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照例句写句子.例: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他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仿照例句写句子.例: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他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第1张

1、一张小小的邮票,联结着(你我的爱心)也联结着(你我的友谊 )

2、一张小小的邮票,连结着( 家乡 )也连接着( 父母 )

3、一张小小的邮票,联结着身处异地的两个人,也联结着一份纯真的友谊。

4、一张小小的邮票,联结着情感,也联结着两地的思念。

扩展资料:

排比句使用排比修辞方法,把三个或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组成的句子。有时候两个句子或以上的并列句子也可以称为排比句。

一般使用排比句来说理,可收到条理分明的效果;用排比来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气势更为强烈;用排比来叙事写景,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之效。

01 建立情感"联结",形成"联结式"陪伴

比起物理上(如距离、时间)的陪伴,大多时候人们更希望有心理上的陪伴,孩子也不例外。情感"联结"就是指父母与孩子之间心理上有联系,即使相隔两地,孩子也能感受父母在陪伴着自己。这样的陪伴是高质量高效的"联结式"陪伴。

"联结式"陪伴是父母们陪伴孩子三种层次中最高层次的陪伴。

第一层次是"假装式陪伴",仅仅是"陪"着孩子。

这样的陪伴在生活中我们很常见,比如孩子想爸爸妈妈带她去公园玩,爸爸妈妈答应了,但是到了公园孩子在一边玩沙子,家长在一边玩手机或者思考事情。这是因为很多父母以为,"我在这里看着你"就等于"我和孩子在一起"。

然而,物理距离并不能代表心理距离。人在心不在,有陪无伴,并没有给孩子带来真正的"妈妈/爸爸和我在一起"的感觉。只陪不伴,父母花了时间,却不走心,这种陪伴只是父母的心理安慰。

第二层次是"负重式陪伴",把陪伴变成了教育专场。

这类父母,付出了时间,也付出了精力,而且他们一般都很有责任心。他们愿意花时间陪伴孩子,但往往表面上是陪玩,心里想的却是怎样改变孩子。一边陪孩子玩,一边不停挑剔,纠正孩子的行为。比如我妈妈和妹妹下跳棋,总在说"你应该这样走,要考虑周全"等等之类的话,妹妹听得已经不耐烦了便不再找妈妈下棋。

为什么想改变孩子?因为他们看不见自己孩子的真实存在,只看见头脑中想象出来的"正确"的孩子,还要让孩子朝"他"靠拢。

本来是玩乐的时间,却被条条框框限制,孩子当然不愿意和这样的父母一起玩。这种陪伴,更多是带给孩子压力而不是轻松愉悦。

第三层次就是"联结式陪伴",高效且真正的陪伴。

这样的陪伴时间不一定长、彼此距离不一定近,但是孩子真正感受到父母的陪伴。这是因为这样的陪伴父母是花了心思、全身投入地陪伴孩子,不像前两个层次。这样的父母会和孩子拼乐高,各自创造小天地;这样的父母出差了每天都会和孩子打电话互动玩游戏。

像著名主持人每天都会很忙,但是她会在固定时间把所有事情放下,回到家中和孩子一起拼图、打闹,给他们讲故事,与孩子们一起分享感受,认真听孩子诉说。即使在外出差也常打电话回去和孩子交流心声。

再比如,我们睡前会给孩子讲故事,第一种陪伴就可能是放音频或者简单读下故事,第二种陪伴就是边讲边说大道理,第三种陪伴就是进入到孩子的世界中,听孩子说"我是公主,这些娃娃是我的小矮人,我和他们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还和孩子说"那我是皇后,爸爸是父皇"的话。

联结式陪伴既是肢体语言上的表达,像给予孩子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亲切的拥抱,更是彼此敞露内心的情感流动。

02 用心和情感,做到"联结式"陪伴

英国著名儿童教育家Sally Ward也明确表示,爸妈完全不需要因为工作陪不到孩子而感到不安。唯一要做的是,给予孩子固定时间段的陪伴,如果是高质的,只要一天有30分钟也许就够了。

同样的,想做到"联结式"陪伴,其实也很简单,只需要用心和情感,就可以有多种陪伴孩子的方法。在这里,给大家提供三个指标参考:

参与度的重心偏向。

陪伴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必须热心参与,但主角一定是孩子,这样能避免进入上面说到的假装式的陪伴和负重式陪伴。

既然孩子是主角,父母也应该放下手机和工作找出一个固定时间,认真陪伴孩子,热心、积极主动陪伴孩子,不要以方便自己为主。如果有着急的事就把事情处理好再陪伴孩子,一心二用的陪伴孩子能感觉地到,不旦不能高兴反而感到失落。

不只是晚上的时间,早上起来的时间也是可以陪伴孩子。仅仅是一顿早餐,也可以和孩子聊聊一个有趣的话题,或者最近的感受。又或者在早上的半个小时内,陪孩子读书、听音乐等等。如果有条件的话,父母们可以缩减通勤时间,或者由一方带着孩子到一方上班地方吃个午饭、一起逛逛书店和超市。

既然孩子是主角,那么就以孩子为主导,父母不要太紧张孩子这一点玩耍或者聊天的时间,相信孩子能在陪伴中有所成长。所以孩子玩的时候不用太过注意引导,因为太过用力引导就会变成控制孩子,这样的陪伴就好像枷锁一样捆绑孩子令孩子窒息。

比如面对孩子的想法,不评价对错,而是客观说出自己的想法;面对孩子的游戏,以孩子的角度看待并投入,少些大道理和说教等等,有意识简单引导下就可以了,这个引导以"善良"和"正义"为主,或者对孩子可能出格的行为先约法三章,温和地与他设定界限:不伤害他人和玩具。

像一位母亲陪四岁孩子玩过家家游戏的时候,每次孩子沉浸在他的搭建的城堡里的时候,他的妈妈让他给自己分配个角色任务,然后叫妈妈这个角色去做什么事,有时候为了更加地贴近人物角色的需要,妈妈还会和孩子去做些服装需要的道具,像里面给小娃娃穿的衣服他们就用孩子穿过的旧衣服去改造缝制,真是别出心裁。

