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春 韩愈 译文全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Ƅ

晚春 韩愈 译文全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Ƅ,第1张

《晚春二首·其一》韩愈 古诗翻译及注释

翻译

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纷纷争奇斗艳。就连那没有美丽颜色的杨花和榆钱也不甘寂寞,随风起舞,化作漫天飞雪。

注释

不久归:将结束。

杨花:指柳絮

榆荚:亦称榆钱。榆未生叶时,先在枝间生荚,荚小,形如钱,荚花呈白色,随风飘落。

才思:才华和能力。

解(jie):知道。

《晚春二首·其一》韩愈 古诗鉴赏

  这里,似乎只是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了晚春的繁丽景色,其实,它还寄寓着人们应该乘时而进,抓紧时机去创造有价值的东西这一层意思。

但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榆荚杨花虽缺乏草木的“才思”,但不因此藏拙,而为晚春增添一景,虽然不美,但尽了努力,这种精神是值得赞扬了。

是对农村生活的喜爱之情。晚春田园杂兴生动地描述了清明踏青的场景,写出了清明时节乡野的绮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爱之情。晚春田园杂兴作者是范成大,平江府吴县人,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中兴四大诗人之一。

诗人通过“草木”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的其实是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面对晚春景象,诗人一反常见的惜春伤感之情,变被动感受为主观参与,情绪乐观向上,很有新意。你看,“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门弄斧”之讥,为“晚春”添色。这就给人以启示:一个人“无才思”并不可怕,要紧的是珍惜光阴,不失时机,“春光”是不负“杨花榆荚”这样的有心人的。

《晚春江晴寄友人》是唐代诗人韩琮的作品。此诗以写景为主,而情隐景中,驱遣景物形象,传达了怀乡、思友的感情。全诗四句,前三句重笔状景,畅快明丽,景中之情悠然轻远;最后一句收笔言情,情中之景则更富有色彩,情景交融,自然和谐。

晚春江晴寄友人

作者:韩琮

晚日低霞绮,晴山远画眉。

春青河畔草,不是望乡时。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五百六十五。下面是安徽大学文学院术研究带头人、安徽大学古籍整理汉语言文字研究所顾问马君骅对此诗的赏析。

这首小诗主要写景,而情隐景中,驱遣景物形象,传达了怀乡、思友的感情。在暮春三月的晴江之上,诗人仰视,有落日与绮霞;遥望,有远山如眉黛;俯察,有青青的芳草。这些物态,高低远近,错落有致。情,就从中生发出来。

首句炼在“低”字。在生活中可观察到,日低时才见晚霞,日愈落下,霞的位置亦愈低,就是“落霞”。一个“低”字写出此刻晚日沉沉,含山欲坠;落霞经晚日的金光从下面映射,更显得色彩斑斓,极为绮丽。晚日与绮霞,两者相互映衬,相得益彰。

次句“远”字传神。青山一抹,宛如美人画眉的翠黛。这一美景,全从“远”字得来。近处看山,便非这种色调。

第三句“青”字最见匠心。这里“春”下单着一个“青”字,别有韵味。这个“青”与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同一杼轴。王安石的“绿”,由“过、到、入、满”等经几次涂改方始得来,足见锤炼功力。韩琮在此炼得“青”字,早于王安石几百年,应该说是“先得我心”。正是这个“青”字使全句飞动起来,春风唤醒了沉睡的河畔,吹“青”了芳草,绿油油,嫩茸茸,青毡似地沿着河畔伸展开去。这一盎然春意,多靠“青”字给人们带来信息。

全诗着力点最终落在末句“望”字上。“望”字承前启后,肩负着双重任务。前三句的景是在诗人一望中摄取的。由望景联想到望乡,望乡自不免怀旧,所以诗题不仅标出“晚春江晴”,而且缀以“寄友人”。然而诗人为什么不说“正是望乡时”,偏说“不是望乡时”?望景怀乡,望景怀人,本是常情,但诗人故意不直陈,而以反意出之。正如辛弃疾在《丑奴儿》下片中所说的:“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词不言愁而愁益深,此诗不言望乡而望乡之情弥切矣。

全诗四句,有景有情,前三句重笔状景,景是明丽的,景中的情是轻松的。末一句收笔言情,情是惆怅的,情中的景则是迷惘的。诗中除晚日、远山都与乡情相关外,见春草而动乡情更多见于骚客吟咏,如《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等都是。韩琮此诗从“晚日”、“远山”写到“春草”,导入“望乡”,情与景协调一致,显得很自然。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斯言可于这首小诗中得到默契。

