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有人喜欢穿汉服?

为什么会有人喜欢穿汉服?,第1张

“汉服文化”一词近年来逐渐走红,不仅在年轻人之间流行,也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一股风潮。但这个文化现象的流行并非偶然,而是有着深层次的原因。

首先,汉服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能够唤起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并协助年轻一代对于文化传承的关注。汉服不管是在外观上还是在设计上,都极其讲究,其质量和美感都能打动人心,使得人们愿意通过汉服表达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及其向往。

其次,汉服穿起来既能展示自己的个性和创造力,同时又能够避免现代时尚的同质化和商业化。现代服装往往会被时尚潮流所左右,导致大众穿衣风格趋于单一。而汉服则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融入了时尚元素,让年轻人能够在穿着上表现自己的个性和创造力,更能体现现代人对于多元化的推崇。

第三,汉服还能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在穿汉服的过程中,人们会不自觉地对于历代王朝、历史人物等有着更深入的认识,学习其时代背景、政治制度和社会习俗等细节。这种学习方式相对于书本和电视等传统渠道,更容易被年轻人接受和喜爱。

综上所述,“汉服文化”在年轻人中流行的原因很多,它不仅能让人们对于传统文化和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也能够让年轻人在时尚穿着上表达自己的个性和创造力。或许,汉服文化的流行也暗示着年轻人对于传统文化的重新认知和重新审视,这也是值得我们期待和支持的。

近年来,汉服文化在年轻人中越来越流行。汉服不仅仅是一种古代服饰,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发扬。那么,为什么汉服文化在年轻人中越来越流行呢?

一、寻找自己的文化根源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传统文化逐渐淡化,很多人开始寻找自己的文化根源。汉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和发展。穿上汉服,可以感受到古人的审美和风范,这也是很多年轻人喜欢汉服的原因之一。

二、追求独特的审美体验

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追求独特的审美体验,而汉服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所代表的中式审美。汉服具有独特的线条和风格,穿上它可以带来一种截然不同的美感,这也是很多年轻人喜欢汉服的原因之一。

三、弘扬传统文化

汉服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穿上汉服可以弘扬这种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很多年轻人喜欢汉服,并不是为了炫耀或者追求时尚,而是希望通过汉服来传承和发扬这种传统文化。

四、寻找情感寄托

在当今社会,很多年轻人面临着各种压力和困惑,寻找情感寄托成为了他们的一种需求。穿上汉服,可以带来一种情感寄托,让人感到平静和安宁,这也是很多年轻人喜欢汉服的原因之一。

总之,汉服文化在年轻人中越来越流行,不仅仅是因为它的独特和美丽,更是因为它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汉服文化也在不断地创新和发展,带给人们更多的美好和思考。

1 汉服魅力:汉服造型古朴华丽,穿上汉服可以体验古代文化的氛围,给人一种神秘和神圣的感觉,因此年轻人被汉服的美感所吸引和倾倒。

2 古风IP的兴起:古风IP在互联网上的热度很高,汉服作为古风IP的代表之一,也在这个背景下受到年轻人的喜爱和推崇。汉服文化被演绎成为一种科幻、奇幻、武侠等多元化文化形态,吸引了更多的年轻人。

3 传统文化的回归:汉服穿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年轻人逐渐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对传统文化抱有一种热情和敬意。穿汉服已成为一种展示民族文化的方式,年轻人愿意通过汉服表达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4 社交平台的推动:社交平台如微博、抖音等在汉服流行的推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互联网的发展,汉服文化得以普及和推广。年轻人可以通过网络分享自己的穿汉服照片和经验,与其他爱好者相互交流,进而形成了庞大的汉服文化圈子。

5 作为一种新时尚:汉服因其独特的美感和设计风格,在年轻人中慢慢形成了一种新时尚。与日韩流行的穿搭不同,汉服可使穿着者在众人中脱颖而出,展现自己的个性与品味,成为年轻人展示美丽、丰富内涵和文化底蕴的一种方式。