从事文学研究的人都知道,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历来是所有文学中的一个具有永恒探讨价值的主题,特别是在中国和西方的诗歌作品中更是如此。诗人们总是从自然界或自然景观引伸出一些奇思妙想,使他们的艺术想象力发挥到极致。在他们的笔下,自然总是被想象得更加美丽,而且将是他们理想的家园。在西方文化的语境之下,曾经有过关于乌托邦的种种构想;而在中国文化的语境下,则有着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这种艺术构想尤其体现在不少作家的文本中,作家们总是通过对往事和自然景观的描写和回顾来表达自己对一切人为的东西的厌恶,这实际上也形成了后现代文学的一大特色。[1]显然,在文学作品中体现出的这种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同于其在现实世界中的关系,因为那些极力讴歌大自然并且充满了浪漫主义理想的诗人们总试图在自己的作品中创造出某种甚于实在世界的东西。我们都知道,世界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实际上也有着两个不同的方面:既相互之间密切关联同时又相互矛盾。毫无疑问,人类如果不依靠自然就无法生存,因此,在相当的程度上,是自然创造了人,培育了人,而且甚至使人得以进化到当今这个状态。但另一方面,人们通常又不善待自然,不仅仅耗尽其有限的资源,更有甚者,他们很少想办法去保护自然。因此毫不奇怪,大自然有时当然要给人类带来一些麻烦甚至严重的灾害,而且有时还会导致人类无家可归。这种现象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往往变得比其在文学作品中的关系远为复杂。同时,上面所提到的这一切又总是存在于文学作品中的,因其文化背景和美学表现形式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因而对于比较文学学者来说,尤其对于从事东西方比较文学和比较文化研究的学者来说,这更是一个颇有诱惑力的论题。本文旨在展现一些中西方作家眼中的自然的不同表现形式,通过这种共同点和差异的比较和分析以探寻一种既可用于解释西方文学现象同时又适用于中国文学阐释的共同美学。

  既然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于作家来说是如此地复杂、微妙甚或诱人,因此它便成了东西方所有文学作品中的一个永不衰竭的主题,其原因在于它始终促使人们在自然中去探寻人类实在世界所无法实现的理想。毫无疑问,当自然处于最佳态势时,它必定是人类的理想家园,尤其当人们面临剧烈的变革和民族冲突时就更是如此,这时,他们不由得流露出怀旧的情绪,往往试图在自然中觅见较之实在世界更为美好和理想化的东西。因此在这方面,自然显示出远远胜过现实世界的优越性,尽管这样一种自然显然是人为建构的和理想化的。但是由于东西方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哲学背景以及作家自身的人生哲学和世界观,这样一种关系也就在不同的作家笔下得到不同的表现。我这里仅举人们经常讨论的一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例子。

  几乎所有熟悉中国文学发展史的人都知道,中国诗人陶渊明曾于一千五百多年前退出官场后写下了不朽杰作《桃花源·诗并记》[2],作为一位擅长于描绘自然景观的诗人,陶渊明对自然有着深切的爱恋,有时这种爱恋甚至在他的作品中表现为一种返回自然的倾向。显然,他深受中国道家哲学思想的影响,尤其是所谓“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之观念的影响,这部杰作在许多地方流露出诗人的这种思想。《桃花源记》自问世以来,便和诗人的另一些以描写自然为题材的作品不断地受到国内外学者的讨论和分析甚至争论,因为陶渊明对一种远离尘嚣世事的理想的家园的大胆预言乃至建构给了人们以极大的诱惑。有人甚至认为这是一种中国作品预示乌托邦的极好范例,因为这部作品的写作年代远远早于托马斯·莫尔对乌托邦理想的建构。在许多方面,它与乌托邦迥然不同,但是在某种程度上,它又可以被看作是东方人早期对乌托邦预示的文本。当西方汉学家詹姆斯·海尔塔武尔(James Hightower)于本世纪七十年代发表其英译文时,这部作品终于对西方和日本的学者变得越来越有吸引力。尽管他们生活在一个有着丰裕的物质文明的后工业和后现代社会,但他们却向往着陶渊明所建构的那种恬静幽雅的田园生活环境。[3]因此这部作品又可以被解读为一个不断地被东西方的读者阅读和建构其意义的寓言。每当人们受到自然灾害或其他人为的毁灭性损失时,诸如战争或民族间的冲突或者其他形式的动乱,等等,总不由得会想到陶渊明为我们描绘的那个理想的家园:一方面,他们对混乱的世事感到腻烦,另一方面,就诗人陶渊明来说,他实际上为人们创造了一个理想的家园,在这里,没有剧烈的冲突或争吵;一切都是那样幽雅宁静,美丽和自然;每个人都举止得体,显得彬彬有礼,从不伤害别人;这里从来就没有所谓的等级制度之分,不存在什么统治者或臣民,村里村外都是一个样。正是在这个地方才能实现所谓的“乌托邦共产主义”的理想。显然,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这样一个充满幻想的故事是不可能存在于人世间的,尽管也许可以发生在很久以前人们的想象世界,甚或文学作品中。众所周知,历史是不可能复现的,历史的复现只是在寓言的意义上才得以实现,或更为精确地说,在文学作品中才得以实现,因为在那里才能最完美地体现作者对世事的憎恶和对自然的热爱。但是我们为什么要在现在来读陶渊明的作品并试图去对之作出新的解释呢?依我之见,这部作品与当今的现实密切相关,生活在当今时代的人们对现实总是不甚满意,他们始终以各种方式探寻理想的处所,因而如果我们试图以一种能动性解读的方式来发现这部作品的意义的话,我们就不难发现,它的意义正体现在这一点:一方面,人们为了使大自然变得更加美好,已经做了很多工作,尽了自己很大的努力,但另一方面,人类又在更多的方面做了不少损害大自然甚至损害人类自身的事情。这就是人类目前所面临的一种无法克服的悖论。人们所能够做的事就是在文学作品中建构各种形式的自然形象,以便以自己的方式和意愿来使得自然变得更加美好。尽管所有的人,不管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都热爱自然,但他们仍然以不同的方式来对待自然。因此我们便在不同的文学作品中有了人与自然之关系的各种不同形式的表达。这种差别尤其体现在有着巨大文化差异的东西方文学作品中。

