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儿童在出生时就有原始的不分化的情绪反应。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婴儿的情绪反应逐渐分化为愉快的积极反应和不愉快的消极反应,即表现为喜爱和高兴或厌恶、恐惧和发怒。1岁半以后,婴儿情绪的分化更为明显。到了幼儿期,幼儿的情绪和情感变化带有一定的规律性,呈现出其发展的一般特点。成人要在了解这些儿童情绪发展特点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培养 儿童的情绪情感。
(1)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培养幼儿良好的情感
教师和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则,为孩子的成长创造一个良好和谐的氛围,培养其积极的情感。教育过程中坚持科学的教养方式,做到严格要求与尊重爱护相结合。
(2)充分利用各种活动培养幼儿的情感
情感是在具体的活动中产生的,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活动来培养幼儿的情感。
(3)成人的情绪自控
家长与教师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导师,是幼儿模仿与学习的对象。成人要给幼儿以愉快、稳定的情绪示范和感染,应避免喜怒无常,不过分溺爱也不吝惜爱。当幼儿犯错误或闹情绪时,首先应克制自己的情绪,理智冷静地对待每个幼儿的情绪与态度。
(4)正确疏导幼儿的不良情绪
每个孩子都可能在生活中遇到冲突,遇到挫折,从而出现不良的情绪反应。为了避免孩子受到严重的不良情绪困扰,家长和教师一定要善于观察孩子的情绪化,及时了解,并设法进行疏导。对于情绪经常出现波动的幼儿,教师既不能放弃教育要求,也不能简单急躁地对待。而应该针对幼儿的生理、心理原因和各个幼儿的性格特点,随机相宜地采取转移法、冷却法、消退法等有效的干预措施。同时,逐渐引导幼儿学会自我调节情绪。
如何培养孩子的积极情绪
如何培养孩子的积极情绪,孩子是上天的馈赠,在这些方面我们可以更加清楚地认识我们的宝宝,孩子的能力是否出众决定了未来的发展高度,下面我分享如何培养孩子的积极情绪方法。
如何培养孩子的积极情绪11、 要保持家庭中和睦愉快的气氛。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以让孩子心情舒畅。家庭中相互尊重,在家庭中有归属感及价值感,自然滋生积极的情绪。
2、父母的榜样作用。父母要调整心态,用积极的情绪、情感面对孩子和生活,引导孩子使用积极的情绪面对处理问题。
3、鼓励孩子积极的情绪表达。接纳孩子的情绪,父母耐心的倾听,培养孩子积极面对情绪的能力。
4、认识情绪图卡。在家中张贴情绪图卡,经常鼓励孩子使用一些情绪词汇来描述自己当时的感受,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的感受。也可以通过游戏方式,让孩子模仿、表演各种情绪,在增加孩子对情绪的认识。同时父母存在情绪时,也可以及时指出自己的情绪给孩子了解,更好地表达帮助孩子积极面对情绪。
5、使用情绪表达语言,和孩子真诚的讨论情绪。比如:我注意到你刚刚动手打了一下弟弟,我很担心。而不评判、指责、否认孩子,孩子的情绪表达也会更积极平和。
6、关注到孩子的性格气质类型,引导使用不同的方式表达情绪。
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同样世界上也没有两个性格脾气一样的孩子。积极情绪的培养不是工厂标准件,而应该根据孩子的性格特质进行个性化培养,引导其积极情绪,而非塑造“完美”性格。
如何培养孩子的积极情绪2积极的情绪,能够让幼儿身心健康的成长。当今社会,物质资料相对富足,孩子大多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然而情感需要却未必得到满足。对于如何培养孩子积极的情绪,父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家庭中和谐的气氛,家庭成员协调的关系,能够使孩子的内心安宁,情绪稳定,感到安全。首先家长要营造一个和谐愉快的家庭氛围,学会理解和接纳孩子,使儿童感到愉快和满足。心境良好的儿童对各种变化、困难和挫折的耐受力高,能有效应付各种变化,保持平衡良好的情绪。
