚构

一种开始时准确的知觉后来在广泛的、不现实的、自大的、个人阐述、联想中变得迷失。它的发生与自我缺陷有关,更准确地说,虚构作为一种防御心理以不假思索地说谎来呈现,通常是为了缓解由于未参与或未经历过而引起的低自尊。

25、压抑

把一个情感(情感分为感受和想法两部分)的思维内容无意识化,而且你并不知道自己在压抑一些事情。反之,如果你刻意去忘记一些事情那么你是在压制它。在惊恐发作时,人们会感到紧张不安,会出汗。然后他们会感到“紧张”,这种焦虑的不愉快感受在意识中留下,而触发这些感受的想法却没有。

26、否定性纪觉

对发生在你面前的真实事件视而不见,因为它令人苦恼或它象征着一些令人苦恼的事。

27、力比多退化(性心理退化)

由于神经症,你无法忍受自己一直想到性和独立自强,而且它们还令你觉得内疚,所以取而代之的是表现出幼稚,并且避免自己变得性感或具有攻击性。

28、自我退行

对功能造成干扰:一种自发的自我功能或自我力量停止发挥作用,以至于你无法识别出自己感受到的某些不愉快感。

倒退回较早期的防御机制:你开始使用许多出现在儿童发展早期阶段的防御机制。

无能的防御活动:你的防御机制未能阻止可怕的想法,而这种失败通过用苦难惩罚你来减轻内疚感。

29、限时推行

你想着自己早年生命里的时光,以便逃避不停地想到当下的冲突。而且时不时地开始像自己在较早的发展阶段那样去思考、说话或行动。

30、形态学退行

你宁可去睡觉和做梦也不愿面对现实或承担后果。作为防御你将从意识转入到无意识中。

31、压制

你总是刻意地试着忘记:一个情绪里面的思维内容或者这种情绪的思维内容和感受。这是一种成熟的防御,因为它常常具有适应性。

32、与幻想认同

你开始按照你设想自己想要成为的人来行事。

33、与父母潜意识或意识中的愿望/期望认同

你做了那些你父母告诉你不要做的事,而不是去做他们告诉你应该做的事。随后他们在你的身上看到他们(有时避开了的)堕落的愿望并且暗自从你的品行不端中获得乐趣。当他们批评你的时候,你的内疚感得到了缓解,但你依旧任性下去。

34、与理想形象/客体认同

你模仿某个你认为非常棒的人来行事。(这个人确实很优秀也可能是你自己设想的全能型/全才型的一种投射)。

35、与攻击者认同

事前:你预感到某人的敌意后抢先表现出不友善的态度。

事后:你以虐待的方式对待一个人/动物,因为曾经有人这样虐待过你。这样可以保护自己免于感受到愤怒。

36、与受害者认同

你通过容许自己被伤害或通过使自己受到伤害来让自己表现得像另外一个人,你这样做是作为一种救赎的愿望或是为了竭力摆脱自己的愤怒或内疚。

37、与丧失的客体认同

你抓住你失去的所爱的人的一些东西,这样你就不会感受到悲痛。

38、与内射物认同

在潜伏期,在你形成了关于某人的影像后,你最终会使这一影像成为你超我的一部分。

39、对攻击者的诱惑

当某个人对你来说很吓人时,你以性或谄媚的方式来诱惑这个人,以证明你自己并不害怕。诱惑攻击者的人可能还使用了反向形成、判断力的抑制、逆恐或最小化。这些防御可以在一个人的择偶方面造成巨大的破坏。如女人相信通过表达对他的爱而能够改造一个男生。

40、升华

因为你有着骇人的幻想或毁灭性的幻想,你通过从事有益的活动来进行防御,这些活动在某些程度上象征性的代表了这个幻想。没有人会知道这个幻想,包括你自己在内,而你通常把它表现为一种健康的嗜好。

41、挑逗/挑衅

你表现出某种行为以使得别人对你做某些事情。如果他们伤害了你,说明你刺激了他们,使他们做了一些令你痛苦的事情,也许是为了惩罚你以减轻你自己的内疚感。这些人通过内心有个明确的动机。尤其是受虐狂,激起他们自己的痛苦也许是为了试图缓解自己的内疚感,他们有很多理由把痛苦强加在自己身上,包括:

为了控制自己所害怕的不愉快经历出现的危机;

