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西口》观后感

《走西口》观后感,第1张

《走西口》讲述的是清朝末年民国初期山西祁县大户田家,因为家庭变故和生活所迫而离乡背井“走西口”的传奇故事。走西口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五次人口迁徙”事件之一,从明朝中期至民国初年四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山西人、陕西人、河北人背井离乡,打通了中原腹地与蒙古草原的经济和文化通道,带动了北部地区的繁荣和发展。电视剧打破了富贾商战、深宅大院的模式,侧重点是山西的贫民百姓如何背井离乡艰难生存,虽然有沿袭了老晋商一贯的“诚信”之主题,却并不是一本唯竞争论的单纯“生意经”,电视剧塑造了在走西口的历史现象中山西人的品格,强调了他们“义重于利”的善良为人。电视剧也有一些错误,但瑕不掩瑜,剧情精彩,故事厚重。

最近抽空重新看了一遍,小时候看过的剧情基本忘记光了。从前总觉的央视的电视剧三观太正,不合逻辑,后来慢慢成年了事故了,才明白越是年龄大了,能够保持当年小时候的初心越发困难哟,生活不易,各种压力和各方不同利益的博弈,保持内心的那份纯真和善良是很珍贵的,也是未来不后悔,未来命运的精神支柱。

《走西口》这首歌相信很多人都听过,也有不少人会唱这首歌,特别是山西附近一带的人,这首《走西口》本来就是山西自古流传下来的民歌。300多年前,不少山西人流着泪,唱着《走西口》从山西走到蒙古。

背井离乡,离开家人,踏上遥远的未知的路程,可能这一去就再也回不来,可能这一去就天人永隔,可从明朝开始一直到民国初期,有数百万,十几代的山西人走出了自己的家乡,去往蒙古生活。在史书上,把这段历史叫做“走西口”,和著名的“闯关东”,“下南洋”一起并称为‘三大人口迁移’。

“走西口”中提到的“西口”是朔州往北,通往蒙古的一道关隘,正式的名字叫做杀虎口,为什么都管杀虎口为“西口”呢,因为杀虎口在长城的西边,张家口在长城的东边,习惯上就把杀虎口叫做“西口”,张家口叫做“东口”。

说道杀虎口,在明朝时期叫做杀胡口,因为这个地方是蒙古胡人当年南下的必经之路,中原的士兵想要北征攻打蒙古也必须从这里经过,关口这里常年战火纷飞,为了表达对胡人的愤怒,明朝人就把这里叫做杀胡口了。到了清朝,满蒙不分家,这个地方再叫做杀胡口就不符合当时清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怀柔政策,于是康熙亲笔改名叫杀虎口!

明朝时期对蒙古草原实行经济封锁,蒙古人的物资不准经过杀虎口卖给山西人,山西人的物资也不能经过杀虎口卖给蒙古人,一旦发现,格杀勿论。

山西人能遵守这个规定,但是蒙古人接受不了,时间一长,几个蒙古族的首领就主动向明朝请求互市,结果蒙古派到明朝请求互市的使者都被杀了,没办法的情况下,蒙古族便放纵他们的牧民和军队在边境线上掠夺物资,给山西民众带来了极大的困扰,这种情况持续了好几年,直到时任宣大总督的山西人王崇古的出现,情况才有了转机。

王崇古知道,不解决通商问题,就要一直打仗,可当时的王崇古只是一个边疆的总督,可就在这时,蒙古族俺答汗的孙子无意再与明朝打仗,于是准备向明朝俯首称臣,王崇古将这件事上报了朝廷,朝廷决定采纳王崇古的建议,封俺答为部族首领,定期向明朝朝贡,并且开通互市,禁止抢劫。

就这样,从明朝初期开始持续了200多年的战火终于熄灭了,杀虎口也就成了内地与蒙古相互联系的唯一通道,虽然开通了互市,但是在整个明朝期间,并没有形成大规模的人口迁移行动,真正形成山西人大规模走西口的现象出现在清朝康熙年间。

公元1694年,康熙率兵征讨噶尔丹,需要深入草原腹地,由于距离太远,后勤跟不上,于是康熙下令,让山西及其周边的地区督抚全力保障军队的后勤补给,清朝为了鼓励山西的商贩出关给军队送粮,会给与高额的补贴,所以山西的商贩见有利可图,便但这很大的风险给前线的清军送物资换取可观的收入,就这样,清军有了可靠的后勤补给,一路上所向披靡,杀虎口也成了一个商业繁华之地。