二、教会孩子表达情感。
在生活中积累的情绪如不能得到宣泄,其内心体验会变得更加强烈。游戏、运动是儿童疏泄情绪的良好方式。家长可以适时带着孩子出门活动,比如旅游、打球、去动物园等等。除此以外,家长还可以教会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能力,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增加孩子的情感词汇。
三、教会孩子控制情感
家长要让孩子明白,每个文明人都必须学会控制情感,谁也没有权利任意发脾气,而且我们每个人都能学会控制情感。日常生活中,家长对孩子的某些需要可以不要及时给予满足,有时可以拒绝孩子的要求,让孩子学会延迟需求,明白自身的局限性。教会孩子控制情感,首先要教会孩子辨认自己的情绪变化在身体上的反应,了解自己陷入某种不良情感前的“先兆”症状,以便及时加以控制。还可以让孩子接受一些控制情感的训练。
家长要给孩子足够的关心、爱心和耐心,关注孩子,设法培养孩子的兴趣,发挥其长处、特长,帮助消除和转移不良情绪情感,用爱心慰抚孩子,使他们变消极为积极、变沉默为活泼,让幼儿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成长。
如何培养孩子的积极情绪3家长必须有目的地培养孩子的积极情绪。
1、成人要以愉快、喜悦的情绪感染孩子
情绪是可以相互感染、影响的,尤其是婴幼儿。家长要有意识地以愉快、喜悦的情绪去感染他们。每天高高兴兴地出门,晚上快快乐乐地回家,千万不要满脸的旧社会,没有这个必要!心理学研究证明:经常发怒的孩子及情绪焦虑的孩子,本上都是因受父母的影响所致。
2、要细心了解孩子的需求,并给以恰当的满足。
孩子有生理和社会心理的种种需求,有些需求如果是合理的,也是成人力所能及的,就应当给予满足,这样可使孩子情绪稳定和愉快。
3、要给孩子有“情绪准备”的时机
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往往习惯用命令的方式,要求孩子立刻听从,不给他们留有思考及情绪准备的时机,这样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甚至出现对抗情绪,使孩子的情绪处于消极状态。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必须尊重他们,说服他们,要让他们自然滋生积极情绪。
4、要让孩子不断地体验到成功的欢乐情绪
不要让孩子仅仅在满足吃、穿需要时才产生愉快、喜悦情绪,同时让孩子在完成简单的任务中,或在游戏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尤其对于3、4岁的孩子,更要注意这一点。
5、要引导孩子不将爱集中于一两个人身上,以避免在分离时产生痛苦的情绪
对于直接养育照料他的人特别依恋,这是正常的。随着年龄增大,应该引导孩子对更多的人产生爱,这样他们不至于因为同某一个人分离而产生忧虑和痛苦的情绪。
6、要注意防止孩子产生恐惧、愤怒和紧张等消极情绪
1、注意防止产生恐惧情绪。孩子的恐惧情绪,往往是由客观环境和成人不正确的对待形成的。
2、防止产生愤怒情绪。要想防止和消除孩子的愤怒情绪,家长要以身作则,经常以愉快的心情、柔和婉转的言谈和表情影响孩子是最为重要的。
3、防止产生紧张情绪。紧张情绪的产生往往与惧怕情绪的产生相联系。
导语:情绪对健康人格的形成非常重要,正性情绪(快乐情绪)如愉快、兴奋等,使人的感知变得敏锐,思维活跃。正性情绪体验即快乐情绪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甚至是实现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如何培养幼儿的情绪能力一、选择和创设生动的情境
