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以唐朝为界限,以前诗歌均为古体诗,其后,古体诗渐渐式微,逐渐消亡。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体诗,但唐代之后的诗歌不一定都算近体诗,具体在于格律声韵之分。
诗乃文学之祖,艺术之根。“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也”(语见赵缺《无咎诗三百序》),诗是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而诗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孔子认为,诗具有兴、观、群、怨四种作用。陆机则认为:“诗缘情而绮靡”。在中国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
作为艺术的通称,我们可以说,一切艺术都是诗:音乐是在时间坐标上流动的诗,绘画、雕塑是二维或三维空间里的具象的诗,建筑是对空间进行格式化的诗,舞蹈是人的形体语言在时间和空间一同展开的诗,散文、小说是无韵的诗(试读《庄子》和《红楼梦》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实际上是文艺理论,是艺术哲学。就连司马迁的《史记》也被誉为“无韵之《离,骚》 ”。世界几大宗教的经典文献如《圣,经》、 《古,兰,经》及佛教经典,也不妨说都是诗。 作为自然美的代名词,蓝天白云是诗,山水田园是诗,莺歌燕舞是诗,桃红柳绿是诗,海上明月是诗,大漠孤烟是诗,枯藤老树昏鸦是诗,小桥流水人家是诗,东南西北是诗,春夏秋冬是诗,天籁是诗,人体也是诗……
作为艺术美的代名词,旋律是诗,色彩是诗,线条是诗,结构是诗,雄浑激越是诗,轻灵优雅是诗,壮丽崇高是诗,恬静闲适也是诗……
作为人生美的代名词,青春是诗,爱情是诗,事业是诗,理想是诗,天真是诗,智慧是诗,守望是诗,淡泊是诗,入世出世皆可为诗……
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可以用诗来形容:诗一般的风景,诗一般的国,度,诗一般的语言,诗一般的年华,诗一般的时代……
《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严羽《沧浪诗话》说:“诗者,吟咏性情也。”张舜民《跋百之诗画》中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姜夔《白石道人诗说》以为“守法度曰诗”。章太炎《答曹聚仁论白话诗》更以为:“以广义言,凡有韵者,皆诗之流。……《百家姓》然,《医方歌诀》亦然。以工拙计,诗人或不为,亦不得谓非诗之流也”。古希腊诗人西蒙尼德说:“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但丁《论俗语》说:“诗不是别的,而是写得合乎韵律、讲究修辞的虚构故事。”薄伽丘《异教诸神谱系》说:“‘诗’源于一个很古的希,腊语词Poetes,它的意义是拉丁语中所谓的精致的讲话。”“诗是一门实践的艺术,它发源于上,帝的胸怀。”雪莱《诗辩》说:“诗是最快乐最良善的心灵中最快乐最良善的瞬间的记录。”华,兹,华,斯《〈抒情歌谣集〉序言》说:“诗是一切知识的精华,它是整个科学面部的强烈表情。”柯勒律治说:“诗是最佳词语的最佳排列。”别林斯基《诗歌的分类和分科》说:“诗歌是最高的艺术体裁。……诗歌用流畅的人类语言来表达,这语言既是音响,又是图画,又是明确的、清楚说出的概念。因此,诗歌包含着其他艺术的一切因素,仿佛把其他艺术分别拥有的各种手段都毕备于一身了。诗歌是艺术的整体,是艺术的全部机构,它网络艺术的一切方向,把艺术的一切差别清楚而且明确地包含在自身之内。”艾略特《诗歌的作用》说:“诗歌是生命意识的最高点,具有伟大的生命力和对生命的最敏锐的感觉。”
唐朝是诗的国度,诗人辈出。如被称为“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边塞诗称著的岑参、高适、王之涣;以风景诗著称的孟浩然;特别是被誉为诗仙的李白、诗圣的杜甫以及民众诗人白居易等等,如同灿烂的群星,光辉千秋。
唐朝诗歌发展达到了顶峰。五言诗、七言诗、杂言诗,如同万芳园中的百花,竞相斗艳。特别是又涌现出一种新的诗体--格律诗,更加光彩夺目。
律诗是一种有严格格律要求的诗体。它对诗篇的字数、句数、用韵、声调的平仄、词语的对仗等等,都有严格的规定。这种诗体是以前所未有的。为了表示与古体诗的不同,唐代称之为近体诗或今体诗。律诗是唐诗的代表,它被以后历代诗人所承袭。唐以后之诗,虽然也有许多佳作名篇,但基本上没有重大的新,突,破。
我国最早的诗体是四言的“诗经体”,接着出现了以屈,原《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体”(也叫“骚,体,诗”),后者用连词“之”和语气助词“兮”将句式变长,如“帝高阳之苗裔兮”(《离骚》)、“操吴戈兮披犀甲”(《国殇》),这为后来的五、七言诗提供了先例。因此,《诗经》与《楚辞》成为我国诗歌之源。
