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岁惟丁卯[1],律中(ㄓㄨㄥˋ众)无射(ㄧˋ意)[2]。天寒夜长,风气萧索[3],鸿雁于征[4],草木黄落。陶子将辞逆旅之馆[5],永归于本宅[6]。故人凄其相悲[7],同祖行于今夕[8]。羞以嘉蔬[9],荐以清酌[10]。候颜已冥[11],聆音愈漠[12]。呜呼哀哉!
注释
[1]惟:句中语气词。丁卯:指南朝宋文帝元嘉四年(西元427年)。
[2]律中无射:指农历九月。律:乐律。古时把标志音高的十二律同十二个月份相配,用十二律的名称代表月份。无射:为十二律之一,指农历九月。
[3]萧索:萧条,冷落,凄凉的样子。
[4]鸿雁:大雁。于:语助词,无意义。征:行,这里指飞过。王逸《九思·悼乱》:「归雁兮于征。」
[5]逆旅之馆:迎宾的客舍,比喻人生如寄。
[6]本宅:犹老家,指坟墓,或指天堂(极乐世界)。
[7]故人:指亲友。凄:悲痛。其:语助词,无意义。相:交相。
[8]祖行:指出殡前夕祭奠亡灵。也就是给死者饯行的意思。
[9]羞:进献食品,这里指供祭。
[10]荐:进,供,献。《周礼.天官.庖人》:「共王之膳与其荐羞之物。」郑玄注:「荐,亦进也;备品物曰荐,致滋味乃为羞。」清酌:指祭奠时所用的酒。
[11]候:伺望。冥:昏暗,模糊不清。
[12]聆:听。漠:通「寞」,寂静无声。
原文
茫茫大块[13],悠悠高旻(ㄇㄧㄣˊ民)[14],是生万物[15],余得为人。自余为人,逢运之贫[16],箪瓢(ㄉㄢ单 )屡罄(ㄑㄧㄥˋ庆)[17],絺綌(ㄔ吃 ㄒㄧˋ细)冬陈[18]。含欢谷汲[19],行歌负薪[20],翳翳柴门[21],事我宵晨[22],春秋代谢[23],有务中园[24],载耘载耔(ㄗˇ子)[25],乃(ㄋㄞˇ乃)育乃繁[26]。欣以素牍(ㄉㄨˊ读)[27],和以七弦[28]。冬曝(ㄆㄨˋ瀑)其日[29],夏濯(ㄓㄨㄛˊ浊)其泉[30]。勤靡馀劳[31],心有常闲[32]。乐天委分[33],以至百年[34]。
惟此百年[35],夫(ㄈㄨˊ扶)人爱之[36],惧彼无成[37],愒(ㄎㄞˋ慨)日惜时[38]。存为世珍[39],没亦见思[40]。嗟我独迈[41],曾是异兹[42]。宠非己荣[43],涅(ㄋㄧㄝˋ聂)岂吾缁(ㄗ滋)[44]?捽兀(ㄗㄨˊ足 ㄨˋ勿)穷庐[45],酣饮赋诗。识运知命,畴能罔眷[46]。余今斯化[47],可以无憾。寿涉百龄[48],身慕肥遁[49],从老得终[50],奚所复恋[51]!
寒暑逾迈[52],亡既异存[53]。外姻晨来[54],良友宵犇(ㄅㄣ奔)[55],葬之中野[56],以安其魂。窅(ㄧㄠˇ咬)窅我行[57],萧萧墓门[58],奢耻宋臣[59],俭笑王孙[60],廓兮已灭[61],慨焉已遐[62],不封不树[63],日月遂过。匪贵前誉[64],孰重后歌[65]?人生实难,死如之何[66]?呜呼哀哉!
注释
[13]茫茫:广大的样子。大块:指大地。《庄子。大宗师》:「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扶我以老,息我以死。」
[14]悠悠,渺远的样子。旻:天。高旻:指上天。
[15]是:此。指天地,大自然。
[16]运:指家运。
[17]箪瓢:瓢,饮器,以葫芦剖分而成。箪瓢形容简朴刻苦的生活。罄:空。
[18]絺綌:夏天所穿的葛衣。絺,细葛布。綌,粗葛布。陈:设、列,这里指穿。
[19]谷汲:在山谷中取水。
[20]行歌:边走边唱。负薪:背著柴禾。
[21]翳翳:昏暗的样子。柴门:用树条编扎的门,指屋舍简陋。
[22]事我宵晨:伴我晨昏。事:做。宵晨:早晚。
[23]代谢:相互更替。
[24]务:指从事农活。中园:园中,指田园。
[25]载:又,且。耘:除草。耔:在苗根培土。《诗经.小雅.甫田》:「今适南亩,或耘或耔。」
[26]乃育乃繁:谓作物不断滋生繁衍。乃:同「乃」,就。
[27]素牍:指书籍。犊是古代写字用的木简。
[28]和:和谐。七弦:指七弦琴。
[29]曝:晒。
[30]濯:洗涤。
[31]勤靡馀劳:辛勤耕作,不遗馀力。靡:无。
[32]常:恒久。闲:悠闲自在。
[33]乐天:乐从天道的安排。委分:犹「委命」,听任命运的支配。分:本分,天分。《周易·系辞上》:「乐天知命,故不忧。」
[34]百年:一生,终身。
[35]惟:句首助词。
[36]夫:句首助词。人:犹「人人」。
[37]彼:指人生一世。无成:无所成就。
[38]愒:贪。
[39]存为世珍:生前被世人所尊重。存:指在世之时。
[40]没:死。见思:被思念。
[41]嗟我独迈:感叹自己独行其是。迈:行。
[42]曾:乃,竟。兹:这,指众人的处世态度。
[43]宠非己荣:不以受到宠爱为荣耀。
[44]涅岂吾缁:污浊的社会岂能把我染黑。涅:黑色染料。缁:黑色,这里用作动词,变黑。《论语.阳货》:「不曰白乎,涅而不缁。」
[45]捽兀:挺拔突出的样子,这里形容意气高傲的样子。穷庐:即穹庐,游牧民族所住的旃帐,这里指隘陋的居室。这是说自己傲然地住在穹庐裏。
[46]畴能罔眷:这是说,由于识运知命,所以能不眷恋人世。畴:语助词,无意义。罔:无。眷:眷念,留恋,指人世。
[47]斯:此,这样。化:物化,指死去。
[48]涉:及,到,经历。百龄:百岁,这里指老年。
[49]肥遁:指退隐。《周易。遁卦》:「上九,肥遁,无不利。」肥:宽裕自得。遁:退避。
[50]从老得终:谓以年老而得善终。
[51]奚:何。
[52]寒暑:指岁月。逾迈:进行。
[53]亡:死。异:不同于。存:生,活著。
[54]外姻:指母族或妻族的亲戚。这里泛指亲戚。
[55]犇:指前来奔丧。犇:同「奔」。
[56]之:作者自指。中野:荒野之中。《周易·系辞下》:「古之葬者,葬之中野,不封不树。」
[57]窅窅:隐晦不显的样子;深远的样子。
[58]萧萧:风声。
[59]奢耻宋臣:以宋国的司马桓魋(ㄊㄨㄟˊ颓)那样奢侈的墓葬而感到羞耻。宋臣:《孔子家语》说,孔子在宋国时,宋国的司马(官职)桓魋为自己造石椁,三年不成,工匠皆病,孔子以为过于奢侈了。
[60]俭笑王孙:以汉代的杨王孙过于简陋的墓葬而感到可笑。《汉书.杨王孙传》载:杨王孙临死前嘱咐子女:「死则布囊盛尸,入地七尺,既下,从足引脱其囊,以身亲土(即裸葬)。」
[61]廓:空阔,指墓地。灭:消灭,指人已死去。
[62]遐:远,指死者远逝。
[63]不封:不垒高坟。不树:不在墓边植树,《礼记.王制》:「庶人县封,葬不为雨止,不封不树。」作者自视为庶人:
[64]匪:同「非」,不。前誉:生前的荣誉。
[65]孰:谁。后歌:死后的歌颂。
[66]如之何:如何,怎样。之:语助词,无意义。
注此文写于南朝宋文帝元嘉四年(427)九月,陶渊明六十三岁。过了两个月,陶渊明便逝世了。所以,这篇祭文可以说是他的绝笔之作。祭文,一般是生者为祭奠死者而作,但这篇祭文却是作者为自己所作。祭文中回顾、总结了自己的一生,一方面肯定了自己所走过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表现了不与黑暗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
作者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陶渊明作品》《陶渊明诗全集_大家艺文天地》
译文
现在是丁卯年九月,天气寒冷,秋夜漫长,景象萧条冷落,大雁南飞,草木枯黄凋零。陶子将要辞别这暂时寄居的人世,永远回到自己本来的住处了。亲友们怀著凄伤悲哀的心情,今晚一道来祭奠我的亡灵,为我送行。他们为我供上了新鲜的果蔬,斟上了清酒。看看我的容颜,已是模糊不清;听听我的声音,更是寂静无声。悲痛啊,悲痛!
茫茫的大地,悠悠的高天,你们生育了万物,我也得以降生人间。自从我孩提时代,就遭遇到家境贫困的命运,饭筐水瓢里常常是空无一物,冬天里还穿著夏季的葛布衣服。不过,我仍怀著欢快的心情去山谷中取水,背著柴禾时还边走边唱,在昏暗简陋的茅舍中,一天到晚忙碌不停。从春到秋,田园中总是有活可干,又是除草又是培土,作物不断滋生繁衍。捧起书籍,心中欣欢;弹起琴弦,一片和谐。冬天晒晒太阳,夏天沐浴于清泉。辛勤耕作,不遗馀力,心中总是悠闲自在。乐从天道的安排,听任命运的支配,就这样度过一生。