通过拖延向自己证明,他们能够反复地忍受别人必须等候他们然后对他们感到恼火的那种痛苦处境;

为了使他们自己对受害者的狂怒的冲动不被意识察觉到;

以表征的形式无意识的重复先前的创伤以试图去具体化一些魔术般的想法,并使那些创伤出现不一样的结果;

为了激发那些指向他们自己的敌意或批评,而事实上是他们对别的人感觉到的敌意或批评;

无意识的想象自己是在消除一个可怕的对象的敌意;

为了紧紧的依附一个人以便感受到自己可以控制因失去那个人而引起的焦虑;

42、合理化

你制造了很多借口,如果你是强迫观念性的,除了合理化,还会有隔离、反向形成、撤消和理智化。

43、穷思竭虑

过度分析,努力的想解决问题,但实际上是在通过反复地检阅同样的一些想法来回避对其他想法和感受的觉察。实质上,你使自己的思绪像轮子一样快速运转。

44、逆恐行为

你越是害怕什么,就越会失去什么,以此来向自己证明你并不害怕。

45、理智化

你变得沉浸在一种不合逻辑的行为理论中,它帮助你不必去面对自己的感受。

46、社会化与疏远

你用你的社交能力来分散你的注意力。如果你感到抑郁你就让自己沉溺于频繁的社交活动中来缓解不愉快的感受。如果你有自尊方面的问题你就努力地使自己相信别人喜欢你。

47、自我功能的本能化

你给一种自我功能赋予了敌意的含义,以避免想到自己对驱力愿望产生的冲突感受。如果你把该功能变成某种有欲望的东西,那么你是在使用力比多,如果你把一种自我功能变成某种带有敌意的东西,那么你是在使用侵犯化。

48、自我功能的抑制

一旦你对一种自主的自我功能赋予了一个有敌意或欲望的象征性含义,这种自我功能就会跟你的超我发生冲突,并引起内疚、焦虑和抑郁的情绪。随后你的大脑可能就停止了这些本能化的自我功能以保护你远离这些感受。

49、理想化

你认为某人是最好的, 但事实上这并不正确。人们会理想化别人是因为:

自恋的投射,以减轻因缺陷而引起的羞愧感;

夸大自体的影像跟那些理想化的双亲影像的融合,以自视过高加上美化地曲解他人对自己的重要性来迷惑他人;

爱以避免体验到失望以及移情,把别人看成拥有自己不曾有过的理想化的人设;

50、贬低

你认为某人是卑劣的,但事实上他不是。你这么想是为了维护你的自尊。

51、幽默

你开始到处开玩笑,那么你就不必去想你是多么的心烦了;幽默并不总是防御机制,有时可能会输入一些不恰当的含义、夸张的言语、简明的隐喻、驱力相关的幻想、虐待性的象征、语法上的倒装以达到制造欢乐的目的。

而当幽默变成了一种兴奋、说话快、开玩笑或感受自己无敌的时候,这是为了缓解抑郁情绪、愤怒和羞愧感。

52、具体化

你停止使用抽象化思维,反过来寻找一些具体的、实质性因素作为问题的解释。

53、不认同

你试图让跟某些人相似。

54、团体形成

你让自己身边围绕着一群人, 这样你就不会为自己的情感亲密或欲望有所行动。

这是一种适应性的诱因,对于那些追求身份认同的人来说是适应不良人际的。

55、禁欲主义

避免跟人接触以便回避痛苦的丧失或批评。

56、同性客体选择

你的同性伙伴会减轻你那些跟异性关系相关的焦虑。

57、一种情感对另一种情感

你把注意力聚集在一种情感反应上面,以回避对另一种情感的体验。

58、高度抽象化

你荒谬地过度使用抽象原理。

59、缄默

你停止讲话以避免被看穿。这种操作可以使用一种特殊形式的压制,跟判断力结合起来有意识地进行使用。

60、绕舌

你说的太多了,但是并不详细或切题。尤其是那些表演型人格的人,他们的“健谈”保护他们远离了多种不同的焦虑。

61、回避

你远离某些情境是因为他们的象征性含义会激起你一些相互冲突的感受。这是一个次级防御,通过是在压抑、象征化、置换这些防御已经引起了一个症状之后才出现。

62、被动

你采取一种依从的或唯命是从的态度。如果是为了一个好的理由而有目的地这么做,那么你是在使用判断力来进行适应。但如果你在一些需要活力的情况下总是不自觉的默认同意,那你的被动就是一种适应不良的防御。