至汉代,出现了专门负责搜集各种诗歌、民歌的机构“乐府”,它所搜集的最有影响的是民间诗歌,这就是我们今天还能看到的“汉乐府民歌”。它最大的特点是现实性强,通俗明快,形式上以五言为主。如《长歌行》及《饮马长城窟行》《十五从军征》等,即是“正宗”的“汉乐府”。汉乐府民歌的内容体式影响了当时及后世的文人诗歌创作,至东汉末年,代表文人五言诗成熟的《古诗十九首》出现,其中吸收了乐府民歌的许多特点,这对古诗体式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尤其是在魏晋南北朝及唐代,汉乐府的发展衍变形成两种主要的形式。
一种是文人以模拟为创作的“古题乐府”(也叫“旧题乐府”),它借用“汉乐府”的题目,写新的内容,犹如“旧瓶装新酒”,如曹操的《步出夏门行》((七上)、杨炯的《从军行》、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九下)、李白的《蜀道难》《将进酒》(高中)等。这些诗歌的特点是虽沿用了汉乐府的题目,但写的内容是新的,不过与原题有一定的联系,如“从军行”与军队军事有关,“雁门太守行”与边塞有关。文人模拟乐府在内容上从汉乐府的叙事为主转变为以抒情为主;在形式、手法上,则借鉴其通俗明快而又加以“雅化”,增添了文人色彩,提高了艺术品位。“古题乐府”有五言与七言两种形式。七言的古题乐府,今能见到最早的是三国时曹丕的《燕歌行》,至南朝齐梁时的鲍照始大力为之,写出了《拟行路难》(18首)等。乐府诗可以歌唱,而七言乐府体主要是以吟诵为主,在内容篇幅上,一般比较长,吟诵时如行云流水,一气而下。它可以自由转换韵脚来极尽内容多变、结构转折、气势壮阔、感情跌宕多姿之妙,这种诗体适宜于承载较大思想内容、抒发激越奔放之情,既有古乐府通俗明快的特点,又以文人抒情言志为主,形式以七言句式为主,间有杂言,文采飞扬,读来抑扬顿挫,所以人们又称之为“歌行体”。
另一种则主要是借鉴了“汉乐府”叙事为主、反,映,现,实的内容特点和浅显平易通俗的表达特点,用它来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以引起人们对社,会的关注。它并不再借用“汉乐府”的原有题目,而是根据反,映,事,件的不同内容而命名,所谓“即事命篇,无复依傍”。唐朝的杜甫关心国事,用笔反映“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现实,写了许多这样的诗,如《兵车行》(高中)专写唐王朝穷兵黩武的开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三吏》(《潼关吏》《新安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写“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的巨大痛苦等。这些诗,主要是在实质上继承了“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传统,形式上与五言古体诗无异。稍后的元结、顾况等诗人也写过这样的诗。至中唐时,白居易、元稹等现,实,主,义诗人为了挽救当时国家的衰落,用诗歌反,映,社,会,现,实,弊,端,以引起统,治,者的注意,遂大力提倡杜甫、元结这些诗歌形式,并冠之于“新乐府”的称号,发起了“新,乐,府,运,动”。他们自己也写了不少的“新乐府”,形式上五言、七言都有。如白居易的《观刈麦》(九上)、《卖炭翁》《新丰折臂翁》《杜陵叟》等,都是叙事性强、平易通俗的“新乐府体”。《竹林答问》中说:“古诗、乐府之分,自汉、魏已然。乐府音节不传,唐人每借旧题自标新义。至少陵,并不袭旧题,如《三吏》《三别》等诗,乃真乐府也。”
文人学习“汉乐府”的还有另一类情况,主要是将乐府诗平易通俗的特,色引入抒情古体诗中,体现出与以往五言古体诗质朴古奥不同的特色,代表作是李白的《古风》组诗。 “古风”从形式外表上看,与五言古体诗没有什么区别,但在抒情内容和方式上,却有区别。清代赵执信《声调谱》中在回答乐府与古体诗之间区别时说:“音情迥别,于此悟入,思过半矣。”“音情”指的就是内容感情风韵方面的区别。《瓯北诗话》中更进一步指出:“盖古乐府本多托闺情女思,青莲深于乐府,故亦多征,夫,怨,妇惜别伤离之作,然皆含蓄有古意……蕴藉吞吐,言短意长,直接国风之遗。少陵已无此风味矣。”由此可见,虽同受“汉乐府”影响,杜甫的“新乐府”与李白的“古风”是有区别的。在唐人诗集中,直接标以“古风”题目的很少。“古风”、“五言古体”、“新乐府”在形式上自由,不讲格律,所以也没有“格律较宽”的问题。
七言歌行体发展到唐时,也出现了两种情况。因为唐时出现了“格律诗”(也叫“近体诗”,以区别以前不讲格律的“古体诗”),所以,一种是有意把格律诗的一些句法、手法引入古体诗中,一种是有意避开格律诗的句法、手法。习惯上,人们把前一类叫做“七言歌行体”,后一类叫做“七言古体诗”。
