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宝的《走西口》 歌词

阿宝的《走西口》 歌词,第1张

歌曲:走西口

演唱:阿宝

作词:赵国柱

作曲:赵国柱

哥哥我走西口

小妹妹呀实在难留

手拉着我哥哥的手

送我送到大门口

哥哥我出村口

小妹妹也有句话儿留

走路那个走大路

人马多来解忧愁

紧紧地拉住哥哥的袖

汪汪的泪水止不住的流

只恨哥哥我不能带你一起走

只盼哥哥我早回到家门口

小妹妹呀苦在心头

这一走要等多少的时候

盼我也要白了头

纵有千言万语难叫我回头

扩展资料

《走西口》是阿宝在2006年推出的一首歌,收录在《想亲亲想在心眼眼上》这部专辑上。

山西民歌《走西口》是一首家喻户晓的民间歌曲,在民间音乐中是以一种山歌中"酸曲儿"的一种体裁形式出现。"走西口"是清末至民国时期山西、陕西、内蒙古等地的一场范围广泛的活动。它产生于明代,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发展至鼎盛,到了清末民国时期逐渐衰落直至消逝。

走西口描写了西北地区的人们迫于生存的压力,不得不踏上走西口这条路。走西口的人们选择了最朴实的方式来发泄自己的情感,在历史的传承过程中逐渐就形成了现在的"走西口"歌唱文化及相关文艺形式的相继出现。

走西口是一首山西地方民歌。据说它已经流传了一两百年。这首歌不但山西人会唱,山西邻近的内蒙、陕西,甚至更远一点的宁夏、青海、甘肃也有许多人会唱。中国有句老话叫“十里不同音”,说的是民歌有很强的地域性。之所以西北许多地方的人会唱《走西口》,原因大概是,当时有许多山西人曾到过这些地方,他们中的一些人一直在唱这首歌,时间长了,当地人也学会了。歌曲走西口70年代经著名歌唱家朱逢博重新改编创作唱红大江南北,让歌曲焕发新姿,却保持了原曲的味道。

府谷县麻镇,是府谷最古老的镇子之一,神府一带人民经黄甫川,晋西北人民从山西河曲县西口渡口过黄河进入陕西,路线在这里交汇。明长城从这里穿过,一个个孤独的烽火台陈列于麻镇周围。

麻镇刘家坪村,村里显得异常冷清,路上看不到几个人。萧命一家五口是2001年走的,听村里人说去了鄂尔多斯的东胜。家里的窗纸已经被风撕裂,一辆破旧的机动三轮车静静地依在墙角,大门上还留着主人美好的愿望:“门对青山千里秀/家居福地四时春”。只是这片黄土地并非他梦中的福地。刘家坪村有一个小组,组长叫付二,48岁了,在村里还算年轻人。6年前刘家坪是这一带的富裕村,全村有800多人。从1998年起这里一直干旱,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有的甚至举家迁徙,村里剩下400多人,大多是老弱妇孺。村里有人过世,抬灵柩的8个壮年人都找不齐。这个比例在这一带是比较小的,再往山上走,十几户人家的小村子,走得只剩下三四户也很平常。

过麻镇北行50里,是府谷县的古城,这里紧邻内蒙古的准格尔旗,是走西口的人们要回头望的地方。大路旁有一座庙,镇上的人也说不清建了有多久了,穿过这座庙,走西口的人们就算真的离开家乡了。据府谷县史志办公室主任王凤琦介绍:府谷的农业是毫无保证的农业,靠天吃饭,几乎没有抗旱能力。而当地百姓之所以走西口,就是到长城以北去开荒,找个饭碗。神府一带的人主要集中在内蒙古的河套地区,那里土地肥沃,人口相对稀少,像内蒙古鄂尔多斯,有三分之二的人都是从这里走过去的。