63、自大感/全能感

你相信自己比其他任何一个人对你价值的估计都要更有价值。因此你不必去面对自己的缺陷,因为那是一个多么令你苦恼的心理运作啊。

64、被动转主动

一种情况是“不等你开除我,我自己先提离职”,因为你担忧自己将会被牺牲,所以就先促使自己的牺牲,以便控制它发生的时机。

另一种是你无法忍受等待,因为你将等待跟被动和随之而来的牺牲的脆弱感联系在了一起,因为防御性的采取了行动,不论这是一个好决定与否,以此来缓解等待所产生的紧张和不安。

65、躯体化

你对自己的身体及其功能有着意识上的象征性恐惧,尽管缺乏医学上的检查证据。你把注意力都集中了自己身上,以此来回避抑郁、孤独、焦虑。

66、正常化

由于要你承认自己有情绪上的困扰会使你不安,于是你使自己相信你并没有什么东西真的不对劲,你只是在经历着一种每个人都会经历或遭遇的正常变动。

67、戏剧化

你在自己的行为或言谈中注入了额外的情绪以便缓解因未被注意而产生的内心冲突。

68、冲动化

这是撤消的一种特殊形式,防御性冲动化必须跟冲动控制不足区分开。

作为一种防御机制,一个人将依照驱力来行事以便减少紧张感或不愉快的情绪。

69、物质滥用

用一种调合物来镇压强烈的、不愉快的情感。

70、粘人

紧紧的抓住那些拒绝你的人,以便缓解因失去他们。当他们不在视线范围内时产生抑郁性情感。

71、哀怨

不停的抱怨是因为,你不想看到自己那些得不到回应的愿望中丢脸而幼稚的特性受到照顾和纵容。

72、假性独立

因为你让别人来照顾你或仰赖他们的建议方面感到尴尬,于是你就变成了独行侠,从而不必依赖任何人。

73、病理性利他主义

一种投射和与受害者认同之间的组合。帮助贫困者使你忽视自己的依附性,而它却被投射到了接受者身上。你代理性的享受被照顾的满足感,与此同时,你以剥夺来惩罚你自己,以便缓解因为你的贪婪而产生的内疚感。

正常的利他主义来源一种共情和分享的慷慨价值观的组合。病理性利他则是一种有害的和自我毁灭性的防御。

74、点煤气灯

你在其他人身上引发精神紊乱以便摆脱你自己的困扰感受。你使另外的人相信他是愚蠢或将要发疯的。

75、最小化

你意识到一个痛苦的现实但却有意地轻视这个实现。你可能会有点过于经常地说“没什么大不了的”。这可以说是一种特别难以被诠释为病态的防御机制。最小化通常被发现和批评性判断一起出现。

76、夸大

你在某件事情上渲染的太过头了,因此大多数情况下其他人不会觉得你能胜任。

77、普遍化

你把一个人看作是一个你不喜欢的群体的一部分,这样你就不必那么憎恨这个人。

78、现实重构

在否认了现实后,你改变自己对所发生的事情的印象。

79、移情

你无意识的将对既往情境和人际关系的记忆转移到另一个当下的人的影像上,接着你对当下的这个人以你曾经在过去使用过的防御为应对,以图处理好这个同样或相似的情境。这种防御能帮助你忘记过去发生的事情,与此同时,你试图通过替代的方式再次经历时,可以来征服那些不愉快的记忆。

80、解离

你不只是忘记了一个想法,你也没有意识到关于你自己的完整面貌,比如个性元素、驱动力、内疚反应和记忆等。

81、恐光症

你对光回避,以便逃避与其他事物相比,你那强烈而充满内疚感的窥视愿望。这种恐惧通常是广场恐惧症的典型特点。

82、冷淡

你对于参加到活动中没有任何特别的兴趣。冷淡的人未必是负面或懒惰的,他们显著的缺乏热情保护他们远离了因私人信息的暴露而引起的沮丧和焦虑。

83、恐吓他人(欺凌)

极其常见的是这种行为的目的是为了缓解恃强凌弱者因为失去爱而产生的负罪感和焦虑感。好斗的个性激起了敌意的反应,而这种反应又增加了他们的焦虑,并因此产生更多的攻击行为。

