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是作文的催化剂,它影响着人的认知,激发,推动着人的认识活动向纵深发展,丰富了人的认识内容,带着情感去认识事物,就能使被认识的事物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神奇,化无情为有情,化无生命为有生命,作文平淡、枯燥、无味,就是因为在描述事物时缺乏人的情感,对所写的景物没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深刻情感体验,那是写不出好作文来的。因此,作文教学中应抓住情感教育主线,通过阅读熏陶,交际引发,点拔培养,个性领悟来实现对学生情感的培养。
一、阅读熏陶——进入别人的情感世界看看
语文是一门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的学科,或者说它是一门能教会学生“爱”的学科。“爱”是因为有“悟”。爱情,不仅仅是男女之情,更是一种人生必修的一种态度与世界观,因为有了人的情感,自然界的风雨花草都变得那么多情了,你看朱自清的散文《春》:“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谁能不为作者笔下生机勃勃的春天而尽情的陶醉呢?学生通过一次又一次的阅读必然会更加热爱生活,培养自己对生活中一花一草的感情。
阅读,它能贯通古今,横跨时空,使古今中外,一切的思想体验都融于我们的双目之下,并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产生或波澜壮阔,或平静如水,或跃跃欲试,或平静,或安详,或喜悦,或激动的情感体验。它能使学生在学过古典文学之后更加热爱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与古人一同喜怒哀乐。与屈原一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与陶渊明一起“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与李白一起分享把酒月下,“对影成三人”的仙境……它能使学生学过《谁是最可爱的人》、《最后一课》之后更加热爱我们今天的祖国,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增强努力学习,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情感。它能使学生读过《散步》、《父子情》后更加爱自己的亲人,体会亲情的可贵。也能使学生读过一些哲理文章之后更加富有智慧,明白做人的道理……总之,阅读能给学生以美的熏陶,人格的感染,进取的勇气,成长的快乐,最重要的是爱的启示。
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阅读一定要进入状态,要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同频共振”。没有这一步,阅读就会显得苍白。要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才能体验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乐,而这些情感是学生作文的基础。现在的中学生,由于他们阅历浅,对于外在世界缺乏深刻的内心体验,常常在作文中感到“无情可抒”,由此导致“无话可说”,进入状态的阅读就使学生能摹仿前人的心境与情感,从而产生自己的情感。