相信去山西旅游的人,都去过一个名叫乔家大院的景点,虽然叫做乔家大院,但它并不仅仅只有一个院子,它是由乔氏家族的6个大院,19个小院组成的,整座大院占地8700平方米,房屋有313间,乔氏家族为什么能建起这么气派的豪宅,就是因为他们的祖先抓住了蒙汉通商的机会,早早的走出杀虎口,成为了第一批到蒙古经商的山西人。

在内蒙古的包头市流传着这么一句民谣: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包头以前只是一个很小的村子,乔氏家族的人来到这里开设商号复盛公之后,慢慢的聚拢起了人气,逐渐发展成为了一个城市。复盛公的创始人名叫乔贵发,当时因为家里太穷,不得已才走西口,刚到蒙古的乔贵发是靠着卖苦力为生,后来有点钱就准备做生意,但是生意一直不景气,于是乔贵发又回了山西种地,蒙古的生意交给一个姓秦的人看着。

乾隆二十年,粮食大丰收,姓秦的人趁着粮食便宜便收购了大量的黄豆和玉米等粮食,结果到了第二年赶上大旱,粮食价格暴涨,于是姓秦的便把乔贵发叫了回来,两人开始做起了粮食生意,渐渐的生意有了起色,小生意变成了大生意,商号复盛公的名气也越来越大,当乔贵发带着大把的银子回家盖房子的时候,整个山西人都知道了他在蒙古发财的消息,很快,一批一批的山西人走出杀虎口做生意去了。

很快,很多人通过走西口到蒙古发展,赚到了大笔的财富,纷纷回老家建起了豪宅,比如太谷县曹家的三多堂,东阳镇常家的庄园,祁县的渠家大院等等,都是因为这些家族的祖先抓住了与蒙古通商的机会,打下了数百年的基业。

当年这些推着小车靠摆摊儿卖苦力的人凭什么把小生意做成大生意的呢,只因为他们诚心为顾客,为了和蒙古族融为一体,他们学习蒙古族的习俗,语言,让顾客感觉他们更加亲切,后期有不少其他地方的商队也到蒙古发展,但都不如山西的商队做得好。

这批生意人的成功带动了走西口的规模越来越大,参与的人也越来越多,但是像他们这样发家致富的毕竟是少数。大部分走西口的山西人都是被逼才走出去的,他们大部分人的遭遇也是极其的悲惨。

大部分走西口的山西人都是因为穷,但是穷并不是因为他们懒惰,而是因为当时的山西自然条件太过恶劣,土地贫瘠,粮食产量低,遇到大旱,颗粒无收,这时候走西口成了唯一活命的机会,就这样,很多山西人靠自己的双腿向关口走去。

在山西有不少老辈的人还记得,走西口有个传统,在遇到岔路的时候,要背过身去,靠扔鞋子来卜卦,鞋尖朝向那个方向,就往那个方向走,这种行为看似荒唐,却透着心酸!在踏上路途的那一刻,就是在拿自己的身家性命做赌注。

扔鞋子占卜只是选择前进的方向,但路上的危险却处处都是,很多走西口的山西人半路上遇到土匪,要么被迫加入了匪帮,再也没能离开,要么被抢光身上所有的盘缠,饿死在了路上。因为北方草原地区气候寒冷,遇到暴风雪,被活活冻死。当时出关口要进入蒙古地区要经过一片沙漠,遇到沙尘暴,只能被活埋。

从明朝末年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有上百万的山西人在西口的荒原沙漠中跋涉过,其中有几十万人,从此音信全无,尸骨无存。

是不是顺利的到了蒙古就能发家致富呢,在内蒙古包头市的市郊有一处名叫祁太义地的地方,这是包头市最早的公墓,里面埋葬的都是山西祁县和太谷县通过走西口来到蒙古的人,这块墓地,是前人合伙买下的,专门安葬那些再也不能回到家乡的人,因为他们有个规定,不发财不回家,所以从此葬在了这里。

虽然前人是因为穷被逼走的西口,为了生存或者渺茫的发财梦,但是这次大迁徙很好的解决了内地与边塞的人口平衡问题,大大的促进了蒙汉的文化交流,前人们走西口,无论成败,他们都是一群有血性的汉子!