从山西中部、北部出发,一条路向西,经杀虎口出关,进入蒙古草原;一条路向东,过大同、张家口出关进入蒙古。题主所说走西口应该是第一条线路。西口泛指晋商、陕商出关与内蒙外蒙贸易的地方,人们背井离乡的目的就是解决温饱问题,所以叫走西口。

杀虎口原名杀胡口,在山西右玉县。其地势险要,是一个天然关口。胡的本意就不多做解释,但为缓和矛盾后来改名叫杀虎口。

走西口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五次人口迁徙事件之一,原因是山西部分地区土地贫瘠,自然灾害频繁,生存环境的恶劣迫使晋北很多人到口外谋生。无数山西人、陕西人背井离乡,加快了与蒙古草原的各项交流,带动这一地区的发展。

欢迎打开 历史 宝藏,一起来读山西那些事儿。 (约400字,阅读需2分)

一曲走西口,让我们忆起一段特殊的 历史 。

在 晋北、 陕北 地区,夫妻之间和恋人之间,多以哥哥妹妹相称。

这首名为《走西口》的民歌,在妹妹对哥哥一声声、一句句的叮嘱里,浸透着女子对丈夫和恋人离家远行“走西口”的无尽关怀与悲苦。

特别是经由陕北姑娘王二妮的真情演绎,这首悠远悲怆的《走西口》更成为特有的文化记忆,表达出晋陕民众对艰辛生活的深深倾诉。

什么是“西口”?

在传统时代,中原王朝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多在北方长城险要地点设置防卫要塞。特别是在明代,中原王朝先后在长城沿线设置九边重镇,而“口”则专指长城沿线的关口。借助于军事关口,明清以来很多关口逐渐演化为贸易场所,如张家口、喜峰口、古北口、杀虎口等。

历史 上的“走西口”,是中国移民史上有着重大影响的人口迁徙过程。

明清的长城之内民众之所以要“走西口”,跑到关外不适宜农耕之地求生,主要是为了逃避关内的天灾,如旱灾等。除此之外还有山陕商人,不畏严寒酷暑,行走于长城内外。

就性质而言,“走西口”是明清时期长城以内 晋北 、 陕北地区的劳动人民到长城以外谋生的 社会 活动,也是成千上万口内百姓涌入今天内蒙呼和浩特、鄂尔多斯等地的移民活动。同时,“走西口”也是明清以来逐渐孕育的一种经济现象,一种移民文化现象。

历史 上的走西囗是指山东,山西和河北以及华北平原的人口大迁移,而西囗是指河北的张家口。古时通常人们说口里口外,而口外就是指山西至内蒙古一路向西直到河西走廊,再向西就是新疆地区,还有一部分人到甘肃和陕西定居。

古时到民国时期都有人走西口,所以走西口的人非常的艰苦,一路向西。大部分人在内蒙就定居下来,再向西就是现在的新疆。而走新疆要走十八站沙漠戈壁滩,极为艰苦,听说要是几个人上新疆你如不随鸵队的话。是很难到达新疆的,通常人们送别在阳关。有诗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还有人说:过了嘉峪关,两眼泪汪汪或者说眼泪擦不干。歌词中唱到:哥哥你走西口,妹妹我泪花流。不见哥哥我心忧愁等等,让人着实辛酸流泪。本人观点,谢谢阅读。

西口就是山西杀虎口。在今天右玉县右卫镇的西北角,出了杀虎口就是内蒙了。前些日子因为培训的因素去这里看了一下,塞北高原,神清气爽。 1、右卫镇的由来

在明朝初年,朱元璋在这里设置大同右卫。后来随着边防线南迁,玉林卫就迁移到这里,两个卫在一块,为了方便就合称 右玉林卫。

(明代大同镇)

在明朝灭亡后,到了清朝军户开始一体纳税。到了雍正时期,直接废卫为县,右玉林卫就改为了右卫县。

(右卫镇)