在情境中进行情感专题活动,贴近幼儿已有经验,自然、生动、有效。我们不仅选择自然的情境,同时也创设合适的情境,让幼儿身临其境,自主感受、体验、表达,并在此基础上提高认知和行动能力。如我们发现孩子们的延迟满足能力比较弱,就将等待倒水、荡秋千、盥洗、举手发言、玩新投放的玩具等真实情境,用视频或图像记录下来,在“延迟满足”情感专题活动中,让孩子们观看、分析,引导他们提炼出在这些情境中“等一等”“忍一忍”等方法,并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提醒幼儿,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又如,我们为了让幼儿学会行为归因。在“竖起你的大拇指”情感专题活动中创设了“夸夸朋友”这一情境,从集体教学、游戏、生活三种活动人手,分别罗列出“值得夸”的项目。如集体教学活动中认真倾听值得夸、动脑思考值得夸、积极发言值得夸、坐姿端正值得夸等。各项目都用幼儿看得懂的图示展示在“赞美墙”上,幼儿据此对照自己和同伴的行为,明白了怎样的行为是值得肯定的。在这里,情境发挥了暗示和引领作用。
我园在情感专题活动中选择和创设的情境具有以下特点。
(一)贴近幼儿的生活,具有普遍的教育意义
真实的事件才会使幼儿触景生情、有感而发。我们注意发现并抓住发生在幼儿身边的带有普遍性的情境进行情感专题活动。如,经过多年的跟踪调查,我们发现引发幼儿消极情绪的主要事件是同伴争执、受到批评和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其中同伴争执引发的消极情绪占486%,比例很大,这是具有普遍教育价值的切入点。如果围绕这一内容开展恰当的活动,会使大部分幼儿受益。于是,我们截取了幼儿在分享玩具、下棋、选凳子等真实情境中的同伴争执事件,引导幼儿一一进行体验、分析、讨论。如在分享玩具情境中,孩子们很容易发生争执。我们便把相应的情境记录下来,再通过视频回放、角色扮演、经验提炼等活动,引导幼儿分析并讨论“如何做会分享的宝宝”。
(二)具有趣味性
具有趣味性的情境能激发幼儿的兴趣,使幼儿自然而然地融入其中,放松地感知,展示真实的自我,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愉快、积极地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齐心协力”情感专题活动中,为了让幼儿理解“齐心协力”的含义,我们创设了“两人三足”“拼字”“送信”等游戏情境。幼儿在这样具有趣味性的情境中活动,兴趣浓厚,不知不觉就理解了“只有大家一起尽力往共同目标努力才能成功”的道理。
(三)蕴含体验的机会
情感教育活动重在体验,具有感染性、可操作性、任务性、竞争性的情境,往往能够给予幼儿充分而深刻的体验。所以,我们尽可能地创设具有以上特点的、蕴含体验机会的情境。例如,在“耐心”专题活动中,我们每日设置耐心体验时段,带领幼儿一起放慢节奏做好每一件事,培养耐心的品质;我们设计了耐心指令。
如安静的手势、平息情绪的手势、耐心音乐、耐心色彩牌等,使幼儿在安静、有序的环境中受到感染;我们设计并组织幼儿玩有利于培养耐心的游戏,如闭眼数数、单脚站立、缓慢走线等;我们在集体教学中也安排了相关活动,如中班“拼图”活动主要是通过布置任务,让幼儿挑战自我,不怕困难,养成耐心的品质。在活动之初。我们发现幼儿的拼图能力有显著差异,有些幼儿能拼70块,有些幼儿只能拼16块。我们针对这一情况制定了纵向评价图,为每个幼儿设置不一样的任务情境。孩子们每天挑战自己的极限,还与水平相当的人竞赛,大大提高了拼图的热情和智慧。就这样,幼儿在以上几个交织在一起的活动情境中一次次亲身实践,对耐心的意义有了真切感受,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让幼儿在情境中充分体验
“体验”是幼儿在情感教育活动中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特别是情感态度类的学习,更不是简单地‘讲道理’所能奏效的。原则上讲,态度不是‘教’出来的,也不是可以脱离其他内容而单独存在的东西,它是伴随着活动过程而产生的体验”。(2013,冯晓霞)让幼儿在情境中充分体验,符合幼儿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的学习特点。我们的情感专题活动采用了同质体验和螺旋式体验的方式来提升幼儿的情绪能力。