  从事东西方比较文学研究的学者们常常喜欢拿陶渊明和英国十九世纪的“湖畔诗人”华滋华斯相比较,因为后者也十分喜爱在自己的作品中描绘大自然或自然景观。他们很容易将这两位诗人看作是代表对待自然的两种不同态度的最好范例,当然这种差别主要是不同的政治立场、文化背景以及文学传统所使然。诚然,如果我们从比较的角度仔细地阅读这两部作品的话,或将这两位诗人也“文本化”(textualize)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分析这两个案例来找出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的主要相同点和差异:陶渊明这位自愿退居田园以便“远离尘嚣”的中国古代自然诗人深受道家哲学思想的影响,因此在他笔下展现的自然之概念就是一种人与自然的统一,或曰“天人合一”;而华滋华斯这位十九世纪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则出于对法国大革命的失望和对当时的社会现实的幻灭而不时地在作品中流露出怀旧的情绪,他也向往着回归自然。很明显,这两位诗人都被人们看作是自然诗人,分别以在作品中讴歌大自然并寄托自己对自然的深深爱恋而著称,但是由于他们各自所处的文化背景、知识传统以及表现方式的不同,因而在他们的作品中就显示出了对自然的不同态度。

  正如我们前面所读到的,陶渊明对自然的表现更具有寓言性,而非仅仅是现实性。他试图在自然与现实之间拉开一段距离,以便使自己创造出的理想的家园——桃花源——具有永久的美。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桃花源倒越来越对古人和今人有着难以消逝的诱惑力。来自不同国度的人们都试图从这一古典文本中发掘出当代意义。既然我们生活在一个远比陶渊明时代的桃花源进步和先进的时代,因而我们就拥有使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十分便利的现代科学技术,我们可以创造我们的古人连想都不敢想的任何人间奇迹。但是,身为处于世纪之交的现代人的我们,为什么又不时地去梦想对我们从来就是远不可及的乌托邦呢?确实,人们总有着某种怀旧感,尤其是在现实世界难以实现自己理想的时侯就更是如此,其表现形式往往大都体现在文学作品中。

  若从接受美学的理论视角来看,我认为,每一个时代的读者都可以基于自己时代的生活和阅读经验从不同的角度对《桃花源记》作出新的解释。因此在这个,基于我们在细读这个文本时对现实的指涉,我们就能重新发现这一理想的家园的现实意义。它实际上起到了某种以理想化的玫瑰梦来反拨并非尽如人意的现实之作用,但是梦毕竟是梦,梦是永远不能成为现实的。因此桃花源的意义不仅仅在于陶渊明本人的乌托邦建构,而在更大的程度上在于他为当代人预示出了一个理想的家园。我们生活在当今这个并不稳定的且到处是工业化带来的环境污染的世界的人们难免不产生一种怀旧感,其表现形式就是试图建构各种类似乌托邦理想的家园,尽管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的努力肯定失败。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领域,不少中国学者都认为陶渊明对桃花源的建构或多或少表达了他对世事和人生的消极态度,或者说是通过返回自然来实现对现实的逃避,或者说反映了他对不尽人意的现实的看破红尘的态度。但在当今世界,特别是在东西方的冲突结束后的今天,文化上的差异将在很大程度上产生作用。因此,重读陶渊明的诗作和桃花源的故事将更有意义,尽管我们并不相信他那充满幻想的描绘。我们的文学作品中有诸如桃花源这样的理想的家园,这无疑是十分难得的,因为在这里不存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任何冲突或矛盾,也没有喧嚣的城市生活或工业污染,在这里,我们真正到达了一种理想的境界,在这里,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了一种完美的融和,以致于自然竟成了始终令人们神往的理想的幻像。在自然中人类才得以实现自己的崇高目标,使自己升华到完美的境地。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其理想的方式得到展现:和谐融洽得几乎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显然,对于生活在人间的我们,这不啻是一个使人难以企及的乌托邦,但是这对于人们在文学作品中寻求这样一种不可能存在的理想的家园,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文学作品赋予人们以极大的想象力。

  也许从陶渊明所建构的桃花源这一中国式的乌托邦理想来看,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发现一种基本的中国式的人生哲学,即一种和而不同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就中西方文化各自的特征而言,差异显然是存在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差异就非得以对立的形式出现,有时处理协调得当照样可以达到和谐,这就是在和谐的基础上保留各自的特征。在陶渊明眼里,现实远远不能令人满意,但是他又不想去以任何暴力或其他形式的剧烈的革命来改变丑恶的现实,那么他所希望建构的就只能是一种远离尘嚣的东西,并试图发现某个不同于现实但又不想去取代现实的处所。如果我们将其拓展到当今的中西比较文学和比较文化研究方面,我们就能找到解决中西方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之差异的暂时的方法。这两种文化都没有必要去压倒对方,因为差异会永远存在下去,但并无必要形成一种对立关系。找到一切都很相似的东西显然是不可能的,如果一味趋同,我们就会以丧失自己的文化和民族身份为代价。中国文化应当而且有可能同西方文化和谐地共存共处,中国文化也可以和西方文化在许多层次上进行对话。在这个意义上,冲突将会逐渐地由一种和谐共处而非剧烈对立的关系而取代,而且双方的文化特征都可以不同程度地得以保留。在这方面,陶渊明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也就是说,在任何时侯,人类都应当有自己的理想,并且应当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奋斗。如果不能在现实世界实现自己的理想,人们便有可能在文学作品中对令人怀念的过去加以建构。也许正是由于他的返回自然和返回过去的倾向,陶渊明才被不少学者批评为逃避社会现实,这一点是不足为奇的。

  如果说,陶渊明对自然的态度是一种之于剧烈的人类变革和社会现实而无动于衷的道家哲学的话,那么我们应当指出,华滋华斯的返回自然则有些不同,因为他之所以逃避社会现实,是因为他对由法国大革命所导致的激烈的社会变革感到诚惶诚恐,他曾一度以极大的热情支持过这一有着重大历史意义的革命,但后来眼看着许多人被无辜杀死而改变了原先的态度。正如他在一些作品中所描写的,他对法国大革命的失望致使他濒临情感崩溃的边缘,当他“由于这些矛盾而搅得他心神不宁”时,他甚至“在绝望中产生了一些道德上的问题”。他受到了剧烈的情感折磨,近乎精神崩溃,但后来却又断然与自己的过去相别,以便“与我的真实自我建立另一种形式的沟通”,这些复杂微妙的情感经验都隐匿在他的许多优秀诗作中。显然,作为一位沉缅于对往事的回忆之中的浪漫主义诗人,华滋华斯是这样表达的,“在平静地聚集起的情感中”,他始终被以往的一种难以摆脱的同自然水乳交融的经验所萦绕着,而这种经验则恰恰是他本人所十分珍视和热爱的。眼前的一些自然物或景观突然把他童年时代曾有过的天真质朴的经历再度突现出来了,致使他陷入对往事的爱恋和向往之中,因而在他的许多诗中,诗人都情不自禁地缅怀这些萦绕他脑际的往事。对于一个像他这样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作家来说,他不得不对自然和现实作出或者积极或者消极的反应:前者显然比后者更为美好,而他采取的则是后一种态度。因此在他的许多自然诗中,他都情不自禁地通过描绘大自然的强有力来表达自己的悲怆情绪,在他看来,自然没有必要同人或现实相和谐。他之所以喜好用最常用的口语词汇来表达复杂的意思,其目的在于显示他本人与自然达到的认同,而正是在这种认同关系中他才得以寄托他本人的希望。在华滋华斯那里,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同样表达得尽善尽美,但却以视当下的现实为仇敌而且毫无美满可言为代价。在他的诗篇《丁顿寺旁》(Lines Composed aFew Miles above Tintern Abbey on Revisiting the Banks of the Wye during a Tour)中,诗人这样写道:

  此时此刻,半灭的思想之火在闪烁

  诸多往事渐渐黯淡,

  似乎一片渺茫,

  脑中的形象再度浮现;

  我此时此刻不仅怀有

  当下的快乐,还有那令人快慰的回想

  此时此刻生机盎然,更有那未来的

  精神食粮。我敢企望

  虽然已时过境迁,当初我

  来到山里时的情景;有如小鹿一般

  我跑跳着翻过山峦,经过那深深的

  河流,还有那孤独的小溪,

  每当自然——更像是人——被引导着

  从他惧怕的东西那里飞越,而不

  像在寻求自己热爱的东西。那时的自然

  (我孩提时的那些游戏,

  动物的那些欢蹦乱跳之情景均已消逝)

  就是我所看到的这一切。……我能描绘出

  当时的情景。那飞瀑的响声

  像炽热的激情萦绕着我;那高高的岩石,

  山峰,那深不可测的树林,

  它们的颜色和外形,如同往昔

  在激发我的欲望;情感的爱恋,

  无须更遥远的魅力,通过思想

  只有思想而无须任何兴致和视觉来获得。

  俱往矣,一切巨大的欢乐不再出现,

  一切巨大的狂喜……。[4]

  显然,在上面这段描写中,华滋华斯对大自然的向往甚至认同溢于言表,他的逃避社会现实和返回自然之倾向并非出于他本人的意愿,尽管他确实十分热爱大自然因而甚至试图在上述诗行以及另一些诗文中将自己认同于自然。但正如艾布拉姆斯所总结的那样,\"华滋华斯权衡诗歌价值的最重要的标准是‘自然’,而他所说的自然则有着三重的原始主义涵义:自然是人性的最小公分母;它最可信地表现在‘按照自然’生活(也就是说,处于原始的文化环境,尤其是乡野环境中)的人身上;它主要包括质朴的思想情感以及用言语表达情感时那种自然的、‘不做作的’方式。”[5]因此他坚定地相信,一切优秀的诗歌都是诗人的真实情感的“自发的流露”,没有这一前提那就不能被当作是优秀的诗歌。这样看来,毫不奇怪,他本人对自然的态度与陶渊明就不尽相同,而且他始终想在对过去历史上曾出现过的黄金时代的缅怀中表达自己对现实的幻灭,而不像另一些浪漫主义诗人(尤其是雪莱)那样,把希望放在未来。但是通过这种比较,我们仍然可以发现一个相似之处:过去的事情是不可能在现在再现的,它只能留在人们的记忆和梦幻中。在陶渊明讲述的故事中,当那个渔人以及另一些人未能找到桃花源时,也就不再有人对寻觅这种幻觉中的处所感兴趣了,它只是不时地萦绕着诗人的记忆。文学创作也是如此,当作家在一瞬间失去创作的灵感时,灵感是很难再出现的。而陶渊明和华滋华斯对自然的讴歌之所以至今仍能吸引当代读者,另一个重要原因则在于他们对文学想象力的诉求,而当今的文学则恰恰缺乏这种想象力,因而常常显得苍白无力,难以达到震憾人心的效果。

  作为一位比较文学研究者,我采取的是一种平行研究方法,拿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和华滋华斯的诗歌中所描绘的自然作比较,在这里我谨想提请广大读者注意当今时代出现的一个重要现象:在发达国家,人们已经拥有了一切物质上的东西,但这一切都是人为的或科学技术造就的,因此他们并没有对之感到满足,倒是回过头来更加珍视自然并尽其全力来保护自然;而在一些正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人们却不顾一切地在耗尽自然资源,根本不考虑如何采取必要的措施来保护自然。所以在这些国家,也许应包括中国,由于对自然的这种肆无忌惮的破坏,已经给人类带来了一系列不可避免的自然灾害,这时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由和谐转变为对立。在中国的语境下,人们习惯于滥用“人定胜天”这类产生于特定环境的带有政治意义的口号来形容人与自然的对立和斗争,而根本忽略了人与自然可能达到的和谐,在许多地方,人们甚至把自然视为人类的天然敌人。但是一旦人与自然的这种平衡关系失掉,人类将迟早出现更为严重的灾难,不管我们对自然如何,它都会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回报我们,或者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或者给我们加倍带来灾难或惩罚。因此在这方面,发达国家曾有过的教训足资我们借鉴和思考。这也许就是为什么陶渊明这位曾建构了远离尘嚣和都市混乱的世外桃源的中国诗人在西方和日本如此受欢迎的一个原因,[6]因为他所建构的桃花源正是人们所热切向往的理想的家园。同样,这也是为什么在一些后现代作品中常常出现返回原始或自然的倾向的原因,毕竟当人们在经历了各种世事变迁之后,已经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了保护自然的重要性。也许这就是展现在一切文学作品中的历史的循环,尽管其展现方式不尽相同,但热爱自然和将人类自我认同于自然也应当是人的本性。

  附注:

  [1]很明显,在中国当代一些被称为具有“后现代”倾向的作家,例如莫言、苏童、格非等的笔下,返回原始和返回自然的倾向也是一大特色。

  [2]陶渊明《桃花源·诗并记》,引自《中国文学史参考资料简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8年版,第271-272页。

  [3]在1995年10月日本京都举行的“理想的故乡:东方与西方”国际研讨会上,一位日本学者直言不讳地承认,“我们现在什么物质上的东西都已拥有,因此我们才更加向往桃花源这类充满理想主义的东西\"。