6 对年轻人的心理需求:年轻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可能会感受到一种文化、精神的追寻,而穿汉服则可以让他们找到一种情感寄托,满足内心的文化需要。穿汉服可以让年轻人回顾历史、理解传统文化,同时,也是对自我身份认同和强调独立个性的一种体现。

近年来,汉服文化在年轻人中越来越受欢迎,不少年轻人在日常生活和社交场合中选择穿汉服。这种现象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趋势呢?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

1 爱国主义情感的触发

穿汉服是一种传统文化的表现,而的企业家们已经开始买下或者将其签到高达15年以上的永久产权,让更多人拥有展示汉服的机会和场地。这被认为是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尊重,有助于激发年轻人的爱国情感。

2 轻奢消费的新趋势

汉服本身就是一种展现高贵、优雅和典雅的服装,很多年轻人将其作为一种轻奢消费的方式。与传统的奢侈品消费不同,穿汉服可以满足年轻人对于异域文化探索和品味的欲望,更符合当代年轻人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

3 社交场合的需要

穿汉服可以为社交场合带来更多的仪式感,增强人们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在各种活动、聚会、婚礼和节日等场合,穿汉服可以营造一种浓郁的文化氛围,有助于增进人际关系和群体凝聚力。

综上所述,汉服文化的流行可以看做是年轻人对于传统文化的重新发现和对个人理想追求的表现。作为一种新的文化现象,我们也应该重视和尊重它。

汉服元素在年轻人中越来越流行的原因:

1文化认同感:汉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穿着汉服可以增强年轻人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2审美追求:随着各种顶尖设计师和明星的加入,汉服的设计和款式得到了进一步的升级和美化,使更多人开始喜欢上汉服这一独特的服饰。

3回归本源: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生活方式琐碎而枯燥,年轻人对古老、质朴、气息非凡的东西有一种情感渴望。汉服代表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之一,让人们重拾优雅与华丽的生活方式,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倡导汉服文化。

4展示自我:将汉服进行改良或搭配现代元素后穿着,能够打破传统礼仪束缚,表达个性和展示自我的机会,同时也成为年轻人交流和社交的话题。近些年来,中国的经济和国际地位都得到了提升,在这种大背景下,年轻人更加自豪而对传统文化也有了更深的认识和兴趣。随着时代的变化,审美观也发生了改变,历史悠久的汉服被重新发掘,成为一种值得追求的时尚风格。

5网络传播:当今社会网络技术日益发达,人们可以通过各种社交媒体平台分享、传递信息,汉服爱好者将他们对于汉服的热爱和理解,在网络上不断传播,吸引了很多年轻人加入进来。

总的来说,汉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被年轻人喜爱并推广回去,并不仅仅是时尚元素和穿衣搭配,更重要的是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

随着中华民族的崛起和民族自信心的上升,中国人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不断增强,华服节的设立,就是传统文化复兴的体现。衣裳伴随着每个人的一生,它是文化最好的载体,也是传统文化中的活化石。当历史变迁,沧海桑田,一切都俱往矣的时候,衣裳却向我们诉说着前人的情感和故事。

新中国在经济领域发展迅速,但在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上,却需要加大力度,而华服节的设立,则正是一次努力,它在迎合当今“汉服热”的同时,也加强了人们对于传统服装的认识与了解,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发展。

当然,必须要说明的是,华服不等于汉服,华服日更不等同于汉服日。华服指的是中国传统民族服饰,它是以华夏(汉后又称汉族)民族文化为基础,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装饰体系。简而言之,你可以将华服称为国服,它包含汉服,且以汉服为核心,但它不只有汉服,其他少数民族服饰也属于华服。

不过,由于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本就传承的较好,再加上汉服是华服的基础核心,因此当今中国复兴传统服饰运动以复兴汉服为主。如今,随着汉服运动的开展和汉服文化的流行,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衣着汉服出门,汉服的爱好者们也纷纷举办活动,交流汉服心得,发展汉服文化。然而,在汉服文化的复兴和推广过程当中,也出现许多问题和争议:什么是真正的汉服?怎样穿戴才符合规矩?新元素汉服到底能不能穿?