这人生一世,人人珍爱它,我唯恐一生不能有所成就,格外的珍惜时光。希望生前为世人所尊重,死后被世人所思念。可叹我自己独行其是,竟是与众不同。我不以受到宠爱为荣耀,污浊的社会岂能把我染黑?虽身居陋室,却意气傲然,竟日饮酒赋诗。我识运知命,所以能无所顾念。若今日我就这样的死去,也可说是没有遗恨了。我已至暮年,仍依恋著退隐的生活,既以年老而得善终,还又有什么值得留恋的!
岁月流逝,死既不同于生,亲戚们清晨便来吊唁,好友们连夜前来奔丧,将我葬在荒野之中,让我的灵魂得以安宁。我走向幽冥,萧萧的风声吹拂著墓门,我以宋国桓魋那样奢侈的墓葬而感到羞耻,也以汉代杨王孙那过于简陋的墓葬而感到可笑。墓地空阔,万事已灭,可叹我已远逝,既不垒高坟,也不在墓边植树,时光自会流逝。既不以生前的美誉为贵,谁还会看重那死后的歌颂呢?人生道路实在艰难,可人死之后又能如何呢?悲痛啊,悲痛!
陶渊明少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晋书陶潜传》)他辞职回家后,州里又来召他作主簿,他也辞谢了。安帝隆安四年(400),他到荆州,投入桓玄门下作属吏。这时,桓玄正控制着长江中上游,窥伺着篡夺东晋政权的时机,他当然不肯与桓玄同流,做这个野心家的心腹。他在诗中写道:“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对仕桓玄有悔恨之意。“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滋?”(《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对俯仰由人的宦途生活,发出了深长的叹息。隆安五年冬天,他因母丧辞职回家。元兴元年(402年)正月,桓玄举兵与朝廷对抗,攻入建康,夺取东晋军政大权。元兴二年,桓玄在建康公开篡夺了帝位,改国为楚,把安帝幽禁在浔阳。他在家乡躬耕自资,闭户高吟:“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表示对桓玄称帝之事,不屑一谈。元兴三年,建军武将军、下邳太守刘裕联合刘毅、何无忌等官吏,自京口(今江苏镇江)起兵讨桓平叛。桓玄兵败西走,把幽禁在浔阳的安帝带到江陵。他离家投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一说陶渊明是在刘裕攻下建康后投入其幕下)。当刘裕讨伐桓玄率兵东下时,他仿效田畴效忠东汉王朝乔装驰驱的故事,乔装私行,冒险到达建康,把桓玄挟持安帝到江陵的始末,驰报刘裕,实现了他对篡夺者抚争的意愿。他高兴极了,写诗明志:“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荣木》第四章)刘裕打入建康后,作风也颇有不平凡的地方,东晋王朝的政治长期以来存在“百司废弛”的积重难返的腐化现象。经过刘裕的“以身范物”(以身作则),先以威禁(预先下威严的禁令)的整顿,“内外百官,皆肃然奉职,风俗顿改“。其性格、才干、功绩,颇有与陶侃相似的地方,曾一度对他产生好感。但是入幕不久,看到刘裕为了剪除异己,杀害了讨伐桓玄有功的刁逵全家和无罪的王愉父子。并且凭着私情,把众人认为应该杀的桓玄心腹人物王谥任为录尚书事领扬州刺史这样的重要的官职。这些黑暗现象,使他感到失望。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经阿曲伯》这首诗中写道:“目倦山川异,心念山泽居”“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紧接着就辞职隐居,于义熙元年(405年)转入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部任建威参军。三月,他奉命赴建康替刘敬宣上表辞职。刘敬宣离职后,他也随着去职了。同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邮至,属吏说:“当束带迎之。”他叹道:“我岂能为五十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遂授印去职。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辞彭泽县令结束。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最后、赋《归去来兮辞》,表明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陶渊明辞官归里,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夫人翟氏,与他志同道合,安贫乐贱,“夫耕于前,妻锄于后”,共同劳动,维持生活,与劳动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关。归田之初,生活尚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满堂前。”渊明爱菊,宅边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从杂诗》)至今脍炙人口。他性嗜酒,饮必醉。朋友来访,无论贵贱,只要家中有酒,必与同饮。他先醉。便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义熙四年,住地上京(今星子县城西城玉京山麓)失火,迁至栗里(今星子温泉栗里陶村),生活较为困难。如逢丰收,还可以“欢会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如遇灾年,则“夏日抱长饥,寒夜列被眠”。义熙末年,有一个老农清晨叩门,带酒与他同饮,劝他出仕:“褴褛屋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是非不分),愿君汩其泥(指同流合污)。”他回答:“深感老父言,禀气寡所谐。纤辔(回车)诚可学,违已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饮酒》)用“和而不同”的语气,谢绝了老农的劝告。他的晚年,生活愈来愈贫困,有的朋友主动送钱周济他。有时,他也不免上门请求借贷。他的老朋友颜延之,于刘宋少帝景平元年(423年)任始安郡太守,经过浔阳,每天都到他家饮酒。临走时,留下两万钱,他全部送到酒家,陆续饮酒。不过,他之求贷或接受周济,是有原则的。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江州刺史檀道济亲自到他家访问。这时,他又病又饿好些天,起不了床。檀道济劝他:“贤者在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你)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他说:“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檀道济馈以梁肉,被他挥而去之。他辞官回乡二十二年一直过着贫困的田园生活,而固穷守节的志趣,老而益坚。元嘉四年(427年)九月中旬神志还清醒的时候,给自己写了《挽歌诗》三首,在第三首诗中末两句说:“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表明他对死亡看得那样平淡自然。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1、饮酒诗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他的《饮酒》20首以“醉人”的语态或指责是非颠倒、毁誉雷同的上流社会;或揭露世俗的腐朽黑暗;或反映仕途的险恶;或表现诗人退出官场后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现诗人在困顿中的牢骚不平。从诗的情趣和笔调看,可能不是同一时期的作品。东晋元熙二年(420),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次年杀之自立,建刘宋王朝。《述酒》即以比喻手法隐晦曲折地记录了这一篡权易代的过程。对晋恭帝以及晋王朝的覆灭流露了无限的哀惋之情,此时陶渊明已躬耕隐居多年,乱世也看惯了,篡权也看惯了。但这首诗仍透露出他对世事不能忘怀的精神。