在70年代,因为风沙的缘故,县城南迁。上次去了这里,发现在土城内,还有农田,都没有明代繁华。

2、杀虎口

在边防线上,“虏”“鲁”一般都会改成“鲁”,“胡”一般会改为“虎”。

杀胡口最初是见证游牧与农耕民族厮杀的地方。在隆庆议和后,这里成为边境互市的场所,“仁人利溥,民到今受其赐”。

(杀虎口)

到了康熙年间,因为族群因素,这里改为了“杀虎口”。

3、走西口

山西整体而言土地贫瘠,在煤炭没法大规模外运的年代,只能因地制宜,就近取材,开启对草原的贸易。杀虎口是山西内地距离绥远最近的路,自然比较繁华。

(杀虎口长城)

在今天,学界对此也有很多研究。

(杀虎口关)

随着高速、高铁的开通,杀虎口在今天的地位下降。整体而言比较苍凉,登高有种悲秋风的感觉。

这一首《走西口》的山西民歌,唱出了晋商数百年的悲凉和希望。

狭义的西口是山西右玉县的杀虎口,是晋商与蒙古贸易的交通关口。

1,明代的西口

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朱棣把长城外的玉林卫并入大同右卫,改称右玉林卫,属大同府。清朝时改称右玉县。

为了防御鞑靼和瓦剌的南下,明朝修建长城,分设九边重镇,在长城的关隘设置城口。

正统三年(1438年),置大同互市口,杀胡堡互市口。清朝顺治十八年1661年,因为忌讳而改成杀虎口。

但因为与蒙古的关系时好时坏,这些互市口也经常关闭。

隆庆和议开始于隆庆四年(1570年),到隆庆五年,明朝给鞑靼俺答汗封王号,开辟十一个长城口通商互市。史称俺答封贡。

隆庆和议之后,明朝与蒙古互市,设有多个互市口。

狭义的走西口,就是指经过杀虎口到蒙古进行商贸活动。

蒙古向内地输入牛羊驼马和皮革,内地向蒙古输的商品就是五花八门了,比如布匹、丝绸、棉花、粮食、盐、糖、果等等。

2,清代的走西口

康熙、乾隆年间相继击败、消灭准格尔汗国,清朝最终统一了蒙古草原。

内地与蒙古连为一体,双方的贸易进入了一个新的大发展时期。

晋商把大同东边的张家口称为东口,大同西边右玉县的杀虎口称为西口。

广义上来说,大同以西的长城关口都可叫西口。

走西口的路线主要有四条:

1)从杀虎口,经过土默特,沿黄河向西到包头;

2)从陕北经榆林,过鄂尔多斯到包头;

3)从宁夏到包头或鄂尔多斯;

4)从张家口,经过土默特,沿黄河向西到包头,这一条路线称为走东口。

这几条路线的总汇集点是包头。

3,晋商的崛起

清朝时期晋商与蒙古的贸易,产生了大盛魁、乔家等著名的晋商。

明清时期,黄土高原的环境恶化,几乎没有森林覆盖,荒漠化严重。再加上明末小冰河的影响,山西农民生活困苦,不得不走西口,出去打工经商。

清朝康乾时期,人口激增,造成了山西巨大的人口压力,部分人口向内蒙迁徙。

击败准格尔汗国后,清朝积极鼓励向内蒙古移民、放牧开垦。

在清朝时期,晋商通过蒙古贸易发展了起来。

本人是沂蓝书院赵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现代史,继承章太炎学派唯识史观学说。 本文为原创,如果觉得有点意思,敬请点一下关注并点赞。

走西口是从山西到内蒙,包头一带作买卖挣钱养家胡口。

一曲二人台《走西口》唱出一个个辛酸泪。走走西口指的是山西灾民一路北上,途经右玉县的“杀虎口“一路到内蒙古和河北省坝上地区,主要分布区域是包头,土左,土右旗,达茂,四子王旗,乌兰察布的察右前,后旗及商都,化德等地区。河北省坝上地区主要指张家口地区的尚义,沽源,张北,康保一带,俗称坝上高原。因这里多是草原 ,且地广人稀,适合逃难的人开荒或打工生存。慢慢地山西的居民与本地的居民融合,形成了新的居民。走西口是一部苦难史,与二人台的形成和发展分不开的。二人台现在主要分布在晋冀蒙陕四省交界地 ,辐射人口3000万,是二人台的发源地和拓展地 。二人台 属地方性剧种 ,以方言为主,这几个地方方言基本一致 ,走西口的过程 也就是这四个省居民交互融合的过程。