(一)同质体验
“同质体验。指由同类对象所产生的同一种情感体验的积累;每次体验不能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应掺入新的成分,即激起体验的情境要有变化,对情境的认识要逐步深化。”(1998,朱小蔓)我园意在让幼儿通过同类活动的多样化横向体验的积累,逐渐形成某一种情感品质和能力。
不同内容的同质体验。幼儿年龄小,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这就需要我们在安排活动内容上有所变化,使幼儿从不同角度体验同一种情感,保持活动兴趣,不断丰富、深化体验。
如,我园每学期开展一次的全园联动活动就是按照这样的体验方式设置的。如在全园联动的“耐心”专题活动中,大、中、小、托班都围绕培养幼儿的耐心品质进行活动,但每个班从不同的内容切入,分别是叠高、玩多米诺骨牌、刺绣、编织、拼图、黏贴、制作服装、剪纸、工艺自画像等,其间幼儿通过同龄对班(对班即幼儿、教师、环境定时定点部分交换)、混龄对班等形式进行横向体验:最后展示时,由全园幼儿一起参与,在多种活动、多种玩法中体验耐心。从而明白耐心的'真正意义是应对挑战、不怕困难、坚持到底、达成目标,而不是指慢慢做事。
幼儿园的一日活动都是课程,幼儿每天在日常生活、游戏、户外锻炼等环节中也能获得丰富的体验。如幼儿在玩音乐游戏、选择玩具、排队下楼梯、轮流玩滑板等时候都可体验延迟满足,学习自我调控。我们采用“我等在你后面好吗”“好朋友跟别人玩了,下次再找他”“你玩好了给我”等语言引领,使幼儿体验这些语言在不同环节中的作用,从而提高幼儿自我调控和延迟满足的能力。
不同时间的同质体验。我园有一个全程大单元专题活动的做法。即小、中、大班每一学年都做同一个专题,大目标一致,但具体活动内容会根据幼儿年龄阶段而有所不同。这样的活动是逐步递进的,前一年的体验是后一年的准备,后一年的体验是前一年的发展,这不仅能促使幼儿更自主地参与,而且能使幼儿的体验有所积累。如围绕提高幼儿交往能力。
我们设计了适合不同年龄段的专题:小班——“朋友车”专题,引导幼儿关注同伴,学习轮流、谦让、协商、关心、帮助等策略:中班——“受欢迎的小棋手”专题,借助评比“受欢迎的小棋手”活动,引导幼儿学习遵守规则、控制情绪、理解他人、安慰他人等策略;大班——“多米诺骨牌”专题,通过评选“爱的合作小组”引导幼儿学习协商、分工、宽容、理解、分享、帮助等策略。通过这个系列大单元专题活动,幼儿对交往策略就有了较为全面的体验,有助于逐步提高交往能力。
(二)螺旋式体验
螺旋式体验是指先通过体验引发思考,再进行操作,提升经验。然后将经验运用于实践,再进行体验,从而呈现纵向、螺旋式上升、层层推进的特点。
首先,在情境中初步体验
创设易发生情绪事件的情境,让幼儿体验情绪事件带来的内心感受并大胆表达,初步思考情绪事件的成因。如在“受欢迎的小棋手”活动中,我们创设全班幼儿两两交换同伴下棋,记录并张贴输赢结果的情境,使幼儿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明白下棋总会有输赢,输的幼儿不要烦恼、不服,赢的幼儿也不要得意、沾沾自喜。
其次,加深体验,提升经验
再次创设引发情绪事件的情境,让幼儿进一步体验。教师引导幼儿分析情绪事件,反思其中的行为,归纳提升处理情绪事件的经验。在“受欢迎的小棋手”活动中,我们在前期活动的基础上加入新规,创设更复杂的情境:当两个棋子走到同一格时,后者可以将前者打回起点。这个新规增强了挑战性,容易引发情绪事件,加深幼儿的体验。
于是,教师在情绪事件发生时,引导双方分析情况,既反思自己的行为,又换位思考,使之进一步明白下棋总会有输赢。只要大家没有违反规则,就要坦然接受结果,做一个受同伴欢迎的小棋手比输赢更重要。教师还以此为契机引导幼儿思考、讨论“怎样做才是受欢迎的小棋手”,一起梳理、归纳出情绪表达合适、会安抚别人、懂得谦让、遵守规则等受欢迎的行为,提升了幼儿与同伴交往的经验。
再次,实践运用