其实,出现这些问题是很正常的,汉服距今毕竟有很长一段历史了,想要复兴一种接近消亡的事物,其难度可想而知。但是,不论怎样,对于文明延续数千年从未断绝的中华民族来说,汉服都不应当在我们的手中彻底断绝消亡,毕竟,华夏民族之所以叫做华夏民族,与汉服有莫大的关系。

中国又称“华夏”,这一名称的由来就与汉服有关。中华天朝重衣冠礼仪。《周易·系辞下》曰“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这说明,华夏民族的衣裳是黄帝等人创立的,它体现着华夏文明的诞生与进步。到周朝时,华夏民族的服章被蕴含“礼”的含义,人们往往会直接用衣冠代指文明。《春秋左传正义》载:“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尚书正义》注:“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正是古代人们将华夏服饰视为文明的体现,中国才有“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的美称。

汉服的发展历程漫长而悠久,它起源于华夏服装,萌芽于黄帝上古至商周时期,正式出现在秦朝。秦始皇统一全国,书同文、车同轨,统一的服饰制度也被确立下来。汉代承继秦代的汉服制度和文化,东汉的蔡邕就在《独断》里记载道:“通天冠:天子常服,汉服受之秦,《礼》无文。”

在汉代,汉服被赋予特殊地位,它是华夏民族的体现,是汉族区分于其他民族的独特存在,亦是大汉王朝文明和威仪的象征。汉服最早的正史记录见于《汉书》:“(龟兹公主)后数来朝贺,乐汉衣服制度,归其国,治宫室,作檄道周卫,出入传呼,撞钟鼓,如汉家仪。”

汉代将“汉族”、“汉人”确定下来的同时,也正式确立了“汉服”这个称谓。在汉代以后,汉人统一将自己的服饰称为“汉服”,唐朝的史书里也常将唐人的衣服称作“汉服”。到宋元明时期,随着汉文化影响力的扩大,许多异族酋长也命族人穿上汉人衣裳,并将其称为“汉服”。直到现代,随着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呼唤,汉服才重新走向人们的视野,汉服文化也重新焕发出它强大的生命力。

不过,在复兴汉服的时候,我们也得对汉服有基本的了解,至少得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汉服。严格意义上来讲,汉服不止包含汉族的传统服装,还包含一整套服饰系统,比如衣裳、首服、发式、面饰、鞋履、配饰等,都属于汉服衣冠整体系统。

古代的汉服皆采用幅宽二尺二寸(50cm左右)的布帛剪裁而成,它分为领、襟、衽、衿、裾、袖、袂、带、韨等十部分。汉服的前后具有对称性,制作时,取两幅相等长度的布,分别对折,作为前襟后裾,缝合后背中缝。若是前襟无衽,称为直领对襟衣,要是再取一幅布,裁为两幅衽,缝在左右两襟上,则称为斜领右衽衣。汉服不同部位都有各自的称谓,前襟后裾的中缝称为裻,即督脉、任脉,任脉右侧的称为右衽。袖子与襟裾的接缝称为袼,袖口则称为祛。根据裾的不同长短,汉服分为襦、裋和深衣。

汉服具有交领右衽、褒衣广袖、系带隐扣等特点,当然,这也是规矩,一旦打破将不符合汉服的“礼制”。除此以外,古代的汉服在纹章布料、足衣首服、色彩配饰等领域也有着详细规定,内容十分繁琐,不同的朝代还会在细微处有所不同。