这首陕北的小调《走西口》,旋律以级进为主,但间或使用的大跳音程加强了音调的地方色彩,突出了歌曲“走西口”的氛围。

山西民歌《桃花红来杏花白》,由于将该地区山歌(山曲)中常用的四度跳进穿插其间,甚至采用了下行六度大跳音程,淡化了山歌与小调的歌种界限,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凄美的走西口在继续

多少个哥哥走了西口,多少个妹妹泪水流

城市乡村,

至今仍然有多少的亲人天各一方

就有多少凄美的走西口在继续~~~

走西口是指山西人背景离乡去蒙古做苦力。

当年出城的门洞,显得阴森可怕,不知有多少人,出门就再也没有再进门。

古渡流传着的民歌可以作证。

黄河永远不停地流过,

他知道一切,现在确总是沉默。

今天的妹妹白了头,

哥哥你何时回到家门口~~~~~~

别再走西口,

要走带上妹妹走

还有胡月的走西口

大家都知道有首凄婉哀怨的民歌叫做“走西口”,相信很多人都听过,尤其是山西一带的人,因为走西口是山西自古流传下来的民歌,三百多年前,从文化角度来说,咱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农耕民族,最大的特点就是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而且古人出行是极其不方便的,但山西人就是唱着“走西口”从山西走到蒙古的,不仅仅是一个两个,而是很多人都在走西口。从明朝中期开始一直到民国初期,大概有数百万的人走出家乡来到蒙古生活,在史书上,把这段历史叫做走西口,跟著名的“闯关东”“下南洋”一起称为三大人口迁移活动。那么,那时候的山西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活动呢大规模的走西口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呢

“西口”是山西朔州通往蒙古高原的一道关隘,正式的名字叫做杀虎口,为什么后来叫做“走西口”呢因为杀虎口在长城的西边,张家口在长城的东边,所以就习惯了把杀虎口叫做西口。历史上山西人“走西口”多从山西中部和北部出发,形成两条主要路线,一条向西,经杀虎口出关,进入蒙古草原,一条向东,过大同,经张家口出关进入蒙古。大家肯定很好奇为什么山西的人要去千里迢迢去蒙古呢

其实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当时北方地区田地荒芜,自然灾害频繁。在清朝300百多年的时间里,山西全省性的灾害就达100多次,平均3年一次,其中最长的一次旱灾长达11年,人们在此种情况下,选择了走出去,也许能闯出条活路来。就形成“走西口”的潮流。而正好蒙古阿拉坦汗是一位贤达开明的的统治者,为发展地区经济,改善人民生活,他积极主张改善与明朝的关系,实现通货互市,在公元1751年,实现了北元与明朝间的通货互市。无异给走西口的人打通了一条生命通道。他们去了蒙古从事农牧业生产或铁匠、木匠、毛匠等手工业劳动,定居下来形成村镇。

而对蒙古地区而言,内地大批移民的到来,带来了较为先进的农耕技术,促进了当地农业的发展,使得当地单一的游牧经济发生变化,还加强了蒙汉人民的相互交流。而广泛流传的地方小戏“二人台”,更是内地文化与草原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合的产物。

随着社会的发展,走西口的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走西口的文化内涵却传承了下来,那就是不屈不挠、艰苦创业的民族精神,是激励后人奋发图强的一笔精神财富。

忽又重听《走西口》

(节选)

梁衡

正月里回家乡过年,初三那天作家赵越、亚瑜夫妇请吃饭,点的全是山西菜,不为别的,就是要个乡土味。席间,我问赵兄,最近又写了什么好歌词。我知道这几年他在词界名声大振。从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到山西歌舞剧院出国演出,无不有他的新词。他说别的没有,倒有一首《走西口》,是旧瓶装新酒,还可自慰。我知道《走西口》是在山西、内蒙、陕西一带流行极广的一首民歌。过去晋北、陕北一带生活苦寒,一些生活无着的人便西出内蒙谋生,有的是去做点小买卖,有的是春种秋回,收一季庄稼就走。这一生活题材在民间便产生了各种版本的《走西口》,大都是叙青年男女的离别之情,且多是女角来唱,其词凄切缠绵,感人肺腑。赵君这一说,再加上这满桌莜面山药蛋、酸菜羊肉汤,乡情浓于水,歌情动于心,我忙停箸抬头请他将新词试说一遍。他以手辗转酒杯,且吟且唱:

叫一声妹妹哟你泪莫流,

泪蛋蛋就是哥哥心上的油。

实心心哥哥不想走,

真魂魂绕在妹妹身左右。

叫一声妹妹哟你不要哭,

哭成个泪人人你叫哥哥咋上路?

人常说树挪死来人挪活,

又不是哥哥一人走西口。

啊,亲亲!

