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和幼儿园孩子沟通技巧

怎样和幼儿园孩子沟通技巧,第1张

问题一:幼儿园实例怎么样与家长沟通技巧 幼儿园与家长沟通技巧

一.教师要理解家长,用心建立家园交流的基础。家长都很爱自己的孩子,对孩子的未来充满了憧憬,相信他的孩

《教师与家长沟通技巧》正文开始>> 一.教师要理解家长,用心建立家园交流的基础。 家长都很爱自己的孩子,对孩子的未来充满了憧憬,相信他的孩子会越来越能干。因为有爱,即使孩子长得丑,他也认为很可爱。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丁点儿进步,都会被爱心倍加的家长无限放大――那是孩子越来越聪明的表现。家长的期望在起著美化孩子的作用(有时也难免会把孩子的缺点掩盖掉)。

家长与他人交流的一个永恒话题就是孩子,而且很爱把孩子的优点、可爱之处向他人玄耀。 可见,孩子的优点才是老师与家长交流的基础。教师要善于建立这个交流基础,要向家长那样从内心深处相信他的孩子会越来越能干。与家长交流的时候把他孩子的优点(那怕是一点点)放大了说,缺点要少说,即使说了也要表明相信(首先要自己相信,其次让孩子相信、让家长相信)孩子一定会改掉缺点的。这样家长才容易接纳教师的建议或意见。

二.要依据不同群体的孩子家长工作的的难易程度,有针对性地多进行沟通。

家长工作难度与孩子发展成正相关。孩子发展全面、进步快、能力强,家长满意程度高,家长工作自然好做;反之,难矣。

一类是孩子聪明好学、又懂事,这类孩子家长一般都有较好的个人素养、知书达理、以身作则,其孩子易于教育,孩子进步自然快,家长满意度就高,这类孩子的家长工作可以说是不费吹灰之力;

第二类孩子是聪明淘气,学习上不费劲、一学就会,也很可爱但不太守纪律,经常犯错误,常被叫到老师跟前挨批,但孩子可以感觉到老师不烦他,所以对老师很亲近,这类孩子的家长工作也比较好做;

第三类孩子淘气、好动,对学习不感兴趣,经常扰乱正常秩序,易引起教师反感,老师不喜欢他,他更是故意与老师作对,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孩子不喜欢老师,自然家长也不会喜欢老师,家长工作当然不易见效;

第四类是默默无闻的孩子,这类孩子有的不怎么聪明,但从来不惹事生非,不给教师找麻烦、来和没来一个样,没给老师留下什么深刻印象。经常容易被教师所忽视,孩子遭受冷遇,家长工作也就可想而知。

因此,教师要真心关爱每个孩子,尤其要关注问题儿童,也就是第三类、第四类孩子,对他们多一些关爱和帮助,放大他的优点,以点带面,以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同时要针对性地、有重点的多与问题儿童的家长多沟通。有沟通就有理解。多交流、多沟通,家长自然会感觉到教师对孩子的关注之情,了解教师在孩子身上所付出的心血,家长就会认同教师、接受教师,使沟通顺利地进行下去。

三.在与家长沟通过程中,要有一定的方法和策略

一个家长对一个教师的信任或不信任很多时候只来自一两次谈话和交往。因此,教师在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一定要讲究沟通的方法和策略:

1.根据家长需求,找准沟通的切入点。

不同类型的家长对孩子关心的方式不同。老人关注孩子的生活、饮食,父母关注孩子学习方面多些;母亲在孩子成长的问题上过问的多些,而父亲则很少过问;小班孩子的家长关心生活事多些,大班家长关注孩子学习方面的事多些;体弱儿家长关心孩子的健康方面多些,而新入园的家长则每天都想从教师那里了解到孩子在园的一切表现,这时的家长对教师还不够了解,还没有建立起对教师的信任感,担心孩子在园受委屈,担心教师对自己的孩子不够尽心,教师与家长、孩子之间正处于磨合期。教师要关注家长所担心的问题,以家长最为关心

的话题为由头,展开沟通,进而再引导家长关心孩子其它方面的教育问题,以保障孩子全面和谐地发展。

2.要“多报喜、巧报忧”。在与家长>>

问题二:如何与幼儿沟通的技巧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不可缺少的,也是最基本的语言交流,不同的人说出来的话会产生不同效果,有些人说出来很动听,有些人说出来却难以入耳,这就是沟通的技巧好与不好的缘故, 有效的沟通技巧对幼儿的管理具有积极的作用。怎样进行有效的沟通还需要有一些原则: 首先,以积极的形式来表达你的期望。 我们经常在孩子出现错误的时候告诉他们“不要这样,不许那样”,一直在用一种禁止的口吻去要求孩子,所要达到的目的就是告诉孩子成人想让他们怎样做。这一类的沟通只给了孩子一半的信息,即你不想要孩子做什么。但是我们的生活中经常还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即使你告诉孩子什么事情不能做,而他会去做另一件同样可是不可以做的事情,甚至比之前的那个更糟糕!书中举了一个这样的例子:一个孩子可能从此不再把沙子铲出沙池,但会把沙子扔向另一个孩子。或者一个孩子可能不会把脚放在桌子上而改成坐在桌子上。这些都是因为孩子在进行之前的错误时,老是明令禁止“不要把沙子铲到沙池外和把你的脚从桌子上拿开”的后果。但是如果用另一种积极的方式来与孩子沟通,会产生一种什么效果呢? “错了,我想把沙子留在沙池内,所以,请你把沙子铲到中间去” “请你把脚放到地板上,并坐到桌前的椅子上。” 这种积极的表达意愿的方式更容易在孩子身上看到他们所期待的行为。因此我们在教育孩子时要保持语调稳定、友好、非情绪化,这样孩子就会根据成人的希望来调整自己的行为。 其次,让幼儿表达出他们的感觉。在与孩子的一起的时候我们总会听到这样的声音“我再也不喜欢你了”“永远都不跟你玩了”。孩子们总是表达出自己消极的感觉,作为幼儿教师这是要做的则是“倾听”,而不是去批评或者急于给出评判。书中有这样一个有趣的例子,让我受益匪浅:成人总是用一种消极的态度去评判孩子,有天孩子对成人说“我恨你”“我再也不喜欢你了”,我们应该怎样做?不要试图通过以同样的伤害来阻止儿童的言行,早期教育工作者可以这样说“我知道你因为我不让你玩游戏而不喜欢我,但我还是很喜欢你!”这样的表述将不会损伤彼此之间的关系,而且能让儿童知道他的观点是受到了承认与尊重。 当孩子们心情平静、活动顺利的时候,我们可以利用这样一段时间与孩子们进行沟通,倾听他们的想法,平日里建立起来的和睦的沟通关系会有助于减轻成人和孩子之间的紧张情绪。 在幼儿园,老师和小朋友之间的沟通也是不可缺少的,那么,如何把握和幼儿沟通的技巧呢 一、熟记幼儿的名字 在幼儿园里,老师呼唤幼儿的名字,幼儿会倍感亲切,觉得自己受到老师的重视。一般而言,呼唤幼儿的名字以幼儿入园登记的名字为标准,而不呼唤幼儿的绰号,这是对幼儿的尊重和基本的礼节。因此,熟记幼儿的名字是教师与幼儿沟通技巧的第一把钥匙,也是进行沟通的基础。 二、选用适当的语言 在沟通过程中,什么样的语言才是适当的语言呢?我也针对这个问题进行过实验,当我用比较生疏的字词句与幼儿交流时,幼儿不知所云。看到幼儿的反应,我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幼儿翻译一遍,幼儿恍然大悟,也和我聊了起来。因此,教师与幼儿沟通时,应该选择幼儿容易听懂的字词句来作为与幼儿交流的媒介,用词要准确,句子表达要完整、具体。 三、老师眼光要与孩子直接接触 目光的接触本身就是一种交流和沟通。有经验的老师通常能够用目光来和幼儿进行交流,幼儿能通过老师的一个眼神明白老师要说什么。然而,老师要使每一个幼儿的眼光都注视着自己,视线必须将所有幼儿包围其中。 此外,在与幼儿进行交流与沟通时,教师的视线最好与幼儿平行,最好的办法就是,蹲下来与孩子交流,让孩子感觉老师重视他,与老师>>

问题三:在幼儿园里怎样更好的与幼儿交流 我觉得应该学会微笑,但是是那种亲切的笑而不是职业化的微笑,要让小朋友觉得你有亲和力,能和她们玩到一起去。还有就是要适当的严厉,因为如果你太软弱,小朋友就会欺负你,她们可是典型的“欺软怕硬”的。无论什么事,都要先从她们的角度想一想,或许她做的事情是错的,但用意是好的别的就是一些教师的基本素质之类的。

第一课、自我介绍非常重要。必须生动,要把自己的名字贯穿到童话故事或情景介绍中去。引导小朋友作自我介绍时也要鼓励小朋友把自己的名字与事物结合起来(这是在小朋友心目中的第一影像,很重要)。跟小朋友们相处千万别只顾自己说个痛快,多听、多示意(如用微笑,点头、摇头、眯眼、睁眼、深思等)让小朋友自己给自己的言行作自我鉴定。平时要少批评,多诱导,多表扬。细心,耐心是关键。最重要的是千万别把自己的情绪(无论什么心情)带到小朋友中间。处理问题要有引导,超前意识。

祝您成功,早日成为小朋友的知心朋友。

1、要体谅到小朋友的心里,不能老用暴力打什么的嘛,也不能孤立他,

小朋友一般都是骗哄的嘛,要让他清楚做什么是好做什么是不好的,

找个乖点的小朋友给他做对比,让他感到有竞争力

幼儿园的小朋友不可能象上学的学生那样有良好的自制能力,

2、如果想真正让他们听话,就要融入他们,以孩子的思维方式处理问题,

不要以老师的身份去命令他们,这样他们当老师是朋友,就会听话了

3、孩子在幼儿园注意力不集中可能缘于没有受到足够的关注。在幼儿园里,孩子受到关注的程度不容易得到满足,为了获得老师的关心孩子可能会做出一些举动来吸引老师的目光,这时候老师要能保持冷静,在孩子调皮的时候“视而不见”淡化孩子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吸引老师的态度。在孩子守纪律的时候恰当表扬他,或者表扬其他同学来影响孩子,慢慢孩子会学会更积极的方式来和老师互动。

4、在他面前做一些让他感到好奇的事,让他有想学的冲动,然后你就可以''威胁''他了,呵呵还有就是你提出一个很诱人的条件,让他自觉听话,不要表现的好象是老师在求他,那样对孩子思想成长不好哦!