这两天关于汉服与韩服之争的话题引爆网络,事件的来由与事实并不复杂,但是透过这一文化争议事件的表象,反映出的实质却是,一桩纠缠于东亚或者说曾经汉字文化圈国家之间四百多年间无法回避的 历史 悲剧——文化认同的破裂。

回溯 历史 ,这一 历史 悲剧的源头必定是明朝的崩溃。相较于其他被农民起义推翻的中原王朝,明朝让后世人惋惜的不仅是它的继任者是一只来自于关外的蛮族,而且这只部族不但以武力降服了华夏,还以武力改变了传承千年的衣冠礼乐。剃发易服,这是之前所有征服者都未能做到的。这一行为让前现代的中国,以一种在审美上令人鄙夷的面貌永远定格。以至于辫子成为西方人关于中国传统衣着发式最粗暴的标签。

东亚的崩塌,持续了四百年

日本人曾在答朱元璋的汉诗中这样写道:

国比中原国,人同上古人。

衣冠唐制度,礼乐汉君臣。

银瓮篘清酒,金刀鲙紫鳞。

年年二三月,桃李自阳春

虽然这首诗将朱元璋气得够呛,但这也说明一个事实:东亚曾经是有统一的文化认同感的,其核心便是中原统一政权+华夏礼乐的政治与文化组合,其最鲜明的标志之一便是束发右衽的华夏衣冠。

对于满洲入主中原,剃发易服,日本人以儒家华夷之辩的理论提出了一个听起来很刺耳的论调——华夷变态,认为这是文明亡于野蛮。自然,共有儒家价值观的日、朝、越三国都在 情感 上向清朝报以厌恶之感,并不真心认同清朝的法统与道统。以至于在后来清末,日本人利用这一理论鼓动革命党排满,恢复中华,不过那是后话了。

越南阮朝也以中夏自居,将其对于中南半岛土著的征服看做是推行王化,以夏变夷之举。以中原皇帝的口吻斥责与恫吓那些不愿归附的南方蛮族。

虽然对于华夏衣冠礼制的好感普遍存存于日本、朝鲜与越南,但要论起对大明衣衣冠的礼乐的坚持,那必须首推朝鲜。明清易代已成定局后,朝鲜将记载访问北京出使活动的笔记《朝天录》更名为《燕行录》,天朝已无存,唯有访燕行。从对中原的仰慕与尊崇视角变成了平视。不但如此,其内部还长期使用明朝年号,以至于将崇祯纪年推到了两百多年。修筑大报坛,祭祀万历皇帝“再造藩邦”的恩情以及崇祯皇帝。甚至,还谋求北伐清朝。

清朝剃发易服后,边民之间的接触让朝鲜和越南都面临一个问题——清朝衣着发式可能会影响到自己的臣民。对此,两方都发布禁令,严厉禁止臣民效仿清朝服饰。但是,相比之下,朝鲜人对坚守明朝衣冠更为在意。

乾隆年间,朝鲜与越南等多国使臣出访北京,越南使臣为了讨好乾隆提前换上了清朝服饰,乾隆自然大悦。但是,朝会散去,朝鲜使者便揪住越南使者问道,原来贵国的衣冠制度是这样的形制,我怎么不知道。越南使者自知理亏,掩面羞愧。又某一次朝鲜使者出访清朝,在返回的途中路过一地,当地一人看到他们身穿的汉家衣冠怆然神伤,希望使者能脱下衣服让他试穿一下,当这他穿上之后与朝鲜使臣揖礼对拜,两人相对而泣。

如此这类故事还有很多,当年在大学的时候,从葛兆光关于域外汉学的著作中这些篇章时相当震惊,感觉完全打开了一扇新的 历史 之门。面对这些故事,脑海中突然跳出一个词“黍离之悲”。

但是 历史 是残酷的,清朝入主中原后,原来汉字文化圈的成员虽然私底下对他满脸鄙夷,但在清朝庞大的规模与强大的实力面前,这些心念华夏礼乐汉家衣冠的“表亲”们只能望中原而神伤,各自前行。