挣挣上那十斗八斗我就往回走。

就这么几句,我心里一惊,不觉为之动容。确实是旧瓶新酒,变女声为男声,男儿有泪不轻弹,其悲中带壮,情中有理,虽无易水之寒,却如长城上北风之号,只有在黄土地上,在那裸露的沙梁土坎上,那些坡高沟深,无草无树,风吹塬上旷,泥屋炊烟渺的黄土高原上才可能有的这种质朴的赤裸裸的爱。这是小溪流水,竹林清风,《阿诗玛》、《刘三姐》等那种南国水乡式的爱情故事,所无法比拟的。赵君过去写过许多洋味十足的诗,其外貌风度也多次被人错认为德国友人,墨西哥影片里的角色等。不想今日能吐出如此浑厚的黄土之声。我说你以前所有的诗集、歌词都可以烧掉了,只这一首便可使大名传世。这时一旁的亚瑜君插话:“别急,你听下面还有对妹子的呵护之情呢。”赵君接着吟唱:

叫一声妹妹你莫犯愁,

愁煞了亲亲哥哥不好受。

为你码好柴来为你换回油,

枣树圪针为你插了一墙头。

啊亲亲!

到夜晚你关好大门放开狗。

……

叫一声妹妹哟你泪莫流,

挣上那十斗八斗我就往回走!

我是在西口外生活过整整六年的。大学一毕业即被分配到那里当农民,也算是走西口,不过是坐着火车走。那时当然比现在苦,但还不至于苦到生活无着,并不是为了糊口,是为了“支边”,或者是充边,是“文化大革命”中对“臭老九”的发配。当时我也未能享受到歌中主人翁的那份甜丝丝的苦,那份缠绵绵的愁。因为那时还没有一个能为我流泪滴油的妹妹。正是天苍苍,野茫茫,孤旅一个走四方。但那天高房矮,风起沙扬,枣刺柴门,黄泥短墙,寒夜狗吠,冷月白窗的塞外景况我实在是太熟悉了。你想孤灯长夜,小妹一人,将要走西口的哥哥心里怎么能放心得下,于是就在墙头上插满枣刺,又嘱咐夜晚小心听着狗叫。人走了,心还在啊。“妹的泪是哥心上的油,真魂魂绕在妹左右”,这是何等痛彻心骨的爱啊。这种质朴之声,直压中国古典的《西厢记》,西方古典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赵君谈得兴起,干脆打开了音响,请我欣赏著名民歌演唱家牛宝林演唱的这首《走西口》。霎时,那嘹亮的带有塞外山药蛋味的男高音越过了边墙内外和黄土高坡上的沟沟坎坎,峁峁垴垴。我的心先是被震撼,接着被深深地陶醉了。

祖逖闻鸡起舞,我今闻赵君一歌思绪起伏。爱情这东西实在属于土地,属于劳动,属于那些无产、无累、无任、无负的人。古往今来有多少专吃爱情饭的作家,从曹雪芹到张恨水到琼瑶,连篇累牍,其实都赶不上塞外这些头缠白毛巾的小伙子掏出心来对着青天一声吼。就像人类在科学上费尽心机,做了许多发明,回头一看远不如自然界早已存在的物和理,又赶快去研究仿生学。赵君也是写了大半辈子诗的人了,绕了一圈回过头来,笔墨还是落在了这一首上。人以五谷为本,艺术以生活为根。黄土地实在是我们永远虔诚着的神。这使我想起四十年代在陕北那块贫瘠的土地上,一批肚子里装满了翰墨的知识分子,他们打着裹腿,穿着补丁褂子,抿着干裂的嘴唇,顶着黄风,在土沟里崖畔上白天晚上地寻寻觅觅,为的是寻找生活的原汁原味,寻找艺术的源头。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

沟湾里胶泥黄又多,

挖块胶泥捏咱两个。

捏一个你来捏一个我,

捏的就像活人托。

摔碎了泥人再重和,

再捏一个你来再捏一个我。

哥哥身上有妹妹,

妹妹身上有哥哥。

我请赵君给我随便讲一件在晋西北采风的事。他说:“一次在黄河边上的河曲县采风,晚上油灯下在一家人的土炕上吃饭,我们请主人随意唱一首歌。小伙子一只大手卡着粗瓷碗,用筷子轻敲碗沿,张口就唱‘蜜蜂蜂飞在窗棂棂上,想亲亲想在心坎坎上’,不羞涩,不矫情。像吃饭喝水一样自然。”这也使我想起那一年在紧靠河曲的保德县(就是歌唱家马玉涛的家乡)采访,几位青年男女也是用这种比兴体张口就为我唱了一首怀念周总理的歌,立时催人泪下。这些伟大的歌手啊,他们才是大师,才是音乐家,就像树要长叶,草要发芽,他们有生就有爱,有爱就有歌,怎么生活就怎么唱。在他们面前我们真正自愧不如。到后来,等到我也开始谈恋爱时,虽然也是在西口古地,也是大漠孤烟,长河落日,锄禾田垄上,牧马黄河边。但是无论如何也吼不出那句“泪是哥哥心上的油”。现在闻歌静思才明白,真正的爱、质朴的爱最属于那些土里生土里长的山民。他们终日面对黄土背朝天,日晒脊梁汗洗脸,在以食为天的原始劳作中油然而生的爱,还没有受过外面世界的惑扰,还保有那份纯那份真。