5、心理学研究证明,“调皮孩子”和“优秀孩子”所具有的不同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对他们的态度。作为家长和教师应该尽量克服这种影响。

调皮是孩子生长发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特征。学龄前儿童身心发育很快,生长需要多运动,多运动有助于幼儿身心健康,幼儿的很多“调皮”现象都是运动的外部表现,从这个意义讲,调皮是幼儿的“天性”,但又由于缺乏知识经验,这一对矛盾是孩子“调皮”的本质。正因为幼儿缺乏知识经验,好多事情都不懂,所以他们自己试图去探索,搞明白某种现象的原因。比如幼儿看到家长给他们剥香蕉,他就会好奇,要自己把香蕉剥开,而且是一连剥好几根,看看每根香蕉里装的是不是一样的东西直到自己搞明白所有的香蕉皮里包的都是一样的,他对香蕉的探索活动才到此为止,并开始尝试另外一种探索活动。所以,幼儿的调皮也是一种获得知识的途径,而且自己探索获得的经验是终身受用的,要比家长直接告诉他答案更好,家长和教师在这过程中,要明白调皮是孩子求知欲旺盛的表现。我们知道了孩子“调皮”的根源,就要正确对待孩子的“调皮”。一方面要顺其自然,另一方面要正确引导,使孩子在生长过程中,既学到知识,又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

孩子的调皮是活泼好动的表现,是兴奋性神经比压抑性神经更加发达。一些父母往往要求孩子安静、乖巧,可是这些过多的要求,往往使孩子更加好动。想要控制孩子调皮,那么就先让他充分的活动,父母也可以参与孩子的“调皮”,这样才具备让他安>>

问题四:幼儿园的老师怎样和家长沟通技巧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重要的互补因素,两者配合得越默契,产生的教育合力就越大,效果就越显著。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面对不同类型的家长,我们要采取不同的方法沟通。

1对“溺爱型”家长要重说服

“溺爱型”家长对子女往往宠爱过深,看不到子女的缺点,甚至护“短”。

小欣,成绩中等,家庭条件较富裕,父母都是做生意的。一天自习课,突然一阵悦耳的音乐响起,原来他偷偷把手机带到学校。为此,我和他进行了一次恳切的长谈。我鼓励他,试着让他走出虚拟的QQ聊天世界。和我谈话时,他一再保证绝不再犯,可是没过几天,发现他又带手机来学校了。

和他家长几次接触下来,我发现他的父母反复跟我强调:“小欣在家里很乖,平时也不让我们操心,从不和‘坏学生’一起玩,从不去网吧。唯一的要求就是有个手机,我们当然会满足他。虽然他成绩中等,但是我们很满意了……”于是,我针对他们“护短”的特点,改变了沟通方式。谈话一开始,我从充分肯定小欣的优点入手,引导他们认识其孩子的不足,跟他们谈谈对孩子的期望,进而引导他们重视对小欣的教育。我搜集了一些沉迷于手机、QQ聊天的学生的案例,和他们一起分析,引导他们看到其危害。几次下来,家长开始主动配合我的工作。

2对“打骂型”家长要重劝告

“打骂型”家长多出于“恨铁不成钢”的心理与不懂得教育方法所致。

小凡,成绩优异,家庭条件较好,父亲脾气急躁,对他要求很严。同学向我反映,小凡平时总是很冲动,一有什么小矛盾,就会用“武力”解决。一次,小凡和小杰发生了口角,两个人扭打在一起,小凡身强力壮,把小杰压在身下,抡起拳头就往小杰脑门上砸去。事后,小凡父亲接到我的电话赶到学校,他一进办公室就怒气冲冲地喊:“你打算怎么办?把同学打死?你这个不争气的孩子……”一边就举起手要揍小凡。我赶紧拦住了他的举动,并把他请进了旁边的一个空办公室,请他坐下,给他倒了一杯水。告诉他一些用粗暴的教育方法带来反面教育效果的案例,并分析自己的行动潜移默化对孩子的影响。之后,我通过短信时常发一些正确的教育方法给他。慢慢地,小凡变了,即使发生小冲突也能主动退一步。

3对“放弃型”家长要重鼓励

“放弃型”家长往往在小学时就被自己孩子的成绩伤透了心,对自己的孩子丧失了信心。

小琪,进入初中的第一次考试就是全科“红灯笼”。之后了解下来,小学的时候,他的成绩就不好。首次和他母亲交流,她说的第一句话是:“老师,我知道孩子成绩差,给您添麻烦了……”我告诉她,不能用成绩这一个标准衡量自己的孩子,要知道每个孩子都有他的闪光点。我还告诉她,这学期小琪担任班中的劳动委员,因为他发现教室中有垃圾总会主动捡起来,劳动很积极。我逐步让家长看到孩子的长处,看到孩子的进步,看到希望。虽然和家长提孩子的缺点,但是一次不说太多,避免说“这孩子很笨”之类的话。慢慢地,家长对小琪有了信心,不时主动和我交流,配合我的工作。

4对“配合型”家长要重交流

“配合型”家长通常对孩子比较关心,也比较明事理。

小琳,成绩十分优秀,多年担任班长。她是一个很有能力的班干部,帮助老师把班级管理得井井有条,同时在功课上又十分钻研。父母以她为傲,同时十分关注她的思想动态。总是主动和我交流。

对于她的父母,我总是如实向他们反映小琳的情况,主动请他们先提出教育措施和处理意见,认真倾听。因为他们很注重对孩子的教育,观察自己孩子的表现经常比我还要深入、细致、具体,所以我就虚心听取他们的建议。当然,在倾听的同时也会冷静地分析,小琳变现越来越出色、优异。

5对“质问型”家长>>

问题五:家长怎么和刚上幼儿园的孩子沟通 家长应多问(关心、关注幼儿个性发展)和多表扬的方式。幼儿入园一开始就是让幼儿适应生活环境和让幼儿有独立能力以及有良好生活习惯。刚入幼儿园会先教文明礼貌、如何自己上厕所、如何自己喝水、吃饭、洗漱、自己加减衣服…活动教程有晨操舞蹈(体育活动)、有区域活动、户外活动、有手指操、课本演述延伸道理…等等。以游戏的方式慢慢展开教学。

问题六:如何提高幼儿园教师和家长的沟通技巧 教师与家长沟通成为了幼儿园日常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然而在现实中,教师在与家长沟通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家长与幼儿教师的教育观点不一致,较难达成共识; 部分家长对孩子的过度纵容,过于溺爱,不能正视孩子的某些问题; 部分家长与幼儿教师学历的不平衡,产生沟通障碍; 部分家长对教师工作的不理解,较难配合幼儿园和教师工作的开展; 当孩子发生轻微碰撞的时候,家长对幼儿园的责备 华南师范大学华蕊幼教中心将针对目前幼儿园的实际情况,特别邀请华南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温红博博士,举办“如何提高幼儿园教师与家长沟通技巧”的专题讲座。通过讲座,幼儿园教师将全面深入了解到以下方面的沟通技巧 幼儿园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基本技巧; 如何更有效的进行家园沟通; 幼儿教师如何与长者、高学历家长的沟通交流; 相关沟通案例的分析解读; 同事与同事、上司与下属的沟通技巧;

问题七:怎么样和幼儿园小班的小朋友沟通 引导他们多说话,听孩子们的心声,聊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

问题八:幼儿教师如何与幼儿沟通心得体会的最新相关信息 篇一:幼儿教师学习心得体会

眼间,这次的幼儿园教师培训已经结束,很荣幸自己能够参加这次的培训学习,这次的培训充实而富有意义,使我受益匪浅,让我如幼苗般得到了滋养,此次培训理

论与实例结合,课程丰富多样,从全方位地精心诠释了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经过五天的学习,收获颇多,谈谈自己的一点学习体会。

一、 幼儿教师要培养终身学习的理念

们的生活日新月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理念也在不断更新。为了适应孩子的求知需求,我们要不断学习,随时补充自己的能量,给自己充电。如果只靠原来

在学校学的那点东西,远远不能满足孩子的需求,日积月累就会被社会所淘汰。对孩子也是一件痛苦的事,更是一件不负责任的事。

去,我们是领着孩子在学习,现在我们是和孩子一起学习,如果我们不把自己的知识的海洋装满,怎么才能满足孩子那一条条求知欲旺盛的小河教师的业务素质很

重要,现在的教育对幼儿教师的要求很高,琴棋书画,歌舞情乐,只有高素质的人才能更适用这个岗位。所以,我们每天至少学习一篇教学方面的文章,每天练练基本功,让自己在幼教领域不至于落后。

二、广泛学习幼儿教育教学理论,提升教学技能

幼儿园的吴院长详细深入的为我们解读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为我们的教学实践起了提纲挈领的作用,为我们的教育科学理论注入了源头活水,其他几位教学

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又结合幼儿教育的五大领域特点,为我们详细、生动的讲解了课程特点及教学活动设计、组织与指导,让我们了解如何在幼儿园进行教学工作。

三、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师德和职业道德

德高为师,身正是范,师德是一个教师的灵魂。能否成为一个好教师,要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走”的精神。热爱、尊重、理解幼儿是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核心。爱是儿童正常成长的必要条件,我们要学会理解、关爱幼儿。

四、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

要实施创新教育理念,创新型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几种业务素质:(1)有丰富的知识结构,这是教师发挥创造性的基本保证。

(2)有较高的管理艺术。管理包括两方面,一是班级的整体管理,二是针对每个学生的个别指导。(3)有丰富的情感。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诵,热情洋溢的赞赏以

及在与学生接触时的仪态、表情和举止所表现出的积极情感能随时地激发、调动学生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因“亲其师而信其教”,变苦学为乐学,单

纯的知识传授变成了双向的情感交流,使教者亦乐、学者亦乐。

总之,经过此次培训,我懂得了很多的道理,学到很多知识,认识了很多朋友。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要不断努力,学以致用为孩子上好课,成为孩子的好朋友。

篇二:

儿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肩负着为祖国培养下一代的历史重任。当一名教师不容易,但是要当一名好幼儿教师却是非常不易的,通过本次的培训,我更进一步的了

解“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八个字对于幼儿教师的重要性。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幼儿,对于幼儿来说幼儿园就是他们接触社会的第一步。身教重于言教,幼儿教师个

人的范例,对于幼儿幼小心灵的健康和成长是任何东西都无法代替的最灿烂的阳光,所以幼儿教师要加强师德修养,以自己崇高的情操和良好的思想道德风范去感染幼儿和教育幼儿,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给予他们正面,积极的教育,使幼儿从小身心都得到健康的发展。

