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联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它好比用**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颔联生动的描绘了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这一联写的是远景,短短的十个字,画出一副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诗句也蕴涵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
《渡荆门送别》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所作。
原文: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文:
乘船远行,路过荆门一带来到楚国故地。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边。长江滔滔奔涌,流入广袤荒原。月映江面,犹如明天飞镜;云变蓝天,生成海市蜃楼。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不远万里送我行舟。
扩展资料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以其卓越的绘景取胜,景象雄浑壮阔,表现了作者少年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这在学术界没有争议,但具体作年有多种说法,主要有三种:一说作于开元十二年(724年),二说作于开元十三年(725年),三说作于开元十四年(726年)。
根据郁贤皓的说法,李白是在开元十二年(724年)辞亲远游。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
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离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这首诗首尾行结,浑然一体,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
如果说优秀的山水画“咫尺应须论万里”,那么,这首形象壮美瑰玮的五律也可以说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包涵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作者简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一、这两句诗描绘的景象是:船出三峡,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水奔腾直泻,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
二、扩展知识:
1、原词欣赏:渡荆门送别
流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连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作品简介:《渡荆门送别》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五律。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以其卓越的绘景取胜,景象雄浑壮阔,表现了作者少年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
3、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渡荆门送别》原文及翻译赏析1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山随着低平的原野地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
江面月影好似天上飞来的明镜,云层缔构城外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注释
荆门: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三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远:远自。
楚国:楚地,指湖北一带,春秋时期属楚国。
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江:长江。大荒:广阔无际的田野。
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下:移下。
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仍:依然。怜:怜爱。一本作“连”。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万里:喻行程之远。
赏析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在这一联,短短十个字,作者描绘了四种景象:起伏的山岭,平坦的原野,奔流的长江,辽远的荒原。每一种景象都是那样的阔大,让人穷尽目光,思接千里。这句的意思是山随着低平的原野的出现而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描写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用流动的视角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度到平原,山峦从视线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画出了一副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其中“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如何把四种景象融合在同一个画面中呢?作者用一个“随”字把“山”与“野”联结在一起,用“入”字把“江”与“荒”联结在一起。“随”字描绘出山脉的走向与趋势,富有流动感和空间感,仿佛一幅图画在你面前徐徐展开。随着山脉的走向越来越低,最终没入大地,平原也愈加广阔,诗人的视野也更加开阔,而“尽”字则道出了山脉消失,平原呈现时,诗人眼前豁然开朗的喜悦感觉。 “入”字则带着强烈的楔入感,描绘出了长江冲击荒原的力量,也激发着作者的豪情。作者内心的激昂奋进,也随着水流奔向遥远的天际。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中的“入”字有同样的意蕴。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意思是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下来的一面天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这一句是长江近景的描写。“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意思是我还是怜爱故乡的水,流过万里送我远行。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故乡水拟人化,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诗人顺着长江远渡荆门,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清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唐诗别裁》),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这首诗首尾行结,浑然一体,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如果说优秀的山水画“咫尺应须论万里”,那么,这首形象壮美瑰玮的五律也可以说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包涵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渡荆门送别》原文及翻译赏析2《渡荆门送别》
年代:唐作者: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分类标签:送别诗
作品赏析
注解:
1、荆门:山名,在湖北省宜都县西北。
2。海楼:海市蜃楼。
3、故乡水:指长江,李白早年住在四川,故有此言。
韵译:
自剑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