  [4]引文见艾布拉姆斯等主编《诺顿英国文学选》(Norton Anthology of English Literature),第4版(1979),第2卷,第157-158页。

  [5]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和批评传统》(The Mirror and the Lamp: Romantic Theory and the Critical Tradition),牛津:牛津大学出版社, 1953年版,第105页。

  [6]一个明显的例证就是,在“理想的故乡:东方与西方”国际研讨会上,除了我本人作了一个“命题”发言论及陶渊明外,大会的主题发言人芳贺澈也作了“桃花源和乌托邦”的长篇发言。我认为,尽管我们可以对这二者作比较研究,但其中的巨大差异仍然可辨识出。

  作者简介·王 宁 1955年生,江苏扬州人。英文和比较文学博士,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教授兼比较文学比较文化研究所所长、国际比较文学协会文化研究会委员。著有《深层心理学与文学批评》、《比较文学与中国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中国文学阐释》等。

网上搜到的一篇论文,很详细写出了文学作品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了,希望帮到你

以科学发展观促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访环保总局政研中心主任夏光

央视国际 (2005年03月03日 10:51)

结合实际

自己总结一下

自2004年12月开始,环保总局掀起了一场令人振奋的“环评风暴”。环境保护的话题,一时间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环保意识日益深入人心,是这场“风暴”的强大助力。如何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怎样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社会讨论的焦点。记者日前就这些问题采访了环保总局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夏光。

记者: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环境总体状况不容乐观。森林破坏、水土流失、沙尘暴肆虐,目前我们面临的生态环境形势相当严峻。这些环境问题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

夏: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20多年里集中出现,这是一个客观事实,也是一个重大挑战。我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一是环境污染比较严重,许多河流在流经城市的河段上都受到严重污染,大部分湖泊出现富营养化。很多城市空气污染比较严重。酸雨出现的国土面积比较大。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低。二是生态破坏范围和程度比较大,水土流失面积和沙化土地面积有所增加,森林的生态功能不足,草原退化现象比较普遍,华北平原地下水漏斗很大,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三是国际环境问题的压力较大,如履行相关国际公约及加入WTO等。

记者:可不可以这样说,这些环境问题的出现表明,无视或轻视自然规律,人类定要为此付出代价。而我们又应当从中吸取什么样的教训?

夏: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认识过程来看,经历一些曲折有一定的必然性。而为了13亿人口的生存和发展,也必须支付一定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关键问题是,这个代价不能过大。就像一个人为了谋生要付出体力上的劳动,但是过度消耗是不行的。

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要不断进步,不能坚持已经过时的错误做法,即使过去的错误有客观性原因,今天我们也要勇敢面对、反思并调整。

我们要从这些环境问题中吸取教训,在人类对自然规律认识有局限的时候,慎重地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比如我们正在进行的西部大开发,是要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及西部地区人民富裕起来的问题。而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我们对于在此搞开发,就一定要慎重,要以更为科学、民主的方法来决策。具体来说,首先把生态恢复建设作为重点任务。如植树造林、涵养水源、退耕还林,还有禁牧、湖泊整治。西部开发中的生态保护与恢复,也是西部开发的基础条件。

记者:我国传统哲学中有不少关于人与自然的论述,都包含朴素的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应当怎样继承与发展我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精神?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环境伦理思想,与当今世界的先进潮流是否适应?

夏:现代化与传统是一种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中国哲学中的环境伦理观也是这样。实现现代化,就是要使一个民族或国家从行为理念、精神状态、思维方式、发展策略、物质水平、文化成就等各方面,都跟上世界的前进步伐,反映这个时代的发展方向。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环境保护思想是现代化本身的题中应有之义。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国际上逐渐兴起了环境保护的潮流,对传统工业文明的高增长、高消耗的发展方式进行了不断的反思和批判。1972年人类环境会议呼吁世界各国共同保护自然环境,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2002年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确认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共同构成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

记者: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夏:人与自然和谐,是和谐社会各种关系中非常重要的关系。如果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和谐,那么人与人、人与社会要建立和谐也难。对我国特别有重要意义的就是,始终不能忘记我国存在巨量人口。相对13亿人口这个巨大基数,我国有效国土十分有限,人地矛盾极为突出。

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反映了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和谐,实际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没有调节好。因为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之间的缺口非常大,导致人类对环境资源的竞争性使用。比如,环境污染,是人对自然的一种行为,而再深入看,就是一部分人产生的污染,被整个社会承受,这就是追求利益的阶层与承受代价的阶层之间的利益冲突。比如淮河污染,出来诉苦的都是当地农民,没见哪个造成污染的企业负责人去诉苦。

调整人和人的关系,最有力的武器是法律,道德可以调节,但在利益面前往往显得软弱,而且没有强制性。所以加强环保法律的建设,成为当务之急。通过法律,使污染环境的人承担代价,也使那些享受了经济利益的人付出环境成本。比如我们使用手机,也应当为生产手机所在地支付环境代价。

记者:科学认识、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在全社会树立保护环境良好风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应从哪些方面着手?

夏: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新一轮经济发展扩张也必将随之到来,由此带来能源、资源消耗的增加和污染物排放增加,对资源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解决这个矛盾的根本方法:

一是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社会经济体系。我国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选择,即我国的工业化要实现“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少、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小、人才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发展新科技,建立与环境和谐的科技体系。

二是以新的指标体系来衡量社会经济的发展,考核各级干部。一些地方常常把发展简单等同于经济增长,又把经济增长简单等同于工业增长,在地方各级政府的政绩考核中,把GDP、招商引资和投资项目作为政绩考核的主要指标。于是许多地方政府往往不顾本地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状况,大上高污染、高消耗的项目。新的指标体系不仅要反映经济增长的总量水平,更应该反映出经济增长的质量,反映出经济增长过程中环境、生态和资源的代价。绿色GDP就是符合上述要求的一个很好的经济指标,目前正在抓紧进行研究。

三是完善法规体系,通过各种政策措施推动循环经济体系的建立。循环经济将“资源-产品-废物”这一传统的线性物流模式改造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循环模式,充分提高生产和再生产活动的生态效率,以最少的资源能源消耗,取得最大的经济产出和最低的污染排放,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建成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对现有的经济制度进行改革和创新,重点要健全法制,完善政策,对现有宏观经济政策体系进行改革,逐步建立绿色的产业、财政、税收、和金融等政策体系,引入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等,明确生产者、消费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和实践循环经济的制度。(新华社记者朱玉、周玮)