现代化与民族化,渐行渐远的东亚

朝鲜人对于先王衣冠、大义名分、华夷之辩虽然保持着内心的坚持,但是仍然需要面对臣服于清朝的现实。更不用说日本人与越南人,逐渐的,追念华夏哀伤陆沉的 情感 开始起了变化。三国纷纷以中华自居,认为自己传承了中州业已无存的文明。而且,为了保持与清朝在文化面貌上的距离,离开了明代与中原互动互鉴的滋养,双方在衣冠上不可避免的向更加本土的方向发展。

李朝前期与明代服饰的差别之所以小,不仅仅是因为他们仰慕中华,中原也接纳他们作为大华夏世界的一员,他们的主动学习。更重要的是明朝通过不断的赐服保证了朝鲜贵族阶层的衣冠制度与明代衣冠保持着大体相似的面貌。可以说,中原汉服体系的湮灭,间接的造成了周边以交领右衽为服饰特征的族群,在衣冠演变上母体营养的枯竭。

后来的 历史 大家都知道了,当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降临东亚,诸国不同的道路再一次将仅剩的文化认同撕得粉碎。日本不但在军事与政治上对邻居刀兵相向,而且已经跳出了儒家文化构筑的大华夏认同圈层,在思想上脱亚入欧。而朝鲜与越南,面临现代化的困境与殖民危险,救亡图存成为第一要务,几百年前的华夷之辩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二战之后,越南的文化面貌已经被殖民者所更改,方块字退出 社会 ,法国人发明的拉丁文拼音成为官方文字。朝鲜半岛在日本的殖民下,不断发掘凝聚人心的文化力量以反抗日本统治,其中世宗发明的谚文以及西方传入的基督教成为重要的文化武器。带有汉字的日文成为了需要被扫除的殖民时代印记。

今日扰攘,四百年前的余波

四百年间,东亚的国际关系体系从儒家传统的天下架构一步步变成以民族国家为主体的现代国际体系,曾经滋养整个汉字文化圈的文明资源反倒成为了容易引发争端的导火索。

作为岛国,日本在汉字文化圈中较早开始本土化,9世纪起便参照汉字创造出了假名这一书写符号。而且,在对待来自于大陆的文明元素诸如服饰、音乐、建筑态度较为超然,一般会大方地承认其源于中国,不过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国风文化。

对于日本人的这一姿态,中国人当然是可以感知并感到欣慰的。但是作为曾经的侵略者,在当今中国一切带有日本印记的文化符号都容易引发负面的联想,有时这种联想甚至伤及自己。例如,曾经的春熙路烧汉服事件。

而曾经以传承大明衣冠为傲的半岛,分裂为两部分。韩国经过了经济高速增长的上升时期之后,不可避免的要通过文化来强化自己的民族认同与自豪感。这时,曾经诸多文化元素,全都面临着与中国发生正面冲突的危险。这种例子简直太多,比如端午节与端午祭、中医(汉医)与韩医。除却围绕着这些事件上媒体添油加醋的成分,可以看出一个事实:四百年前大华夏文明圈层共用的文化资源,与如今的民族国家独立性、族群文化边感之间的不相容。

汉服复兴 十七年的故事还再继续

从2003年王乐天勇敢地穿起自己缝制的汉服上街算起,汉服重新回到公众视野已经有十七年了。但是在互称为同袍的汉服践行者内部也面临着众多理论、实践与商业上的分歧。作为一个从2011年才参与现代汉服的野生同袍,看到了不少问题与争论,但更多的是汉服的勃兴。