我要求学生写阅读心得。通过写阅读心得,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能静下心来与作者的思路共振,产生思想火花的碰撞与激发。为了不局限学生的思路,我对阅读心得的写作要求是自由的。主要是写阅读的总体感受,也可以就某一点谈自己的体会,也可以摹仿文本的风格自己写一篇类似的文章,甚至,对于一些中差生,可以把原文抄写一遍交上来。特级教师魏书生就是这样要求的,因为就算抄写一遍,也是在进入作者的情感状态,产生阅读熏陶,培养作文情感的效果。
二、交际引发——激活自我的情感世界
许多老师反对学生的讲闲话,但作为语文老师,我倒觉得闲话非讲不可。问题是如何把闲话转化为我们的一个教学资源,其实讲闲话,也是学生之间的一种交际行为,只是这种交际行为发生的时空不对,不应该在课堂上讲闲话罢了。
作文不需要演戏似的精心设计好一道道程序,作文需要的是能在轻松随意中流露出学生的真情实感,而聊天,就能使学生在真诚和坦然的氛围中,交流彼此的感情,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会聆听教师和其他同学的心跳,教师也能感受学生内心迸发出来的真诚。
我曾经上过一堂“说说最能使自己感动的一段经历”的聊天课。
主题:最能使自己感动的一般经历;
要求:畅所欲言,以真情感动自己,打动别人;
程序:教师带头示范,学生紧紧跟上,最后总结并布置作文。
我叙述了爱人患病住院的那几个月,白天坚持上课,晚上照料妻子的经历,身处公私矛盾中的我,无可奈何地接受了这样的事实;妻子并没有因为我的辛苦奔波而痊愈,学生的成绩并没有因为我的坚持努力而达到他们该能达到的水平,想到这,我的内心充满了失落与惆怅……教室里静极了,只有我一个人的声音,但从学生那专注的眼神中,我知道自己真情的诉说深深的打动了学生。
于是,学生也纷纷站起来讲述了平时深埋于心中的故事,当老板的父亲与手下的女秘书产生恋情,含辛茹苦的妈妈委屈地维持着家庭,这完全是为了我的成长有一个正常的环境,我发自内心的爱妈妈;有学生含泪诉说自己的病房经历,同室的病友并不知道自己已经身患绝境,约定出院后同去公园看青山绿水,出院后我听到了他离开的消息,竟然在梦中痴痴地与他一起逛公园……一幕幕人间的悲喜剧,一个个动情的故事,一段段感人的话语。
我感觉一股股情感的张力正在教室里膨胀蔓延,于是我适时作了总结肯定了学生丰富的情感世界,细腻的情感体验,在爱与被爱的人生历程中,他们收获着自己的精神食粮,打造了自己的精神家园,我最后布置了作文话题,“让我告诉你那一段……经历”。
通过这次作文课,我深深的感到,只有真情才能换来真心,师生之间的坦诚面对面,诉说自己的心声大大提高了作文质量,学生的内心世界是一个需要用真情去开发的巨大空间,学生的情感世界一旦被打开,喷涌而出的就是那不可抑制的激情,而教师也能从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感中,汲取清亮的生命汁液,使自己的生命之树也勃发出生机来。
三、点拨培养——灵活评价,激发热情
其实写作就像散步。
散步时可以踱着方步迈着碎步,蹦着跳着往前移,悠着晃着向后退;散步时可以摘一朵花,逮一只蝴蝶,捡一块石头;散步时可以看流水潺潺,听山涧鸟鸣……
世界上几乎没有人不会散步,散步不需要有谁来指导。但是,如果真的有人教你散步,告诉你散步时左脚该怎样出,右脚该如何迈,左手应怎样摆,右手应如何放,学着学着,你肯定就不会散步了。
《情感智商》的作者戈尔曼曾指出:“童年是塑造人生情感倾向的重要时机。”而萌发各种情感的重要时期是幼儿期,更是培养儿童健康情感的黄金时间。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自我认同感往往较差,他们由于比一般孩子更多地受到批评,故自卑抱怨心理较强,总认为他人对自己不理解,索性破罐子破摔。这些孩子常对他人进行有意伤害,也包括语言伤害。其实,这更是情感脆弱的一种表现。