体验运用有效经验解决问题的乐趣。通过展示解决情绪事件的典型案例的图示或视频。让幼儿重温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起到正强化的作用。教师还可与幼儿一起讨论、总结,把有效的经验转化为通俗的话和好记的图示,以便幼儿在面对情绪事件时迁移运用。同时,还可以有意识地创设新的引发情绪事件的情境,进行聚焦体验,提升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归纳了“怎样做才是受欢迎的小棋手”后,教师又创设了新的情境,即骰子掷到“6”的人可以增加一次掷的机会等,鼓励幼儿在新的情境中运用归纳的经验来解决问题,体验互相理解、友好交往的快乐。
三、归因提炼,帮助幼儿掌握提高情感品质和能力的方法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抱有的稳定的情感和态度大多由他们从小习惯化形成的归因模式所决定。只有学会正确地归因,才会积极面对挫折和错误,才不会怨天尤人。
在情境中充分体验后,教师需要和幼儿一起分析,将零散的经验进行归纳梳理,提炼出有价值的方法,在班里推广,便于幼儿迁移运用。
首先,学习归因,对事件进行客观评价
归因能帮助幼儿自我反思,了解自己,找出自己和他人的长处和不足,并客观地剖析事件,提高处理情绪事件的能力。如在“魔语”专题活动中,在幼儿已初步了解“魔语”的作用后,教师提供了五个游戏中幼儿争执的画面:两个小朋友在生气地抢球:一小朋友不小心撞倒了一旁的小朋友,倒下的小朋友生气了;两个下棋的小朋友正为某一规则吵得面红耳赤;一个小朋友在玩玩具,另一个小朋友故意抢走他的玩具;一位小朋友非常想看小伙伴的书。
教师让幼儿逐一观察,并讲述自己如果是画面中的小朋友会用怎样的语言来解决问题。幼儿说出了各种各样的“魔语”,如“我们两个都不要抢,这个球给别人玩”“这次我让给你,下次你让给我”“我很想看,我和你一起看好吗”“我的书很好看,跟你换一本”。等等。接着,教师引导幼儿进一步分析:为什么你认为这些“魔语”能够解决问题,原因是什么从而使幼儿明白这些“魔语”可以表达自己心情,能够使别人得到安慰等。总之,“魔语”就是可以使大家开心的话、能够解决问题的话。幼儿通过这样的归因练习,知道自己应掌握更多“魔语”,并恰当使用“魔语”。
其次,提炼有效经验并迁移运用
幼儿在情境中经过充分体验会积累很多有价值的经验。但由于能力有限,他们的经验是零散的,这就需要教师介入,引导他们提炼出有价值的、形象的、易记忆的、可推广的经验,以便他们迁移运用。
如在“魔语”专题活动中,教师帮助幼儿将他们提供的“魔语”提炼为四类:赞美“魔语”,如“你绳子跳得真好,我佩服你”“你是下棋高手”;心情“魔语”,如“我今天非常开心”“我输了有点难过”;解决问题“魔语”,如“我们一起看书好吗”“我玩一会,等会给你玩,你稍等一下”;礼貌“魔语”,如“对不起,我帮你擦干净”“谢谢你的帮助”,等等。通过分类提炼,幼儿强化了对“魔语”的记忆,在实际活动情境中更容易想起该使用哪类“魔语”。帮助幼儿提炼经验的方法有很多。值得一提的是,艺术作品很有感染力,从中能提炼出很多供幼儿学习的范式。
教师可借助绘本、故事、儿歌、、音乐剧、动画片等,形象化、情景化地加以呈现,提炼出精彩片段,让幼儿多通道地感知并模仿学习,然后在实践中迁移使用,从而提高情感品质和能力。如绘本《我会哭我会笑》画面形象生动,幼儿容易接受。我们借其引导幼儿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并学习调控自己的情绪。
情绪调控能力是情绪智力的重要品质之一,这种能力能及时摆脱不良情绪,保持积极的心境。幼儿期是情感教育的黄金期。帮助幼儿形成初步的情绪调控能力是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总的来说,幼儿的情绪调控能力是比较薄弱的,主要表现为幼儿情绪的易激动性、易感性、易表现性。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也是人生情感习得的启蒙学校。我们应充分发挥家庭在孩子情绪调控能力形成中的特殊作用,创设良好的家庭情感氛围,让孩子在潜移默化的实践和自然感受的体验中形成初步的情绪调控能力。
营造宽松和谐的家庭氛围
家庭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联系起来的情感共同体,父母是家庭情感氛围的重要主体和创造者。在营造氛围的过程中,首先要处理父母之间的关系。