84、弥补不足

你对那些不像你一样有缺陷的人发展出了一种有偏见的憎恨,于是你排斥和想赶走他们。

85、心因性抽搐

你的身体突然抽动或颤动以释放张力,同时避免意识到情绪上的冲突。

86、内省

作为一种保护措施,你对自己进行观察。你开始利用你的观察自我来管理情绪。

87、有保留的同意

你表达了部分的同意,作为一种回避你的反抗性愤怒的方式。

88、自我弱点的本能化

由于在情感耐受性方面的弱点,你太容易被情绪所征服。然而,你对这个自我弱点感到非常难堪,以至于你防御性的认为这并不是软弱。

89、不真实

你伪造事实,大概是习惯性的。这给你营造一种跟他人联结的感受,而同一时间你背地里保持着情感上的距离。

90、超合理性

你使用现实检验和次级过程来回避情感。

91、含糊

你只是婉转地提到你所想的,所以没有人可以真正的说出那些仍处于隐藏状态的细节。

92、超唯美主义

你一心一意的想着美和真理,因而回避了令人不愉快愉快的现实,比如你自己的攻击行为或令人反感的性格。

93、肤浅

你毫不犹豫地说着话,但是你并没想要表达那么多。

94、躯体暴力

通过抵消一个人对你造成的影响,你作废了这个客体,因为他让你感到不舒服。

95、与受伤客体认同

你肯定自己是受伤了的,并且以那样的状态在工作,但是那并不能事实,这个不真实的信念在保护着你。

96、形式上的退行

你停止用逻辑的、时间导向上的思维,取而代之地以象征性的、精简的方式来思考。从次级过程变换到初级过程来保护你免受痛苦。

97、超警觉

你总是随时留意着,即使是在完全没有必要的时候。这种防御机制保护你远离那些充满焦虑、担心会被他人攻击。

98、时间置换到未来

你一直想象着只有或者有朝一日某些东西将会是如何如何的美好。这些幻想能避免你对无法实现的东西感到悲伤和避免你在自己当前的生活中体验到的愉悦感。

99、疲劳

你感到疲惫,但是你对此没有符合逻辑的原因。疲劳保护你以免你知道自己身上一种龌龊的事情。把疲劳当作一种防御操作经常见于那些需要他人来照顾自己的愿望感到愧疚的人。疲劳迫使他这么做了,但是那些疲劳的人自己却没有觉察到。

100、率直

你表面上显得耿直和蔼可亲,但是你对真相的强烈爱好庇护着你。率直可成为引起别人反感的言语上的一部分,会在某些冲突的情境下被触发。这种率直得令人非常讨厌的人会为别人的过失而过度指责别人。有可能别人真的做错事了,但率直的人通常会表现的特别夸张/夸大,为的是使其他的情感始终都被包裹着。

101、将自我批判转向客体

你感到内疚和自责,但是你相反地去批评其他的人。

《我们的内在防御》|越读会越清醒,了解自己的防御机制很重要

   

我们身体里有一种内在防御机制存在的,它一直存在着,只是有时候我们不曾在意。所以读了《我们的内在防御》这本书,我们要了解属于自己的内在防御模式,了解并接受自己之后,从容对待各种情绪,并不断完善属于自己的“社会自我”。老师在书中指出了关键问题之所在,她说:很多原始的防御方式往往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战斗模式,会严重损害自己的心理能量。我觉得我自己有时候的情绪冲动,真的对自己造成很大的伤害,甚至也影响到家人。也许情绪出去了,我的防御作用起到效果了,但是这种无形中的损失从未真正评估。我认真学习和思考之后,知道自己的心理防御体系是不健全的,甚至是有很大问题的。接下来的要做的是,从内心到行动,转换自己的观念,转变思维模式和行为导向,认真对待一下自己的内在体系。

生活中其实有很多“投射”。任丽老师说,“实际上,我们每个所看到的外部世界都是我们内部世界的投影”。想起以前的流行语“我思故我在”,因为内部的体系认定,就会投射到外部行为上,这种导向作用,其实很大。

将不愉快的体验或经验隔离出去——这是防御的要义之所在。我常常有一些不好的记忆点或者不好的行为,自己每每想起的时候,脑海中跳出的第一个词是“我想死”,其实是很难去再次面对的东西。我现在想一想,觉得我脑中跳出来的“我想死”这个词,其实是有正面能量的。因为我的思绪会立即刹车,不再沉浸在那些不好的体验之中,有种快速抽离出来的感觉。虽然这种抽离是不撤底的,我仍然会受到困绕,但已经起取了有效的防御作用了。我心里会跳出另一声音说: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接受这样的自己吧,我本就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如果我真的克服不了,那就算了吧。该失去的总会失去,该留住的总会留住,任其自然发展吧。