1 爱护一草一木,一鸟一兽,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To be good care of every tree and bush, bird and mammal, be in harmony with nature

2 人类社会…逆天行道,其妄自招。 ----道家学说 老子

HumanityThe universe is sacred if you try to change it, you will ruin it

---Lao-Tsu Taoism

3 给生命以生机,还自然以自在。滥杀动物,自毁生机。

Live and let live, be nature in nature Killing of wildlife is destroying the human itself

4 人类是唯一会脸红,也是该脸红的动物。

Man is the only animal that blushes or need to

5 从对待自然的态度和方式上,便能衡量出这个民族强盛与文明的发达程度。

The greatness of a nation and its moral progress can be measured by the way which its nature are treated

6 地球只有一个,让我们关爱与分享。

One earth, let's care and share

7 环境保护,从全球着眼,从本地入手。 ----雷内杜波斯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ink worldly, act locally ----Rene Dubos

8 一个国家如果不能维护好本土上的各种生物资源,也就不能维护好国民的生存质量。

---- 汤姆洛弗祖

A nation unable to support diversity of its Wildlife is unable to support the standards of living of its people

---- Tom Lovejoy

9 物种灭绝本是难免,可人类过度的开发行为却大大加速了物种灭亡,比自然灭绝速度快1000倍之多。

Extinction has always been occurring, but the present wave of extinction caused by human pressures and exploitation are at least 1000 times the natural rate

10 可持续发展之路不仅能满足当代之利,更可顾及子孙之需。----《我们共同的未来》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development that meets the needs of the present without compromising the ability of future generations to meet their own needs

---Our common Future

11 多种树,而不要多生子。 Produce trees not children

12 爱护今天的自然,自然将呵护你的明天。

Care for Nature today, nature will care for you tomorrow

13 地球是万物之母,无论什么降临在地球身上,也将同样降临于地球的孩子身上。我们应知,地球不是属于人类,而是人类属于地球。 ----美国印地安酋长 西雅图

The earth is our mother, whatever befalls the earth befalls the children of the Earth, this we know the Earth does not belong to us, and we belong to the Earth ----Chief Seattle

14 地球能满足人类的需求,却满足不了人类的贪婪。 ----圣雄.甘地

The earth provides enough to satisfy every Man's need, but not for every Man’s greed ----Mahatma Gandhi

15 失去野兽,人类将会怎样?如果世界上所有的野生动物不复存在,人类将从这无尽的精神孤寂中死亡,因为发生在野兽身上的事很快也会发生有人类身上。

----美国印地安酋长 西雅图

What is man without the beasts If all the beasts were gone, menwould die from a great loneliness of the spirit For whatever happens to the beasts soon happens to man

----Chief Seattle

16 当某一物种的最后一个成员撒手西去,同样的命运亦将再现于另一位的头上。

----威廉.彼比

When the last individual of a race of living things breathes no more, another heaven and another earth must pass before such a one can be again

----William Peebe

17 我睡去后感到生命之美丽,我醒来时感到生命之责任。 ----特里萨嬷嬷

I slept and found that life is beauty, I waked and found the life was duty

----Mother Theresa

18 我们自己总觉得我们所做的不过是苍海之一滴水,但大海会因这一滴水失去而缩小的。

----特里萨嬷嬷

We ourselves feel that we are doing is just a drop in the ocean But the ocean would be less because of that drop ---Mother Theresa

19你如何对待别人(别类),别人(别类)就将如何对待你。 ----圣经

Do unto others, as you want them to do unto you ---- Bible

2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o not do unto others what you would not have them do unto you

21我们不能支配自然,只能顺应自然。 ----弗朗西斯.巴库

We cannot command Nature, except by obeying her ---Francis Bacon

22现代人妄言“人定胜天”,孰不知,若战胜了自然,其自身便失去了生存的根基。

----司库马什,生态学家

Modern man talks of a battle with Nature, forgetting that if he ever win the battle, he could find himself on the losing side -----EFSchumacher, economist

23 还有什么比“保护”这一真理还重要呢?我们在向孩子们传授科技是人类战胜自然的武器时,却偏偏忘记去提醒他们:人类自己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可能因此而遭灭顶之灾。 ----司库马什,生态学家

What could be more important than an explicit theory of conservation We teach our children tha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re the instruments for man's battle with Nature, but forget to warn them that, being himself apart of Nature, man could easily be on the losing side 

-----EFSchumacher, economist

24 自然保护不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障碍,而是助力。 ----委内瑞拉总统帕沃兹

Conservation is not a barrier to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but rather an aid ----President Pevez of Venezuela 25.保护现存的就是保护未来! Protect the present, to protect the future

26.一旦我们洗耳恭听大地,便能听到地球浅唱低吟的天籁之声。 ----英甘地

Once again we need to put our ear to the ground so that the earth can whisper its secrets to us ----Indira Gandhi

27.保护环境,从我做起。要选择未来就得作出决定。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tarts with me, if we want an alternative future, the choice is ours

28.大地潜质,与其地尽其利,伤耗沃土,不如以怜惜之心善用之。---罗马作家 普利尼

Take not too much of a land, wear not out all the fatness, but leave in it some heart ----Pliny, Roman

29.自然世界揭示和各种求生之策略。

The world's biota is a library of survival strategies

30.让地球阳光普照、让未来神圣美妙。 Let the earth shine, to make future divine

31.一个地球多重世界,但我们赖以为生的生物圈还是一个。----《我们共同的未来》

The earth is one, but the world is not, we all depend on one biosphere for sustaining our lives ----Our common Fvture

32.为何保护自然?因为人类的生存有赖于动植物生命的延续。 ----英迪拉 甘地

Why conserve Nature Survival of Man is dependent on the survival of animal and plant life ----Indira Gandhi

33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孔子

Toward Aharmony between Nature and Economics: If a man give no thought to what is distant, he will find sorrow near at hand (Who has no anxious thoughts for the future, who will find trouble rights at hand) ----confucius

34 如果失去野生生物,人类的一切将不堪设想你失去了遗传的多样性,你将永远得不到农业高产。 ----保罗

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mankind going on without wildlife… If you lose your genetic diversity, you are out of the business of high yield agriculture permanently