来到了楚国境内作一次旅游。
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
长江进入了莽原也缓缓而流。
月影倒映江中象是飞来天镜,
云层缔构城郭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
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评析:
唐开元十四年(726),诗人怀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之情,出蜀东下,
此诗即在旅游途中所作。从诗意看,诗人与送行者同舟共发,是在舟中吟送的。清朝
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是不确的。这首诗虽意在
描绘山水,然而仔细揣摩,“送别”之意犹在,足见椽笔功夫。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与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可比功
力。或认为李是行舟流览,杜则停舟细看。此说颇是在理。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荆门,即荆门山,位于今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形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前句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它好比用**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后句著一“入”字,力透纸背,用语贴切。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写完山势与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景: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象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汹涌,那就很难有机会看到“月下飞天镜”的水中影像;在隐天蔽日的三峡空间,也无从望见“云生结海楼”的奇景。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颔颈两联,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二十五岁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清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唐诗别裁》),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这首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如果说优秀的山水画“咫尺应须论万里”,那么,这首形象壮美瑰玮的五律也可以说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包涵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渡荆门送别》原文及翻译赏析3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解:
1、荆门:山名,在湖北省宜都县西北。
2。海楼:海市蜃楼。
3、故乡水:指长江,李白早年住在四川,故有此言。
⑴荆门: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山形上合下开,状若门。
⑵远:远自。
⑶楚国:楚地,今湖北、湖南一带。其地春秋、战国时属楚国境域。
⑷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⑸江:大河。大荒:广阔无垠的原野。
⑹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下:移下,下来。
⑺海楼:海市蜃楼,亦称“蜃景”,是光线经过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发生显著折射时,把远处景物显示在空中或地面的奇异幻景。这里状写江上云雾的变幻多姿。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⑻仍:依然。怜:怜爱。一本作“连”。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⑼万里:喻行程之远。
韵译:
自剑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
来到了楚国境内作一次旅游。
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
长江进入了莽原也缓缓而流。
月影倒映江中象是飞来天镜,
云层缔构城郭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
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渡荆门送别》原文及翻译赏析4渡荆门送别
作者 :李白 朝代 :唐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释
选自《李太白全集》(中华书局1977年版)卷十五。
荆门:荆门山,在现在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形势险要。
楚国:古楚国之地,泛指今湖北、湖南一带。
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
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
海楼:海市蜃楼,是大气中由于光线折射作用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多于夏天出现在沿海一带或沙漠地方。
怜:爱。一本作“连”。
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远:远自。
江:长江
下:移下。
仍:频频。
韵译
自荆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我来到了楚地去游玩。
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进入了莽原也缓缓而流。
月影倒映江中像是飞来天镜,云层缔构城郭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赏析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押韵的字有游、流、楼、舟。题材:送别诗
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前句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它好比用**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后句著一“入”字,力透纸背,用语贴切。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写完山势与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汹涌,那就很难有机会看到“月下飞天镜”的水中影像;在隐天蔽日的三峡空间,也无从望见“云生结海楼”的奇景。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颔颈两联,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
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而又初次离别的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他。
这首诗写出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诗以浓重的怀念与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
作者
李白 (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世人尊称“诗仙”。存诗900余首,有《李太白集》。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
《渡荆门送别》原文及翻译赏析5原文:
渡荆门送别
朝代:唐朝
作者:李白