《走西口》的时间从光绪年间开始,但时间主要在民国初年,也与张库大道的贸易发展有关,一部分流浪的西口人,迫于生计,与驼队为伍,离家别口,做起了生意,一部分人富起来,一部分勉强糊口,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生活,这是广义的走西口。也有以张家口之分一说,俗称“出口外”,坝下和山西的逃难人群 纷纷离家到坝上地区谋生,开荒或打工 慢慢形成了今天的局面。

我的故乡康巴诺儿草原,这里汇聚的人口正是走西口来的人口。具体地说,我的爷爷,姥爷分别来源于坝下万全地区,我们这里的爷爷辈多数来自于山西天镇,浑源、灵丘等地,典型的是二号卜乡西土城现有居民,来于民国初年 成分以上四省十三县。这里正是走西口来的人的目的地或栖息地,多数人的老家还在山西或口里,直到现在还和老家的亲人互通有无 有的走口的山西老人还健在。所以这里的人常唱二人台,也被称为二人台的故乡。

走西口、下南洋、闯关东,这些都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人口迁徙移动的现象。其中,走西口是清代以来陕西、山西人迁徙到西口地区谋生的代名词。

西口最初是指大同以西的杀虎口,后来变为以归化城为中心的绥远地区。

在清朝以前,这里都是蒙古游牧民的地盘。在清朝以后,山西、陕西等地的汉民,来到此地佣耕、贸易和定居,使得原本的游牧 社会 ,逐渐演变成半农半牧 社会 ,甚至在有些地区,例如归化城土默特、察哈尔右翼、鄂尔多斯南部地区,几乎都成为了农业的世界。

随着人口组成的调整,原本以蒙古盟旗为主的口外行政建制,逐渐演变为旗厅并存、蒙汉分治的情况。

值得一提的是,走西口也催生了一些文化的现象。清代以来,民间涌现出大量歌颂走西口的歌谣、故事。例如:

从歌词中,我们可以当时的生计艰难是迫使老百姓走西口的原因,西口以外的世界已经成为拥有好收成的乐土。

以上就是走西口的 历史 简介。

走西口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五次人口迁徙”事件之一,从明朝中期至民国初年四百余年的 历史 长河中,无数山西人、陕西人、河北人背井离乡,打通了中原腹地与蒙古草原的经济和文化通道,带动了北部地区的繁荣和发展。

西口,狭义的西口指长城北的口外,包括山西杀虎口;陕西府谷口;河北独石口,即晋北人、陕北人以及河北人走西口的交汇点。西口是晋商、陕商出关与内蒙外蒙贸易的地方,所以走西口的主力人群包括晋北人,陕北人,河北人。后西口泛指在长城以北的内外蒙古从事农业、商品交易的地方,包括陕西北部的神木口,河北北部的张家口以及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我们要尊重史实,既是对 历史 的负责,也是对后人的负责。

清代是中国人口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清初通过康雍乾三世的休养发展,到乾隆朝全国人口突破三亿大关。人地矛盾尖锐,大量内地贫民迫于生活压力,“走西口”、“闯关东”、"蹚古道"和“下南洋”,"赴金山",形成近代五股大的移民浪潮,都是以谋生为特点的非官方行为。“走西口”是清代以来成千上万的晋、陕等地老百姓涌入归化城、土默特、察哈尔和鄂尔多斯等地谋生的移民活动。“走西口”这一移民活动,大大改变了内蒙古的 社会 结构、经济结构和生活方式。同时,占移民比例极高的山西移民,作为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将山西的晋文化带到了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使当地形成富有浓郁山西本土特色的移民文化。晋文化作为农耕文化的一部分,通过人口迁移,与当地的游牧文化相融合,形成富有活力的多元文化,丰富了中国的文化。