2、咏怀诗 以《杂诗》12首,《读山海经》13首为代表。《杂诗》12首多表现了自己归隐后有志难骋的政治苦闷,抒发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可见诗人内心无限深广的忧愤情绪。《读山海经》13首借吟咏《山海经》中的奇异事物表达了同样的内容,如第10首借歌颂精卫、刑天的“猛志固常在”来抒发和表明自己济世志向永不熄灭。
3、田园诗 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这样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内容,出现在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门阀制度和观念森严的社会里显得特别可贵。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顿状况的,可使我们间接地了解到当时农民阶级的悲惨生活。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大约作于南朝宋初年。它描绘了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表现了诗人对现存社会制度彻底否定与对理想世界的无限追慕之情。它标志着陶渊明的思想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它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
《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豪迈宣言,陶渊明以诗心慧眼来透视生活,用生花妙笔来点化景物,通过无拘无束的乡间生活的再现和云淡风清、明净如洗的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示了诗人崇尚自然、追求自由的浪漫情怀,也反映出诗人厌恶官场、远离世俗的孤傲之态。人们谈论《归去来兮辞》习惯于称道陶渊明的田园之乐和隐逸之欢,而忽视了潜藏在字里行间的人生悲凉。我在研读文本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在诗人抒写欢快喜乐的同时,总是有意无意地使用一些容易引发人们联想到他的酸心隐痛的词句,揣摩、品味这些词句的深层内涵,我觉得,《归去来兮辞》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篇吐露隐痛,舒展苦闷的心灵悲歌。下面结合文章内容对此稍作分析。
(一)、心为形役之悲。文章第一段交待诗人归隐的原因和决心。陶渊明是晋安帝义熙元年归隐的。关于归隐的原因,《宋书•陶潜传》说是“郡遣督邮至县,吏自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这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陶渊明自己说的,则与此略有不同。他在《归去来兮辞》小序中说是“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 缸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在亲友劝告下,“脱然有怀”,入于仕途,求得彭泽县令一职。但未过多久,便“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但他仍打算做一年官再“敛裳宵逝”。恰恰这时,他的一位妹妹去世,他也就“自免去职”,写了这篇《归去来兮辞》。不管是他传还是自序,都不难看出,陶渊明归隐田园的真正原因是“心为形役”,即心志被形体役使,做了许多违心悖情而又无可奈何的事情,想做的却不能做,不想做的却又不能不做。结合《宋书》和小序来分析,“心为形役”含义有二:一是诗人为口腹之计,羁身宦海,折腰事人,寄人篱下,仰人鼻息,遭遇了冷眼和歧视,深感屈辱和厌倦。二是诗人质性自然,与俗相违,矫厉不得,不容于世。逆情悖性,违心违己,在诗人看来是玷污心性,扭曲灵魂,因而深感惭愧,惆怅悲伤。一旦醒悟,便觉得“往者不可谏”而“来者犹可追”;觉得“迷途未远”,“今是而昨非”,因而决计弃官归田。这中间固然有亡羊补牢、为时未晚的庆幸,更有陷身官场、铸成大错的沉痛。大梦初醒、了然彻悟的“归田”宣言中更有痛彻心肺、追悔莫及的自责自悔。
(二)、居家涉园之痛。文章第二段直写自己想象中的归途情景和归隐后闲适自在的家园生活,这中间,有“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焦急迫切,也有终于冲破“尘网”、挣脱“樊篱”的欢欣鼓舞;有久别重逢、安享天伦的欢畅喜悦,也有闲庭信步、触目成趣的宁静安逸;有饮酒寄傲、与世隔绝的孤高自许,也有策杖流憩、矫首遐观的自然情趣。总之,一句话,宁静淡泊的日常生活,温馨朴实的家乡亲情和清新素雅的自然景观令诗人留连忘返,沉醉不醒。我们品读文章,也会感同身受,灵犀相通。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自然段中也出现了一些刺人眼目、动人心魄的词句,逼人沉思,耐人寻味。“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写蓝天白云,高蹈尘外,任意东西,天马行空,无拘无束。“无心”喻指白云飘浮不定,了无心机,自自然然,顺顺当当。写山林飞鸟,朝出暮归,远近觅食,行于当行,止于所止。“厌倦”暗示飞鸟奔波劳碌,归林投巢,安于静谧,自得其乐。无论是白云还是归鸟,它们都自由自在,无忧无虑,逍遥闲适,生意盎然,这实际上反衬出诗人沦落尘网,陷身官场,与世沉浮,受人羁绊的不自由不自在,这份扭曲心灵,压抑性情,失去自由而又无可奈何的痛苦是深刻的,也是沉重的,只是不易觉察罢了。诗人在另一首诗《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中写道:“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也表达了相同的感受。“景蘙蘙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写夕阳晚照,光景暗淡,渲染悲凉情怀;写苍松兀立,孤独无靠,更隐喻诗人孤高傲世、形景相吊的落寞和悲怆。一个人孤独到象李白看山一样,“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其内心的寂寞、痛楚是可想而知的,真可谓“知音世所稀,抚松独徘徊”啊!“引壶觞以自酌”流露出诗人自酌自斟,无以为伴的孤独和苦闷。“倚南窗以寄傲”颇有几分出尘傲世,孤愤不平之意。“门虽设而常关”更是直截了当地揭示出诗人与世隔绝,独立自足的清高和冷寂。这些文句,貌似逍遥闲谈,实则忧愤满怀,我们读到了陶渊明隐隐作痛的心。