流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连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荆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我来到那古时楚国之地游历。
重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流进了广阔无际的原野。
月影倒映江中像是飞来天镜,云彩变幻无穷结成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注释
⑴荆门: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山形上合下开,状若门
⑵远:远自。
⑶楚国:楚地,今湖北、河南一带。其地春秋、战国时属楚国境域。
⑷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⑸江:长江。大荒:广阔无际的田野。
⑹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下:移下,下来。
⑺海楼:海市蜃楼,海市蜃楼,亦称“蜃景”,是光线经过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发生显著折射时,把远处景物显示在空中或地面的奇异幻景。这里状写江上云雾的变幻多姿。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⑻仍:依然。怜:怜爱。一本作“连”。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⑼万里:喻行程之远。
赏析: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山随平野尽”,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著一“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这句好比用**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后句著一“入”字,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力透纸背,用语贴切。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颔联这两句不仅由于写进“平野”、“大荒”这些辽阔原野的意象,而气势开阔;而且还由于动态的描写而十分生动。大江固然是流动的,而山脉却本来是凝固的,“随、尽”的动态感觉,完全是得自舟行的实际体验。在陡峭奇险,山峦叠嶂的三峡地带穿行多日后,突见壮阔之景,豁然开朗的心情可想而知。它用高度凝炼的语言。极其概括地写出了诗人整个行程的地理变化。
写完山势与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景: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象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汹涌,那就很难有机会看到“月下飞天镜”的水中影像;在隐天蔽日的三峡空间,也无从望见“云生结海楼”的奇景。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颔颈两联,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
颈联两句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二十五岁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清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唐诗别裁》),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这首诗首尾行结,浑然一体,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如果说优秀的山水画“咫尺应须论万里”,那么,这首形象壮美瑰玮的五律也可以说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包涵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渡荆门送别的诗意
《渡荆门送别》
作者:李白
原文: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4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释:
1、荆门: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山形上合下开,状若门。
2、远:远自。
3、楚国:楚地,今湖北、湖南一带。其地春秋、战国时属楚国境域。
4、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5、江:大河。大荒:广阔无垠的原野。
6、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下:移下,下来。
7、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8、仍:频频。
9、万里:喻行程之远。
诗意:
远道而来渡过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游览。
山随着低平的原野地出现逐渐消失。
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
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下来的一面天镜,
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
我还是怜爱故乡的水,流过万里送我行舟远行。
赏析: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时年25岁。这次出蜀,可谓壮游:经巴蜀,出三峡,直冲荆门山以外,飞驶至楚汉之间。诗人亲历巴山蜀水之险恶,有群山万壑赴荆门的惊诧,亦不乏千里江陵一日还的欢欣。诗人叙事抒情: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充满新奇、惊喜。那连日来跟在诗人身边的两岸群山逐渐消退殆尽,开阔的江面扑入视野,奔腾咆哮的江水向远方流去,直到那水天相连的荒漠辽远的原野,何其壮美。夜半时分,俯瞰江面,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的一面明镜:白昼晴空,远眺天边,云蒸霞蔚,变幻无穷,又似海市蜃楼一般奇妙。江山多娇,思绪万千,忽而生发思乡之幽情,乃悟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之玄。读到这里,方知诗人所指的送别者竟然是故乡之水!正是这故乡水,不辞万里把诗人送上生活道路的远大前程。故乡水这个艺术形象多么感人。全诗以启程远游起笔,以途中所见景色为干,最后以惜别作结。结构严谨,过渡自然,气势磅礴,情思绵长。
值得注意的是,诗中雄伟奇丽的画面并不是简单的组合和随意的拼凑。荆门外的所有景色都与长江密不可分:群山是长江两岸的群山,平野是长江流经的平野,月影是长江水中的月影,行云是长江上空的行云,万里送行舟的故乡水也是长江之水。它们以长江为中心,共同和谐地构制成一幅雄伟奇丽的江景图,这个背景对于表现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蓬勃的朝气可谓相得益彰。情乐则景乐,景语亦情语。毫无疑问,《渡荆门送别》所写的景物全染上了诗人内心的感情色彩,进入诗人眼中而又形诸诗人笔下的荆门外雄壮奇伟的自然景色,与这位青年诗人初离故土,投身到更广阔的天地,去追求那不平凡事业的广阔胸怀和奔放热情的情调是完全一致的。
如果说,李白初次离开从小生活的蜀地到楚国游历为壮游的话,那么,与故乡水的离别乃是壮别。
全诗意境高远,想象瑰丽,形象奇伟,语言精美,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的长轴山水图,与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及王维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等描摹同样脍炙人口。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一联,何其瑰丽,下与飞之配搭,生与结之合用,把水中月影的变化过程及海市蜃楼的奇特幻象写活了,令人叹为观止。
李白 渡荆门送别
《渡荆门送别》
作者: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释:
1、荆门:山名,在湖北省宜都县西北。
2、海楼:海市蜃楼。
3、故乡水:指长江,李白早年住在四川,故有此言。
