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山西人谈恋爱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和山西人谈恋爱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第1张

最近票圈被《与XX人谈恋爱》刷屏,说起谈恋爱,有两句话不得不提:“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前一句出自山西诗人元好问之手,后一句《西厢记》的故事发生在山西普救寺。

所以这一次,我们谈谈和山西人谈恋爱。

1,真的爱吃醋

《平凡的世界》里有一段情节,孙少安去山西见秀莲,少安说,口渴,想喝碗水。秀莲的父亲接了这样一句,打碗醋,喝醋解渴。

对于山西来说,醋就是命根子。云南有泼水节,山西有泼醋节。其他省市都严查酒驾,山西查醋架。山西的下水管道都不用金属,因为怕被醋腐蚀。

历史上有名的司马光就是山西人,试想一下,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如果是一个小孩掉进醋缸,那司马光一定会因为心疼醋舍不得砸缸。而且,按照山西人吃醋的量,掉进醋缸的小孩应该能把醋喝光。

所以和山西人谈恋爱,如果她喜欢吃酸的东西,千万不要以为她是产生了怀孕妊娠的反应,她只是单纯地爱吃酸的东西而已。

2,能陪你吃土

谈恋爱,一个人和你共享荣华,沐浴爱河容易,但是愿意和你患难同度,相濡以沫的却很难。

和山西人谈恋爱,在你穷的时候可以一起吃土,而且土的种类繁多,面积广博。

山西位于黄土高坡,土的种类又分为栗钙土,栗褐土,褐土,盐碱土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每年仅仅因为黄河途径山西造成的水土流失,就够全中国十三亿人口饱饱地吃一年的土。

除了地域的特殊性,山西人性格中的那种朴素和专情也使得谈恋爱过程中不会始乱终弃。

但是,不会嫌贫爱富,并不意味着不会离开一个人,山西是一个看中进取的省份。

这一点从文化可以做解释,如果说孔子影响山东,屈原影响河北,那山西一定是荀子在影响。荀子的《劝学》是教科书里面的文章,荀子最根本的思想,翻译成现在流行的观点就是:我相信努力奋斗的意义。

所以山西人能陪你吃土,前提是你得很努力。

3,讲情话喜欢用叠词

在山西特别喜欢用叠词。

门,叫门门。车,叫车车。布,叫布布。腿,叫腿腿。

凳子,叫凳凳。盆子,叫盆盆。碟子,叫喋喋。棍子,叫棍棍。

叠词本身就有一种可爱的卖萌属性,所以当叠词遇上情话,在谈恋爱中的效果根本就是化心。

除了叠词以外,山西人十个有八个分不清前后鼻音。

如果一个山西恋人跟你说“抱紧(jin)”的时候,千万不要打110报警(jing)。

4,找个老实人就嫁了吧

山西人给人的印象是那种老实本分的感觉,从晋商古训“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作老实人”也可以看出一二。

从星座上讲,山西人整体属于金牛座。金牛的性格特征是:沉默、安逸、踏实、耐性、韧性、沉着、稳健。

所以山西人是属于值得托付终生的那种类型,当然这是从一个整体的角度讲。

而且山西人专一,这一点从山西餐馆的菜单可以看出来:

猪肉刀削面

牛肉刀削面

鸡汤刀削面

肉炒刀削面

蛋炒刀削面

榨菜肉丝刀削面

西红柿鸡蛋刀削面

……

作为一个山西男生,有时候真的想嫁给自己。

除了老实,也有浪漫的一面,这一点放在最后说。

5,浪漫和幻想

山西人看起来很闷,其实内心是有骚和浪漫的一面。

这种想象力表现在文学,就是刘慈欣的《三体》系列,如果落地在谈恋爱,就是天花乱坠的示爱。

一个山西男孩喜欢一个女生,就在太原买了五十七套房子,这五十七套房子的地理位置在地图上连起来就是女生的姓氏。

女生看着面前五十七个房产证,感动地说出一句话:为什么我姓王,而不是藏族的十字姓“伙尔川扎木苏他尔只多”。

这个感人的爱情故事也从侧面告诉我们,每一个平凡的山西面孔背后,都有可能是煤老板的孩子。

  很多年前我看过一套古籍线装的《榆次县志》,约七八本的样子,现今,我对其中的很多内容已淡忘了,但有一句话却总是记忆犹新:榆次的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于是,春天的榆次城更是令人心旷神怡的。