(三)、交往出游之忧。文章第三段描写陶渊明的田园之乐。纵读诗文,我们不难体会诗人身体力行、躬耕陇亩的舒心惬意,游山玩水、搜奇览胜的幽雅闲适和琴书相伴、情话相谈的融洽欢快,不过,深入思考就会发现,这些文字全是“欢乐其表,忧痛其里”的曲折暗示。先说诗人的交往对象。亲戚农人,诗人可以和他们“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谈天说地,家长里短,有远离官场的淡泊,有共享亲情的温馨,可是,诗人心性高洁,与世相违,风流雅致、高标独步,这远不是一般凡夫俗子、市井小民所能理解、所能认同的,和乐欢悦的交谈之中饱含世无知音的隐忧。文中“乐琴书以消忧”无疑又暗示了一点,只有诗书琴韵才可以寓情传志,消悉解忧,而一般的“亲戚”、“农人”则只可形交,不可神往。再说诗人的出游方式。“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径丘。”孤舟独往,自娱自乐,有时探寻幽深曲折的沟壑,有时翻越崎岖不平的山丘,瑰怪之观,人迹罕至,诗人情有独钟,乐而忘返,这又何尝不是景示诗人隐而不发、深藏不露的遗世情怀呢?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诗人就是一位遗弃世人也被世人遗弃的山林隐士。特立独行,遗世独立,诗人是自由的,也是痛苦的。最后看看诗人的所见所感。“木欣欣以向荣,泉消消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看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的景象,诗人不是欢欣鼓舞,诗性大发,而是悲愁叹老,自伤自悼,这份敏感与哀伤决不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偶尔一泻,绝对是诗人久积于心,郁闷难展的苦痛隐忧的自然流露。一个年迈体衰、生命苦短的诗人,面对欣欣向荣的大好春光,除了喟叹,还能有什么呢?由上述分析不难看出,诗人貌似平和欢乐的田园生活之下,其实充满更多的世无知音的苦痛、遗世独立的绝望和生命流逝的无奈,我们读陶文,切不可乐而忘忧啊。
(四)委心乘化之愤。文章第四段卒章显志,抒发诗人委心乘化,乐天安命的情志。我们固然强化了对诗人崇尚自然,追求自由,返朴归真,守节养性的人生理念的理解,不过,强烈的感叹和接二连三的反问又使我们分明意识到诗人去留难定、取舍难决的矛盾和苦闷。“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感叹人生苦短,余生不多,强调委心任运,顺其自然,其实是表达去留难定,心力不及的无奈和痛苦。“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否定了忧心忡忡,心神不定的犹豫不决,其实正暗示出平日里心有所求,志有所得的煎熬难耐。“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说自己乐天安命,坚信不疑,正折射出何去何从、取舍难定的怀疑和忧虑。“聊”是姑且、暂时之意,是不是也暗示出诗人这种选择也仅仅是一种权宜之计呢?事实上,归隐田园之后的陶渊明并不能够做到真正的归隐,因为他总有不忘尘世,感时伤怀的时候。“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写自己醉情山水,逍遥自在,其实也是对现实的一种谴责和抗议,陶渊明既不想迷恋世俗以获取功名富贵,又不屑逃脱人世去飞临仙境,为了保持纯真质朴的天性,他只好到自然山水中去寻求心灵的解脱和情感的寄托了。这些文句,字里行间我们都能感觉到诗人否定官场,抗争世俗的孤愤和绝决。
综上所述,我认为《归去来兮辞》是一篇孤愤难平、忧乐相生的心灵之歌,有诗人返朴归真、颐养天年的自足自安,也有时光易逝、人生苦短的悲愁苦叹;有纵浪大化、逍遥浮世的自由自在,也有误入官场、心性扭曲的懊悔痛心;有家人团聚、琴书相伴的宁静淡泊,也有世乏知音、心曲难诉的郁闷孤寂……一句话,诚如清代诗人龚自珍说的“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己亥杂诗》),品读陶文,沉浸在山水田园之中,切不可忽略了诗人的隐痛衷曲。
陶渊明现存文章有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共计12篇。辞赋中的《闲情赋》是仿张衡《定情赋》和蔡邕《静情赋》而作。内容是铺写对爱情的梦幻,没有什么意义。《感士不遇赋》是仿董仲舒《士不遇赋》和司马迁《悲士不遇赋》而作,内容是抒发门阀制度下有志难骋的满腔愤懑;《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之际与上流社会公开决裂的政治宣言。文章以绝大篇幅写了他脱离官场的无限喜悦,想象归隐田园后的无限乐趣,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和隐居生活的向往和热爱。文章将叙事、议论、抒情巧妙地融为一体、创造出生动自然、引人入胜的艺术境界;语言自然朴实,洗尽铅华,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韵文有《扇上画赞》、《读史述》九章、《祭程氏妹文》、《祭从弟敬远文》、《自祭文》;散文有《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又称《孟嘉别传》,是为外祖孟嘉写的传记;此外还有《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与子俨等疏》等。总的来说,陶文数量和成就都不及陶诗。陶渊明的作品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有时流露出逃避现实,乐天知命的老庄思想,有“田园诗人”之称。
公元427年,陶渊明走完了他76年的生命历程,与世长辞。他被安葬在南山脚下的陶家墓地中,就在今天江西省九江县和星子县交界处的面阳山脚下。如今陶渊明的墓保存完好,墓碑由一大二小共三块碑石组成,正中楷书“晋征土陶公靖节先生之墓”,左刻墓志,右刻《归去来兮辞》,是清朝乾隆元年陶姓子孙所立。
陶渊明去世后,他的至交好友颜延之,为他写下《陶征土诔》,给了他一个“靖节”的谥号。颜延之在诔文中褒扬了陶渊明一生的品格和气节,但对他的文学成就,却没有充分肯定,陶渊明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在他死后几十年里,没有得到充分的肯定和承认。
梁朝的昭明太子肖统,对陶渊明的诗文相当重视,爱不释手。肖统亲自为陶渊明编集、作序、作传。《陶渊明集》是中国文学史上文人专集的第一部,意义十分重大。肖统在《陶渊明集序》中,称赞“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如之京”。
南朝时期,陶渊明的文学地位,虽得不到应有的肯定,但他的诗文作品,流传越来越广,影响越来越大。
到了隋唐时期,有越来越多的诗人喜欢陶渊明的诗文,对陶渊明的评价越来越高。
初唐王绩是位田园诗人,他像陶渊明一样,多次退隐田园,以琴酒自娱。其蹲砗蟆肥�溃nbsp;
阮籍醒时少,陶潜醉日多。
百年何足度,乘兴且长歌。
唐朝的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对陶渊明十分崇拜,他在《仲夏归汉南寄京邑旧游》中写道:
赏读《高土传》,最佳陶征君,目耽田园趣,自谓羲皇人。
李白更是仰慕陶渊明的人品和诗作。在《戏赠郑溧阳》中写道:
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
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
清风北窗下,自谓羲皇人。
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
李白那种“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的思想,和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杜甫在安史之乱之后,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把陶渊明引为知己,他在《奉寄河南韦尹丈人》中写道:
宽心应是酒,谴兴莫过诗。
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
中唐诗人白居易,非常敬仰陶渊明的为人。公元815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离陶渊明的家乡浔阳很近。曾去拜访陶渊明的故居,写下了《访陶公旧宅》这首诗。诗中先用“尘垢不污玉,灵凤不啄腥”,颂扬陶渊明高尚的人格,最后写到:
柴桑古村落,栗里旧山川。
不见篱下菊,空余墟里烟。
子孙虽无闻,族氏犹未迁。
每逢陶姓人,使我心依然。
白居易在《效陶潜体十六首》。其中写到:
先生去我久,纸墨有遗文。
篇篇劝我饮,此外无所云。
我从老大来,窃慕其为人。
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
中国古代的文人,有嗜酒的共性,这与陶渊明的影响是分不开的。白居易的这首诗就说得很明白:“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
到了北宋,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确定。欧阳修盛赞《归去来兮辞》说:“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欧阳修还说:“吾爱陶渊明,爱酒又爱闲”。北宋王安石曾说过,陶渊明的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有诗人以来无此句者。然则渊明趋向不群,词彩精拔,晋宋之间,一个而矣”。
苏东坡在《与苏辙书》中说“吾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过也”。苏东坡把陶诗放在李白、杜甫之上,有失公允。但他用“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八个字,概括陶诗的艺术风格,还是很准确的。苏东坡一生把陶渊明当成良师益友,不但爱好其诗,更仰慕他的为人。晚年在《与苏辙书》中说:“深愧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
“居高声自远”,由于欧阳修、王安石、苏东坡在北宋文坛上至高无上的地位,他们极力推崇陶渊明,对进一步确定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无疑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在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中,把陶渊明引为知己。在《水龙吟》词中说:“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辛弃疾留下的词作626首,其中吟咏、提及、明引、暗引陶诗陶文的有60首,几乎每10首词中就有一首与陶渊明有关。辛弃疾在《念奴娇》中称:“须信采菊东篱,高情千载,只有陶彭泽”。给予了陶渊明千古一人的最高评价。
元朝、明朝和清朝,直至现代,沿袭了两宋对陶渊明的崇高评价。
陶渊明的不朽诗篇,陶渊明的伟大人品,影响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苏东坡、辛弃疾等几代文人的思想和创作。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陶渊明的诗文,重在抒情和言志。他的语言,看似质朴,实则奇丽。在平淡醇美的诗句中,蕴含着炽热的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五首》,是田园诗的精品或极品。其中《少五适俗韵》,曾编在中学生的语文课本中。诗的抒情沁人心脾;诗的写景,豁人耳目。读过后叫人终生难忘。什么时候读,都是一种美的享受。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桃花源记》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伟大的陶渊明,他的诗文,将与日月同辉,照耀着中国文学的发展道路。
我完全是按照你的问题顺序以及内容来回答的哦!
作品目录
陶渊明传世作品共有诗125首,文12篇,后人编为《陶渊明集》。目录如下广东佛山陶艺大师封伟民刻画作品“陶渊明”:
卷之一 诗四言
停云并序
时运并序
荣木并序
赠长沙公族祖并序
酬丁柴桑
答庞参军并序
劝农
命子
归鸟
卷之二 诗五言
形影神并序
形赠影
影答形
神释
九日闲居并序
归园田居五首
游斜川
示周续之祖企谢景夷三郎
乞食
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
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
答庞参军并序
五月旦作和戴主簿
连雨独饮
移居二首
和刘柴桑
酬刘柴桑
和郭主簿二首
于王抚军座送客
与殷晋安别并序
赠羊长史并序
岁暮和张常侍
和胡西曹示顾贼曹
悲从弟仲德
卷之三 诗五言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
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
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途口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
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
还旧居
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己酉岁九月九日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潠田舍获
饮酒二十首并序
止酒
述酒
责子
有会而作
蜡日
卷之四 诗五言
拟古九首
杂诗十二首
咏贫士七首
咏二疏
咏三良
咏荆轲
读《山海经》十三首
拟挽歌辞三首
联句
卷之五 赋辞
感士不遇赋并序
闲情赋
归去来兮辞
卷之六 记传赞述
桃花源记并诗
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
五柳先生传
扇上画赞
读史述九章并序(夷齐、箕子、管鲍、程杵、七十二弟子、屈贾、韩非、鲁二儒、张长公)
卷之七 疏祭文
与子俨等疏
祭程氏妹文
祭从弟敬远文
自祭文
作者的志趣和对人生的理解
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作者对社会的态度
厌弃政治,寄情山水,消极避世。
写作风格
陶渊明是田园诗人。他的诗文,重在抒情和言志。他的语言,看似质朴,实则奇丽。在平淡醇美的诗句中,蕴含着炽热的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五首,是田园诗的精品或极品。其中《少无适俗韵》,曾编在中学生的语文课本中。诗的抒情沁人心脾;诗的写景,豁人耳目。读过后叫人终生难忘。什么时候读,都是一种美的享受。
陶渊明的性格
淡泊名利,热爱山水,好读书,性嗜酒,常著文章自娱。
陶渊明对我的人生的影响
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陶渊明的精神依旧不同寻常的现实意义。他让我们懂得了人应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他让我们懂得了什么叫做真正的以读书为乐,什么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概。
为什么喜欢陶渊明?