晚春江晴寄友人

韩琮

晚日低霞绮,晴山远画眉

春青河畔草,不是望乡时

这首小诗(五言绝句)主要写景,而情隐景中,驱遣景物形象,传达了怀乡、思友的感情在暮春三月的晴江之上,诗人仰视,有落日与绮霞;遥望,有远山如眉黛;俯察,有青青的芳草这些物态,高低远近,错落有致韩琮此诗从“晚日”、“远山”写到“春草”,导入“望乡”,情与景协调一致,显得很自然

这首诗在写景上的主要特点是 :以写景为主、情景交融

表达了诗人:怀乡、思友的思想感情

《晚春》全诗表达了诗人惜春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蕴含应抓住时机,乘时而进,创造美好未来之意。这是一首写暮春景物的七绝。此诗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春天描叙的美丽且令人向往。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这两句诗词就用得不错,“知”和“归”“斗”用了拟人的手法、

《晚春》是韩诗颇富奇趣的小品,历来选本少有漏选它的。然而,对诗意的理解却是诸说不一。

题一作「游城南晚春」,可知诗中所描写的乃郊游即目所见。乍看来,只是一幅百卉千花争奇斗妍的「群芳谱」:春将归去,似乎所有草本与木本植物(「草树」)都探得了这个消息而想要留住她,各自使出浑身招数,吐艳争芳,一刹时万紫千红,繁花似锦。可笑那本来乏色少香的柳絮、榆荚也不甘寂寞,来凑热闹,因风起舞,化作雪飞(言「杨花榆荚」偏义于「杨花」)。仅此寥寥数笔,就给读者以满眼风光的印象。

再进一步不难发现,此诗生动的效果与拟人化的手法大有关系。「草树」本属无情物,竟然能「知」能「解」还能「斗」,尤其是彼此竟有「才思」高下之分,着想之奇是前此诗中罕见的。最奇的还在于「无才思」三字造成末二句费人咀嚼,若可解若不可解,引起见仁见智之说。有人认为那是劝人珍惜光阴,抓紧勤学,以免如「杨花榆荚」白首无成;有的从中看到谐趣,以为是故意嘲弄「杨花榆荚」没有红紫美艳的花,一如人之无才华,写不出有文采的篇章;还有人干脆存疑:「玩三四两句,诗人似有所讽,但不知究何所指。」(刘永济《唐代绝句精华》)姑不论诸说各得诗意几分,仅就其解会之歧异,就可看出此诗确乎奇之又奇。

清人朱彝尊说:「此意作何解?然情景只是如此。」此言虽未破的,却不乏见地。作者写诗的灵感是由晚春风光直接触发的,因而「情景只是如此」。不过,他不仅看到这「情景」之美,而且若有所悟,方才做入「无才思」的奇语,当有所寄寓。

「杨花榆荚」,固少色泽香味,比「百般红紫」大为逊色。笑它「惟解漫天作雪飞」,确带几分揶揄的意味。然而,若就此从这幅晚春图中抹去这星星点点的白色,你不觉得小有缺憾么?即使作为「红紫」的陪衬,那「雪」点也似是不可少的。再说,谢道韫咏雪以「柳絮因风」,自古称美;作者亦有句云:「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春雪》)雪如杨花很美,杨花如雪又何尝不美?更何况这如雪的杨花,乃是晚春具有特征性景物之一,没有它,也就失却晚春之所以为晚春了。可见诗人拈出「杨花榆荚」未必只是揶揄,其中应有怜惜之意的。尤当看到,「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门弄斧」之讥,避短用长,争鸣争放,为「晚春」添色。正是「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红楼梦》黛玉葬花词),这勇气岂不可爱?

如果说诗有寓意,就应当是其中所含的一种生活哲理。从韩愈生平为人来说,他既是「文起八代之衰」的宗师,又是力矫元和轻熟诗风的奇险诗派的开派人物,颇具胆力。他能欣赏「杨花榆荚」的勇气不为无因。他除了自己在群芳斗艳的元和诗坛独树一帜外,还极力称扬当时不为人重视的孟郊、贾岛,这二人的奇僻瘦硬的诗风也是当时诗坛的别调,不也属于「杨花榆荚」之列?由此可见,韩愈对他所创造的「杨花榆荚」形象,未必不带同情,未必是一味挖苦。甚而可以说,诗人是以此鼓励「无才思」者敢于创造。前文所引述的两种对此诗寄意的解会,虽各有见地,于此点却均有忽略。殊不知诗人对「杨花榆荚」是爱而知其丑,所以嘲戏半假半真、亦庄亦谐。他并非存心托讽,而是观杨花飞舞而忽有所触,随寄一点幽默的情趣。诗的妙处也在这里。

你自己慢慢看,找找答案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26761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2
下一篇2023-08-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