译文:
自剑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
来到了楚国境内作一次旅游。
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
长江进入了莽原也缓缓而流。
月影倒映江中象是飞来天镜,
云层缔构城郭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
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赏析:
唐开元十四年(726),诗人怀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之情,出蜀东下,此诗即在旅游途中所作。从诗意看,诗人与送行者同舟共发,是在舟中吟送的。清朝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是不确的。这首诗虽意在描绘山水,然而仔细揣摩,送别之意犹在,足见椽笔功夫。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与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可比功力。或认为李是行舟流览,杜则停舟细看。此说颇是在理。
山中送别的诗意
山中送别的诗意
《山中送别》
作者:王维
原文: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注释:
1、掩:关闭。柴扉:柴门。
2、明年:一作年年。
3、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后两句化用《楚辞招隐士》的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意。
诗意:
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
夕阳落下把柴门半掩。
春草到明年催生新绿,
朋友啊你能不能回还?
赏析:
这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诗人在把生活接入诗篇时,剪去了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第二句日暮掩柴扉,不写与友人话别的情景,也不渲染分手之际的环境气氛,而偏写送走友人之后日暮掩上柴扉的举动。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使诗人感到一种寂寞与孤独,自然会追忆友人的音容笑貌,眼前浮现友人在山中时朝夕相处的欢乐,同时,也一定会想象友人出山后的行踪,而且更盼望友人早日归来重聚。一句话,诗人身虽在柴扉之内,心却在柴扉之外。但所有这些,诗人都没有直接说出来,让读者自己从掩柴扉这一动作细节中体会。诗有空白,就耐人咀嚼。
诗的前两句是陪衬,后两句才是表现的主体。
诗的三、四两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两句化来。但赋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这两句诗则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
这两句化用《楚辞招隐士》句意,但一点也不使人感到是用典,而觉得是从诗人内心深处自然流出的深情话语。这里用典不仅贴切,而且灵活,巧妙。《楚辞招隐士》中的王孙是淹留山中,辞赋作者是要招其离开山中归家,而王维诗却反用其意,盼友人回到山中来;《楚辞招隐士》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而王维诗是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楚辞招隐士》用的是直接感叹句,王维改用疑问语气,所传达的感情便微妙、丰富多了。
归不归,作为一句问话,照说应当在相别之际向行人提出,这里却让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时才浮上居人的心头,成了一个并没有问出口的悬念。这样,所写的就不是一句送别时照例要讲的话,而是相送罢后内心深情的流露,说明诗中人一直到日暮还为离思所笼罩,虽然刚刚分手,已盼其早日归来,又怕其久不归来了。前面说,从相送到送罢,从相送罢到掩柴扉,中间跳越了两段时间;这里,在送别当天的日暮时就想到来年的春草绿,而问那时归不归,这又是从当前跳到未来,跳越的时间就更长了。归不归三字,有担心、疑惑友人去而不归,又有盼望友人明春归来之意绪。在王维之前,南齐谢朓《酬王晋安》诗也用了《楚辞招隐士》的句意,写出了春草秋更绿,公子未西归的句子。
第三句春草明年绿,有的本子作:春草年年绿。比较之下,春草明年绿更为美妙。它是全篇诗的警句。有了这一句,描绘出了诗人在柴扉中想象的这一片春草的绿色,使整首诗有了色彩,有了画意,有了象趣,而诗人盼望友人归来同赏明春山色的深情,便有了借以寓托的鲜明美丽物象。绿字是诗眼,明字也妙。
这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这是超出一般送别诗的所在。开头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浓更稠,为望其再来的题意作了铺垫,于是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归却难一定。惜别之情,自在话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别运,高人一筹。
王维善于从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来显示深厚、真挚的感情,令人神远。这首《山中送别》诗就是这样的。
渡汉江的诗意
渡汉江的诗意
一、《渡汉江》
作者:宋之问
原文: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释:
1、汉江:汉水。宋之问因张易之事而被贬岭南,于神龙二年逃归洛阳。此诗作于途经汉水时。此诗原题李频作,误。
2、岭外:指岭南,大庾岭之外,就是广东。
3、书:信。
4、来人:指从家乡来的人。
诗意:
我离开家乡到了五岭之外,
经过了一个冬天,又到了春天。
因为交通不便,
我和家人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联系了。
现在我渡过汉江赶回家乡去,
不知为何离家越近,心情就越紧张。
因为怕伤了美好愿望,
以致遇到同乡,也不敢打听家乡情况。
二、《渡汉江》
作者:李百药
原文:
东流既弥弥,南纪信滔滔。
水击沉碑岸,波骇弄珠皋。
含星映浅石,浮盖下奔涛。
樯乌转轻翼,戏鸟落飞毛。
客心既多绪,长歌且代劳。
注释:
1、弥弥:渐渐。
2、南纪:南方。《诗经小雅四月》:滔滔江汉,南国之纪。此二句是说汉江水势很大流到南方更见其滔滔,也可见作者是从汉江上游乘船到襄阳的。
3、沉碑岸:襄阳城西北有万山;其下有沉碑潭,在县西北五里。《晋书杜预传》:预好为后世名,常言: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刻石为二碑,纪其勋绩,一沉万山之下,一立岘山之上,曰:焉知此后不为陵谷乎!
4、珠皋:即解佩渚。据《襄阳府志》载:郑交甫在这里遇二女佩两珠,大如荆鸡之卵。交甫索佩,二女解佩以赠;转身走了十来步,佩玉和二女都不见了。
5、含星:珠玉曰含,是说星光如玉。
6、浮盖:漂在水上的船。
7、樯乌转轻翼:桅上的乌鸦在轻轻的翻动着羽翼。
8、多绪:满腹愁绪。
9、代劳:替代。
诗意:
我离开家乡到了五岭之外,
经过了一个冬天,又到了春天。
因为交通不便,我和家人没有联系,
已经很长时间了。
现在我渡过汉江赶回家乡去,
怎知离家越近,心情就越紧张。
因为怕伤了美好愿望,
以致遇到同乡,
也不敢打听家乡情况。
1 描写荆门东宝山作文100字
东宝山是荆门市的名山,我爱这座带有浓厚历史文化色彩的高山。
山脚下,一条石铺大道向山上伸延,两边五彩缤纷的鲜花交替开放。抬头仰望,东宝山直插云霄,真高,真雄伟!
山腰的盘山公路绕来绕去,时而宽,时而窄,时而陡,时而坦,蜿蜒盘旋,像一条长龙。两边是郁郁葱葱的山林,林间叫不上名的野花散发的阵阵清香夹杂着湿润的空气,让人觉得神清气爽。偶尔有几只小鸟唧唧喳喳地从头顶上一掠而过,留下几声欢快的鸣叫,好像在欢迎游客的到来。
山顶有各种建筑,其中让我最喜欢的是东宝塔。宝塔共七层,三十多米高,每层六角突兀,显得格外美观;各层细腻的装饰,更体现了古代工匠精湛的技艺。
宝塔各层都很明亮,唯独第六层一窗不开,即使大白天,里面也伸手不见五指。当初为什么这样设计?现在谁也无法解答,不过这也给游人增添了无穷的乐趣:当你走进第六层时,就觉得这是“黎明前的黑暗”;登上顶层,突现的光亮,又给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立足塔顶,放眼全城,那笔直的街道、林立的楼房、似虫的汽车、如蛇的火车尽收眼底。此时此刻,谁不赞叹荆门美!
如今,宝塔旁又建了电视塔,它们各具特色,相映成辉,构成了荆门独特的风景。
东宝山风景秀美,不仅记录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汗水,而且见证了荆门的发展速度。我爱东宝山,更爱我的家乡!