综上所述。也许是因为他的别具一格、他的伟大吧。
鲁迅先生曾说过,“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梁启超评价陶渊明时曾经说,“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确如其言,陶在自然与哲理之间打开了一条通道,在生活的困苦与自然的旨趣之间达到了一种和解。连最平凡的农村生活景象在他的笔下也显示出了一种无穷的意味深长的美。
陶渊明的不朽诗篇,陶渊明的伟大人品,影响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苏东坡、辛弃疾等几代文人的思想和创作。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陶渊明作品中抒发内心的真情实感 ,反对创作的形式主义 ,所以他的作品显出“真”、“朴”的风格,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陶渊明传世作品共有诗125首,文12篇,后人编为《陶渊明集》。
陶诗在诗歌题材上、语言锤炼上、表现手法上都具有鲜明的创新性。其田园诗继“风骚”,承“三曹”,开创了田园诗歌的先河,如《归园田居》。
陶诗中凡俗农事、田园风光以及那恬淡的心境,都是通过浑朴、自然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诗人用以少胜多的艺术概括,表现出了韵味的含蓄与隽永。
扩展资料:
陶渊明在诗中描写景物不求形似,也没有浓墨重彩的渲染。在叙事上不讲究情节的完整与故事的曲折,只写习见之物,叙平常之事,却表达了世间之真情,人生之真切感悟。他无意于准确传神地模山范水,只是要抒写心中的一片天地。
在他的笔下,巍峨的南山,野地盛开的菊花,月光下荷锄归来,依依升起的炊烟,夏日贮满清阴的堂前林,以及在诗中时常出现的青松、野草、飞鸟等都承载着诗人的主观情感,体现了诗人的个性,不仅是具体的物象而且具有理性的光芒,如《饮酒》。
原文:
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
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
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
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
忽与一樽酒,日夕欢相持。
译文:衰荣没有固定在,彼此相互的。邵先生瓜田中,难道像东陵时!寒暑有代谢,人的思想总是这样。乐观的人明白他会,我将不再怀疑。忽然给一杯酒,日夕畅饮着。
-陶渊明
摘 要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精神价值的代表作品,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抓住文本中的“归”“鸟”“松”“自然”“乘化”“天命”等关键词汇,深入分析了陶渊明作品所蕴涵的精神世界。
关键词陶渊明 文化内蕴 精神世界
《归去来兮辞》中的“归”“鸟”“松”“自然”等词汇,是陶渊明诗文中出现频率很高的词语,蕴藏着丰富的内涵,关联着陶渊明的哲学思考和人生态度。不能透彻地理解这些词,就不能深刻地理解作品;只有深入领会这些词的内在意蕴,才能找到解读作品的钥匙。
归去来兮――“归”是徘徊后的抉择
陶渊明诗文中,“归”字共出现了五十五次。根据他的诗文研究他的归向,可以把“归”的内涵分为三个层次:一、回归田园。回到远离世俗、远离官场、远离尘嚣的农村,过躬耕自给的生活。如《归园田居》其一:“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二、回归自然。回归到人的自然本性,过一种无拘无束、自然而然的率真生活。如《归去来兮辞?序》:“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归园田居》其一:“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三、离开人世,终归空无。陶渊明认为人是秉大块之气而生,死亡不过是“托体同山阿”,最彻底地回归到自然的状态。如《归去来兮辞》:“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归园田居》其四:“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徘徊――回归”是陶诗的重要主题。陶渊明在晋宋易代期间最混乱的八年(398-405年)中,先后投身到桓玄和刘裕等人幕府,置身于政治斗争的漩涡中。从青年时代出仕一直到辞去彭泽县令,他徘徊了多年,终于又回到了原来的出发点――田园。陶渊明在此时所作的《归去来兮辞》,集中体现了“徘徊――回归”主题:他在文中设想一种新生活,筹划一个新开始;他宣告了徘徊的结束,也宣告了回归的决心。这种在徘徊与回归之间抉择的过程,使作品情感丰富,有一种矛盾的美。
鸟倦飞而知还――“鸟”是归隐的象征
陶诗中屡次出现归鸟的意象,如《饮酒》:“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归园田居》其一:“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咏贫士》:“迟迟出林翮,未夕复来归。”《读山海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归鸟》:“翼翼归鸟,相林徘徊。岂思天路,欣及旧栖。”
鸟归以前,四处觅食求饮,为物所累。推及言之,陶渊明因屈己役于外物而使生命产生负累,待到归鸟趋林率性和鸣之时,诗人也“投冠旋旧墟”(《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高歌“归去来兮”,人鸟各遂其性,各得其所,都从外在对象的追逐中回到了生命的本真状态。诗人由鸟之归息,悟出自然真朴之哲理,这其中关键在“还”字,“还”就是返本。飞鸟日落犹知还巢,人生何独不然?“鸟倦飞而知还”深刻诠释了陶渊明逃离樊笼、返朴归真的生命价值取向。
诗人借着眷恋山林的归鸟,用一种无比依恋的感情,表达了他的向往。从此以后,陶渊明再也未曾出仕,归耕生活成为他的全部,陶渊明之后的大部分作品都展现出一种纯粹、自然的美。
抚孤松而盘桓――“松”是感情的寄托
陶诗中几次出现松意象,如《和郭主簿》其二:“芳菊开林耀,青松冠严列。”《拟古》其五:“青松夹路生,白云宿檐端。”《饮酒》其八:“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四时》:“秋月扬明晖,冬岭秀孤松。”
孤松的形象最集中地表现在《饮酒》其四:“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这棵“孤生松”在强劲寒风的摧折之下,“众芳芜秽”之时,居然在劲风中没有凋残。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当草木都一样青翠的时候,无法知道谁的秉性是坚贞的。必须等到一年中最冷的季节,你才能注意到松柏的常青。“失群鸟”终于选择了一株孤独的、秀美的、坚强的松树作为自己清洁高远的感情的落脚之处,诗人真正找到了一个愿意停下来把自己的身心交托给它的所在。从此以后,不管外界再有什么变化,诗人永远也不会改变了。
陶诗中的松树是理想的地方,是清白的所在,是他在精神上所找到的安身立命之所,有了这个所在之后,他就再也不徘徊彷徨了。直面人生的悲哀苦难,陶渊明找到了一个真正的解决办法。《饮酒》其八:“青松在东园……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看来,“东园”可能是实有一棵青松的,陶渊明把感情寄托其上,常常“抚孤松而盘桓”。
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自然”是人生的追求