如果把这些思绪投射到“退行”或者“情感隔离”的机制中,是值得好好探讨和发展的。我喜欢《我们的内在防御》中讲到的“成熟的防御机制”,虽然我仍然不免焦虑,也经常有逃离的欲望,但是在不会失控的前提下,慢慢调整自己,终归是有希望的。所以对于不成熟的防御机制要采取发展、深入思考学习的调节模式,而对于成熟的防御机制,则要学会驾驭,管控好自己的情感和内心欲望,慢慢回归平和、平常的正常人生活心态。

读完《我们的内在防御》,提升了认知,对于身心体系中的防御机制及自己的问题点,可以通过提升认知来进一步调节和发展。我觉得这本书是很好的工具书,虽然不是直接来解决心理问题和情感矛盾的,但是作者提出的内在防御机制,真的是一个很好的概念,我觉得有了它,我们会变得更加清醒,这已经是非常难得的了。

举例说明自我防御机制

1、自恋心理防御机制(一级防御机制):包括否定、歪曲、外射,它是一个人在婴儿早期常常使用的心理机制。早期婴儿的心理状态,属于自恋的,即只照顾自己,只爱恋自己,不会关心他人,加之婴儿的 “自我界限”尚未形成,常轻易地否定、抹杀或歪曲事实,所以这些心理机制即为自恋心理机制。一名成年人还运用“自恋机制”来进行自我心理防御,是很危险的。

2、不成熟心理防御机制(二级防御机制):此类机制出现于青春期,成年人中出现也是属于正常的。包括内向投射、退化、幻想等。

3、神经性心理防御机制(三级防御机制):这是儿童的“自我”机制进一步成熟,在儿童能逐渐分辨什么是自己的冲动、欲望,什么是实现的要求与规范之后,在处理内心挣扎时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机制。4、成熟心理防御机制(四级防御机制):是指“自我”发展成熟之后才能表现的防御机制。其防御的方法不但比较有效,而且可以解除或处理现实的困难、满足自我的欲望与本能,也能为一般社会文化所接受。这种成熟的防御机制包括压抑、升华、补偿、幽默等。

举例说明什么自我防御机制,有那些自我防御机制

按照心理成熟度分类:

自恋心理防御机制(一级防御机制):包括否定、歪曲、外射,它是一个人在婴儿早期常常使用的心理机制。早期婴儿的心理状态,属于自恋的,即只照顾自己,只爱恋自己,不会关心他人,加之婴儿的 “自我界限”尚未形成,常轻易地否定、抹杀或歪曲事实,所以这些心理机制即为自恋心理机制。一名成年人还运用“自恋机制”来进行自我心理防御,是很危险的。

不成熟心理防御机制(二级防御机制):此类机制出现于青春期,成年人中出现也是属于正常的。包括内向投射、退化、幻想等。

神经性心理防御机制(三级防御机制):这是儿童的“自我”机制进一步成熟,在儿童能逐渐分辨什么是自己的冲动、欲望,什么是实现的要求与规范之后,在处理内心挣扎时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机制。

成熟心理防御机制(四级防御机制):是指“自我”发展成熟之后才能表现的防御机制。其防御的方法不但比较有效,而且可以解除或处理现实的困难、满足自我的欲望与本能,也能为一般社会文化所接受。这种成熟的防御机制包括压抑、升华、补偿、幽默等。

按行为性质分类:

1 逃避性防御机制:压抑(压制suppression/潜抑repression),否认(denial),退行(Regression/Regressive Emotionality)。

2 自骗性防御机制:反向形成(reaction formation),合理化(rationalization),仪式与抵消(ritual and undoing),隔离(isolation),理想化(idealization),分裂(dissociation),歪曲(distortion)。

3 攻击性防御机制:转移(displacement),投射(projection)。

4 代偿性防御机制:幻想(fantasy),补偿(pensation)。

5 建设性防御机制:认同(identification),升华(sublimation),幽默(Humor)。

6 其它防御机制:情感隔离(Isolation of affect),理智化(Intellectualization),固著(Fixed),利他(Altrui )。