---Paul Ehrlich

35人类之历史日益成为教育与灾难之间的竟赛。 ----沃斯

Human history more and more becomes a race between education & catastrophe

---HGWells

36 自然乃文化之源泉一次春枝的萌动可以告诉我们许多,人所不喻的善恶曲直之理,胜过所有哲人。 ----沃慈沃斯

Nature as the Inspiration of culture… one impulse from vernal wood teach us more of man, of moral evil and of good, then all the sages can ---Words worth

37 呼吸、生命、精神:世界的灵魂。这个世界的确是一个充满灵性与智慧的大千世界。

--------柏拉图

The breath, the life, and the spirit: the soul of the world …This world is indeed a living being endowed with soul and intelligence -------Plato

38 大自然的美是上帝的微笑,影响着我们的身体情绪,以及精神世界,具有改变人类灵魂的潜在能力。 ----约翰.缪尔

39 亲近大自然;了解大自然;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共享大自然。

40 生物(物种)资源最根本的特点是可以再生,如经营管理和保护得当,将世世代代为人类造福;反之,一旦物种绝灭,就永远不可逆转了。

41.人是自然环境的改造者,同时也是自然环境的破坏者。

在改造环境和破坏环境上,人远远超过其他任何生物。

42 人是动物,又是人,但不是神! 要使人的成份增加,动物的本能减少,人类需要环境保护科学!

43 为了人类美好幸福的生活,改造环境是需要的,但保护环境更是必不可少!

44 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和破坏,两者难解难分,为了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必须加强环保意识,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科学!科学不是万能的,但科学确实有能力在环境保护中发挥主要的作用。

45. 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繁荣,如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那么这种发展和繁荣将是不能持久的。

46 我们目前高速的经济增长是建立在大量消耗自然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的基础之上的。多少年来,人们总是信奉劳动创造一切,劳动能向大自然索取越来越多的东西…。但是,大自然并非取之不尽,我们失去的却更多更多。

47 当务之急,拯救衰退的生物圈,建立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智力圈。

48 为了我们自己、我们的孩子我们必须重新审视自身的行为,改变我们的社会意识,价值观念,经济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

49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人类的命运如何,取决于我们现在的行为。

50. “大自然”-----由动、植、微生物、气候、土地和水所紧密组成的生态系统

(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均包括在其中)

人类本身也被包括在大自然内,但人类的活动正在摧毁耗尽大自然。

人类----包括我们的子孙后代,也正是今天人类某些活动的受害者(象其他濒危动物一样)和牺牲品。

51 人类如果不立即保护环境,到2000年左右,整个地球的气候将会发生变化(厄尔尼诺现象、温室效应、现在不是一年比一年更明显地被人类感受到了吗?)。到那时,以标榜“自我智慧”为骄傲的人类,将会在愤怒的大自然母亲的呻吟中无奈地感到自身的渺小和脆弱------自掘坟墓,自毁家园。

52 到本世纪末,热带雨林----地球之肺,将从地球上消失。

沙漠、半沙漠地带将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43%,还将有19%的区域成为不毛之地-----半个地球将沙漠化。

53 无数的警示红灯已亮起,人类过度地损耗了大自然慷慨的赋予,这必将祸及其本身的安危!一旦大自然被摧毁,将毫无挽回的机会。

人类改造自然界的目的原本是为了造福人类,没想到却带来了如此严重的负效应,以至威胁到我们人类自身的前途命运!

54 草木原来最有情,为生而死为生生。

天人互爱时方泰,物我相戕祸乃成。

屡向荒沙寻古国,频惊恶水逼危城。

欲知世界存亡事,清听当头棒喝声。

----诗人熊鉴

55 让我们用行动证实自己是对子孙后代赋有崇高责任的高等智慧生物,

让我们用行动来回报创造和养育我们的自然母亲!

56 自然保护的根本点是使我们及我们的子孙们在这个国家中都有最佳生存地。自然保护是这一代中,这个国家所经历的最民主的运动。它坚持人们不仅有权利,而且有义务控制对自然资源的使用,这一资源是国家繁荣的最大源泉。

自然保护是为了共同利益解决共同的问题,是在共同意义下对自然的利用

----吉福德.平肖(美国环保之父)

57 早晨,出奇的宁静,那儿曾经充满鸟儿美妙的歌声。 ----雷切尔.卡逊

58 我与周围的一切融为一体,如果我不能拯救它们,我也就不能拯救自己。

----乔斯.奥特加

59 人类应是大自然进化树上开放得最美丽的花朵,而不应是最活跃的毒瘤!

60 惟有理解,我们才会关心

惟有关心,我们才会援助

惟有援助,它们才能得到拯救!

----珍妮.古多尔

61 善是保存和促进生命,恶是阻碍和毁灭生命。如果我们摆脱自己的偏见,抛弃我们对其他生命的疏远性,与我们周围的生命休戚与共,那么我们就是道德的。只有这样,我们才是真正的人。 ----史怀泽

62 我们的先辈们与神灵,与自然直接晤面,领承天启;而我们,和他们一样长有双眼的我们,却只能借助他们的双眼来“目睹”神灵和自然。我们为什么不能拥有由我们的亲眼所见激发出来的、而不是由我们的先辈留给我们的诗和哲学呢? ----爱默生

63 自然是一剂良方,它能恢复人已遭损害的健康。当商人、律师从市场的嘈杂和奸诈中走出来,看看天空和树林,他又重新具有了人味。在天空和树林的永恒的静穆中,他找到了他自己。 ----爱默生

64 治水之本在于兴林。 ----孙中山(3月12日是中国植树节,也是孙中山逝世纪念日)

65 只有当最后一棵树被刨,最后一条河水染毒,最后一尾鱼被捕,最后一块地被卖,他们才发觉钱财不能果腹! ----北美印地安人

66 我们的地球不是从父母手中继承的,而是从子孙那里借来的。 ----美国绿党

67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第一次的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都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它常常把第一个结果重新消除。 ----恩格斯 68 自然和世界的法则不是竞争,不是适者生存,而是合作、节俭和艺术性。

做为人类,我们伟大之处与其说是在于我们能够改选世界,还不如说是我们能够改造自我。 ----圣雄.甘地

69 野生动物曾经哺育了我们,并形成了我们的文化,它们现在仍然为我们在闲暇时间提供着欢悦,可我们却在试图依靠现代化的机械得到欢悦,从而毁灭着野生动物的价值。

----奥尔多.利奥波德

70 文明的精髓不在于需求的增长,而在于有目的地、自觉自愿地放弃它们。

---圣雄.甘地 71 我们知道,人类属于大地,而不是大地仅属于人类。世界上的万物都是相互关联的,就像血液把我们身体的各个部分联结在一起一样。生命之网并非人类年编织。人类只不过是这个网络中的一根线、一个结。但人类所做的一切,最终会影响到这个网络,也影响到人类本身。因为降临到大地上的一切,终究会降临到大地的儿女身上。