宗周还是崇明,这是最大的问题。一套服饰系统,如果需要被认可,那么必须要有相对统一的外在形象。周是华夏礼乐的原点,而明是华夏衣冠最近的断裂面。

这种争论与实践一方面给外界快速重新接纳汉服造成了一定困扰,但是也释放了数千年的文化资源,丰富了大家的选择。在数十年的实践中,曲裾从一开始的人气爆款式逐渐遇冷,而今以唐宋明风格为基础的多种款式逐渐成为主流,明华堂等一批明制汉服商家成为行业标杆,宗周与崇明的争论在实践中看到了解决的希望。

而这也是本次汉服与韩服之争的一个伏笔。曾经数百年的时间,汉服在东亚呈缺席状态,而今它又回来了,但是它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并不是所有汉族人都完全知晓。它的近亲,韩服伴随着韩国影视剧的强势输出已经在许多中国人的认知里留下了鲜明标签,无怪乎很多中国人把明制汉服错认作韩服,这是 历史 的悲剧与无奈,请不要大声斥责不了解实情的同胞。

公众对于汉服认知模糊的原因,除了它本身被迫退出 历史 舞台,还有影视剧的题材重心偏好与服化道马虎。题材偏好这个大家有目共睹,清宫戏、民国戏占据荧屏。服化道马虎这个举一个最常见的例子——金丝翼善冠+明黄长袍。可以说,就我所见,在《女医明妃传》之前就没有见过稍微像样的明代服饰出现在电视剧里,而《大明劫》一类的影响力又相对有限。

汉服运动的发展间接的推动了电视剧中明代服饰水准的提高。首先,有一大批观众开始在意明代服饰的正确性,将其作为评判一部电视剧分数高低的指标之一。其次,众多汉服领域的个人研究者、商家开始重新发掘 历史 纹样、花色、形制,制作成衣,这对于那些剧组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或者抄袭的捷径。再次,汉服已经成为一个文化现象,在Z世代中与古风音乐、动漫等叠加,形成了一个可观的商业市场,一旦有消费者的产生,品牌方必然会讨好他们。

所以,汉服回到了公众视野,伴随着参与者的增加成衣水平不断提升,新的消费文化逐渐形成气候,再反馈到文艺创作领域。结果便是以明代为背景的影视作品在糊弄大众上不敢那么明目张胆,还要标榜自己考据还原来博得好感,因为有更多人知道明代汉服不是头发插羽毛,头上戴明器,身上披纱网。

所以,本次争端发生众多网友才能在第一时间拿出那么多 历史 文献、绘画资料予以反击,而且国内研究机构也参与其中。你们回顾一下,当年《大长今》上映的时候,有过这种景象吗?我反正是看得津津,还觉得颇有亲切感。

但愿未来是和解的时代

明朝的崩溃造成了东亚文化认同的破裂,中原剃发易服之后,朝鲜延续了华夏衣冠的重要一个分支。但是世事变迁,在中国人忘记汉服,韩国人以为其服饰为自己独有的时候,汉服重新回到了中原大地。

虽然曾经的明代是东亚的中心,向朝鲜输出了大量的文化元素,但是在共同文化认同度背景下,双方也有着相互的交流,例如马尾裙就是从朝鲜传入北京的。

但是,现代国与国之间已经不是普天之下的明代了,我们在复兴自身文化,驳斥外界之后,万不可再陷入天朝大国的中心之中,惹人反感。对于曾经共同拥有的文化源泉,我们应当珍惜,但愿在 历史 正本清源之后,大家平等相待,妥善处理好争端,走向和解的未来。

服饰从御寒蔽体,上升为一中文化的时候,服饰成为一种文化记忆,汉成为继秦之后的大帝国,而修养生息政策,造就了一个相对自由的社会,也造就了一个强大的帝国,汉文化成就了一份灿烂,造就了一份自豪,汉服把一个强盛时代的记忆附着在汉服宽大的袖口,汉文化也是汉民族的一种引以为豪的资本。汉服越来越得到现代人的热爱,蕴含其中的是一份对国家民族的感情,也可理解为一种朴实朴素的爱国情感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27140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2
下一篇2023-08-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