首先,陶渊明所谓自然不是指自然界,而是指一种自在的状态。他希望返归和保持自己本来的、未经世俗异化的、天真的性情,犹如一株树、一只鸟、一座山那样自然而然地生存着。陶渊明说自己“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意思是说自己的质性天然如此,不受绳墨,只能依照自己的本性生活,维持自己本来的状态。
其次,陶渊明所谓自然,含有自由的意味。所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就是说在樊笼里不得自然也不得自由,归园田居才复得自然复得自由,不能简单理解为返回大自然(自然界)。
最后,陶渊明以“自然”化解人生的苦恼,把“自然”当作医治人生各种弊端的良药。如《形影神・序》:“贵贱贤愚,莫不营营以惜生,斯甚惑焉。故极陈形影之苦言,神辨自然以释之。”
在陶渊明看来,只有返回山林田园,躬耕以谋生,而无求于世俗,才能真正得“自然”,从而也得到了自由。返回山林田园是“返自然”的前提。
聊乘化以归尽――“乘化”是生活的态度
陶渊明诗文中的“化”有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宇宙间事物迁徙的过程,如四时的运行、朝代的更替、人类从生到死等。如《己酉岁九月九日》:“万化相寻绎,人生岂不劳。”《归园田居》其四:“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二是不可抗拒的万物自身变化的规律。如《悲从弟仲德》:“翳然乘化去,终天不复形。”《归去来兮辞》:“聊乘化以归尽。”《形影神》:“我无腾化术,必尔不复疑。”“化”是一种规律,只能“乘”之,不能“腾”之;只能顺从,不能超越。
“归尽”就是死。“化”因具有不可抗拒性,人就不必为死亡的到来而忧虑,也不必为死后的未知而困惑。死虽不可知,但生是可以由自己掌握的,以自然的态度对待生,以泰然的态度对待死,这就是陶渊明的生死观。清吴淇《六朝选诗定论》:“‘委心任去留’,正是乘化,尤妙。在前有‘抚孤松而盘桓’,是妙于乐此余生也。”陶渊明用“乘化”的思想来化解生死困惑,使他的诗有了一种旷达的气度。
乐夫天命复奚疑――“天命”是哲学的基础
“天命”多见于儒家言论。儒家认为天决定人的命运。陶渊明说“乐夫天命”,联系上文“乘化以归尽”,其思想倒是道家一致。《庄子・德充符》:“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列子・力命》:“生生死死,非物非我,皆命也”,又说:“农有水旱,商有得失,工有成败,仕有遇否,命使然也”。此所谓“天命”,不是宗教里所说的有意志的主宰者或上帝的命令,而是人力无可奈何的“自然”及其力量。生死祸福,得失成败这些社会现象,完全由天命决定,任何人为的努力都是徒劳。
颜延之回忆陶渊明真正面临死亡时的情景,说:诗人“视死如归,临凶若吉。药剂弗尝,祷祀非恤。幽告终,怀和长毕”(《陶征士诔》)。既已自知不起,便平和地委运任化。元嘉四年(427)九月,渊明作《自祭文》,说自己“乐天委分,以致百年”、“识运知命,畴能罔眷。余生斯化,可以无恨”。同时期所作之《挽歌诗》三首写得尤其旷达,诗中自拟死后之种种情形,更是充分表现了他彻底的乐天知命思想。
“天”往往是陶渊明对“自然”的另一种表述,它更清楚地表明陶渊明相信有一种超乎“人”的自然力量,左右着人的生活和命运,而人必须顺应“它”。顺应“自然”的方法是保持自己的自然状态,以达到自由的人生境界。
★作者单位:湖北省荆州中学。
《汉魏六朝散文·陶渊明·自祭文》原文鉴赏
岁惟丁卯1,律中无射2。天寒夜长,风气萧索3,鸿雁于征4,草木黄落5。陶子将辞逆旅之馆6,永归于本宅7。故人凄其相悲8,同祖行于今夕9。羞以嘉蔬10,荐以清酌11,候颜已冥12,聆音愈漠13。呜呼哀哉14!
茫茫大块15,悠悠高旻16,是生万物17,余得为人。自余为人,逢运之贫18,箪瓢屡罄19,絺绤冬陈20。含欢谷汲21,行歌负薪22,翳翳柴门23,事我宵晨24。春秋代谢,有务中园25,载耘载耔26,乃育乃繁27。欣以素牍28,和以七弦29。冬曝其日30,夏濯其泉31。勤靡馀劳32,心有常闲33,乐天委分34,以至百年35。
惟此百年,夫人爱之36,惧彼无成37,愒日惜时38。存为世珍39,没亦见思40。嗟我独迈41,曾是异兹42。宠非已荣43,涅岂吾缁44捽兀穷庐45,酣饮赋诗。识运知命,畴能罔眷46,余今斯化47,可以无恨。寿涉百龄48,身慕肥遁49,从老得终,奚所复恋50。
寒暑逾迈51,亡既异存52,外姻晨来53,良友宵奔54,葬之中野55,以安其魂,窅窅我行56,萧萧墓门57,奢耻宋臣58,俭笑王孙59。廓兮已灭60,慨焉已遐61,不封不树62,日月遂过63。匪贵前誉64,孰重后歌65。人生实难,死如之何66呜呼哀哉!
注释 1惟:为,在。丁卯:南朝刘宋元嘉四年(427)。2律:乐律。古人以长短不同的竹筒来定声音的清浊高下,分为十二律,阴阳各六,作为十二阶标准音。古人又认为大自然的音响与一年四季的气温气流密切相关,因此将乐律与历法联系起来,十二律与十二月相配,并以律代指月份。中:合。无射(yi义):十二律名之一,为第九律,与农历九月相配,故无射指九月。3萧索:凄凉的样子。4于:词头,无意。征:行,指飞行。5黄落:草木枯黄,叶子下落。6陶子:作者自称。逆旅之馆:迎接旅客的馆舍,即旅馆。这里指世间,世间如人生宿舍之客舍。7本宅:指死亡。古墓穴也称宅。8故人:旧友。9祖行:祖,古人出行时祭路神。祖行即饯行。这里指出殡前一天的祭奠仪式。10羞:同馐,美味的食物,这里做动词用,指进献。11荐:进、供。清酌:祭奠时所用的清酒。12候:伺望。冥:无踪无影。13聆:听。漠:同寞,寂寞无声。14呜呼哀哉:祭文中常用来表示哀痛的话。15茫茫:广大无际的样子。大块:大地。16悠悠:渺远的样子。旻(min民):天。17是:指天地之间。18运:指家运。19箪(dan丹):盛饭的圆竹篮。瓢:盛水的葫芦。罄:空、尽。20絺(chi痴):细麻布。绤(xi细):粗麻布。陈:陈列。21谷汲:在山谷中打水。22行歌:一边走一边唱歌。23翳翳(yi意)昏暗不明的样子。24事我:事作动词用,从事,做。事我,等于说“我事”。宵晨:从早到晚。25有务:有事。中园:园中。26载:且、又。耘:除草。耔:培土。27育:培育。繁:繁殖。28素牍:指书籍。素,写书的精绢。牍,写字的木简。29七弦:指琴。古琴有七弦。30曝(pu瀑):晒。31濯(zhuo酌):洗。32靡:无。馀劳:剩余的劳动。33常闲:恒久的闲暇。34乐天:乐从天道。委分:随顺本分。35百年:指一生。36夫人:指众人,等于说人人。37彼:指人的一生。38愒(ke柯):贪爱。39存:活着。珍:珍贵,这里的意思是珍重、重视。40没:死亡。见思:被思念。41独迈:独行。指走隐居之路。42曾:乃、竟。异:不同。兹:这。指众人的处世态度。43宠非已荣:不以宠幸为已之荣。44涅(nie聂):黑色染料。缁(zi资):黑色。45捽兀(zuwu足误):意气高傲的样子。穷庐:陋室。46畴:句首助词,无意。罔:无。眷:顾念。47斯:助词无意。化:死。48涉:经历。49肥遁:肥,宽裕自得。遁:隐居。50奚:何。51逾迈:渐进。52亡:死。存:生。53外姻:外姓姻亲。54奔:奔丧。55中野:荒野之中。56窅窅(yao咬):深远的样子。我:指含我之柩。57萧萧:寒风声。58奢:奢移。宋臣:春秋时宋国的司马桓魁。《孔子家语》载:“孔子在宋,见桓魁自为石椁,三年而不成,工匠皆病。夫子慨然曰:若是其靡也。”奢耻宋臣,即以宋臣之奢为耻。59俭:俭省。王孙:杨王孙,西汉武帝时人,他主张裸葬,临死子嘱咐儿子:“死则布囊盛尸,入地七尺,既下,从足引脱其囊,以身亲土。” 60廓:空寂。61慨:慨叹。遐:远。62封:培土、聚土。这里指聚土为坟。树:植树。63遂过:相因而过。64匪:同非。前誉:生前的名誉。65孰:谁。后歌:死后的歌颂。66如之何:如何,怎样。
今译 在丁卯年秋天九月,天气寒冷,黑夜漫长,秋风萧瑟,一片凄凉;大雁远行,飞往南方,草木枯黄,落叶飘下。我就要辞别人生,永远回到当初来的地方。朋友们为我凄怆悲痛,今晚共同为我饯行,贡献美好的菜食,还有祭奠用的清酒。再看我的容颜已淡然无色,想听我的声音更是一片寂静。唉,可悲啊!