2 荆门历史文化作文350字全国百家名园——荆门龙泉公园,像一颗璀灿的明珠镶嵌在荆门市区的西南角。
公园的面积虽然不大,但有山有水、有树有景、有古迹。酷似北京颐和园、杭州西湖的袖珍版,小巧别致,另有一番风味。
公园正门在东侧一边的象山大道上。这是一座古典宫殿式门楼,由两条巨龙盘旋簇拥着,金碧辉煌、气势壮丽雄伟。
进入园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大片林荫地和草坪,四周环绕着清澈见底的湖水。林荫地内散布着各种各样的娱乐设备,湖面亦有不少游艇在来回穿梭。
这里经常是人来人往,喧闹异常,处处洋溢出一片现代化的生活气息。 再往里走,就进入公园的精华区——象山、文明湖风景区。
象山是一座普通的石山,朴实无华。远看山色黛绿,近看绿树参天,入内幽径曲折。
游人在山中,但闻其声,不见其人,犹如进入了迷宫,别有一种情趣。文明湖由龙、蒙、惠、顺四股清泉奔涌汇入而成。
湖水清澈、冬暖夏凉。平静时,湖面像一面巨大的镜子,倒映着蓝天白云,天水一色,蔚为壮观;微风时,湖面像片片鱼鳞,在阳光下五彩斑斓,奇妙无比。
特别是从深秋到初春的早晨,温暖的湖水散发出的淡淡水气,四处飘荡,像一层薄薄的轻纱笼罩着园区,犹如仙境一般。 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龙泉公园有两千余年的众多历史文化古迹,诸如:老莱子山庄、讲经台、陆〔九渊〕夫子祠、龙泉书院、岚光阁、张自忠碑、华厦艺林园、烈士陵园……星罗棋布,点缀其中。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园区内的一山一水、一砖一石、一草一木都有了灵气,它们每时每刻都在向人们诉说着岁月的流逝和历史的沧桑。
朋友,欢迎你到荆门来,我给你们当导游。
3 荆门美丽的西宝山的作文我喜欢十堰的五当山,喜欢江西的庐山,可让我感到自豪的还是我们家乡的西宝山。西宝山是我们荆门的一座名山,它虽然不像桂林的山那样秀,那样奇,那样险,却有着它自己的独特之处,那就是四干渠的水绕着山,山抱着水。
来到西宝山的脚下,那蜿蜒曲折的台阶着实让我的腿不禁抖动起来。那么陡,怎么爬得上去啊!但又想既然己经到了这儿,那就登上山顶征服西宝山吧,也不枉来此一趟了。我的心中似乎一下子又充满了力量,脚踏着坚定的步伐,有了登上西宝山的信心。
我拾阶而上,郁郁葱葱的树木如一个个士兵列队排列。一阵风迎面吹来,把我一身的汗水吹得无影无踪,顿觉力大无穷。台阶上游人络绎不绝,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当我来到一块平地上,一滴滴汗水滴在石头上,而我却充满了喜悦。站在山腰往下望,满山遍野的树木是那么的浓绿,似乎有人为它们涂上了油一般。奇形怪状的石头,蓝蓝的天,花儿齐放,似乎走进了一幅画中。
我们在茂密绿树丛中,向上攀登,好像在绿色的海洋中行走。当我们登上西宝山顶峰时,仿佛变成了一只小鸟飞上了蓝天。站在岚光阁上,我们放眼远眺,那平日毫不起眼的田野,现在却变得那么神奇而有趣。看,有圆形的、三角形的菜地,四边形的油菜花,组成了田野的特写镜头,深绿的,浅绿的森林,它们一块紧挨着一块,纺织成一幅硕大的地毯,伸向远方。远处的公路上奔驰的汽车,望过去就像玩具小汽车似的。这时一切都变小了,只有那西宝山的绿是无边无际的,从山脚绿到山顶,似乎它周围的空气里也能闻到绿的清香。
美丽的西宝山啊,我多想看你一眼。相信在人们共同努力下你一定会更加迷人,更为游人所赞叹。
4 征文 我心中的校本课程课程总目标:1、以开发本土资源为校本课程开发主题,让学生认识家乡,了解其历史渊源、文化遗产、自然风光、生态环境及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状况,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激发学生保护环境和资源的意识及责任感。
2、面向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开展主题研究式学习活动,转变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发现,在实践中探究,在实践中提高。3、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中,提高师生主体性。
一 年 级 上 学 期单元 课程内容 课 程 目 标 课时 课程形式 资源来源美丽的校园 认识校园 1、熟悉学校环境,能说出校园内各处地方的名称,能向爸爸妈妈简要介绍自己在学校的见闻。2、了解学校的生活设施、教学设施及体育游乐设施,部分懂得使用。
2 参观、访问、绘画、泥塑、交流 班级环境校园环境老师及学长的介绍养成良好观察习惯 1、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观察能力。2、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能主动探索学校,养成勤于观察的良好习惯。