山西北部土地贫瘠,自然灾害频繁,生存环境的恶劣迫使晋北很多人到口外谋生。“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的山西旧谣充分说明“走西口”者多为自然灾害引起的饥民。清光绪三年至五年,山西等省大旱三年,出现被称为“丁戊奇荒”的近代最严重的旱灾,甚至部分地区寸雨未下。自然灾害引起的人口流迁,以忻州、雁北等晋北地区最为突出。晋北各州县贫瘠的土地,恶劣的自然环境迫使大批百姓离开故土。例如“阳高地处北塞,砂碛优甚,高土黄沙,满目低土,碱卤难耕……地瘠民贫,无所厚藏,一遇荒歉,流离不堪。”在贫瘠的土地,寒冷的气候,无川流灌溉的恶劣自然环境里,晋北人生活困苦。每遇灾歉,人们不得不流离失所,奔赴口外谋生。

从山西人走西口的大致路线图看,山西人从山西中部和北部出发,一条路向西,经杀虎口出关,进入蒙古草原;一条路向东,过大同,经张家口出关进入蒙古。

民间所说的“走西口”中的西口指长城北的口外。走出山西杀虎口,就到了昔日由山西人包揽经商天下的归化与绥远(统称归绥)、库伦和多伦、乌里雅苏台和科布多及新疆等地区。“杀虎口”还是通往蒙古恰克图和俄罗斯等地经商的重要商道。“杀虎口”的兴衰史也反映了晋商发展兴衰的 历史 。

“走西口”是一部辛酸的移民史,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创业史。一批又一批移民背井离乡北上口外的蒙古地区,艰苦创业,开发了内蒙古地区。更重要的是,他们给处于落后游牧状态的内蒙古中西部带去了先进的农耕文化,使当地的整个文化风貌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伴随着“走西口”移民的进程,口外的内蒙古地区以传统单一的游牧 社会 演变为旗县双立,牧耕并举的 多元化 社会 。在这一演变过程中,作为移民主体的山西移民做出了极大的贡献。由于山西移民在移民中占绝大多数,因而当地的移民文化更多地富有晋文化的特色,也可以说是晋文化在这一地区的扩展。

人口的流动,带动了文化的传播,而文化的传播,又拉近了地区间的距离,增强了它们的认同感。“走西口”这一移民浪潮,大大促进了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与内地的交流,进一步增进了蒙汉之间的民族感情,对我们多民族国家的繁荣稳定产生了一定的积极的影响。

真正的走西口就是从河曲县的水旱码头西口古渡到内蒙,杀虎口出关的只是右玉县一带的当人,经大同县张家口出关的人主要还是大同县本地人,通过河曲县水旱码头西口古出的人有,河曲县,偏关县,保德县,神池县,五寨县,岢岚县,宁武县,原平县,忻州,一直到太原,晋中,吕梁等地都走河曲西口古渡去内蒙的,

《走西口》讲述的是清朝末年民国初期山西祁县大户田家,因为家庭变故和生活所迫而离乡背井“走西口”的传奇故事。走西口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五次人口迁徙”事件之一,从明朝中期至民国初年四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山西人、陕西人、河北人背井离乡,打通了中原腹地与蒙古草原的经济和文化通道,带动了北部地区的繁荣和发展。电视剧打破了富贾商战、深宅大院的模式,侧重点是山西的贫民百姓如何背井离乡艰难生存,虽然有沿袭了老晋商一贯的“诚信”之主题,却并不是一本唯竞争论的单纯“生意经”,电视剧塑造了在走西口的历史现象中山西人的品格,强调了他们“义重于利”的善良为人。电视剧也有一些错误,但瑕不掩瑜,剧情精彩,故事厚重。