初唐的一些诗人在继承南朝齐梁诗歌的华丽铺陈基础上,尝试将七言格律诗的句式和对仗等手法引入歌行体中,于是出现了卢照邻的《长安古意》、骆宾王的《帝京篇》、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著名诗篇,形成篇幅雄壮、气势宏肆,散句中杂以格律、对仗等句式,以反映广阔社会现实内容见长,读来抑扬顿挫,跌宕多变,为人称道,人称“初唐体”,遂使七言歌行体面貌一新。至盛唐,高适、岑参等用此体式写了大量的边塞诗,如高的《燕歌行》及岑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八下)、《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九下)等,这些诗充分发挥了“初唐体”的特色,内容丰富壮阔,感情奔放激越,形象雄壮奇丽,手法技巧多样,语言骈散结合、优美多姿,读来令人意气昂扬。至中唐白居易等人,又在这种体式中融进叙事成分,写出了名篇《长恨歌》《琵琶行》等,七言歌行体又出现了新的发展。直至清代初期,吴伟业(号梅村)用这种诗体写出了《圆圆曲》《永和宫词》《萧史青门曲》《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等名篇,以诗咏史,形式上更讲究技巧,辞藻富艳,用典精切,形成多姿多态的艺术风貌,优美动人,脍炙人口,更将七言歌行体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人称“梅村体”。到了清末民初,王国维等人还用这种体式写出了《颐和园词》等诗。
杜甫、韩愈等诗人则在七言乐府体中有意识地避开律诗的句法句式,以体现出古奥、质朴的风格特色,多用散句,多用“三平”、“三仄”收尾(如“三重茅”、“长林梢”、“沉塘凹”、“入竹去”、“自叹息”、“冷似铁”等),多用奇崛古朴的语言,以体现折拗郁勃的特色,这在律诗中是不允许的。在内容风格上,这类诗往往以现实主义的题材、深刻沉郁的感情为主,与前一类歌行体的浓,郁,浪,漫,主,义,色,彩不同。但讲究内容的壮阔、气势情感的奔放激越,结构的转折多变,又符合七言歌行体的总体特色。像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下),李益的《登天坛夜见海》,韩愈的《山石》《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卢仝的《月蚀诗》《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等,都具有这样的特色,习惯上被称为“七言古体”。
关于七言歌行体与七言古体诗的区别,前人论述非常多,刘熙载的《诗概》中是这样区分两类特点的:“七古可命为古、近两体。近体曰骈、曰谐、曰丽、曰绵;古体曰单、曰拗、曰瘦、曰劲。一尚风容,一尚筋骨。此齐梁、汉魏之分,即初、盛唐之所以别也。”
近代诗歌也被推进到一个新阶段。黄遵宪努力创作“以旧风格含新意境”的“新派诗”,梁启超响亮提出“诗,界,革,命”的口号,推誉黄遵宪为“诗,界,革,命”的旗,帜。黄遵宪的诗,“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具体、鲜明、生动地反映了从咸丰以来到“庚,子,事,变”前后的历史面貌,贯串着救,亡,图,存、变,法,趋,新,和对卖,国,投,降与顽,固,守,旧,势,力所进行的斗,争,充分体现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时期的时,代,精,神。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林纾、蒋智由、丘逢甲等,也都各有所侧重,以不同风格的诗歌,表现了呼号变法图强的共同主题和追,求,进,步,救,国的志,士,激,情。自由诗是近代欧美新发展起来的一种诗体。它不受格律限制,无固定格式,注重自然的、内在的节奏,押大致相近的韵或不押韵,字数、行数、句式、音调都比较自由,语言比较通俗。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作品中有诗的意境和激情,常常富有哲理,注重自然的节奏感和音乐美,篇幅短小,像散文一样不分行,不押韵,如,鲁迅的《野草》。格律诗是按照一定格式和规则写成的诗歌。它对诗的行数、诗句的字数(或音节)、声调音韵、词语对仗、句式排列等有严格规定,如,我国古代诗歌中的“律诗”“绝句”和“词”“曲”,欧洲的“十四行诗”。
柳亚子的诗是民,主,革,命,斗,争的回响,他伴随革,命,历,程,围绕主要矛盾和重,大,事,件,抒发壮怀与激情,充,满,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精,神。南社其他重要诗人陈去病、高旭、周实、宁调元、马君武、苏曼殊等也都表现了反,帝,反,封,建,反,清,革,命的思想和对自,由、民,主、国,家,富,强的理想的热烈追求。
一、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