人类使用心理防御机制时,有时是有意的,有时是无意的。这些心理防御机制有些符合社会道德标准,有些则不;对生活的影响各不相同,有正有负。下面根据性质分类对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做简要介绍:

一、逃避性防御机制:

包括

(1)压抑(压制Suppression/潜抑Repression)

(2)否定/否认/拒绝(承认或接受)(Denial)

(3)退行/退回/倒退/退化情感(Regression/Regressive Emotionality)

这是一种消极性的防卫,以逃避性和消极性的方法去减轻自己在挫折或冲突时感受的痛苦。这就像鸵鸟把头埋在沙堆里,当作看不见一样。

(1)压抑(压制Suppression/潜抑Repression)

“俄狄浦斯情结”、“偷窥冲动”是比较原始的压抑,在潜意识层很活跃;

中国文化中的“忍”、“隐忍”是一种压制,形成忍的习惯可能会成为无意识的自动机制,忍无可忍时,就超出了自我的控制,不能忍而强忍,对心身有害;

中国成语中“触景生情”有时是因为压抑物被唤醒;

“口误、笔误”也是压制内容不小心冲破了自我的控制;

“生命无常”、“每个人都会死”这样显见的事实也常常被人遗忘或抑制起来,这样可以避免焦虑;

梦是很重要的释放压抑的方式,以减少自我的压力,所以,如果做了很荒诞、很不道德的梦,不必自责,不必焦虑,应该是一件很值得庆幸的事,因为你的压抑在梦中得到了释放。

选择性或目的性遗忘常表现在失去记忆,例如,有一些曾遭受极度悲伤或目赌惊恐事件的人,会把那次经历忘得一干二净,无法再回想起来。比如战场上的士兵、从火里逃生的人、失恋的人……在事件过后,以失去记忆来免去面对的痛苦与悲伤。

案例一位中年妇女的独生女于十八岁时死于车祸,事情发生在十月份。当时她非常痛苦,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她把这不堪忍受的情绪抑制、存放到潜意识中去,“遗忘”了。可以说感情留在意识之中,而认知却被忽视了。这些潜意识中的记忆不知不觉地影响她的情绪,果然她每年十月份均会出现自发抑郁情绪,自己不知道为什么,药物治疗也无效。

案例春娇与男人志明交往了三年,订婚的前夕,忽然志明变心了,母亲知道春娇十分爱志明,担心她想不开,就好言安慰她,哪知春娇说:“志明是谁?你能不能告诉我到底发生什么事情?我和他是什么关系?为什么我一点也想不起来?”

自我防御机制( )

D

举例说明 何谓心理防御机制

最简单的,比如退行,就是虽然已经是成年人了,但是在碰到某些让自己头疼的事情时候,会选择儿童的应对方式,比如撒娇啊什么的。

什么是自我防御机制?

自我防御机制是自我面对有可能的威胁和伤害时一系列的反应机制。包括:否认、压抑、合理化、移置、投射、反向形成、过度代偿、抵消、升华、幽默和认同的11种形式。

合理化属于自我防御机制?

lz要把“合理”和“合理化”折两个概念分清楚,虽然都可以说是使用一定理由使自己接受某种事实,但是他们的出发点以及物件上都是有一定区别的:

陈述某事物是合理的,这句话态度上本身就是中性的,而陈述某件事物被某人合理化,暗含的意思是说,一件事物发生了,被咨商者使用了类似于自我欺骗的手段用不合理的理由将这件事情对自己的影响减小。

如果还是不理解或者混淆的话,应对照英文版理解概念(不过原书更加难懂的说,就是一个字,乱,该死的犹太人)。

上一段字本身就是一个例子,我觉得英文版难懂这是一个原发性的事件,合理的归因应该是我的英文还不足以理解或是我英文的阅读能力有限,但是我显然不能接受这个现实,而书又确实看不懂,所以我把它合理化,所使用的理由就是:该死弗洛伊德写的东西乱七八糟,他女儿继承了他乱七八糟的写作风格。

如果这还没懂的话,那你的思维方式就不太适合学习心理学,虽然关于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数理或数量分析不需要语言和感性的领悟力,但是咨商和治疗方面对这方面的要求还是很高的我觉得。

同样是初学者,相互鼓励,共同进步。。

请问自我防御机制分为哪几种,请具体说明?