儿在园一日常规活动也是家长与老师共同关心的问题。《幼儿一日生活活动中组织与实施》就针对此问题展开的深入的研究。学习以后觉得幼儿园保育工作是整个幼

儿教育期间的重中之重。在我国。实行保教结合的政策,在通常情况下是做好幼儿教育的同时,尽可能完善幼儿的保育工作。幼儿教>>

一个活泼开朗、乐于与人相处的孩子容易受到同伴的欢迎和成人的喜爱,而且也容易适应新环境。然而,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因家庭缺少同龄伙伴,接触面较窄而产生了诸如自我中心、攻击性强、不合群等许多社会性方面的问题。要改变这种状况,作为小班的教师和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积极为孩子创设交往的机会,让孩子学会交往的技巧,这样孩子才会爱交往、会交往。  一、为幼儿创造与人交往的机会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在一起玩是毫无意义的消磨时间。所以孩子想出去找朋友玩时,家长就会找出一些理由阻拦,有意无意地限制和减少孩子与同伴的交往。教师首先要与家长沟通,向家长讲明孩子们一起游戏的重要意义,让家长知道孩子们在游戏中可以学习合作、互助。建议家长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让孩子学会如何与他人共同生活;建议家长尽可能为孩子创造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如闲暇时多带孩子到公园、小区的绿地或亲戚朋友家去玩,鼓励孩子不断适应新环境,多与他人交往,多让孩子邀请伙伴来家里做客,多给孩子创造结交小伙伴的机会,千万不要因为嫌吵、怕乱、怕影响到自己的生活,拒绝让孩子的小伙伴到家里来玩,对做客的孩子要热情、温和,尽量为他们营造一个轻松和谐、自主自由的交往环境。同时也建议家长让自己的孩子到别人家做客。  作为教师,在幼儿园里也要有意识地创设幼儿之间互相交流的机会,使孩子的交往面得到新的发展。幼儿之间的交往伙伴有一定的选择倾向,那些思维活跃、活泼开朗的幼儿常常能找到游戏伙伴。而那些不善表达、不善与人沟通的孩子往往游戏伙伴也很单调、贫乏。作为班级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在组织幼儿活动时,应参与幼儿活动,注意观察幼儿的行为,调节幼儿交往伙伴的对象,使幼儿在集体中喜欢与同伴交往,这样不但使他们与人交往的心理得到满足,更重要的是从别人那里得到了经验,促进了发展。如:在晨间的谈话活动中,鼓励孩子谈谈来自幼儿园之外的消息,不善言谈的南南带来了和妈妈去动物园的照片,教师马上拿给大家看,并且请她向小朋友介绍照片上的人和景物。区域活动时,除了幼儿自身游戏,选择伙伴以外,教师注意观察幼儿的游戏情况,适当人为地干预他们的活动,给孩子创造交往机会。幼儿彤彤抱着一个娃娃独自坐在角落里摆弄,教师就让活泼开朗的瑞瑞做她家的爸爸,这个角色游戏又重新开始了。  二、教给孩子一些交往的技能  小班的孩子,他们之间开始有了喜欢在一起游戏的兴趣,但在游戏中常常还会出现各自游戏、互不干扰的局面,或有互相攻击,争抢玩具的现象,这都是由于孩子年龄小,缺乏社会交往经验造成的。因此,让孩子们学会一些友好交往的技能是非常必要的首先,教师通过各种教学活动让幼儿知道礼貌待人,孩子与教师与同伴与家长之间见面能相互问好,告别时说再见,请求别人帮助时要说请,接受别人帮助后说谢谢,无意中碰到别人要说对不起,接受别人道歉时说没关系等等。  其次,通过谈话活动,鼓励幼儿把自己的图书、玩具拿出来一起与朋友分享,跟小朋友和老师说一说自己喜欢看的动画片,和小朋友拉拉手,抱  一抱表示友好,和小朋友协商游戏的玩法等。  最后,培养幼儿自己解决问题、处理矛盾的能力。虽然小班孩子年龄小,但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解决问题也有自己的方法。教师可以针对孩子在交往中可能出现的矛盾,向孩子提出一些问题。如:只有一个玩具,两个朋友都想玩,怎么办?小朋友打你时,应该怎么办?引导幼儿归纳总结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如两个人轮流玩或者两人一起玩等。另外,教师也要积极加入幼儿的活动,这也是让幼儿学会交往技能的良好途径。教师加入到幼儿的活动中,往往能带动幼儿的热情,激发他们交往的愿望。活动中,教师利用游戏角色身份,暗示某些小朋友怎样与同伴交往。比如幼儿阳阳很想加入涵涵他们游戏里,但不知怎么加入,呆呆地站在一旁,这时教师就要带着阳阳跟涵涵商量,让阳阳参加到游戏中,孩子们愉快地接纳了阳阳,开始了新的一轮游戏。  三、游戏时多让幼儿以强带弱,相互配合。  孩子个体发展是不平衡的,让能力强的幼儿带动能力弱的幼儿,请性格开朗的孩子多和性格内向的孩子接触,让他们在交往中相互取长补短,互相影响。这样,他们的交往会更加开心。  四、帮助幼儿克服自我中心,培养利他行为  自我中心是小班幼儿思维的一个显著特征。由于自我中心的影响,幼儿的行为大多从利己的观点出发,这与现代社会要求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观是格格不入,严重影响了幼儿与同伴的交往,因此,我们帮助幼儿克服以自我为中心,发展利他行为。  首先,教师利用文艺作品,对幼儿进行形象的教育。幼儿是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的,直观生动的形象容易为幼儿所接受。教师通过故事、儿歌、动画片等文艺作品中的正面形象来教育幼儿,同时,要求父母和本班教师做好幼儿表率作用。研究表明,成人间的和谐相处,愉快合作,这样就会有利于幼儿团结、友好等积极情感的培养。在交往中也易被人接受。其次,幼儿的行为除了从父母、教师等成人那里学习模仿来的以外,绝大部分是从同伴那里学来的,他们通过同伴之间的交往,可以产生认知上的冲突。作为教师,积极鼓励交往较好的幼儿,是帮助幼儿获得交往信心的重要来源。  最后,角色游戏也能帮助幼儿发展利他行为。

小班教师教育随笔不爱说话的孩子第一篇:小班教师教育随笔不爱说话的孩子

案例:

杰杰小朋友是我们班新来的幼儿,由于新的环境对他还是很陌生,所以他比较拘谨,话也不是很多,总是一个人坐着,也不是小朋友说话,他只是用点头,或摇头等简单的形体语言与人交往。

观察一:

吃饭时,杰杰的汤喝完了,可能还想要点,他瞪着眼睛注视着老师,老他问他,他只简单的重复了一句“要汤”。

观察二:

自由活动时,杰杰从家带的玩具是机器人,同桌的乐乐看了,就拿了自己的玩具对他说:“我想玩你的玩具,我拿我的玩具和你交换好吗?”春春看看了,点了点头表示同意。

观察三:

一天,他来到图书角,学着别的小朋友的样子,从书架上拿了一本书,很不连贯地自言自语。看到这一情况,我走了过去。问到:“书上有什么呀?”他看了看我有些害羞的样子,什么都没说。

成因分析:

杰杰的父母因都忙着自己的事业,无暇照顾孩子,杰杰从小跟着奶奶长大,奶奶对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可少了一份与孩子交流沟通的机会,对话也许是少之又少,久而久之,孩子与别人交谈的能力明显不如同龄的孩子。

教育策略:

杰杰入园不久,他的胆子比较小,对于少言寡语的幼儿,更需要教师和他们交流,给予关心和帮助,加强个别指导。尽量多为幼儿提供自由交谈的机会,扩大幼儿自由交谈的范围,鼓励幼儿积极与人交往,丰富其与人交流的经验,使幼儿在愉快之中获得语言的良好发展。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我体会到,要实现这些教育要求,就必须帮助幼儿成为积极的语言运用者,在交往中逐渐学习理解和表达不同的意图倾向。调动幼儿体验运用语言交往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为儿童的语言是在运用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仅仅靠几节语言活动是不能促进孩子的语言发展,而孩子的语言发展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所以教师应将目光投射到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关注从孩子中生成的,又有利于他们的语言发展的内容。

家长和老师有效沟通的案例分析

  小伟 (化名)是名小学四年级的男生。他很爱运动,并且活泼可爱,但在他妈妈眼中,小伟却是一个不敢和人交往的孩子。在上课时,小伟经常有意无意地捣乱,并对所有教过他的老师都表现出了一种难以理解的仇恨,他说自己尤其厌恶现在的语文老师的教育方法,这也是他经常在语文课上故意捣乱的原因。但在得知这一情况后,小伟的父母却并没有将他的思想情况与老师沟通,结果反让老师对小伟的异常表现更加反感。

  案例分析:

  教育心理专家与小伟沟通后,发现他是一个内心非常成熟、很有主见的孩子。在小伟的内心,他非常希望能通过校外的自主学习使自己的语文成绩有显著提高,好让老师对他另眼相看。

  心理专家指出:

  当孩子在学校因老师的管教而受到打击,表现出焦躁、愤恨的情绪时,家长不应急躁,既不能不问缘由对孩子横加斥责,也不能跟着孩子一起在背后数落老师的错误,这样都会使孩子在心里更加增长对老师的仇恨。家长应及时和老师沟通了解情况,在共同理解的前提下帮助孩子找回自信,也可以为他找一些锻炼的机会,使孩子幼小的心灵得到拓展。

  家访 老师与家长零距离接触

  学校和家庭的有效结合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关键,而每个学生都来自不同的家庭,家庭的环境、家长的素质、教育方法都将对孩子思想道德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学校有责任发挥教育资源丰富的优势,把先进的教育思想,科学的教育方法传授给家长,使学生在家中受到良好的启发和科学的指导。基于这种考虑,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应运而生,近来,久违的“家访”也在我市的中小学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市教育局从5月开始启动的“万名教师家访活动”受到了老师、家长和学生的认可,这种零距离的沟通方式使家、校教育形成了合力。石老师针对这个学生进行了第四次家访,被家访的学生是个性格比较内向的女孩子,刚升初中时,母亲解女士经常对孩子进行抱怨或责备,“供你吃供你穿,就不能得一个好成绩给我看吗?”、“我为你付出了这么多,你怎么总让我失望呢?”像这样的话总是挂在她的嘴上。孩子压力很大,学习也放不开。通过家访,石老师发现了孩子思想压力的真正源头,于是她耐心地告诉解女士,她的这种教育方式不正确,过多的责怪会给孩子更大的心理压力,对学习反而不利。适当的鼓励则会取得更好的效果。解女士茅塞顿开,接受了石老师的建议,开始调整自身的教育方式。一次数学考试中,女儿考的不理想,看着孩子胆怯的目光,解女士没有像平时一样抱怨责怪,而是耐心地告诉女儿:一次考试失败并不代表什么,只要努力学,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成绩,妈妈平时关心不够,也有责任,不怪你。平时内向倔强的孩子听到母亲的一席话后“哇”的一声大哭起来,从那以后母女俩关系更加融洽,短短数月的时间,女孩成绩也快速地升了上来。家访中,石老师告诉女孩的父母:孩子在暑假的正常学习安排不要过于紧张,孩子的学习已经步入正轨,适当的放松和社会实践也是必要的。对此,两位家长不住地点头。谈到家访,其父亲孙先生表示,平日虽然担心孩子学校的各种情况,但也不好总到学校找老师询问,家访这种沟通方式,更能让家长深入了解孩子,从而达到更好教育目的,自己的孩子就是直接的受益者。

