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春 韩愈 译文全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晚春 韩愈 译文全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第1张

-

韩愈

-

晚春

作者:韩愈

题目:晚春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晚春景物的诗。这时,百花盛开,万紫千红,它们像是知道春天不久就要归去,所以特别珍惜这美好的时光,各逞姿色,争芳斗艳,尽情舒展生命的机能。而那些全无才思的杨花榆荚,在春风中纷纷飘落,只晓得如雪花那样,毫无目的地漫天飞舞。这里,似乎只是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了晚春的繁丽景色,其实,它还寄寓着人们应该乘时而进,抓紧时机去创造有价值的东西这一层意思。但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榆荚杨花虽缺乏草木的“才思”,但不因此藏拙,而为晚春增添一景,虽然不美,但尽了努力,这种精神是值得赞扬了。

《晚春》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诗作。这是一首写暮春景物的七绝。此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描写花草树木得知春天不久就要归去,于是各逞姿色,争芳斗艳,欲将春天留住,就连那本来没有任何姿色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好像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全诗表达了诗人惜春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蕴含应抓住时机,乘时而进,创造美好未来之意。

诗人通过“草木”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的其实是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面对晚春景象,诗人一反常见的惜春伤感之情,变被动感受为主观参与,情绪乐观向上,很有新意。你看,“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门弄斧”之讥,为“晚春”添色。这就给人以启示:一个人“无才思”并不可怕,要紧的是珍惜光阴,不失时机,“春光”是不负“杨花榆荚”这样的有心人的。

1、草树、杨花、榆荚 用拟人的手法写效果是形象生动活泼,意趣盎然

2、表达了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同时寄寓着一定的哲思,即人们应该乘时而进,抓紧时机去创造有价值的东西

《晚春》是韩诗颇富奇趣的小品,历来选本少有漏选它的。然而,对诗意的理解却是诸说不一。

题一作「游城南晚春」,可知诗中所描写的乃郊游即目所见。乍看来,只是一幅百卉千花争奇斗妍的「群芳谱」:春将归去,似乎所有草本与木本植物(「草树」)都探得了这个消息而想要留住她,各自使出浑身招数,吐艳争芳,一刹时万紫千红,繁花似锦。可笑那本来乏色少香的柳絮、榆荚也不甘寂寞,来凑热闹,因风起舞,化作雪飞(言「杨花榆荚」偏义于「杨花」)。仅此寥寥数笔,就给读者以满眼风光的印象。

再进一步不难发现,此诗生动的效果与拟人化的手法大有关系。「草树」本属无情物,竟然能「知」能「解」还能「斗」,尤其是彼此竟有「才思」高下之分,着想之奇是前此诗中罕见的。最奇的还在于「无才思」三字造成末二句费人咀嚼,若可解若不可解,引起见仁见智之说。有人认为那是劝人珍惜光阴,抓紧勤学,以免如「杨花榆荚」白首无成;有的从中看到谐趣,以为是故意嘲弄「杨花榆荚」没有红紫美艳的花,一如人之无才华,写不出有文采的篇章;还有人干脆存疑:「玩三四两句,诗人似有所讽,但不知究何所指。」(刘永济《唐代绝句精华》)姑不论诸说各得诗意几分,仅就其解会之歧异,就可看出此诗确乎奇之又奇。

清人朱彝尊说:「此意作何解?然情景只是如此。」此言虽未破的,却不乏见地。作者写诗的灵感是由晚春风光直接触发的,因而「情景只是如此」。不过,他不仅看到这「情景」之美,而且若有所悟,方才做入「无才思」的奇语,当有所寄寓。

「杨花榆荚」,固少色泽香味,比「百般红紫」大为逊色。笑它「惟解漫天作雪飞」,确带几分揶揄的意味。然而,若就此从这幅晚春图中抹去这星星点点的白色,你不觉得小有缺憾么?即使作为「红紫」的陪衬,那「雪」点也似是不可少的。再说,谢道韫咏雪以「柳絮因风」,自古称美;作者亦有句云:「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春雪》)雪如杨花很美,杨花如雪又何尝不美?更何况这如雪的杨花,乃是晚春具有特征性景物之一,没有它,也就失却晚春之所以为晚春了。可见诗人拈出「杨花榆荚」未必只是揶揄,其中应有怜惜之意的。尤当看到,「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门弄斧」之讥,避短用长,争鸣争放,为「晚春」添色。正是「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红楼梦》黛玉葬花词),这勇气岂不可爱?

如果说诗有寓意,就应当是其中所含的一种生活哲理。从韩愈生平为人来说,他既是「文起八代之衰」的宗师,又是力矫元和轻熟诗风的奇险诗派的开派人物,颇具胆力。他能欣赏「杨花榆荚」的勇气不为无因。他除了自己在群芳斗艳的元和诗坛独树一帜外,还极力称扬当时不为人重视的孟郊、贾岛,这二人的奇僻瘦硬的诗风也是当时诗坛的别调,不也属于「杨花榆荚」之列?由此可见,韩愈对他所创造的「杨花榆荚」形象,未必不带同情,未必是一味挖苦。甚而可以说,诗人是以此鼓励「无才思」者敢于创造。前文所引述的两种对此诗寄意的解会,虽各有见地,于此点却均有忽略。殊不知诗人对「杨花榆荚」是爱而知其丑,所以嘲戏半假半真、亦庄亦谐。他并非存心托讽,而是观杨花飞舞而忽有所触,随寄一点幽默的情趣。诗的妙处也在这里。

你自己慢慢看,找找答案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3495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