2 探索、绘画、展示、交流主题活动:美丽的校园我爱她 1、对学生进行热爱班级、热爱校园、美化校园、净化校园的教育。2、有爱护校园的愿望和行动,增强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1 观察、思考、交流、实践可爱的荆门城 探索社区环境 1、知道自己居住地的名称及所属街道和社区,知道自己居住城市的名称及所属的省份。2、观察了解社区绿化、环保设施,懂得维护社区环境,在生活、学习、游戏时不妨碍他人。
1 观察、访问、交流、实践 社区文化城市绿化公园广场环城的山水市花及城市绿化 1、知道市花是石榴花。2、观察打扮城区主要街道的常见花草树木,认识古树、名木、名花,初步了解它们的特点,知道它们在美化、净化环境方面所起的作用。
2 观察、访问、绘画、剪贴广 场公 园 1、了解城区有哪些广场 、公园,知道它们所处的方位。2、在父母或亲友的带领下到广场、公园游玩,感受这些地方带给市民休闲、娱乐的乐趣。
3、大致了解每处地方的特色树种、花卉及典型建筑。4、用橡皮泥塑造自己感兴趣的形象,如公园里晨练的人、某一处有特色的建筑等。
2 观察、访问、体验、摄影、绘画、泥塑环绕荆城的山 1、与父母、老师或同学开展登山活动,体验登山的乐趣。2、知道环绕城区的几座主要山峰的名称,知道山峰上的岚光阁、东山宝塔、唐安古寺等知名建筑。
2 实践、体验、摄影、泥塑穿城而过的水 1、知道环绕城区的有竹皮河,还有漳河的支渠三干渠、四干渠。2、懂得保护水源、节约用水的重要性,牢记“保护城市河道,有我一份责任”。
1 游览、观察、讨论、交流主题活动:小手牵大手,文明一起走。1、巩固所学知识,增强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2、以实际行动来维护城市环境,做文明市民、文明游客。 1 班队会、反思、实践一 年 级 下 学 期单元 课程内容 课 程 目 标 课时 课程形式 资源来源春满山城 春天来了 1、寻找春天,感受春天的气息,感受春天生机勃勃的美。
2、培养学生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2 观察、记录、交流、绘画 走进大自然城区街道、园林城郊蔬菜、水果基地姹紫嫣红的花朵 1、观察、记录城区各种花卉的名称、颜色、形态、花期,感受花儿的美丽、家乡的美好。
2、用自己感兴趣的方式珍藏对这些花儿的美好回忆。 2 观察、绘画、摄影、摄像、口语交际春游郊游 1、到郊外踏青,亲近自然,认识动植物。
2、初步了解本地常见农作物、特色蔬菜及水果的种植过程。 2 实践活动、调查访问走进动物世界 小鸟的歌 1、查阅资料,考察访问,大致了解荆门范围内生活着哪些留鸟、候鸟。
2、聆听生活在荆门城区、山岭、乡村的各种留鸟、候鸟的鸣声,观察它们的外形,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 2 观察、查阅资料、录音、模仿 有关动物的图文资料、乡村、饲养场、动物园动物的家 1、了解荆门范围内生活着哪些野生动物。
2、走进乡村,看农家饲养的家禽、家畜,知道名称,了解生活习性。3、看看你熟悉的市民家庭养了哪些宠物。
2 调查、访问、绘画、泥塑参观动物园 1、知道动物园中饲养着哪些动物,会用自己的话说出感兴趣的动物的外形及生活习性。2、懂得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增强动物保护意识。
2 观察、记录、口语交际我是荆门旅游小使者 可爱的荆门,美丽的家乡 搜集、整理自己在参观、游览过程中拍摄的照片、搜集的图文资料、创作的作品,与同学合作,举办一次有关家乡动植物的展览。 2 搜集、整理、展览 学生搜集的资料、自身体验我眼中的荆门 1、组织主题班队会,向同学介绍荆门有哪些著名风景区。
2、根据自己在游览途中的所见所闻,与同学交流自己眼中的荆门。3、利用打电话或节假日走亲访友的机会向在外地的亲友介绍荆门,欢迎他们来荆门旅游。
1 主题班队会口语交际旅游小贴士 到同一景区游览过的同学组成小组,讨论综合后向全班同学介绍出游乘车线路、注意事项,简要介绍景区特色。 1 口语交际 学生的旅游经验、旅游常识二 年 级 上 学 期单元 课程内容 课 程 目 标 课时 课程形式 资源来源山城的秋天 秋天的色彩 1、观察秋季周围植物的变化,感受秋天艳丽丰富的色彩。
2、开展秋季登山。
5 写天平山风光的作文四百字天平山在苏州的木渎古镇,其实此前并不没有听说过太多,不过就像大鱼大肉吃的多了,偶尔来个别致的小菜,倒让人觉得很惬意,我想天平山就像那样的一道别致小菜吧!赶到天平山的时候已经快要十二点了,人不算少但也不拥挤,恰好恰好!天平山内有很多高大的枫树,秋季到这里还游玩也许更加有味道,不过北京的香山红叶我已经饱览过了,不知哪个略胜一筹呢?