  家长曹兆启是市健康小学二年一班学生曹某的爷爷,这个孩子一直跟随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班主任李红把这家作为重点家访对象之一。谈到李老师到家里第一次家访的情景,曹爷爷说:“从未想到老师会来到我家进行家访。通过家访,老师对孩子家中的表现有了更深的了解,而家长也从老师的口中知道孩子在学校的样子,这样老师和家长更容易在教育上达成共识,更有助于这个家庭特殊的孩子的健康成长。”健康小学四年一班的学生刘子健的妈妈杨女士是个典型的“严母”,平日,无论孩子做什么,她都以“挖苦”“打击”为主导的教育方式。“你什么也不行”、“没有任何优点”是她的口头禅,连班主任姚远志老师通知要做家访时,她的第一反应就是“孩子一定犯错了。”孩子委屈的告诉她,自己是作为班级的特长生被家访时,杨女士还不屑地说:“声乐、钢琴都水平一般,这算什么特长生。”当姚老师真正到家里家访时,告诉她刘子健是班级的文艺骨干,性格开朗,很有组织能力的时候,杨女士困惑了,“他真的很优秀,我怎么平时不觉得呢?”姚老师经过与她沟通交流,终于让杨女士“开窍”了。杨女士告诉记者,正在努力改变自己,不再像以前一样限制孩子的自由发展,孩子可开心了,也越来越爱和自己沟通了,感到很开心。“我平日不习惯到学校找老师,是家访让我上了一堂生动的课。”杨女士由衷的表示。

  在没有成为教师之前, 我认为一名好教师就是教学能手, 就能培养出品学兼优的学生, 但自从真正成为一名教师以后,我渐渐明白一名好教师不仅仅是教学能手, 还应当认识到与家长之间沟通的重要性,艺术地处理与家长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已经成为现代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份。但是, 现在不少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之间都有一条还有待跨越的沟壑, 教师在教育学生时遇到难题, 还是习惯性地把一切过错都推到家长身上,教师请家长到校不是交流、沟通, 而是“告状”、甚至训斥, 家长对孩子的老师多多少少都有一种说不出的“惧意”,甚至是“敌意”,因此进而生出抵触情绪的也有很多。

  那么, 教师应如何消除家长的“惧意” 、与家长之间如何进行沟通呢?

  首先, 作为老师应当放下“架子”, 有的老师可能要问, 老师有“架子”吗? 有的, 以我所见, 当我们面对学生家长时,我们总会在不经意间端起自已的“架子”,把家长也当成了学生, 这时家长也仿佛一下子回到了自己的学生时代, 对老师也诚惶诚恐起来,为了孩子也只好“委曲求全”了。其实有很多学生家长都受到过良好的教育, 有的甚至是硕士、博士,但是他们在自己孩子的老师面前,有时侯完全就像一位小学生面对自己的老师。

  记得有一位学生家长, 在本单位是一位“叱咤风云”的领导,但当他面对孩子的老师, 被问及在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时,他竟毫不犹豫地说“一切都听老师的”。当我与他开诚布公的谈起他孩子的教育问题并征求他的意见时,他竟然感动不已。后来他才坦然的告诉:自从孩子上学,由于孩子的成绩不好,自己从来就没少受过孩子老师的训斥,他说自己今生最惧怕的就是自己孩子的老师。我觉得这位家长的话可能对老师有一点误解,也肯定是出于一种无奈,但是他的话在现实生活中却非常具有代表性。这就说明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改正,那就是我们老师应当要放下“架子”,面对家长,我们应当少一些责备,多一些沟通, 少一些吩咐,多一些建议。应当把学生家长当成朋友,诤友,和他们共同探讨对其孩子的教育,不能认为“我是老师,你就应该听我的。”

  其次,作为家长,也应该拿出与老师沟通的诚意。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属于“抱大的一代”,有许多家长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投入的精力不够,在教育上总是一味的“迁就”孩子, 认为只要给孩子穿好,吃好就行,不能让孩子受一点“委屈”,特别是对孩子独立性与良好习惯的培养方面更是如此。面对老师, 他们可能也认为老师说的不无道理,但就是不愿“委屈”一下自己的孩子,对于与老师之间的沟通总是虚与应付, 完全没有一点诚意,直到老师对其孩子丧失信心。另外,家长与老师由于教育方式、方法的分歧缺少一个和谐的沟通氛围,也容易产生一些难以沟通的障碍,这也很容易导致老师对家长的家庭教育方式有看法,家长对老师的教育方法有意见,使得两者之间的沟通不能顺利进行,这样的沟通往往就会产生这样的场景:老师成了训话人,家长成了毫不相干的听众,两者都对对方“不以为然”。这就难免陷入沟通的死胡同。其实,任何沟通都需要诚意,老师与家长也不例外,如果老师在与家长沟通时能够放下自己的“架子”,家长也拿出自己的沟通诚意,这样就容易统一意见,容易对孩子选择一种更加有效的教育方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就可避免老师讲一套,家长做一套,学生在两边应付而无所适从,或者干脆谁都不理的尴尬。

  教育不仅仅是学校和老师的事,也是社会和家庭的责任。教育需要全社会的支持,更需要老师和家长的通力合作。

幼儿园教师如何与幼儿沟通

幼儿园教师如何与幼儿沟通,每个孩子在学校生活大概会度过十几年的时间,孩子是需要老师进行沟通的,我为大家整理好了幼儿园教师如何与幼儿沟通的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

幼儿园教师如何与幼儿沟通1

一、课程设计的理性化

课程设计与实践,是幼儿教师的基本任务;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是幼儿教育的终极目标。它需要教师在掌握一定理论的基础上,根据幼儿特点与发展水平,根据不同幼儿实际确定目标,选择内容与方法途径,设计出适合儿童发展的课程,并组织实施,以促进幼儿发展。幼儿教育“说活动”的开展,对于从理论上有意识的提高幼儿园课程设计与实施水平确有明显的推动作用。

(一) “说活动”及其特点

“说活动”是幼儿教师在独立完成课程设计的基础上,面对同行及其他人员,以讲述的方式表达其对某一活动设计的设想及理论根据的形式。“说活动”要求教师面对的对象是同行教师、教研人员、领导,因而要求教师在“说”的过程中,不仅将书面的教学方案说出来,更要求教师将隐含于教育方案后面的设计思想、教育理念、具体依据说出来,强调的是说出教师为什么要这么设计的问题。

教师“说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说幼儿的情况。要求教师说清本班幼儿发展的基本情况,尤其是与将要开展这一活动紧密相连的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和不同层次的水平、特点、优势与不足及幼儿的可接受性等情况。

2、说目标。这是教师外化“为什么教”的过程。

3、说教材内容。这是教师说清“教什么”的环节,是教师在把握幼儿发展水平基础上,根据目标选择本次活动内容的思想过程。

4、说活动准备。这是教师既说出整个活动中要创设的环境,需要的玩教具和相关的设备。

5、说教法与学法。这是教师说明“怎样教”、“儿童怎样学”和“为什么要这样教与学”的环节。教师要说出在教育目标、教学内容确定之后,用什么方法、手段来实现。

6、说活动过程的组织。这要求主要说清教学活动的结构顺序以及各环节中的转换关系和教学策略,包括提问策略、提示信息策略(出示玩教具、演示、情境创设等)、干预策略、评价策略等。7。说教学活动的延伸。这是教师说出怎样延伸活动、延伸的作用、为什么要延伸的依据。说这部分,可以反映出教师对本班幼儿发展水平的掌握程度、对促进幼儿在不同水平上发展的理解认识与做法,以及因材施教、个别教育原理的运用等。

(二)说活动对提高教师设计课程能力的作用

从幼儿教师“说活动”的过程看,既不是教师“备课”(设计活动方案),也不是教师对幼儿发展情况、目标、内容、教法、环境等逐一去钻研、思考的过程,而是把已设计号的活动方案和设计中的思维的全过程外化出来。因而教师“说活动”时,必须根据对象的变化转换角色,转换“说”的语言风格和讲述表达的内容,重在“说理论与实际结合上”,也就是要说清活动设计的理论依据,每个环节运用的理论是哪些,这对于教师重视备课过程中的理论学习,加强对理论的认识、理解、运用,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尽管“说活动”对提高幼儿教师进行课程设计与实施能力确有促进作用,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有的教师有较高理论水平,但在运用理论时不恰当,针对性、指导性不强;有的教师在说的过程中所使用的玩教具,是为增加说得好的效果而专门制作与运用的;部分教师说的口气和所使用的语言,仅停留在对幼儿说的层面上等问题。因此,要使这一活动达到更高的水平,仍需加强教师在有关理论与实践上的培训与提高。

二、学会与儿童沟通

说给孩子听

用故事来引导教育孩子,是一种常见的育人方法,但未必都达到了预期的目的。笔者想用下面的故事提醒家长要树立教育孩子的亮点基本理念。

我们应该相信孩子。

听孩子说:

(一)在倾听中培养幼儿的成功感,激发幼儿说的兴趣

当孩子见到了美好的事物,他会兴奋的告诉老师,这时,你要认真地欣赏,并用眼神告诉孩子你在认真倾听;当孩子讲了一个幼稚的故事,你也要耐心地听完,哪怕他已经向你讲过好几遍,同时鼓励孩子更出色地讲述,让他感到自己语言的魅力;当孩子受了委屈向你倾诉,你不要不耐烦,要让他说完,让他宣泄,让他感到老师重视他。

(二)引导和帮助幼儿把话说完,完整、丰富、准确地表达有关意思

随着孩子的生活经历日渐丰富,交往面日渐扩大,他想说的也就越来越多,但他掌握的词汇和语言还很有限,因而往往语言不完整,不丰富,甚至不准确。老师在听的时候就需要帮助他们扩充词汇、加长句子引导其完整地、丰富地、准确地运用语言进行表达。

(三)对孩子的错误表达要耐心地倾听,不打断、讥笑孩子,并巧妙地给予纠正

当孩子答错问题时,老师要鼓励他“再想一想,再说一次”,用足够的耐心引导孩子多想多说,而不能打断、制止孩子的话语。另外,每个班都会有口齿不清的孩子,他们有的甚至口吃,对此,老师不能取笑,而要耐心地听清楚,并与其交流,让他倾听老师的话,在不经意间学习、模仿老师的发音,改正自己表达时欠妥的地方。

(四)做出听的姿势,强化听的感受,让不爱说的孩子也说起来

感情交流是师生交往的基础和动力。在听的时候,老师的一个体态动作、一个眼神、一种略带夸张的表情都会对幼儿产生巨大的鼓励。不爱说话的孩子原因有很多,如性格内向、胆小、紧张等。在这些孩子面前,老师首先要与他们多说话,引导其产生交流愿望;党他们逐步产生想说的愿望,说出心里想说的。