焦虑与自我的防御机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道德焦虑产生与“超我”的影响,即当个体的思维,感觉或行为违反了自己最初的价值或道德标准。当个体做错事(甚至只是认为做错事时)超我会制造出内疚,羞愧以及自卑感。道德焦虑是对来自自己良心的惩罚的恐惧。(焦虑在人类进化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有强大“自我”的人能够有效应付各种有威胁的环境状况,对本能冲动能够控制并能够提供有益的释放,并对所知的价值和标准进行考虑。对于这样的人,焦虑起一种有用的讯号作用,它表示某中需求 ---环境的本能的,道德的---存在而且要求注意。于是作出行动,焦虑在达到高水平之前被降低。

然而对于多数人来说,这一过程并不总是这样顺利工作的。多数人至少需要暂时的防御来抵挡焦虑以解决困难的经历。我们并不总是能够很理智的对待自己,不能以现实的方式对待生活。当我们采取不现实的方法来对待环境,冲动或良心时,就是在运用防御机制。

根据精神分析理论,自我应用防御机制来保护个体不受焦虑侵袭,对防御机制的运用表明自我的减弱---这一状态可能是轻微的,暂时的,也可能是严重的,持续的。防御机制是对实际状况的歪曲,而且是无意识进行的,如果长期运用,个体的功能会严重受到影响;当情况恶化时需要建立更极端的防御,因为逃避了真实的应对。总之,运用一些防御机制是常见的,如果他们成为对不愉快的内部或外部的典型反映,则可能会伤害有效的功能

常常提到的防御机制有:压抑,反向形成,取消,投射,合理化,否认,认同,转移,固结,回归。

压抑是最基本的防御机制,自我将它不能接受的东西排除出意识之外。不愉快或不合要求的冲动,思想,情感,或记忆,被留或投入无意识之中,因为他们可能会引起焦虑。

自我必须运用能量阻止这些材料进入意识水平。

反向形成指在意识中可能引起焦虑的冲动,思想或情感转变为相反的东西。恨转变为爱,怨恨转变为热情,性要求转换为“纯洁”的关心,等等。但是,最初的冲动,思想,情感,并未失去,它只是一相反的表达在意识中隐藏起来。反向形成可以通过相反情感的表达强度察觉出来。例如,防御的个体对他人表现出比一般情况过多的爱,热情和关心,使得接受者感到不安和有落入圈套的感觉。

取消是自我重新构件以前的行动使它产生叫少焦虑的努力,如果一个行为或起后果不能被接受,软弱的自我会以幻想它消失和使情况安定来取消这一行动,因而让这一行动不轨造成过多的不快。在取消过程中事实回受到严重的扭曲,当事人在意识水平上也许真的相信他从未以不可接受的方式作过什么事。

投射指把自己的无法接受的特点给以别人来消除自己的这一特点的努力。好象一个人在说“这不是我的情感,思维或冲动,因为这些都是他们的!”进行投射的人会认为其他无辜的人恨他,希望他受到伤害,想要利用他,认为别人是罪恶的,敌意的,等等,而实际上正是他有着这些情感或思想。

合理化指对不合理的,不能接受的行为给以合理解释,让非理智的东西对自己或他人显得理智。如果个体作出了以后感到后悔的冲动的事情,他可能不接受自己作出了冲动的行为这一解释,于是对这一行为找出“好的理由”。合理化还用以解释奋斗目标的失败,

例如说“我没有认真去做”,或在做事前做事后装成很随便的样子,这是个体免遭由于未成功和丧失自尊产生的焦虑。

否认指自我不能直接处理目前的环境中的威胁现实,因而不承认这一情况的真实性。

环境中的某些情况太不愉快让人无法面对;否认这一现实的存在可以消除焦虑,至少暂时地消除。伴随否认得的还有可能对现实的幻想。例如,某人会否认他爱的人死去的这一事实,用储存去世的人的物品或把屋子保留成去世人生前是的样子来使幻想存在。在另外的情况中,已婚夫妇可能回无意识的排斥婚姻不和的迹象,仍然表现出关系很好很幸福的样子。

认同是对他人特点的接受。它可以达到消除对更强大的人恐惧的目的。如果是为了这个目的它可以被成为认同侵犯者。例如,为了消除俄狄普斯情结产生的 恐惧,男孩通常会认同父亲。还有“丢失物体认同”,这是企图重新得到或恢复失去喜爱的物体或人。