天平山里有范公的墓,还有一个类似祠堂的建筑,这些不是我所感兴趣的,我没有过多的关注,走马观花的看了看就出来了吃过一顿简餐后,我们就开始爬山了,很多年没有爬山了,感觉太累了,那种感觉不只是累,是感觉意志都要被摧毁,腿都要撑不住……爬山真的是锻炼意志的运动!不过我们跟其他游人的路线是反的,我们上山走的是人家下山的路,无奈只能下山时再走人家上山的路了……上山时基本都是台阶,也没什么景色,我只是闷头的网上爬,只有两百多米高的山,我们中间休息了三次,最后终于终于到了山顶,什么也不想想,什么也不想做,只想坐在那里--休息,喘气,能大口大口的呼吸,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啊!太阳强烈的放射着光芒,我坐在山顶的石头上休够了,才开始拍照,人还不少,还有套圈游戏……像山下望去感觉景色还不错,不过要是这阵能有点小雨屑飘落就更有春天的气息了山顶还有一些桃树,开着淡淡的桃花,迎着春风微笑
休息够了,拍照拍完了,景色也看了,我们开始下山,途中还遇到了89岁的老太太被人搀着下山,跟她这么一比,我们真是太逊了!这条正宗的上山路果然有些玩头,一路上有不少大石头,这应该就是门票背面所描述的奇石了,还有一线天,二线天,窄窄的一条缝,我想我再胖一点就钻不过去了……过了一线天,就快到山脚下了其实山下的风景比山上要好,山下有湖,有很多树,有范公的铜像,有花花草草,还有池塘,池塘里还有很多可爱的小王八……小王八们还浮在水面上晒太阳,或者三三两两的聚在一块大石头上晒,非常有趣的景观哦~山下看看花花水水,桃红柳绿,时间过的很快,一天就差不多要结束了,感觉意犹未尽,不虚此行,虽然我腰酸背疼……
天平山门票比较公道,18块,如果秋天来的话一定也是很漂亮的景致
6 用英语介绍荆门In jingmen city is located in central hubei, north, Beijing, south Dakota and HuAn, east yue, west brought sichuan floor-kan qin, known as the "jing chu" gateway to say, here beautiful scenery, vitalizedwith, antique longquan park, crystal-clear civilization, and the long history of the lake LanGuangGe, if let I will say that finish, estimate the attractions jingmen today is impossible, ha ha Jingmen besides scenery, and, of course, to linger over snacks, such as。
(what snacks, I jingmen is really don't know), jingmen, she conceived with broad mind generations of jingmen, as a man, he will surely will jingmen jingmen construction more beautiful, thanks (out) 荆门市位于湖北省中部,北通京豫,南达湖广,东瞰吴越,西带川秦,素有荆楚门户之称,这里风景秀丽,依山傍水,有古色古香的龙泉公园,清澈见底的文明湖,还有历史悠久的岚光阁,如果让我将荆门的景点说完,估计今天是不可能的了,呵呵荆门除了景色,当然还有让你流连忘返的小吃,比如。
(荆门有什么小吃,我是真的不知道),荆门,她用宽广的胸怀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荆门人,身为荆门人 ,必定会将荆门建设的更加美好,谢谢(完)汉语是我写的 但是 是电脑帮我翻译的 我看了一下 可能有些翻译的不是很好 你可以改一改 再用 我用了很长时间才弄好的哦 希望可以帮到你 千万不要浪费我的劳动哦 望采纳 谢谢。
7 《渡荆门送别》的作文改写青年诗人李白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船行江上,山随水走,急湍胜箭,猛浪若奔,两岸青山或刀劈斧削鬼斧神工,或悬崖峭壁森然搏人,随舟随水相对挺出,扑面而来,奔腾直泻,壮浪形骸。这个时候。李白观天宇,皓月当空,银辉四射;俯察江流,明月倒映,皎洁如镜:月亮犹如天上来客,飞抵江流,沉落水底,亲近诗人,追随诗人,相依相伴,情意绵绵。仰望天空,彩云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江水流过的蜀地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故乡之水也恋恋不舍一路护送,万里相随,形离不离。
“我要走了……离开生我养我的山水明月,这些亲山、亲水、明月、彩云,依依难舍,万里相送啊!这份山水亲情充盈天地,熠熠生辉。我虽离开了故乡山水,可是,纵然走到天涯海角,我心里永远装着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
8 写昭明的作文(300字——350字)我学习的学校是襄阳市昭明小学。
走进我们学校的西大门,一眼就看到了萧楚女汉白玉雕像。这尊雕像是传播着“蜡像精神”的起源者和学校的太子——萧楚女。他目视着西大门和西门桥外的古城墙,似乎在思考着什么。雕像两旁,种着八棵树。其中有两棵树到了秋天,它的花香万里飘香,这就是我们的校花——桂花。再往前看,有一幅浮雕,这幅浮雕记载着昭明太子萧统博览群书,广泛交友,乘船采莲等其故事。
大门的右边,是我们学校的小树林,走进去就看到了九棵树,十分高兴,是女贞树和针松树。随着楼梯的“引导”下,就来到了我们学校的重要景点——萧楚女生平展厅。展厅是四合院结构。左边墙壁上有毛主席亲笔写给萧楚女的名言:“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前面有萧楚女的铜像,铜像后边的墙壁上,写着萧楚女的名言:“人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走进展厅,最引人注目的是萧楚女睡过的床,写过的字的简陋书桌和日常生活用品,这些都成了萧楚女的珍贵遗物。
大门的左边,就是学校的后操场。走过去,第一眼看到的是太子长廊。长廊是供全校学生休息的地方,上方悬挂着全校学生的读书心得卡片,可以阅读大家的读书经验。旁边有一幅神话文化墙,记载着中国神话。再往前走,还有一幅奥运文化墙,记载着29届奥运会,我们学校无时无处都激励着我们要努力学习,处处留心皆学问!