反映农民苦难生活和他们对自己悲惨命运不满和反抗的歌,在山西民歌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山西除少数平川地区外,大部分是十年九旱的贫瘠山区。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由于自然条件、劳动条件等很差,生产力极低。他们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披星戴月,终年辛勤劳动。如《回头看》(运城)、《扁廷扛长工》(汾西)、《死活不种财主的地》(宁武)等。反映农民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的民歌,各地都有不少。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河曲的《走西口》以及有关反映“走西口”生活的民歌。

河曲位于晋西北高原的黄河弯曲处。这里的农民历来生活极为贫苦。为生活所迫,农民们不得不于每年春天,纷纷背井离乡,哭别亲人到口外(内蒙河套一带)去谋生,在那里或揽长工、打短工,或挖煤、扳船,以求挣得几个工钱养活全家:“万般出于无其奈,扔下亲人走口外。”他们春去秋归,年年如此,有的则数年不归,家中留下妻儿老小无依无靠:“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挑苦菜。”在旧社会,这里的贫苦农民,百分之七、八十的人过着这种“走西口”的漂泊生活。民歌《走西口》就是表现一对新婚夫妇,为生活所迫,丈夫决定到口外去谋生时,妻子依依惜别的动人故事。在河曲,这类反映“走西口”生活的民歌很多,而且都极为深刻。正是因为《走西口》这类民歌深刻地唱出了农民的苦难和辛酸,因而这些民歌,不但为河曲人民所喜爱,而且也广泛流行全省,并在全国亦有影响。情歌和有关婚姻题材的歌,在山西各地的民歌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这些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追求自由、幸福的美好愿望,表现了他们对封建礼教以及不合理婚姻制度的愤懑和反抗。在封建社会之中,由于妇女受着“四权”(政权、神权、族权、夫权)的束缚和压迫,她们所遭受的痛苦尤为深重,因而她们追求自由、幸福的愿望也更为强烈。所以这类民歌大部分是从妇女角度唱出的,所涉及的方面很广,凡有关爱情生活以及有关婚姻问题的各个方面几乎都涉及到了。

《走西口》管弦乐队与民歌《走西口》的区别是演奏风格上不同。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走西口》管弦乐队是指由管弦乐器组成的乐队,演奏的是由作曲家陈歌辛创作的《走西口》音乐剧的配乐。这个乐队的音乐形式以交响乐为主,演奏风格大气磅礴,音乐表现力强,旋律优美动听,乐器编排丰富多彩,展现了西北地区的风情和民俗文化。而民歌《走西口》则是一首传统的民间歌曲,起源于陕西、甘肃等地的民间艺术,广泛流传于西北地区,这首歌曲的音乐形式以民间音乐为主,演奏风格质朴自然,旋律简单朴素,歌词清新自然,表现了西北地区的苦难历程和人民的乐观精神。

走西口的解释

(1)旧时关内百姓为 生活 所迫,出 山西 长城 诸口以谋生。《陕西民歌选·走西口》:“正月里娶过奴,二月里走西口。提起你那走西口,两眼儿泪汪流。” (2) 陕北 民间小曲名。原流行于 山西 绥远 ,后流传到 陕北 各地。 宋之的 《□□□ 纪念 堂》:“在 妇女 们守灵的夜晚,吹《叹 五更 》,吹《走西口》,用他那笛子,去 勾引 他所熟识的或不熟识的女人。”

词语分解

走的解释 走 ǒ 行:走路。 走步 。 往来:走 亲戚 。 移动:走向(延伸的方向)。走笔(很快地写)。钟表不走了。 往来运送:走信。走私。 离去:走开。刚走。出走。 经过 :走账。走内线。走后门。 透漏出去,超越范围: 西口的解释 指 山西省 长城 诸口。以别于“北口”。 张家口 的别称。 老舍 《赵子曰》第一:“他的皮袍,从‘霜降’穿过‘五七国耻纪念日’,半尺来长的 雪白 麦穗 , 地道 西口 老羊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63092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6
下一篇2023-07-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