  我的童年,是在榆次老城里度过的。那时,榆次老城方圆二里许,城周有长长的高高的残败的土城墙,城内有十几条纵横的街巷。北大街和南大街是榆次老城最主要的街道,比其它街巷宽,五六米的样子,路面铺着一条一条光滑的青石板,从北门口径直到南关的清虚阁。下雨天时,条条青石板就犹如一面面水汪汪的镜子。

  我家住在龙王庙街。龙王庙街在十几条街巷里很特殊,与众不同,街北是一道完整的砖墙,街南是二十多个规规矩矩的四合院。那道砖墙是龙王庙的围墙。龙王庙在很久以前就改做学校了,最早称鸣凤书院,后叫榆次二中,大门设在街东口,是一个构造复杂飞檐斗拱的排楼,进了门里,有一座小巧的麻石桥,桥两侧有水池,池中长过浮萍,开过荷花,游戏过金鱼。过了桥,就通向一间又一间的大殿,殿与殿之间的院子里有古老的柏树和槐树,每年初夏时节,柏树碧绿,白色的穗状小花就在巨大的槐树冠上盛开了,花香四溢,伴着学生们朗朗的读书声溢出那道砖墙,与傍晚在四合院上空袅袅飘浮的炊烟糅在一起,笼罩了老城很大的区域。

  从2001年起,榆次老城开始了它的修复工程,那是一次大手笔的修复工程,至2004年一期工程完成。竣工后的第一时间,我曾走进老城。在北门入口处,我看见一块镶嵌于地面上的石碑,始知这座老城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成王就已存在了。而今,榆次老城仿佛是一个起死回生的人一样出现在我的视野里,它庄重中蕴含着生动,静谧中透露着灵动。从北门口到南关的清虚阁,路面上重铺了的石条,街两边是修葺一新的鳞次栉比的店铺,有的门两侧伫立着石狮石鼓,有的门外有立柱林立的雨廊,有的木质街门包着圆帽状的铁钉。若站在北门口向南远眺,可以隐约地看到清虚阁巍峨地耸立在老城一边的尽头……有很多的人在老城中款款而行,这一切 是我童年时就亲切的景象。

  若站在北门口转身向北,我又看到一个有些陌生的现代化都市,它有宽阔的音乐喷泉广场,有笔直的马路,路边是装饰豪华的文化中心、商场、银行、超市、书店、肯德基、永和豆浆、发廊、酒吧……它们统统光鲜闪亮,融在永不知疲倦吟唱的流行歌曲的背景音乐中。若再往北行,人会误以为步入了某个欧洲小城,整条榆太路两边均是二三层欧式建筑风格的小洋楼……

  如今,我每每站在宽阔的北门广场,就会明晰地感到自己置身于一个南北地域有明显对比的城市中,会发现,北边新城区的扩展和南边老城区的保护竟在榆次这座城市以和谐的状态共存,南边老城的古朴会让我心情平和,北边的现代化都市又会让我心潮澎湃,不相悖,南北相映成趣,这就是我今日认识的榆次。

  对于榆次,有一种说不清的情感,熟悉却又陌生,似曾相识却又不能深入肌里,记忆里总能触摸到她的骨架,现实里却因为她的不断美丽不断城市化而日渐疏离。

  年龄渐长,关于榆次的地理名字越来越多地被记忆记取,文化宫、北山路、铁华大厦、安宁桥、迎宾桥、华钜,它们牵引着我一次次走进榆次的街巷和民情中。

  现在的榆次越来越城市化了,一次和朋友开着车绕来绕去竟然迷了路,这是一个新开发的工业园区,一切看上去都是那么簇新,那么陌生;还有一次从太原下去直奔八一饭店,可是当车停到那个宽敞的十字路口时,我恍惚了,八一饭店呢?那个从未进去过却熟悉于心的八一饭店呢?没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栋充满现代气息的高楼。