1忧国伤时: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如: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反映离乱的痛苦 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峰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同情人民的疾苦 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
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2、建功报国
建功立业的渴望 如:曹操《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年,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陆游《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
保家卫国的决心 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
报国无门的悲伤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山河沦丧的痛苦 如:陆游《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文天祥《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如: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如:杜甫《兵车行》
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屈原《涉江》
3、思乡怀人
羁旅愁思 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温庭筠《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思亲念友 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边关思乡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闺中怀人 如:王昌龄《闺怨》(闺中**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李白《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4、生活杂感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昔盛今衰的感慨 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借古讽今的情怀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青春易逝的伤感 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仕途失意的苦闷 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告慰平生的喜悦 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5、长亭送别
依依不舍的留念 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
情深意长的勉励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坦陈心志的告白 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古典诗词的确是我中华文化中的明珠瑰宝,是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值得每个诗歌爱好者研究和学习。即使是外国文学家,也曾从中华古典诗词中汲取过丰富营养。埃兹拉·庞德是意象派的鼻祖,开英美诗歌意象派风气之先。他青年时代就对中国古典诗词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大为推崇,曾将陶渊明、李白、李清照等诗词大家的作品译成英文,在西方诗歌界颇有影响。在他的诗歌创作中,大胆吸收了中国古典诗词赋、比、兴的手法,从而极大地开拓了西方诗歌的创作领域。
我举出这个例子想说的是,我们从古典诗词中主要学习什么,是学内容还是学形式?是学平仄格律还是学构思立意及表现手法的运用?我认为现代诗歌爱好者应多借鉴和吸收古典诗词中优秀的内核,而不是要每个诗人都必须写好古典诗词。当然对诗词爱好者来说,你大可以深入学习。写得一手好的诗词,并怡然其中,也是人生一大乐趣。