如果父母能互敬互爱,善于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尽可能表现得乐观向上,这不仅能使孩子生活在温馨的家庭氛围中,获得爱与尊重的体验,从而产生主动积极的情感。如果家庭关系紧张,会不利于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其次要把握好亲子关系。亲子关系的不和谐甚至会导致其长大成人后情绪控制能力的低下。在大多数家庭生活中,亲子关系具有明显的不平等性,主要表现为溺爱:父母对孩子过分迁就,孩子极易形成以“我”为核心的优越感,形成自私、骄横、任性等不良性格特征。还有一种是粗暴之爱:父母不顾孩子的兴趣、爱好,要求孩子一味地服从。久而久之,孩子良好的情绪发展受到潜在的阻碍。
与孩子共同设置合理的规范
面对孩子的各种需要,家长要客观分析,满足其合理需要,拒绝不合理要求。当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幼儿获得消极的情绪体验,可能表现出某种过激的情绪反应。针对这种情况,家长应预先与孩子共同设定一些规范,逐步培养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进而在实践活动中用这种能力对自己的情绪表达方式做出价值判断。只有当幼儿能够对自己的情绪做价值判断时,才具有实现情绪调控的可能性。
为孩子创造与同伴交往与游戏的机会和条件
幼儿成长过程中需要与同伴交往,幼儿如果长时间独处,会产生莫名其妙的孤独感,渴望交流又得不到交流的状况可能导致慢性的情绪压抑。尽管幼儿在与同伴的交往中不免会发生一些小冲突,但正是这些“茶壶里的风波”使孩子学会如何与别人协调,如何压制自己不合理的愿望,如何处理同伴关系等。孩子有喜爱游戏的天性,游戏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促使他们愉快地、心甘情愿地服从角色分配,服从规则要求,要想参加就必须约束自己行为,否则就会遭受排斥、失去参加活动的机会。这有助于训练并逐步形成幼儿的情绪控制机制。
教给幼儿自我调节情绪的方法
由于幼儿注意力很容易发生转移,消极情绪状态持续时间不一定很长,这也表现出一种对情绪的无意识调节。面对孩子的过激情绪,父母可以讲究一些策略,如冷处理、设法转移幼儿注意力等。同时家长又应该帮助孩子学习主动自觉地控制情绪。如教给幼儿自我调节的方法,比如告诉他们,当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时,就在心里暗暗说“不能打人”,“不能摔东西”,或者在不愉快时想想一些有趣的事情。
此外,家庭生活内容的丰富与否也会影响幼儿情绪的正常发展。家庭生活单调乏味容易使幼儿产生消极情绪,反之,丰富的家庭生活内容能使幼儿生活得快乐、满足,处于良好的情绪状态,因而有利于初步的情绪调控能力的培养。
通过活动、游戏培养幼儿积极情绪的同时,我在日常生活中还注意观察幼儿的动作与表情,倾听幼儿的声音,及时发现幼儿的情绪变化,对幼儿进行引导与帮助,使幼儿能够保持积极的情绪。有一段时间,班上的一位小朋友总不愿意上幼儿园,即使来到了幼儿园情绪也不稳定。特别是到了吃饭的时间,他更是没精打采,一副很苦恼的样子。我发现了他的这一表现,便主动地向他询问原因。原来,他进餐速度比较慢,而老师每次给他盛的饭比较多,他吃不了,可又不敢说,这让他很焦虑,也影响了他上幼儿园的情绪。了解了事情的原委后,我便为他重新盛了一碗少一点的饭,并适当地延长了他的进餐的时间。当他把饭吃完后,我表扬了他的进步,他的表情轻松了许多,得到了表扬后产生了愉快的情绪。几天下来,他的情绪稳定了,也愿意上幼儿园了。 积极的情绪情感在幼儿的身心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了解幼儿的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是教育好幼儿的重要前提,而培养幼儿具有良好的积极向上的情绪情感更一项艰巨的任务。作为幼教工作者,在全面开发幼儿智能的同时,要注重幼儿非智力因素的提高,以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健康的发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