  两个很好的朋友把家安在了榆次,一个在北山路,一个在老城附近。隔三差五,她们就会坐着901公交车来太原逛一圈。她俩的工作不是太紧张,工资也不是很高,但定时做美容,皮肤保养得很好,年初流行陶瓷烫,她俩都花了200块钱烫了头发。去年国庆节回榆次,她们俩做东。吃什么呢?她俩说就吃有地方特色的吧,平遥人在榆次开了家连锁饭店,挺晋中味的。玩什么呢?她俩说,除了常家庄园和老城,榆次还新建了个大的文化中心,里面有音乐厅、酒吧,逛累了就去里面听听音乐去。她们说,太原是适合逛的,榆次是适合住的。

  是的,榆次是适合居住的,节奏舒缓,路宽桥多,但榆次也是快节奏的,每去一次都会给人新的不同。榆次的普通人挣钱不多,花钱也不奢侈,但气定神闲,不紧不慢地跟着太原的甚至更大都市的节拍。

  城市印象:乡土的都市

  农历三月廿九,榆次,大风。人是在路上摇曳的草,一个个艰难地迈着步子。榆次和太原几乎是一步之遥,风里面却少了很多沙子,尽管大,也仅仅是在天空中拉几声号子,增添些许凉的味道而已。从晋中宾馆走出来,能看到对面的一排小超市的老板们在店铺的外面收着摆出来的东西,忙碌的。风的确大,路上的人有些行色匆匆。

  在晋中宾馆往出走的路口,我看见两个街头摊贩,一个修自行车的,一个钉鞋的,分据在岔口的两旁,像两尊门神,神态安详,平静地鼓捣着手里的活或者默默地抽着烟看路上的人。

  在榆次的两三天里,我在街上走的时候,随处可见头上悬挂的条幅或广告里有弘扬晋商文化的字样,晋中市以前有山西最优秀的商人,并且保留了诸多的晋商大院。我对晋商并不了解,所以不便多谈,但在我眼中,榆次很多地方有着晋商遗留的东西,丝毫不做作地在民间流传,比如超市、比如修车钉鞋的人。榆次这座城市里,几乎所有的小商店都喜欢把自己称作超市,尽管它们不具备超市的规模和服务标准,但是从一方面说明了他们主人的美好愿望,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这些超市主人们的商业意识,或许哪一天,他们其中的哪个人就因此而崛起,成为新一代的山西商人。我到过许多城市,没有见过有哪一座城市像榆次这样,几乎在每一个路口都分布着钉鞋修车的。我的理解中,晋商文化里有那么一点,就是节俭,在一个城市里,有这么多街头小摊并且能一直存活下来,正折射出了榆次人的节俭。所以在这里,你应该能看到有各种层次的人将自己的鞋子或自行车带到路边修理,而这些人中,保不准哪位就是深藏的“陶朱公”。

  榆次是一座乡土而前卫的城。她的乡土气息容易让人喜欢,乡土的热情洋溢在人们对话和交谈的字里行间!问个路或者买个东西,就有人将热情淳朴地向你推来,所以是乡土的。前卫是眼睛中可以看到的,宽阔的路就不说了吧!就是散落在城市中的几个广场,也是各有韵味的。其他就是路边的建筑,是整齐的划一的,完全不是像大同一样高高矮矮地将各种建筑并立在一起。榆次和大同,都比较有一个城市的样子,然而,大同有一丝承袭昔日繁华怀旧的破败,榆次的调子却是明朗欢快和富有想象力的;同样有铁路贯穿市区,大同的路也宽阔,但总觉得有些拥挤,榆次的路就让人觉得舒服,人群从立交桥下穿梭往来,很少有互相干扰的时候。或许离太原近,榆次都市化的脚步要明朗一些,但是那种味道,却不是单纯模仿来的。