毛泽东古典诗词功夫可谓一流,但他曾教育年轻人说:“没必要,最好不要学写古体”。我引用这句话,并不是说我反对大家学写古典诗词,而是说我更提倡现代人写现代诗,毕竟我们生活在现代语言环境中。
新文化运动奠定了白话文的基础,也使诗人们完成了写作方式的转换和语境的转变,古典诗词沦为少数人的爱好是必然的,不可能复兴到大众化的地步。
我们没有要求古代诗人写出现代诗歌,也就无须嘲笑现代诗人写不出古典诗词。当代人写的古典诗词,有很多是一种模仿,带着一点矫情和虚拟的味道。看到落花必定愁苦,逢到分别必写柳枝,较难写出超越古人的新意来。“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确是一些人的写照。对有的诗友的诗论,我勉强读一半就不忍卒读,那种食古不化的顽固心态让人无法忍受,对古典诗词的平仄格律的过分强调只能使诗歌失去内容上的魅力。你生活在现代语的规范中,无论你怎么努力怎么刻苦,你的成就也不可能超过古人。有诗友拿古人的诗与用现代语翻译出的白话诗进行比较,看谁更精炼?几乎让我当场酸掉两颗好牙,这样的比较没有丝毫意义。
下面我也谈谈诗歌的音乐性和诗歌的创新问题。
最早的时候,古人写诗是为了能唱,能边唱边舞,《诗经》、汉乐府、唐宋诗词及元曲等都曾经可以配乐歌唱。这就要求诗词中的字或者词的音调能与音乐的节拍相谐,要求诗词作者必须讲究字词的推敲,平仄的选用、句子的工整,并规定了较为严格的词牌曲调。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中外各民族音乐的交流互通,诗与歌逐渐分离,也就是说诗词与音乐逐渐相分离,但诗仍保留了一些音乐的节奏和音调等特征,辛弃疾和苏轼就已适度冲破了格律的严格限制和束缚,写出了不少传诵千古的名篇。在现代社会,除了歌词,诗歌与音乐已彻底分离,平仄格律的运用只不过能使诗读起来富有节奏感和音乐感,读起来更加朗朗上口,但对诗歌本身的内容并无什么特别帮助。再说了,从古代到今天,汉语的发声和音调都发生了重大的流变,古典诗词面临的其实是一个两难处境,生存还是灭亡?是每一个古典诗词爱好者应该思考的重大课题。如果一味抱残守缺、固步自封,古典诗词创作之路必将越走越狭窄。
有人不但盲目地崇古,还偏执狂似的贬低现代诗歌。他衡量现代诗的标准是可笑的,就是看是否具有音乐感和是否押韵。好像没有这两条,就不能算是诗歌。我们称赞一首好的现代诗,固然因为它具有自然的,内敛的韵律或者节奏,但更重要的是它的内容、它的气质、它的内涵、它的意境、它的语言能够深深打动读者,能够给读者带来阅读时的高度享受,能够引发读者的强烈共鸣。反之,一首既押韵又符合格律的诗或词,就能称为好诗好词吗?阿Q即使穿得西装革履,可是他开口闭口“妈妈的”,人家还是认得他是阿Q。诗词中没有打动人心的内在力量,再怎么符合格律也是白搭。
事实上即使是现代诗,也面临着进一步改革和开拓的局面。有诗友为了反对创新,不知从哪里搬来了一大堆臭哄哄的垃圾诗歌(如果还能算作诗歌的话),说这些就是所谓创新搞出的玩艺儿,并由此对现代诗的创新大加挞伐。我只能说,你是一叶障目或者坐井观天,没有创新,哪来进步?没有语言的创新,恐怕我们还在“之乎在也”的说着远古的词儿,没有服装上的创新,恐怕我们还穿着长袍马褂。有创新当然会有失误,会付出代价,但不能因为一些失误就全盘否定了创新。洗碗的,经常将碗打碎,不洗碗的,却什么事儿没有,老板就恶狠狠扣下洗碗的当月安全奖,却奖给不洗碗的一个大红包,这公平吗?今天我国的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带来了很多负面的东西,如腐败,如黄赌毒,但我们不能否定改革的主流进步意义。还是回到原来的话题,那一大堆垃圾能代表所有创新的诗歌吗?在创新的探索中,大浪淘沙,优胜劣汰,这才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也是我们对诗歌创新应该保持的原则。
其实古典诗词和现代诗歌本无高低之分和优劣之别,各人有各人的爱好和钻研方向,但是如果因为自己喜欢古典,就用古典诗词的标准来对现代诗进行任意贬斥,用所谓格律、节奏、音乐性、韵脚等形式上的东西试图束缚和嘲弄现代诗的写作自由,那是不能接受的。只有相互尊重、客观评价,才能共同提高和进步;只要心存真诚和意见中肯,善意的批评是会被双方所接受的。
1、赠从弟(其二)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如果说前面四句主要写松上形象的话,那么后面四句则主要写松树的品质。它雄伟挺拔,不惧怕任何恶劣严酷的环境。这样,松树的形象才得到完整的表现。
全诗以简练的语言、劲挺的风格写出了松树的鲜明形象,其实是以比兴手法象征诗人自己的性格与抱负,诗中因此融入了对松树赞颂的深厚感情。
2、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别的诗,绝大部分是诉说难分难舍的心情,是忧愁悲苦的。"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徘徊蹊路侧,悢悢不能辞!"②可以代表这类诗的基调。有没有人把离别这件事看得很超脱,唱出豪迈的歌声呢有,不多。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要算是其中很出色的一首。