昭明小学的景物很多,希望你能去细细游赏。
我爱襄阳市,更爱襄阳市昭明小学!
9 奎星阁写景作文200字我爱我的家乡—仁寿!它有几千年的历史,我爱家乡的宏伟建筑,更爱它迷人的风景。
仁寿是一个人口大县,光是城里就汇集了十六七万人口,加上乡下人口,一共有一百六七十万人口,人口数量在全国位居第二。仁寿是农业大县,又是芝麻糕和枇杷的故乡。仁寿的芝麻糕松软化渣、酥脆爽口。仁寿的枇杷沁人心脾,香甜可口,它还是一种止咳良药。
家乡仁寿的大佛位于高家镇牛家寨东侧崖壁上,半身坐像,磐石赫然、鬼斧神工、依山就势,虽不如乐山大佛那样雄伟壮观、盛气凌人,但他们却同出盛唐,貌似孪生。他坐西向东,双手齐胸合十,胸高1585米,宽11米,被称作乐山大佛的蓝本、中华第一胸佛,更是世界瑰宝世界瑰宝!
家乡的天梯也十分宏伟壮观!天梯高达314米,一条天河横跨天梯,那里绿树成荫,空气清新,是仁寿人民休闲、运动、娱乐的好去处。作文
奎星阁也不例外。奎星阁是在清朝时期修建的,至今已经有300——400年的历史了,它阁基占地196平方米,基宽14米,高29米。由须弥座、阁身、宝顶三部分组成。
解放后,在县 的带领下,又修建了着名的“成都的后花园”、“川西第一海”的—黑龙滩水库。它蓄水量36亿立方米。在236平方公里水面上,85座群岛星罗棋布,似水上盆景。碧波万顷,水天一色,回环掩映,如梦如幻,已被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全县上万顷庄稼全靠它滋润,它更是老百姓经济发展的命脉。这一伟大的工程,充分体现了我县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力量。作文
人人都热爱自己的故乡。初次离开故乡,固然会产生依依不舍之情,而长久旅居他乡的人,更会有浓浓的乡思。李白《渡荆门送别》,表达了这种人类普遍的美好情感。
《渡荆门送别》是李白出蜀时所作,记下了他初次离开故乡时的观感和情思。首联直扣诗题,交代了此行的目的。颔联紧承起句,写出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坐船刚刚还在三峡里穿行,两岸所能见到的处处是崇山峻岭,待到渡过荆门山,长江江面突然开阔,浩瀚渺茫,两岸都是平旷的原野。这使长期生活在蜀地的诗人欣喜万分,并迅即将这种感受写入诗中。两句中的第二字炼得好,群山渐渐远去,消失,眼前是一望无际的平野,着一随字,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写得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这种观感,是由抒情主人公的视点(李白坐的`船在前进)不断移动形成的。长江滚滚远去着一入字,仿佛江水流入碧空,流入荒漠辽阔的原野,流入大海之外。(《文选·吴都赋》刘渊林注:大荒,谓海外也。)颔联写的是远景,短短十个字,画出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确有咫尺应须论万里之妙,颈联则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月下飞天镜句,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入流速缓慢(因江面开阔)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
李白在《古朗月行》里曾说: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本诗的意象恰恰与此相反,是说天上的月亮飞到水中。云生结海楼句,是白昼眺望所见。天上的云彩,层层叠叠,构成海市蜃楼;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颔、颈二联,一远景,一近景,细致入微地刻画了长江江面开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中融进了诗人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尾联二句,拍合到题面上来。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长江水自蜀东流而下,所以诗人称它为故乡水。诗人初次离开故乡,确实有些依恋不舍,但不说破,掉笔从对方写来,说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依不舍送我这个远别故乡的人到楚地,愈觉情味无穷。诗题云送别,就是尾联长江水送我离别之意。沈德潜评此诗说: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唐诗别裁》)不免过于拘泥。还是王夫之《姜斋诗话》说得好:结二句得象外于环中,飘然思不穷,唯此当之。意得象外,余音袅袅,富有情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