倾听,能使孩子觉得自己很重要;倾听,能让孩子更愿意说;倾听,能帮助孩子说的更精彩。老师要强化倾听意识,养成倾听的习惯,提高倾听的技能,在倾听中促进幼儿的口语发展,为他们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幼儿园工作已有十个年头,在这十年的时间里,我认为幼儿教师不管在一线搞教学工作,还是在后勤搞管理都应具备的一项基本技能,就是学会与家长交流沟通。作为幼儿园一线老师,与家长沟通是积极寻找教育幼儿的最佳切入点,这对提高教育质量,发展幼儿个性,显得尤为重要;作为管理者,与家长沟通是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办园方向、要求标准及调解家长与老师之间的矛盾的有效途径,由此可见家长工作在幼儿园整个工作中的重要性。

一提到“与家长的沟通”这个话题,就让我想起自己刚刚走上幼教工作岗位时,看到家长来的时候,会特别的紧张,不知道该怎样和家长交流,只是一味的和孩子说“早上好”、“再见”。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的自己也积累了一定的与家长交流沟通的经验,作为一名幼儿工作者应该怎样与家长交流沟通呢?从工作实践中我逐渐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以礼待人,用微笑打动每位家长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幼儿园的工作也不例外,每天家长送孩子入园时,我们老师以最好的精神面貌、满脸的微笑、简短地问候接过孩子,用我们的微笑和热情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让家长在这一天里心情愉快,安心工作。

在面对家长的态度不友好时,我们教师要克制自己的情绪,不和家长争执,学会倾听,更不要挖苦讽刺孩子,脸上要充满微笑,那么无论是在多么尴尬或困难的场景,都能轻松解决,赢得家长的好感,从而最终消除误解和矛盾。

二、教师应讲究与家长交流的语言艺术 孩子入园后,家长就会不时听到教师对自己孩子的评价。孩子有时表现好,有时会犯上一点小错误,有的老师在向家长汇报孩子情况时,似乎没看到孩子的优点,总是向家长告状说孩子这也不是,那也不行,这往往使家长难以接受。作为教师,应客观的向家长告知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而不应该掺杂主观色彩和情绪。教师应该用平和的语气,委婉的态度,一分为二的观点与家长交流。可以先向家长介绍一些孩子的优点,再说孩子不足之处或需改正的地方,这样,便于家长接受。比如:对小班孩子的家长切忌说“你家孩子又尿床了”,“教教你家孩子吃饭吧”等。

三、以理服人,教师应耐心辅导家长运用科学的育儿方式

许多家长由于对孩子年龄特点不了解,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有时教育孩子的方式很不恰当,一味的溺爱,甚至放纵。而教师是有一定的专业人员,遇到问题应通过各种方式启发、引导家长,让他们了解孩子的身心特点,更新教育观念,掌握正确的育儿方法。曾经遇到一位家长向我提议:“曾老师,你们幼儿园怎么回事,早餐一点都不好,我怕孩子营养不良都是在家吃早餐,生活费只交一半。”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会先递给她一杯茶,请她坐下,让她先消消气把事情原委说清楚。我认真倾听家长的诉说,知道其原因,然后再耐心解释,告知幼儿园配餐是由专人负责,根据幼儿每天的身体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营养配置而制的;其次要让家长知道每天与其他幼儿共同进餐可加强幼儿的集体意识;最后也对家长提出的建议和意见表示虚心接受和及时改正。家长从我这里了解到了幼儿园的管理和正确的,及时的改变了对幼儿园的看法,增加家长对我们的信任。

当家长怒气冲冲地对幼儿园工作发泄不满时,作为管理者不能与家长针锋相对,避免了矛盾激化;也没有推卸责任,对家长爱理不理;而是先稳住局面,弄清情况,进而消除误会,并主动道歉。

四、教师应以“换位”的思维方式与家长沟通 如今,幼儿园里老师年轻化,好多老师尚没有为人父母的角色体验,有的即便是已经做了母亲,在与家长沟通时,常常会遇到难以达成共识的局面,这就要求教师了解父母的角色,并从父母的角色去体会家长的心情和需求。孩子在集体活动中难免会有磕磕碰碰的时候,家长接孩子时十分惊讶、十分心痛是肯定的,而有的教师表现得若无其事的态度,认为家长大惊小怪,那么,一件小事立即会使家长觉得老师对自己孩子不够关心,对工作不够负责,进而影响家长与老师的关系,给家园沟通设置了障碍。如果老师从孩子父母的角色去心疼孩子,或是换个角度想想,如果受伤的孩子是自己的孩子,那就会很自然的理解家长的心情,处事态度也会大不相同。

五、教师应通过多渠道,采取多种方法与家长沟通

教师可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园地、家访、约谈、家园联系册、电话、便条以及接送孩子时的交谈等多渠道与家长交流沟通。教师和家长的交流沟通是对孩子发展与教育问题上,家园双方随时互通信息,交流看法,以求全面了解孩子发展的情况,在教育上达成共识,从而共商教育策略,协同进行教育。

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双方都有责任,但教师更应主动些,并且要努力为沟通渠道创造条件。无论运用何种方式、何种技巧与家长沟通,最为关键的是要以诚待人,以心换心,同时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理论水平,这样才可以架起心与心之间的桥梁。

幼儿园教师如何与幼儿沟通2

《纲要》中指出:“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这一点对小班幼儿来说更为重要,我们只有与幼儿互相交流,在情感、认识上达成一致,建立朋友关系,同幼儿及时沟通,才能做好各方面的工作,但是实践中我们会发现在幼儿园里,小班的孩子最为急人,有时候你和他们说话说几遍他们好像不懂一样,完全不理睬老师。有时候会觉得很没有回应,一个人像在那里唱独角戏一样。上课的时候很冷场等等,沟通起来比较费劲。如何能够与小班年龄段的幼儿进行有效的沟通,为此我对这一情况进行了关注,尝试探索着更有效的沟通方法。

谈到与孩子的沟通的问题其实就是师幼对话。师幼对话是什么总的来说它是指幼儿与教师之间在一种平等、自由、真诚、开放和民主的基础上展开交流对话,对话双方相互吸引、相互倾听、相互包容和相互分享。细说它又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产生于教师和幼儿之间,即对话双方的角色关系;二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即对话双方你情我愿,没有强迫和压制。

《纲要》中这样说:“教师要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环境,以关怀、接纳、慎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和感受,鼓励和支持他们大胆探索、表达。关注幼儿在生活中的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即时以适当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师幼对话环境”。这里有两个关键词非常重要:环境的创设和情感的交流。交流的环境应该是轻松愉悦的,孩子能够大胆去表达的,想说的。从这个角度想,对话应该是一种情感的表达而不是单纯的回答。

对于与小班的孩子沟通,具体操作方法我归纳成了以下几点:

一、 解读孩子,接纳孩子的感受

要想与幼儿交流,教师首先要会看,要用眼睛去看,看看事情的经过,看看幼儿的行为,解读这些行为后面的原因,从而真正的了解幼儿的需要,满足幼儿的需要。对于不同类型的孩子,我们要能够有初步的判断和了解,不能盲目的对孩子进行判断,在处理事情的时候先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这个问题,也许沟通的方式和方法就会要有效得多。

在出现一些实际的情况的时候,特别是孩子在遇到了一些问题的时候,我们需要发自内心的体会孩子的感受:“你现在心情很难过,老师也觉得是这样!”“你好像不喜欢这个活动。”等等,这样让孩子能够感觉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注和接纳,从而愿意表达自己的心声。

二、 关爱孩子,用情感的角度打动孩子

(一)、消除孩子的陌生感:对刚入园的小班幼儿来说,来到幼儿园这个新环境他们充满了陌生感,心理的不安全油然而生。他们最需要的'是教师的爱。老师需要真诚的去关注每一个孩子。让孩子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喜爱。

(二)善用肢体表达:肢体交流是我们经常会使用的一种手段,也是一种爱意的表达,特别是小班的孩子,他们很喜欢老师牵手、老师拥抱、摸头等等。试想一位母亲对待自己的孩子,经常会是这样,抱着,亲亲、摸摸,这是一种爱的表达和表现。老师对孩子也多些肢体上的交流孩子们会更有安全感,觉得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自然拉近了距离愿意参与交流。早上来到幼儿园,抱抱孩子,告诉孩子老师很想你呀,孩子自然会很高兴。

(三)以父母的身份标识自己:老师可以尝试以父母的身份标识自己,特别是面对年龄较小的孩子。孩子对亲人的依赖,给了我们启示,扮演他们的至亲是一种切实有效的方法。

(四)注重情感交流:要经常对孩子说:“我喜欢你!”“我很爱很爱你!”情感表达是促进情感的一种方式,听到这样的话孩子们会很喜欢、很愿意听,也会更积极。这样的交流多了,孩子也会有这样一种意识要主动去表达自己的情感。另外在与孩子的交流中要注意关注孩子情绪情感的变化,及时的反馈孩子。

三、 面对孩子,五多五少法则

(一)多一些情景化的语言,在情境中与孩子沟通

什么样的语言小班孩子喜欢听呢?适合小班孩子的应该是赋予情境性的语言。小班的孩子对于那种故事、童话的语言更为喜欢。比如“请像小猫一样轻轻的走到厕所去” “请想长颈鹿一样站得高高的”等等。我们还自己创编了大量的生活故事帮助幼儿学习常规,如《小猫生病了》《挑食王国》等等,通过情境的讲述,孩子们很快能够理解也听得非常认真,下一次再回应的时候他们会主动说出很多相关的话语,如洗手的时候我说“小朋友们不要玩水。”马上就有孩子结过话题说“要不然就像小猫一样的生病了”等等。

(二)多一些倾听,放慢一些速度

对小班孩子说话不能够操之过急,有时候说完话之后要稍微等一等,给孩子一个缓冲的时间。特别是在问孩子的想法的时候,不要问了几遍之后孩子没有反应后就失去了耐心,其实应该在孩子没有回应的时候试图努力去引导孩子,帮助孩子去表达。特别是对那些本身比较胆小的孩子,慢慢的引导说:“老师很想知道你的想法或者是老师还不知道怎么去做呢,你告诉老师好吗?” 而倾听是沟通的前提,了解孩子最重要的的途径也是聆听孩子的倾诉。

幼儿园教师如何与幼儿沟通3

虽然你的孩子上了幼儿园,一天回家之后什么也没有给你展现,但是两年后你会发现孩子生活中的什么东西都会了,基本的生存技巧和能力也都会了,如果你送孩子上幼儿园只为了让他学123456,那你在家也可以教,干嘛给孩子送幼儿园呢,还不是想让孩子学好基本的生活能力,结交好朋友学习简单的社交。

既然要送到幼儿园每天和老师沟通是不免不了的,你每天会怎样来问你孩子老师问题呢?大多数家长都会问:今天表现怎么样啊?我想问问家长您自己说的怎样是哪块怎么样?是吃饭?是学习?是睡觉?还是状态?一个班上那么多的家长如果每个家长都像您这样问的话,那老师每天下班之后需要为你们沟通到几点?老师也是人老师也需要休息,老师也需要下班时间老师也需要照顾孩子家庭时间,老师也需要私人时间。您每天的随口一问老师就得抱着手机至少回复您十分钟,您知道老师在背后要抱着手机回复多少家长吗?可能还有些家长觉得老师回复您信息不及时或者不回复你信息,那您可以找私教,一对一的服务教育你的孩子,不会再让您等待着老师回复你信息。