登幽州台歌 (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前代的贤王见不着,后代的贤君等不到,空有治国安民的理想,终一生不得实现,这该是多么令人忧郁的事情啊!
前三句写诗人登高时的心理活动,最后一句才写外部表情。内心是表情的依赖,表情是内心的反映,两者恰当结合,勾画出一个胸怀大志而又不逢其时、独立悲叹的动人形象。
全诗的语句长短不齐,音调富于变化,更有助于表达诗人起伏强烈的慨叹之情。
3《观沧海》 曹操
表达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宏伟的政治抱负,即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胸心和多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
4《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5《龟虽寿》 曹操
体现了作者对伟大理想的追求永不停止的豪迈情怀。
6《过故人庄》 孟浩然
流露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和回顾自
然的情怀。
7《题破山寺后院》 常建
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8《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记》 李白
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关切和同情。
9《夜雨寄北》 李商隐
表达了作者对友人(或妻子)的思念之情。
10《泊秦淮》 杜牧
诗人借古讽今,深切的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对民众的同情及对统治者贪图享乐的鞭挞。
11《浣溪沙》 晏殊
表达了作者对年华流逝、好景不长的感伤。
12《过松园晨炊漆公店》 杨万里
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
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
现代诗的意象和古体诗的意境都是诗人的情感渲泻,这是共同点。区别在于,理想追求不同,具体内容不同,古人的胸怀是,采篱东窗下,悠然见南山,桃花源里好耕田。现代人追求的是,高峡出平湖,芙蓉国里尽舜尧,人类命运共同体。同时,意象也被赋予了更复杂的内容,没有权威的定义,意境的含义认同更高。个人觉得,意象讲的意,实为情感,情意,象为表现,既是主观移情,又是客观现象,既体现本体,又反应认识,称为情感现象更准确。意境更多体现主观意志。
大理潘正伟,大理诗人潘正伟创作了众多的作品,在作品创作过程中,善于把情融入事、融入境,以其丰富的感情、曲折的人生经历、百折不挠的心态、细腻的笔端,为读者展示了一个别具一格的文学世界。
潘正伟的作品,为中华文学的绚丽多姿增添了一朵灵动的浪花,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朵浪花在大浪淘沙的历史长河中必将大放光彩,并产生深远的影响。
自古以来,在文学领域里,一个诗人作家终其一生,能够为人们留下一两句独具匠心的话语,那便是一生荣幸了,便可成为千秋奇谈,便可流芳百世,而大理潘正伟别具一格创作了那么多清新怡人、横贯古今的宏伟诗篇,不能不说是当今的一个奇迹。
我们说了,大理潘正伟作品丰富,题材广泛,立意高远,名句众多,几乎潘正伟的每一部作品里都能找出几句名言警句,都能引发读者的共鸣,因此,要从潘正伟作品里选出十大名句来说那是一件极其痛苦的事,但既然要选,编者也就勉为其难,以编者的水平及能力理解进行选择,欢迎读者朋友们也能加入选择队伍,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NO10
“平凡世界多辛酸,幸福路遥隔重山。”
——大理潘正伟《路遥记忆》
注解:
一个人,生活在平凡的世界里,会遇到各种困难与挫折,迈向幸福的道路可能会更加漫长,但只要有坚守,总有一天会找到人生的真谛。
NO9
“重回佳人寻觅处,物是人非泪朦胧。”
——大理潘正伟《匆匆那年》
注解:
回到当年追梦的地方,已经是时过境迁,心已不是当年的心,人也不是当年的人,一切都已经过去了。
NO8
“有心留香香远去, 无意争春春自来。”
——大理潘正伟《落花成泥》
注解:
古人云:“有心栽花花不活,无心插柳柳成荫”,有一些事,不必一味强求,上帝为你关了一道门,必定为你另开一扇窗,今天的困难与挫折,也许会成为明天前进的基础与动力。
NO7
“今有几多洒脱者,能为正义把命舍?”