著也许就是小女孩对她所排斥的母亲人体能够以解决伊莱莎情结的基础。有些人还会表现出离开或死去亲人或自己渴望的人的特点,无意识地企图在自己身上使亲人爱人重新出现或得到。与其他防御机制一样,认同可以是个体消除威胁和不安,不用直接面对它们。

转移是把本能能量放入最直接最满意的替代出口的活动中,因为最直接最满意的出口可能不存在或可能被禁止的。通常我们都是不能直接释放最基本的性和攻能量的。然而,如果不给以出口,会出现无法忍受的挫折感。转移可以将最直接的满足形式转换成某种替代的满足形式。个体对自己最渴望或最恨的人不能占有或攻击通常会将注意力转移到某一可以替代的人身上,或用其他方式来使用这一能量。如果转移的结果是做出了让社会接受的,有益的活动,就称为升华。弗洛伊德认为文明的进展来源与升华,在升华中原始的,本能驱力被导向建设性的,创造性的活动中。

固结和回归是有关联的防御机制。在心理性发展中,个体可能会或多或少地固结在不同的阶段上。过多的挫折(也许因为过少的满足)或对发展下一步骤过多的焦虑(也许因为过于受宠)回导致儿童的自我按兵不动来保护自己,导致个性发展的障碍。以后,当遇到某种不愉快的体验时,个体很可能不会有效地处理;作为对不适情境的防御,个体将回归,即回到有前一发展阶段特点的行为上,由于固结,对不断增长的复杂性和挫折的足够的处理方式得不到发展;当个体面对困难的现实时,倾向与回到他所知道的唯一应对方式R桓龃竽泻⒃诿娑岳亚榫笆笨赡芑夭欢纤笔种富虿卦诼杪枞棺雍竺妗R晃荒暱岬男履

当见到婚姻不和的第一个迹象时就会跑回父母家中寻求安全。一位开始一个新的,困难的工作的男人也许会生病,要求呆在家中受到妻子的照顾,回归的一个较轻微的情况(与口唇阶段的固结有关)是处于压力下时咬指甲。

多数防御机制对人类活动有消极影响。我们必须学会接受自己和他人的弱点和局限性。我们应该积极的面对生活中的“问题”,建立强大的“自我”。

自我防御机制有什么共同点

自我防御机制由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指人们在面对挫折和焦虑时启动的自我保护机制,它主要通过对现实的歪曲来维持心理平衡。

自我防御机制主要有两个特点:

一是在无意识水平进行的,因为具有自欺性质,是一种潜意识层的自卫;

二是自我防御机制往往具有伪装或者歪曲事实的特点,其作用在于保护自我,不至于由焦虑而导致疾病的产生,在防治心理疾病中有积极的作用,但没有道德上的欺骗含义。

型别

1、自恋心理防御机制(一级防御机制):包括否定、歪曲、外射,它是一个人在婴儿早期常常使用的心理机制。早期婴儿的心理状态,属于自恋的,即只照顾自己,只爱恋自己,不会关心他人,加之婴儿的 “自我界限”尚未形成,常轻易地否定、抹杀或歪曲事实,所以这些心理机制即为自恋心理机制。一名成年人还运用“自恋机制”来进行自我心理防御,是很危险的。2、不成熟心理防御机制(二级防御机制):此类机制出现于青春期,成年人中出现也是属于正常的。包括内向投射、退化、幻想等。3、神经性心理防御机制(三级防御机制):这是儿童的“自我”机制进一步成熟,在儿童能逐渐分辨什么是自己的冲动、欲望,什么是实现的要求与规范之后,在处理内心挣扎时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机制。4、成熟心理防御机制(四级防御机制):是指“自我”发展成熟之后才能表现的防御机制。其防御的方法不但比较有效,而且可以解除或处理现实的困难、满足自我的欲望与本能,也能为一般社会文化所接受。这种成熟的防御机制包括压抑、升华、补偿、幽默等。

医学心理学 什么叫自我防御机制

自我防御机制这一概念由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指人们在面对挫折和焦虑时启动的自我保护机制,它主要通过对现实的歪曲来维持心理平衡。

自我防御机制的人会有什么表现

遇到不愿接受的事实或者不愿承受的压力时,潜意识为了保护思维不致崩溃,而编造出虚假的事实欺骗自己。 表现,女人听到丈夫孩子死了,最常见的,哭着说这不是真的。人受到重大挫折以后,产生的人格分裂,等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64215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6
下一篇2023-07-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