----印地安酋长 西雅图

72 冷漠的自然也会闪烁永恒之美的光芒。 ----普希金

73 人能被纯粹的自然美所感动这个事实说明人类是为这个世界而产生,并适应这个世界。

----康德

74 人类在进化的水平上,他根本不是万物之冠,每种生物都与他并列在同等完美的阶段上。

----尼采

75 发展休闲,并不是一种把道路修到美丽的乡下的工作,而是要把感知能力修建到尚不美丽心灵中的工作。

76.1987年,全球人口已达50亿(目前,人口已近60亿),现在每分钟全球人口增加150人,每天22万人,每年增加8000万,每12年增加10亿。

地球的物质资源是有限的,它能养活人口的极限是100亿(最佳环境是在50亿以下)。

1984年一美科学家预言,如果不立即在环境、人口、资源上立即实行科学治理控制,那么,人类将在5000年后灭绝!

77.解决生态环境的问题应从根本上考虑--解决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问题。

实践证明,人是关键--一方面控制人口的数量,另一方面将环境意识的教育纳入全民义务教育的系统中去,培养广大青少年环境意识和集体与全局的观念,则是解决生态问题的根本策略。

78 万物相形以生,众生互惠而成。 -------歌德

79 大智大慧者,身寄万物生灵,心念芸芸众生。 ---------印度教教义

80 平生最不喜欢笼中养鸟。我图娱悦,彼在囚牢,何情何理而屈物之性以适吾性乎。

--------郑板桥

81 呼吸、生命、精神:世界的灵魂。这个世界的确是一个充满灵性与智慧的大千世界。

--------柏拉图

The breath, the life, and the spirit: the soul of the world …This world is indeed a living being endowed with soul and intelligence -------Plato

浪漫主义与自然的关系

浪漫主义与自然的关系,浪漫是很多人都会做的事情,一般情侣之间的浪漫最多,浪漫主义被认为是自然之外的存在,一些艺术家通过自身与自然的情感沟通。浪漫主义与自然的关系是有联系的,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浪漫主义与自然的关系1

浪漫主义与自然是相通的,因为浪漫主义时期的艺术家和哲学家强调自然的光荣和美丽,以及自然世界的力量。

一些浪漫主义学者认为,浪漫主义者以宗教的方式对待自然。这种自然与浪漫主义之间紧密联系的发展原因包括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导致许多人离开农村生活在城市,此外,在浪漫主义盛行的18世纪和19世纪,欧洲和北美的大片荒野被驯服了,因此,人们到这些地区去观察自然奇观变得更加安全,浪漫主义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启蒙哲学的科学强调和对那个时期文化规范的反对许多浪漫主义诗人认为自然是人类思想和情感的源泉,哲学家们相信自然世界是健康情感和思想的源泉。相比之下,新兴的城市和工业化世界往往被描绘成不健康情绪、道德和思想的源泉。像亨利·大卫·梭罗这样的浪漫主义者认为人类本来就是要活在自然世界里的,浪漫主义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很大程度上是由这样一个核心概念形成的:人的真实自我可以在荒野中找到,而不是在城市里

亨利·大卫·梭罗,诗人,曾在瓦尔登湖畔的小屋里住了两年,认为人是生活在自然的世界里的,浪漫主义与自然的联系随着民间文化和风俗习惯的理想化而加强。艺术、音乐和音乐中的即兴创作和自发性文学越来越被广泛接受,浪漫主义时期的许多作品都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性,与许多早期的艺术和哲学流派相反,这些早期的思想流派通常认为人类与自然世界是分离的,而且常常是与世隔绝的。浪漫主义将与自然的联系提升到一个几乎宗教的高度,赋予它道德教化和可取的属性,但早期的哲学流派思想往往把卑鄙、邪恶的品质归因于自然世界。

浪漫主义时期的'作品以寻找自我或身份为特征浪漫主义时期的作家和艺术家通常在作品中大量依赖自然意象,这些艺术家和作家使用来自自然世界的场景和图像来激发观众的想象力。浪漫主义时期的作品往往带有反省和寻找自我的暗示或者身份浪漫主义通常非常强调由自然世界之美所激发的情感。

诗人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曾写过受自然启发的深层情感。

浪漫主义与自然的关系2

浪漫主义和自然紧密相关,因为浪漫主义时期的艺术家和哲学家强调大自然的荣耀和美丽,以及自然世界的力量。一些浪漫主义学者认为:浪漫主义者是以一种近乎宗教的方式对待自然。

形成自然与浪漫主义之间这种强烈关系的原因包括工业革命,这使许多人离开农村并住到城市,因此与自然界分开。此外,在浪漫主义盛行的18和19世纪,大面积的欧洲和北美荒野被驯服,因此到这些地方旅行和观赏自然奇观也变得较安全。另一个使浪漫主义和自然建立联系的原因是对启蒙哲学强调科学的强烈反对,以及对文化规范的反抗。

许多浪漫主义艺术家、作家和哲学家认为自然界是健康情感和思想的来源。相比之下,新兴城市和工业化国家则经常被描绘成一种不健康情感、道德和思想的来源。亨利·大卫· 梭罗等浪漫主义者认为人类的本性是生活在大自然,而不是城市。浪漫主义和自然的关系很大程度上基于人在旷野中找到自我(而不是城市)的这一核心概念而形成。

浪漫主义和自然之间的联系还因民间文化和习俗的理想化而加强。艺术、音乐和文学的即兴创作和自发性变得更被广泛接受。浪漫主义时期的许多作品强调人类与自然的统一性,这与许多艺术和哲学的早期学院派观点相对立。这些早期学校的观点是人类与自然分离。尽管浪漫主义将这种与自然的联系提升到近乎宗教水平,并给予道德熏陶和期望属性,早期学校的哲学思想往往将邪恶归为自然界的基本属性。

浪漫主义时期的作家和艺术家在作品中通常很依赖自然意象。这些艺术家和作家用自然场景和图像唤起观众的想象力。浪漫主义时期的作品往往提示自省和探索自我。浪漫主义者通常强调情感上的灵感来自自然界的美丽。c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27716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2
下一篇2023-08-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