如果家长您要问问题请您每天着重一个问题问,不要问老师大方向的问题,这样您说作为老师给您回复哪一块哪?不回复哪一块?回答一部分吧您又会觉得老师回答的很片面,都回答完吧也需要更多的时间,但是家长您别忘了班里不只是您这一个孩子,老师是二十多个孩子的老师,不是您孩子自己的。

如果班里每天放学后一半的家长问老师一个问题,那么老师就可能抱着手机回复您们两个多小时。老师也需要时间休息,老师也需要时间备课写教案,做课件,所以为了您孩子第二天能受到良好的教育,高质量的教育。请有效的和老师沟通必要的问题。

和老师沟通可以,但是要有限的沟通,有效沟通。一个负责任的老师你的孩子每天有什么特殊情况,有什么特殊问题即使你不问老师她也会和你沟通交流,给老师多一些信任多一些理解,你家孩子重要别人家孩子也重要,每个孩子都是平等的,老师也会平等对待。

教育随笔:小班幼儿交往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知道随笔吧?随笔通常作者通过修辞手法曲折传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的一种文体。想要学习写随笔吗?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教育随笔:小班幼儿交往,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育随笔:小班幼儿交往1

 一、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交往与合作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然而随着现代独生子女增多,相对单独的社区套房的居住条件等原因,导致孩子对外交流较少,在他们身上出现了许多不合群现象,例如,自我中心意识严重,不愿与他人说话、交流等。针对上述情况,我对我园刚进入小班的幼儿进行了一系列的观察,发现角色游戏对于小班幼儿交往与合作能力的提升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二、观察案例

 观察时间:20xx年9月――20xx年12月

 观察对象:小一班幼儿共36人

 观察方法:行为记录法,记录孩子们在角色游戏中的语言、动作、交往合作情况。

  案例一:娃娃家

 娃娃家是小班幼儿最喜欢的角色游戏,每次游戏时,总会有许多孩子冲到娃娃家争着抢着做“爸爸”或者“妈妈”。尤其是“妈妈”女孩子们最为喜欢,可以抱娃娃、煮饭等。有一次,然然和欣怡就为正当“妈妈”而吵了起来,她们谁也不愿意谦让。这时,带班的丁老师走了过去,开始引导她们学会相互商量、交流。让她们能够相互体谅、了解她人的情绪情感。丁老师蹲下来,说:“你们都想做妈妈呀,可是一个家里只能有一个妈妈,那该怎么办呢?”然然听了,马上说道:“我当妈妈,她做宝宝。”可是,欣怡并不愿意,她大声说道,“我不要,我要当妈妈!”这时,丁老师就说,“这样,你们谁也做不成妈妈了。而且游戏都快要结束了哦,再不决定这次游戏就不能玩了!”然然一听,说道,“那我做宝宝吧,下次我做妈妈好不好?”欣怡点点头,同意了。接着两个孩子手拉手投入到了游戏中,脸上挂着甜甜的微笑。这样孩子不仅顺利的开展了游戏,又学会了同伴之间相互协商、交流。

 小班孩子容易忽视他人的感受,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而且,小班孩子刚入园,之前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照顾下,要什么有什么,大多时候只考虑到自己要什么,没有考虑到他人的感受。因此,在幼儿园游戏中容易出现交往之间的冲突与矛盾,这时,主要引导幼儿学习自己解决游戏中的矛盾,从中意识到克制自己的欲望,考虑到别人的意见,加深同伴之间的友谊,增强幼儿之间的交往与合作能力。

  案例二:玩具吧

 玩具吧是小班孩子,特别是男孩子们最喜爱的游戏之一。一天,浩浩小朋友从家里带来了一辆非常好看的大汽车,孩子们争先恐后的要做小司机,开这辆大汽车。于是,老师走过去引导他们说,“你们这样争抢大汽车,大汽车会不高兴的!大汽车喜欢每一个有礼貌、懂得和朋友分享的孩子。”听到这话,孩子们知道了玩玩具时要互相谦让,于是,孩子们学会了相互协商,然后排队轮流进行游戏。看到孩子们自己商量解决游戏中的问题,觉得孩子们的社会交往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案例三:爱心医院

 医院是孩子们角色游戏中最为喜欢的游戏之一。今天,宁宁、小雪还有宣宣三个小朋友在医院里面玩游戏,宁宁是医生,小雪是病人还有宣宣是护士。我看到他们三个在争抢着针筒打针,于是我走过去,问道:“你们去过医院吗?医院里面都是谁帮你们打针的呢?”小雪说,“护士阿姨打针的,可是我也想当护士阿姨打针!”我说,“那现在小雪你是病人就应该给医生检查,护士打针。然后,下次小雪做护士,你就可以帮病人打针了,好吗?”小雪接着就对宣宣说,“这次你做护士,下次我做,好不好?”宣宣点点头。于是,她们有快乐的玩了起来。

 三、角色游戏的作用

  (一)、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角色游戏是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扮演他所熟悉和喜爱的角色,在游戏中创造性地再现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形象和活动,它为独生子女参与社会生活、获得社交能力提供了机会。在角色游戏中,他们动脑筋、出主意,创造性地反映生活,尽情地抒发着自己的感情,他们体会着做“医生”解除“病人”的自豪感,当“妈妈”对“孩子”的亲切感……同时,“乘汽车”要排队,买东西要文明,“好朋友”要相亲相爱,这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在游戏中已成了一种约定 ,俗称的规则,每个孩子都必须遵守,否则,会受到舆论、谴责。孩子从这些准则中学会了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有利于幼儿摆脱自我为中心的意识,提高交往技能

 角色游戏可以通过幼儿扮演各种不同的社会角色而实现角色的转换,使其进入他人的角色,体验各种角色的思想、感情和行为经验,从而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状况。小班幼儿已形成了初步的角色心理,这为幼儿逐步丰富角色游戏的内容,进行多种角色的转换提高角色游戏的水平奠定了基础。入园前的幼儿由于独立性差,他们的社交活动往往只限于父母、亲人、家庭范围之内,和别的儿童接触很少,即使在一起也是各玩各的,彼此很少交往。幼儿园使幼儿生活周围的人增加,每天能接触到许多同伴,他们会从不认识到认识,直到熟悉。在幼儿的交往过程中,角色游戏为幼儿提供了交往的场合,在角色游戏的过程中,由于角色和角色的关联,幼儿尝试着交往的多种方法,感受到交往过程中的成功或失败,以及教师的引导,这些都促使幼儿去调节自我,理解他人,尽早走出“自我中心”的角色游戏,帮助幼儿学习建立了良好的伙伴关系,增强了幼儿的角色心理,让幼儿体验到了交往的乐趣,学习了交往的技能。

 四、教师对角色游戏的指导

  (一)、教师要为幼儿提供足够的生活经验来充实幼儿的角色游戏内容。

 由于小班幼儿的生活经验不是很丰富,他们在角色游戏时常常会显得无所事事。一般来说,幼儿的生活经验大多来自家庭和幼儿园的学习与生活,因此,教师要注重在平时教学、日常生活、节日娱乐、亲子郊游、看图书等各种活动中,拓展幼儿的视野,利用一切机会引导幼儿多方面地去观察和了解社会生活,丰富幼儿对周围生活的知识和经验,积累生活印象。我们在外出郊游时,就会在路途中引导幼儿观察司机叔叔是怎样开车的,看到路上有行人怎么办。事实表明:幼儿对生活观察得越仔细,游戏的情节就越丰富,扮演角色也就越形象、逼真。情节的丰富,有利于促进幼儿交流,丰富幼儿的交往技能。

  (二)、教师可以作为玩伴来参与角色游戏,并给与幼儿正确的引导。

 教师直接参与游戏是促进游戏情节发展的重要手段。小班幼儿喜欢游戏,但又不会做游戏,需要教师具体的指导和帮助。小班幼儿对成人的依赖性很强,当看到老师和他们一起做游戏,成为他们的游戏伙伴时,会感到格外兴奋。所以教师通过参与游戏担任角色之后,以角色的身份指导游戏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和手段。教师可以担任主要角色或一般角色,也可以不固定在一个角色上,根据需要灵活掌握比如:在和孩子们玩“娃娃家”的游戏时,由于各角色的活动单调,又缺乏协调,我便扮演成“娃娃家”的“妈妈”。吩咐“爸爸”去买菜,叫“姐姐”去洗衣,自己则看娃娃,喂饭,哄睡觉等。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教师的积极参与并担任了游戏的主角,使其他角色也都明确了各自的责任,游戏内容也就丰富了起来。如此,也有利于幼儿学会游戏中的交往与合作。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幼儿“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幼儿将来要在社会上立足并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就必须学会于他人交往,将自己融入于集体中,用自己和集体的力量与智慧解决困难。角色游戏是社会现实的缩小化,教师是孩子们踏入社会的领路人。正确、规范的角色游戏体验,能给孩子们美好的启迪,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播下健康的幼芽,帮助他们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踏出坚实的步伐。

教育随笔:小班幼儿交往2

 早晨,妍妍的奶奶带着孩子一起来到教室,一见我就笑着对孩子说:“叫老师啊。”“孙老师早!”“早上好!”我微笑着与她打招呼。她奶奶随即向我询问:“老师,昨天回家孩子说硕硕打她了”我俯下身子轻轻摸摸孩子的头,问孩子:“这是怎么回事啊?”她没有言语,只是用很锐利的眼神盯着那个孩子。家长也期待着我给她一个交代,我只能请硕硕来说说发生了什么事情。可是硕硕也闷不作声,我也不想勉强孩子,因为毕竟我不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也没有亲眼看到事情发生的过程,只好冲着孩子的奶奶笑笑,对她说:“孩子嘛,打打闹闹很正常的,平时我看见她们两个可要好了呢!”。奶奶也没有说什么,只是淡淡的点了点头。