茫茫大地,悠悠苍天,这里生长着万物,我作为人生活在天地间。自从我来到世上,就遇到贫穷的厄运。饭筐水瓢中经常空空荡荡,冬天里身穿麻衣御寒。我高兴地去山谷中打水,背着柴禾边走边歌。昏暗破旧的柴门,伴我度过清晨与黄昏。春去秋来,我在田园中劳作,又除草来又培土,种植的庄稼长得叶枝繁盛。高兴时读书习文,伴着七弦琴的曲乐声。冬天在这里晒晒太阳,夏天在那里洗濯清泉。辛勤劳作一天忙到晚,心情自得无比悠闲。这样乐从天道,安守本分,度过一生以终天年。
人一生只有一次,人人都要珍视。唯恐一事无成,对一日一时都十分爱惜。生前为世人珍重,死后也被人思念。唉,只有我独往独来,和世人异然两样。从不喜欢得到别人的恩宠,污浊的世道岂能将我污染在简陋的草庐中傲然自处,痛饮美酒吟诵诗篇。我深知自己的时运天命,这样离去也无所眷恋。就是今天死去,仍然羡慕隐居田园。如今我寿终正寝,还有什么值得留恋。
寒来暑往,死生各有不同。清晨时姻亲们起来,傍晚又有好朋友前来奔丧。把我埋在旷野之中,使我的魂灵得以安宁。躺在寂寞的棺木中前行,秋风萧萧吹打着墓门。以司马桓魁的奢葬为耻,象杨王孙那样的俭省也为后人传为笑柄。人死后只留下空寂一片,人们的慨叹声也越来越远。不必堆坟也不必栽树,随着光阴流逝一切都将消然离去。不看重生前的荣誉,谁还注意身后的讴歌人生实在艰难,死了又能如何唉,可悲啊!
集评 元·陈秀明编《东坡文谈录》:东坡曰;读渊明《自祭文》,出妙语于纩息之余,岂涉死生之流哉
元·李公焕《笺主陶渊明集》卷八:此文乃靖节之绝笔也。
明·何孟春注《陶靖节集》卷七:(“勤靡余劳”二句)《朱子语录》:“晋、宋间诗多闲澹,杜工部等常忙了。”陶公“身有余劳,心有常闲。”乃《礼记》身劳而心闲则为之也。
明·张自烈辑《笺注陶渊明集》卷六:今人畏死恋生,一临患难,虽义当捐躯,必希苟免,且有纩息将绝,眷眷妻孥田舍,若弗能割者。嗟乎,何其愚哉!渊明非止脱去世情,直能认取故我,如“奚所复恋”、“何以无恨”,此恨非渊明不能道。
清·钟秀编《陶靖节纪事诗品》卷一《洒落》引:祁宽曰:昔人自作祭文、挽诗者多矣,或寄意骋词,成于暇日。靖节绝笔二篇,盖出于属纩之际,辞情俱达。其于昼夜之道,了然如此。
郑文焯批、日本桥川时雄校补《陶集郑批录》:郑文焯曰:李注极迂滞。晋人固多纩息,如庾晞、桓伊辈,且好为挽歌。山松每出游,辄令左右作挽歌,不必靖节《自祭文》出于纩息。
又曰:曾端伯云秦少游将亡,效渊明自作哀挽。是知以《自祭文》为先生绝笔者有旧已,贤者知死之生,知亡之存,固不须垂绝之言以自明也。(时案:陶公《挽歌诗》及《自祭文》,洵当时风尚而作耳。诗有“严霜九月中”句,与文中“律中无射”相符。又文中丁卯,与公卒年(元嘉四年)相合,是以谓之靖节绝笔。又谓公卒于九月,近泥。陶公本性嫌无病 ,而其作莫不有物,乃自感觉身体之衰微,如西山残日,秋圃荒枝,藉《挽歌》、《自祭》之文以叙其人生观,偶尔此事属公之卒年耳。公之遗占,则见颜氏谏,大鹤颇得其原意。)
又曰:元嘉四年确为丁卯,《宋》、《晋》、《南史》各传并云公卒于是年,顾未纪九月。后人因此文有“律中无射”,其疑《挽歌》又有“严霜九月中”句,遂谓卒于杪秋。
总案 这篇祭文作于南朝宋元嘉四年(127)九月,时陶渊明六十三岁,于当年十一月逝世,这篇《自祭文》成了诗人的绝笔。作者在祭文中回顾和总结了自己的一生,“自余为人,逢运之贫,”在这个黑暗的时代,一生过着贫苦的生活,但他坚决辞官归隐,不求名,不求利,不与污浊同流,并保持了自己的清白,在悠闲、宁静的环境中度过自己的一生。他不把世人的誉毁放在眼中,胸怀旷达,安于贫贱,对自己的一生无怨无悔。作者最后发出的“人生实难,死如之何”的感慨,表露出对社会的不满和抗议。这篇祭文是生者为自己死后而作,在生死问题上,作者的态度很自然,洒脱达观,面对死亡不惧不喜,赋中描写了自己被送葬入土的光景,摆脱了一般挽歌、祭文那种凄凉悲痛的基调,给人以一种轻松幽默的感觉,但这是在庄重悲沉的大氛围中显露出来的含泪的轻松。本文用四言韵文写成,文笔简洁、朴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