年纪小的孩子没有强烈的是非观念,他们的语言往往可能只是一种情绪的宣泄。比如孩子说打死妈妈,也可能是反映自己对妈妈的不满意。也有一种可能,孩子本来比较喜欢妈妈,但妈妈对小孩的管教太粗暴,做法跟孩子的期待有落差。即使在这类幼儿身上的攻击性行为是由其主观情感所影响的,但也必定与这些孩子的成长环境、教育因素密切联系。冷漠的家长总是挫伤孩子的情感需要,并常会反复无常地惩罚孩子,还允许孩子表现攻击性冲动,从而更容易培养出具有攻击性的儿童。
孩子的攻击性其实是一面镜子,家长可以看到镜子里的自己。在幼儿期内,对孩子良好情感的培养和教育是极为重要的,硬性管教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或者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不理睬,都会酿成恶果,所以要把积极的情感教育作为儿童未来健康发展的良好基础来认真对待。
与《情感教育》相遇恰在风华正茂的弗雷德里克踌躇满志从外省赴巴黎上大学的年龄,从图书馆看到此书,翻前言,一看到批判现实主义,揭露资本主义……的文字,再一望如此大部头便没再有读下去。读了《包法利夫人》,得知福娄拜是木心的文学二舅后,遂再翻起已是弗雷德里克重返故乡的时候。读完李健吾译本,宛如一场漫长跋涉,总算到了终点却又觉错过了许多风景。好在美景一直在,这样的美景需慢慢走、细细看。
《情感教育》全书贯穿了弗雷德里克对阿尔努夫人的爱恋,却不是一部爱情小说。小说虽然有着轰轰烈烈的时代背景,描绘了1840年至1867年的法国社会生活,给读者呈现一幅瑰丽宏伟的社会画面,但主人公弗雷德里克却游离于时代之外,以追求那可望不可即的爱情来主宰自己的命运。喜欢文学、绘画、音乐的弗雷德里克无疑是感性、浪漫的,追求画商阿尔努的夫人,尽管与妓女罗莎乃特、贵妇当布赫兹夫人、乡村少女路易斯有交往,对阿尔努夫人的感情却始终真挚、厚重。恰是弗雷德里克对阿尔努夫人的那份真情让我对这个为满足肉欲与罗莎乃特厮混、为挤入上流社会做当布赫兹夫人的情人、辜负纯情少女路易斯对他爱恋的浪子厌恶不起来。中产阶级家庭出生的的弗雷德里克刚踏入巴黎并非没有抱负,想成为哲学家,想从事文学与绘画艺术,也想从政,却是不断立誓又不断放弃。虽经历了社会大变革,却宁愿逃离到自己的小天地里,那是文学、绘画、音乐、物质、女人的温柔梦乡。
福楼拜不相信任何革命,一场场革命总是来了又去。巴黎光怪陆离的花花世界、不同阶层不同人物不同嘴脸,除了杜萨笛耶,书中皆是不彻底的人。弗雷德里克无疑是个失败者。既不同于为梦想坚持不懈奋斗一生最终失败的裘德,也不同于由贵族子弟蜕变为寡廉鲜耻的野心家拉斯蒂涅。他本性善良,把对阿尔努夫人的恋情当作终身事业追求,恪守妇道的阿尔努夫人对弗雷德里克如海市蜃楼,那是他的理想之爱、精神之爱。不可近、不可得,如烟似雾,虚化为与自己艺术激情的相拥,最美最热烈的爱情,一定是超越世俗的灵魂之爱。阿尔努夫人的失约是弗雷德里克命运的一个转折。阿尔努夫人总算同意赴弗雷德里克的约,正值法国大革命爆发,弗雷德里克心中唯有与阿尔努夫人的约会,民众的游行、如火如荼的革命皆是模糊淡去的背景。读到这里,明知作者不会安排他俩见面,却跟着弗雷德里克焦急、等待、期望、失望、痛苦、疯狂、绝望,简直有些同情男主人公的痴情。阿尔努夫人却因儿子突患假膜性喉炎未能赴约,也是畏惧这是上帝对自己行为的惩罚,从此更是疏远了弗雷德里克。弗雷德里克理想幻灭,再无顾忌,遂投入巴黎那个物欲横流的花花世界,也投入罗莎乃特的怀抱。
与妓女罗萨乃特的爱纯粹为满足肉欲。虽育有一子,在儿子不幸夭折后,流下的眼泪竟还是为阿尔努夫人。“和这两个女人来往,好像两种音乐在他的生命当中:一个轻狂、激昂、好玩,一个庄重,差不多信教一般;她们同时颤动,总在增加,渐渐混在一起;——因为,要是阿尔努夫人仅仅用手指轻轻碰他一下,马上另一个的面目就迎着他的欲望来了,因为他在那方面的机会比较不大遥远;和罗莎乃特在一起,只要他的心一动,他立即记起他伟大的爱情。”灵魂与肉体,一个在这里完结,另一个在这里开始。弗雷德里克在这两种力的夹击里欢愉、痛哭、滚爬、受伤,幻灭,又结痂地活了下来。这种灵与肉的搏斗又不同于裘德面对灵魂爱人苏与前妻阿拉贝娜灵与肉的生死搏斗。