最近抽空重新看了一遍,小时候看过的剧情基本忘记光了。从前总觉的央视的电视剧三观太正,不合逻辑,后来慢慢成年了事故了,才明白越是年龄大了,能够保持当年小时候的初心越发困难哟,生活不易,各种压力和各方不同利益的博弈,保持内心的那份纯真和善良是很珍贵的,也是未来不后悔,未来命运的精神支柱。

《走西口》这首歌相信很多人都听过,也有不少人会唱这首歌,特别是山西附近一带的人,这首《走西口》本来就是山西自古流传下来的民歌。300多年前,不少山西人流着泪,唱着《走西口》从山西走到蒙古。

背井离乡,离开家人,踏上遥远的未知的路程,可能这一去就再也回不来,可能这一去就天人永隔,可从明朝开始一直到民国初期,有数百万,十几代的山西人走出了自己的家乡,去往蒙古生活。在史书上,把这段历史叫做“走西口”,和著名的“闯关东”,“下南洋”一起并称为‘三大人口迁移’。

“走西口”中提到的“西口”是朔州往北,通往蒙古的一道关隘,正式的名字叫做杀虎口,为什么都管杀虎口为“西口”呢,因为杀虎口在长城的西边,张家口在长城的东边,习惯上就把杀虎口叫做“西口”,张家口叫做“东口”。

说道杀虎口,在明朝时期叫做杀胡口,因为这个地方是蒙古胡人当年南下的必经之路,中原的士兵想要北征攻打蒙古也必须从这里经过,关口这里常年战火纷飞,为了表达对胡人的愤怒,明朝人就把这里叫做杀胡口了。到了清朝,满蒙不分家,这个地方再叫做杀胡口就不符合当时清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怀柔政策,于是康熙亲笔改名叫杀虎口!

明朝时期对蒙古草原实行经济封锁,蒙古人的物资不准经过杀虎口卖给山西人,山西人的物资也不能经过杀虎口卖给蒙古人,一旦发现,格杀勿论。

山西人能遵守这个规定,但是蒙古人接受不了,时间一长,几个蒙古族的首领就主动向明朝请求互市,结果蒙古派到明朝请求互市的使者都被杀了,没办法的情况下,蒙古族便放纵他们的牧民和军队在边境线上掠夺物资,给山西民众带来了极大的困扰,这种情况持续了好几年,直到时任宣大总督的山西人王崇古的出现,情况才有了转机。

王崇古知道,不解决通商问题,就要一直打仗,可当时的王崇古只是一个边疆的总督,可就在这时,蒙古族俺答汗的孙子无意再与明朝打仗,于是准备向明朝俯首称臣,王崇古将这件事上报了朝廷,朝廷决定采纳王崇古的建议,封俺答为部族首领,定期向明朝朝贡,并且开通互市,禁止抢劫。

就这样,从明朝初期开始持续了200多年的战火终于熄灭了,杀虎口也就成了内地与蒙古相互联系的唯一通道,虽然开通了互市,但是在整个明朝期间,并没有形成大规模的人口迁移行动,真正形成山西人大规模走西口的现象出现在清朝康熙年间。

公元1694年,康熙率兵征讨噶尔丹,需要深入草原腹地,由于距离太远,后勤跟不上,于是康熙下令,让山西及其周边的地区督抚全力保障军队的后勤补给,清朝为了鼓励山西的商贩出关给军队送粮,会给与高额的补贴,所以山西的商贩见有利可图,便但这很大的风险给前线的清军送物资换取可观的收入,就这样,清军有了可靠的后勤补给,一路上所向披靡,杀虎口也成了一个商业繁华之地。

相信去山西旅游的人,都去过一个名叫乔家大院的景点,虽然叫做乔家大院,但它并不仅仅只有一个院子,它是由乔氏家族的6个大院,19个小院组成的,整座大院占地8700平方米,房屋有313间,乔氏家族为什么能建起这么气派的豪宅,就是因为他们的祖先抓住了蒙汉通商的机会,早早的走出杀虎口,成为了第一批到蒙古经商的山西人。