 与人交往,这是人生来就具备的一种本能,也是人生存的需要。从孩子来看,孩子有交往的需要。从出生开始,孩子作为一个社会的人,就有了与他人交往的需要。最初的是与父母或主要抚养者的交往。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发育的不断完善,孩子渴望更广阔的天空,他开始走出家门,走向社会。孩子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出现小冲突,我认为是正常的,也是可喜的。冲突只有在交往中才会发生。但孩子的交往经验远远不够,虽然小女孩喜欢跟人交往了,有交往的兴趣,但是她缺乏必要的社会交往技能和经验,毕竟孩子年龄小。在与人交往时,她无法正确地体验自己的真实情感,不能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也不能正确地观察与了解自己,更无法准确地把握别人的心情和意图。于是才出现了当其他小朋友与她发生冲突时,就向一贯能依赖、保护自己的奶奶告状。从家长来看,这位家长已经有了初步的培养孩子交往能力的意识。每次来园时,她带着孩子来都要求孩子主动与老师打招呼问好,从教师来看,孩子间发生矛盾,而教师不了解情况,因而没有以权威者的身份出现,妄下论断斥责孩子,这是尊重孩子的体现。我们需要在适当的时候帮助孩子获得交往的技巧。这个“引导”可以是成人在与孩子的日常生活中,以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地进行,如坚持正面教育。也可以是在某个具体的事例后,给孩子一定的方法。更可以利用这个机会,用合适的方式与孩子一同商量怎么解决同伴间的矛盾,可以怎么做、应该怎么做,使每一次交往都成为孩子成长的经验。

  幼儿教育价值取向,就是对幼儿教育价值的一种自觉选择。它不仅是教育理论层面的一个重要问题,同时直接指向教育的实践层面,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从幼儿教育目的到幼儿教育结果的整个过程。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小班教育案例,供大家分享。

幼儿园小班教育案例一

 现在越来越多的新闻报导了发生在全国众多的安全事故,地震、火灾、泥石流等各种天灾人祸,经常降临在我们身边,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很大的损失。特别是日本311强烈地震,更是给人们敲响了安全警钟,如何自救、如何在灾难发生时能顺利逃生,成为我们中作的重中之重。这一系列事故的发生,也引发了人们对安全教育的重视。特别是对于幼儿园的孩子们来说,由于他们各方面都还不成熟,如何保障自己的人身安全显得更为艰巨。

 活动目标:

 1、能发现在自己身边的安全隐患,知道火、电、水的危害性。

 2、能用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

 3、知道要远离一些有危险的地方。

 活动准备:

 请家长和幼儿共同收集存在自己身边的安全隐患,并制作成画册。 活动进行:

 一、 教师出示幼儿和家长一起寻找到的存在于自己身边的安全隐患,分别请幼儿说一说,自己找到的是什么安全隐患。

 1、 孟子彤:小朋友在家随便动家里的插座,很危险。

 2、 张 东:小朋友过马路时不遵守信号灯很危险。

 3、 艾卓阳:小朋友自己在家随便给陌生人开门很危险。

 4、 魏鸶羽:小朋友在家爬很高的地方很危险。

 5、 马湘川:小朋友自己在河边玩很危险。

 6、 李矜瑶:摸很烫的水壶很危险,会把我们的手烫伤的。

 7、 严浩容:小朋友在高压线旁边放风筝很危险。

 8、 严浩容:小朋友在变压器旁边玩很危险。

 9、 张二月:用电暖气烤湿衣服很危险。

 10、 小白:小朋友不能自己随便玩燃气灶。

 11、 苏乐章:小朋友自己在家离窗台太近很危险。

 二、 请大家一起寻找在幼儿园存在的一些安全隐患。

 孩子们找到的在班级里存在的安全隐患:

 苏乐章:厕所的地面很滑,在那里不能打闹。

 小白:桌子底下很危险,不能往下面钻。

 果子涵:不能碰墙上面的钉子。

 赵梓彤:不能碰挂着的东西,那样做很危险。

 孔维林:在走路的时候打闹、拥挤很危险。

 宋子俊:在迷宫里推人很危险。

 鲁豫同:在接水时眼睛不看水杯很危险。

 艾卓阳:把手放到桌缝里很危险,会把手夹伤。

 谭富成:把玩具放到嘴里很危险。

 魏鸶羽:不能摸电源插座。

 苏奕轩:不能把小东西放到嘴里吃。

 李矜瑶:不能乱碰电视,因为电视有电。

 刘露菲:如果把小椅子摆放太高危险。

 缪征:站在椅子上、趴在椅子上很危险。

 孩子们找到的在教室外面的危险因素:

 严浩容:走平衡木时如果不小心,就会从上面掉下来。

 陆泓博:不能攘沙子,会把小朋友的眼睛迷到的。

 白翔宇:离干树枝太近会把眼睛碰坏的。

 苏乐章:如果钻到滑梯下面会碰到自己的头部。

 三、 组织幼儿讨论,在遇到危险的时候,怎样来保证自己的安全。 幼儿讨论:

 1、 小朋友一定要听从家长、老师的话,不能到危险的地方去玩。

 2、 自己在家里时一定更不能玩危险的火、电、水。

 3、 在遇到火灾发生时,小朋友要赶快报警,并且及时向外面撤离。

 4、 不到有水的地方去玩,去时要和家长一起去。

 5、 危险的地方不能去。

 6、 自己一个人在家时遇到陌生人敲门,一定不给他们开门。

 7、 不要碰热水,要不会把自己烫伤的。

 四:组织幼儿讨论

 1、小朋友在遇到危险的时候应该怎样报警

 幼儿回答:在遇到火警时打119电话求救,遇到有病人了要打120,在遇到坏人时打110电话求救。

 2、教师提问 :打报警电话应该注意什么事情

 幼儿回答:不能着急,要把自己家的详细地点告诉他们。

 在遇到危险的时候,一定要及时拨打报警电话。一定要告诉他们火势

 大小、伤势情况等。

 教师小结:

 小朋友说的都很好,知道了在遇到各种灾害来临时怎样自救,知道了不跟陌生人走,不吃陌生人给的东西。每天喝牛奶时,也知道先试一试奶是否太烫。开门、关门时先要看看手是否放在门框上,吃饭时不打不闹、不玩筷子,上下楼梯时,扶栏杆有序的走。小朋友们也懂得了一些避免伤害我们生命健康的现象的发生,希望小朋友们都远离危险,能够健康、安全的成长,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栋梁。 活动反思:

 一、让每个幼儿都充分参与到活动中来,在实践活动中习得体验。 在本次主题活动中,教师创设了让每个幼儿都正确表达自己发现的机会,同时创设了相应的氛围,增强情境性,让每一位幼儿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使他们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体现了幼儿是学习的主人的观念。通过幼儿的主动参与,使他们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安全隐患有了深刻的认识,为他们远离伤害、增加自我保护意识,提供了基础。

 二、让幼儿通过自己的亲身参与,知道健康的重要性。

 在本次活动中,通过让他们自己和家长一起寻找一些安全隐患,了解到在他们的身边,有各种各样危险存在,在遇到突发事件发生时,怎样自救互救是我们这次活动的重点。在这次活动中包含了各类安全知识等,使他们了解到更多的安全知识和遇到危险时自救、求助的一些常识。

 通过这次开展的安全教育活动,我觉得还应该更多、更好的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带领幼儿多查找一些安全知识,教给他们更多的安全教育知识,增强幼儿应对危险的能力。

 三、将安全教育作为一项教学内容,深入到我们的教育教学中

 安全教育作为幼儿园长期的教育内容,仅仅这几个活动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与日常生活有机的结合和渗透,并将安全教育形成一项制度。

 四、采取的策略

 在日常生活中,请小朋友们相互监督,定期评选出我们班的安全检查员。以引起幼儿注意,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避免不安全事情的发生。通过这些与日常生活有机的渗透,不仅可以避免一些意外伤害与不幸的发生,而且可以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为幼儿安全行为能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幼儿园小班教育案例二

 刚开学的一天,佳杰小朋友站在那大声的哭了起来,我们连忙跑过去,问他怎么了,边哭边指着手说:““沈万城咬我”,只见佳杰手上一个深深的齿痕,别的小朋友见佳杰哭了,也都跑来看乐闹。这时李家齐也跑来告诉我“沈万城打我,还抢积木”。但见沈万城小朋友却若无其事,正在玩刚抢来的积木。

 分析:

 沈万城小朋友是个她聪明活泼,长相逗人。但就是这样一个男孩,她自私,以自我为中心,把什么玩具都归为己有,人家要玩,他就打,就咬,吓得其他孩子哇哇大哭。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经常与家长沟通,才发现原来该幼儿她要什么总是事事依着他,使他养成了自私,好攻击的心理。这样的孩子我们该采取怎样的教育呢

 首先,我们通过家长学校讲座、家长会、家园联系栏地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幼教知识,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观念。其次,我们通过填写“家完联系册”、家访,半日开放活动,以及入园、离园时与家长交流等方式帮助家长更全面的了解自己的孩子,对孩子有正确的认识。第三,我们指导家长用恰当的语言正确评价自己的孩子,发现孩子的优点,及时给予鼓励,找出孩子的不足之处,给予指导帮助,使孩子全面发展。

 反思:

 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老师在幼儿园里应该多培养该幼儿的自控能力,比如说在体育活动中为达到游戏目的,幼儿必须勇敢、顽强、机智、果断、团结互助,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了他们感兴趣的体育游戏,来促进自控能力的发展,如设计游戏“木头人”,目的是培养幼儿的反应能力,发展自控能力,方法为:教师背对幼儿念儿歌边向前走,幼儿跟随其后,念完儿歌后教师回头,幼儿迅速停止正在做的动作,并保持身体姿态不变,游戏中教师鼓励幼儿要尽量把坚持不动的时间拉大一些,对于自控较好的幼儿给予充分的肯定。再加“过小桥”,让幼儿走过高25厘米的平衡木,刚开始时,幼儿走得很慢,有1/3的幼儿不敢过,我们鼓励“勇

 敢点”,并牵头他们的手,经过多次练习,幼儿基本都能独立、快速、顺利的走过平衡木,变得更能力,不怕困难了。通过游戏孩子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增强了。

 希望通过我们与家长的沟通,使家长认识到自我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家长以更积极的态度面对孩子,给孩子以良好的榜样,让孩子在模仿父母过程中,学会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控制自我,形成了良好的自我意识。

 小班幼儿正处于自我意识萌发时期,往往会以自我为中心。有的幼儿霸占心理很重,认为什么都是我的,不会谦让;有的幼儿较胆怯,羞于交往,害怕对方拒绝自己,但其内心也是渴望能和同伴说笑游戏的;有的幼儿缺乏起码的礼貌知识,在活动中撞倒了对方或踩痛了对方连一句

 片断一:小朋友上厕所

 一次活动后休息时,孩子们有的喝水,有的上厕所。这时,厕所里传来了争执的声音:

 原来,小朋友一起拥到厕所里,由于人多厕盆少,有些小朋友就要等待入厕。可天天就是不愿等,一进去就要抢第一。其他小朋友可不乐意了,他就动起了武力…··像这样的事情几乎每天都上演好几次。

 小班幼儿刚刚从家庭中走出来,他们的独占心理比较明显。在他们的意识中,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我们想通过厕所环境的创设和利用,帮助幼儿获得积极的自我意识。