裘德以进入基督寺大学为不变追求,苍凉而悲壮,令人怜悯同情;弗雷德里克唯有心中的阿尔努夫人,更易被外界左右,却又忧虑重重、踟蹰不前,令人唏嘘感慨。固然二人的失败皆与性格有关,同样在灵与肉中痛苦挣扎。当弗雷德里克被阿尔努夫人拒绝,下决心不再想念她,以为可以投入巴黎那光怪陆离的世界,但当听到有人用言语背地里侮辱阿尔努夫人时,却可以为此与人决斗。为获取名利,弗雷德里克也想拼命挤进上流社会,成为银行家当布赫兹夫人的情夫,在当布赫兹过世后意与当布赫兹夫人结婚。然而,在破了产的阿尔努夫妇的家具拍卖会上,当布勒兹夫人的举动深深刺伤了弗雷德里克的心,还是因为对阿尔努夫人的爱,不容破坏心中神圣的感情,遂与贵妇决裂。他万分沮丧回到家乡,想找到最后的避风港,与一直爱恋他的乡下姑娘路易丝共结连理。在教堂的广场上,恰遇路易丝与老同学戴洛里耶举行婚礼,弗雷德里克只得又返回巴黎。岁月流逝,弗雷德里克继承的遗产挥霍贻尽,一事无成,欲把爱情当作事业也一败图地,一个不彻底的人彻底的失败者。
当革命、理想与爱情皆幻灭后,福娄拜用极简洁的文字描绘弗雷德里克十余年的经历:
“他旅行。
在商船上的忧郁,帐下寒冷的醒寤,对名胜古迹的陶醉,恩爱中断后的辛辣,他全尝到了。
他回来。
他出入社会,又有了别的爱情。”
宛如留白、个中滋味,说不清、已道明。
多年后,垂暮之年的阿尔努夫人突然造访弗雷德里克。弗雷德里克惊喜、激动、兴奋,他们诉说衷肠,多年的幻梦就要成真,然而福娄拜写出了最残酷的现实。当弗雷德里克看到阿尔努夫人摘下帽子漏出的白发时,当胸一击,不想减损他的梦中情人,止步了。“我所想的阿尔努夫人,就是你日常的模样,带着她的两个孩子,温柔、严肃、耀眼似的美丽,而且那样善良!这个形象消灭了此外一切的形象。”就是这个幻像让弗雷德里克爱了一生,再无法对别的女子动真情,最终放弃了面对残酷现实的勇气。他们决别了。“分手的时候,有一时,被爱的人已然不复和我们在一起了。”他们唯有灵魂之爱。不同于马尔克斯《霍乱中的爱情》的浪漫结局,阿里萨与费尔明娜在挂黄旗的只属于他们两人的船上完成了灵与肉的结合。福楼拜遵从现实,不给浪漫的弗雷德里克一个浪漫结局,让他在悲欢离合中一步步完成自己的情感教育。
结局平淡却意味深长。中年后的弗雷德里克再次重返在故乡与旧友戴娄芮回望各自的人生。一个梦想爱情、一个梦想权势,皆失败。回望青春,忘了彼此后来的矛盾、不愉快,唏嘘感慨,那才是他们最好的时光。理想破灭、现实潦倒,唯残存对美好爱情的回忆,其实也是对自己青青、曾有梦想的追怀。他至始至终爱的即是自己,阿尔努夫人不过是幻想的对象,理想的寄托。有时,我们爱一个人,不过是喜欢爱的感觉、享受爱的过程。可以是具体人也可以是物抑或某种抽象的事物,譬如,艺术。木心在《温莎公爵墓园》中写道:“他和她没有事业,只有爱情,恰如你嘲弄的,以爱情为事业的人,那么,以事业为爱情的人,又如何呢?”以爱情为事业如温莎公爵,也如弗雷特里克,以事业为爱情,恰如木心。一生不违背年少的誓言,把艺术当作爱情。不必担心对方变心,只顾自己全身心爱下去,即使没有开花结果,至少在墓志铭上也可写上“活过、爱过。”
木心道:“福楼拜是文学上的圣人,以文学为宗教的最虔诚的使徒。他是世界文学中最讲究方法修辞的大宗师。”福楼拜是一个纯粹生活在精神世界的人,以文学为终生信仰,同样是一个以事业为爱情的人。福娄拜主张呈现艺术,隐退艺术家,故木心将他认作文学二舅。《情感教育》用全知的角度,作者无处不在,却丝毫看不到他的身影。不懂法语,从李健吾译本中仍能感受到福楼拜语言的魅力。宛如画家笔下衣裙上的皱折,工笔画般细细描绘社会的真实面貌、人物微妙变幻的心理、环境色彩的多姿斑斓。
巴黎,让弗雷特里克既欢喜又痛苦。从乘船返回故乡劳让起到12年后又重回故乡,10余年间的悲欢离合伴着他的忧郁几度返乡,至到完成情感教育,那也是他的一生一世。一个青年、一个平凡之人的情感经历在轰轰烈烈的时代背景下显得有些苍白,隔着时代看,却有着别样的色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