  原先以为,只要有宽阔的马路,马路边有高大的建筑,建筑上有宽大的玻璃,玻璃上就只会反射冷漠和生硬的光线,疏远都市人的距离。走过了榆次,才知道并不是所有的城市都这样,温暖一样会在水泥丛林里和谐地延伸。

  曲沃碗碗腔是流行于山西的一种戏曲剧种,因为乐器中有小铜婉,配以乐器形成独特的音乐风格而得名的。曲沃碗碗腔源于两千年前的古长安。那么,大家对于山西的了解大多都是在影视剧里面,可是对于曲沃碗碗腔有多少了解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从 城市文化 的角度一起来寻找答案吧!

  曲沃碗碗腔的发展过程

曲沃碗碗腔的音乐细腻、幽雅,之所以俗称“碗儿腔”,是因为在演唱时伴有铜碗击乐;而又叫“湾儿腔”是因为产生于黄河湾处;亦因起源于皮影戏,所以也称“皮影腔”。老艺人认为,曲沃碗碗腔是由陕西经商的商人引入,当地人喜欢并效仿,遂得以流传。刚开始的时候仅在乡村的土台、门庭、街口临时搭台演出,因其形式活泼,曲调动听,班社小,要价低而很受欢迎。民国初年,曲沃碗碗腔进入兴盛期,出现很多班社,主要有“陈小班”“大富班”“保子班”等,形成了不同的艺术流派。民国初年,曲沃碗碗腔皮影班社发展到三十余个,剧目达到八十余个。后因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皮影戏班也难逃厄运,纷纷解体,几乎陷入消亡的边缘。

 曲沃碗碗腔的艺术特色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四散的皮影戏老艺人重操旧业,搭班结社,恢复了以茹自茂、安六、王柱子为代表的15个皮影戏班社,使这一剧种得到振兴。此时,曲沃碗碗腔在强化自身特点的基础上又吸收曲沃秧歌、蒲州梆子、眉户的腔调、曲牌,发展成为具有当地特点的碗碗腔剧种。20世纪50年代初,曲沃碗碗腔有了女演员,打破了过去只有一个男演员“保本”(集生、旦、净、末、丑于一身)的单调演唱,丰富了演唱色彩,使唱腔更加悦耳动听。1960年8月成立曲沃县碗碗腔剧团,从此,小戏走上了大舞台,皮影也开始由真人扮演。

 登台后的碗碗腔吸收了众多剧种的服饰、脸谱、舞台美术及表演程式,表演形态上更多追求的是皮影戏的拙中之美,既夸张又浪漫,仍然保持着皮影戏的一些动作,如旦角在抒发欢快、轻佻或愤怒的情感时,一手指前,一手指后,身体小幅度前仰后颠;生角走台步时,两臂微屈,宽袖前后摆动,侧身缓缓而行,温文尔雅,舒展洒脱;武打更保留了皮影遗风,被称为“活皮影”。

 曲沃碗碗腔剧目

曲沃碗碗腔剧目以“三小戏”为主,表现才子佳人悲欢离合的爱情戏占有较大比重。如 《五花马》、《困铜台》、《清白居》、《昭君和番》等,另外也有表现历史故事和社会生活的《大西汉》、《花柳林》、《六月雪》、《双报恩》、《红灯记》、《白玉钿》和令人捧腹的小喜剧 《三忘卖布》、《老少迷》等,加上现代戏共有100多个剧目。

 据资料记载,曲沃碗碗腔最盛时期曾经一年演出320场,20世纪80年代中期,戏曲普遍不景气,曲沃碗碗腔也迅速衰落,上世纪80年代后期跌到低谷,演出少、发不了工资,演员纷纷改行。上世纪90年代后期情况好转,现在,曲沃碗碗腔演出以承担政府的活动为主。2006年5月,曲沃碗碗腔经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38889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4
下一篇2023-08-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