 我们知道幼儿模仿力极强,特别是小班幼儿,他们能通过模仿去学习攻击性行为,同样也可以通过模仿去学会谦让、互助、分享和合作等一些行为。故事《小蚂蚁搬豆》中井然有序、团结合作的小蚂蚁形象深深感染着孩子,给幼儿树立了好榜样。于是我们把可爱的小蚂蚁画下来,一个一个排好队贴在厕所的墙面上,而且高度和幼儿的视线一般齐。这样,他们上厕所时,看到排着队的小蚂蚁,自然而然地就排好队等待入厕。在等待的过程中,还可以数数小蚂蚁,复述故事中的情节:小蚂蚁排好队,一个跟着一个,很快就把豆豆运到了家里…··”渐渐地,我们再也不用每次休息时都要向幼儿唠叨一句:

 要争抢。”耳边经常听到的是:

 片断二:小脚印让我们变勇敢

 小班幼儿初人园时,由于从家庭来到幼儿园这个陌生的环境,在生活上、情感上和心理上均依赖成人的照顾,不安全感就产生了,尤其是惧怕幼儿园厕所里的蹲坑。有的幼儿一天尿湿裤子好几回;有的幼儿上幼儿园几天都不大便,引起大便干燥;有的幼儿因憋大便而经常拉在裤子里。

 如何让孩子们不害怕上厕所呢 我们认为,营造适合幼儿的厕所环境势在必行。既然孩子们害怕蹲坑,我们就在每个厕坑的两边选适中的位置用环保油漆画上了可爱的小脚印,孩子们看了既喜欢又感到新奇,都争着去踩自己喜欢的小脚印。这样一来既减轻了孩子们的心理压力,又激起了孩子们主动上厕所的欲望,而且当孩子们把自己的小脚和厕坑边的小脚印对准后蹲下来大小便时,不会弄到外面来,真的是一举多得。

 后来,我们还试着用幼儿喜爱的小动物形象来营造

 今天的幼儿园教育是个内涵丰富的大概念,生活环境对幼儿生活能力的作用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幼儿园小班教育案例三

 瑞吉欧教育体系认为,教师是幼儿活动材料的提供者,儿童活动的参与者和协作者,儿童行为的记录者和研究者。这些角色集中体现在一点上,那就是教师要机智而灵活地处理好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纲要中指出,探索型主题活动就是追求幼儿与教师保持一种自然和谐的互动关系。强调幼儿的自主性,追求活动的过程性。在活动中,幼儿的行动是自由的,思维是活跃的,而教师则是幼儿学习活动的倾听者、欣赏者、支持者和合作者。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幼儿的个性化逐步凸现出来,幼儿的自我意识也愈来愈强。幼儿会从对事物的比较简单的、表面的理解发展到对事物的比较复杂的、深刻的理解。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应经常引导幼儿分析事物,逐步学会通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推理其因果关系,推理出因为某件事情可能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案例实录]

 一天中午,我打扫完卫生,站在英语擂台前看我班小朋友的贴画的情况,无意间发现我班雨雨小朋友的贴画很特别,一张大大的贴画被撕成了“四张小贴画”贴在上面,于是我把这一发现悄悄地告诉了班里的赵老师和王老师。我们三个商量,暂且不声张,看下午雨雨上完英语课怎么说,(为了调动幼儿学英语的积极性,在这一学期开始,我们开设了“英语大擂台”,规定每得10个小贴画可换一面小红旗,5面小红旗换一个奖品,雨雨加上“一撕为四”的贴画数正好是9张)。果不出我们所料,雨雨英语一下课,就拿着新发的小贴画,非常兴奋得说:“老师,我的贴画已经10个了,该换小红旗了。”这时王老师走过来说:“好,我来看看。”还没等王老师说完,站在我跟前的苏琪娟小朋友大声喊:“马老师,雨雨把一张大贴画撕成了四半,当四张贴画用。”琪娟的话立刻引来了一些围观的小朋友,大家一起把目光投向了雨雨,再看雨雨“哇”的一声哭了,大家开始议论纷纷:

 明明:“老师,雨雨这样做不算数。”

 哲哲:“是呀,她这样是骗人的。”

 美美:“老师,应该把雨雨的贴画撕了。”

 牛牛:“对,老师怎么办”

 于是,孩子们把目光又投向了我,我看看雨琛不知所措的样子,再看看这边孩子们期待的目光,我顺势把问题抛向了孩子们,说:“雨琛这件事该怎么处理如果你们愿意讨论的话,咱们可以来讨论讨论。”随即我们组成了一个临时“讨论小组”,开始讨论:

 师:“雨雨为什么要把贴画一分为四”

 明明:“她想得小红旗。”

 好好:“她想得奖品。”

 羽羽:“她想得很多贴画,但这样做不是靠自己的努力得来的。”

 晨曦:“她这是骗人的,不是真实的。”

 兴兴:“雨雨不应该把贴画撕成四半,因为撕成了四半那三张就不是她努力得来的。”

 金金:“雨雨在撒谎。”

 羽羽:“她把贴画撕成了四半,这是在作弊。”

 牛牛:“雨雨骗人,应该惩罚她。”

 哲哲:“告诉外教老师,不能再发给她贴画了。”

 佳琳:“把这张贴画撕掉。”

 咴咴:“可以让她站一小会儿。”

 明睿:“我们应该帮帮她,可以给她一次机会。”

 师:“怎么帮呢”

 成成:“雨雨,要靠自己的努力,不能撒谎。”

 天宇:“上英语课要表现好点,才能得多的贴画。”

 晓昱:“上课要积极举手,声音要响一些。”

 瑞宇:“雨雨,你要改掉这个坏习惯。”

 涛涛:“雨雨,以后得了贴画要珍惜,不要再撕了。”

 刘刘:“雨雨,你以后不能这样了。”

 毫豪:“雨雨,你能改掉这个毛病吗”

 雨雨小声说:“能。”

 师:“雨雨,听了小朋友的讨论,说说你的想法吧。”

 雨雨:“我以后不了,我要好好表现,要靠自己的真本事多得贴画。”

 听完,我和小朋友们一起为雨雨鼓起了掌。

 师小结:雨琛想得很多贴画,很积极上进,这种想法很好,但她把一张大贴画一分为四,当四张贴画来用,这种获得很多贴画的做法是不对的。应该靠自己的努力和付出得到的贴画,才算真本事。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只要能够知错就改,就是最棒的。

 [案例分析]

 在解决事情的全过程中,我发现了问题,但没有直接介入,而是把问题留给了孩子,让孩子自己尝试解决问题。教师关注的是引导孩子解决问题的过程,意在引导幼儿掌握合适的获得途径、解决问题的方式,体现了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重视幼儿的自主性和能动性。通过讨论,幼儿自己明白了作弊是不对的,积累了解决问题的经验,而且,有些结论来自幼儿自己的思考,以及幼儿集体的智慧,所以对幼儿更有说服力,认识也更深刻。

 换个角度看,其实,幼儿争强好胜不一定全是坏事情,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幼儿只知道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对其个性发展都是不利的。争强好胜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竞争者和被竞争者调节自己的行为,获得有益的经验。不择手段遭到同伴抵制和老师的批评,认识到自己不被同伴接受时,就会反思、调整自己的行为,教师在调解过程中注意教给幼儿运用正确的方式来获得成功,引导幼儿明白成功要靠自己的努力,才能让大家信服与支持。

 经过讨论,孩子们对于贴画“风波”的是非对错已经认识的很清楚,使幼儿分辨好与不好,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而且我相信他们,也知道了以后遇到类似事情该怎样思考,怎样处理。

1 幼儿小班教育案例

2 幼儿园感恩教育案例

3 幼儿园成功教育案例分析

4 幼儿园教育叙事案例3篇

5 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案例

6 特殊幼儿教育案例

  1、孩子的问题不存在重要与不重要之分。孩子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有它的原因,每一个问题的存在本身就说明了它的重要性。

  2、在很多孩子问题的背后,隐藏着许多经历和期望、恐惧和担心。我们成年人不应该认为,每一个问题仅仅是这个问题的本身而已。

  3、回答孩子的问题需要时间,成年人应该为他们付出时间。仅仅提供快餐式的回答不能对孩子有所帮助,也根本不能使孩子深入地领会他们所得到的答案。

  4、很多孩子的问题开始听上去好像是想得到一个具体的就事论事的答案,听起来多少有点简单。但是大量的孩子提问的目的在于想得到“间接”的答案。我们成年人只有注意孩子问题中的“自我表露”,才能理解他们的问题——孩子到底想知道什么。

  5、孩子的问题没有一个是愚蠢的!如果问题真的多余,孩子也不会提出来。

  6、孩子提出的问题常常是十分严肃的讨论的开始。懂得赞赏孩子提出问题的人,才会把孩子视为平等的对话伙伴。

  7、虽然孩子对于很多问题希望得到答案,通常的经验表明,他们常常在内心里为自己找到了一个答案。当你给出答案的时候,孩子会用他自己的答案和成年人的答案做比较。所以,关切地、友好地向他们提出反问常常不失为一种好的回答。

  8、孩子的提问是一种促使人思考的哲理化形式。应该以娱乐和严肃的两种方式共同思考它的意义和问题的内在联系,从而发现发展想象力和可能性并追踪孩子的想法。

  9、孩子提出的问题有其内在的目的,成年人应该弄明白它。孩子提出问题的方式常常能够告诉我们,孩子的情绪怎样,他们心里想的什么。

  10、孩子提出问题,是因为他们对某事不理解或者对某事有感受。提出问题有助于孩子在行为领域吸收新的经验。

  11、孩子提出问题表明他们对生活有着永无止境的好奇心。所以,孩子们提出问题不仅有助于他们理解不知道的事情,而且也是对未来生活的准备。

  12、孩子的问题来自于他们呢要使事情得到解释的好奇心。不回答他们的问题,或者对他们提出的问题品头论足,就有可能窒息他们的好奇心,使他们丧失增长知识的能力。

  13、孩子们提出的问题经常是对事件的惊叹,孩子们想通过提问的方式更广泛地认识事件的意义。就这点来说,孩子们的惊讶不是偶然的,而是受到触动的结果。

  14、孩子们提出问题的基本理由来自于这样一个不可辩驳的事实,即有“为什么”,就有“因为,所以”。

  15、当孩子们认为他们的环境是民主的、没有偏见的和充满理解的时候,孩子们最能提出问题。

  16、孩子的问题常常产生于积极的行动,而不是长篇说教,所以为孩子创造机会,获得更多的行动经历,对他们是很有帮助的。

  17、如果孩子的提问不被大量的玩具所困扰,不受大量的媒体影响或者不受到过分的呵护,那么孩子的提问就可以得到最好的发展。同样地,也只有生活在孩子能够有基本安全感的地方,当孩子需要的时候,父母能够待在他们身边,孩子的问题才能产生出来。

  18、孩子提出的问题也能产生于孩子所犯的错误。由于孩子没有我们成年人这么丰富的经验,所以,可以而且必须允许孩子们做一些事情或试验,即使这些事情和试验在我们看来,从一开始就注定要失败。当然这里也有一个度的问题,就是不能对孩子和他人造成伤害或构成危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27450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2
下一篇2023-08-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