——大理潘正伟《大理潘正伟祭屈原》
注解:
古代有屈原为了追求正义而纵身一跳,滔滔汨罗江水至今涛声依旧,屈原的理想、决绝、事迹成为千古奇谈;而今天的人,又有几人能够为了理想信念,挺身而出与坏事坏人作斗争呢?
NO6
“卑劣行径千夫指,浩然正气垂青史。”
——大理潘正伟《不忘初心》
注解:
用小人行径的卑鄙手段获得的成功,不是真正的成功,总有一天要遭到万人指责,会遭到天打雷劈;用光明正大手段获得的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这样的成功,会得到人们的祝福与敬意,这样的人,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被人们铭记于心。
NO5
“俗媚俯首事贵权,愧对祖辈羞为人。”
——大理潘正伟《仰望星空》
注解:
一个人,不能有傲气,但不能没有傲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初心,哪些要坚守,哪些要放弃,要知道取舍,要学会选择,如果低三下四地活着、卑躬屈膝地活着、违背道义地活着、没有灵魂地活着,那无异于行尸走肉,上对不起天,下对不起地,中间对不起祖宗。
NO4
“生死眨眼一瞬间,碧血丹心献青天。”
——大理潘正伟《蚍蜉撼树》
注解:
生有生的价值,死亦有死的意义,圣贤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为正义而生,为正义而死,虽死犹生,千古不朽,与世长存,与天地共荣。
NO3
“回眸一笑泪流归,奈何岁月无情催。”
——大理潘正伟《翠湖之恋》
注解:
大理潘正伟读大学时,翠湖是诗人课后饭余常到的一个地方,多年以后,谈及那一段苦涩的求学时光,诗人往往意犹未尽、沉思不已、感叹嘘嘘。每个人都有不堪回首的时候,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停留在昨天是痛苦无助的,只有把不幸与痛苦全部忘记,我们才能轻松快乐地走向明天、拥抱未来。
NO2
“人生起落寻常事, 花开花谢皆是春。”
——大理潘正伟《生如夏花》
注解:
人生前行如航行,大海有深有浅,有时风平浪静,有时波涛汹涌;人生前行如爬坡,坡度有大有小,方向有东有西,有时海阔天空、阳光明媚,有时又前途渺茫、血泪交织,只有看破一切,傲视一切,我们的心灵才能找到安放之处。
NO1
“人生终极非名利,千年流芳唯正气。”
——大理潘正伟《永平霁虹桥怀古》
注解:
一个人,奋斗一生,不是为了虚名浮利,虚名浮利一下子就烟消云散了,真正为人们记住的、千古流芳的是感天动地的浩然正气。古有文天祥《过零丁洋》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今有大理潘正伟的“人生终极非名利,千年流芳唯正气。”一古一今,交辉相映,成为中华民族千年来正气正能量世代相传的千古绝唱,是中华儿女人生价值取向的引航明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