在内蒙古的包头市流传着这么一句民谣: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包头以前只是一个很小的村子,乔氏家族的人来到这里开设商号复盛公之后,慢慢的聚拢起了人气,逐渐发展成为了一个城市。复盛公的创始人名叫乔贵发,当时因为家里太穷,不得已才走西口,刚到蒙古的乔贵发是靠着卖苦力为生,后来有点钱就准备做生意,但是生意一直不景气,于是乔贵发又回了山西种地,蒙古的生意交给一个姓秦的人看着。

乾隆二十年,粮食大丰收,姓秦的人趁着粮食便宜便收购了大量的黄豆和玉米等粮食,结果到了第二年赶上大旱,粮食价格暴涨,于是姓秦的便把乔贵发叫了回来,两人开始做起了粮食生意,渐渐的生意有了起色,小生意变成了大生意,商号复盛公的名气也越来越大,当乔贵发带着大把的银子回家盖房子的时候,整个山西人都知道了他在蒙古发财的消息,很快,一批一批的山西人走出杀虎口做生意去了。

很快,很多人通过走西口到蒙古发展,赚到了大笔的财富,纷纷回老家建起了豪宅,比如太谷县曹家的三多堂,东阳镇常家的庄园,祁县的渠家大院等等,都是因为这些家族的祖先抓住了与蒙古通商的机会,打下了数百年的基业。

当年这些推着小车靠摆摊儿卖苦力的人凭什么把小生意做成大生意的呢,只因为他们诚心为顾客,为了和蒙古族融为一体,他们学习蒙古族的习俗,语言,让顾客感觉他们更加亲切,后期有不少其他地方的商队也到蒙古发展,但都不如山西的商队做得好。

这批生意人的成功带动了走西口的规模越来越大,参与的人也越来越多,但是像他们这样发家致富的毕竟是少数。大部分走西口的山西人都是被逼才走出去的,他们大部分人的遭遇也是极其的悲惨。

大部分走西口的山西人都是因为穷,但是穷并不是因为他们懒惰,而是因为当时的山西自然条件太过恶劣,土地贫瘠,粮食产量低,遇到大旱,颗粒无收,这时候走西口成了唯一活命的机会,就这样,很多山西人靠自己的双腿向关口走去。

在山西有不少老辈的人还记得,走西口有个传统,在遇到岔路的时候,要背过身去,靠扔鞋子来卜卦,鞋尖朝向那个方向,就往那个方向走,这种行为看似荒唐,却透着心酸!在踏上路途的那一刻,就是在拿自己的身家性命做赌注。

扔鞋子占卜只是选择前进的方向,但路上的危险却处处都是,很多走西口的山西人半路上遇到土匪,要么被迫加入了匪帮,再也没能离开,要么被抢光身上所有的盘缠,饿死在了路上。因为北方草原地区气候寒冷,遇到暴风雪,被活活冻死。当时出关口要进入蒙古地区要经过一片沙漠,遇到沙尘暴,只能被活埋。

从明朝末年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有上百万的山西人在西口的荒原沙漠中跋涉过,其中有几十万人,从此音信全无,尸骨无存。

是不是顺利的到了蒙古就能发家致富呢,在内蒙古包头市的市郊有一处名叫祁太义地的地方,这是包头市最早的公墓,里面埋葬的都是山西祁县和太谷县通过走西口来到蒙古的人,这块墓地,是前人合伙买下的,专门安葬那些再也不能回到家乡的人,因为他们有个规定,不发财不回家,所以从此葬在了这里。

虽然前人是因为穷被逼走的西口,为了生存或者渺茫的发财梦,但是这次大迁徙很好的解决了内地与边塞的人口平衡问题,大大的促进了蒙汉的文化交流,前人们走西口,无论成败,他们都是一群有血性的汉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80076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2023-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